低学段写字教学

2024-04-09

低学段写字教学(共6篇)

篇1:低学段写字教学

低学段拼音、识字、写字教材研说

今天,我要说的是对人教版第一学段拼音、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理解,我将从课标、教材、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请大家指正。

一、汉语拼音

说课标:

1.学习拼音(声母、韵母、整体认读、拼读方法)。

2.认识70个汉字。只认不写,不教笔画,偏旁名称,整体识字。

3.读词语和句子。复习巩固字母和音节,让学生可以独立拼读。

4.读儿歌。一是借助儿歌复习拼音;二是发展学生语言;三是增强趣味性。说教材:

(一)人教版汉语拼音教材的特点

综合性

(1)每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

整合起来的情境图,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有利于巩固拼音,二是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三是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四是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2)有机地把学拼音和识汉字结合起来。

在拼音教材中,从第三课学习声母开始出现汉字。这样编排,不但能加强拼音与识字的结合,及时发挥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初学语文的成就感。

(3)在拼音教材中编排了儿歌。

从学习声母开始,每一课都编排了一首儿歌。这样,不但可以复现音节,巩固拼音,而且可以增加趣味性,加强语言积累。

人文性

每一课的整合图,不但在视觉上给学生以愉悦的感受,而且在内容上,都体现了生活的美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生活化

(1)联系生活学习拼音。

增加带调音节。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口语实际紧密联系。

(2)联系生活巩固拼音。

有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巩固拼音的题目。如,复习一的“看看读读”“我会读”;有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拼音的题目,如,复习二24页的“我会想”,学生思考哪些同学的姓里有给出的声母,把教师的教学引向开放,把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培养他们“做自己生活的主人”的主体意识。

更符合儿童心理

(1)调整内容。充分利用了几个音节读音相同的特点,有利于减化头绪,降低难度。

(2)改变音节的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发挥今后帮助识字的作用。

说建议

1.把握教学要求。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教师要牢牢把握目标,不要人为拔高要求,增加难度。

2.改变汉语拼音测评观念。要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拼音可以帮助识字,拼音可以帮助阅读,它使学生了解学习汉语拼音的意义所在,更加激发学好汉语拼音

1的兴趣。

3.变革教学方式。

汉语拼音的学习要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如音节的练习,要与学生的口语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与学习普通话、识字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大量无意义音节的反复操练。使汉语拼音的学习生活化,着眼于汉语拼音的运用,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认读教室里的物品,家里的物品。写是巩固的一种方式,但不宜用得过多,可以剪剪贴贴,涂涂画画。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年龄特点,游戏化。

4. 恰当运用教材,发挥教材优势。

(1)情境图的运用。

(2)儿歌的运用。

(3)体现弹性,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识字与写字

说课标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会写其中的8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说教材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内容与编写意图。

识字教学内容分三部分呈现,一是学汉语拼音识字,二是分布于一二三册的归类识字,还有伴随着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随文识字。

穿插在汉语拼音教学的识字,要求认会70个生字,每个字在文中分三部分呈现。

归类识字课的教学,在低年级一二三册识字教学中占了较大比例,其中一二三课各编排了8个识字课,要求认会305个生字,其编排形式是多样的。

1.利用汉字造字规律编排

2.利用《三字经》编排识字教学内容。

3.利用“对子”编排识字教学内容。

4.引领拓展编排识字教学内容。

5.利用“古诗”编排识字教学内容

6.围绕专题编排识字教学内容

二、教材编写特点

1.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3.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转变学习方式:

三、第一学段的知识整合说建议

一、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多认少写,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教师不要对认字提出过高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并通过大量阅读来复习和巩固识字。

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

二、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要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如,认姓氏字,认各种标牌上的字,从电视、广播中认字,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认的字。

三、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不反对采用单独的生字卡认记汉字的办法,但建议不把学生认记字卡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生字的尺度。对识字的要求,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就算认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四、在识字过程中,适当渗透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如,结合汉字的学习,认识最常见的偏旁,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来学习。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如,字词游戏、阅读竞赛活动等,使儿童通过与汉字反复见面,逐步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也能认识。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注意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与成果。

写字教学需要注意:

在一年级起步阶段,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写字指导必须细致、到位,教师可以边指导边板书示范。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遵循写字的自身规律,引导学生把典型字写好。

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写写字,不要集中在一节课上完成写字任务。注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如,要求学生看清字形再起笔;把字写整洁,尽可能不用橡皮擦字等。

对写字的评价,可以从对汉字的间架结构的观察、对照字帖的临写与摹写、在田字格上的正确书写三方面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写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写字兴趣与习惯。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临摹、书写等多种途径,在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下,能写出规范的正楷硬笔字。

评价建议

1、围绕目标,注重根本

2、注重实践,形式多样

以识字评价为例,我是这样做的,在评价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时,运用查字典比赛、组词接龙、诊治社会上的不规范汉字、介绍自己记字形解字义的窍门等形式。如果我们再把教师的评价跟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乃至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就能够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实践的主体,成为语文评价的主人。

3、三维交融,体现综合在评价工作中,我们也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比如评价学生的写字,我们一要看写得对不对、写得好不好;二要看握笔方法、写字姿势正确不正确,笔顺是否规范,行笔是否到位;三要看喜欢不喜欢

写,能不能始终都认真写。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强烈的资源意识来源于教师对“语文”的正确诠释与把握。语文是“生活性”的,“生活”就是资源;语文是“时空性”的,“存在”就是资源;语文是“渗透性”的,“学科”就是资源,“课堂”就是资源;语文是“主体性”的,“学生”就是资源。有了对语文的正确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便随之增强。

总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对每堂课都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以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全力打造精品课堂,使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异彩纷呈,才无愧于我们的这个光荣称号。谢谢大家!

篇2:低学段写字教学

小学生的作文,是由“内容”与“形式”两部分组成的,学生作文素材从何而来?要从生活中获取。如何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涉及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从当前的小学生作文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真实性,一说众说的情况严重——写自己或别人已写过的内容,借鉴甚至全搬作文刊物上的作文。这说明学生没能力写自己的生活,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尤其是在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通过反复钻研,我在这条探索之路上采撷了点滴的成果供大家参考。

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积累少,因此说到写作文就会呈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写都不会写,更别说从作文中找寻到乐趣主动去写了,很多孩子还存在能说不会写的情况。既然在孩子们看来说要比写更容易,那就先从说入手。说的内容很多,可以是选词造句,可以是看图说话,也可以是讲故事或者回答老师的提问。由于低段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在表达时,老师可给予针对性评价,如:说得真流畅,将句子的意思再表达完整些你会更棒的。再如: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要是能写下来该多好啊!既对孩子的优点给与充分肯定,又给孩子指明了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下一步正确的书面表达打下了基础。孩子们往往更多地在意的是老师评价中那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就能够欣然接受那些所谓附属的建议,愿意按照老师的说法去落实,由说过渡到写。

在训练中,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步骤。

1.学说句:一年级上学期是拼音教学阶段,教师就可结合拼音、识字、识词进行说句训练。在这一阶段可用说句、补充说句、看图说句等方式学说句,根据教材内容现学现说。如学了时间词,学说时间句;学了定点词,学说地点句等。在学说分句的基础上把各分句连起来再合说成一复句。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这种说句训练的着眼点在于串联儿童生活感知,向成句叙述靠拢,使学生逐步产生用词语正确表述生活的意识和欲望。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一般都能识记几百个常用汉字,此时教师就要在学说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始学写一句话,最好达到一日一句。这个过程是在为写作打基础,所以要有计划的进行训练。首先要抓好学生听的能力的训练,平时要训练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注意力集中,听清讲话者的主要意思,边听边查,适时提出不

懂的问题,然后把听到的句子写在本子上,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其次,要让学生多讲看过的图片、事物,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讲出其中的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一两句话写出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要采用多种形式,如填空成句:“(),我去浴池洗澡”、“星期日,我和()一起去()打乒乓球”。又如句式变迁,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可以仿写,学生天天练习,老师及时批改,常常导练,直到所有学生都能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及时运用和巩固所学的字词,一方面又能强化学生记叙意识,另外,这些词语造句和原始积累,均可成为以后记叙文的材料。

2.连句成段: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让学生从如何记叙人做事开始某种训练行为单句,如人动句(我在做操)、人看句(小明看见了一只小狗)、人说句(姐姐说:“你去摆桌子吧。”)、人听句(妹妹听到她的声音。)、人感句(今天,我感到很愉快。)、人想句(我想今天妈妈一定会回来。)。反复训练以上单句,每天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情,用一句通顺的话描述出来,经过一定的训练后,便可以结合二、三册写人做事的课文,开始训练连句成段。

练句是基础,连句是关键,除了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习句段连接和过渡方法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看、听、读的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仔细地观察事物的变化,在脑海中形成事物变化的连贯图片;接着让学生多听,集中注意力听清讲话者的主要意思,边听边查;同时,把听到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连成画面;第三,尽量引导学生多读,教师从一词一语中引导学生说话规范,用词准确,说话完整,让学生在读完自己或他人写好的文章后,找出文章中的疏漏之处,再添加改写,使句子贯通一气,最终达到句句相连,言之有序的目的。

3.连段成篇:处于练习写话向写片段过渡的三年级学生,初写成篇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因此,在这一阶段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开头、结尾、段落的过渡衔接。教师可结合讲读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几种结构方式。1.总分式。2.一句接一句的写出连续发生的动作或事情的经过。3.因果式:前后段落表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4.空间式,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写下来,如写一静物,可按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内到外,由远到近等顺序写,此外还有多种方式。经过以上几步的训练,小学低段作文一事一人一地一时,雏形已形成,为中高年级的二时二地二人二事和多时多人多事的记叙文写作奠定了基础。

在训练中我非常注意鼓励学生多加想象,低段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及中高段孩子,但是他们却充满无穷的想象力,常常会把大象的耳朵说成是一把大扇子,将它的腿看成是一根大圆柱。多么奇妙的比喻!原本笨拙肥胖的大象经孩子们语言的渲染竟变得这样可爱。我乘机对孩子们“新”的发现表示赞叹,并立即追问:“那你还能找出身边像大象一样有情趣的事物吗?”想象的匣子一打开,孩子们的思维便发散开去。有孩子说:“春天像个害羞的姑娘,所以小草是偷偷钻出地面的。”有孩子说:“秋姐姐真富有,她有金黄的稻穗,火红的枫叶,还有会唱歌的蟋蟀”。„„在孩子们眼里,一切事物都成了生机勃勃的活物,世界也顿时变得五彩斑斓。我做了一非常夸张的表情,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表示惊讶,这下,孩子们在我这个看似“一无所知”的老师面前开始“肆无忌惮”地想象着。我突然想到华罗庚的那句话:“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对孩子们来说,在想象的道路上,只有鼓励,不断地鼓励,有目的性地鼓励,才能促使孩子们化阻力为动力,不断迈向作文的殿堂。

一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单纯,都很喜欢表扬,特别是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大张旗鼓地表扬,那对他们来说就算是最好的奖励。每次批改完作文,不管新课教学多紧张,我都不忘从那次的习作当中挑出几本写得不错的,以实名制的形式当众作为范文读一读,评一评,当然实在写得让人过意不去的习作我也会点点学号,再适当指出点问题。每到那时,我总能见到孩子们截然不同的表情,被作为范文拿来念的孩子满脸喜悦,恨不得要告诉全世界:“老师念的那本作文就是我的!”而被点到学号的孩子则悄悄低下了头,好像在说:“老师,千万别念呀!”还有些孩子显得与众不同,脸上先是失落的表情,继而转为自信,他们一定是对自己的作文没有被选上而感到失意,可是一想到只要自己下次认真写一定能作为范文在全班展评,心情一下又舒展了。这样试了几次,我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连那些刚开始无话可说的孩子也显得活跃起来。甚至有孩子直接这样告诉我:“不想成为范文的作文不是好作文。”嗬!孩子们较上劲了!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成为范文而踏上了“创作之路”。

为了保持孩子们对作文的兴趣,我坚持在每次作文后还要将优秀作文打印出来粘贴在教室内外。从一年级下期开始,我便在班级文化建设阵地里专门开辟了一个习作天地,用来张贴孩子们的优秀习作。一次次地展示,一轮轮地更换,在交替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只有认真写,用心写,才能写好作文,只有优秀的作文才能被选进习作天地供大家交流。谁又不希望习作天地里张贴的是自己的作文呢?正是这一小小愿望促使孩子们学会了用心作文,并逐渐爱上了作文。

篇3:低学段立定跳远教学困惑解析

在二年级立定跳远教学中, 笔者将学生容易犯的错误进行罗列, 重点讲解了起跳、落地后上体后倒、前脚掌落地等错误动作, 并结合实践进行纠正。但学生在练习时还是出现了这些错误动作。第二次上课时, 笔者让学生分组练习, 惊奇地发现张航上次犯的错误动作已经改正。难道他课后自己练习了, 带着疑问笔者问道:“张航, 你是不是课后自己练习了?”他说:“没有啊!”笔者又问:“今天你的动作怎么这么标准?”他想了想说:“老师, 我也不知道啊?”而后笔者注意了其他学生的练习, 发现学生在上节课中容易犯的错误在本次课中减少了。经过比较才发现, 在技能学习初期, 教师讲解得越详细, 学生越容易犯错, 也就产生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的现象, 尤其是在低学段教学中。

二、困惑的原因

针对这种“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的现象, 经过认真思考, 请教其他教师, 从网上了解相关信息, 以及通过在其他班级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低段学生年龄小, 无意注意占优势, 注意力不稳定, 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 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2.低段学生模仿能力强, 理解能力差, 教师过多地强调动作要领, 并且没有从不同方位多做示范。

3.教师对学生错误动作强调得太多, 给学生灌输了太多的“不应该这样去做”、“这样去做是错的”等, 却对学生该如何完成正确动作讲得太少。学生知道了哪些是错误动作, 但没有认识到正确动作应该如何去完成。

4.教师教法不当。教师在讲解时, 理论讲得太多, 学生不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 不能正确理解动作技术要求;教师在示范时, 动作完成时间短, 学生看得不清楚, 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正确的印象。

5.学生在听讲时, 很认真地把教师讲的都记了下来, 却不管是不是对自己有用, 但有时你注意到的错误其实不是自己犯的错误, 而是当学生想要更好地完成动作时所想所注意到的东西多了, 动作也就变形了;有时学生对自己某一个错误动作太注意, 很刻意得去纠正错误, 结果适得其反。

6.学生上课时没有一直认真听讲, 只听到某处, 没有了解全面, 出现“瞎子摸象”的现象, 因此在练习时自然对动作完成不好。事实上, 完成一个动作需要有一个连续性, 一个方面没做好, 一定会影响到整个动作的完成。

三、困惑的解决

1.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体验的满足, 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立定跳远教学中, 如果让低段的学生一次一次地跳, 学生跳了一会儿就觉得枯燥无味了。其实, 在这个教材中可以设计情境, 如“地上铺满荷叶”, 让学生带上青蛙的头饰, 模仿青蛙跳, 想象青蛙跳的样子, 并指出活动的基本任务, 这样, 学生就可以很快地接受和掌握技术, 同时, 也增强了体质, 激发了学习兴趣。

2.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进行儿童化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 在慢镜头加动作讲解中让学生感受动作技术要点, 了解在不同阶段身体完成动作时的要求, 这样学生的头脑中才能出现一个完整的动作体系。

篇4:低学段萌芽作文教学初探

关键词 说故事 编故事 画故事 写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6-03

小学中高段教师常常感觉学生写不出、写不好作文,造成这一现象当然有多个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到中年级才开始进行作文教学,起步还是比较晚,孩子没有写话意识,少了缓冲期。我们应该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提早渗透——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作范本,非照本宣科,而是信口拈来、天马行空的故事,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临睡前,如果爸爸妈妈能陪着孩子坐在床边,讲上这么一段,那么这个夜晚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针对孩子的这个特点,我们就在思考,既然孩子这么喜欢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运用故事这个资源,对一年级孩子进行习作萌芽状态的渗透?不必讲究习作的框架脉络,注重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规范,让孩子在故事这么没有任何压力的特定环境下,达到想说话,会说话,能写话,从而对习作产生朦胧的好奇心。

一、阅读绘本故事,说想象故事

绘本具有图文复合的特点。在最初阶段,我们选择从绘本起步。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优秀的绘本,网上更有很多免费阅读的电子绘本,这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绘本里面那些或美丽、或恐怖,或温馨、或滑稽的画面,配上短短的几行点睛之笔,都会让我们的课堂妙趣横生。

1.阅读图画,渗透故事接龙

开始绘本阅读之旅时,我们先引导孩子阅读图画,用引人入胜的画面吸引孩子,让孩子沉静在教师营造的故事情境中。在教师讲完几组图片文字内容后,试着让学生来猜猜接下来的故事。

例如,绘本《蚂蚁和西瓜》中,一只蚂蚁在路上看见了一块红红的大西瓜,它就回到老巢召集同伴,于是四通八达的地下宫殿里,涌出了一大群密密麻麻的蚂蚁。它们快马加鞭地来到现场,可是使劲所有力气都搬不动西瓜。我们便引导孩子说说该怎么办?当蚂蚁化整为零把红红的西瓜囊瓜分完后,剩下的皮又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这时坐不住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出来了,有的说做大伞遮雨,有的说可以做桥当船,有的说做跷跷板、滑滑梯,还有的说给小宝宝当摇篮……孩子的想象力在故事中高高地飞扬着,孩子的语言在故事中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看故事的人变成了一个编故事的人。

2.品味语言,感受文字之美

绘本的语言具有重复现象,往往也很简洁。这对一年级识字不多的农村孩子来说,也不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我们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带领学生感悟文字的故事性。在朗读中,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让故事内容在孩子的脑海里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活动画面,并与绘本上的图画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同时,逐步引导孩子与教师共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记得我给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一看到这个奇怪的名字,孩子们就被吸引住了。当画面上出现一只捧腮的鳄鱼,睁着一双痛苦的眼睛,他们马上就猜到这只鳄鱼牙疼(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掉牙,有这方面的经历)。这时,我模仿鳄鱼的样子痛苦地说:“我真的不想看到他。”让学生猜猜它为什么不想见到牙医?而牙医会怎么想?画面转换出现了一个躲在屋子里胆战心惊的牙医,和那句“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通过孩子惟妙惟肖地朗读,课堂上霎时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当鳄鱼和牙医一模一样的对话和表情一一展现:“我一定得去吗?我做好最坏的打算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哎哟!明年我真的不想看到他!所以我一定不要忘记刷牙……”学生已经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我的语气进行角色对话。这真是一次开心又成功的阅读和习作的双启蒙课。

通过听老师读、和老师共读以及自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3.整体阅读,合作编说故事

绘本的故事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故事情节的高低起伏,情节不断发展变化,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通过情节推想,让儿童的思想与绘本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感悟作者的奇思妙想,领悟故事的结构美。

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一直围绕着“小毯子”的变化,不断地制造悬念。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次变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推想画面内容进行想象,从而感受爷爷的心灵手巧。当约瑟的小背心变得又破又旧后,他向爷爷提出帮助的时候,爷爷将布喀哧喀哧地裁剪起来,并说“这块料子还够做……”,让学生想象这小毯子在爷爷手中会变成什么。在学生充分想象后,共同朗读“一件奇妙的外套”。还可以想象妈妈、邻居、同伴看到他穿上这件外套后,会说些什么。适度的情节推想,可以让学生获得创造语言的愉悦。

二、同题异构故事,编新奇故事

所谓“同题异构”故事,就是指根据同一个故事题目,要求孩子们说出不同的故事内容来。我们尝试着让孩子把故事录制成MP3格式,在故事整体、具体情节、说话节奏等环节进行点评和指导。

1.同一主题,同一材料

这一阶段的练习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和材料,指导孩子在一些情节适当进行添加来展现这一故事。教师重点指导和点评学生对情节的添加是否合理,说话节奏上是否合乎讲故事的要求。如我们曾以《小猴子捞月亮》为题进行“同题异构”说话训练,有些孩子在内容上适当做了一些添加,虽然不多,但是添加的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更加有趣。有些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时期听到过小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在说故事中大量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虽然比较啰嗦,但是很多语言形式都是孩子独特的视角,我们也特别珍视这样的作品。同时在播放一些孩子的作品时,我们又加入适度的问题,使这些作品更加完善。endprint

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不仅认识到自己说话的不足,还无意识地学到许多写作的技巧,这样的形式必定为孩子将来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同一主题,不同材料

在第一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尝试进入第二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同一主题,不同材料”的练习。即只给孩子提供一个主题,要求孩子自己展开想象说一个好听的故事。如时下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我们就让孩子自己设想一个故事《熊出没——到光头强家作客》(此故事电视中没有的),通过自己语言的组织,完成一次故事比赛。我们尝试先让孩子们录制成MP3;而后筛选出几个作品,通过让孩子现场展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来评一评,哪个故事更动听,哪个故事你最喜欢。在每个故事讲完后,教师适当对语言的一些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从而强化语言的规范性。

这二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是基础,重在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拔高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训练,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三、画画、说说故事,作故事日记

前二个方面,我们重点以学生练说为主,而进入一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尝试采用画、说、写三结合的手法进行训练,推行《我的故事》三步走:

1.画画图片,讲有趣的故事

第二学期伊始,我们便重磅推出让孩子画自己的绘本故事。可以是单一的图画,也可以是连续的图画。但必须要求孩子做到心中有故事,能完整表达心中的故事。并在家中把这些练习及时说给家长听,让家长记录并进行点评。坚持每周一画,练说自己的故事。

如一个孩子在参观了杭州野生动物园之后,就画了一幅很有趣味的图画,同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

今天,我去杭州野生动物园,看到了很多动物,有脖子长长的长颈鹿,有大熊猫……你看,这二只长颈鹿伸着长长的脖子,真可爱啊!

又如一个孩子在奶奶家看到可爱的大公鸡时,也画出了美丽的图画,说出了这样的一段美文:

奶奶家养了几只大公鸡,又高又大,翘着五颜六色的尾巴,整天追着虫儿跑来跑去。

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语言活了,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后续的真正意义上的习作开好了头。

2.看看照片,写生活的故事

写话、习作,必须要从中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此,进入第二阶段后,我们让孩子们收集和留意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将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照片拿出来进行冲印,贴在《我的故事》中写生活故事。从而真正让孩子们接触生活的事儿,生活的语言。例如,一个孩子有一天掉了人生的第一颗乳牙,他的妈妈就用手机拍了留作纪念,孩子也兴致勃勃地写下了这样的文章:

消失的乳牙

那天,吃完晚饭,我又吃了个桔子。突然,“咯噔”,桔子籽儿嗑了我一下,牙齿就动了。

妈妈看见了说:“天哲的乳牙要掉了。”我用手掰了一下,发现有血。爸爸妈妈就送我去了医院。医生拿来一把小钳子,抓着我那一颗小小的乳牙,只一下就把它给拔了。

妈妈看着拔掉的乳牙,高兴地说:“天哲,你长大了!”

3.关注生活,写自己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周让孩子梳理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开心的、伤心的等不同的事例,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提出选择最值得你写的内容写进《我的故事》中。同时,在这一阶段,适度放宽了要求:画画,配上照片,可以凭自己兴趣,只要有文字记录,即达标。因孩子有了前二步的练习,写自己的故事时可以说是精彩不断。

当然,低学段的作文渗透教学是一项艰辛而长远的工程,它需要教师倾注满腔的热情,也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5:小学英语低学段阅读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122-02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四项技能之一,更是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体现。《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读”有明确的界定:(1)能认读所学词汇。(2)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和指令。(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和短文。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正确的语言实践机会,而且也在锻炼着学生的语言思维,是一种语言积累的重要过程。

1.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因为这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学生未能达到这样的能力要求。首先,很多阅读教学就是阅读理解,让学生看文章做题,具有太强的目的性。阅读教学成了测试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走马观花,学生没有理解阅读材料也就谈不上兴趣的培养了,更无法体验英语阅读的快乐。而且由于受语文学科教学方式的影响,这些题目仿佛各种“抠字眼”的文字游戏。题目设置上的母语“负迁移”思维也让学生对阅读形成了错误的印象。其次,阅读教学缺乏专业的指导。阅读需要学生赋予信息、情感、经历和文化于文字中。因此,合理的教学指导应是挖掘文章中的这些因素,并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结合、形成共鸣或冲突,而非让问题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降低,也阻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当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通常起始于三年级,即中高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词汇,掌握了一定量的语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阅读内容、设计阅读活动以及读后评价等方面会更加地得心应手。但是,对学生而言,由于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英语学习注重的是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正式开展阅读教学之后有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词汇与句式表达等比较浅显,与阅读中的文字表述方式有差异,另一方面,学生在低学段时主要以词汇与词块学习为主,未接受系统的阅读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没有养成阅读的语境整体性意识,因此,进入中高段之后,面对篇幅较大的文字,必然还会采取低年级时以词、句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在理解整篇文章意义上肯定会出现很大的障碍与差异。

2.低学段开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初学者通常注重听说能力的训练;听说与阅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不一样,低年级的听说能力强调的是学生交际沟通方面的技巧,而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赋予信息、情感、经历和文化于文字中,而情感、经历和文化等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积累,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的支撑,因此,在中高学段正式开始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之前,应该在低年级阶段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的积累、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语量输入。

3.案例分析

笔者从执教小学一年级英语开始,便为学生选取了适合他们认知特点的英语阅读数目,并尝试进行课堂阅读教学。首先,用于阅读教学的书是图多文字少的英语绘本类读物,这就符合学生词汇量小和喜爱颜色鲜艳事物的特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对学生阅读的良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前会集体读标题,并通过标题对故事内容进行推测。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尽情地发挥,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故事的整体性与内在联系的逻辑关系。然后,学生便开始阅读故事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学生通读内容,在脑海中对故事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随后的阅读中,教师带领学生将文字与图片结合。每一张图片都是相应一段文字的完整表达。学生在图片的直观呈现中,了解文字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字信息的整合并非是词与句的堆砌,而是以图片为辅助的整体感知。同时,文字中一些比较晦涩的文化信息也会在图片中更加清晰地展现,便于学生在语言文化与情感方面的积累。在整个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的重点是整篇文章、整个故事,而非单个的词、句。阅读的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今后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开展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与积累。

4.低学段阅读教学的策略

4.1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特点,选择合适的读物。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开展,阅读资料至关重要。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不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及识字量较少等特点,低年级开展阅读时,应尽量选择文字较少、内容活泼有趣、图片较多的阅读资料。现在,英文绘本在国内已经很流行,也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如果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考虑进去的话,可以选取分级读物,注重语言的积累。

4.2 利用好“图片语境”,培养学生的语境整体性意识。语境是语言学习的背景,也是语言得以发生意义的环境。语境具有意义完整的特性,在语境中每个词都有符合当下语境的特殊意义。同时,学生能理解文章的前提必须是把握整个语境的信息。对于低学段学生而言,在合适的阅读材料中,丰富的图片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图片语境”。与文字不同的是,图片以动态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了完整的信息,让学生树立起文章与图片信息对等的意识,图片信息的整体性也利于培养学生文字或语篇整体性的意识。

4.3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避免过分地解析词句。在低学段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图片语境”的作用。这些图片风格各异,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练习表达的素材。教师只需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语境内容即可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还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灵活性,对于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大有裨益。不过,低学段的阅读材料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词句简单,有时候会是对于某个句式的反复练习,这时,教师应抛弃传统的语法为重教学模式,避免过分地解析词句,否则会破坏学生的语境整体性意识,让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对以后的阅读也会产生影响。

4.4 注重文化渗透,养成良好的阅读方式与习惯。正如前文所述,阅读是读者赋予情感、经历和文化于文字中的活动。学习一门语言,更多地是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不管在哪个学段,如果只注重对语篇中文本信息的解读,忽视文化内涵,必将导致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积累不足,视野狭隘。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理解水平弱。因此,在低学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应加强阅读与语言文化背景信息关系之间的渗透,给学生做好引导与示范,让学生在阅读初始阶段便养成正确科学的认识。这样,他们在今后文字性的阅读过程中,也会有意去探索和解读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他们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拓宽视野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4.结束语

篇6:低学段写字教学

陈默

一、积极引导,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就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让一年级学生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呢?给他们讲识字的意义是行不通的,只能通过老师巧妙地引导,让他们从思想上产生一种需求,即:我要学会各种本领,首先要认识汉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故事引导:爱听故事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因此,一开学,我每天选几篇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有声有色地读给他们听,几天以后问大家:“好听吗?还想听吗?”孩子们当然想听。我再问:“有谁能像老师一样读给大家听呢?”有的学生虽然认识了一些字,但读起故事来可没那么容易了。这时,我又说:“这么好听的故事。只听老师读,听不了多少。如果我们认识了汉字,就能自己读许许多多的故事。你们想自己学会读吗?”此时,孩子们强烈的识字欲望已产生,为以后学习汉字提供了动力。

2、障碍引导:好强是孩子的天性。小小的障碍有时能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解决困难的心理需求。为了让孩子有强烈的主动识字的愿望,开学不久,我请其他课任老师协助,巧设学习上的一个小小的障碍。我与数学老师联系,这一天的数学作业不读题目,独立完成。批改完作业,发现识字多的小朋友明显优于识字少的小朋友,有的小朋友因为识字少,遇到了许多的困难。这一天的作业由我进行讲评,我首先表扬了识字多的小朋友,然后讲了识字与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原来识字这么重要。最后请那些识字多的小朋友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这样,课内、课外,识字就渐渐地成了小朋友的主动行为,时不时会有小朋友问:“老师,这是什么字?”

3、活动引导: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从儿童生活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来确定有趣的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如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我就开展“我有一个好名字”的识字活动,让学生认识名字里的汉字。开学第一周,我让同学发作业本,结果小朋友束手无策,因为他们不认识别人的名字,这时,每个小朋友的内心都产生了一种认识小朋友名字的强烈欲望。我又鼓励他们:“谁先认识小朋友的名字,谁就当小老师,天天帮老师发作业本。”听了这话,小朋友更来劲了。我就先给自己设计了一张小名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小朋友也纷纷做了非常有个性的名片,在上面写了自己的名字,课间小朋友边玩边认识名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许多生字。过了一个星期,我利用黑板报,把小朋友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每节课利用几分钟读一读。没想到,一个月过去,小朋友认识了许多名字,别的班级还在为发本子烦恼,而我们班发本子时,已经井然有序。另外,如“邮递员送信”、“放鞭炮”、“叫号游戏”、“听音取卡片”、“芝麻开门”、“更上一层楼”、“钻山洞”„„孩子们身心放松,在唱唱、听听、玩玩中获得了无尽的学习乐趣,产生了强烈的识字愿望。

二、探究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新教材打破以往汉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编排思路,识字教学的设计较以往单一的识字更偏重于学生兴趣识字、教会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方法。

1、学会观察,发现方法:中国的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它变化微妙,神形兼备,可只要仔细观察分析,这千奇百怪的汉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那么,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呢?

⑴对比中发现规律:如《语文园地一》中“我的发现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自己读一读,争取读准字音,学生认真朗读:郊──交(立交桥)球──求(要求)枝──支(一支歌)帆──凡(平凡)笼──龙(龙灯)梨──利(利用)等学生读完,我让同桌讨论,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学生很快就发现:可以用去偏旁的方法学习生字。同样,“加偏旁”“加笔画”“去笔画”“分一分”“合一合”等方法,都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⑵韵文中发现规律:儿歌、韵文简洁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而本套教材中又出现了许多蕴涵识字方法的韵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如教学生字“跑、炮、泡、袍、饱”时,先让学生朗读韵文“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发现泡茶是用水的,因此是三点水;我发现抱跟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我发现跑、炮、泡、袍的读音都与包很接近„„我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是呀,这些字左边的偏旁跟字义有关,右边的部分与读音有关,我们说这样的字叫形声字。学生在朗读韵文中发现了形声字的特点,轻松自如的识记了五个生字。又如《日月明》一文“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形象的描述了会意字的特点。“三横王,草头黄,弓长张,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吴„„”“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都蕴涵着识字方法,学生在朗读中,发现规律,同时也认识了汉字。这样的识字过程轻松有趣。

2、运用方法,感受识字乐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寓教于乐,能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⑴猜谜法: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如教“秋”字时,我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十张口,早就有”──“古”字。“一只手遮着眼”──“看”字。而且,可以逐渐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当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一种学习的乐趣。

⑵编顺口溜: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区别“有、友、左、右”等字时,我把这些字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顺口溜;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孩子们读着顺口溜,开开心心地就记住了生字,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识字活动。

⑶想象识字:低年级的小孩子爱想象,教学中鼓励孩子仔细观察,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形象的方式记忆生字。

例如:《棉鞋里的阳光》一课,在“合”字的教学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合”问:“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位新朋友? 师:“能借助老朋友记住新朋友,这个方法很好。你们再看看‘合’像什么呀?”

生:“合”字的形状像一座房子。

生:“合”字上面的一撇一捺是房顶,中间一横是房梁,下面的“口”是房子的墙。

师:真会想象!你们在课外见过“合”字吗? 师:想一想,我们身边有什么事物与“合”有关? 生:(拿出一本合着的书)这本书是合着的。生:(把打开的铅笔盒合起来)我把铅笔盒合上了。生:(指着紧闭的眼睛)这就是“合”。孩子们在丰富的想象中识记了生字。这样的识字过程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孩子怎能不喜欢呢? ⑷猜测法:我们的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课文形式──连环画课文。如《雪孩子》、《小熊住山洞》,这种课文图画和文字紧密结合,每幅图下面有一两句话,全文没有一个注音。如:我们砍一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他往火里加了一些柴。雪孩子从火里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画面意思,故事情节,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生字,学生兴趣浓厚,他们一旦猜中,兴奋不已,猜中的字记忆也特别深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自主识字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猜测,去证实,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识字的能力。

⑸多法并用,整体认记:“整体识记”“多次见面”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新理念。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理念以来,“会认”的字到底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许多老师。崔峦先生明确提出:要认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记忆,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整体记忆”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凭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激起学生的认识情感,激活学生的认记思维,让学生乐记乐认,想认想记,会认会记。如分小组玩字卡、摘苹果、找朋友等游戏,让每个学生与该认的生字在游戏、活动中多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

三、立足生活,开放识字空间 新课标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就识字来说,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资源?就是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自己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社会生活中的汉字文化。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识字之路,是一条科学之路,轻松之路,有效之路。

1、家庭生活,识字的温床:在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每个人从降生到人间就开始了学习。从熟悉环境,认识父母,到学会说话,接触汉字,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学习过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识字教育,在儿童0~6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也许,不经意地在诱人的零食袋上随手指点,孩子却在无意中认识了不少汉字。也许,在电视屏幕上信口逗逗,孩子却在娱乐时对汉字产生了兴趣„„家长重视了,家庭识字氛围也就浓厚了,学生的识字量也在悄悄增加。

⑴利用“用具”识字:“用具”识字,包括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玩具识字,文具识字,生活用品识字。如在学习了《在家里》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在自己的玩具上,在家具上,在电器上,在生活用品上都相应贴上名称标签,每当学生用到或是看到它们时就顺便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再把这些标签带到学校与小伙伴交流。许多同学在与爸爸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得相当出色。

⑵利用“电视、广告、门牌和报纸”识字:与家长沟通,调动家长参与识字活动设立“家庭识字档案”,帮助学生把在电视、广告、门牌中认识的字写下来,以便学生反复识记和积累,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许多生字,而且丝毫不增加学生的负担。2、校园生活,识字的乐园:

⑴室外校园环境:学校教育的第一课,我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些,在过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并不意识这些就是课程的资源。如今,经过我适当的点拨,已经拉开了儿童识字的第一幕,孩子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⑵室内班级活动:学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生活都在学校,又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如果能够做有心人,精心打造班级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就可以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服务,让班集体成为识字乐园。学生的一个个小小的标本,一件件制作,上面都配上汉字,让孩子认一认,念一念;同样,老师的自我介绍,同学们畅谈名字的由来,以及春游中同学所带食品的交流等等。这些一个个小小活动的开展,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扩大了识字量。

3、社会生活,识字的天地: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学得会更起劲。如:利用“食品包装”识字,学生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为迎合这一心理特点,商家在食品包装上大做文章,充分刺激了小学生的感官,香甜可口的食品学生爱吃,五彩缤纷的包装学生爱看,为何不很好的利用它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呢?我引导学生收集食品包装并把上面写有生字的商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并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积累和认识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商标,以此来扩展识字的途径。学完《自选商场》一文,布置学生到超市认识各种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食品„„的名称,学生在商场里积累了许多的汉字。

上一篇:126脑筋急转弯下一篇:为本身而活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