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身而活着散文

2024-04-09

为本身而活着散文(精选8篇)

篇1:为本身而活着散文

余华是一位心灵作家,他感性,他敏感,他承受着现实的丑恶和阴险向人们展示一种超然的高尚。于是,《活着》出现了。他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是这样的。

全书白纸黑字,无时不透露着沉重的叹息,字里行间也寄存着短暂的喜悦、忏悔、悲痛、觉悟与释然,正如《活着》的书名一样,精炼且震慑。本书以主人公福贵自述的一生串通,跨越了二十世纪大半个年代,语言平淡朴素,主旨却引人深思。

福贵的一生令人唏嘘,爹娘,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的相继离去,让他从最初只会挥霍家产的混小子变成了爱父母,爱妻子儿女朋友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戏剧性的一生塑造了他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爹去世后,他娘说过“人只要获得高兴,穷也不怕”,常常在想,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可以了吗?不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每天都在努力地生存,这是一种天性,可是这种天性是一种本能嘛?婴儿哭泣是要吃奶,小鸟、老虎会为了自己的子女而去觅食,微生物靠着仅有的营养繁衍生存,这些更似乎是一种不变的世道轮回,生生不息。如果说活着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一种生存的手段,一种想看日出日落的愿望,那么简简单单的苟活是远不够的。我们不断地想要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或许会事与愿违,或许不断靠近,那么何不简单一点,快乐就好。

我喜欢家珍,可怜家珍,也同情家珍。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然而在那个年代,她的一生却只为了福贵而活,不论是她在赌场跪着祈求福贵还是能够容忍福贵的始乱却仍坚守妇道,亦或是一辈子做牛做马尽心服侍公婆、丈夫、子女,都是让我肃然起敬的。这个女人她从未为自己着想,一辈子为了家庭,也一辈子相信了爱情,幸而爱情也回报了她。她痛苦、悲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磨难;她又快乐、幸福,在兵荒的年代守得云开见月明,等回了丈夫,她有一对懂事乖巧的儿女,最重要的是牢牢守住了爱人的心。有福贵在,她就是踏实的,甚至于死去时也积攒着满足,这个耗尽了毕生运气的女人,上帝没有辜负她。

“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这是富裕的法则,富裕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两个福贵晃动着身体,在田间耕作,这是激情后的平淡。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在斗争与生存,残忍与善良的交织下,最终活了下去。就像“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人生哲理,活着,为了本身而活着。

篇2:为本身而活着散文

我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为了活着而活着

一天又是一天的过去了,没有人会等着你,不会有的。

一年又是一年的离开,没有人会怜悯你的懦弱。

一个世纪无非是众人的一场“会议”而已

脚踏在这生命的旅程上之后。我总是问心:“我到为何活在这个世界上……”。

迷茫?真的。带着些悲伤情感,又有些迷茫,或许带着些快乐,开心。我活着。

时间她无情,因为她在加速的离开了我。没有回头,没有再回来。

我只是在想说:“为什么我活着”

生命只有一次,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作为这个世界贡献的事情。很多人都会这么说。但是又有谁能顺心如意的完成自己的心愿。应该说极少。

时间她无情,因为她不在等我,应该说她从来没等过我。

我想我知道我为什么活着,因为我有我的生命,我有我的家人,我有我的小小社会。我有能力融合到大社会中。或许是幻想。但是总要试试……我想我明白活着的含义,因为为了活着而活着。或许我不明白。

假如我不明白为什么活着呢,那么请你告诉我好吗?

时间她或许不是无情,而是给你动力。应该是吧

汽车前进,需要汽油在发动机里给一定的压力使得发动机转动,汽车才能前进。骑自行车需要脚给车凳子压力才能向前进,走路一样是脚给地面了压力地面给了脚力才往前走。

我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要活着,因为为了有压力。呵呵,我笑了,或许你也会笑。

时间她不是无情,她也是爱你的表现,为什么,因为她从你出世就无时不刻的陪着你,直到你长大,她要使你能有独立存在的本领,她在向前跑,为的是让你去追,追她……

社会就是为我能活着时创造的游戏大厅,很多的玩家都是活着的,他们在成长我也一样在成长,我们都需要成长。

活着的意义,说起来是那么回事,但是有不可能说的出来,应该说没有人能明去白,我们为了什么而活,但是我们知道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活着就要为自己活着而创造我活着的后生活。活着就要安稳就要开心。

我们有亲人,有父母,女朋友,有儿女,有爷爷奶奶。也有这个大社会。

时间她是我们的天使,因为有了他,我们才会为了活着去奋斗出自己的光芒。因为时间代表着活着的价值。

或许你认为我这么说是错误的`,那我来解释下吧:从社会上看。一个人庸庸碌碌的活着,很多年,那么这么多年是荒废的,那么时间会体现出他的愚昧。一个人成长中无论发展无论进步,都离不开自己的创新,在时间内完成,这也是需要机遇的,如果时间过去了机遇也就消失了。一个人很富有但他不去在创造,享受等死。那么他的时间内体现的是浪费的价值。时间是不会怜悯他的。

时间不是我们创造的,但是我们的事业却是时间创造的。因为我们活在有限时间里,只要我们是活着的。

我们可以看看很多成功的人活着,他们的时间观念,时间在前进,他们在追赶,无时不刻的保持与时间同步形式。如果今天你荒废了5分钟,那么别人就比你多做五分钟多思想五分钟。那么你就要比别人差5分钟活的地价值。

恩,我确定了,我活着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活着,活着的我有我的价值,因为我还在和时间赛跑,她还没有抛弃我,只是在我的前方,为我鼓励、加油。

时间是对的,而我要让她佩服我,因为我要齐步共行。

迷茫,或许,依然存在,但是我绝不能在时间上迷茫,因为我们要在时间上战胜别人,哪怕比别人多思考1秒钟也是活出了意义。此时我总会走在别人的时间之前,那么我就比别人多活了很久……很久;如果被时间落下了,那么我会感觉我比别人活的好短好短。所以我要共进前进。

当我们浪费时间的时候,总是感觉生活过的很快很迷茫,这难道是我们活着的意味吗?我认为不是。我们活着是为了我能活着而活着。

我的未来,活着的未来,为了我能更好的活着,要追。飞跃的去追追赶我们的时间。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追赶时间而活着。

篇3:为本身而活着散文

关键词:《史记》,孔子,“世家”,矛盾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作为纪传体的史书, 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自然成为全书的主体, 而均为人物传记。《太史公自序》曰:“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论考之行事, 略推三代, 录秦汉, 上记轩辕, 下至于兹, 著十二本纪。”“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 是全书的大纲。对此大家一般没有什么异议。

又曰:“二十八宿环北辰, 三十辐共一毂, 运行无穷,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 以奉主上, 作三十世家。”按:史公于此仅说了列入世家的都有那些人, 并没有给“世家”以明确的定义。因之, 后世学者的说法多而难一。据今存文献, “世家”一词最早当见于《孟子》, 其《滕文公》说:“ (陈) 仲子, 齐之世家也。兄戴, 盖禄万锤。”后汉赵岐注:“孟子言仲子, 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 为齐卿, 食采于盖, 禄万锤。”这里所说的“世家”, 指那些宗族大家, 拥有世代相传的禄邑。郑慧生先生说:“从孟子的原话和赵岐注可以看出, 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禄的家族, 包括他们的家人、子弟。这个概念, 与《史记》世家体例明显不符, 《史记》三十世家, 从未收入过任何一个卿大夫一级的官员。但孟子的这个概念, 却被后代的训诂家混入了《史记》世家的解释中。” (1) 此可谓知别而昧于同也。

《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下, 唐司马贞《索隐》说:“‘系家’者, 记诸侯本系也, 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 齐之系家。’ (2) 又, 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 非官之也, 得以代为家也。’”就吴太伯而进入“世家”来说, 这是恰当的。

今人张大可先生据司马贞《索隐》之说, 以及刘知几《史通·世家》之“案世家之为义也, 岂不以开国承家, 世代相续”与“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名为世家”说, 归纳“世家”之义为:“ (1) 记诸侯列国史; (2) 载传代家世; (3) 《世家》与《本纪》同体, 均编年纪事, 因有别于 (按:“于”误为“子”) 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3) 张说完全是在两位唐人说之域中, 即其得失与《索隐》与《史通》所说之得失同。何为“世家”, 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如数年前, 郑慧生先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 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 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 四世之后即行毁轶, 不再祭祀;而始庙则世世永祭, 因此得称‘世家’。”然此虽有启示意义, 却既缺乏坚实的文献支持, 又不符合《史记》“世家”的实际。叶永新先生说其“将‘世家’解作‘世代不迁之宗庙’, 缺乏字义上的根据”, “‘世家’为‘长祭不迁之宗庙’说, 与《史记》世家的情况多不相符” (4) , 是符合实际的。

考察《史记》“世家”何意,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与卷48《陈涉世家》。先说后者, 《索隐》解释《陈涉世家第十八》说:“ (陈) 胜立数月而死, 无后, 亦称‘系家’者, 以其所遣王侯将相竟灭秦, 以其首事也。”显然, 陈胜得入“世家”的原因与前面所引《索隐》解释《吴太伯世家》之“‘系家’者, 记诸侯本系也, 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的取向不同。换言之, 同为“世家”, 而“入场券”不一, 下面, 我们再来考察《孔子世家》。

司马贞《索隐》说:“孔子非有诸侯之位, 而亦称‘系家’者, 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 又代有贤哲, 故称‘系家’焉。”张守节《正义》说:“孔子无侯伯之位, 而称‘世家’者, 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 可谓至圣, 故为‘世家’。”就孔子何如得入“世家”来说, 两氏的见解是不错的 (当然, 两相比较, 张说因注意到太史公如何, 故更为全面些) 。然而, 既然“入场券”不一, 自然引起后世不同的看法。反面的意见如宋人王安石认为入孔子于世家是司马迁“自乱其例”。其《孔子世家议》说:“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 公侯传国则曰‘世家’, 公卿特起则曰‘列传’, 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 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 旅人也, 栖栖衰季之世, 无尺土之柄, 此列之以传宜矣, 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 其教化之盛, 舄奕万世, 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极挚之论也。夫仲尼之才, 帝王可也, 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 世天下可也, 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 仲尼之道, 不从而大;置之列传, 仲尼之道, 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 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5) 王氏之说, 多以后世之见规往世;而“自乱其例”“多所抵牾”云云, 乃没有注意到太史公设“世家”, 其“准入”条件并非严格同一。

当然, 认同孔子入“世家”者更多。如何焯说:“论来孔子只合作列传, 太史公自据素王之说。” (《义门读书记·史记》) 郭嵩焘说:“高帝始以太牢祀孔子, 太史公适鲁得观孔子庙堂,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儒林传》亦称:‘陵夷至秦, 天下并争于战国, 然齐、鲁间学者独不废。’是孔子之道因是以自世其家, 不待后世之追崇也。史公列孔子于世家, 自纪其实而已。” (《史记札记》卷四) 王鸣盛说:“以孔子入世家, 推崇已极, 亦复斟酌尽善。王介甫妄讥之, 全不考三代制度时势, 不识古人贵贵尚爵之意。” (《十七史商榷》卷四) 林春溥说:“后世尊孔子, 自史迁始, 故布衣也, 而列之世家。” (《竹柏山房十五种·孔子世家补订序》) 李景星说:“太史公作《孔子世家》, 其眼光之高, 胆力之大, 推崇之至, 迥非汉唐以来诸儒所能窥测, 故刘知几、王安石辈, 皆横加讥刺, 以为自乱其例。不知史公之不可及处, 正在此也。” (《史记评议》卷二) 等等。持认同孔子入“世家”者往往认为这与作者对孔子的尊崇有关。大体上说, 这应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其实, 向来对《太史公自序》之“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论考之行事, 略推三代, 录秦汉, 上记轩辕, 下至于兹, 著十二本纪之“本纪”虽没有什么异议。然不仅《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之“纪主”存在天子与非天子之异, 汉代《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之每帝一纪与《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之以整个朝代为一纪, 亦不同, 等等。《太史公自序》之以“二十八宿环北辰, 三十辐共一毂, 运行无穷,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 以奉主上”而“作三十世家”, 更只是大体如此。大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较充分地注意到这种情况, 其《史通》内篇《世家第五》之辨“世家”之“义”说:

自有王者, 便置诸侯, 列以五等, 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 王室大坏, 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 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 其编次之体, 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 异乎天子, 故假以他称, 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 岂不以开国承家, 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 称王六月而死, 子孙不嗣, 社稷靡闻, 无世可传, 无家可宅, 而以世家为称, 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 皆迁所创, 岂以自我作故, 而名实无准。且诸侯、大夫, 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 自未为君而前, 齿列陪臣, 屈身藩后, 而前后一统, 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 升降失序, 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 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 抗衡西秦, 地方千里, 高视六国, 而没其本号, 唯以田完制名, 求之人情, 孰谓其可?当汉氏之有天下也, 其诸侯与古不同。夫古者诸侯, 皆即位建元, 专制一国, 绵绵瓜瓞, 卜世长久。至于汉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 皆受制京邑, 自同州郡;异姓封侯者, 必从宦天朝, 不临方域。或传国唯止一身, 或袭爵方经数世, 虽名班胙土, 而礼异人君, 必编世家, 实同列传。而马迁强加别录, 以类相从, 虽得画一之宜, 讵识随时之义?盖班《汉》知其若是, 厘革前非。至如萧、曹茅土之封, 荆、楚葭莩之属, 并一概称传, 无复世家, 事势当然, 非矫枉也。自兹已降, 年将四百。及魏有中夏, 而扬、益不宾, 终亦受屈中朝, 见称伪主。为史者必题之以纪, 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 则下同臣妾。梁主敕撰《通史》, 定为吴、蜀世家。持彼僣君, 比诸列国, 去太去甚, 其得折冲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 北编《魏虏》;牛弘《周史》, 南记萧詧。考其传体, 宜曰世家。但近古著书, 通无此称。用使马迁之目, 湮没不行;班固之名, 相传靡易者矣。 (6)

“自有王者, 便置诸侯……盖欲抑彼诸侯, 异乎天子, 故假以他称, 名为世家”云云, 从先秦的“天子”与“诸侯”的实际情形来考察《史记》的世家与本纪的“体貌”之同与地位之异。这是没有问题的。浦起龙释此说:“由周而来, 五等相仍。当子长时, 汉封犹在, 故立此名目, 以处夫臣人而亦君人者。” (《史通通释·世家》) 亦是。而郑慧生先生引刘氏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名为世家”, 而置疑于其“假以他称”说“世家”。郑先生认为:“这说法更使人不解, ‘假以他称’为什么不称作‘支纪’、‘分纪’ (以别于‘本纪’) 偏偏用了个‘世家’, ‘世’字‘家’字都做何解释呢?”郑先生此言, 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在我们看来, 刘氏强调“准”而责太史公之失, 具有其理论上的意义, 然实际操作本身与理论之“标准”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不过,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刘氏没有评论登孔子于“世家”事。浦起龙通释《史通·世家》说:“位孔子以‘世家’, 先儒非之。愚谓《史记》乃从其世及而世家之也。故叙后系独长, 至十一传安国, 而与己同时, 继以子卬、孙欢而止。厥后褒成……衍圣之封, 与世无极焉。乃悟‘世家’二字千古唯孔氏, 颠扑不破。《史通》纠史于孔子无缀词, 其亦有会于斯欤。”

综上所述, 无论是后世注家及相关学者之说, 还是司马迁本人之说, 其“世家”与《史记》“世家”本身均存在矛盾;登孔子于“世家”, 既因其在“当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更凸显了司马迁对这一重视的认同。

参考文献

①郑慧生.“世家”解[J].史学月刊, 2000, 1:21.

③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4.

④叶永新.“世家”为长祭不迁之宗庙说质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6:3-5.

篇4:为活着而守护尊严

我们都知道,“刘姥姥进大观园”成了“少见多怪”的代名词,一般读者对刘姥姥这位进了贾府后,任人取笑、洋相百出的乡下老婆子,多带有揶揄与嘲讽;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她那“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的自嘲之音,和那被众人插满了鲜花的苍白的头。可是,就是這样一位看似卑贱的老婆子,在贾府赢得了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欢心,获得了一百多两银子以及大量衣物的赏赐,让她举步维艰的家庭时来运转。

一个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一个是目不识丁的乡下婆子,两人在遭遇与命运上为何会有天壤之别?这是我们在赏读《红楼梦》时需要深思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绝非仅为这两个人物形象找到命运结局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深远的人生指导, 能教会我们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更快乐,更有尊严。

林黛玉在去贾府的路上就反复叮咛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因这“步步留心”,她第一次与外祖母、 众姐妹吃饭时才没有误将丫鬟捧上来的漱口水当作茶喝掉。

吃饭时, 凤姐给了刘姥姥一双象牙镶金的筷子,她在桌上使唤不得,将一只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弄在了地上,使她频频出丑。给她插了一头的花的鸳鸯,后来都觉得过意不去了,赔礼说:“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可刘姥姥却笑着说:“姑娘说那里话, 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

我们姑且丢开林黛玉、 刘姥姥与贾府的关系来看,她俩进贾府的目的、性质是差不多的。孤女林黛玉,被送到贾府,为讨得一碗羹;刘姥姥家实在无路可走,便想到了到京城贾府打秋风。结果呢?刚来的林黛玉被贾母宠得心肝宝贝似的, 都快胜过对宝玉的疼爱了,可后来,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并没有帮她在贾府获得称心日子, 并没有让她与心爱之人终成眷属,倒是渐渐失去了贾母之宠,也就渐渐地失去了众人之宠,最终只孤单一人;刘姥姥为了实现自己能得到周济,让全家渡过难关的目的,任人捉弄、取笑,但这种捉弄与取笑都在她那“乡下人”纯朴憨厚的自嘲中化解了,刘姥姥最终获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欢心。

如果说, 刘姥姥明里是一位憨厚的老人家, 有率真的好脾气、热情的好心肠,而暗里隐藏的是智慧与幽默、乐观与豁达,那么, 林黛玉则有着敏感的小心眼、 刻薄的刀子嘴, 是多心的小气鬼、清高的大小姐。于是,这二人不但在身份地位上形成巨大反差,而且在性格上有着天壤之别。

从刘姥姥在贾府中赢得的巨大成功与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彻底失败,我联想到了“韩信忍胯下之辱”的典故,也就得出了这样的人生思考:首先,一个人要活着,才能谈及别的;其二,在任何境况之下都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既然目标已定,就要以目标为核心去努力;其三,不但要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而且要懂得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的策略。如此看来,刘姥姥的行事,不仅很有目的性,而且很有策略性,她在贾府中的自甘受辱,说明她是一个善于经营人生的高人;而林黛玉呢,整天流泪,怜花伤春,成天担心别人瞧不起她,极强的自尊心中透露出她极自卑的心理,而在她极力维护自尊的过程中,又将自己置于他人不能认可的高度,因此,她的一身聪慧与灵气,只能用于吟诗作对,而在经营人生上,林黛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知者。

篇5:活着, 为了活着而活着散文随笔

很多时候我感到困惑无比。虽然我占有着我自己但我却不曾拥有真正的灵魂。似乎我的灵魂早已游离了我的生命,剩下一副没有了血肉的皮囊如僵尸般行于无边的黑暗与静默当中,我多渴望光明啊,哪怕仅仅是一次真真烈烈生命的轰动也已足够了。我等了很久,可什么也没等到,等来的是由四周慢慢浸透了心头的寒气。

时常我都在追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在别人的世界里可以看见五彩斑斓的彩虹,和明媚的阳光下一片一片的花朵,而内窥自己的那颗心,荒凉的像沙漠,热浪翻滚;冰冷的像寒气透人的极地,从来没有东西可以停留片刻。

可能是年龄的缘故吧!真的.,或许是青春的烈火与无情现实的冲撞,造成这一冷一热的相形见绌吧,这给人以深刻。但情寄于言语只是暂时的宣泄,而无法代替真实的存在。生活的脚步却不会为谁停留,唯有的是一直走下去,直到尽头,不论你愿不愿意。

篇6:活着,愿为梦想而“死”

他红了,他的形象活跃在大荧幕上,很多大导演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一些妒忌他的人刻薄地说:“再红,也是死跑龙套的。”他不以为意,坚定地说:“我活着,甘愿为梦想而‘死’。”

他今年42岁,家住美国俄亥俄州,曾是一名IT工程师。他的爷爷是演员,受爷爷熏陶,他从小就有了当演员的愿望。但父母坚决反对,他们希望儿子能进入互联网行业,将来过上衣食无忧又体面的生活。他无奈,只好顺从了父母的意志,但明星梦一直潜伏在他心底的某个角落。8年前的一天,9岁的儿子和同学在他家讨论关于梦想的话题。其中一个叫布兰妮的女孩说,她的梦想是将来做超市的老板,卖好多好吃的东西,自己可以随意吃最爱的榛仁巧克力。说着,布兰妮拿出几颗巧克力分发给同学,也递给他一颗。孩子们刚想吃,布兰妮说,那是她现在经营的便利店的商品,要吃必须先付钱。他愣住了,随后,他买下了布兰妮带来的所有巧克力。毋庸置疑,他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这么小的孩子都能为梦想而努力,自己却在梦想的门槛外苟活。

第二天,他递交了辞职报告。同事听说他要去当演员,说他简直疯了。他毫不在乎,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公司。

可是,当他去影视基地等伯乐,听说那么多俊男美女都没戏演时,才知道现实的残酷:自己长得不帅,身材臃肿,根本没一点竞争力。没错,整整三个月,他无人问津,就连“大帮哄”的群众演员,他都当不上。

终于,第四个月,机会来了。那是因为,听星探说罢角色时,俊男美女们纷纷退去,他坚定地走上前去。只拍了两次就过了,导演听说他没演过戏,直夸他有天赋。他说:“当我看到自己第一次扮演的死尸时,发现自己面色惨白,头发秃顶,和下垂的眼袋能让饰演的死尸几乎以假乱真。”是的,他的荧幕处女作是“死尸”。他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决意做“死尸专业户”。他建了个人网站,希望通过展现自己这一独特技艺,被星探挖掘去。他的这一“营销方式”果然为他赢得不少演出机会,他也尽心尽力去演。最让人们津津乐道和饱受争议的,有两次演出。

那次,他饰演两家饭店竞争中的牺牲品――一家派人到另一家去吃饭,当然,饭前喝了毒药,以栽赃陷害。结果,在导演叫停又叫好声中,他仍然趴在桌上。接着,救护车呼啸而至。原来,为了力求逼真,他自己准备了鼠药喝了下去。多亏事先安排妥当,救护车及时赶到,医生给他洗了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他饰演一个吊死鬼。导演刚叫停,示意把他放下来,有个人冲上来给他做人工呼吸,好一阵他才缓过来。原来,他把上吊的绳子扣成死扣,将自己勒死了。救他的人,是他请来的医生。

他为演死尸去冒险,有人说他故弄玄虚,为了炒作。他认真地说:“把死戏演活了,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我演死尸,体验一下真死的状态,寻找死尸的‘灵魂’,这有什么错?”当然,很多人为他竖大拇指,说他敬业。更有人对他为梦想放弃体面工作肃然起敬,纷纷在他网站留言:“你的形态死了,心活着;我的心死了,形态活着”、“跟你相比,我们更像死尸,没有思想,没有信仰,没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活着才幸福。很多人达不到你那样的高度”……

篇7:为本身而活着散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报载一些活着的“英雄”四处请人为己塑雕像,或所谓的热心大众在大众场所为活着的“英雄”立石像,以示对 “英雄”的尊敬。 英雄是需要尊敬,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在于其行为本身是英雄的,而不是靠几尊精美的塑像。英雄只是英雄,英雄应该活在人们的心中;当英雄被还原成石像时,英雄就不再是英雄,英雄不过是一尊尊石像罢了;当英雄成为雕塑、成为艺术,其实人们心中已没有了英雄....。.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8:为谁而活着

我打开纸条一看, 是一个署名为“急待答案的女孩” (下文称呼为A) 的求助信, 信很短, 全文如下:

您能帮帮我吗

我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多的意义。为功名吗?为祖国吗?为父母吗?为自己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吗?如果死了, 不遗憾吗?不知道, 那么糊里糊涂。而中考、高考更像一块大的磐石, 压在我们的心头。

唉!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过得快乐一些, 怎样凭自己的青春激情去开拓创造。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在小学时, 没有多少忧愁, 快乐极了, 可是现在, 全变了, 思想变得如此复杂而迷茫, 对人世觉得不解, 对生命觉得茫然。唉!我苦恼极了, 你能帮我解除烦恼吗?

急待答案的女孩

信中的每一句话都牵动着我的心, 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学生, 一个本应激情四射的女孩, 怎么会觉得生活没意义呢?她心中肯定有解不开的结。

“知心姐姐”的本意是要我写一段开导她的话, 在校园广播中播放, 但是直觉告诉我, 不能这样做。我决定找到这位女生, 和她面谈。

几经周折, 我找到了A同学。没有想到这同学我居然认识, 因为我在她的班级上过一节公开课, 当时A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同学来到我的办公室, 开始的时候很紧张, 连问了好几句:“老师找我有什么事情?”我叫她坐下, 可是说什么她也不肯。

为了消除她紧张的心理, 我向她提起我为他们上那节课的情景, 并跟她说起我对她的印象。当我提起这节课时, 她不再那么紧张了, 并很自然地坐了下来与我交流。

当她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 我就向她提起她写的那封信, 我问她为什么有这种想法, 她说是写着玩的, 是为了完成学校广播站的任务而胡乱写的。

看来, 问题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我暗暗感到庆幸。

于是我们又随便聊了一些其他的话题, 不经意间, 她问了一个她在信中提到的问题:“老师, 您说, 我们到底为谁而活着?”

我一惊, 说明她在信中反映的问题是她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刚才她不肯说真话是对我有防备。

“为自己而活着!”我略加思索, “任何人都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不能为别人而活, 不然就没有了自己。”

“但是, 我老是觉得不是为自己而活, 比如说读书, 我感觉很多时候都是别人要我读, 而不是我自己要读。”

“那你觉得是谁要你读书呢?”

“老师和家长, 尤其是我爸爸, 他老是对我提出很高的要求, 每次考试结束以后, 我都害怕他问我的成绩。”

“你的成绩不是很好吗?”

“相对来说是的, 但是, 总有比我好的呀!他总喜欢拿比我好的人和我比。还有老师, 也是这样的, 老是对我们提出很多的要求, 我觉得活得好累。学习压力很大, 我好像发现不了我自己, 好像不是为了自己而活, 都是为了别人才活着。”

“其实, 他们对你提出很高的要求, 都是为了你变得更好, 只是没有考虑你的感受。你不能据此认为你是为他们而活。我们活着, 不就是为了领略世界的五彩缤纷与酸甜苦辣, 从而使自己活得更好, 活出自己的个性吗?”

“可是, 老师经常说, 要为祖国为人民而活!这和你说的好像有点矛盾。”

“这并不矛盾, 你说的是我们的一种崇高的理想, 我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你想, 如果你活出了自己, 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你不是已经为祖国做出了贡献吗?这样你不是就为人民为祖国而活了吗?”

“哦。”她略微地点头, 我想, 这是她思考后对我的认同。

“谢谢老师的开导, 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发现和你很好沟通!”

……

[案例分析]

一、各种压力对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压力大, 这在与学生交流或从学生平时的日记中都有所反映。很多学生都觉得学业的负担太重、考试压力大, 正如这位同学所讲的“中考、高考更像一块大的磐石, 压在我们的心头”,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 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另外, 作为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 老师和家长都会对她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 比如要求他们在考试中一定要考到多少分数, 要达到怎样的名次等等, 这些压力都压在她的肩上, 能不感到累吗?

所以, 我们做教师的, 应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评估后再提一些合理的学习要求, 不要让学生因为你的要求而产生超负荷的压力;作为家长也不要一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应该明白“龙生九子, 各有不同”的道理, 不要对孩子提超出他能力的要求。

二、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在教育中, 我们常听到老师或家长对学生发出这样的训斥:“你不认真学习, 你对得起你的父母, 对得起老师, 对得起社会吗?”这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要他们好好学习, 要对养育自己的父母、辛苦教育自己的老师、培养自己的社会感恩,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 这样教育学生的潜台词是什么?要孩子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一个成年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却要一个孩子做到。这对于心理、生理都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 是多么重的压力呀!再说, 读书就是为了对得起父母、老师和社会吗?学生为谁而读书?学生为谁活着?难道不是为了自己吗?难怪这位学生在信中会提出“为功名吗?为祖国吗?为父母吗?为自己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吗?”的疑问!

在这样的错误引导下, 我们的学生迷失了自我, 缺乏自我价值认同感,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误!

三、缺乏正确宣泄自己情绪的方法

上一篇:低学段写字教学下一篇:与纪检监察干部谈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