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警务活动的研究

2024-04-23

非警务活动的研究(通用8篇)

篇1:非警务活动的研究

让警察远离非警务活动

公安队伍是维持社会治安的主体力量,是一方百姓的保护神。

公安部曾三令五申,严禁派出所违反规定从事征粮讨款、计划生育等非警务活动。对超越法定职责以外的任何指令,民警一律不得执行。不论是谁违反这条禁令,都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后果严重的,还要追究有关地方和部门领导的责任。

然而,目前的警务现状不能让人满意,在一些地区,警察从事非警务活动的行为还难以杜绝。

有困难找警察 初衷不应滥用

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困扰着“110”。一位女士拨打“110”称她家里发现了老鼠,求民警赶紧过去帮她捉老鼠;一醉汉半夜给“110”打电话称媳妇不给开门。更有甚者,有一些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如果放学不愿挤公交车回家,就打“110”谎称自己迷路,坐警车回家。

“有困难找警察”,“110”的设立初衷主要是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好地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同时为群众提供快捷、有效的“急、难、险”综合服务。

然而令公安机关始料不及的是,良好的初衷被公众滥用了,2/3的非警务活动已经耗去了民警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仔细分析,其实有些问题确是制度缺陷所致。一是负有社会管理职能的一些部门晚上无人值班,群众遇到险情、需要援助或者要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时就只好打“110”求救。二是有些事到底归哪个部门管不清楚,很容易发生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三是社会联动还存在一些“瓶颈”,也就是经费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轨过程中,政府能为社会和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从制度改革着手,减少那些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口号,多想些办法多办点实事。这样,“110”的无奈也许会逐渐消除,公民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高质量的服务。

公安部门的一项统计表明,在全国“110”报警服务台接到的电话中,属求助性质的非警务报警大约占六七成,而在北京,这个数字高达九成。在北京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每年近200万件的报警电话中,只有10%属于警情报警。过多的话务量已使有些地方的“110”报警电话常常发生排队等候的现象,由此影响到原本“耳聪目明”的“110”良好的应急能力,后果堪忧。

为了给“110”“解围”,改变“110”日复一日的负重状态,公安部近日制定印发了《110接处警工作规则》。这是自1996年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开展110接处警工作以来,公安部制定的第一个规范“110”接处警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接处警工作的工作原则、工作要求、接处警范围、受理程序等方面都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种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

新疆某县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为退耕还林,逐步将农业县变为半农半牧县,县政府计划两年内实现养奶牛9000头的指标,要求各部门都要养奶牛,并下达了指标,按期兑现。其中,给县公安局下达了养40头牛的任务,局长、政委各10头,局里20头。

这种“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荒唐事,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像新疆某县让民警养奶牛的事,虽属个别,但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前两年,山西新绛县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大规模建设科技示范园区,由县政法委牵头,公安局、检察院、法院联合加盟,在民警意见纷纷的情况下,筹资13万元,用股份制形式建起了“北方花卉示范园”。由于技术不过关,民警集资种的大棚蔬菜,一个个无籽西瓜长得像西葫芦,一刀切下去,找不到一口能吃的红瓤子。

还有一类“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现象。即有的警察擅自进入企事业单位插手行政事务,有的直接帮助单位或私人催款逼债,有的随便搅入邻里地界纠纷,有的强制干预家庭亲朋矛盾纠葛„„警察参与非警务活动大多有“缘”有“故”,要么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要么是人情关系的驱使,把国家的警力当成私人交往借用的工具。

面对越权指令 有权拒绝执行

海南省琼海市公安局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万泉镇公安派出所所长因听从乡镇政府负责人的指派,在公路上设卡收税,群众反应强烈,琼海市公安局以超越职权范围、违法行使职责为由,撤销了其所长职务;几乎与此同时,琼海市另一派出所所长依法拒绝了乡镇领导指派的收税任务,乡镇政府以所长与乡镇政府关系不协调为由,要求市公安局更换所长。

警察处于两难境地:听从当地政府指派,不按法律规定的职权履行职责,要受法律追究;而依法行使职权,不按当地政府的指派,又会受到政府非议。

各地警方从事非警务活动,不仅分散了有限的警力,严重妨碍警务工作的开展,而且有损警民关系,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声誉,甚至导致人民警察因执行违法的指令造成严重后果而受到法律追究。

要减少和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人民警察必须充分运用人民警察法来保护自己。人民警察法明文规定:“人民警察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警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并同时向上级机关报告。”

对于哪些属于警务,哪些不属于警务行为的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熊一新主任说,警察超出法律规定所从事的活动应该说是非警务行为。人民警察法对警察权限和职责在法律上已有界定。警察有依法履行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等职权。但是,为人民做好事这种非警务活动是应该提倡的。

好钢用在刀刃上(法制纵横)

荣处仁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中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矛盾时有发生,不少地方政府把公安机关看成是某一政策措施或工作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认为只要公安机关一出马,一切问题都能“摆平”,因此动辄要求公安机关出面。有的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为了维护与地方的关系,不顾上级“三令五申”,参与清缴税款、农田基本建设、计划生育等诸如此类的非警务活动。这不仅牵扯了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警力,而且极易造成警民关系的对立,使民警正常的警务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出现暴力抗法的恶性事件发生。

警察拥有特殊的权力往往被其他方面“借用”,用于非警务活动。权力的滥用,反过来也会助长警察的特权思想,对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缺乏清醒的认识。

曾几何时,“借用”民警参与“执法”成了一些职能部门工作方法的首选。在这一问题上,出不出警,对基层民警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有求必应”本是警察的分内职责,再说同样作为政府的相关组成机构,共同处置一些事务看似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师出无名,随意出警,又有滥用警力之嫌。

常听到一些公安机关抱怨自己经费紧张、人手缺乏,这是事实。但也不能不承认,经费紧张和人员缺乏的原因之一,还因为过多的非警务活动耗损了财力、牵扯了精力,使得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没能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福建福州市公安局于2002年11月22日正式出台《为基层派出所民警减负规定》。《规定》严禁基层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负的内容包括:严禁派出所违反规定参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征粮讨款、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等非警务活动,不得参与向农民强制性摊派、集资以及收取各种预付款活动,不得派民警参加任何部门自定项目、自立标准的强制性收费、罚款活动。

有社会学家分析说,让警力从非警务行为中淡化出来,其意义在于对依法行政的落实和对公民权利的解放。过去各地随意动用专政手段、动用警力执行各项“任务”。这种对政法机关的过度依赖,对警力的滥用是人治社会遗留下来的基本思维特征和社会行为方式,是对社会良好法治环境的恶劣破坏,对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构成极大威胁和挑战。

篇2:非警务活动的研究

非警务活动是指不应公安机关所从事、承担的各种社会公务活动。公安机关是政府行政机关,法律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任务。然而,公安民警干了大量非职责工作,从事了大量非警务活动,浪费了大量警力,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以至于本来就不应由公安机关承担的任务而社会公众却认为

就应该由公安民警去做,包袱重、压力大,恶性循环,形成了不做就不作为的社会共识。

一、非警务活动的形成非警务活动由来以久,是伴随公安机关的建立发展而自然形成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的自然产物,近年来问题越发突出,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正常工作。

(一)行政部门的职能不清

下级公安机关受上级公安机关和地方党委的领导,公安机关既要执行法律,也要执行政策,两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统一。在执行法律与执行政策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政府各行政部门的联合行政,责任不是特别清晰,职能不是特别明确的情况,加之人们思想意识中固有的公安机关执法威慑力和公安民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影响,往往其它行政部门的职责责任慢慢转移到公安机关。本应由其它行政部门执行政策的事项转由公安机关用执行法律的做法完成。

(二)公安机关的自我承诺

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一切为了群众,为了一切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不能什么事都交人民警察去办,公安机关更不应什么事都揽在自已身上,不该承诺的不应承诺,“有困难找警察”,这个响亮的口号在全社会公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之而来是巨大的负面效应。公众的困难是大量的,是繁杂多样的,特别是在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社会矛盾复杂的现实条件下,人民群众几乎时时处处有困难,人们有了困难找警察,警察工作起来更困难。现在是不论什么样的困难,是不是人民警察的职责,人们更多的是先想到人民警察。

(三)非职责工作的参与

公安机关是国家行政部门之一,各种活动都应紧密围绕法律赋予的职责进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公安机关过多的参与非职责活动。地方党委政府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也经常指派公安机关参加。由于公安机关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也因经费来源于地方,使得公安机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形成了做也要做,不做也要做的被动局面。在许多非警务活动中,往往能看到警察的身影。

(四)公民的思想意识

现实社会中,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论与公安机关执法或行政管理有无关系,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人民警察,诸如家庭纠纷、水管漏水、暖气不热、屋门打不开、甚至小狗落水等等。xx分局xx派出所每天接110报警10起左右,非警察职责范围内的出警,占60以上,来派出所反应问题要求派出所解决问题的也有大量警察职责之外的事项。在广大公民心目中,是事警察都应当管,只要求助于民警,警察都不能推拖,都要出动警力,都要认真去办,到派出所不方便就打110,反正警察必须出警,不出警就投诉。随之而来的是公安机关内部的追查......

二、非警务活动的危害

表面看来非警务活动是警察在执行公务,参与其它或政府部门部署的工作,或为百姓解决困难等等。实际上非警务活动危害很大,越权、越职,弊远大于利,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法制的不断完善,如不认真对待,加强调研,采取针对性措施,将越发严重影响公安机关行使司法行政职能,弱化公安机关履行职责。

(一)占用警力

非警务活动占用相当警力,耗费民警精力。扣除准机关及其他处室存在机关化的工作模式的民警,一线民警为数不多。尤其是在现实治安形势条件下,基层警力明显紧缺,工作任务重,劳动强度大,许多基层单位经常用加班加点来解决警力不足问题,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存在非警务活动占用警力问题,非警务活动与警务活动争警力,部分警力投向偏离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主方向,履行了自身之外的职责,使主责司法活动受到影响。非警务活动不但占用警力,也耗费了民警精力和体力。

(二)弱化职能

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对敌人专政和对人民民主是公安机关最基本的职能。现实斗争的严峻性要求强化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社会治安问题仍是社会热点问题,刑事案件的发案仍呈增长趋势,公安机关的维稳责任重大,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预防制裁和惩处对公民合法权益侵害的行为,而且要严格依法办案。由于非警务活动占用警力,分散警察工作精力,分流了战斗力,警力投向没有全部放在刀刃上,部分警力做了职责之外的工作,弱化了公安机关职能。

(三)服务“错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行动准则,是公安保卫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全部司法活动都是为人民服务,履行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有困难找民警也是给民警提供了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机会。然而,服务与服务不同,不应由民警承担的工作就不应该从其它部门转嫁给公安机关,群众能

够自我克服的困难也不应占用公安警力,非警务性服务挤占了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的警力,公安机关是国家暴力机构之一,工作性质有自身的特殊性,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因治安问题引发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治安问题是热点问题之一,刑事发案多,这才是警力的投向。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大做文章,下功夫,投警力,是最好最大的服务,主业做不好,其它非警务服务不会得到更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由于一些人对服务理解的错位,错误的把某些非警务服务与密切党群关系联系起来,把非警务服务说的多,唱得响,以致于许多群众不论什么事都找警察,个别部门的一些非治安问题找派出所,派警占用警力,不去说你服务意识淡化,服务态度不好。现实中这种对服务理解的错位,对公安机关履行职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具有很大的冲击。

三、减少非警务活动的思路

(一)加强宣传。公安机关要主动向社会、向群众宣传自身的职能责任,把公安机关的任务告之于全社会的人民群众,什么应该由人民警察去办,那些事项不应由人民警察来承担,都应向广大群众讲清楚,使公安机关认真履行职能和不从事非警务活动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汇报沟通。公安机关要积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汇报公安机关法律法规履行的职能职责,加强沟通,明确职能分工,阐明利益关系,使地方党委政府不有时遇事指派公安机关参与非警务活动,也使有关部门该承担的任务不依赖公安民警。

(三)不包揽承诺

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公安机关不能大包大揽,对于一些“值得商确”的口号性的重大问题,应专家论证,深入调研,确实可行方能提出。“有困难找民警”给公安机关背上了包袱,给公安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使大量警力浪费于非警务活动之中

篇3:非警务活动的研究

一、西方国家警方在反对恐怖活动中警务改革的新举措

西方国家警方针对反恐斗争新形势, 采取以下警务改革措施:

1. 警力配置要适应反恐斗争需要。

警力指警察队伍的综合战斗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包括编制、装备、训练、战术、策略、素质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综合所表现的综合能力。合理的警力配置能够实现警察的效能。20世纪中期以后, 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犯罪率下降,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警察的大量职能转向公共服务系统。

2. 改善警民关系是反恐斗争的重要一环。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国家警察装备不断现代化, 但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上升, 破案率逐渐下降。特别是恐怖活动并没有随警察装备现代化而停止活动。反过来是, 恐怖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愈来愈现代化。出路在哪儿?西方国家警方认识到, 片面追求装备现代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警察必须从追逐装备现代化转向注重改善警民关系。西方国家针对反恐斗争需要改善警民关系主要措施有: (1) 重树社区警务观念。抑制恐怖活动关键在社区, 在公众, 而不是在警察。近年来发生恐怖袭击活动的实践证明, 恐怖分子就生活在民众中, 警方要利用民众的信息和觉悟, 震慑恐怖分子。警方必须同公众和社会建立最为密切的联系和接触, 警民合作, 创造良好的反恐环境和秩序。 (2) 改被动快速反应警务为主动警务。调查研究, 依靠公众, 吸引公众, 警民一体, 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反恐斗争预防是治本, 打击是治标。例如, 西方国家普及社区登记和户籍清查制度都是主动警务一种反应。 (3) 改革警察业绩评价机制。进入21世纪以后, 西方国家政府和社会评价警察工作业绩的方式有所改变, 改变单纯地以破案率作为衡量警察工作业绩质量的片面价值准则, 而把评价的重头放在警察预防恐怖活动的能力和为公众服务的实际能力上来。

3. 加强国际合作是反恐活动的重要措施。

西方国家警方认识到, 21世纪的恐怖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 恐怖活动的不确定化, 如本·拉登虽被打死, 但基地组织袭击的对象主要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冷战结束以后, 某些恐怖主义组织或个人开始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要袭击目标。其二, 恐怖手段日益高科技化。其三, 恐怖主义触角的全球化。冷战结束以来, 国际恐怖主义运营网络已经深入全世界。某些恐怖主义组织在传统势力范围外组建新的分支机构, 以筹措资金、招兵买马或鼓动宣传, 配合总部在传统势力范围内的活动;还有一些不同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联手经营, 共同发展, 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全球性恐怖主义组织。其四, 恐怖组织的扩散化。近年来极端宗教组织的恐怖活动进一步扩散,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一些反政府力量借助极端宗教思想进行恐怖暴力活动, 以达到政治目的, 并把恐怖活动扩散到本国政府的国际支持者身上。

恐怖主义最大特点是跨国性, 单靠一个国家, 很难彻底根除。在全球社会对恐怖主义危害的认识越来越真切, 越来越深刻的今天, 各国警方, 不分民族与宗教, 不分地域与国别, 不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充分认识恐怖势力的本质极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识破恐怖势力的各种假面具, 共同打击恐怖暴力活动, 不给恐怖势力以任何可乘之机。中国人民在反恐问题上的立场值得西方国家警方借鉴。中国政府一再重申: (1) 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危害无辜人民的生命、尊严和安全, 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2) 我国反对在反恐怖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出发, 无论恐怖主义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 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立场, 坚决打击, 不能搞双重标准。 (3) 我国主张反恐怖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安理会的主导作用, 一切行动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4) 我国主张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恐怖主义活动的一大特点, 是它的跨国性。单靠一个国家, 很难彻底根除, 反恐怖必须要有世界各国的参与与合作。 (5) 我国主张反恐怖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应努力铲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既要考虑解决当前的问题, 也要着长远的根治方法, 找出问题的症结, 标本兼治, 方能最终战胜恐怖主义。 (6) 我国主张要把恐怖势力同正常的民族和宗教活动相区别。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 绝不代表任何民族或宗教, 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相联系。

二、西方国家警方打击恐怖犯罪的新招法

西方国家警方把努力提高预防、侦破效能作为方向, 主要招法如下:

1. 培养优秀侦察人员。

针对恐怖犯罪技术性、智能性、专业性的特点, 鉴于警察专业知识和反恐经验的欠缺, 西方国家警方把培养侦查恐怖犯罪懂行的侦查员, 作为首要措施。培养方法是:收集恐怖活动的案例, 掌握预防、打击恐怖活动的方法;研究并制定侦查恐怖犯罪侦查要领;组织专业侦查官员国际会议, 交流经验;交换情报;力图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警方反恐网络。

2. 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

西方国家警方在中心城市建立“刑警信息数据中心”, 对刑事案件情报资料、档案集中管理, 扩充了处理犯罪情报装置;努力开发检索装置, 把包括未破案件在内的有关重要案件资料存储在计算机中。诸如:利用计算机图象识别技术、研制指纹自动识别装置。把从现场提取的指纹逐个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指纹比对, 使用这一装置, 使确认罪犯的数量大幅度提高。可以通过辨认指纹, 推断犯罪嫌疑人是谁, 通过DNA资料, 确认恐怖成员的国籍来源。

3. 应用多功能侦查手段对付恐怖分子。

反恐活动中应用多种侦查手段是重要措施, 为此, 西方国家警方采取以下应急手段。强化涉外刑事案件侦察体制;对易于遭受恐怖侵害的行业, 进行防范指导;加强边防检查, 防止国内嫌疑犯逃离出境, 不使国际惯犯出境或入境;健全空港、海港刑事案件迅速通报制度, 力争尽快投入警力予以侦破;密切注意和掌握黑社会暴力团人员出入国境情况;加强国际刑事机构的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李敏.关于警务改革的理性思考[J].公安研究, 2008, (10) .

[2]熊一新.国外、境外警察勤务改革对我国巡警工作的启示[N].人民公安报, 2002-12-02.

篇4:非警务活动的研究

关键词:国际恐怖主义;警务改革

中图分类号:DF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99-0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警方掀起警务改革的浪潮,警方采取一些警务改革措施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认同。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类型都有重大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化、大型化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犯罪,并已成为重大国际问题。这就促使西方国家警方重新思考警察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方面的作用问题。本文重点研究西方国家警方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西方国家警方在反对恐怖活动中警务改革的新举措

西方国家警方针对反恐斗争新形势,采取以下警务改革措施:

1.警力配置要适应反恐斗争需要。警力指警察队伍的综合战斗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编制、装备、训练、战术、策略、素质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综合所表现的综合能力。合理的警力配置能够实现警察的效能。20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犯罪率下降,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警察的大量职能转向公共服务系统。

2.改善警民关系是反恐斗争的重要一环。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国家警察装备不断现代化,但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上升,破案率逐渐下降。特别是恐怖活动并没有随警察装备现代化而停止活动。反过来是,恐怖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愈来愈现代化。出路在哪儿?西方国家警方认识到,片面追求装备现代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警察必须从追逐装备现代化转向注重改善警民关系。西方国家针对反恐斗争需要改善警民关系主要措施有:①重树社区警务观念。抑制恐怖活动关键在社区,在公众,而不是在警察。近年来发生恐怖袭击活动的实践证明,恐怖分子就生活在民众中,警方要利用民众的信息和觉悟,震慑恐怖分子。警方必须同公众和社会建立最为密切的联系和接触,警民合作,创造良好的反恐环境和秩序。②改被动快速反应警务为主动警务。调查研究,依靠公众,吸引公众,警民一体,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反恐斗争预防是治本,打击是治标。例如,西方国家普及社区登记和户籍清查制度都是主动警务一种反应。③改革警察业绩评价机制。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国家政府和社会评价警察工作业绩的方式有所改变,改变单纯地以破案率作为衡量警察工作业绩质量的片面价值准则,而把评价的重头放在警察预防恐怖活动的能力和为公众服务的实际能力上来。

3.加强国际合作是反恐活动的重要措施。西方国家警方认识到,21世纪的恐怖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恐怖活动的不确定化,如本·拉登虽被打死,但基地组织袭击的对象主要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冷战结束以后,某些恐怖主义组织或个人开始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要袭击目标。其二,恐怖手段日益高科技化。其三,恐怖主义触角的全球化。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恐怖主义运营网络已经深入全世界。某些恐怖主义组织在传统势力范围外组建新的分支机构,以筹措资金、招兵买马或鼓动宣传,配合总部在传统势力范围内的活动;还有一些不同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联手经营,共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全球性恐怖主义组织。其四,恐怖组织的扩散化。近年来极端宗教组织的恐怖活动进一步扩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反政府力量借助极端宗教思想进行恐怖暴力活动,以达到政治目的,并把恐怖活动扩散到本国政府的国际支持者身上。

恐怖主义最大特点是跨国性,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彻底根除。在全球社会对恐怖主义危害的认识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深刻的今天,各国警方,不分民族与宗教,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充分认识恐怖势力的本质极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识破恐怖势力的各种假面具,共同打击恐怖暴力活动,不给恐怖势力以任何可乘之机。中国人民在反恐问题上的立场值得西方国家警方借鉴。中国政府一再重申:①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危害无辜人民的生命、尊严和安全,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②我国反对在反恐怖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出发,无论恐怖主义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立场,坚决打击,不能搞双重标准。③我国主张反恐怖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安理会的主导作用,一切行动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④我国主张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恐怖主义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它的跨国性。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彻底根除,反恐怖必须要有世界各国的参与与合作。⑤我国主张反恐怖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应努力铲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既要考虑解决当前的问题,也要着长远的根治方法,找出问题的症结,标本兼治,方能最终战胜恐怖主义。⑥我国主张要把恐怖势力同正常的民族和宗教活动相区别。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绝不代表任何民族或宗教,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相联系。

二、西方国家警方打击恐怖犯罪的新招法

西方国家警方把努力提高预防、侦破效能作为方向,主要招法如下:

1.培养优秀侦察人员。针对恐怖犯罪技术性、智能性、专业性的特点,鉴于警察专业知识和反恐经验的欠缺,西方国家警方把培养侦查恐怖犯罪懂行的侦查员,作为首要措施。培养方法是:收集恐怖活动的案例,掌握预防、打击恐怖活动的方法;研究并制定侦查恐怖犯罪侦查要领;组织专业侦查官员国际会议,交流经验;交换情报;力图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警方反恐网络。

2.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西方国家警方在中心城市建立“刑警信息数据中心”,对刑事案件情报资料、档案集中管理,扩充了处理犯罪情报装置;努力开发检索装置,把包括未破案件在内的有关重要案件资料存储在计算机中。诸如:利用计算机图象识别技术、研制指纹自动识别装置。把从现场提取的指纹逐个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指纹比对,使用这一装置,使确认罪犯的数量大幅度提高。可以通过辨认指纹,推断犯罪嫌疑人是谁,通过DNA资料,确认恐怖成员的国籍来源。

3.应用多功能侦查手段对付恐怖分子。反恐活动中应用多种侦查手段是重要措施,为此,西方国家警方采取以下应急手段。强化涉外刑事案件侦察体制;对易于遭受恐怖侵害的行业,进行防范指导;加强边防检查,防止国内嫌疑犯逃离出境,不使国际惯犯出境或入境;健全空港、海港刑事案件迅速通报制度,力争尽快投入警力予以侦破;密切注意和掌握黑社会暴力团人员出入国境情况;加强国际刑事机构的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李敏.關于警务改革的理性思考[J].公安研究,2008,(10).

[2]熊一新.国外、境外警察勤务改革对我国巡警工作的启示[N].人民公安报,2002-12-02.

[3]袁亚平.大中城市两年内全面实施社区警务[N].人民日报,2002-03-22.

作者简介:包媛媛,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篇5:合格校园警务室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平安稳定、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条

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我校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目标,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谐发展”的思想,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创建“合格校园警务室”列入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合格校园警务室”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全体师生员工遵纪守法、教学秩序井然,无违法犯罪、治安事件和责任安全事故发生。回顾我校创建“泰州市合格校园警务室”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加强”:

一、加强警务室的基础建设

1、我校警务室设置规范。南北校区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两个校区的警务室都紧邻学校大门。警务室内配备办公电话(南校区:0523-80980085;北校区:0523-80980423)、办公桌椅和专门放置警务器械和保安服装的橱柜等设施。

2、警务室外观规范。实现“三统一”:一是统一标识牌、警务公开栏、报警灯箱等。二是统一警务公开内容、民警服务承诺和工作职责办事制度等,同时公开了学校警务室民警的姓名、照片、职务警号和联系电话等。三是按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统一学校警务室工作台账和工作记录。

3、校园警务室严格按上级相关部门要求,配有视频监控终端、紧急报警装置。橡胶警棍、辣椒水、防割手套、钢叉、灭火器等安防器材配备齐全。

二、加强警务室的长效管理

1、严格值班制度。警务室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交接班衔接准时准点。我校警务室长期做到门常开、人常在、灯常亮、电话畅通、值班记录详实。

2、严格门禁制度。我校保安人员按时到岗,严格实行外来人员登记询问制度,凡是在工作时间之内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必须详加询问,在来意明确之后,再帮助联系。人员出入坚决遵循“三不准入”和“三不准出”的原则。“三不准入”指:酗酒客人不准入,长发黄发不准入,面带凶相不准入。“三不准出”指:学生无班主任出具的假条不准出,情绪异常不准出,低年级小朋友无老师陪护不准出。

3、坚持课间巡逻制度、夜间巡逻和中午不间断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空挡管理。中午和晚上放学时间过后,严格执行清场管理,班主任教师不得滞留学生在校,遇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告知家长,保证接送工作的安全。

5、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为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期地检查学校各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如走廊栏杆设施的检查、消防设施和安全通道的检查、专用教室的电器和用电线路排查、体育器材的安全排查、操场、走道、楼梯、扶手、应急通道、花圃台阶、灯箱、电线杆、围墙等设施的定期检查维护等。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情况或隐患,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于第一时间予以排除。几年来,我校未出现一起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6、实行视频监控。学校在主干道、教学区、围墙等重要部位安装摄像镜头,实行24小时监控。几年来,未出现一起盗窃案件。

7、组织举办各种演练活动。学校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通知3精神,定期举行大大小小的防震逃生演练、消防演练和防恐反恐演练活动。定期邀请消防支队官兵、交巡警支队民警、法制辅导员到校进行各类安全知识讲座和现场指导演练。

8、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学校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之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系统、班级电视视频、班级板报和学校宣传橱窗等平台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警务室和学校安全办同志在处理学生违纪及矛盾纠纷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防范能力。

总之,安全无小事,必须做到时时刻刻警钟长鸣。学校警务室建设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落实各级部门的安全工作要求,密切与公安、消防、卫生、防疫、教育等主管部门取得工作联系,争取各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将我校警务室及日常安全工作进一步做好、做实。

海光小学安全办

2014年10月

文章录入:曹雄伟

篇6:非警务活动的研究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近日,公安部政治部、三局,省公安厅政治部、治安巡警总队相继作出部署,决定于2007年

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为落实上级通知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警民相约警务室

二、活动时间

2007年X月X日至X月X日

三、活动目的紧紧围绕公安机关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决定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公安机关警务室的职能、作用和警务工作,征求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急需办理的问题,使群众近距离地了解基层民警的工作情况,增进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真正形成警民心手相连,共建平安和谐家园的良好局面。

四、活动的组织

“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期间,各县、市、区公安局要选择一个城关所和一个农村所的警务室做为活动的重点单位,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其它警务室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多种活动,确保取得实效。市公安局活动重点确定XX所XX警务室、XX所XX警务室,由市局政治部和治安支队负责组织实施,XX、XX分局协助。

市局还将在“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期间开展“传经送宝暖基层”慰问活动,组织一支文艺小分队和三名优秀社区民警到基层一线慰问民警和传授“如何做好社区工作”的经验。

五、活动内容

(一)召开座谈会。各警务室民警在活动期间要把辖区的群众请到警务室来,以座谈会、见面会、恳谈会、通报会等多种方式,向群众介绍警务室的职能,向群众了解社会治安方面的情况,征求对社会治安管理和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在新的一年改进和加强各项工作收集良策。

(二)开设“咨询台”。各警务室民警可根据实际条件,在警务室内开设“咨询台”,居民住宅区分散的地方也可设流动“咨询台”为群众提供答疑服务。有条件的可通过黑板报、设立展板等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治安(户籍)、出入境、消防、交管、禁毒、法制、110报警等方面的警务咨询服务,将相关办事程序印制成小册子、宣传单发给群众。

(三)传授小常识。各城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室民警可结合近期发生案件的特点,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多发案例,向群众揭露犯罪分子作案惯用的手段,讲解必要的防范技能,传授防抢、防盗、防骗知识,以及预防公交车扒窃、街头诈骗、火灾自救、逃生、交通事故等知识。

(四)张贴小标语。各警务室从2月10日开始,应在警务室门口张挂“XX警务室为您服务”横幅,也可在辖区张贴标语口号,有条件的可悬挂跨街横幅。

(五)做几件好事。各城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室民警要做好接待群众的充分准备,以“警民相约警务室”为契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能够当场解决的问题应当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或不属于公安工作范围的要向群众解释说明,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开展“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是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全省、全市公安局长会议精神的重要措施,也是公安机关“爱民月”活动的重要内容,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工、治安部门要加强对“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策划,确保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各警务室在开展活动时,要提前2至3天向群众“安民告示”。要协调当地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单位跟踪报道,每个县市区公安机关至少要向XX电视台传送一条活动新闻,向市局报送一至二篇文字稿,通过政治部FTP报送有关活动图片。

(三)加强督察,纳入考评。为确保“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的落实,省厅将派出专门工作组对这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同时,还将这项活动纳入全省宣传工作和全省治安系统工作综合考评,对活动开展不利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为此,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市局也将在活动期间派出工作组进行检查,同时,也将此项活动纳入全市宣传工作和全市治安系统工作综合考评。对工作不落实,活动开展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突出重点,示范先行。XX:XX;XX:XXXX.以上是市局首批列为“三基”工程建设示范典型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各地要重点部署、重点策划、重点抓落实,扎扎实实把这一活动开展好,并取得实效。其它以建好的警务室在活动期间也要全部开门,社区和驻村民警要在岗在位。无故不开门或离岗离位的,要追究相

关人员责任。

(五)及时总结,做好反馈。各地在活动期间要及时向市局报送有关活动的信息,特别是列入重点的警务室,活动情况要及时上报,并附活动图片。活动结束后应将活动总结报市局政治部宣传处(可通过政治部主页FTP传送到宣传处文件夹)

《公安局政治部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方案》来源于,欢迎

篇7:非警务活动的研究

着力打造民生警务

在开展“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中,蒙山交警全面推行“四个加法”为民措施,着力打造民生警务、察民意、排民忧工作,进一步提升“三访三评”活动实效,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一、“驻守+巡逻”保民安。大队以辖区交通管理为抓手,以“三超一疲劳”专项整治行动为载体,坚持24小时驻守制度,同时狠抓路面巡逻管控,尤其是上下班高峰,采取主线与支线联动、定点与巡逻结合、整治与规范并举的形式,严查严纠超速、疲劳驾驶、客车超员、客运车辆违法停车上下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查、严管、严控、严治。以热情的态度、文明的语言、规范的服务展示交警队伍的良好形象,让辖区群众始终都能感受到浓浓亲情和大队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工作态度,保证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群众满意出行。

二、“温馨+引导”暖民心。活动中,大队注重投入到“三访三评”活动中,千方百计地为困难群众和驾驶人排忧解难,拓展听民意、知民情、暖民心的工作领域。一是问计于民。大队组织民警深入辖区,与驾驶人进行了座谈,真诚地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议和监督,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并梳理整改问题,力争推出更多的便民利民措施。二是上门回访。大队主动回访交通违法当事人、交通事

故当事人,做好说明解释和安全提示工作;回访交通事故受害人,了解他们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访贫问苦。大队组织开展了“献爱心、联困户”活动,为部分特困户对象送去慰问品,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三、“特殊+专门”解民忧。有的群众因为身体原因办事有困难;有的因为事项本身按常规办理有很大难度,需要专题研究解决。对特殊群众的事项要求主动上门办理,上门服务。对查摆出来、征求得来的突出问题及意见,要分清意见建议和问题涉及的层面,分清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能够改的马上改,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向群众说明解决的时限,确保整改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特别密切关注、及时掌握当前因交通事故赔偿不到位等方面可能带来的不稳定事端。以“案结事了、停访息诉”为目标,开展重点信访案件包案回访,深入走访当事人,认真听取当事入诉求,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清理化解信访积案,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交通事故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四、“打分+评语”求民意。大队组织广大民警深入一线访,深入到服务对象、服务行业、服务领域、特邀监督员当中去,听取的意见和建议,要对办事群众进行回访,征求其在报警求助、秩序管理、事故预防等环节的意见建议,让他们真实打分,主动写出评语。一是发动群众与民警面对面地评,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篇8:非警务活动的研究

1 我国台湾地区“捺指纹案”关于指纹信息保护的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于2005年以居民换发身份证为契机, 收集公民个人指纹信息建立指纹信息库, 并要求14岁以上的居民必须摁捺指纹建档。这一规定在台湾遭到不少民间人士的反对, 备至侵犯了公民个人的隐私权。最后, 这一争议被推到了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面前并最终被判定为“违宪”。

“司法院大法官”在解释文 (1) 中指出:“指纹乃重要之个人信息, 个人对其指纹信息之自主控制, 受信息隐私权之保障……个人资料之信息隐私权而言, 乃保障人民决定是否揭露其个人资料、及在何种范围内、于何时、以何种方式、向何人揭露之决定权, 并保障人民对其个人资料之使用有知悉与控制权及数据记载错误之更正权。”

我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三条规定了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信息的内容以及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时需要公民登记个人的指纹信息。并在第六条规定了人民警察对于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应予以保密。同时在第十三条规定: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 应当予以保密。实际中, 在公民进行工商登记、办理银行业务、办理通讯等情况下都要求公民提供身份证信息甚至是指纹信息, 但我国现今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极差, 极容易造成公民信息的泄漏。因此, 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识应贯穿于警务活动的始终, 在侦查活动过程之后对于与案件无关的指纹信息进行及时的清除与销毁, 防止泄漏导致公民信息被滥用。

2 我国台湾地区“去氧核醣核酸修采样条例”修正案争议的启示

2008年台湾立法院初审通过“去氧核醣核酸修采样条例”修正案草案, 该草案扩大了DNA采样的范围, 并强调扩大的原因是为了提高对犯罪的侦查功能。2012年, 我国台湾地区修订了“去氧核醣核酸修采样条例”。而此修订案一出, 立即引起台湾一干人权学者的反对, 有的学者指出:“该草案……台湾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警察标准办案流程, 执法者科学办案的专业素养不足, 也未建立刑事鉴定彼岸准作业流程, 益发显现出扩大DNA采集侵害人权之虞, 此一条例授权行政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等强制采样, 限制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告的隐私权与资讯自主权。所以, 此一修正案是否合宪, 应采严格审查基准……”

分析一下我国台湾地区的“去氧核醣核酸采样条例” (简称DNA) 可以看出, 该条例第一条规定了DNA采样的目的:“为维护人民安全、协助司法鉴定、协寻失踪人口、确定亲子血缘、提升犯罪侦查效能、有效防制性犯罪, 特制定本条例。”同时规定了DNA采样的强制采集与自愿采集, 该条例第五条规定:“下列之人应接受去氧核醣核酸之强制采样:一、性犯罪或重大暴力犯罪案件之被告。二、性犯罪或重大暴力犯罪案件之犯罪嫌疑人。”条例第九条规定:“为寻找或确定血缘关系之血亲者, 得请求志愿自费采样。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之请求, 应经法定代理人、监护人、社会行政机关或警政机关协助。”其中关于DNA采集的程序进行了严格规定:“司法警察机关侦察性犯罪或重大暴力犯罪时, 应以通知书通知犯罪嫌疑人接受去氧核醣核酸之采样。前项通知书应记载下列事项, 并由司法警察机关主管长官签名:一、被采样人之姓名或足资识别之特征、性别、年龄及住所或居所。二、案由及接受去氧核醣核酸采样之事由。三、应到之日、时、处所。四、无正当理由不到场者, 得报请检察官核发拘票。前项之通知书, 准用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之规定。”“司法警察机关、检察官或法院执行采样完毕后, 应将去氧核醣核酸样本送交主管机关之专责单位, 并应发予被采样人已接受采样之证明书。依本条例应受采样人得出具前项证明书拒绝采样。但下列情形不在此限:一、原采样本无法取得足以识别基因特征之资料。二、有事实足认原采样本可能非受采样人所有。三、由原采样本取得之去氧核醣核酸纪录灭失。”

此条例的出台显现出扩大DNA采样所带来侵害人权之嫌, 通过授权行政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采取强制采样, 限制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告的隐私权与资讯自主权, 是否符合宪法值得商榷。而在2009年的欧洲人权法院判决英国的DNA资料库运用违反欧洲人权公约, 判决英国DNA资料库运用违法。 (2) 而这一判决也将英国多年来建立经营的DNA数据库的成果“毁于一旦”, 但同时也宣示欧洲人权法院在对于涉及公民隐私信息保护方面的态度。

3 我国台湾地区“捺指纹案”与“去氧核糖核酸采样条例案”的借鉴

3.1 警务活动中指纹信息的采集与DNA信息的采集应符合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并保护相对人的权益, 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 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 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3) 比例原则是在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冲突时目的与手段选择时考虑形成的一个公法原则, 该原则包含了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原则, 即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和比例。

美国的Whalen v.Roe案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个肯定宪法上信息隐私权的判决, 具有重要意义。在该案中大法官强调:吾人并非不知以计算机数据库或其他政府档案广泛搜集的个人信息对个人隐私所造成侵害……为公共利益搜集及使用此等资料的权利, 负有避免不当揭露的法令上的义务。 (4) 该案中因纽约州若干药物的处方应当做成记录及集中储存于政府的计算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控制危险药物的使用及分配乃州之警察权的正当行使, 将储存的信息对医生、保险公司或公共卫生单位公开, 或在司法诉讼上被提供为证据, 并不当然构成对受宪法所保障隐私权的侵害。诚如我国台湾司法院大法官的解释:国家基于特定重大公益之目的而有大规模搜集、录存人民指纹、并有建立数据库储存之必要者, 则应以法律明定其搜集之目的, 其搜集应与重大公益目的之达成, 具有密切之必要性与关联性, 并应明文禁止法定目的外之使用。此外, 在警务活动中为了打击犯罪,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资讯信息的搜集、使用应当遵循比例原则, 将信息采集以及运用给公民个人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最小限度。

3.2 资讯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有助于公民信息的保护

在传统行政法中的警察角色即担当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者,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我国有学者指出认为我国已经处于政府巨型数据库时代:“这个数据库一旦建成将具有实时更新、不断扩容的能力。不用说姓名、住址、婚姻、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 就是收入状况、纳税记录、受教育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犯罪记录, 甚至是日常消费、电话上网、旅馆住宿、违法犯罪、医疗记录、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等等, 都将被收录到这个数据库当中……” (5) 那么, 承担起保护公民资讯信息责任的应当是政府, 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立法也应成为政府部门的职责之一。而公安机关在警务活动中往往掌握着公民很大一部分资讯信息, 这些指纹信息和DNA信息使得很容易将每个个体人进行区别开来, 但是这些信息中同样承载着众多个人其他资讯信息, 比如个人的健康信息、遗传信息、血液信息等等。而我国关于资讯信息保护的立法至今没有, 我国公安部门起草的《法庭科学DNA实验室规范》和《法庭科学DNA数据库建设规范》都是立足于技术层面, 包括后来下发的《全国公安机关DNA数据库建设任务书》也只是明确了建立数据库的任务、职责等内容。关于DNA的采样程序和采样范围, 仍然缺乏严格的法律规范约束。对于DNA信息数据库的数据销毁更是没有涉及到。

在境外, 欧盟的《资料保护公约》、《资料保护法令》和国内法均在原则上禁止处理敏感资料 (6) 。美国的《DNA分析延迟销毁法案》、我国台湾地区的《去氧核糖核酸采样条例》对拟采集的范围都进行了规定。因此, 制定我国的关于公民资讯信息的立法, 规范公安机关采集公民个人资讯信息的范围和程序应当纳入到立法的事业中去, 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扩大信息数据库的范围, 而忽略了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保护公民的权利。

3.3 资讯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警察办案标准化流程

“由于法庭科学DNA数据库可能会对公民的隐私权这一宪法性权利构成严重威胁, 因而多数国家都是在制定了相关立法之后, 才开始建立数据库的实践活动”。 (7) 在建立数据库之后的运用方面, 建立我国的警察办案标准化流程是保护公民资讯信息的重要手段, 我国《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规定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 但是在实际警务活动中的标准化流程远远没有建立起来, 对于采集DNA信息的范围、程序、保存、运用、销毁更是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发生在河南的赵作海案在警察侦查活动中对尸体甚至作了四次DNA技术鉴定, 最后依然认为死者为赵振晌, 最终酿成一起轰动全国的冤假错案, 从中也可以看出, 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的办理流程, 纵使具备先进的侦查手段, 缺少程序的规范, 更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在技术层面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同时, 如何建设有效的控制制度应当被公安机关所重视。

摘要:在信息网络技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 公民个人信息的记录、保存、使用与传递越来越广泛和迅速, 为迅速侦破案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警务活动中运用相关的技术设备获取到公民个人的众多资讯信息, 特别是以公民个人指纹信息和去氧核糖核酸信息 (DNA信息) 的采集为重要手段的侦查方法被广泛运用, 如何采集、保存、正确使用公民的这些资讯信息, 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又能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 应当引起公安部门的注意。本文通过探析我国台湾地区的“捺指纹案”和“去氧核糖核酸条例案”中关于公民个人资讯信息的保护与争议, 将隐私权的保护与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进行结合研究。

关键词:警务活动,隐私权,指纹信息,DNA信息

参考文献

[1]姚辉著.人格权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165.

[2]王泽鉴著.人格权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77.

[3]孔令杰.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4]莫纪宏, 翟国强主编.宪法研究 (第十三卷)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77页.

[5]张军著.宪法隐私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王高平, 吴琼.国家DNA数据库隐私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34 (2) .

[7]胡兰, 陈松, 张国臣.国家法庭科学DNA数据库建设势在必行[J].刑事技术, 2003 (6) .

[8]瓮怡洁.域外的法庭科学脱氧核糖酸 (DNA) 数据库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刑事司法领域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 2012 (6) .

[9]赵兴春.中国国家DNA数据库建设政策分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 22 (6) .

上一篇:试验室检测环境管理制度下一篇:南水北调运行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