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信息

2024-05-05

警务信息(精选十篇)

警务信息 篇1

关键词:警务,电脑统计学,信息技术

0前言

20世纪70到80年代, 由于用以限制犯罪率上升的传统执法方式最终失败, 以及社会对警务的普遍关注, 促使了一个新运动的产生, 即通常所说的社区警务。最先对传统警务模式提出质疑的主要人物之一是赫尔曼·德斯坦。在他的经典作品《管理自由社会》中, 德斯坦对传统警务方式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即质疑其保卫存在于美国社会中的宪政权利、利益 (如言论和表达自由, 程序合法性, 隐私权) 的同时, 控制犯罪, 防止社会秩序混乱的能力。德斯坦指出, 在传统警务模式下, 这两个目标并不兼容, 并号召在警务和社区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在同一时间, 威尔逊和凯琳的“破窗”理论产生, 并开始成为美国警务辩论中的支配性主题。威尔逊和凯琳认为, 在社会衰败标志显著的地方 (如有涂鸦的桥梁建筑、长满杂草的荒芜营业用地、窗户破损的仓库) , 犯罪似乎会大幅度增加, 因此他们认为警察要做的不仅仅只局限于“控制犯罪”。实际上, 他们倡导警察的其他职能同严格执行法律, 维护社会秩序一样重要, 甚至更重要。警察应更多地以服务为中心, 与教堂、青年中心以及其他的社区组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以便和社区形成新的联盟关系。犯罪不再只是警察的职责范围, 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警察管理者开始探求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更多地侧重于服务而不是逮捕。而新信息系统的使用, 能频繁的帮助人们决定怎样进行工作, 通常帮助人们决定谁来进行工作, 有时帮助人们决定这一工作到底是什么。

1 新信息技术的类型

1.1 犯罪分析

1.1.1 概念介绍

数据的统计分析, 以及把信息组织成易操作的总结, 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有意义的工具, 以对抗犯罪。犯罪问题一直在数量、水平和复杂性上提升, 因此警察和调查人员不得不寻求实施技术的额外帮助。犯罪分析的目的, 是组织好数据库内用来系统自动记录的大量未经处理过的信息, 并根据这些数据的统计运用, 预测出未来的某一特定事件。理论上, 犯罪分析能提供一个完整而系统化的数据分析, 以便根据过去、现在、未来的行动作出合理决定。

犯罪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已报告的犯罪信息, 同时还注意了智能信息的数据分析。金尼认为, 犯罪智能分析能帮助调查者、做决定者、政策制定者预防和控制犯罪。

1.1.2 一些常见的犯罪分析技术

(1) 战术犯罪分析或具体犯罪分析

——对于特定类型的时间或地点, 运用表格或图表对犯罪进行呈现。这通常用于查出在不同时间段内, 发生在特定地点的犯罪类型 (如抢劫、盗窃、汽车盗窃) 。战术犯罪分析的焦点在于近期的犯罪事故, 通过研究其犯罪特征, 如犯罪怎样、何时、在哪里发生, 以便于嫌疑的认定和案件的明确。

(2) 战略的犯罪分析

——在特定领域内研究犯罪或社会问题, 以便决定长期的活动类型, 同时评估警察的反应和组织程序。战略的犯罪分析通常用于决定警务在特定时间内的有效性。

(3) 关联分析

——一种表格式的在某一特定时间表现人、组织、事件、活动和地点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方式。这一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能揭露各个罪犯和私密而有组织的罪犯团伙结构之间的隐藏关联, 后者通常是街头帮派、拉科萨诺斯特拉家庭、白领犯罪集团、大的毒品非法交易企业联盟, 以及恐怖组织。关联分析在复杂案件的调查上是极为重要的, 特别是那些涉及到“阴谋”方面的案件, 这通常存在于诈骗和企业持续犯罪案件当中。

(4) 电话账单分析

——是一种电脑报告, 经法院下令获取, 由嫌疑人在非法贩毒过程中的长途电话账单所派生。这些报告能按数量、时间先后、地理位置的顺序显示电话的号码和呼叫频率。之后可以运用关联分析得出账单号码和所拨打号码之间的联系。

(5) 可视调查的分析 (VIA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犯罪活动的关键时间, 并由此生成的图表。VIA用于表明事物的受牵涉程度。在应对阴谋案件时, 这种方法极有说服力, 也能被用作一种计划工具, 重点是调查工作的资源。在一个讨论校园枪击的会议上, 提交了一份关于弗吉尼亚科技大学校园枪击案的表格形式的可视调查分析。有趣的是, 这份可视调查分析是一份长达60英尺, 有1200多个记载事项的横向表格。

(6) 案件分析和管理系统 (CAMS)

——为实现每个具体项目的数据检索, 汇集并指示了大量数据的电脑化的案件管理。这一系统用来理清关系, 并计算出可能存在的联系。

(7) 智能分析

——对罪犯和犯罪行为的网络识别行动, 通常与有组织的犯罪、帮派、贩毒者、卖淫团伙以及恐怖组织联系在一起。近期对智能分析的关注引起了大而集中的情报处理中心的发展, 也就是融合中心。国家对恐怖主义的关注引发了对这一程序的极大关注, 并形成了通常称作“情报警务”的根基。

1.2 地理信息系统

过去十年内, 产生了自动化数据库操作、犯罪分析, 以及高水平制图的整合。这些强有力项目的推动者通常被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GIS) 。历史上, 描述土地类型 (如警务辖区) 的地图数据和表格数据是分开存放的, 但电脑科技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契机, 同时保留了其各自的独立特征。有数个运用个人电脑的绘图程序在犯罪分析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桌面绘图技术实现了在计算机屏幕上展示地理信息 (空间数据) ——地形、自然资源、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公共设施、政治边界和警务辖区。地理信息系统把这些空间数据与分析师所希望得到的几乎其他所有的数据类型联系在一起。相对于地图背景, 正文和表格数据 (标志性数据) , 如人口密度、犯罪地点、交通类型、人口状况以及选举类型, 都能用于演示和操作。从这种分析类型来看, 有可能覆盖多种地图设置, 因此警务探究者和警察可以通过图片观看数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不同于之前类型的犯罪分析技术或信息系统, 因为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强调显示和图像的制图, 而是对空间数据的分析、操作和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不仅仅体现在由犯罪分析所定义的警务操作领域, 而且能作为管理和交流的工具。例如, 通过整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绘图和全球定位系统这一航行工具, 能研发出一种有力的汽车跟踪系统。运用以个人电脑为基础的软件包, 实时跟踪能在1000美元的成本下完成。

通过提供位置向导;历史古迹;以及附近的火灾和危险废物、消防栓、警报盒、高压线、水管等类似物体的位置, 警察机构能够在派出的警务部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警察管理者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以提供特定犯罪类型的图表分析, 评估新的警务策略, 甚至追踪按地区划分的单个警察的行为。毫不奇怪, 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是一个能帮助警察作出更多合适决定的工具。

1.3 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

另一个在法律执行方面有直接应用的信息系统类型是人工智能 (AI) 。大多数对人工智能的定义重点在于强调这一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人工智能是一门建立在诸如电脑科学、生物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科学和技术。人工智能的目的在于研发既能思考, 也能看、听、走、说、感觉的电脑。基本上, 人工智能可以定义为一种从少量数据处理向数据智能处理的转变。这种发展的模型是人的身体和头脑。人工智能致力于以下四个主要领域的研究。

1.3.1 自然语言应用

一个把正常的人类命令转化为电脑程序能识别和执行的语言的系统;能看、说、听懂人类语言的电脑。

1.3.2 机器人应用

像人类一样行动并将事物进行联系的机器;致力于研发拥有视觉、触觉和运动能力的机器的项目。

1.3.3 电脑科技应用

更先进的第五代电脑的发展, 以及对人脑物理机能的仿制, 如在人的细胞中所发现的——计算机接口和模拟网络。

1.3.4 认知科学中的运用

模拟人脑制定决策时所运用的逻辑的项目, 就像在专家系统、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逻辑系统中所发现的一样。

警方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正是涉及到专家系统应用的认知科学领域。基本上, 在对复杂问题得出解决方法这一层面, 专家系统力图取代而不是补充人类活动。例如, 华盛顿州曾使用专家系统的案件分析, 为绿河杀人案的调查提供嫌犯资料。巴尔的摩, 马里兰的警察局运用专家系统 (称为ReBES——即住宅盗窃专家系统) 来帮助解决盗窃案件。这一系统把过去的嫌犯作案方法与近期的盗窃案件联系起来, 以预测潜在的犯罪趋势。大约有25种关于盗窃的特定信息条目被引入人工智能系统, 并按作案可能性得出了一份可能的嫌犯清单。洛杉矶警长局运用一种称为CHIEFS的全方位数据库协助杀人案的调查。在弗吉尼亚州的匡蒂科, 联邦调查局的行为科学组也研发了其他的专家系统, 协助对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纵火犯罪和恐怖犯罪的调查。

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犯罪调查。在更实际的层面上, 专家系统也会用于帮助地方警察管理者制定复杂的计划或任务安排表。但是, 专家系统最大的好处, 在于通过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改变机构的行为方式。在法律执行上, 这一方法要求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的警察, 他们敢于挑战关于警察职能和使命的传统设定。事实上, 随着专家系统的发展, 即对一个特定问题结合课本进行分析, 警察们已经不再需要依靠他们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和专家系统所得出的方法一对比, 过去很管用的方法在现如今看来可能会很傻。

专家系统和其他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景在法律执行部门很可观, 因为计算机硬件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价格在不断下降, 软件发展的复杂性在不断增加。趋势很明确。警察管理者将会在操作和管理层面, 更多地把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科技作为制定决策的协助系统。

1.4 传真机、网站和因特网

很显然, 信息时代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进步, 就是可以借助于各种类型的电子媒介加强交流, 如传真机和电脑。这一进步能和其他很多类型的进步直接联系在一起, 如速度、进程, 以及接触个人电脑和其他网络科技的可能性。

要将电子信息从一处传往另一处, 最简便的数码设施就是传真机。当传真机最初引入警务时, 仅仅用于对机构间和机构内部共享的嫌犯照片和指纹进行特定传输。而现如今, 传真机几乎应用于警察交流的各个方面, 从警区间的标准化的警务报告传输, 到嫌犯信息的广泛传播。联邦调查局通常都会使用传真进行指纹的传输, 以便于实验室分析。地方警察机构传真在犯罪现场发现的可疑指纹, 并和设立于华盛顿州的联邦调查局庞大指纹库进行匹配。

关于警务网站以及其他在线电子服务的调查显示, 有数个部门正在大量使用这些系统。例如, 三个部门 (阿拉斯加公共安全局、加利福尼亚马林县警长办公室、弗吉尼亚纽波特纽斯警察局) 就经常使用几种不同的国家服务。警察机构最常参考的在线网站是由国家司法局主办的国家刑事司法参考服务 (NCJRS) 、国际警察局长协会网 (IACP) 、搜索网站、联合反暴力网站 (PAVNET) 、联邦调查局网站、由警察行政研究论坛 (PERF) 创办的Metapol网。国家刑事司法参考服务网的主页 (www.ncjrs.org) 作为一个交流渠道, 可以通过它了解不同的刑事司法机构, 进行共享信息的交换, 链接到其他网站, 或者阅读很多研究刑事司法系统各个方面的调查文章。除了这些特殊的网站, 警察机构也会使用一些“一般的”在线服务 (如美国在线) 。这些服务通常用来研究政策、趋势、以及其他与警务有关的问题。其他的应用包括信息交换、电子邮件、数据库使用、软件下载、在线软件升级、法律搜索、文件交换、信息公告、以及与其他机构合作/建立关系网络。

地方警察机构都充分利用了因特网, 很多部门都创建了自己的主页。一些警局鼓励其公众通过因特网了解警察活动的最新近况。通过因特网上的各个部门, 使得紧急服务单和电话号码单, 社区内被“通缉”的重大逃犯的姓名和外貌特征, 特定案件 (通常是备受瞩目的案件) 的定期更新, 部门内的聘用公告和招聘职位, 住宅和商务犯罪警告, 甚至是在线犯罪汇报, 都成为了可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警察局的主页 (www.kcpd.org) 能提供很多这种类型的服务。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以及因特网传播带来的全球联系, 警务可能会经历戏剧性的变革。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 会产生更多的交流机会。最近, 美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多个刑事司法调查机构的联系, 第一次使各国间免费交换关于影响世界人民的问题 (如国际恐怖主义、环境犯罪、团伙犯罪、电脑诈骗) 的信息变为可能。新的联合训练会议、各种电子交流伙伴关系、相互的信息交换在因特网上会变得平常。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因特网视为“信息时代的工具”, 但是在过去, 工具确实成为了社会重大变革的催化剂。因特网提供的更多接触信息的机会在将来会产生很大的不一样, 不仅仅为了警察机构和研究者, 同时也为了旨在解决更广泛的刑事司法问题的单个社区。

2 新技术的影响

很显然, 警务领域的信息技术正扮演着一个更新, 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技术体现为新的方面, 这对支持包含在社区警务和电脑统计学原则中的新的警务策略来说很重要。

赫尔曼·德斯坦在《定位于问题的警务》一书中, 描述了大量警察应该注意到的“问题”。他认为, 有些问题和犯罪有联系, 有些则没有。他同时指出, 警察必须分辨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地理位置、时间、嫌犯阶层、受害人概括、行为类型、武器、以及其他的实施方式要素。除了储存和维护信息, 信息技术的新任务是分析信息。但同时, 社区警务的分析功能不仅仅要作为犯罪分析领域的一个功能, 而是必须渗透到整个组织的结构内。信息技术的功能必须更为灵活——其范围可以从支持快速的人员级别实地调查, 到具体临近地区的纵向绘图, 再到具体的管理性能衡量。信息技术不能再与警务管理的内部要素相分离。它们不应再仅仅定位于对大量警务数据的储存、维护和检索。电脑统计学和社区警务以信息为基础, 并且信息量很密集, 因此要求具有识别问题、提出具体警务回应建议、评估有效性的能力。这一能力不能再追随先前的信息处理所采取的途径。

如今的警察必须获得信息, 进行培训。这一工作仍然要求警察能够在敌对环境下, 顶住压力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群。电脑统计学和社区警务中包含有新的战术, 在解决刑事和非刑事案件时, 可以运用个人的判断和技能。今后的警察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要面对这一挑战, 警务人员必须确保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设计要支撑警务中所出现的战术, 特别是面对社区警务中所出现的“分析”这一技术要求。第二, 警察和行政人员要管理技术, 而不是让技术管理技术。最后, 警察个人要明白, 自己在社区中的定位是得到自动化科技成就的帮助, 而不是被其控制。

信息技术在支撑新的警务策略, 如社区警务和电脑统计学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概念的融合要求准确而及时地提供关于犯罪和邻里问题的数据。信息技术不能再和警务管理的内部要素分离开。它们不应再仅仅归类为对大量警务数据的储存、维护和检索。传真机、网站、因特网大大加强了刑事司法机构之间的交流。此外, 随着实践和管理方面对决策制定系统的需要不断增加, 人工智能方面的新发展, 包括专家系统和机器人技术, 为执法提供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陈俊豪.论社区警务问题解决的模式[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吕善强, 李彦.公安机关深化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

[3]王民.浅谈警务模式的适应与实用[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龚熹, 查雪静.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方法探析[J].公安研究.2009.

[5]曹炳权.现代警务模式中实施信息警务战略的几点思考[J].公安学刊.2004.

[6]张景华.探索建立现代警务机制的总体构想[J].公安研究.2004.

[7]周志涛.当前警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帕雷托改进[J].公安学刊.2004.

[8]何宁焕.谈警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变与不变[J].公安学刊.2004.

警务信息 篇2

——打造信息化新警务模式

一、信息化警务运作机制基本情况

主要职能是接处警和处理由上级机关指派的紧急事故;处置重大突发紧急事件;执行大型或敏感性活动的人群管制任务等。除此之外,巡逻也是主要任务之一,承担24小时的巡逻和机动待命。当发生阻工、群体性事件时,巡逻队就不再担负机动巡逻任务而转变为机动部队,成为当地政府的预备部队,使警力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巡逻警务机制实战、高效的特点要非常明显,总体印象要覆盖面好,控制力强,贴近实战。巡逻呈立体状覆盖,在若干情形下,警务管辖范围始终以管区为单位。警务室巡逻队是开展巡逻工作,进行社会面治安防控的基础力量,负责辖区内机动巡逻任务,主要选择罪案多、安防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巡逻,加强那一地区的治安控制能力,为群众提供24小时的前线服务,负责执行传统的警务工作。巡逻队下设3个小队(车巡、步巡、机动),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每个巡逻小队人数2-5名不等。

二、巡逻工作的主要特点

1、立体覆盖、重点布防。巡逻的覆盖面要大,街面见警率要高。立体覆盖、重点突出,全天候与全方位相结合的巡逻体制,形成动态巡逻控制网络。

2、动态控制,相互策应。新城警务室不承担户籍管理智能,因此,较大部分力量都投入巡逻和日常工作,街面上的执勤巡逻由徒步与车巡相结合。徒步巡逻范围要大,车巡可以不多见,但机动性要强。每组执勤人员除常规装备外,都配备有一部无线通讯同指挥中心(监控室)联网,随时接受指挥中心的指令。

3、调动灵活、反应迅速。在辖区的任何地方,接警后均可保证在9分钟内赶到现场(对社会承诺:接受报警至赶到现场的时间,市区为5分钟,农村、郊区及未建成区域10-15分钟),在一些地方3-4分钟就能到达现场。

4、巡逻职责任务明确统一。职责任务统一,都可以处理治安纠纷和交通整治工作。由于职责任务统一,巡逻人员要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因为分工不同各管一摊,而造成警力浪费。(原则:治安、交通、安全不分工)

5、队伍编制和队伍建制固定,配置合理,保证了巡逻工作的正常开展。巡逻队员编制、基本建制都相对固定,不能轻易改变,保证巡逻队伍的稳定。另外,根据巡逻队伍队担负任务的不同,要合理配置力量,将内部人员分工细化,以适应各种不同勤务的需要。一旦需要小队整体出动,立刻就能集合一个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的战斗部队。

6、巡逻规范,装备基本完善。巡逻人员在佩带装备、岗前派勤、巡逻记事、巡逻交接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程序。如每名巡逻人员在巡逻时都必须按要求、按位置随身佩戴电台(对讲机)、呼叫泡沫喷剂(无)、伸缩警棍、手铐和记事本等巡逻必备装备;巡逻中并随时对巡逻情况作出记录。巡逻队的装备逐渐完善,包括对付犯罪的警用器械,对付群体性事件的武器、防护装备器材等都一应俱全。

警务信息 篇3

摘 要:随着警务信息化的发展,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应运而生,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公安实战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长处,以贴近实战为目标,构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战能力的警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 协同创新

课 题:本文系公共安全协同创新开放基金2015-2016年度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社会公共安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研究”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警务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大纲建设研究”(2015JY16)研究成果。

随着“情报信息主导警务”这一现代警务模式的建立,警务信息化已成为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必然途径。要求在警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建立信息应用系统,使信息采集、流转、传输、利用集约高效和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警务信息化工作需要的是大量既懂公安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当前公安工作急需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工作效能,设立警务信息技术专业是培养公安工作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已设立警务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该专业方向以警务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梳理相关知识体系,定位警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在公安部门从事警务信息化保障、应急通信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警务信息分析研判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构建有效、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符合警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以创新为出发点,通过协同培养的方式,培养具有良好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警务信息化专门人才,根据警务实战的要求,研究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的内容与形式,提出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协同创新原则。协同创新是指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应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开展各环节各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校和公安局双方协同下,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协同创新”既是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思想,也是该专业深化学校和公安局双方协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构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目标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完成学生的“专岗就业”。所谓“专岗就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后可以直接就职于公安局警务信息技能专门人才岗位。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时,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警务工作的职责和流程,也要具备警务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即具备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养。

2.构建核心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协同培养为方式来构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警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实现学生“专岗就业”,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核心,深化校局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高校、公安局双方协作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与保障。

3.协同模式

通过校方与警局合作,双方共同承担警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任务。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了解公安职能部门的岗位需要,积极与实战部门合作。首先是推进教师的双向流动。一方面推进学校教师的下派锻炼制度,要求教师分期分批到公安部门锻炼,提高专业课教师对公安实战单位需求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警务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经验与不足。另一方面,从公安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官来学校,参与制定建设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负责学生警务实战技能的学习训练。同时,积极争取各地公安局的支持,提供条件使得学生参与专业岗位的实践,从而对公安实战有直观的了解与感受,实现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双方协同合作。

三、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实践教学内容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战教学、岗位实习等多环节的教学活动。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校内实验室通过相关课程开设实验的方式完成,实验教学是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警务信息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是在电子技术基础、通信原理、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项目,目的是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信号的处理、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仪器使用、测量、调试、简单故障排除、程序编写等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

(2)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主要是指课程实训活动,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警务信息技术专项实践能力。在该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了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警务信息分析技术和公安通信保障技术的实训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目前主要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与操作、警情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熟练使用一般警用通信设备以及常用通信设备的故障监测方法及日常的维护。

(3)实战教学。警务信息技术实战教学是通过模拟场景实现学生警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实践教学是教师预先设置案(事)件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由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各类角色,展开并完成案(事)件的接警、指挥调度、现场勘查、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与研判、通信保障等相关警务工作,明确案(事)件发生后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岗位所需要完成的相关工作流程与方法,教师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任务目标更明确,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岗位实习。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岗位实习,同时也是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正式融入警务工作,实现“专岗就业”目标的核心环节。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完成角色转变,具有较好的职业综合能力和素养,由学员转变为一名真正的警察,成为警务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岗位实习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设在第一学年暑假,为期4周,由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完成“认知性”公安实习,主要了解感受公安基层派出所的工作职责,培养公安职业素养。第二阶段设在第三学年的下半学期,为期9周,由教师带队到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是地市公安局或分局,进行专业岗位实习,在公安信通部门开展公安勤务通信、应急通信保障、信息系统管理等业务工作,以及情报分析部门开展信息分析研判相关业务。在业务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由业务民警和带队教师共同完成指导工作,保障学生的岗位实习效果。

2.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场地和设备以及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对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主要是为了深化与巩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等。

目前,已建成的教学实验室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视频图像侦查实验室、安全防范技术实验室等。已建成的校内实训场地是警务实战训练中心,由模拟街区和警务战术训练馆组成,模拟街区主要是仿照小型社区的构成,有学校、网吧、银行、商店等各种生活真实场景,并完全按照当前城市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道路监测等装置。警务战术训练馆建有公安指挥中心、信息中心、派出所、模拟法庭等诸多场景和相关信息系统与网络通信设备,如350M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指挥中心系统等。为了培养学生专业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已与深圳市、连云港市、武汉市、江苏湖州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十几个省市公安局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正式挂牌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依托。

3.校局协同合作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强调校局合作,建立双协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首先,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与各地公安实战单位沟通交流,要求理解与支持,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开展,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学生岗位实习的效果。实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一对一的指导教官,教官是由公安部门和学校共同遴选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学历背景的干警。第二是加强人才的交流,一方面公安部门选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业务工作成绩突出,对业务有较深研究的警员到学校担任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也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公安基层开展调研和实践工作,掌握在公安实战的最新动态。此外,公安实战部门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将警务信息化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由学校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警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四、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任何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都离不开相关的管理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制定关于实验室、实训场馆使用管理的相关条例。如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实验员岗位职责、仪器使用管理制度等,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保障实验、实训、校内实践教学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是制定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实践教学基地的遴选、退出条件,对已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保障在公安实战部门开展的岗位实习教学工作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是制定实践教学检查制度。组织成立实践教学检查考核小组,由院系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根据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战教学、岗位实习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定期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保障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准。

五、小结

随着警务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推广,公安工作急需警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基于协同创新的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岗位需求为源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以“协同创新”为核心,通过积极开展校局协作,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战应用能力,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新型警务工作模式的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沛,李为民,贠平良.从中外情报主导警务模式应用现状浅析其分类和发展趋势[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2).

[2]闵国涛.公安后勤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警务流程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3]程琳,李欣.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黎慈.公安情报学的学科定位[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5]张慧峰.浅议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1).

[6]李明樾,蔡广聪,陈晓晖等.基于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的路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9).

[7]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3).

[8]孙玉仁.高职司法警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

[9]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10]黄小莉.加强公安院校实践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0).

[11]秦静,郑涛,尹军祖.公安通信保障技术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12]张宝,黄孟姣.基于协同创新的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教育教学论,2015(1).

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公安部三项建设中, 公安信息化建设排在首位, 可见信息化建设[8,9,10]对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性。社区警务信息化是公安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警务是指存在于警方和社区之间, 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社区警务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 对社区警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 供民警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一种技术。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将全面提升民警的工作效能, 为基础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化载体, 为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提供有利的保障。

1社区警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推动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基础性工程。新形势下, 公安机关面临的社会整体防控的任务将越来越繁重, 这就要求公安机关顺应信息化的发展, 对社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实施有效的控制;对社区的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和掌控, 并及时录入微机启动警务信息化链条, 达到资源共享, 防范效能的最大化, 为公安内部各职能部门及时提供全面、准确、详实的信息, 为决策层服务, 为快速反应服务。

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公安基础工作的重要举措。人口管理、信息化应用和创新警务机制是当前公安机关基础工作的三个关键环节。社区警务信息化特有的“实用、快速、高效”功能, 必将为人口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是新形势下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促进剂”, 是服务群众、服务实战的现实需要。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 在减轻社区民警工作强度、保证警力下沉、确保社区民警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社区工作等方面, 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2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市的社区民警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使用的系统过多, 操作繁琐、功能重叠, 信息重复录入等问题。通过我们的深入调研, 派出所民警主要通过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采集“人、地、物、事、组织”信息, 还要登录执法信息综合应用和管理平台、公安经保信息系统、特定民族人员管理系统等18个系统采集各类信息, 且很多信息需要重复录入。目前, 全局缺乏一个统一的基础信息采集入口, 现行的系统难以适应基础信息采集任务多样化和信息维护规范化的需要, 难以满足社区警务工作信息流、业务流、管理流“三流融合”的要求。目前, 急需开发一套全新的应用信息系统来解决以上问题, 因此, 我局开始建设天津市公安局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

3系统需求分析

3.1系统功能分析

天津市公安局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拟建成以实有人口信息为基础, 涵盖派出所社区民警全部业务的综合性信息采集、应用系统。

1.平台以人、地、物、事件、组织为基本架构, 实现对人口信息、地址信息、单位信息、社区信息、情报信息、防范信息、警员信息等各类基础信息的全面采集, 并将采集的全部信息推送到市局综合数据库中供全警应用。

2.平台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入口, 实现和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执法办案信息综合应用和管理平台、警用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PGIS) 等10个应用信息系统的一键关联登录, 解决民警重复登陆信息系统的问题。

3.平台将实现信息反哺基层直接化, 通过整合资源、自动比对, 将工作任务自动推送给社区民警, 用信息指导警务, 辅助其完成信息采集维护工作。

4.平台将实现社区警务工作的网上量化考核, 对社区民警所有工作进行量化, 通过平台自建的各类模型, 自动实现对社区民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 并实现对信息采集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排名统计。

除以上主要功能外, 平台还将实现辖区数据展示、网络视频点名、工作报备管理、重点人员管控等特色功能, 并通过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信息研判功能提升民警对信息的应用。

3.2系统网络结构

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建立在公安内网的基础上, 系统用户将采集上来的各类信息直接传输并存放在市局人口信息中心的社区警务平台数据库中。社区警务平台数据库与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建立双向数据传输机制, 社区警务平台中采集人口信息时提取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人口信息, 社区警务平台中人口信息变更实时更新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

在滨海新区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机房建立社区警务平台数据库的灾备系统, 市局中央数据库的信息实时传输到滨海新区人口数据库进行灾备。

3.3系统软件配置

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的软件架构采用多层体系结构, 主要应用WEB方式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服务器端:采用开放性、通用性、兼容性、共享性高的Oracle 11G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均选择Linux操作系统。

2.中间件:采用IBM Web Sphere标准中间件, 应用服务器软件采用UNIX/windows操作系统;系统支持WEBSERVICES, 信息交换采用XML。

3.客户端:采用B/S (Browser/Server) 结构, 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客户端软件采用windows98/2000/XP操作系统。

4.开发语言: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 采用Intellij IDEA 12.0.4和Eclipse 4.4作为系统开发工具。

4系统功能设计

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设计了强大的信息采集功能, 以人、地、物、事件、组织为基本架构, 设置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寄宿人口、境外人口、工作对象、社区矫正人员;责任区、社区居委会、地址信息;车辆信息、犬只信息、拾遗物品信息;情报信息、矛盾纠纷排解、案件回访倒查;居民小区、辖区单位、娱乐场所、特种行业、出租房屋、群防群治等信息采集模块。还设置了考核管理、工作报备管理、重点人员管控、72小时过境管理、报表管理、平台使用情况排名、辖区数据展示、网络视频点名等功能模块。具体功能设计见图2:

5系统实现

5.1系统界面设计原则

系统界面采用图形用户界面 (GUI) 设计原则, 界面直观、对用户透明。系统主界面采用12宫格设计风格, 主要功能能够在界面上清晰显示, 上方的功能菜单显示系统的功能信息, 下方的12宫格以快捷方式的形式显示系统的主要业务, 用户接触软件后对界面上对应的功能一目了然。

5.2系统界面实例

由于系统界面过多, 代码较为复杂, 受篇幅所限, 只选取部分加以介绍。

图3是系统主界面, 可以直观显示系统各主要功能。

选取部分代码如下:

摘要: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和科技强警战略的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 是社区警务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当前我市社区警务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开发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的必要性。对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的系统架构、系统功能、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该平台的应用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入口, 实现对社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信息的全面采集, 减少信息的重复采集, 提高民警工作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社区警务,信息采集

参考文献

[1]长春鸿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天津:天津市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需求分析方案, 2014.

[2]谭祥金, 党跃武.信息管理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李安渝.Web Services技术与实现[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4]谭井泉.最新社区警务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5]王庆有.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孙路昕.基于J2EE的社区治安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7]柴斌.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2, (3) .

[8]毛安, 朱建光.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议[J].软件, 2013, 34 (1) :100-101.

[9]刘波, 沈岳, 郭平, 等.数字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策略探索[J].软件, 2013, 34 (10) :1-5.

交警信息化建设推动警务变革 篇5

社会的大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物流的大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车流和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到2008年,德阳全市道路里程达到10242公里、注册机动车51万辆、拥有机动车驾驶员70万人,“人-车-路”的矛盾十分突出,改变道路交通现状、缓解警力不足的压力已成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公安部、省公安厅交管局作出推进“三项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德阳交警按照市公安局“1373”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夯基础、搭平台,建机制、强应用,促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原则,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强力突破制约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瓶颈,努力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深刻变革,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具有德阳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A、建设篇

党政主导、内外统筹

打响信息化建设大会战

公安交警信息化不能单打一,建设、应用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德阳市交警支队坚持争取党政支持和自我发展并重,走出一条“党委政府领导、公安机关推动、交警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作、全警全民参与”的发展道路。

首先,各方积极支持参与。公安交警信息化纳入党政工程重点保障。一是德阳党委政府主导。德阳市公安局党委积极争取市委政府重视,将公安信息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德阳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1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意见,将公安及交警信息化建设作为德阳“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项目优先启动。二是相关部门支持。加强与财政、交通、建设等部门沟通协调,在资金上给以倾斜、在手续上给以减化、在施工上给以配合,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在信息化建设项目调研、报批、立项、建设、应用等环节“开绿灯”,加速信息化建设启动进程。三是社会各界参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医院、保险等数十个单位参加了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从信息采集录入、业务合作等实现了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服务全社会,全社会广泛参与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其次,交警部门强势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置于中心工作优先发展。一是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二是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三是汇贤聚能,凝聚智慧。

最后,交通民警热情高涨,公安交警信息化氛围浓厚,全警参与。一是激发民警应用的自觉性。二是做大信息数据活水源头。三是增强建设应用强制力。

需求引领、重点攻坚

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跨越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水平,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此,德阳市交警支队坚持“立足工作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规划力求科学性。为解决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城市交通拥堵、事故多发等问题,德阳市交警支队在德阳市公安局的安排下,先后派出5批次,20多名骨干深入北京等地考察学习、跟班作业,借鉴先进单位的建设经验。同时,在全市公安交警系统内部组织大调研活动,摸清底数。按照“夯基础、搭平台,建机制、强应用,促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完善“三套机制”——即建设“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无线移动警务、交警基础信息、科技应用服务”三个平台;完善“信息更新维护、应用技能培训考核、信息研判”三套机制。力争走出一条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德阳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第二,方法力求创新性。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二是创新开发应用模式。三是创新项目管理举措。

第三,系统力求先进性。在“一个中心”建设中,集中了DLP电子显示、警力定位等功能。通过交通信号灯联网控制系统建设,减少

车辆在路口的无序滞留;通过交通指挥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现场可视化;通过闯红灯抓拍系统建设,增强了非现场处罚的震慑作用;通过公路治安卡口系统建设,在治安防控中形成了“一警为主,多警联动”的格局。在“三个平台”建设中,突出了系统的实用性、基础性和服务性。

第四,功效力求实用性。把握一线需求,坚持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深入各个部门、各大队以及中队,采取选点入轨解剖、业务工作反馈等方法,对涉及全支队的共性需求进行集中搜集、整理,找准实战应用最急需,服务群众最迫切的问题集中攻坚。

集中培训、强制提高

壮大信息化建设应用队伍

提高民警素质能力,是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支队以“坚持强制入轨,确保全警信息应用水平整体达标”为目标,喊响“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应用的民警失去工作岗位”,号召动员全体民警要坚持敢为人先,挑战自我,采取了八项措施开展应用训练,即:领导班子带头练,全体民警集中练,骨干指导跟班练,开工必用逼着练,年龄差异分层练,新老帮扶结对练,不同岗位分类练,奖励兑现激励练,不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警察夜校”和“假日警校”,深入开展信息化应用技能大练兵。为确保效果,对培训人员严格实施考核,“以考促训”,对不合格的实行“待岗”再培训,确保“人人过关”。尤其是市局建立信息化应用技能“准入制”,将其作为晋职、晋级、晋衔的必考内容,考试不合格者一律取消“三晋”资格,在中层领导干部及民警中产生极大的震动。支队全体民警、职工经上级考核验收,信息应用考试合格率达100%,为实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长远、健全机制

推动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离不开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德阳市交警支队从建设伊始,就把机制建设置于突出位置来抓。一是建立信息更新维护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信息采集录入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分门别类规定信息采录范围、渠道、内容、方法、流程、格式、标准,明确职责任务,使信息采录工作常态化。健全网上信息日常维护制度,落实“谁采录、谁维护”责任,确保信息资源的丰富、准确、鲜活。二是健全应用技能培训考核机制。对不同岗位制定明确的操作技能标准,把信息分析研判、传递反馈、网上运用等作为民警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举行一次信息应用比武竞赛和应用标兵评选活动,每年对工作中应用科技信息手段取得显著成效的民警进行表彰奖励。三是完善信息研判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信息上报、检索、整理、发布、行动、反馈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事故、秩序、车(驾)管、队伍等交通管理工作相关信息进行研判,剥茧抽丝,去伪存真,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每周在支队办公会议上报告。

B、成绩篇

工作创新带动警务机制变革

德阳市交警支队通过一年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一是带动警务机制变革。通过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使交通管理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通过信息研判和应用,使工作决策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通过GPS定位

系统和“天网”视频系统,使勤务管理模式由传统型向数字型转变。通过工作考核平台,使民警绩效考核模式由主观认定型向客观评判型转变。

二是带动事故预防能力增强。通过对事故、秩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提出超前性、预警性和改进性工作意见,加强事故预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了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防控能力。

三是带动执法质量提高。依托警务综合平台,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公安交警全部执法管理活动纳入

规范化轨道,实现执法管理网上全程运行和实时监控;依托信息化网络,将民警的执法教育和培训纳入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依托前端先进的信息采集设备和后台强大的数据资源库,对各种违法处罚证据进行保全,为执法争议、行政诉讼提供证据材料,使执法更加规范、更加公正和透明。

四是带动警民关系和谐。依托无线网络安全接入平台,使车管业务前置,建成交通管理社区服务站和网上车管所,实现车管业务网上咨询,业务受理网上预约,车辆号牌网上选取,体检证明网上提交,努力实现“足不出户办理车管业务”。推行交通事故处理“三二三”工作法,使事故处理进入一个依托科技、创新服务、人性化关怀的全新发展阶段。通过科技应用服务系统,让交警为群众的出行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

C、启示篇

信息化建设历程积累了有益启示

回首一年来信息化建设历程,德阳市交警支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党委政府主导、公安机关主动,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动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局党委作出了睿智选择和正确决策,推动和争取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只有将公安及交警信息化建设上升到党委政府行为,纳入政府总体规划,才能突破人、财、物及智力支持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社会广泛参与、相关部门支持,是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离开了社会力量的支持将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只有充分利用无限的社会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有效发挥资源整合的倍增效应。

班子转变观念,民警提高认识,是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力。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没有全警上下思想观念的更新,就很难获得强劲、持久的动力

支撑。只有坚决打破传统思维方法和警务模式桎梏,牢固树立科技强警和信息主导警务理念,使广大民警切身体会到信息化应用的好处甜头,才能坚定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工作需求引领、建用紧密结合,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科技强警服务实战的必由之路。建设和应用脱节,必将造成盲目建设、资源浪费。只有以应用为方向、以基层为对象,尽可能适应一线业务实际,满足一线应用需要,提升一线实战水平,才能有效释放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潜能。

民生警务研究 篇6

关键词:民生警务;内涵;现实背景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0-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权利意识增长,民众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呼声也持续增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美国政治学家塞谬尔·P·亨廷顿在谈到组织的适应性时,指出:“通常某一组织是为履行某一个特定职能而创立的,当这一职能不再需要时,该组织就面临重大危机,它要么去发现新职能,要么就坐以待毙”。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转型期,既要立足本职工作,致力于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权,维护民利,加强和体现服务意识。民生警务正是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期盼下,抓住政府机构改革机遇,适应时代趋势提出的新型警务理念。

一、民生警务的内涵

(一)民生。“民生”一词较早地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三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后来,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后世又有“民为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古训,昭示了只有解决民生问题才是巩固当权者统治的灵丹妙药。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二)警务。西方的“警察”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Politia。“现代警察之父”彼尔确立的警察原则的第一条,就规定了警察的基本任务是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这实际上是从狭义上来理解警务。狭义的警务,俗称警察工作,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属于警察职权职责范围内的一切事物。这是一种被动型的警务模式,主要体现在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和刑事侦查职能上。广义的警务是指警察为了实现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赋予的职权,所从事的一切对稳定社会治安有意义的活动。这是一种主动型、积极型的警务模式,它除了包括狭义警察工作打击、管理的职能外,更侧重强调防范与服务的职能,并且把服务的职能定位为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

(三)民生警务,即指公安机关在开展警务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二、民生警务的现实背景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原来的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诧异日益明晰化。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十大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村劳动者、城乡结合部社会闲散人员。这些阶层存在着如下特点:1、我国大多数人群还属于社会结构的中下阶层,中下阶层的差距不大,可以相互流动;2、社会结构的中间阶层已经形成,并且在不断壮大;3、社会结构的高级阶层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中下阶层所占资源有限,大大影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性。社会阶层的增加使得过去单纯简单的社会结构土崩瓦解,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呈现出激化的倾向。

(二)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政府职能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变化发展蕴涵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必须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及人民的愿望等因素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崛起,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形成和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各种市场交易、自由迁徙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市场化组织和社会性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各个社会群体都一方面希望政府放弃对某些领域的人为限定和控制,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提供他们所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效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群众期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权利意识的日益觉醒以及对财产权利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而固有的司法理念、旧的传统做法仍然在束缚着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极大地制约了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来说,树立宪法理念、法治理念十分关键,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树立“民生警务”理念则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四)警务模式变革。

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成功和深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法律制度、法治秩序、司法体制、人权保护等等无不受到外部的压力与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大转型,过去管理过死、发展迟缓的社会管理框架被冲破,内部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维护稳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近些年来我国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社区警务”、“民意主导警务”、“和谐警务”、“情报主导警务”、“积极警务”等警务模式被不断退出,各地公安机关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实际推陈出新,改进警务工作效率,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参考文献:

[1]尚建荣.民生警务的实践与思考[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赵丛肖.树立服务理念,打造民生警务[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3]曹英.积极警务:内涵、价值与限度[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1,5.

[4]曹咏.西方警务革命对我国警务改革之启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9.

[5]束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8,3.

作者简介:石祥(1989-)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安管理学方向。

警务信息 篇7

警务绩效考核是对一个地方警务工作和队伍建设效益的评价过程,是公安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各部门为载体,以各警种的主要工作为内容,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奖优罚劣、惩前毖后的工作。它不是公安机关独有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借鉴于企业的管理经验,在经长期探索和实践后形成的,具有公安机关工作特点的一种管理方法。

公安民警绩效的含义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三个方面和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内容[1]。宏观层面的公安民警行政绩效以特定的公安行政为关注对象,涉及整个警务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微观层面的绩效由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构成。个人绩效包括个人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工作态度,以及他的专业知识,熟练程度。组织绩效是以特定的公安机关为关注对象,体现为这些单位的工作成就或效果,具体以效率、效益、服务质量等来衡量。本文主要就微观层面上展开对公安民警绩效的评估研究。

警务绩效评估对提高民警绩效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公安民警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很不成熟,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2]:

(1)评估内容不全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片面地将工作业绩等同于政绩,将业务指标等同于民警绩效的评估指标。

(2)指标设计过于片面,现行警务绩效评价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刑事发案率、刑事破案率、刑事犯罪人口数、缉捕刑事犯罪人员数等几个指标上,对一些综合评价指数,如被害人调查、公众安全感、公众对警察的满意程度及警民关系等指标不够重视。

(3)指标设计过于理想化,主要表现为低发案率,高破案率,低犯罪率,高缉捕率,有的地方甚至规定特大刑事案件破案率95%以上,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90%以上,一般刑事案件破案率80%以上等偏激目标。由于目标可望不可及,客观上鼓励了造假行为。

(4)评估以官方为主,多是上级公安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缺乏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以及公安民警内部的自身评估。

(5)评估方法多为定性,较少采取定量方法,导致评估结果不够科学。

公安民警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给当前公安管理带来了诸多弊端。因此,很有必要尽快建立一套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公安警务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科学评价体系对公安警务绩效进行科学评价,运用科学评价结果对公安干警进行科学的奖励与惩处,以引导广大公安干警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提高公安警务的绩效水平。

2 警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

2.1 建立警务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原则

建立警务绩效考核体系,需坚持四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绩效考核体系中指标的建立必须具有科学性。在制定的过程中,考核者要对所设定的指标进行认真研究,指标过高则完不成,过低则没有压力,应当是在找准二者结合点的基础上,以通过努力能完成、不努力则完不成为出发点设定标准。没有科学性就没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2)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考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客观的考评手段和方法,又不能忽视主观性综合评定的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运用考评方法的客观性和考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之互相补充。

(3)导向性原则。

考评内容要体现公安机关组织文化和管理理念。具体、形象地表明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应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给全体基层民警以正确的指引,保证行为取向的正确和整体一致。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考评是指采用经验判断和观察的方法,侧重于从行为的性质方面对人员进行考评;定量考评是指采用量化的方法,侧重于行为的数量特点对人员进行考评。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全面反映被考评者的真实情况。

2.2 确立考评方案

考评方案是对公安民警考核评估的总体框架设计,包括考核主体、考核对象、考核方法、考核程序、考核周期和保证考评公平公正的措施。

采用三级考核体系,即市局考核各公安分局县局;各分局县(市)局考核所属科所队;各科所队考核民警。

以公安局所属的交警、刑警、巡警(防暴)和派出所、看守所等五大警种基层所队作为考核单元,各单位成立考核组,市局各直属单位、分局和支队成立考评领导小组和考核办事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在编民警进行考核评估。

根据对公安警务绩效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个人考核和单位考核两个方面构建公安警务绩效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并重点研究了个人考核细则。

2.2.1 单位绩效考核

单位考核将主要工作业务分解为:队伍建设、执法办案、破案打击、基础管理防范等方面,分别量化考核[2]。队伍建设的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干警对领导班子满意率、宣传报道次数、群众投诉次数、教育训练次数、违法违纪次数等。执法办案的具体评估指标包括:案件受理率、执法主体合法性、调查取证程序、案件定性准确率、执法过错案件责任查处情况、法律文书规范情况等。破案打击的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刑侦破案总数、专项斗争达到上级指标数、缴获毒品数、百名民警打击处理数、查处治安案件达到指标、刑事经侦案件破案率等。基础管理防范的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场所管理情况、特种行业管理情况、危险物品管理情况、治安案件查处率、信访案件办结率等。

2.2.2 个人绩效考核

个人绩效考核是指对基层所队民警的考核,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个人考核关键是确定考核维度和各维度的考核权重[1]。考核维度是组成考核整体的度量要素,是考核标准的合成因子;权重即加权系数,旨在强调某一考评指标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如何确定考核维度和权重分配,历来是公安民警考核激励机制中的难点。各考核维度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分配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考评目的的顺利实现。

本文参照以往的考核经验和试点单位成果,将维度设置和权重分配作为研究重点,对德、能、勤、绩等诸多要素进行界定和提炼,确定考核项目和评估标准。最终确定业务绩效评估、素质表现评估、领导评价、群众测评作为构成公安民警个人考核的四个维度,并按4:4:1:1的比例分配维度权重。

因此,个人最终的考核得分=业务绩效评估得分×0.4+素质表现评估得分×0.4+领导评价得分×0.1+群众测评得分×0.1。

(1)考核项目及标准。

由市局等级办协调各警种,依据各警种《职位说明书》,分别提取对警种各职位的基本考核要素,并将考核要素分解为可量化的考核项目和评估标准,形成《业务绩效考核标准》;由市局政治部依据《内务条令》、《基层所队日常管理规定》及公安部、市局有关规定,统一设定《基层所队民警素质表现考核评估标准》与《基层所队民警领导评价和群众测评考核评估标准》。

(2)考核的方式与方法

考核评估以民警工作表现的日常记录为基础,采取考核小组评估、群众测评和领导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估与年终评定相结合、长线考核与短线考核相结合、考试与评估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考评周期

对基层所队民警的业务绩效实行月考核、季评估、年评定。

对基层所队民警素质表现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纪律作风部分的考核,与业务绩效考核的周期同步;理论文化、业务知识和警务技能素质部分的考核,每年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成绩折算相应分值,作为年度得分。对基层所队民警的领导评价和群众测评,每年进行一次。

3 基于UML的警务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警务绩效考核系统功能设计

在建立明确合理的考核标准和科学完善的考评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即通过建立基于公安网的网上绩效考核系统,增强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公开性,提高工作效率。

网上警务绩效考核系统的主要功能分为个人考核、单位考核、基本信息管理、杂项管理四大部分。个人考核采用个人自评、领导审核,考核小组最终评定的模式进行。民警每月填报自己的加扣分项,以及加扣分的理由。直接领导依据平时记录,对个人提交的加扣分项进行审核,同时也可以进行补充。直接领导审核完成后,则提交给分管所领导和考核小组进行审核。完成后,公布考核分数及排名。个人如有异议,则可直接向考核小组投诉,由考核小组进行复议。单位考核采用单位自评、领导审核、考核小组最终评定的模式进行,流程基本同个人审核。基本信息管理是对系统中的用户、角色及其相应权限的管理,杂项管理主要是进行公共信息的维护。

最终评定的模式进行。民警每月填报自己的加扣分项,以及加扣分的理由。直接领导依据平时记录,对个人提交的加扣分项进行审核,同时也可以进行补充。直接领导审核完成后,则提交给分管所领导和考核小组进行审核。完成后,公布考核分数及排名。个人如有异议,则可直接向考核小组投诉,由考核小组进行复议。单位考核采用单位自评、领导审核、考核小组最终评定的模式进行,流程基本同个人审核。基本信息管理是对系统中的用户、角色及其相应权限的管理,杂项管理主要是进行公共信息的维护。

警务绩效考核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2 信息系统的用例分析[3]

UML通过用例图来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用例是对目标系统业务领域过程的描述。用例分析是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建模过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基于UML的建模过程中,用例处在一个核心的位置。

对于警务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进行用例建模,首先确定用例图的系统边界为“警务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然后根据系统边界来识别与系统发生交互的“角色”。根据对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确定与“警务绩效考核信息系统”有信息交互的用例角色为一般民警、领导、单位、考核小组,管理员。通过对系统功能需求的分析,建立系统用例图如图2所示。

从用例图1可以看出:

一般民警:可查询本系统公共信息,如绩效考核细则。可以进行自我评价、民主评议以及查询各种成绩等操作。

领导:可以进入个人考核模块审核下属的自评分数,可查询绩效考核管理评分信息、统计分析信息等。

考核小组:负责制定单位和个人的考核细则、给单位和个人最终评定考核分数、对单位和个人提出的复核要求进行审议复核等。

管理员:管理员负责绩效考核系统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以及公共信息维护等工作。

3.3 信息系统静态结构模型

系统领域建模分析阶段得到的静态模型中,最重要的是类图,类图是几乎所有面向对象方法中都具有的表达方式,也是面向对象模型中的核心。类图表明了类(对象)之间的静态关系,主要有关联、聚合、泛化(继承)等。在UML规范中,根据类的职责不同将系统设计类分为边界类、实体类、控制类[4]。由于系统用例比较多,这里只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用例“审核评定单位分数”来着重讨论其类图的创建。

创建类图就是通过系统需求用例的定义和过程描述,识别系统中所存在的对象,并将其转换为系统可以实现的类。一般是先识别一些比较基本和具体的类,然后利用类之间的关系去识别出更多的类。“审核评定单位分数“用例部分类及类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各个类的意义如下:边界类:单位考核界面类EvaluateUnitInterface为考核小组提供界面窗口,可以进行选择打分指标,打分单位等操作;实体类:考核指标类IndicatorTable封装了单位的考核指标信息;单位类UnitTable封装了各单位的相关信息;控制类:单位考核控制类EvaluateUnitController完成给某单位的某考核指标打分等核心任务。

3.4 信息系统动态行为模型

上节讨论的类图只是从静态角度描述系统,而面向对象系统是通过对象之间相互传递消息来实现系统功能的,因此要为系统建立动态模型才能全面地反映系统的情况。时序图描述了消息的时间顺序,适合于描述实时系统和复杂脚本。图4就是“审核评定单位分数”用例的时序图,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对象之间的交互顺序。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公安民警绩效评估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警务绩效评估的制度、机构、程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文针对当前警务绩效评估机制中的不足,从单位考核和个人考核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警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UML的角度,对网上警务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建.公安民警绩效考核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2]范柏乃,马焉军.我国公安警务绩效评价实践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5—20

[3]陈桂友,胡晓鹏,孙同景,等.基于UML的养老金发放在线指纹识别系统设计.计算机工程,2006;32(15):261—265

警务信息 篇8

1 系统实现方案

基于Android的多功能警务信息检索系统采用MVC设计模式,即Model模型层、View视图层、Controller控制层三者首字母的缩写,是Java Web应用程序开发的主流框架。模型层是整个应用程序的核心,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视图层是负责与用户实现界面交互的部分,管理数据的输入输出操作;控制层在应用程序中负责控制用户输入,处理用户交互。本系统采用java的三层架构,资源文件放在res文件夹,在res/layout文件定义界面布局和显示控件,其余文件为图片资源文件,src文件存放系统源码,此文件下有数据库操作类和适配器,其余文件为控制器。系统实现方案的最大优点是采用了java的三层架构,实现了模块的解耦,采用Android适配器,使数据操作更加方便快捷,数据库使用Android自带的低内存高性能的嵌入式SQLite。

开发基于Android的多功能警务信息检索系统,较传统的记事检索系统具有三个优势,首先是易用性和便捷性,再者是实用性和舒适性,其次是功能丰富。基于Android开发具备如此多的优点,为加深对主流操作系统的深层了解,因此本文选择基于Android设计实现。

2 系统结构设计

2.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基于Android的多功能警务信息检索系统旨在满足基层公安民警日常警务信息检索需求,将一天所想所看都记录到本系统中,方便查看,提供持久保存,实现便签式管理。本系统的参与者是用户,用户可以进行密码管理,记事管理,闹钟管理,以及屏幕旋转,系统用户用例图如图1所示。当用户开启警务信息检索系统的app应用时必须通过输入密码验证身份,以保证用户的绝对隐私,并可以修改密码;实现对警务记事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对记事操作进行刷新,为待办工作、催办工作、已办工作等类别信息设置闹钟提醒。

本系统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用户密码管理,记事管理、闹钟管理,屏幕旋转,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密码管理包括:修改密码;类别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类别;记事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记事;闹钟管理包括:是否启动闹铃,响铃日期,响铃时间,是否重复响铃,是否振动,铃声选择。

2.2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是系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数据库中各个表结构,本系统的各数据表结构如下:

1)note_items(记事表)

记事信息主要用来存储新建记事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编号,标题,内容,创建时间等字段,如表1所示:

2)note_sort(分类表)

分类信息主要用来存储新建分类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编号,类别字段,如表2所示:

3)clock(闹钟表)

闹钟信息表用于存储闹铃信息,包括编号,是否启动,响铃日期,响铃时间,是否重复响铃,是否振动,铃声,路径字段,结构如表3所示: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基于Android的多功能警务信息检索系统的开发过程共涉及了五大关键技术。一是应用程序使用了UI组件,构建应用程序的视图部分;二是文本存储功能用到了功能强大的轻型关系型数据库引擎;三是信息的增删改用到了定位功能技术,密码登陆和修改删除用到轻型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技术;四是闹钟提醒建立数据库,保存Alarm Manager的设置时间,设置方式,重复间隔等,且设定定时器,当手机关机或重新启动时,要让程序自动运行,这时就要从数据库读取恢复你之前设定的定时闹钟;五是移动设备的屏幕旋转功能是对Keyboard Event的使用。

4 小结

警务信息 篇9

一、不断拓展认识

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完成消防业务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消防指挥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作战指挥部, 其建设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的制度, 系统建设不但要起到了预警作用, 而且使消防指挥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全部消防实力, 为确保火场快速调派、作战参考提供依据, 大大提高部队的快速响应水平和联动处置水平[1]。

二、明确建设目标

以指挥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 通过对现有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数据整合以及部分技术系统的改造, 进行全系统信息资源的汇总整合、分析处理、决策运用、综合服务, 实现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2]。

(一) 形成高度统一的指挥体系。

1、建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空间信息载体、业务信息可视化展示的综合控制系统, 作为消防指挥应用系统的基础操作平台, 具备灭火救援指挥需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条件;2、在基础操作平台上, 实现视频、话音和数据等各类信息的自动化处理, 根据部队管理、执法监督、灭火救援作战指挥等实际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和可视化展示;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 完善指挥作战安全保障体系;4、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为将来时机成熟时, 整合和统一指挥救援力量, 扩展成为全省消防消防指挥的准备。逐步建设统一、快速、高效及权威的指挥系统, 努力形成上下一致、横向一体的各级消防指挥体系。

(二) 形成信息服务的操作平台。

1、努力实现容纳多样化信息。通过多样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丰富的媒体显示方式, 显示现场图像、监控信息、GIS地理信息等, 方便领导决策。2、数字化的信息呈现。将视频、音频、数据等多种沟通手段融合到一起, 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现场信息, 提供定量化或图形化的表达, 提高应急指挥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3、快捷的信息沟通。快速向上级汇报现场信息, 及时向现场传达指导信息和指令, 同时沟通各相关单位部门, 通报现场情况, 发布相关信息, 使信息沟通及时准确。4、协同化的信息处理。整合部门信息, 将各个联动力量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提高各联动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力度, 促进信息的互通、反馈。

(三) 形成科技支撑的指挥网络。

随着消防三级网络的逐步建成, 迫切需要对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和应用集成。消防指挥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层操作平台, 依托高效的集成硬件, 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指挥控制, 满足部队管理、执法监督、灭火救援作战指挥等业务工作需要, 具备图像、话音和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综合处理、案例分析、态势推演和提供预案等功能的可视化指挥控制系统。新的形势呼唤新的发展, 消防指挥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不断提高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

三、大力开展消防指挥规范化建设

科学的工作管理模式和运转流程是促进消防指挥效率提升的前提, 也是有效防止工作漏洞、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的各类运行机制, 将接警、指挥、调度、处置、反馈等各环节有序衔接, 以调度指挥零失误、辅助决策零差错、信息处置零延误、部队管理零盲区、设备运行零故障为目标, 打造一个调度指挥高效化、辅助决策精准化、部队管理可视化的现代化消防指挥。

四、形成依托科技支撑的指挥网络

随着消防三级网络的逐步建成, 保障各级网络的畅通运行, 迫切需要对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和应用集成。消防指挥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操作平台, 依托高效的集成硬件, 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指挥控制, 满足部队管理、执法监督、灭火救援作战指挥等业务的工作需要, 具备图像、话音和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综合处理、案例分析、态势推演和提供预案等功能的可视化指挥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林星飞.谈新时期消防部队作战指挥中心职能的传承与拓展[J].武警学院学报, 2013, 29 (2) :85-86

警务信息 篇10

关键词:警务信息,平台,应用

公安机关警务信息综合平台, 简称“警综平台”, 是公安机关为了对警务信息的深度应用和进行信息流转与决策的需要, 建立起来的综合性警务信息计算机系统, 由网上办案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和绩效考评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加强警综平台建设是公安机关科技强警和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广西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自2009年8月27日正式启用以来, 各级公安机关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基本思路进行技术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在全区各级公安机关的努力下, 警综平台的技术建设、机制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加强警综平台建设, 对于提高警务信息化程度, 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全面推动公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广西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应用情况分析

1.1 全警登录警综平台情况

2011年7、8月份, 全区共有3.2万个民警登陆过平台, 共登陆300万人次, 使用警综的民警平均每人每天登陆警综平台1.06次。登录数据分析:49.9%的民警基本上不使用警综平台, 未使用警综平台进行办公或指导工作;49.9%的民警使用警综平台进行办公或指导工作;1.1%的账户是公用账号或是专职数据录入民警的账户。

1.2 执法办案系统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2011年7、8月份录入警综刑事和行政案件数与各市上报的公业报表数据对比显示, 这两个月各市网上办案率都比较高, 刑事案件立案网上办案率已超过100%, 破案网上办案率在80%左右, 行政案件网上办案率7月超过100%, 8月均在80%左右。以上数据说明各市均重视案件的录入, 在应用警综平台办案数量上已经接近单轨制运。

1.3 情报落地管控与治安管理防范系统使用情况

2011年7、8月份, 共采集治安管理防范信息260万条, 应用警综的民警平均每人采集81条, 进入应用阶段后治安管理防范信息采集质量也稳步提升。全区公安机关共采集情报线索37427条, 下发情报预警指令57976条。从以上数据分析:大部分民警已正常使用警综平台进行办公办案, 网上办案已经接近单轨制运行,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民警未应用警综平台进行办公办案和专职录入案件的情况。

2 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在公安实践中的作用

2.1 信息全程流转充分利用, 大大提高公安工作的效率

建立统一的警综平台是解决当前各级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的需要。广西的警综平台起步较早, 2009年初就开始在北海等市研发建设, 但由于各市各自为战, 建设标准不统一, 导致系统功能不兼容, 无法在全区联网推广, 特别是由于区厅技术和各市的警综平台开发建设分别由五个公司承担, 技术不同、系统难兼容、信息难共享、资源难整合, 极大延缓了广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步伐。建立全区统一的警综平台, 就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建立全区统一的警综平台, 全区各地、各部门共用一个平台, 解决系统功能不兼容、信息难共享的问题, 形成信息网络, 使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只要一次采集进入警综, 将可以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市之间流转, 例如:案件信息源头110数据一进入警综, 即可流转给办案民警, 基础信息采集提供全区所有民警共享, 各个警种的情报线索采集统一集中在警综平台采集, 再进入大情报系统分析研判, 民警案件的移交或群众跨区域办理业务时可以立刻在进行而没有延时, 使每一条信息的采集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每一条信息都产生了极高效益, 减轻了民警的工作负担, 大大提高了民警的工作效率。

2.2 形成信息主导警务格局, 优化工作流程, 极大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通过近几年的“三基”建设, 广西公安基层得到了充实, 但是由于广西整体经济实力较弱, 公安总体的民警数远远少于发达地区的民警数, 基层工作压力还是很大。以前基层民警办案要大量走访排查, 破案之后还要跑局机关找法制科审批, 找局领导审批, 材料不合格时要来回跑好几趟, 从乡下派出所到县局几十公里路, 基本上经常是白天跑、黑夜跑, 民警工作强度很大。建立全区统一的警综平台后, 信息主导警务格局已初步形成, 优化了工作流程。现在民警办案, 先上网排查, 先掌握案件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再有针对性的走访, 破案之后即网上流转, 法制科、局领导在网上审批。

2.3 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推动公安机制、体制改革

基层民警反映使用警综平台办公后, 工作没有像以前那样随便了, 警综平台就像他们头上的“紧箍咒”。标准化执法工作流程的刚性约束已直接触及机制体制的变革。在警综平台运行后, 对原来的办案模式已经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也发现了一些原来工作中存在的达不到规范性要求的问题, 规范性与灵活性、时效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跨辖区办案的问题、支队办案的问题、110接处警的问题等等, 执法规范办和相关业务部门对此进行了规范。这充分说明, 广西新警综平台通过刚性约束促进机制体制改革, 全面提升广西执法规范化水平。

2.4 绩效考核实现信息化, 真正对民警的工作起到激励效果

警综平台的应用推广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任务主要得益于信息化绩效考核手段, 在全区范围内推行“警综平台推广应用阶段排名系统”, 直接提取警综业务数据, 展现市一级到科所队一级的应用情况, 每日更新应用排名, 供各级领导掌握实际工作情况, 开展点评督办。目前考核的指标也从考核应用的数量转变到了应用的质量上来, 数据质量也逐步提高。现在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已养成习惯, 上班先开机查看相关工作情况, 应用信息化绩效考核手段很好的推进全年全局工作, 同时也很好的推动阶段性的专项行动。

参考文献

[1]陆飞, 郭佳, 杨永川.构建公安信息系统集约化运行平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 .

上一篇:幸福的技巧下一篇:锅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