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构想

2024-05-08

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构想(共3篇)

篇1: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构想

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构想

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交通条件逐渐改善,人流物流实现了大提速,社会治安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流窜犯罪、跨区域作案等犯罪逐步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村派出所警力与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不能成正比,农村地区防控流窜作案及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显得不够理想。如今年五一期间在县柳林

乡、大庙乡、麻家渡镇连续发生流窜诈骗案,作案人员租车长途行驶,利用农村地区广阔、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实施诈骗,群众上当受骗后等反应过来时,作案人员已逃之夭夭。农村派出所如何改进现有警务框架,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求且适合农村现状的警务体制,是当前警务改革和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的又一重要课题。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建立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主要动因。

一、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涵义,县公安局在“平安之夏”专项行动中,宝丰、麻家渡、溢水、擂鼓派出所自发开展联巡、联控、联防、联动的“四联”工作机制,实施情报信息共享,联巡过程中,宝丰派出所民警获得一个摩托车盗窃团伙的线索,四个派出所民警立即实施走访群众工作,收集类似情报,将四个乡镇的摩托车被盗信息并联,在县局刑警大队的统一协调和指挥下,最终成功破获一起涉及湖北、陕西两省四县的特大摩托车盗窃团伙案,抓获作案成员15人,缴获被盗摩托车85辆。这是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在服务侦查破案中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何谓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就是在农村地区按地缘特点,以交通便利、规模较大的城镇派出所为中心所,将相邻若干个派出所互相捆绑,以信息、指挥、警力、装备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形成合中有散、分中有合的“联训、联勤、联战”联动警务模式。区域联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相邻派出所有效配合,充分利用现有警力资源,减少指挥调度中间环节,节约时间、节省成本,提高警力的有效使用效率和处置效果,从而真正做到加强农村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做大做强派出所工作。

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信息共享。相邻派出所同处于一个信息流动网络,可直接沟通实施信息交换,达到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使用、研判一体化,实现信息情报资源共建共享;二是指挥统一。在打击违法犯罪、处置突发性事件及重特大灾害事故时,区域内派出所在统一的指挥下,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任务、警力、装备进行统一调动、调整和补充,以获得最快捷最有效的现场处置;三是警力整合。根据警情特点,适时对区域内派出所有限警力进行整合,确保在打击违法犯罪、处置重大紧急警情时,有足够的警力形成规模效应;四是装备配套。按照“区域配套投入,装备分散管理,使用统一调配”的原则,在各派出所装备一时难以系统配套到位的情况下,经过统一调剂,使区域内现有装备能够有效得到配套组合,形成最佳战斗效能。

二、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动警务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制约农村派出所发展的问题主要是警力不足、装备不足和地域分割。

1、警力相对不足。以县为例,县域面积4800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6万,农村派出所警力在5至7人之间,除城关派出所有20人外,仅有宝丰派出所达到了10人以上,而辖区人口却有60000多人。同时,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省级特困县,受政府财政能力的制约,在短时间内,靠增加公安编制的办法来解决警力问题存在较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有5名警力的派出所,在执行打现行、抓逃犯或处置重大紧急警情任务时,仅靠一个派出所的警力很难形成警力规模效应。

2、装备不足。装备不足再加上整合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虽然装备现状有了较大的改观,但装备的配套性、系统性不强,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很强的战斗力。在信息情报资源上,没有有效的机制整合利用,交流较少,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此外,在现行考核体制和奖惩激励机制的制约和影响下,本位主义思想在派出所比较普遍,分散的装备难以配套发挥作用,信息情报资源共享不畅,警务工作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状,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充分整合,发挥不了最佳的效应。

3、地域分割。由于农村派出所基本上沿袭的是以辖区为界的警务体制,各派出所所辖区域社会治安状况不尽相同,如边缘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于中部地区,乡村地区明显好于城镇地区。由于地域、人口、发案数量的差别,忙闲不均是必然现象。在以乡镇为单元的责任划分下,缺少必要的联动机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相互间的“政绩”竞争,致使警务工作效率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让我们对农村派出所警务模式运作机制进行完善和发展。而结合农村人缘、地缘和社情状况的特点,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是一种切合农村治安形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可行性

(一)有利于缓解当前警力紧张现状。由于警力不足,如果把有限的警

力分散在各派出所独立使用,不利于打击、防范罪犯工作的开展,而合并派出所把警力集中使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又不利于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因此,在挖掘现有警力资源上,只有灵活调配警力资源才是一种有效途径。同时,随着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把城乡、乡镇和乡村连成体系,再加上农村派出所交通工具的极大改善,派出所

基本上实现了“一所一车”,这为实施农村区域联动警务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警力实施快速机动,由静态作战转为动态作战,由单一作战转为群体作战成为可能。通过区域联动,可以使有限的警力在处置突发紧急警情工作中形成规模效应,消减单个派出所处置重大警务活动的压力,在打击犯罪中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的“拳头”。

(二)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由于农村犯罪具有连续性、流窜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信息情报资源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在区域联动警务模式下,通过区域内的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使各种治安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有利于甄别、提炼有用的信息,避免了因块块分割造成的信息相对不畅和资源浪费,提高基础信息资源的使用效能和应用效率,达到信息主导警务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按照现有的警务模式,在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事故、群体性事件或重特大案件时,一个派出所的警力即使全部出动,现场处置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由于警力不足,只能请求县局业务口派员增援。实施区域联动警务,可以彻底改变个别派出所单打独斗的局面,区域内派出所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处警效果将会大不相同,尤其在处置重大应急性案(事)件过程中,一个区域统一调度指挥,可使行动一体化,便于形成联勤联战联动格局,有效增强处置的能力和效果。

(四)有利于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效率。农村派出所由于警力不足,在处理重大紧急警情时显得力不心,该及时抓获的现行不能抓获,该及时控制的局面容易失控,能易侦易办的案件变成积案。在农村派出所推行区域联动警务模式,通过统一指挥调度,可以从时间、警力、装备等方面保证这些大的案(事)件的顺利处置,在无形中增加警力资源,民警有充裕的时间深入辖区做防范工作。此外,在练基本功上,由于区域间派出所距离较近,组织集中练兵节约资源、方便训练。可有效避免因警力不足而出现的“分散练练不好,集中练练不了”和训练保障器材分散不足等制约因素。

四、实施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基本构架

(一)科学划分联动区域。一般情况下,联动区域的划分有四个要件:地域相对集中、便于警力机动、治安状况相近、警力总量相当。由于城镇占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区域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有利因素,联动区域应以城镇派出所为中心,由3-5个乡镇派出所组成。如我县可设四个区域,即以得胜为中心,辐射秦古、竹坪、大庙、擂鼓;以麻家渡为中心,辐射宝丰、溢水;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双台、楼台、文峰;以官渡为中心,辐射田家、深河、柳林。

(二)强化统一指挥平台。在领导指挥体系建设上,以区域分管局领导负责制为主,兼顾区域诸派出所所长责任制,即分管局领导在打击犯罪、处置重大紧急警情活动上有指挥、调度权,对联动区域内各派出所民警奖惩、任职有建议权,直接对局长、政委负责;派出所所长对指挥长负责,对本所辖区内打击犯罪、处置重大紧急警情活动有建议权。

(三)建立日常协作机制。一是建立日常例会、交流制度;二是信息共享、研判制度,在每个派出所明确一名信息联络员,定时定期将本所治安信息汇集到中心派出所,由中心派出所对汇集来的治安信息进行集中研判。三是根据区域治安特点,结合区域发案规律、警务活动规模和紧急程度,对出警支援的程序和方法、区域成员派出所所长、分管领导的职责进行明确。四是针对区域内群体性事件、重大灾害事故、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以及打击刑事犯罪等警务活动的规律、特点和需求,按照“照顾大局,集中警力、集中车辆、通力合作,信息共享,统一调度”的原则,制定出相应的警务行动预案,保证联动警务的有序运作。

篇2: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构想

众所周知,农村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打击农村犯罪、维护农村治安、服务农村百姓、保农村一方平安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是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是整个公安机关在农村工作的根基。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派出所在实际工作中也或多或少村存在一些问题,借着春风,结合翠月湖辖区的实际情况,在此浅谈农村派出所警务机制的改革。

一、辖区现状

翠月湖派出所位于都江堰市东南面,距市区十二公里,地处翠月湖景区,辖区面积近二十平方公里,人口达一万五,辖区内有省道S106线、元中线、聚青线贯通,交通较发达,人口流量大。结合多年来派出所工作的实际情况,其现状有如下几点:

(一)地较广人较分散,警力配置需优化。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辖区面积较大,幅员辽阔,人口较多且流动量大,灾后重建以来,社会治安愈加复杂,加之警力有限,因而在实际的公安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些许困难。

(二)软硬件配置较齐全,警务效能较高。近年来,随

着辖区经济的开发,在当地政府、党委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硬件配置趋于完善,加之民警定期的外出学习深造,警务技能和业务素质提高,警力使用效能较以往有所提高。

(三)传统的布警方式和勤务模式,因地因人制宜。为我所民警做好公安工作、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等提供了帮助。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力争做到解放思想,探索新的公安工作的路子,创新实战方法,以便给百姓造福。

二、问题及原因解析

(一)受当地客观因素的制约,线长面广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导致警力使用效能较低。

我所属乡村派出所,是处在城郊地区,管理区域大于城区派出所,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口聚落分散,线长面广,重复巡逻间隔时间较长,管理难度较大。广大农村地区基本无区域照明,夜间多发重案。且辖区内监控、电子报警系统设施较少,社会监控薄弱,发案后侦破难度较大,影响民警接处警的效率。

(二)硬件配置、警力配置及警务保障虽然较齐全,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民警在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交通、通讯、警用器材等警务保障方面有所完善,但由于警察本身是一个社会公认的高危行业,劳累辛苦,鲜有节假日,因而从警人员较少,所以在警力配置上存在缺口,易顾此失彼,这对于“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无疑会降低警力使用效能。

(三)现有勤务模式较传统,有待创新。

在农村地区,传统的勤务模式就是“搭档联勤”,即在“一区一警”的基础上,由领导负责责任分管,易导致责任模糊,分工不明,惰性处警。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新农村的建设,某些小乡镇在当地产业经济的支持下,逐渐向小城镇发展,或可考虑采用中心所与卫星所的新型勤务模式。

(四)工作成倍增长,配合理解不足。

一方面,在农村派出所,民警需承担各项工作,如宣传、防范、打击、稳控、安保等内容,整日疲于奔命,加上各种行动抽调警力,对于本来人手就少的乡镇派出所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没有充足的警力保证,难以提高警力使用效能。希望在可行的基础上能够增加派出所警力,减少各类总结、报表等大量占用警力时间的工作,做到“实干惠民”。在无法增加警力的情况下,希求由政府招聘文职人员,帮助民警解决报表、总结等文字工作,使警力能够真正的投入到打击犯罪.防范指导等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警务室数量多于社区民警数量,难以实现“一区一警”的管理模式。额外的村组借用警务室办公,也导致民警办公不便。况且农村地区案件多为邻里间长期矛盾积怨导致的口角、家庭内部暴力纠纷等,民警在排查中很难深入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便了解因职权也无法根本解决,只能对相关问题进行通报,通报后辖区群众见民警了解之后又不能解决,因此无知群众对民警的信任感逐渐下降,民警越是关心仔细的询问了解,越容易激起群众的反感,因此民警只能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发表一些浅表性的观点。

(五)受主观因素的制约,民警传统的布警方式有待完善,目标管理和考核标准的制定缺少针对性。

一般说来,警力及警务室等布置在辖区的人口密集、治安复杂场所,待有人报案报警时,多是从辖区主管的派出所调遣警力,然而事实却是,由于警力部署不科学,群众对社区警务室等的不了解,因此很多小型纠纷也到派出所进行调解,这就导致所内事务繁忙,一方面要落实上级的各项专项行动、任务,另一方面要调解琐事纠纷,精力分散,力不从心,使警务使用效能降低。

在目标管理与考核标准的制定上,本着“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落实工作差强人意。然而,某些所个别民警的业务素质较低,协作精神不强,且由于责任分工不明,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又会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懈怠局面,制约了公安勤务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布警。本着合理划分警务区、科学配置警力的原则,以2——3个村或3000人为限划分一个警务区,如可在工业园区和较大规模的企业、治安复杂与重点区域、原撤并乡镇政府驻地、教科文卫驻地等重点地区分别设立警务室。并尽量做到警务室与村街、居(村)委会相邻办公,以便沟通、了解、掌握各类动态信息,全力配合基层警务工作的开展。

(二)下沉警力。为解决农村派出所警力不足问题,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措施:

一是新招录的人员全面充实到基层;二是凡提拔任用的中层干部尽最大限度地向基层倾斜,强调基层经历;三是在非警物岗位上尽量聘用社会专业人员或返聘二线民警,将多余的警力沉入一线;四是分期分批地安排机关民警到基层进行轮岗。

(三)强化保障。为保证新型警务机制的正常运转,在全力保证经费下倾的同时,积极争取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了规范的警务室,为警务室民警配备了必要的办公、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警用器材,为农村警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后盾和保障。同时,力争每个警务室做到统一驻警时限,统一工作量,统一警务公开,统一考核。

(四)创新机制。根据农村治安的新形势、新特点,积极创新警务机制和勤务模式,以农村警务室为基础和平台,推进了“三建三激活”工作模式:

一是建立一区一室、一室一警、一警多能机制,激活农村治安基层基础工作。二是建立打现行工作机制,激活农村派出所的综合作战职能。三是建立综治巡控机制,激活乡、村综治群防力量。

篇3:农村派出所区域联动警务模式的构想

今年以来,清河派出所按照“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及“三项制度”的要求,不断健全社区收集反馈机制、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治安巡逻防范机制、治安重点管控机制、多警联动协作机制、警民联调纠纷机制,深入推进农村警务工作,实现警务阵地前移,把农村警务工作向主动型、防范型、服务型转变,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发展。

一是建立社情收集研判机制。清河派出所民警结合“上海世博会安全保卫工作”及“大走访”等活动,通过定点、定人、定时联系、入户调查走访、召开村民座谈会等方式详细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收集各类有价值信息,并深入研判分析,从而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二是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机制。驻乡民警深入开展系列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群众喜爱的宣传活动,向广大村民宣传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常识以及有关农村政策,增强村民自觉守法和正确维权的意识,提高村民安全防范意识,防范和减少了各种案件的发生。

三是建立治安巡逻防范机制。在加强日常治安巡逻防范工作的同时,完善农村群防群治网络,积极指导辖区企事业单位内保机构、乡(镇)综治办、村治保会以及义务巡逻队

伍,结合实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全力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四是建立治安重点管控机制。清河派出所组织驻驻乡民警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全面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和重点人员调查,将各类不安定因素及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高危人员全部纳入视线;突出加强辖区内治安难点村、重点设施、案发多发路段的管控,着力提高重点打击与重点防范能力。

五是建立警民联调纠纷机制。要求各驻乡民警积极发挥人熟地熟、接触群众面广的优势,对发现的纠纷隐患苗头,积极与乡镇综治办、司法所及村委会联系,邀请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在警务室共同参与调解工作,建立联合调解制度。

上一篇:药店店庆活动促销方案下一篇: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