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公开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警务公开范文

消防警务公开内容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

(一)办理依据

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的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对审核的结果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一条)

(二)申办范围

1.《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单位应当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设计审核:

①建筑总面积大于20000平方米的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

②建筑总面积大于15000平方米的民用机场航站楼、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

③建筑总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 ④建筑总面积大于2500平方米的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营业性室内健身、休闲场馆,医院的门诊楼,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寺庙、教堂;

⑤建筑总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校的集体宿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集体宿舍;

⑥建筑总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歌舞厅、录像厅、放映厅、卡

- 1 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或建筑总面积大于5000 m2的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营业性室内健身、休闲场馆,医院的门诊楼,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寺庙、教堂;

⑤建筑总面积大于1000 m2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或建筑总面积大于3000 m2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校的集体宿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集体宿舍;

⑥建筑总面积大于500 m2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歌舞厅、录像厅、放映厅、卡拉OK厅、夜总会、游艺厅、桑拿浴室、网吧、酒吧,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馆、茶馆、咖啡厅。

(2)下列情形之一的特殊建设工程:

①设有上述第(1)项所列的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 ②建筑面积大于10000 m2或者建筑高度超过24米或者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国家机关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含具有上述功能的综合楼);

③上述第①、第②规定以外的单体建筑面积大于40000 m2或者建筑高度超过50米的其他公共建筑;

④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大型发电、变配电工程(300MW级机组及以上的燃煤发电厂,燃气轮机标准额定出力150MW级及以

- 3 ①设有上述第(1)项所列的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 ②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000 m2或者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不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国家机关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含具有上述功能的综合楼);

③三级加油站、加油加气站,总存瓶量不大于10t的液化石油气灌装站,三级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

(四)所需申请材料目录及有关要求

1.建设单位申请消防设计审核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1)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申报表(可以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业务受理窗口申领,也可以自山东省消防业务办事大厅http://网址下载,按照要求填写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建设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等合法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应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3)新建、扩建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文件(出示原件,提交加盖建设单位公章的复印件);

(4)设计单位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应加盖设计单位公章); (5)消防设计文件(原件,应加盖设计单位设计专用章); (6)建设单位的授权委托书和受委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书为加盖建设单位公章的原件,身份证复印件由受委托人盖章或签字)。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进行消防设计专家评审,建设单位

- 5 4.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耐火等级、建筑构造、安全疏散、消防给水、消防电源及配电、消防设施等的设计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

5.选用的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和有关管理规定。

对三分之二以上评审专家同意的消防技术方案,受理消防设计审核申请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出具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意见。

(七)办理程序 1.受理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业务受理人员对建设单位提交的申请消防设计审核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根据以下情况决定是否受理:

①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②申请事项符合受理条件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受理并出具同意受理的书面凭证。

2.交办

消防设计审核申请材料受理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及时确定主责承办人和协办人,并由业务受理人员将有关申请材料转交主责承办人。

对于需要进行消防设计专家评审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在受理消防设计审核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请材料报送省级人民政

- 7 主责承办人应自制作《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在山东省消防业务办事大厅将办理结果进行公告,并由业务受理人员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在法定时限内按法定要求送达申请人。

(八)时限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申报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应当及时审核,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审核意见,但是需要组织专家评审的,专家评审时间不计算在审核时间内。

- 910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②申请事项符合受理条件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受理并出具同意受理的书面凭证。

2.交办

消防验收申请材料受理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及时确定主责承办人和协办人,并由业务受理人员将有关申请材料转交主责承办人。

3.组织验收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建设工程消防验收评定规则》(GA836—2009)组织实施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建筑消防设施技术测试等单位予以配合。

根据工程需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组织由防火监督检查、消防产品质量监督、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灭火战训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验收小组。

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应当依据消防法律法规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消防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进行验收。

4.综合评定

现场检查测试后,一般工程由主责承办人和协办人一起作出评定结论;验收小组进行的验收,应由消防验收主责承办人组织参加验收人员对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情况进行汇总,作出综合评定结论。

对重大、疑难建设工程实施消防验收时,应当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行组织集体会审或专家论证,对单项验收情况进行汇总,作出综合评定结论。

5.拟定验收意见

消防验收主责承办人应根据验收综合评定结论拟定“合格”或“不合格”的验收意见,并由协办人、参加验收人员签字。

6.内部审批

消防验收主责承办人将拟定的验收意见,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关负责人员按照权限进行审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关负责人员应根据验收综合评定结论,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

7.制作验收意见书

主责承办人应根据内部审批的决定意见,制作《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加盖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行政印章。

8.公告和送达

主责承办人应自制作《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在山东省消防业务办事大厅将办理结果进行公开,并由业务受理人员将《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在法定时限内按法定要求送达申请人。

(八)时限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申报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应当及时组织验收,自受理消防验收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验收意见。

(九)局部验收

1.对于大型建设工程需要局部投入使用的部分,根据建设单位的申请,可实施局部消防验收。

- 1314包括:歌舞厅、录像厅、放映厅、卡拉OK厅、夜总会、游艺厅、桑拿浴室、网吧、酒吧,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馆、茶馆、咖啡厅。

2.其他公众聚集场所(抽查比例:85%):

包括: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等。

3.其他人员密集场所(抽查比例:80%):

包括: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4.办公(抽查比例:75%)

包括: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含具有上述功能的综合楼)

5.住宅(抽查比例:70%)

包括:高层住宅、商住楼、多层住宅以及带有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楼等。

6.厂房(抽查比例:60%)

包括:易燃易爆场所以外的厂房、车间 7.仓库(抽查比例:50%) 包括:易燃易爆场所以外的仓库 8.其他(抽查比例:40%)

(四)支队、大队办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抽查管辖分工 1.支队备案抽查的建设工程

(1)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密集场所:

①建筑总面积不大于20000 m2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

②建筑总面积不大于15000 m2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民用机场航站楼、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

③建筑总面积不大于10000 m2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

④建筑总面积不大于2500 m2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营业性室内健身、休闲场馆,医院的门诊楼,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寺庙、教堂;

⑤建筑总面积不大于1000 m2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校的集体宿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集体宿舍。

(2)设有上述第(1)项所列的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 (3)高层住宅、商住楼;

(4)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丙类厂房、仓库,建筑面积大于20000 m2的丁、戊类厂房、仓库,洁净厂房;

- 1718并出具同意受理的书面凭证:

1.申请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的建设工程被随机确定为抽查对象或依法被纳入抽查范围,并属于申请消防设计备案的范围和本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消防设计备案检查管辖范围;

2.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

(七)判定检查合格条件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照消防法规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完成图纸检查,达到下列条件的,判定为检查合格:

1.新建、扩建工程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设计单位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

3.消防设计文件的编制符合公安部规定的消防设计文件申报要求;

4.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耐火等级、建筑构造、安全疏散、消防给水、消防电源及配电、消防设施等的设计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

5.选用的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和有关管理规定。

(八)办理程序 1.备案受理

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施工许可之日起七日内,通过山东省消防业务办事大厅的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http://)对建设工程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或者报送纸质备案表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录入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收到消防设计备案后,应当出具备案凭证,并通过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中预设的抽查程序,随机确定抽查对象。

2.备案抽查材料受理

被抽查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收到备案凭证之日起五日内向具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供消防设计备案抽查材料。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业务受理人员负责对建设单位提交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检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根据以下情况决定是否受理:

①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②申请事项符合受理条件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受理并出具同意受理的书面凭证。

3.交办

备案抽查材料受理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及时确定主责承办人和协办人,并由业务受理人员将有关申请材料转交主责承办人。

4.图纸检查、公告

主责承办人按照建设工程消防审核工作程序完成图纸检查,制作《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检查记录表》,拟定检查意见,经逐级

- 21 建设工程消防竣工验收备案(备案抽查)

(一)备案及备案抽查办理依据

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竣工,依照下列规定进行消防验收、备案:其他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验收后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进行抽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

(二)备案范围、时间和方式

除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的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外,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按照以下方式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竣工验收备案:

1. 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山东省消防业务办事大厅的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对建设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备案;

2. 建设单位也可以报送纸质备案表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录入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收到竣工验收备案后,由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自动出具备案凭证,并通过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中预设的抽查程序,随机确定抽查对象;被抽查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收到备案凭证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按照备案项目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备案抽查。

(三)备案抽查比例

备案抽查比例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抽查比例。

(四)支队、大队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抽查管辖分工

- 2324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

(一)办理依据

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五条第一款)

(二)申办范围

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

(三)管辖分工

申报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公众聚集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申报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行政许可。(各支队对管辖权限有分工的,按照支队分工明确支队、大队管辖权限)

(四)所需申请材料目录及有关要求

1.消防安全检查申报表(可以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业务受理窗口申领,也可以自山东省消防业务办事大厅http://网址下载,按照要求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没有单位公章的,必须由场所的主要负责人签名);

2.营业执照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申请网吧营业的,还应提交文化部门核发的同意筹建批准文件;(出示原件,提交盖章或主要负责人签名的复印件)

3.依法取得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或者进行消防竣工验收备案的法律文件(出示原件,提交盖章或主要负责人签名的复印件);

4.消防安全制度,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员工岗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加盖单位公章并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名);

5.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取得的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出示原件,提交复印件);

6.对依法进行消防竣工验收备案且没有进行备案抽查的公众聚集场所申请消防安全检查的,还应当提交场所室内装修消防设计施工图、消防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装修装饰材料防火性能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合格证提供原件,其他证明文件有原件的提供原件,没有原件的提供加盖生产厂家公章的复印件)。与其他单位共同使用同一建筑物的公众聚集场所,还应当提交与其他单位之间签订的消防安全管理协议(出示原件,提交加盖签订协议者单位公章或主要负责人签名的复印件);

7.其他依法应当申报的材料。

(五)受理条件

申请事项符合下列条件,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受理并出具同意受理的书面凭证:

1.符合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范围,并属于本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管辖范围;

2.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

(六)许可条件

- 2728送达《不同意投入使用、营业决定书》,并说明理由,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不同意投入使用、营业决定书》由业务受理人员自检查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

(八)时限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进行检查,自检查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投入使用或者营业的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火灾事故调查

(一)办理依据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负责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

火灾扑灭后,发生火灾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与火灾有关的情况。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火灾现场勘验、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意见,及时制作火灾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火灾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理由和主要证据。

复核申请以一次为限。(《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三十五条)

(二)适用简易调查程序的范围

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火灾,可以适用简易调查程序: 1.没有人员伤亡的;

2.直接财产损失小于5万元的; 3.当事人对火灾事故事实没有异议的; 4.没有放火嫌疑的。

(三)火灾事故复核申请人范围

对火灾事故认定有异议当事人均可以提起火灾事故复核。下列人员是火灾事故当事人:

- 3132原火灾事故认定主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起火原因和灾害成因认定正确的,复核机构应当维持原火灾事故认定。

原火灾事故认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核机构应当责令原认定机构重新作出火灾事故认定:

(1)主要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确实充分的; (2)违反法定程序,影响结果公正的; (3)起火原因、灾害成因认定错误的。

(九)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中的其他时限要求

1.受损单位和个人应当于火灾扑灭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火灾发生地的县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如实申报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并附有效证明材料。

2.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自接到火灾报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火灾事故认定;情况复杂、疑难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火灾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检验、鉴定时间不计入调查期限。

3.原认定机构接到重新作出火灾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后,应当重新调查,在十五日内重新作出火灾事故认定,并撤销原火灾事故认定书。重新调查需要委托检验、鉴定的,原认定机构应当在收到检验、鉴定意见之日起五日内重新作出火灾事故认定。

4. 对火灾事故认定书,或重新作出的火灾事故认定书,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自作出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送达当事人。

依申请公开的事项

(一)可以申请公开的事项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对消防产品质量检查、火灾事故认定、消防行政处罚申请公开。

(二)提起申请公开的申请人范围

对消防产品质量检查、火灾事故认定、消防行政处罚申请公开,必须是消防产品质量检查、火灾事故认定、消防行政处罚的当事人。

(三)所需资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公开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并提交信息公开申请书(包括申请人有关情况及联系方式,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及用途,所需信息的形式要求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等内容,并有申请人盖章或签名,有申请时间)。

(四)决定受理期限

对申请人申请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开办事依据等依法应主动公开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范等要求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场予以受理,并进行提供;

对申请人申请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开其他事项的,应自接到申请之日七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五)可以公开的内容

1. 对消防产品质量检查可以公开判定依据、判定记录、判定结果以及检验结果。

2.对火灾事故认定可以公开火灾事故认定书、现场勘验笔录和

- 35

第二篇:警务公开的意义和途径

提 纲:

警务公开的意义和途径

一、警务公开的概念

二、推行警务公开的意义

三、警务公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实行警务公开的途径

五、总结警务公开的意义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谢鹏程著《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张超、杜小丽:《警务公开的基本理论》,当代法学, 3.申智军:《浅谈公安机关“警务公开”的意义和途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8期 4.陈晶:《论警务公开的完善》,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关 键 词: 公安机关 警务公开 意义 问题 途径

要:

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必须认真履行公正执法、文明服务两项职责。警务公开是一项法律有明确要求的重要工作。

正 文:

“警务公开”是我国公安机关适应入世需要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促进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制度。简言之,就是公安机关将担负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职能中与人民群众相关的执法规范(法定保密的除外),全部向社会公开,接受更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保证公安机关公正、严格执法的一种制度。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警务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要体现,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强化对执法权力的监督制约,促进整个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之策;是改进行政方式,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需要的重要措施。

一、推行警务公开的意义

警务公开是对警务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其在规范人民警察权力、规范警务行为、提高警务效率、和谐警民关系等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警务公开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警察权力。公安机关具有社会管理的一定权力。实行警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让权力接受监督,进一步增强了公安工作的透明度,进而保证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廉洁性。因此,警务公开是实现公正、严格、文明执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警务公开进一步规范了警务行为。推行警务公开,群众知晓了公安机关管哪些事、不管哪些事,明确自己的事情和问题应由什么警种和部门解决。进一步而言,人民群众还知晓公安机关在解决自己问题时,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明确自己的事情和问题应该怎样合理地解决。群众心里有了“底”,同时也帮助和促进公安人员依法办案办事,产生了规范警务行为的良好效果。

(三)警务公开提高了警务效率。公安机关的效率是执法工作的重要方面,效率低下,久拖不决,就无从谈起执法的公正和严格。实行警务公开,能够使警务活动在群众的监督下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的评判和监督,规范办事办案行为,转变办事办案态度,加快办事办案节奏,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这些成绩的综合显示是对警务公开促进警务效率提升的最好例证。

(四)警务公开密切了警民关系。推行警务公开前,一些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群众对此意见较大,这种情况影响和损害着公安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支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和协助的公安队伍,不可能在社会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的斗争中取胜。

当前,在实行警务公开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被动公开、形式公开问题,制约着警务公开的深入开展,对警务公开缺乏深刻的认识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化警务公开首先应该深化认识,澄清模糊认识,化解思想障碍,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警务公开与警务工作的关系,破除警务公开与警务工作的对立论和无用论。实行警务公开,将警务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这必然给警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公安机关办案工作的公开,由于公开案件的有关情况及有关

法律规定,使一些犯罪嫌疑人增加了反侦察能力或实施逃避法律的行为,干扰办案,加大了办案难度。另外,由于警务公开将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公开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安机关的威信,损害了形象,给公安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思想负担。有些人因此就认为警务公开不利于警务工作的开展,而不愿公开、不敢公开。实行警务公开,把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主动自觉地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既是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依*群众开展警务工作原则的具体体现。公安机关的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警务公开的性质决定其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满意是衡量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公安机关履行法律职能的过程中 ,要依靠群众举报,揭露违法犯罪;依*群众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纠正违法,追究犯罪;依靠群众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因此,贯彻依靠群众作好警务工作的原则,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坚定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孤立主义、神秘主义的倾向。同时,也要自觉地使警务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依靠群众检验办案质量,减少和防止工作中的差错和失误,这也是促进警务工作的有效措施。这种对立论和无用论的形成,表明我们的执法观念、执法水平还不适应新时期执法工作的需要,工作还有待改进,也说明深化警务公开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警务公开作用于警务工作,主要体现在促进公正执法上。警务公开是公正执法的客观要求。首先,警务公开是对公正执法的检验和评判。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是否公正,不是有公安机关自身来衡量,而是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表现的。人民群众评价警务工作其首要条件就是了解警务工作,并对警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而警务公开正是起到了让群众了解并监督警务工作的作用。在实施警务公开前,由于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监督,对公安机关的工作就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受案的又改为不予受理、治安拘留又改为刑事拘留等一些案件,往往是群众的对法律的理解不够,甚至认为是公安机关在徇私枉法,在社会上造成种种谣传,极大地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公安机关要让人民群众了解公安工作的真实情况,就必须实行警务公开。其次,警务公开是接受群众监督、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公安机关作为执法者,同时也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外部监督,是促进公正执法的必要保证。实行警务公开,让人民群众了解警务工作、监督警务工作,及时发现并指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监督公安机关予以解决。再次,警务公开带来的压力促使公安机关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自身建设。由于实行警务公开,警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将暴露在群众面前。为避免问题的发生,公安干警也因此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为公正执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四,警务公开能够为公安机关提供公正执法的执法环境。执法环境是决定公安机关能否公正执法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实行警务公开,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了解警务工作情况,掌握法律知识,对警务工作将会更加支持,对公安机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更加关注。同时,警务公开也利于预防职务犯罪。

二、警务公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警务公开的认识存在偏差。首先,有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对警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推行警务公开仅仅是反腐倡廉、加强党风

廉政建设的一项措施,认为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没有形成举全警合力之势;有的认为推行警务公开是上级交给的任务、目标而已,只要向群众公开了上级要求的内容就完成任务了;也有的认为公安机关有自己的权能、职责,虽然通过警务公开,人民群众可以对公安机关进行监督,但对公安机关不可能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还有的认为,警务公开不仅无益于公安工作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正常的警务活动,难于推行警令、警务,有损于公安机关的权威。其次,对警务公开的运作形式也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警务公开是下放权力,是还政于民,从而机械地在下放权力上面做文章;有的认为警务公开是为了解决警务运行中的梗阻现象,而一味地检查下级机关的权力运行渠道是否畅通并加以调整;更有甚者认为警务公开是赏赐于民,是公安机关授权给被服务对象予以监督公安机关的一种手段。由于有上述认识上的偏差,所以,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在推行警务公开中存在畏难、怕麻烦、怕受约束等情绪或想法,影响着警务公开的效果,更制约着警务公开的深入开展。

(二)对警务公开研究的理论滞后。2005年春天,公安部法制局组织考察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参观考察警务工作。两个国家曾隶属于英国,至今仍为英联邦国家成员,其警务公开己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对警务公开的理论研究比较系统和深入,政府、公民对警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也很高。而在我国,对政务公开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警务公开领域学者更很少涉及。同时,公民主观要求政务公开的意识尚处于萌芽、初始状态,更何况是警务公开了。学术界对于政务公开的探讨多是集中在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的行政公开立法方面的介绍和评价,而对于政务公开的类型、范围、对象、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则不够深入,在政务公开以及警务公开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还有诸多的不一致。尤其是对于在分析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如何将发达国家实践过的成熟经验借鉴到我们的具体改革实践中的研究仍然存在误区,表现为要么是全盘“拿来主义”,要么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理论研究的滞后极大地影响并阻碍了包括警务公开在内的政务公开的实践。

(三)警务公开基本理念落后。理论研究成果的滞后直接影响到警务公开基本理念的落后。从警务公开的基本理念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警务公开是一种政府权力型,而科学的警务公开理念应为一种民众权利型。民众权利型就是把警务公开视为民主社会中民众在法律上应当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如何将我国警务公开从政府权力型转变为民众权利型,是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由于个别领导干部思想处于政府权力型层面,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常常以“内部资料”和“内参”等为理由拒绝公开警务信息或者使警务公开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与警务公开的初衷相差甚远。此外,公民维权意识较低。人民群众对自身权利的认识薄弱,意识不到自己具有知情权、参政权和监督权,更谈不上行使和保障这些权利。当然这里面有法律制度方面的客观原因,但从公民的主观原因上来分析,相当一部分公民还是缺少参与警务公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警务公开运行机制不完善。从现实看,公安机关应予公开的警务信息始终没有法律上的明确界定,遵循的是“能公开的就公开,不能公开的就不公开”这条模糊原则,尤其是在刑事执法方面,因没有健全的监督、评价体制做保障,导致内部信息、宣传信息往往与应公开的信息混淆在一起。监督、评价体制的前提是要有健全的监督、评价机构。没有健全的监督、评价机构所组成的框架和功

能载体,就不可能实现监督和评价的有效性,有的公安机关即使公开了警务信息,却没有明确的监督检查机构,没有确立领导责任制,监督渠道和相应的监督机制检查措施。由于在制度上存在着缺陷,导致警务公开活动无论在公开的方式、范围、监督和救济上都与现代社会对警务公开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五)警务公开问责力度较弱。公安机关开展警务公开的指导性文件是《公安部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公通字[1999]4号),文件中只提到违反警务公开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通过这一规定可以理解为对在警务公开工作中负有重大过错责任的公安机关领导、工作人员不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只接受纪律处分。事实上,没有法律责任的约束,公安机关不公开警务信息的行为就无法得到有力的监督和控制,而公众的知情权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警务公开措施要想成为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就必须从有震慑力的法律、法规开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警务公开在贯彻执行上有法可依,我们期待它在追究警务公开工作中出现过错行为的法律责任上,真正发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应有效能。只有这样,警务公开的连续性才能得到保障,真正使警务公开得民心,发挥其实效。

三、实行警务公开的途径

实行警务公开,增加警务工作透明度,是公安机关接受群众监督,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作好公安工作,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公安干警增强政治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的有力举措、这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体现。警务公开作为一项改革举措,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其重要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深化。

(一)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雪中送炭。组织广大民警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群众家庭,了解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情况,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城镇失业下岗和低收入群众、农村贫困群众、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人员、流浪闲散青少年以及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要积极开展上门走访活动。要把“大手拉小手、关爱青少年”作为开展这次帮教帮扶措施的主题,深入了解并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愿望、要求,想方设法为他们克服困难,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真正通过帮助一个人,温暖一个家庭,赢得一片人民,维护一方平安。

(二)掌握企业动态,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入困难企业,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积极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服务,帮助企业纾危解困。对涉及扩大内需和企业发展的有关行政审批与许可事项,要特事特办。对妨害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侵害企业正当经济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快速查办,最大限度地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对涉及企业破产倒闭、涉及职工利益的经济犯罪案件,办理中要充分考虑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严防引发不稳定事端。

(三)化解矛盾纠纷,整治治安隐患。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特别要重点排查化解因农村土地纠纷、城镇房屋拆迁、基本建设用地、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劳资纠纷等经济社会领域中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可能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苗头,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紧紧依靠党委、政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疏导、协商、调解等办法,千方百计地缓解矛盾、化解纠纷,尽最大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深入落实公安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各项措施,认真解决涉及公安机关的群众信访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对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和其他各类治安灾害事故隐患大排查活动,集中整治各类不安全隐患,严防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和其他各类治安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治安乱点集中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常识。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途径,面对面地向群众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群众自觉守法和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要针对春节期间的社会特点,认真做好“安全防范进万家”工作,通过上门提醒、警情通报、发放防范手册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防火、防盗、防抢、防骗知识,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自我安全防范能力。

(五)征求意见建议,改进加强工作。全市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要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带头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切实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工作,不断改善公安队伍的自身形象和作风,努力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必须认真履行公正执法、文明服务两项职责。警务公开是一项法律有明确要求的重要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行新形势下的“警务公开”制度,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和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警务公开”的意义和目的;二是针对“警务公开”活动,建立和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合理合法地协调和解决好“从优待警”问题。

第三篇: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

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 21世纪前夜,中国公共行政领域掀动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继1998年xx机构改革之后,1999年的政务公开的全面实行将行政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了前进。实行政务公开的理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人民拥护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参与、执行、决策和管理的政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推行警务公开是将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在公安机关实行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部和河北省公安厅在1999年相继作出了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以提高公安工作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和正规化建设为主旨的警务公开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全面实施。 回顾几年来警务公开所经过的历程,有取得的成绩有力证明了警务公开这一步伐的迈

一、警务公开工作发展现状 自1999年警务公开实施以来,各个单位和部门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统一,领导重视,是搞好警务公开工作的前提。推行警务公开是公安机关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难以避免的冲击到了旧的思想观念,触及一部分职能部门或公安民警的既得利益。因此,要搞好警务公开,首先要统一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对警务公开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为警务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认识氛围和工作氛围。 二是科学确定警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这是搞好警务公开的关键。从几年来的警务公开的实践看,除公安机关机密不能公开外,公开的内容可以归纳为:⑴执法依据和制度程序的公开;⑵刑事执法内容的公开;⑶行政执法内容的公开;⑷警务工作纪律的公开;⑸其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公开。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警务公开中,还实行了服务承诺制度,增加了相应的内容。 三是抓住要害部门、关键环节、突出问题,选准警务公开的切入口。要害部门一般是权力集中的部门,与社会、与群众接触频繁、有实权的单位和部门作为警务公开的要害部门着重抓好。所指的关键环节对整体公安工作和机关运转都联系紧密,把各个单位部门代表法律进行审核把关的权力实施过程作为关键环节,如交通事故认定,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标准等,实行办事制度和结果的公开,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突出问题往往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公安工作中社会反响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容易产生以权谋私问题的方面进行公开。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把以上三点作为警务公开的突破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也是强烈的。抓好这三点基本上就可以打开局面,促进警务公开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四是建立警务公开的监督体系,这是把警务公开落到实处的保证。在公安机关实施警务公开伊始,都相应地建立了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如设立了警务公开投诉中心,并聘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群众为警务公开监督员,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查,对警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伴随着警务公开的实行,各级公安机关多次对警务公开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的基本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群众的要求,是否符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合法,是否符合公安部及省公安厅关于警务公开工作的通知精神,公开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对公开的结果是否满意。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警务公开的开展。

二、当前公安机关警务公开存在问题 通过公安机关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警务公开从形式到内容都日臻完善和成熟,但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单位的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警务公开的重大意义,仍然存在着不想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想法。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是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不想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一切事情都按程序、规定办理太麻烦,自己给自己带“紧箍咒”,会加大工作量,所以不愿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不仅会消弱手中的权力,还会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怕失权怕暴露问题,所以不敢公开,也仅仅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下了、不下大力抓好落实工作。可以说,警务公开的实施有赖于广大民警对警务公开认识程度还不够,思想还没有上位,工作还没有到位。普遍存在警务公开是软指标、搞形式的思想。多数单位没有成立健全的机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大部分单位仍处于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没有真正形成自觉公开,主动公开,群众积极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是公开内容不符合要求。按照警务公开的宗旨和公安部的通知精神,警务公开主要是办事制度公开。要求做到“五公开”,即公开与部门、单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规定;公开需要让群众清楚、明白的有关事项和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办事过程中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消极~问题的环节和事项;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公开实施警务公开的运行、监督制度和机构。从公安机关目前警务公开的情况来看,多数单位的公开内容虽然与上级要求基本贴近,但还没有做到全面公开。几年来,部分单位一直围绕政策、法规公开绕圈子,都是要求群众怎么做的,缺少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接受群众监督的内容,特别是公安工作中那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一直得不到公开。有些单位甚至把警务公开栏办成了宣传栏、光荣榜,与公安部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相去甚远。 三是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一些单位和部门认为搞警务公开只是个形式,表现在工作上,一是公开不真实,二是公开不具体,三是公开不全面,四是公开不经常,使警务公开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

三、警务公开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警务公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观念陈旧,思想不重视。一方面,长期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方法和习惯,公安工作神秘化、警务封闭的旧观念依然存在,使我们的一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实行警务公开还存有一些疑虑和不同

认识,在公开中自觉性、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传统工作思维的影响,抑制了公民的主体意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较为薄弱,文化素质还较低,维护自身权利的主动性还不强。虽然关心警务公开的实行,但对警务公开的推行,只是持观望态度,只是消极的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警务公开的热情。 二是体制滞后,管理不顺畅。警务公开是一项新工作,法律法规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目前,谁来管理这项工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主管部门也是不尽相同,有的靠挂在政工部门,有的靠挂在指挥处(办公室),这就造成了管理体制的不顺畅。虽然大部分都成立了临时的领导小组办公室,但由于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工作开展得当然不会理想。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主体不明确,无疑消弱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不利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是形式主义,工作不扎实。由于公安机关的警务公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单位抓不住工作的实质性东西,只是热衷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以为建立起了公开栏,就搞了警务公开,公开栏的规格上去了,警务公开也就搞好了。有的单位和部门虽然也制定了警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和方案,但在抓落实方面下力气不够,警务公开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同时由于警务公开抓得不深入,规章制度也呈现出极不统一的状态,停留在法律法规、办证程序规定等低层次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警务公开制度内容,致使难以将警务公开工作纳入正常的公安管理轨道。在今后警务公开工作中,如果不下大力解决制度化问题,将会影响到今后警务公开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 四是监督不到,查处不力。在对警务公开的执法的监督上,虽然大都设立了监督电话、监督台,聘请了警务公开监督员,也组织过一些检查,但大多流于形式,监督检查的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着“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着,下级监督无效”的现象,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这是导致警务公开抓而不实,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宣传跟不上,对警务公开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对实际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的经验作法推广不够,对工作不力的单位部门批评不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进一步搞好警务公开对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更新观念,强化警务公开意识。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证警务公开的规范发展。 三是加强领导,严格监督,促使警务公开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四篇:交警大队积极做好党务警务公开工作

自开展党务警务公开工作以来,***公安局交警大队积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分局党务警务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要求,切实把党务警务公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民警和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交警大队十分重视党务警务公开活动,把此项活动作为一项加强党建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了大队工作目标、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为确保党务警务公开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成立由分局党委委员、交警大队大队长张明华同志为组长,教导员滕世德、副大队长任兴仁、尹希宝为副组长,各科室所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此项活动的具体工作。并根据我支部工作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党务警务公开的内容、载体和形式,听取群众和党员的意见,制订本单位实施方案,并召开相关会议进行落实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措施,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等,确保党务警务公开活动合理有序开展。

二、组织实施,完善措施

(一)按程序进行公开。根据党务警务公开工作的要求

和程序,对公开的内容进行先审核后公开。

(二)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和结合大队工作实际,编制了《党务警务公开目录》,共三大类12条。重点公开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党的思想建设情况、党的组织管理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群众等群众关心的、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注重公开的时效性,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咨询办事的需要和知情权。

(三)建立和完善了党内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内事务公开咨询制度、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党务警务公开监督检查制度、例行公开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13项制度,并做到相关制度上墙。加强了对党务警务公开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做到责权明确,奖惩分明,常抓不懈,以制度建设促进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党务警务公开工作的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确保党务警务公开有序进行。

(四)拓展了党务警务务公开形式,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在党务警务公开活动中,坚持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公开形式。比如,以会议形式公开的有:座谈会、民主生活会、安全教育讲座等;以文件形式公开的有:大队党务警务公开栏、文件资料阅览室;面向社会公开的形式有:一封信、报刊、电视、网上公开等;以沟通

形式公开有:党务警务公开意见箱、举报电话等。

(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开展的“大走访”开门评警、“大走访、创满意”、执法服务回访及 “六小警务”工作等一系列为民活动,大力开展“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多种形式的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培育一批岗位明星、业务能手和服务标兵,争创一批人民满意的基层所队、示范窗口,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服务质量。

(六)完善措施,提高水平。在开展党务警务公开工作中,结合群众所提意见、建议,制定和完善工作措施,争创党务警务公开工作先进典型,提高工作水平。

(七)大队支部专门指定一名工作人员,认真做好“三类资料”,即有关文件、材料、公开的原始资料的专门管理,积极收集整理好党员、群众对党务警务公开内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处理或整改,同时对公开的党务警务信息资料应及时归档管理。

党务警务公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将结合警务工作实际,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规范公开内容,建好公开载体,完善运行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党务警务公开工作,增强党内民主,促进大队党建工作水平上新台阶。

第五篇:福建省公安机关警务公开工作规范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有效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公安部政务公开工作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公安机关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警务公开,是指公安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向社会或公安机关内部公开警务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警务公开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并接受社会各界和民警的监督。

第四条

警务公开工作应当按照“谁制作、谁保存、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警务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确保信息公开安全。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警务公开协调机制,警务公开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与有关行政机关协作开展信息的比对、确认,保证与其他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第二章

警务公开的内容 第六条

警务公开的内容包括向社会公开的警务信息和向公安机关内部公开的警务信息。

第七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主动向社会公开的警务信息:

(一)本单位机构设置及职能、领导成员、办公地址、办公时间、邮政编码、办公电话、传真号码等;

(二)办事窗口的办公地址、办公时间、工作人员、监督和举报电话;

(三)与本单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执法规范性文件;

(四)行政、刑事案件管辖范围,受理、立案标准和办理流程;

(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六)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申请行政许可的途径、方式、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格式文本以及办理结果;

(七)报警、查询的途径和方法;

(八)重大警务工作部署、警务工作制度、警务工作纪律以及服务承诺、便民利民措施;

(九)本地区社会治安动态;

(十)对公众安全感有较大影响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案件和事故侦破、处理情况;

(十一)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及应急处置情况;

(十二)需要以公安机关名义说明或澄清的事项;

(十三)其他应当主动公开的事项。

第八条

省公安厅、设区市公安局除公开本规范第七条规定的警务信息外,还应当向社会公开以下警务信息:

(一)代表省、市政府与港、澳、台等地区签署的关于加强警务执法合作的文件及重要外事活动情况;

(二)由省公安厅、市公安局发布的通缉令等。 第九条

除本规范第七条规定的内容外,各级公安机关业务部门还应根据各自工作内容和特点,及时向社会公开警种的相关警务信息。其中:

(一)治安(户政)部门应重点公开户籍、人口、特种行业、公共场所、危险物品等方面的治安行政管理政策以及重大案(事)件的处置、办理情况;

(二)刑侦部门应重点公开重大犯罪案件的侦破情况,当前犯罪活动的主要规律、特点及防范措施;

(三)交警部门应重点公开机动车、驾驶证管理方面的政策以及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处理、交通管制等方面的信息;

(四)边防部门应重点公开边防管理方面的政策,群众前往边境管理区、办理边防管理证件的须知事项以及海上治安信息;

(五)消防部门应重点公开公众消防安全须知事项,消防行政处罚、监督抽查、火灾事故调查和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方面的信息;

(六)出入境部门应重点公开出入境管理政策以及公民办理出入境证照的有关信息;

(七)监管部门应重点公开羁押人员伙食费标准、加餐代购物品收费标准和取保候审、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假释、会见(探视)、请假、通信、治病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下列警务信息不应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警务工作秘密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侵害的;

(四)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漏的;

(五)正在调查、讨论、审议、处理过程中的,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威胁个人生命安全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可向公安机关申请获取相关警务信息。依申请可以公开下列警务信息:

(一)申请公开的警务信息中虽含有不应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可公开相应内容;

(二)第十条第

(二)项所列的警务信息中,权利人或相关当事人同意公开的,或公开后的公共利益超过可能造成的损害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公开的;

(三)第十条第

(三)、

(四)、

(五)、

(六)项所列的警务信息,如果公开后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并且不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

第十二条 依申请公开的警务信息由各级公安机关办公室(指挥中心)统一受理,并按申请内容交有关部门办理。承办部门应按照《福建省公安厅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法》,提出具体的答复意见。

第十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向内部公开以下警务信息:

(一)公安机关干部人事政策及可公开的执行情况;

(二)公安机关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及管理情况,建设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情况;

(三)经费预算及具体财务收支情况,但属于保密经费的除外;

(四)涉及民警切身利益重大事项的决策;

(五)其他应在内部公开的事项。

第三章

警务公开的形式

第十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开警务信息的基本形式有:

(一)公安机关门户网站;

(二)新闻发布会;

(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四)声讯电台、手机短信;

(五)公告、通告;

(六)设置警务信息查阅点、警务公开栏、公告宣传栏,制作警务公开手册、服务指南、宣传单、标语、横幅及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

以上形式可并行采用。已公开的信息或事项如需进行变更、撤销或终止的,应由原公开机关在原公开范围内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

第十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条件,确定本单位警务公开的必要形式,其中:

(一)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及其业务部门的警务信息必须通过公安机关门户网站的形式予以公布;

(二)基层单位的警务信息必须通过设置咨询服务台、警务公开栏、公告宣传栏等形式公布。 第十六条

各级公安机关还应通过定期召开警情通报会、特邀监督员座谈会等形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和广大群众及时通报社会治安动态、重大案(事)件处理情况、便民利民措施等。

第十七条

各级公安机关对内公开警务信息的基本形式有:

(一)公安机关内部网络系统;

(二)定期召开会议;

(三)张贴公告、发文公布;

(四)其他适当的方式。

以上形式可并行采用。其中,本条第一款第

(一)项为公安机关对内公开警务信息的必要形式。

第四章

警务公开的程序

第十八条

应当主动公开的警务信息,按照以下程序予以公开:

(一)审定。省公安厅及其业务部门制发的各类文件,依照《福建省公安厅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办法》执行。市、县级公安机关制发的文件,参照该《办法》执行。应当公开的其他警务信息,按照保密规定,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决定是否公开;属于重大事项、本单位难以作出决定或者上级文件有规定的,报上级公安机关审定。

(二)发布。通过公安门户网站或新闻发布会公开的,由各业务部门提交所属公安机关办公室(指挥中心)统一发布;通过其他方式公开的,由各业务部门内设综合科室统一发布;本单位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三)时限。本单位制作、产生的信息,从警务信息生成之日起不得超过20日公开;非本单位制作、产生的应当予以公开的信息,应在有权部门做出公开决定后10日内公布。

第十九条

依申请公开警务信息的程序,省公安厅及其业务部门依照《福建省公安厅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法》执行,市、县级公安机关参照该《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

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规范性文件对警务信息公开程序和时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一条

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本单位警务公开工作的具体办法;

(二)组织对本单位警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和评议,落实责任追究;

(三)聘请特邀监督员,设置监督电话、投诉信箱等警务公开举报器材,畅通监督渠道;

(四)受理涉及警务公开工作的投诉、举报、控告等事项。

第二十二条

办公室(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本单位警务公开工作制度、警务信息公开指南、目录手册和警务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二)对本单位拟公开的警务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三)汇总本单位主动公开的警务信息;

(四)受理、组织办理和答复对本单位警务信息公开的申请。

第二十三条

法制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收集整理法律法规、执法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许可、审批等信息资料;

(二)承办因本单位警务公开工作引发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

政工、督察、装财、信通等部门根据工作职责,配合做好警务公开的宣传推广、监督检查、后勤保障以及网络维护等工作。

第二十五条

其他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收集整理本部门警务公开资料,编制本部门警务信息公开目录;

(二)按规定对警务信息是否公开进行审定或送交有权部门审定;

(三)协助纪检监察、办公室等部门做好警务公开的监督、检查、考评以及警务信息的日常更新、维护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公安机关内设各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警务公开工作。

第六章

第二十七条

本规范所称指挥中心,是指未设办公室等综合部门的县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

第二十八条

本规范所称基层单位,是指各级公安机关基层科、所、队和边防工作站。

第二十九条

警务公开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单位年度预算。

第三十条

本规范由省公安厅纪委监察室负责解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警务公开范文】相关文章:

公开论文范文05-08

校园警务范文05-18

警务工作日志范文04-23

爱情公开课范文05-18

公开课管理范文05-19

管理公开课范文05-19

公开的情书范文05-19

公开课教案范文05-19

故乡公开课范文05-19

高校警务室范文05-19

上一篇:近代陵园范文下一篇:敬老诗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