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散文

2024-04-26

乐器散文(精选8篇)

篇1:乐器散文

乐器散文

一代又一代都传说,灌河是秦始皇驱山赶海时,鞭子抽打出来的。这传说忒神奇,天下没有那么大那么长的鞭子,即或有,赢政无论如何也举不起来,因为他毕竟是肉体凡胎。

不过,你可以想象灌河的宽窄,一道鞭痕,即使是特别粗大的鞭子,又能有多宽多深?

灌河实在不怎么出名。甚至住在岸边的人,只知有河,却不知河名。但是灌河的水滋养了两岸的人民,灌河岸边的人像灌河水一样灵秀。

土地联产到户之后,农民的日子悠闲下来。家中有余粮,口袋有银钱,少年们除了有时间消停,也可以向爹娘伸手要钱买些自己喜爱的东西。

于是买乐器学吹拉弹唱便在当时当地成为一种时尚。

开始是在深冬的一个夜晚,从一位乡村青年教师屋里传出“瞿昂、瞿昂”的怪响,偶尔也有很嘹亮的声音飞出来,这一下子吸引住正在玩耍的少年们。他们翔集到教师窗外,屏住呼吸去听,深怕一股浊气吹惊屋里人的心。但听了好久,仍是那种极陌生又极熟悉的声音。于是一位喜欢作弄人的少年大声嘲笑:“驴叫!”少年们哄然应和“驴叫”,四下里跑开去。

但那声音一直响着,渐渐地成了调,辨别出哆来咪发索拉西,然后有了抑扬顿挫,接下来,便吹奏出乐曲。一到晚上,第一个音符才溜出窗,未成曲调先有情,少年们已驻足窗下,听《东方红》,听《扛枪为革命》,听《蝴蝶泉边》……听得少年们醉到不知心在哪儿跳了。乐声停下来,才感到小腹胀痛,于是便就着亮晃晃的月光开闸放水,一口气半个小时,痛快淋漓。

直到春满人间,教师才从屋里吹到屋外。他搬把椅子,坐在星空下春风里,两手拿着一寸来宽、五六寸长的明光耀眼的东西在两片红唇间左右拉,便拉出那清亮悠扬的乐音来。四周围了一层层的人,里面是儿童,中间是少年,外边是大人。

吹完之后,有人问他吹的是啥。经他介绍,才知道叫口琴。散了场,有些少年便跟爹娘要。去问老师,知道这口琴当时还不好买,不过老师推荐说,可让孩子吹笛子、拉胡琴呀!

于是,村里响起笛声,不久又拉出二胡声。到了夜晚,乡场上教吹教拉的,学吹学拉的,人人都那么热心,仿佛是音乐演奏会,在弥散着泥土气息的夜晚,伴以如鼓的蛙鸣,以及纺织娘和蟋蟀的浅吟低唱,把乡村生活演奏得歌舞升平。

要说也是,灌河子弟多才俊。

生活多艰之时,人们买不起乐器,但灌河岸边却处处飞着音乐。那时,路边长着一种野生植物,叫劳豆,果实象绿豆。人们随手摘下那豆荚,截去一段,剥开,剔豆,去膜,含在嘴上,一股清香便在心头流转;轻轻一吹,便有云雀儿欢叫在天地间。还有叶儿,噙在唇间,便有音符一路蹦蹦跳跳。槐叶最可意,从槐花绽白直吹到秋色染黄。冬天最无聊,但还有唇和手。唇奏口哨,这一点多数人都会,无须多说;手呢,将其拱围成瓮状,中空,并拢的拇指间,留出窄窄的.缝,撮口对应,吹气让手做的共鸣器振动,随着外层手指的轻轻颤动,便发出埙一般低沉悲凉的声音。那时,灌河岸边的少年们吹着生活的苦难,也奏着生活的幸福。

这一帮沉迷管弦的少年,在吹拉弹唱中度着时光,一吹将自己吹成了青年。其中一位收获最大,他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送粮忙》吹得真好,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直送到他的心上。等我在外边进修一年,暑假回家乡,他们已经有了小马驹。这马也“催”得忒快啦!

篇2:乐器散文

好比一棵棵松树站在耳畔,已经是若干年了。

极明朗或者极清净的风琴声随着“啪、啪、啪”的女声节奏,穿越层层宽大的梧桐叶、枫树叶传至,一种比寂静还高远的话语在向我耳朵里灌输,一天又要过去了。那时乡村的下午注定是无聊的,我正背着书包匆匆地从村学堂往家里赶。那片刻的风琴声属于我们村小学的一位女老师,女老师是我们老村长的长媳妇,邻村人(我们村对邻村人一般怀有意见),她是民办教师,经过一段艰难的转正时,在市级师专进修过声乐与器乐。女老师如今看来算是有音乐天赋的,声乐、器乐都不错。但对村里人来说,女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的穿着,非常有音乐气质,这些根本不存在村里其它女人身上的打扮,依次有序,好比一束高贵的音符从下而上,均匀、匀称,叠放在高挑精致的躯干上。那时的女老师只有三十一二,连走路也有着如五线谱上的音符般高低不同。随即,粉红、有蝶彩的衣饰、长至膝盖的黑底半筒裙异常的生动活泼,夹带着一双小巧的尖尖高跟鞋出现在村里的小巷,把村里古灰色的木板屋的阴沉冲刷得无影无踪,多么鹤立!一种孤独的秩序有它每日傲立的风景,女老师和她老公,村长的大儿子一直住在学堂的后花园一栋仿古房子里,当初村里人传言,咦,她是霸占一位外地老师的吧。每度儿童节,我们的村小学都会组织一场学生儿童舞、歌唱比赛,她的小女儿每每是小演员,她是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闲杂无事的村人也都会聚集在学校操场观看。

但那时八十年代刚开始不久,村里往往是繁重的令人麻木的农事,农事是乡村的主角,这些乃至春夏秋冬,都与女老师默默无关,她贵为村里权威的儿媳妇又是老师,生性有些大小姐脾气,加之她的打扮,因此女老师成了村里不少男人女人的腹诽对象,说起她宛如是村里我们普通百姓眼里的一祸。

女老师的高跟鞋脚踩风琴踏板声,我相信这是被村人有意无意时忽略的,我却常读到了喜悦,它令我一生都难忘,只要流了出来,在我的世界里便开始有节奏地宁静,随着她教她的女儿甩嗓子练歌喉的阵阵轻轻的“咑、咑、咑”,宁静中有炽热,节奏中还带着片刻欢喜的稍停。如今想来,那样的下午松沓却一再地悠长,时而清晰、尖锐,就像昭示着记忆本身。而回想起那样儿时里的数年小学,天天放学后的五六点,扫完了教室,就像踩了层松针,绵软的,随我离开村学堂的步伐,步伐里的轻重,隐约、回折,又一再地孤寂,直到久久存放在记忆。——后来也没有经篡改,这些像脚踩着松针的旋律,现在想来也是如当初那么清晰。

后来,女老师成了我四年级和六年级时的班主任,不管课堂上还是课后,女老师经常冷酷地惩罚一些不遵循她教学方法与她不喜欢的学生,不论男女。我也一再受她惩戒,当时我受体罚几乎成了当时村小学人人皆知的风景。因此整个童年,和我妈妈、村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她没有半点好感,甚至深处里对她充满恐慌,但我还是被她的演奏吸引:

她的手指与她修长的腿共同击节出来的声音与她的行事作风完全不同——现在像此,有绵长记忆的恐怕也只有收割稻谷时分的秋天——牛群归来声哞哞,蛾虫的鸣叫镂满清冷,这些声音也和女老师的风琴声一样有滋有味,属于我记忆中存放最早的乐器,它们与那些经常放在下午上的张开大嘴“咿咿呀呀”吼音符的音乐课不同,也不像村里操办丧事时那些枯燥令人心烦的钹鼓声,相反,它们心空,或者发冷,反而更能使人沉入一种不过分的沮丧、沉思或者喜悦之中。就像此时的秋收一样的令人喜悦,声音甘愿成涓流,流向隽永,我异常喜欢。

那时,我也常坐在黄昏的田堤上听秋声,偶尔,一只灰色的大雁扫过高空,很久一段时间,我的老家位于一条飞机航线下,家乡的上空时常隔三叉四就有只飞机或轻飘飘或轰隆隆地掠过,高空中留下一条细长有如纺锤甩出去的白线。秋天的茅草在风吹下也能发出噗噗的声音!

显然,这些单一色彩无人过多留意,很容易令我们村里的老人们打盹。

我与家里的老式八仙桌等高时,一件从来没见过的西洋乐器出现在了我的视线:薄钢片、黄铜簧片、翠绿色塑料主体,简单的工艺架构。是一只上海牌口琴。口琴是大我十岁的二表哥他高考完后顺路从城里带回来的,二表哥在他高中暑假、高考失败的一两年里,二表哥常在棕绷床上看书,赤裸上身,累了,就睡过一整个中午。下午,或许,他已经干完了农活,然后一躺床上酣然大睡,每年七八月的夏天他伊是如此。有时他觉得日子又实在枯燥无味,也会拿出口琴用嘴唇擦拭几下后,对着一本刚流行的歌曲书上的简谱吹上一段,他的琴艺并不好,吹累了,就把书蒙在头上,口琴依旧在手里,我有时就躺在他旁边,二表哥并不理我,我羡慕他的口琴,但并不敢从他手上去摘取。我只能去追忆。这时,这些有些好玩的回味本身就成了乐器,不是二胡也不是具体的风琴、口琴什么,静静的,像蒲扇里的风,扇着整个漫长的夏天,与大山里孤寂难熬的气息一起,流淌。到了夜晚,乡村更静了,又与乡村石岩间的`毛竹、家竹林、灌木、松林相互搅拌。当月亮照着山体的轮廓,有些时候,二表哥也会吹奏。它们也可能伴随着我童年时受委屈时留下的眼泪一起辉映了乡村之夜连亘的松涛。

乃至当今,这些歌唱的乐器依旧在上空清唱,如今,种种乐器里流出的声音,好像它们自己已经长出了乐器!直接地是,它们的挥霍已让时空更空寂,让命途更错杂而且多舛——

当年,村长的媳妇、女老师的女儿并没有如愿考上高等音乐学院,更别谈名震一时的歌唱演员,哪怕是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工团演员都不是,她女儿当年与我同学,读了极普通的一个高校,最后她回了老家,结婚,成了一名普通女人,后来,我也多次听我妈转述过,说那位女老师的女儿经常对着她们的旧居,也就是我们的村小学发呆,就像在与那流失的时间一起对坐;

即使是女老师自己,她也老了,皮肤松沓,昔日弹奏的风琴声一起跟着她老去,随着80年代后的进展,她越来越没有往昔村小学老师的权威,当初再美丽的女人也黯然转身了,只是十多年来,村里的风气已经开化,村里的女人们慢慢走近了新浪潮带来的衣饰、行为,村里的男人们也不种田了——行生意,迁徙城镇,远走他乡纷纷去打工;这些年,村里多了许多外来人,包括嫁来的媳妇,去四面八方打工像候鸟一样归来的儿女,他们,这些个个看来孤傲非凡有各自想法的乐器。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一种与女老师类似的装束,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只是田野荒芜,房屋像孤岛,氛围比昔日淡薄,秋收时分,乡野如暮色中寒鸦孤鸣。

经我大姑后来的证实,二表哥曾经失意,夏日每天与口琴相伴,当时的亲戚都是相信他会考上大学走出老家,那时的乡村还是贫穷的,走出大山永远是主题,但二表哥脾气太过于火爆,多次与大姑父顶嘴,他更是一气之下没有再去复读,在接下来两三年的时间,他依靠聪明的脑袋和结实的身体学会了刚刚兴起的零包水电安装,很快又南下,五六年内的打工,二表哥含辛茹苦,也真正深深地体味到了他乡无靠的辛酸,这段时间,在大姑的强烈要求下辛苦地寻找自己的婚姻,还给远在湖北浠水读师专的妹妹挣不菲的学费,后来,他回了我们县级小城,又重新做起了水电安装工给人零包。

就是我也在芸芸众生的嘈杂中迷失,失败。被淹没。

就说我自己,我南下支教过,在广东唱过粤语,在北方的一座城市里的大学搞过讲座、诗会,一直到现在东京三头琴鸣唱的街头上无名行走:我跟流,与洪流共鸣,但一个女学生从那座北方城市的五楼上空尖叫着跌落了下来,零下十几度惟有地面的冰冷,没有一类小说里写的那般唯美,眼睁睁地看着垂死的她躺在地上抽搐,真是让我一辈子都记住了那个夜晚发出的那声长号的刻骨的尖叫。自此,产生了对追求的恐惧,脑子里有了如飘带般长记叙反思的念头。

我的嘴是笨拙的,多年来发育迟缓,成年后我的嗓子都还过于尖细(曾经我暗暗里学过女老师),嘴型不准,我的手也是一样笨拙的(二表哥的那只口琴到我手里我也无可奈何),其实我早早地就发现了我不适于音乐这一行,就像有些人天生不善演奏。还是大学时期的第一年冬天寒假,我回老家,我曾试图学好二胡,我找了我晚叔公,晚叔公在父母眼里是他们祖辈三兄弟中最狡黠的,一直是个唯利是图的人。晚叔公是个乡村老琴师,四十年前,就开始在公社的文工团给湘戏(花鼓戏)拉二胡,不久,他在大运动中备受饥荒,晚叔公躲在棺材里吃了一夜的荞麦被发现了,文工团的领导觉得这件事异常龌龊,他被开除了。晚叔公拉了半个世纪的二胡,他从文工团出来后,每到村里老人死去祭公堂他都必到,简直是把拉二胡变成了赚生活费的行当,我向他借的是他数把里最好的一把蟒皮中音二胡,抹上松香,架上琴弓,但很快我败下阵来。这把二胡和一只被遗弃的风筝一起挂在墙壁上多年,直到后来祖父过世,清理门堂,晚叔公看着这把二胡落满陈年厚厚一层灰迹,琴杆琴轴上汉漆剥离,他连声叹气说不是料,真不是料,拿着他的二胡扫兴而走。

——这些乐器,还有与乐器相关的曾经种种,它们像被遮蔽了阳光的树木,多么扭曲地活着,现在,它们演奏出的松涛汇集一起,我能看出一片的松林。

它们成了时间里相对的留级者吗?现在回想,80年代后的所有乐器的效果都一样,等同于一个老人蹒跚走来,一扇半掩的门下,午后的太阳朗照闭目养神的老狗,也照着冬天永恒却已如黑白底片般的山沟;有时,它们还让我成了彻底的自娱自乐者。一切事物过去后,都是那么伤感。这样,万物就变成了伤感而至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又衍生出来,它们发生在八十年代后,在新的时间里,在我身边这些比乐器更大的空间里拓展,放电影一般,这些活生生的对白依次上演:逝去第一、第二个亲人,流散第一、第二、三个友人,凡人与非凡人错杂,辟绯闻、追绿卡、为职称孩子房子奔波、求医用偏方……自此,我想起,还不得不反叙我幼年时一个不太愿意见到似乎也与乐器不相干的人。

他就是我的外祖父,外祖父是名乡村里最常见的草药老郎中,年老后不是十分地爱干净。现已逝去多年的外祖父在宏长的杂音里总是那么意味深长地存放——他爱刮舌苔,年老的外祖父用半弧形的青篾张嘴刮着舌头,哇哇大吐。那时,每个村里都存放着好几部这样的老人。本来是鸦雀无声的村子这些不好的声乐在时起比伏,见过的人都说,看,他们简直就是我们村子里的活乐器。祖父用过的青竹篾堆满屋内屋外的土墙角,外祖父也因此常常受我那些出嫁、打扮如女老师般时髦的姨妈们的诟病,她们纷纷不愿回娘家,她们高调地口口声声说,就是怕见到那些乱放的青竹篾,听到那部烂机器叿叿声,引起集体呕吐。幼年时,我像我那些年轻的姨妈们一样,也很不理解外祖父这个我看他一次就会令我作呕多日的行为,现在除了单纯中医的意义,纯粹成了我的愧疚,当初缺少宽容。还有的话就是一种思索存在。

其实,这些一连串已经逝去了的旧事本身就是乐器。种种演义的诘问与时代、环境、人生较量,与拮据的岁月反复地抵磨,注定是沉郁者——乐器里的大提琴,不像且听风吟的风琴,它们充当的是底色,是多么痛苦的远行者!与多种令人怀念的乐器汇流、合奏,共同演奏着每一天,是八十年代后的乡村隐秘的版本。谁能否认?

八十年代后的乐器,有时,我不禁想,它们填充在一个欲意横流的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忽大忽小但终归为小的乐器想得见看得见却摸不着,“咑、咑、咑”声还是日渐日远,藏匿在昔日的铜壳底下,铮铮发亮却已神秘变得捉摸不定。

经历未来到了某个绵软沧桑的时节,重新翻看——

篇3:论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的合奏艺术

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 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 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 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 又称粗十番。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 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 指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以笛、鼓演奏为主的吹打乐有陕西西安鼓乐, 苏南的十番锣鼓、十番鼓, 广东的笛套大锣鼓等;以唢呐、锣鼓为主的吹打乐有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广东锣鼓柜等。

自古以来, 无论婚丧嫁娶还是丰收节庆, 中国传统乐器的悠扬乐声一直都是中国生活最好的伴奏。以各种打击乐器为主的“锣鼓乐”节奏鲜明、热烈活泼;以各种弦乐器为主的“弦索乐”婉转抒情、清新雅致;以弦乐器和管乐器合奏的“丝竹乐”风格细腻, 如江南丝竹;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风格粗犷, 如西安鼓乐。它们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经典, 也是中国生活的忠实伴侣, 其中饱含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关于吹打乐的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据《乐府诗集》 (卷16) 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辞海》中鼓吹乐条目的释文是这样写的:“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汉初边军用之, 以壮声威, 后渐用于朝廷。明以后土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

具体说来, 鼓吹乐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汉书》中有关于鼓吹乐的早期记载:按应用场合、乐器编配的不同分为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四种形式;其中黄门鼓吹主要为皇帝服务;骑吹主要指外出巡行时用于马上。常用的乐器有鼓、角、笳、排箫、横笛等, 其中鼓最重要。

“鼓吹乐”自秦汉以来, 历代相承, 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 无不吹吹打打, 分外热闹。在文献记载和民间流行的口头称谓中, 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名称。

锣鼓乐, 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这种演奏形式民间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如西安铜器社, 土家族打溜子, 山西威风锣鼓、绛州锣鼓等。

鼓吹乐, 以某一件吹奏乐器, 如管、唢呐、海笛、笛为主奏乐器, 配合其他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如河北音乐会的主奏乐器为管, 鲁西南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为唢呐 (或海笛) 等。

吹管乐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 按所用乐器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鼓吹是指专为仪仗队在行进中使用, 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横吹则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 为军中人在马上演奏。李延年的取自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摩诃兜勒》是鼓吹乐中的优秀作品。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词配合。现今民间流行的“吹打”, 同“鼓吹乐”不无渊源关系。

吹打乐在戏曲和曲艺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戏曲中的“文武场”便是由传统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文场”以弦管乐为主, 有胡琴、月琴、三弦等;“武场”以打击乐为主, 有板鼓、小锣、大锣等。民间戏曲票友多兼通一点“文武场”的技能。公园里常常可见矍铄老者操着一把京胡咿咿呀呀地吊起嗓子来。各种曲艺形式往往缺不了民族乐器。

篇4:乐器散文

关键词:奥尔夫乐器;小型打击乐器;农村小学音乐

近年来,随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及奥尔夫乐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奥尔夫乐器在各大城市也渐次成为了音乐教育培训的一个新风尚。由于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大多依然采取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过于偏重文化课,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目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仍处于滞后状态。奥尔夫乐器中的小型打击乐器不仅价格低廉,且使用起来对提高学生音乐节奏训练等方面有着极强的帮助。另外,奥尔夫小型打击乐器还有制作简单的特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不仅自己可以制造,而且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乐感、美感和节奏感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除此之外,奥尔夫在使用方面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无需经过冗长枯燥的技术练习,便可以通过乐器来完成演奏和伴奏。奥尔夫乐器中的小型打击乐器在农村小学音乐课中的推广与使用,不仅可以解决因资金或师资条件限制等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而且还能大大提升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奥尔夫乐器中小型打击乐器的分类简介

奥尔夫乐器中的小型打击乐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金属类乐器:包括碰铃、三角铁、钹(单面、双面)、串铃、碰钟、锣、沙球等,其特点是声音清脆明亮,具有穿透力,而我们在音乐课堂中主要使用的是三角铁、碰铃、串铃。其中串铃、沙球等乐器又被称为摇响类乐器。

2.木质类乐器:包括梆子、木鱼、蛙盒、单响筒、双响筒等。其特点是声音清脆、明亮、短促,适合演奏较快的节奏型,演奏起来比较清晰、明了。

3.皮革类乐器(即鼓类):如手鼓、铃鼓、大军鼓、小军鼓、大鼓、定音鼓、排鼓等专业演出类用鼓,其特点是共鸣强、声音大、音量低沉浑厚,给人一种沉稳感。

当然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还有一种乐器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也是最自然、最灵活,最能表达节奏的乐器——我们的双手和双脚。在奥尔夫音乐理念中把人身体作为乐器有四种演奏方式: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可以分别代表男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女高音声部。这四种演奏方式被称为“声势”。可以利用“声势”来进行简单的、基础的节奏演练和音乐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这种“声势”也是遵循了他的音乐理念“音乐的原始性”。

农村小学中有的奥尔夫乐器可能虽然便宜、简便,但是依然难以得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做一些使用起来更方便、简易的自制乐器,如:把玻璃杯、罐头瓶等生活用具引用过来当作打击乐器,大的纸箱子、水桶做“鼓”,饮料瓶,易拉罐等瓶子装上沙子或豆子来用作沙锤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些简易的乐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听觉能力、审美能力,而且对学生们的整体音乐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浅析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奥尔夫乐器中的小型打击乐器

在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中一般都是以欣赏课和唱歌课为主,而在我们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更是这样,似乎就是简单的老师唱学生跟唱,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就静静的欣赏,中间在夹杂着几个简单师生间交流的问题。可能过多的互动并不多,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的这些小型的打击乐器更能增加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音乐,爱上音乐,从而喜欢上我们的音乐课。

比如说在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音乐中的动物》这一课时中,老师首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节奏型X X | XX X|,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运用小型打击乐器来打出这个节奏。第一组学生使用奥尔夫小型打击乐器;第二组同学使用自制打击乐器;第三组同学使用“声势”拍手或跺脚;第四组学生来进行跟唱。老师播放音乐,让学生用这个节奏型来伴奏,其中小鸡的音乐部分第一组同学使用手中的乐器敲击节奏型进行伴奏;小鸭子的音乐部分第二组同学用自制乐器敲击节奏型进行伴奏;小青蛙的音乐部分第三组同学用拍手或跺脚奏出节奏型来进行伴奏。可以先分段学习,然后再整首音乐连起来进行。一曲结束,四组同学可交换乐器来进行再一次演奏,以此类推,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使用、体会、学习到各种小型打击乐器,并且学生在轮流进行使用打击乐器演奏的同时,也学唱了歌曲。由于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扮演的有角色,分配的有任务,所以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中来。

积极主动是任何教学的一个原则基础。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引进,不仅在我国各大城市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妙,而且也让孩子们找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由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目前仍属于一种贵族式的音乐教育,相对于农村普通家庭来说,要想真正体会和学习奥尔夫音乐,可能还需要一笔比较昂贵的费用。但我们在农村小学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可以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经济实惠的小型奥尔夫打击乐器。一方面可以把奥尔夫音乐教育优势带到教学水平相对落后,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的农村音乐课堂,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那些经济水平相对薄弱的农村地方的孩子,在音乐教育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培养和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农村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音乐才能的施展,更能促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刘蕾.谈奥尔夫乐器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4(02).

[3]李燕诒.奥尔夫和奥尔夫乐器[J].乐器,1995(05).

[4]王瑞刚.浅析奥尔夫乐器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1(12).

篇5:乐器散文

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流向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

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她的描述与新课程标准关于新课堂的描述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课堂的动态、发展性。正如课把中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教学就会呈现无法预料的生机。

篇6:乐器散文

花城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

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流向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她的描述与新课程标准关于新课堂的描述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课堂的动态、发展性。正如课把中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教学就会呈现无法预料的生机。

篇7:西洋管乐器

关键词:西洋乐器;种类;演奏技巧

管乐器分为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两大类,也称两大乐器组或乐器系列。发声原理主要为唇簧气鸣乐器靠嘴唇振动发音。当

唇振动时,气流通过杯状号嘴吹入管状体内,使管内空气随之振动发音,依靠启闭活塞装置或伸缩号管改变号管的长短,获得不同的音高,并由向牵牛花开放样式的喇叭口来扩大它的音量。这两大类与弦乐器类、打击乐器类(简称“击乐器类”)共同组成交响乐队(也叫“管弦乐队”)。

一、木管乐器类

木管乐器类包括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萨克斯管等。现分别作概要说明。

1.长笛。长笛最初叫“横笛”,与“竖笛”相区别。后来才叫长笛。笛身为管状,早期略呈圆锥形,1832年由德国人勃姆加以改良,呈圆柱形,装有杠杆式音键。长笛发音清脆,用于独奏或合奏。管身原为木制,故属“木管乐器”。现改用金属制,但仍沿袭旧例,属“木管乐器”。

2.短笛。构造与长笛相同,只是体较短,仅仅是长笛的一半。其发音高八度。用于管乐队与交响乐队。

3.单簧管。单簧管在中国俗称“黑管”,由嘴子、小筒、管身、喇叭口四部分组成。嘴子上装有一片芦片。小筒与管身之间可以伸缩,以便调音。发音浑厚圆润,有Bb调、A调、Bb调低音单簧管等数种。常用于独奏、重奏、合奏。

4.双簧管。双簧管由嘴子、管身、喇叭口三部分组成,管身略呈圆锥形。嘴子上装有两片芦片,故称“双簧管”。管身木制,音色近似芦管。其a1音常用作交响乐队的调音标准。可独奏、合奏。

5.英国管。英国管又称“中音双簧管”,初呈弯形,法语原为cor angle(“弯管”之意)。19世纪中叶改为直形。结构和演奏方法与双簧管相似,但管身较大,喇叭口呈梨形。有一个弯曲金属小管连接嘴子和管身。在交响乐队中常用作独奏乐器。

6.大管。大管也叫“巴松”(英语为bassoon),管体分短节、长节、底节、喇叭口四部分。双簧片由金属曲颈管连接,插在短节顶端。音色丰满,尤其是低音区更为浓厚有力,是交响乐队中的重要低音乐器。用于独奏、重奏。

7.萨克斯管。萨克斯管1840年由比利时人萨克斯创制,管身虽用金属制成,但仍属“木管乐器”。管身略呈圆锥形,吹口装有单簧,演奏指法与双簧管相似。分高音、中音、次中音、上低音、低音等数种。最常用的是Eb调中音萨克斯管。常用于轻音乐、爵士乐、交响乐队。可独奏、重奏、合奏。

二、铜管乐器类

铜管乐器类包括圆号、长号、短号、大号、小号、萨克斯号等,也分别作概要说明。

1.圆号。圆号也叫“法国号”,管身为圆圈形,铜制。号嘴形似漏斗。最初无活塞装置,叫“自然圆号”。19世纪30年代后流行“活塞圆号”。有键,演奏时用左手按键,音色浑厚。可独奏、重奏、合奏。

2.长号。长号在中国俗称“伸缩喇叭”、“拉管”。铜制,由杯形号嘴、U形伸缩滑管、主体管三部分构成。可自由伸缩,依管的长短分为七个“把位”,最短时为第一“把位”。

能奏出半音音阶和滑音。最常用的是Bb调次中音和Bb―F调次中音―低音长号。此外还有次中音、倍低音两用的长号,装有一个附加管与活塞,拉开活塞,可使音域向低扩展四度。长号无键,只用“把位”来演奏。可独奏、重奏、合奏。

3.短号。铜制,结构与小号相似,只是号管较短。音色柔和,Bb调短号最常用。

4.大号。铜制,管体为圆锥形,号嘴为深杯形。音色低沉丰满,有四个活塞扩展音域。在军乐队中,还有圈形大号(helicon)、苏萨大号(souaphone),掮在肩上吹奏。

5.小号。铜制,号嘴为杯形。音色嘹亮。初无活塞,与军号相似,称“自然小号”。19世纪30年代后流行“活塞小号”。能奏半音音阶。可独奏、重奏、合唱。Bb调者最常用。

6.萨克斯号。铜制,由萨克斯于1845年创制。号嘴为杯形,管身为圆锥形,管径较粗。音色柔和丰富,介于圆号与小号之间。有高音、中音、次中音、上低音、低音等数种,中、低音者最常用。

三、管乐器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管乐器与弦乐器,是管弦乐队(即交响乐队)的两大支柱,二者紧密交织,相映生辉。

而管乐器中的木管乐器类与铜管乐器类的每一件乐器,都在整个交响乐队中不可或缺,占有重要的一席,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共同奏出“交响”的交响乐。

例如在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就有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彼此呼应演奏的和弦;而在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交响诗第三)的呈示部中,也有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幅度起伏的琶音伴奏下,由铜管乐器和其他低音乐器响亮地奏出乐曲的壮阔、豪迈、庄严、崇高的主题。

篇8:乐器散文

一、编钟

编钟, 是我国民族敲击体鸣乐器, 又称歌钟、乐钟, 它历史悠久, 音色清脆悠扬, 穿透力强, 可用于独奏、合奏、为歌舞伴奏等。明清时期, 编钟是统治者专用的乐器, 也是反映名分、等级、权利的象征, 常用于宫廷雅乐, 每逢征战、宴享、朝聘和祭祀, 都要使用编钟。

⒈铜镀金云龙纹编钟[1]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16件铜镀金云龙纹编钟, 为清宫旧藏, 用于演奏中和韶乐, 质地为铜镀金, 悬挂于同一木架上, 置于殿檐前镈钟东侧。编钟形制大小相同, 下口平, 钮为双龙, 中饰云龙纹, 钟体前镌“乾隆二十九年制”, 后刻各律名, 下端一周有8个圆饼状物, 为敲击点, 各钟上下径16.1厘米, 中径22.7厘米, 高23.8厘米, 但各钟的内高、内中径、内下径、厚度等均不同。挂钟的木架表面涂金, 通高288厘米, 木架有三根横梁, 均高11.5厘米, 厚8.6厘米, 最上面的横梁长320厘米, 左右刻龙首。中、下两横梁皆长204.8厘米, 各刻8朵云, 下垂金钩以悬钟。中间横梁上设业镂云龙纹, 中高25.6厘米, 两旁高19.2厘米, 下横梁上设业有牙作水波形, 高9.6厘米。左右两木柱, 高204.8厘米, 宽11.5厘米, 厚8.6厘米。木柱下方为五彩伏狮, 狮高32.6厘米。其下为趺, 长76.8厘米, 宽32厘米, 高3.2厘米。趺上垣 (yuán) 高9.6厘米, 镂刻山水纹饰。最上方横梁脊梁处插金鸾5个, 鸾咮 (zhòu) 与龙口均衔五彩流苏, 下垂至趺。

⒉铜制镀金编钮钟

用于清代宫廷祭祀和朝会的中和韶乐中, 是一套16件镀金编钟, 整套悬于两层钟架上, 每层各悬八件。从倍夷则到应钟, 共十二律加四倍律。这套铜制镀金编钮钟铸于清康熙五十二年 (1787年) , 编钟外形相同, 钟体大小相同, 通高均为23.8厘米, 正面钲间刻有律名。蛟龙盘绕形钮, 钟体饰云纹和海水纹围绕龙纹, 下口边缘有八个平头乳枚, 其音高与所铸律名相符。

⒊金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还收藏着另一套十六枚金编钟。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 各省总督聚敛黄金铸造了一套大小相同、壁厚有别的纯金编钮钟, 整套十六件, 作为贡品进献给乾隆帝。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演奏乐曲的金子, 它既是一套铸造精美的乐器, 又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每件金钟均为蛟龙钮, 钟体饰游龙戏珠图案, 龙身上下饰以云纹, 正背面钲间刻律名和年款。平时, 整套金编钟置于太庙, 有朝会、宴享、祭祀大典时才使用, 通常与一套金编磬同使。这套金编钟共耗用黄金13647两2钱。

二、铜钹

铜钹, 又称钹, 古称铜盘, 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笠形互击体鸣乐器, 它历史久远, 品种繁多。明清时期, 随着地方戏曲音乐的繁荣发展, 铜钹作为重要的伴奏乐器被普遍应用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和昆曲当中;同时, 也被广泛用于十番锣鼓、长安鼓乐、四川锣鼓、潮州锣鼓、山东吹乐、河北吹歌、山西八大套、苏南吹打等民间器乐合奏当中, 是重要的节奏乐器。清代铜钹还用于宫廷铙歌大乐、铙歌鼓吹、和凯歌乐中。

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昆曲伴奏曾用大铙和小钹。《大清会典》详细地记述了铜钹的形制和应用:“钹, 铙歌清乐皆用之, 左右合击, 面径六寸四分八厘, 中隆起一寸二分九厘六毫, 径三寸二分四厘。”铜钹的构造简单, 钹体为一笠形金属片, 用响铜制作, 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称碗, 碗根与钹边之间称堂, 碗是钹的固定点, 顶部钻有小孔, 用绸或布拴系, 以便用手持握, 两面为一副, 相击后振动发音。

⒈永乐铜钹

明代传世品, 1964年国家收购, 现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此铜钹现仅存其一, 形体较大, 面径44厘米, 握径24.5厘米, 高7厘米, 帽呈半球状, 帽顶穿有牛皮绳一条。钹面四周饰有线刻火焰纹, 中部饰有二龙戏珠纹。纹饰下面刻楷书“大明永乐年造”6字, 可作为断代标准器, 重2千克。

⒉藏文铜钹 (1副)

清代传世品,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这副铜钹铜色金黄, 保存完好, 两片尺寸除帽径略异以外, 其余完全相同。面径40.5厘米, 帽径甲片21.6厘米, 乙片21.9厘米, 高度7.5厘米, 孔径1厘米, 厚0.2厘米。帽顶孔间拴有旧锦带, 帽上刻铭为藏文, 两片共重3.8千克。

⒊宣德铜钹 (2件)

这两件宣德铜钹是明代制品,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根据铭文可作为断代标准器。这两件铜钹均仅存其一, 形制相似, 大者面径46厘米, 高8.5厘米, 握径26.2厘米。钹面边沿微上翘, 帽呈半球状。帽顶拴有旧锦带, 帽上刻楷书“大明宣德五年四月钦敕工部监督内加金银造”19字, 及双龙戏珠纹一周, 纹饰精美, 重2千克。小者铭文为“大明宣德年造”6字, 面径40.5厘米, 帽径21.9厘米, 高7厘米, 厚0.3厘米, 重1.7千克。

铜钹的制作要经过配料熔炼、锻打成型、冷砸剪边, 最后在碗顶钻孔系以绸布而成。铜钹的制作材料以响铜为主, 响铜的成分、面积、厚薄、边沿部分的坡度和碗的大小决定着铜钹的音色、音量及传远度。通常一副好的铜钹是两面音高相同的钹配为一副, 钹面要光洁、稍带弧度、圆度准确、边缘厚度一致, 中间的碗形大小要整齐。

三、锣

锣, 是中华民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 它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音响洪亮, 各具特色。明清以来, 戏曲、舞蹈、说唱音乐及器乐合奏等民间音乐形式的丰富繁荣, 推动了锣的发展, 各种形制的锣被广泛使用。清《扬州画舫录》载, 当时戏曲舞蹈中就用到了云锣、小锣、汤锣、大锣等。

锣的形制简单, 由三部分组成:锣体、锣架 (锣绳) 、锣棰。锣体用响铜制, 呈一圆盘形, 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 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锣的中央部分是发音的主要部分, 略凸, 又称为脐、光或堂, 堂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 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也有的堂平坦无脐或突起呈半圆形的弧状。锣脐与锣边之间称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 在锣边一侧钻有两个锣孔, 以穿系锣绳, 便于提携或悬挂锣架。

⒈锣

明代传世品,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1964年由国家收购。其形制是:铓锣面径28.8厘米, 突起部分径8厘米, 边高4.5厘米, 重1.2千克。锣形体较小, 面中心有包状突起, 面沿高于锣面, 边沿较宽。通体多处凹凸不平, 面上隐约可见一圈墨书藏文。锣边上部有2孔, 穿有皮绳, 以便持握。

⒉云锣

清代前期, 云锣曾发展到二十四音, 《扬州画舫录》记载着在福建地区曾流行过十四音云锣。据《清史稿》载, 云锣在清代宫廷音乐中已广泛用于御前仪仗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导引乐、铙歌及铙歌清乐、凯歌、庆神欢乐、赐宴乐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还曾收藏过清代的《云锣谱》, 上面详尽地记载了云锣的音律和每面云锣的规格尺寸。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旧藏云锣[2], 为清代制品, 原为宫廷丹陛大乐及其它各部乐所用乐器。该云锣由形似小铜盘的10枚小锣同悬一架, 中间4面、左右各3面小锣。锣面外径均为11.3厘米, 底外径均为8.3厘米, 外深均2厘米, 以厚薄为次。架连柄通高79.7厘米, 宽54.5厘米, 髹以朱漆, 上两端及左右两端均加涂金龙首。框架下承以涂金云龙纹托板, 其下为木柄。

⒊清代云锣 (4架)

清代传世品,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其形制是云锣4架, 2架一对, 每对形制装潢相同, 分别放置在两个特制的木匣内。每架云锣均由10面小锣组成, 以中间4面, 左右两边各3面的排列顺序悬挂在架上, 每对2架, 形制纹饰完全相同, 但两对木架及云锣纹饰则略有小异。其一架通高73厘米, 宽40.3厘米, 每面小云锣直径11.3厘米, 木架雕有龙纹、莲花及竹节纹。每面小锣呈平底折沿盘形, 中间最上方一面饰二龙戏珠纹, 下一面刻有铭文“上用夏成官造”6字, 其余小锣均光素无纹。其二架通高74.7厘米, 宽40.9厘米, 每面小云锣直径11.3厘米。木架雕有云海太阳, 云锣无铭文。

锣的制作有三个步骤:配料熔炼、锻打成型、冷砸定音。配料比例是响铜质量好坏的关键, 明清史料中有关于响铜成分的记载。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卷十四) :“凡用铜造响器, 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 钲镯之类皆红铜八斤, 入广锡二斤, 铙钹铜与锡, 更加精炼”。冷砸定音是制锣中最为关键的工艺, 《天工开物》 (卷十) :“凡锤乐器锤钲……冷锤开声, 声分雌与雄, 则在分厘起伏之妙……”。一面好的铜锣, 锣面与锣边的弧度应圆滑适度, 中央或锣面不应下凹 (凹乳式铓除外) , 圆度要准确, 锣面光洁, 锣的周边薄厚要一致。

明清体鸣乐器以其独具的魅力倍受人们所喜爱, 它在整个中国民族乐器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方法.

上一篇:湖北武汉市委组织部机关选调笔试通知下一篇:关于采购岗位廉政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对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