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前景调查报告

2024-04-11

大学生就业形势前景调查报告(共12篇)

篇1:大学生就业形势前景调查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社会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课程名称:暑期实践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公共管理类

年级:公管091班

姓名:吴燕

学号:090201004

5形式与政策实践

--大学生就业前景调查报告

时值暑假,毕业时期,又有大批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一年胜过一年,就业压力也越发的大。大学生就业时的薪水期望值,随就业难度的增加而逐年降低。为此,有关方面曾呼吁政府出台大学生就业最低工资标准,甚至也要求出台研究生就业最低工资标准。那么,大学生就业待遇现状究竟如何,差别又在哪里,怎样对待大学生薪水待遇的问题呢?在暑假时,我通过发问卷,面对面访问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调查显示,毕业后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专业与工作有一定联系、专业与工作无关的人数较为平均,分别占31.4%、34.5%、35.1%。64.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主要是素质的提高,13.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对工作很有帮助,22.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对工作没有帮助。43.1%的大学生认为专业对就业有一定影响,24.14%认为影响很大,28.4%认为影响不大,主要看个人能力,431%认为没有影响。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为了能够迅速投入工作,在工作上没有做过多的选择余地。能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当然是件好事,能够学以至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职业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定位在某一职业方向,在有一个工作内容核心的前提下掌握多方面技能。

虽然大学生在经历或长或短的求职过程后都能就业,但就业情况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薪资较低成为普遍现象。64.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经过一至两年的奋斗与磨练,41.03%的大学生目前工资在1000元至2000元,还有29.91%的大学生仍在1000元以下。大部分大学生跳槽是因为薪资太低,占43.01%,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占31.18%。49.96%的大学生对目前工作情况满意度一般,不太满意的为26.09%,非常不满意的为16.52%,很满意的只有10.43%。大学生在两年内获得职位上升的机会不大,66.67%的人目前为一般职员,22.22%目前为一般管理人员。

尽管是供过于求的需方市场,情况也各有不同。专业不同: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开出的月薪就比较高;不同的行业:一些条件艰苦的行业可能开出高薪;还有不同的地域:经济发达地区开出的月薪更高一些,但对人才素质也要求更高,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也可能基于引进人才的需要,开出较高的月薪,或者其开出的月薪因物价因素含金量更高。因此,大学生一定要选择好专业,注意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提高就业水平。

当然,大学生也应当正视:现在的人才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文凭竞争转向能力竞争,从业经验将成为薪水的增长点,过度看重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意义不大。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和积累,大学生可以逐步提出加薪的要求或积累跳槽的资本。大学生在就业之初,关键是要寻找一个为自己增长经验的合适平台,完全可以抱着“先就业,再创业”及“先就业,再加薪”的思想.

篇2:大学生就业形势前景调查报告

要求3000字左右,网上搜不到的。麻烦发到邮箱showing21@163.com

[大学生就业前景调查报告]

篇3:大学生就业形势前景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影响因素

导致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酷的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 观念因素

一个人的观念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而社会的观念会直接引导一个人的行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 与个人观念和社会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有眼高手低的心态。在整个就业市场来说, 是供过于求的状态。从大范围来说, 找工作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 很多大学生都抱着“我一个大学毕业的人, 怎么才那么点工资?而且工作那么累“诸如此类的想法。但现在的市场处于经济复苏阶段, 相应的高薪岗位人员需求有限, 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如此之大, 当然有很多就得不到高薪工作了。况且在能力和学历以及经历上, 大学生相较于研究生、博士生、职业人员等都未必占有优势, 如此能够在毕业得到高薪的人就更少了。这里又要说卖猪肉、扫大街的大学生, 尽管他们没能够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 但毕竟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比起很多啃老族、无业游民已经好很多了。在当前难找工作的严峻形势下, 如果一直纠结于自己是名牌大学高材生, 未必找得到工作。尤其是自以为是的毕业生, 总想着只有多高薪的公司才配得上自己的那张文凭, 那些证书, 往往就会在这上面摔跟头。

此外, 观念还包括了社会观念的影响。这一点比较玄妙。一方面, 社会上很多公司对于文凭的形式化需求促进了更多的人进入高等院校进修。但另一方面, 这些公司又对工作经验一事耿耿于怀, 导致大量的没有经验空有文凭的大学生成了待业人群。另外, 还有很多人看到国家体制内的工作待遇好又稳定, 就一心想要往里面扑, 从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报考公务员就可以看出来。但越是体制内的工作, 对人员限定越是严苛, 被淘汰的大学生数不胜数。等这些人回过头来找工作的时候, 发现那些一早就开始奔赴各种招聘会的同学大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自己却还不知道往那个方向去。

(二)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教育体制、国家政策、经济现状三方面。

教育体制方面,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扩招减轻了高考负担的问题。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小。不仅拉低了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还造成了日渐增长的大学生毕业工作难的问题。此外, 由于教育体制内, 高校分成各种等级, 直接加深了社会企业对于文凭这件事的苛求程度, 有很多甚至直接表示要985或211的毕业生, 这让其他大学的毕业生情何以堪?专门性高校要变成综合大学, 一定要专业齐全, 很多理科性出身的大学文学院出来的学生, 完全没有市场, 面试时还可能遭到质疑。且越来越多, 越来越细的院系划分, 有很多市场已经饱和了的专业仍然在不断招收新生, 导致自己专业工作找不到, 不是自己专业的能力水平又不够, 要想找到工作自然困难。

国家政策方面, 尽管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对引导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重视了。但由于国家政策引导还不够, 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贫困地区是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西部等地区缺乏人才, 而很多大学生却在沿海等着要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加强, 有些大学生在国家良好的政策补助之下, 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这些地区。

经济现状方面,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 市场低迷。国外市场不好, 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工作供应。尤其是在国外企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开设工厂、分公司的情形下, 受到市场的影响, 别说招聘, 裁员都是常事。被裁的人至少比大学生多了实践经验, 找起新工作来, 也更加有力。结果, 很多想要进到外企的大学生也被挡在了门外。

二、就业前景

尽管形势十分严苛, 但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获得保障的。首先, 鼓励大学生创业。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干劲, 只缺乏资金。但好在国家已经开始在采取措施提供创业基金给大学生, 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天使投资人这一行业, 也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援助。而大学生创业以后往往有一个特点, 就是很能理解没有工作经验的苦恼, 他们往往会接纳很多有能力却没市场的同学、师兄弟等, 直接带动工作需求增长。其次, 引导大学生往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很多工作尽管不能提供高薪, 却能够提供很好的发展前景和锻炼机会, 毕业生完全可以先在这样的公司待几年, 有了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以后, 对于增加薪水或者进入更好的公司都有十分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国家体制问题, 毕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出现了村官这一工作, 很多大学生可以选择这一方向, 但毕竟还是很有限的。能进去固然是好, 不能进去也应调整心态、尽早做其他打算。

总结

当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尽管严峻, 但并不是不可扭转的。只要大学生调整心态, 保持自信, 积极支持国家政策和国家建设, 不再眼高手低, 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大观周刊, 2012.33

篇4:泰国的就业形势及留学前景

泰国的就业形势

泰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农业、制造加工业和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尽管政局动荡,泰国经济每年仍有5%以上的增长。但由于国际油价走低,泰铢升值,加之政局变化,导致外资对泰投资谨慎,且出口受抑,使泰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各行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泰国的工业和服务行业发展迅猛,经济发展劳动用工形式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传统性。泰国的官方数据表明,全国52%的在职人员,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仍在从事一些农业工作。在乡村,劳动力在种植与收获淡季减少农场劳务工作或者在农场工作之外搞些小规模的经商活动是很普遍的现象。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但当地规定:对于泰国缺少的工种,注册资本金在一亿泰铢以下的企业,每输入一名外国人员需雇用4名当地劳工;注册资金在一亿泰铢以上的企业,每申请一名外籍人员则需雇用5名当地劳工。由于泰国是劳务输出国,因此对引进外国劳务人员有着严格限制。

有资料表明,2013年泰国制造业的失业人口数达到10万人,约占同期整个失业人口总数的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工厂淘汰旧的机器,采用更高效率的新机器的结果。机器的更新,要求使用较少的劳动力,但技术水平要求提高了,而当地劳动力水平没有办法满足需求,从而影响了劳动力市场。

泰国的中小零售和运输业,多年以来一直受国外多个大型商行的排斥和挤压。这些大型公司的不断扩张,逼迫大量中小企业停业,造成在职人员失去工作。一些幸存的中小零售和运输业,虽然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竞争,但只需少量的员工来维持营业。

旅馆和餐饮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游客人数下降。因此,一些旅馆和旅游景点不得不缩小营业规模,解雇就业人员,变成更多临时或“外包”的雇佣,也就是“居家就业”“文化低水平”就业。雇佣学生数量增加,同时存在着大量“隐性就业”现象。“隐性就业”是指名义上处于失业状态,没有收入来源,但实际上却有工作岗位,有工资所得的情况。

泰国的建筑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1996年始终保持快速增长,之后泰国建筑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近些年,泰国建筑业呈现复苏迹象,呈缓慢上升趋势。泰国承包工程市场相对成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泰国的石油冶炼加工、冶金、钢铁、电力、汽车加工装配、水泥、水利设施、公路、轻轨、地铁、码头、体育场馆、商场、加油站等一系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基本上都是在经济状况好时兴建的。根据中国与东盟十国2007年1月14日在菲律宾宿务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规定,东盟将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中国做出市场开放承诺,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该协议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在此多边协议的框架下,泰国向中国承包商开放工程承包市场的条件大为改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政府鼓励中国公司“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并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这为中国公司用传统承包外的方式开拓泰国承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技术劳务输出。但由于泰国是传统劳务输出国,对外来普通劳务采取严格管理措施,中国承包企业在泰国承揽工程业务,不可能带动大量的国内普通劳务人员输出。

在泰国的劳务市场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越来越贫乏,而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工程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才更是供不应求。许多跨国公司雇佣国外专业人员,即使有高薪待遇,公司也很难雇到当地合格的工作人员。因此,为在工业区内发展的制造业寻求、培训、保留合格雇员,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各大公司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 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泰国企业仍在世界范围吸纳技能人才,一方面泰国企业仰仗外籍专业人士的技能,另一方面泰国无法为这些企业提供足够的本地人才。制造商们都在向外取得所需的服务,并且从境外招聘劳工以获得增值服务。汽车配件制造商猷丰集团不但保留了合格雇员,还投资新的生产线,并招聘符合要求的有技能有经验的境外劳工。泰国政府为了促进外商到泰国投资,也给予企业协助,包括为他们拓展商机、寻求外国合作伙伴以及为他们提供税收优惠,并推行更灵活的、简易的劳工签证手续。

留学生的就业前景

中国留学生在泰国毕业后,只要本人愿意并被泰国的企业或单位聘用,就可以在泰国工作并居留。留学生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建立了劳动关系,就会得到泰国政府颁发的外籍人员工作证,并获得个人的工作签证(每年延期一次,在泰国境内就能完成延期,不用回国办理手续)。获得工作签证的学生,其直系亲属可申请在泰国的依亲居留签证,有效期与工作签证的有效期一致。凭工作签证和依亲居留签证能多次往返中国,不受任何限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沟通与交流领域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东盟经济区域经济的逐步确立,中泰两国各领域新时代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自贸区建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泰国投资,也有越来越多的泰国人来中国投资。这样一来,就需要语言人才,进而为学语言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泰国市场对于既懂中文又懂英语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这是因为一方面,泰国本土企业希望招收既懂得中国文化又能包容西方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中泰经贸关系较好,中国企业向东南亚发展一般首选泰国,这也扩大了对中国赴泰留学人才的需求。近10余年来,中国积极地向东南亚国家开拓市场,像华为、海尔、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都在泰国设立了分公司。这些跨国公司都喜欢招收既懂泰国文化,又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双语人才。在泰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基本上都容易找到工作。

篇5:大学生就业前景调查(推荐)

为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和大学生的就业前景,特做本次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本小组共有五人参加进行参加实施调查研究,于6月3日—6月4日通过集体的商讨,制定出调查方案并进行资料收集,6月5日—6月6日问卷的设计和印制,6月9日进行数据复查,6月10日——6月13日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6 月14日——6月17日调查报告的撰写。这次调查采取电话调查和朋友介绍的方式抽样调查,样本N=50个,经过严格的控制,整体数据分析结果良好,朋友介绍较片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分析的质量和效果。

内容摘要

本次调查可以概括如下:

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集中在本科生,其次是专科生,他们在选择大学生的时候主要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处事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占据较大的比例,社会上网络和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企业对大学生各种证书也是比较看重的,大多数企业认为大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因为他们大多需要综合型的人才,给大学生的薪酬考虑的方面较多,如:基本工资、业绩、奖金和福利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还需加强专业技能、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工作能力、集体观念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找到合适的岗位。

背景资料

(一)一、本次调查共有50个样本,全部为盈利机构;

二、50个样本中共包含了18个行业。

房地产业:5个(10%)教育业:2个(4%)金融业:2个(4%)装饰业 5个(10%)加工生产业:9个(18%)物资业:3个(6%)冶金业: 4个(8%)航运业:1个(2%)制造业:7个(14%)电子通讯业:2个(4%)餐

饮业:1个(2%)美容

业:1个(2%)物业管理业:1个(2%)贸易业:2个(4%)税务业:1个(2%)百货业:1个(2%)服装业:1个(2%)医务业:2个(4%)

背景资料

(二)三、被调查企业大型企业比例较大,占64%,其次为中型企业为24%,最后是小型企业为12%。

背景资料

(三)四、被调查企业职工人数200以上的占52%,其次为100—150人占22%,再次为少于50人的占20%,最后为50—100人的占6%。

重要发现

(一)一、调查发现,企业用本科生的比例明显要高,本科生的比例为56%,专科生的比例为44%,硕士占4%。

重要发现

(二)二、企业选择大学生考虑更多的几个方面是实践能力占80%,综合素质占70%,处事能力占54%,专业知

识占46%,形象占46%。

重要发现

(三)三、在考虑证书方面更重要的计算机证书50%,英语等级证书占48%,其次的职业资格证书32%,普通话等级证22%。

重要发现

(四)四、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说明大学生的知识面还需增广,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其中认为: 非常广(10%)较广(48%)一般(38%)较窄(2%)非常窄(0%)

重要发现

(五)五、大学生的自考文凭企业比较重视,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非常重视(16%)较重视(44%)仅作参考(40%)

较不认可(0%)极不认可(0%)

重要发现

(六)六、目前企业认为市场上最好的几个专业是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连锁

经营和建筑工程。

连锁经营(24%)市场营销(56%)会计审计(8%)建筑工程(24%)机械工程(16%)计算机网络(64%)财务管理(20%)企业管理(16%)电气及自动化工程(12%)

重要发现

(七)七、企业认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加强,评价非常好的比例相对较少,只占了10%。说大学生必须牢固的把握学习好专业知识。

重要发现

(八)八、企业考核大学生的素质方面更多的是考虑综合素质,其次是德育素质,最后是智育素质和体育素质。

德育素质(20%)智育素质(2%)体育素质(2%)

综合素质(90%)其他(0%)

重要发现

(九)九、对大学生发要求不考虑需求来源,由于他们所需要更多的是综合型人才,只要能为企业创造利润。

名牌大学(8%)重点大学(12%)本科院校(22%)

专科院校(16%)无所谓(42%)

重要发现

(十)十、企业大多数都是较赞同大学生的创业,说明大学生的创业前景有很大的希望,根据他们的口述,关键是要有信心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非常赞同(28%)较赞同(42%)无所谓(22%)

较不赞同(6%)非常不赞同(2%)

重要发现

(十一)十一、企业对大学生的试用期一般都在3—6个月,占60%;其次为0-3个月,占32%;再次为9—12个月,占6%;最后是一年以上的占2%。

重要发现

(十二)十二、企业给付大学生的工资主要考虑基本工资和奖金,其次是业绩和福利。基本工资(94%)业绩工资(44%)奖金(96%)福利(46%)

重要发现

(十三)十三、市场上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综合型人才(78%),其次是管理型(46%)和技术型人才(56%),再次是特殊专门人才(28%),生产研发人才的比例较小占16%,最后是熟练工人占10%。

重要发现

(十四)十四、企业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反应如下:

非常强(6%)较强(50%)一般(44%)较差(0%)非常差(0%)

重要发现

(十五)十五、大多数企业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计算机知识、工作能力,交际能力,个人修养,集体意识各自在一定程度上都还需要加强和培养。

结论与建议

结论一:

总体而言,本科生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就业前景明显趋势高于专科的学生,专科生要取得较好的就业趋势,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结论二:

大学生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英语口语水平,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中,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打入中国市场。这两个重要的方面必须加强。

结论三:

大学生发综合素质较低,需加大培养的力度,从各个方面去充实自己,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结论四:

高校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市场营销、连锁经营、建筑工程的专业较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需

增设和加大培养的力度,来适应市场的需要。

结论五:

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交际能力、个人修养、集体观念呈现不同层次的差异。

结论六: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较少,应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到西部、沿海等边远的地方去锻炼自身并求得发展。]

建议

(一):

大学生应该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掌握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提高市场占有率。

建议

(二):

大学生除学习好本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录用人时更多的是考虑综合素质。建议

(三):

大学生应树立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增强集体观念,提高专业技能,多思考和小,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强调非常重要的就是工作能力和良好发人际沟通能力。

建议

(四):

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好自身的心态,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到西部或边远的地区去工作。

建议

(五):

在学习本专业外,建议多学习一个专业,增强竞争有时,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多面手,成功的几率较大。

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340万人,但实际就业率不超过70%,也就是说2005年就有102万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就业岗位,将形成高学历待业的情况。同时大学生就业的起薪水平也随之在大幅度的下降,一般本科大学生的起薪已由往年的2000元/月下降至1000元/月;研究生的月薪已降至2000元/月。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为了尽快就业,采取“零起薪就业”的办法。相对于“零工资就业”,现在有些大学生面对“就业歧视”、“就业陷阱”,还提出建立“薪资联盟”,1500元以下薪资大家都不要去干。这两种走极端做法都不妥当。

调查显示,1200家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对所谓的“薪资联盟”很反感,认为大学生缺少工作的经验,拿什么来谈钱。同样,对“零工资就业”,企业家们认为,缺少工作能力的人,哪怕不要钱企业也不欢迎。

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严峻形势之下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必将影响这些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二是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这对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用人带来影响。

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至少要持续至2015年,在这期间大学生就业应从四个方而入手:

1、国家继续加大投入保证经济和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并调整教育结构中的矛盾;

2、各高校应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专业招生和书本教育的教育形式;

3、学生新生择专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并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4、社会各种机构就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就业委托业务的产生背景

艰难的,而种现状又不是国家和社会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由于就业压力大,大学在校时根本无法安心学习,有些大学生大四一年几乎不上课,整日奔跑各个大大小小的招聘会,结果收效甚微,还因此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自考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由于社会对自考毕业证的认可度不如正规学生的大学毕业证,因此在就业途中更多了一些坎坷,为此广大学生和家长不断呼唤能够出现一种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的。

篇6: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10网络技术一班顾媛媛

42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时间:2011/12/09班级:网络技术一班文章来源:网络(有改动)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下面是调查过程: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5)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

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调研结论: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

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

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

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很苦——这是我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

篇7: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在本次面临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大多数人(58.8%)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一部分人(12%)认为应该继续读研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部分人(20.4%)认为应该自主创业。极少数人(4.8%)认为应当出国深造,也有人(3.7%)认为可以等几年再说。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确实有许多值得大学生、高校、家长、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与个人深思的地方。具体到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就业压力明显上升

连续五年的就业压力调查中,2012年的压力得分是最低的(16.93),但今年的压力得分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弹(18.17),不仅高于2012年的最低点,而且比2010(17.8)、2011(18.0)都要高。虽然低于2009年的最高点(19.12),但就业压力在连续3年走低之后的强势反弹,是在各级政府出台并实施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政策、就业指导机构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对就业压力也有了相对的适应之后出现的,这一反弹也进一步印证了今年的“就业最难季”的说法,因此,对于今年的就业压力就更应该引起包括求职者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2、二线城市最受青睐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竞争激烈、生活环境日趋恶劣等让人压抑的压力环境,几年前就让包括大学生求职者在内的年轻人产生了逃离的想法与行动,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揭示了大学生求职者在选择就业的地点时更多的倾向于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连续三年的结果中,对二线城市的选择比例都在50%上下!客观来讲,与多年前毕业生一窝蜂的挤向一线城市相比,这种往二线城市分流的就业趋势不仅有效缓解了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大学生求职者本身的就业压力。

3、期望月薪持续走低

在2011年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不太现实的虚高之后,连续两年出现了期望月薪的走低趋势。如果说2012年的期望月薪平均下降千元说明当年的求职者期望月薪更现实更合理的话,那么,2013年的期望月薪在2012年基础上继续下降近千元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了,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2013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更大,使得求职者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期望月薪到一个更低的水平。这种过低的期望月薪,也许恰恰印证了今年求职者的就业之难!然而,一味地降低期望月薪并不能真正解决就业难题,更不可能仅仅通过降低期望月薪而求得自己满意的工作。那么,这种局面的形成,其根源

在学生本身还是教育本身,以及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等,都是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的问题。

4、实践意识已成主流

篇8:大学生就业形势前景调查报告

笔者随机对1000余名工科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 面对形形色色的毕业出路的选择, 仅有45%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 反映出当前高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思想尚未成熟, 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2毕业生就业意识体现主体化

大学毕业生就业意识主体化体现在其择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多数毕业生开始重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择业过程中, 64%的毕业生会积极主动, 走出校门, 到市场竞争中去, 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81%的毕业生希望靠自己的本事去求职, 立足于社会, 而希望让“用人单位找上门来”、“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由父母安排”的毕业生仅占50%。这说明以往那种靠父母、靠学校的择业观正在被自主自强、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

3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与所有毕业生一样, 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调查中89%的毕业生第一志愿选择留在经济发达地区, 68%的毕业生对单位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64%的毕业生希望月薪超过2000元, 只有3%的学生选择了在当前就业市场的最大买方——地方民营企业工作。这就无形中抬高了就业“壁垒”。结果是大的机遇把握不准, 良好的机会也频频错失。

4毕业生知识的动态结构不良

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知识的动态结构不良, 知识体系的自我调节、变更、完善和发展功能较差。知识面狭窄, 文理分割严重, 学习活动局限于某一感兴趣的领域, 缺少最基础、必要的理论知识修养;知识陈旧率高,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大纲系统性、科学性不强, 学生自学能力较差, 导致毕业生形成单一线型的低功能知识结构体系, 妨碍了知识更新和发展, 导致毕业生创新能力的不足;知识的运用能力差, 90%的知识在毕业后的实践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运用。

二、解决工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明确高等学校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适应这些特点, 就要求高校培养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 具备手脑并用的能力, 同时, 又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的人才。

2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在完成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 应该将就业指导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而不仅仅是作为专题讲座。毕业指导课应该由大学生入校时开始, 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指导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利用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 拓展就业指导的体系图。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的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 不要让这些部门的就业指导工作被繁缛的事务性工作所挤占。职业咨询要常年开展, 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3端正教育思想, 改革学科课程的设置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竞争性、创造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 就要求高校培养有广博的学识、在某一方面又有一定深度的“T”型人才, 这种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意识, 并具备手脑并用的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 课程设置上就必须体现出来, 一方面, 在宏观上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型和横向拓宽型结合起来, 理工科专业和人文科学专业结合起来, 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把新旧专业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把理论课和实验技术操作以及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能力培养。另一方面, 在某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使课程内容多样化, 课程结构合理搭配。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专业高新知识、专业技术都应占一定的比例。

4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技术的创新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利用网络教学手段, 可以随时展现一个色彩斑然的知识殿堂在学生的眼前;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放性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实。另外高校教材应精选经典教学内容, 及时把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理论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要提倡教师根据专业设置、教学状况和学生的要求自编教材, 灵活运用教学大纲。同时要提高图书、资料等信息的利用率, 为学生的求知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9:大学生就业形势前景调查报告

【关键词】体育舞蹈 就业 专业能力

体育舞蹈不仅具有健身作用、键心作用、观赏作用和社会作用。还具有严格的规范性、表演觀赏性、体育性等特点,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体育舞蹈不仅对人的外在形体有修塑作用,更多的是塑造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锻炼人的交际能力。近年来,体育舞蹈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因此体育舞蹈教练与体育舞蹈教师的社会需求量迅速扩大,更多的人学习体育舞蹈。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就业前景则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学习某项技能后的就业几率。某项技能就业前景的好坏直接影响去学习这项技能的人数量的多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湖南城市学院与湘南学院分别各8名共16名大四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其中女生共有9名,男生共有7名(其中湖南城市学院5女4男,湘南学院4女4男)。

1.2研究方法

1.2.1制定调查问卷

1.2.2电话访问调查对象:通过制定调查问卷,用电话访问的方式,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与对体育舞蹈的真实想法,算出百分比,得出可以参考的数据。

1.2.3数据处理:用office软件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受调查者对访谈提纲回答后的数据:

另外有50%的人会建议师弟师妹选择体育舞蹈专项,50%的人认为不能给出很好的建议,关键还是看师弟师妹们按自己的想法选择专项。

2.2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选择学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性格外向或偏外向的人更容易选择体育舞蹈专项,而专业能力越强的学生,就越有可能从事与本专项对口的工作。

通过得出研究数据的excel表格能直观的看出,性格外向的同学更愿意选择体育舞蹈做为自己的专项;68.75%的同学按照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体育舞蹈专项;专业成绩特别优秀的一部分人更愿意以体育舞蹈专项就业;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一半以上的同学期望的薪金在4000元人民币以上;93.75%的同学不愿去小城镇就业发展;体育舞蹈专项75%的同学对自己所选的专项表示满意。可见体育舞蹈就业前景乐观,当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加之高校体育教学中自身弊端的显现,使得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尤为困难[1]。体育舞蹈的联系需要男女配合,体育舞蹈项目的教学通常是由两位教师一起教学。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很多体育院校教学是一位教师一堂课独立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要求教师必须熟悉男、女角色的技术,否则难以胜任这个项目的教学,这无疑增加了该项目的教学过程[2]。近年来,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深受广大群体特别是亲少年的喜爱,中国社会对体育舞蹈教师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现行体育院校拉丁舞技术课教学内容,构建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实际为一体的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3]。要让学生选择体育舞蹈专业之后不担心就业问题,那就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并且某学生专业成绩越好,他就越有可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1)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与非体育舞蹈专业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非体育舞蹈专业;生涯社会支持显著高于非体育舞蹈专业。(2)体育舞蹈专业男生的择业效能感和生涯社会支持均显著高于女生(3)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水平没有显著性年级差异,职业成熟度和生涯社会支持均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4)体育舞蹈大学生的生涯社会支持、职业决策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之间显著相关,职业成熟度在生涯社会支持与择业效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5)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选择本专业的缘由主要是为高考成功和热爱舞蹈运动。其职业期待是有份稳定的工作,愿做教师、去事业单位及创业。他们为就业所做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实践方面和创业尝试[4]。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体育舞蹈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2、体育舞蹈专业能力越强的学生,越有可能从事与体育舞蹈专业对口的工作。

3、体育舞蹈专项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舞蹈的专业能力。

3.2建议:1、加大体育舞蹈专项宣传力度,提升学生的兴趣。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至少男女教师各一名并同时教学。

【参考文献】

[1]唐华明. 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D]. 西南大学.2012

[2]郑东霞. 湖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专修课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9

[3]付鹏.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D]. 北京体育大学.2013

篇10: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阳光大学生网给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篇11:大学生就业形势前景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势的调查

化学化工学院2007级制药工程专业学号姓名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大学生就业有难度,但是国家的人才缺口也是非常大的。据统计,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650万,而社会新增就业机会有大概900万,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选择空间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难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于2011年4月份对我所在的徐州师范大学的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使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当前就业实际形势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调查目标:1.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和当前实际就业形势

2.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调查方法:被调查的学生为徐州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差别也很大,选择外资企业的占调查人数的28.2%,选择合资企业的占13.8%,选择事业单位的占13.7%,选择国有企业的占13.6%,选择党政机关的占6.3%;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0.25%、北京29.56%、深圳11.56%、广州7.85%、大连5.01%。

2.大学生就业态度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态度不够端正,不能了解择业对其以后生活有何影响,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找工作甘当啃老族。现在许多学生,以为自己拿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不愁没有好工作,但是事实证明,找不到工作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数不胜数。所以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优势和对自己有过高期望的情绪,但是社会竞争是残酷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是全方面的,而且对于那些刚踏出校门的学生们来说既没有实际工作经

验也没有很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高薪高职往往不会垂青于他们愿意接纳他们的往往都是一些低薪低职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些职务我们骄傲的名牌大学生们却常常不屑一顾的。反过来却不停的抱怨找不到好工作,怀才不遇。

3.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这加剧了艰苦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状况。事实上,与前些年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新的积极的就业观念,即无论到哪里工作,只要能适应,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有利于自己成长,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对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一次就业,并不是定终身。

4.学校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的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明显不够。有96.3%的学生看到或听到学校有安排就业指导方面地讲座,但只有40.5%的学生真正参加过此类讲座。

5.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但从一个方面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国家方面: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社会方面: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另外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大学生自身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篇12: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高一九班黄书豪 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and背景

2003年以后,大学生就业就开始遭遇寒冬了。这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000余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增幅达46.2%。从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摆在了社会面前。

200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1%,这是我国自扩招之后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毕业生遭遇最强寒流;2006年大学毕业生总量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在20%以上,如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来计算,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依旧近20%,无法实现当期就业的人数将近150万,再那么2007年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总量则高达600万人,再加上2006年无法当期就业的120多万人,毕业生总数将多达600万,而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但社会对毕业生的总需求却要下降近22%。

2006年,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13名环卫工,286名本科生、研究生踊跃报名。其中一个终日与病死畜禽打交道的职位,居然引来19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激烈角逐。最终,应聘者中的1名博士、4名硕士和6名本科生获得录用。

2007年,南京市六城区拟招聘46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 500余人报名参加竞争,其中研究生1 000余名,大部分竞聘中小学教师岗位。按照报名人数来计算,录取比例将达到1︰10。

2007年3月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家打着大学生创业园旗号的足疗健康公司向大学生伸出了橄榄枝,吸引许多学生驻足,该公司开具的工资单上,普通员工如文秘、收银等月薪1 300元起,足疗、刮痧等技师、学徒月薪2 000元起,招聘当天公司就收到了不同专业大学生投递的简历300余份。2007年4月,北京权金城集团旗下13家企业面向北京在校大学生招聘百余工种、千余个跨行业岗位,招聘搓澡工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招聘信息发出不久便收到5 000多名大学生的应聘材料,其中四成左右即2 000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西方各国的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从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等中世纪大学的创立历经近千年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战前,欧美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但高等学校的大门并非向全体民众而敞开,其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尖子教育阶段,或称精英教育阶段。二战后,世界进入了科技革命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随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而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又为高等教育的扩张解决了生源问题,同时随着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其要求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些因素的结合,决定了世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 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英才(即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根据这一理论,美国早在1940年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一场持久的运动,到60—70年代,西方各国都陆续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至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西方各国得到了实现,它代表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且发展缓慢,直至晚清洋务运动以后才出现了首批新式学堂,即近现代高等学校。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八十年代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为7.5%。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幅达42%。因此1999年的高校扩招,如同1977年恢复高考一样,成为振奋全民族教育精神的重大事件,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此基础上,2000年高校再次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05年,我国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从而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解放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取得了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不久就可在我国得到实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人力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为历史所明证,如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无不从中受益,正如日本文部省调查局在它的报告书中所说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将来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的开发,则依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汹涌而来,我国只有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对我国各个层面的渗透,民众对高等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充分意识到了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价值。教育消费作为

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已经被普遍接受。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势所必然,也必定能够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有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45万,其中本科生63.6万,研究生8.8万,专科生72.7万,而接下去两年又将分别达到212万和250万,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可喜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专科生的增加,又使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从而给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但另据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人中大学生所占比例又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2000年,我国劳动者中大学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仅为3.81%,因此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说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假性”现象。正是针对这一现象,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意见》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就业难完全是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业制度得不到更新,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

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美国雇主接受大学毕业生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态度、以前的工作经历、现任雇主的推荐、前任雇主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上学年限、面试时的分数、学校学习成绩、求职人学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当然,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基本的性格因素如勤奋、守时、负责、值得信赖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同时,自我导向的快速学习能力、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及轻易解决广泛范围问题的能力,也不可忽视。英国32家企业认定大学生必须具备承诺、胜任能力、信心、创造力、奉献、热情等15种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越来越趋近外国雇主。不久前,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

中外雇主的择才标准告诉我们,社会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他们不仅看重专业因素,也看重非专业因素,而且对某些非专业的东西更加看重。综观中外雇主的择才标准可以看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非专业因素集中表现为——

观念——就业成功的先决因素

观念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比较稳定的看法,主要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直接表现为择业观、职业观和工作观等。几乎所有的企业在招聘面试时都会向应聘者问及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来本单位工作”、“请介绍一下你自已”、“你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这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择业观、自我观、生活观的考查。

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初始期望值过高是这些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突出表明了大学生就业观与社会需要的错位。因此,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就业素质,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正确的择业观、工作观、职业观等,而要形成这些正确的观念,根本性的工作还是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品格——就业成功的核心因素

从中外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看,品格事实上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是做人的准则和范式,主要包括行为品格、情态品格、心理品格、意志品格。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犯的道德和诚信错误主要是编造经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太多,而企业又特别重视实践经验,于是一些学生就编造社会实践经历,以蒙混过关。殊不知经验丰富的考官一考核,便露出马脚来。一个在求职过程中就不诚信的人谁敢录用呢?

安利中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玉珠说,每个企业都希望招聘到有才能的人,但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人品。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

方法——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现代用人单位高度重视对方法的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的考查。比如,有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进行思维能力测试,就是对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的测试;有些用人单位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请应聘者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对应聘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测试,也是对实践方法的测试;一些外企习惯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问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信息社会,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过时,而方法却可以长期发挥作用。

对方法的重视,反映了用人单位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而我国大学教学存在的某些不足恰恰是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传授,以至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

能力——就业成功的直接因素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中外用人组织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达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就业困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也是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表达被誉为“敲开企业大门的第一块砖”:向用人单位递上一份简历,表现的是文字表达能力;与用人单位一见面,开口就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展示。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的高层管理曾经很直

白地说,企业招进的每一个员工,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公司的形象。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善于表达,必定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自己其他能力的发挥。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人们发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并不好,可他们在社会上却干得不错,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差生”有善于交际的特点。因为交际能力强,他们往往得到的机会更多,能更快地打开工作局面。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在孤立状态下完成,不会交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对一个集体或团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团结、和谐、力量和事业的发展,这正是用人单位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

三是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带领团队完成某件综合性工作的能力,包括策划、组织、协调、指挥、沟通、控制等多方面。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将走上管理岗位,即便未走上管理岗位,他们也需要很好地融合到某一个团队中去。四是适应能力。有65.9%的企业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查,可见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现代社会呈现加速度发展的特点,生活节奏加快,环境变化加剧,每个人相对固守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专业的机率大大减少,因此,大学生只有善于从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五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外用人单位无一例外地重视人才实践能力,不仅包括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也包括解决相邻、相关非专业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核心。我国传统大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大学生中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查的一个重点因素。非专业知识——就业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些用人单位到高校举行双选会,往往会对学生进行书面考试,考试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诸如时事、社会知识、礼仪、经济、管理等非专业知识,且占的比重很大,可见社会对大学生非专业知识的重视。

大学生知识面偏窄的问题早已存在,主要是非专业知识的贫乏,甚至出现过文科学生不知爱因斯坦,理科学生不知曹雪芹的笑话。

非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性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演讲知识、写作知识等多方面,这些知识既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下定决心忘记你原唱下一篇:迪士尼“森林河流之旅”(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