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4-04-18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13篇)

篇1:《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四甲五年级备课组

[案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在研究什么知识呢?

生(七嘴八舌自由说):我们在学分数,在学通分,约分……

师:那好,请你在老师发你的白纸上,任意写两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先自己思考有多少种方法比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比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

1、学生先自主探究。

2、再四人小组交流。

三、小组汇报:(教师通过巡视,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1、师:这两个分数,你们是怎么比的呢?

生:我们组采用了两种方法:

⑴我们采用通分的方法,可以把分母化成相同,分母相同的话,可以比出大小来了。

⑵我们还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来比。

另一生(迫不及待要补充):我觉得既然化成分母相同可以比大小,那么也可以化成分子相同来比大小。

师(故作惊讶状):哦,那怎么化呢?

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哦,你真会动脑筋!那这种方法我们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生:叫通分子吧。(其余学生认同)又有一生要补充:还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比:

从图上一看就知道大小了。

师:是啊,真是一种直观的方法。而且你的美术功底也不错,画的线段图真漂亮!(受表扬学生很开心)

2生:我们组除了采用通分母、通分子的方法外,我们小组又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方法。

师:哦,是吗?又有一种特殊方法啊,其他同学想不想听呢?

(学生都特别好奇)

生:用1-要比较的分数,也就是说离1还差,而离1还相差。因为>,所以反过来说要大。

(有学生还是懵懂状态)继而教师点拨:如何才能更清楚的让大家明白呢?

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师又问:那这两个分数能不能采用化小数的方法比呢?

生:不行。因为6除以7除不尽。8除以9也除不尽。

(教师沉默不语)

有一生动笔后反驳:行的,除到能比出大小就可以了。比如=6÷7=0.85……=8÷9=0.88……在十分位上就能比出大小了。

师(微笑):你真有研究精神!

3、生:我们写的这两个分数,一约分就能比大小了。其他通分、通分子、画图的方法也行,但是我们认为约分最简单了。=;=。因为<,所以<。

师(点头赞许):其他同学感觉呢?

(学生都能感受到在这一题中约分的简便性。)

4、生:我觉得我们组中的这两个分数,一看就知道大小了。

师:有这么简单的方法吗?

生很自豪:因为,3是6的一半,是取了单位“1”的一半,而5比9的一半要多,说明是取了单位“1”的一半要多一点。所以肯定要大。

(老师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小竞赛:看谁比得快。

○5○5○7○6

五、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发现通分在任何一道题目中都能用。

生2:我知道了比分子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除了通分外,还有很多方法。

生3:我觉得比分数的大小,应该先观察,然后找到最简便的方法。不要一拿上来,就去通分。

[反思]

用亲切的谈话导入本节新课,让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同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任意写分数,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从学生课堂表现看,有学生无从入手,不知道怎么写;有学生能写出两个分数,但比较方法比较单一;也有部分学生,既能写出利于研究的分数,也能思考出多种方法比大小,但不够全面。有这样的表现是课堂的真实,课堂原本是由知识能力不同、个性不同的学生组成的。

采用先自主再小组合作的方式,我觉得比较好。因为没有学生个人静心、深入的思考,就无法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想法。没有学生自主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只是小组中几个好学生的表演。有了学生自主的思考,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小组交流中,他会带着问题认真听。

记得冰心老人说过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个性才能最大地得到张扬,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得到培养。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指在有组织地、有计划地指导下的“自由”。

篇2:《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材教材创设了“两位同学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比较谁看的页数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产生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心里需求。教材透着这样一个信息:“为什么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我在教学中作为次重点和难点来处理的,通过假设、推理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因为看的是同一本书,都是把一本书看做单位“1”得到的分数。推理和假设两种方法中,学生更愿意接受假设的方法。

除了让全班学生掌握例题中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分数大小以外,我还利用例题和练习中的学习素材,让学生体会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多元性。有常用的通分和化成小数的方法,有时还会用约分、化成带分数、利用1、1/2、1/3去比较等,假设是学生确信的方法,画图是书上介绍的方法,还有利用分数意义(单位)和某些规律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深深体会到:通分和化成小数是常用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其他方法是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补充,有着独到的魅力。

篇3:《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描述】

最近, 分别听了两位老师上的苏教版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引发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学生回答并说出了思维过程。

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看的页数多?例5和上题有什么异同?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学生比较出两题分母的不同, 想出了用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进行大小比较吗?

学生又想出了用画图的方法。

然后, 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画图和通分的方法。此后的练习也很顺利, 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学生和教师配合顺畅, 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学生练习的正确率也很高。

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看的页数多呢?

师:想一想, 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陷入思考中, 教师走入各小组进行巡视、观察……

约5分钟后, 师:我看到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地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请你在小组将你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 并请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

各小组同学按组长的要求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争论。

教师看到小组内交流基本完成时, 师:我看到每一个小组交流得都很热烈, 每一组都想出了几种办法, 下面请小组长上台来展示你们组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展示了6种方法。

方法2:用画图的方法比较。

方法3:用画数轴的方法比较。

看到黑板上写满的不同方法, 老师感慨地说:哦, 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能告诉我你最喜欢的方法吗?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方法1、4和5。

师:看来大家都嫌画图太麻烦。那么你能举个适合你的方法的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例子吗?

学生分别举例, 其他同学讨论每一个例子是否适合各方法。

师:看来, 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情况, 你能总结一下这些方法分别适合哪些情况吗?

生1:我发现当分母比较小, 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化成小数简便。

生2:我发现通分的方法用得比较广, 一般情况下都可以。

生4:我发现当分母大, 而分子比较小时, 化成同分子比较简便。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广?为什么呢?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入练习环节。整节课没有形式丰富的多媒体使用, 但学生思维活跃, 过程体验丰富。

【案例分析】

在片段一中, 教师用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迁移到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入到要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 变相地告诉了学生结论, 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从中可以看出, 由于教师不放心或节省时间等诸多考虑, 在数学课堂中仍存在过多讲解、用匆忙的结论代替学生探究过程的现象。原本应该由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被多媒体丰富的演示所替代, 草草得出结论, 将大量时间用在知识的练习巩固上。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置于教师精心的预设之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缺乏必要的切身体验, 这种预设只着眼于教师的教, 限制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思维创新, 学生课堂练习的正确率只是学生机械地重复和记忆,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低。

在片段二中, 教师没有用多媒体演示, 只有简单的小黑板出示例题。通过例题, 创设了一个异分母分数如何进行大小比较的问题情境, 请学生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运用其全部的经验进行属于自己的探究和尝试, 形成指向于问题解决的积极心理倾向。在探究中, 学生会经历失败的沮丧, 也会收获成功的喜悦。由于没有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智慧得到释放。在学生探索出初步方法后, 教师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让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方法。这里作介绍的同学既需要将自己的方法进行思维和逻辑的整理, 使之更为条理化和概括化, 又要考虑如何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让他人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再体验和再提高的过程。而作为倾听的同学, 势必要思考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异同, 从别人的介绍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考。小组和全班交流中的争议和讨论更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资源, 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让学生为每一种方法举一个最适合的例子, 既是一个方法的提取和应用, 又适时引导了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深入。整节课, 教师没有面面俱到的预设, 而是给学生充分地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体验无疑是深刻的、难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创造了多种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而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体现, 无不闪现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案例反思】

(1) 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数学地思考,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教学就是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领学生经历茫然、痛苦、惊喜的探究历程, 体验探索的艰辛, 体验成功的喜悦, 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因此, 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精心设计的教案的演绎过程, 而应该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实践与完善的过程, 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诚如大爱无声、大道无形一样, 作为教师不要总是用自己预设的学习过程代替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的过程, 要给学生创设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尝试、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说理来学习数学, 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智慧生成的过程。

(2) 体验需要交流与分享。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些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 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学习不是简单地告诉, 而是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和积淀。个体对学习过程的独立思考、探索, 通过与同伴交流、分享, 在意义的共享和协调中, 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同时, 在交流与分享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培养了学生探究的品质和合作精神, 将小组中学生之间差异的“势能”转化为学习的“动能”, 促进了学生多元、适性地发展。

篇4:《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今天上“分数比大小”一课,上课之前我想:在昨天通分的学习基础上,今天的内容是“小菜一碟”,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很快。

果然,课堂中我抛出例题后,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分数比大小方法。同学们4人小组,热烈地讨论起来。有同学很快想到通分的方法:35和49比大小,35=2745,49=2045,因为2745>2045,所以35>49。我心想:看来上节课,同学们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顺势问道。这时班级中又高高地举起了双双小手。一生站起道:“我们前面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都化成小数来比大小。”其他学生欣然点头。“好,请你来具体说说”。“35=0.6,49≈0.44,因为0.6>0.44,所以35>49。”

又一生站起道:“我是这样想的,35比一半(2.55)大,而49比一半(4.59)小,所以35>49。”我请他上台来板书给同学们看。“因为35>12,49<12,所以35>49。”课上到这儿,时间还只花去15分钟,我很高兴地想,书上的几种解题策略,学生基本上都已出来,看来这节课上的很顺利啊。

下面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通分比大小”的方法。谁知,又一双小手高高地举起,我定睛一看,哎,这位同学是一位思维比较活跃的优生,难道他会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问题?”我指名问道。“老师,我还有一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是让他尽兴讲下去?还是打断他的想法,继续今天的教学内容?”此时,我的头脑里两种想法在竞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占了上风。

“好,就请你来说说看”,该生见我让他大胆地发表意见,高兴地说:“我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话音刚落,立即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眼球,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他讲下去,他说道:“我们可以比较分数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积大的那个分子所在的分数就大。例如35和49比大小,35和49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即是:3×9=27,4×5=20,因为27>20,所以35>49”。话音刚落,班级里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可以这样比较分数大小吗?”同学们都带着疑问的眼神看着我。我笑笑说道:“同学们,要想知道这样一种比较分数的大小方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验证这种想法”,大家异口同声说道。“好,请每位同学自己出一道异分母比大小的题目,请先用你常用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再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来验证”,大家的兴趣一起调动起来,纷纷动手来验证。

“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班级的气氛一下达到高潮。

“谁来汇报?”唰的一声,双双小手举得高高。

一生说:“我想到通分是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去比大小,我们还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大小。例如:311和467比大小,311=1244,467=12201,因为1244>12201,所以311>467。”

一生说:“我想到把分数扩大成整数去比较:例如:23和58比大小,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分别乘两个分母的积,23×3×8=16,58×3×8=15,因为16>15,所以23>58。”大家不约而同地又给他鼓起掌。

“我来!我来!”又一生站起说:“我想到用1去减这两个分数,剩余数大的原分数小,剩余数小的原分数大。举例来说:比较1718和2021的大小,通分比较麻烦,如果用1去减它们呢,1-1718=118,1-2021=121,因为118>121,所以1718<2021。”

“其实,像1718和2021这样的两个分子和分母是相邻自然数的真分数,分母大的或分子大的分数就大。例如:1718<2021、78<89。”

“老师,我们有时还可以画图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老师,我来总结一下: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同分子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如果分母、分子均不同,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较,有通分、约分、化小数等等。”下课铃声响起,但是同学们的思维却停滞不住更加活跃。

【解析反思】

《异分母分数比大小》一课是让学生经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从而掌握比较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探究、以及理解、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教师并没有一味地“走教案”,而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学生自主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获得了对分数比较大小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学生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问题的更深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他们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我们学校所提倡的“个别化教学”。课程个别化的内涵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课程。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习惯通过例题的讲解得出法则,再让学生依据法则进行反复的操练,这样的课不仅对学生适应于未来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会影响到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的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放弃“教案上锁定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异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还应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要充分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独立思维方式,提倡个性化学习。

学生在获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要学会选择学习策略,进行策略的优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比较、探讨、交流中真正碰撞一下。本节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解题方法进行简单的反思、比较、归类,并让学生在不断用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需要将方法最优化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对解题方法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比较、自我调节。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维不断发散的过程。通过比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优化意识得到培养。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优化的过程中,不能过早地进行分析、归类、择优,应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悟。因此,数学教学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励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大胆、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篇5:《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作者信息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优化

(一)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

(二)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讲授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你在下表左栏简述讲授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一至二个),并在下表

篇二:《通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来理解通分的概念,会通分来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二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理解通分。2 .难点:理解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1.复习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总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改变分子分母的大小而不改变分数的大小。

(二)教学实施.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3/6与3/5 4/7与4/73/4与5/6

提问:(1)。你能比较哪组分数的大小?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小。

2、自主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1)、谁能比较5/6和3/4的大小。

(2)、观察、比较这两个分数与上述分数的不同点。

师生交流得出:1。异分母分数,怎样来大小比较。

2。把你的想法同同位交流一下.然后写下来。

3、学生自主探究转化的方法。

4、汇报交流方法。

引导:我代表大家考考这位老师:

5、你是怎样想到12得?分子为什么是10呢?

引申:谁能考考这些老师?:

三、探索通分的方法。

1、初步感知的通分的方法。

说明.象这种把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就是异分母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2.观察转化过程,这两种转化的方法有何异同点?

引导:强调公分母是怎样来的?

四.建立通分的概念.⑴把5/6和5/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引导:我们观察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⑵教师揭示课题:通分

3(3)学生自主小结通分的概念,引导:1。你能自己的语言总结什么是通分吗?

2.通分的概念中有哪些建立通分的概念中有哪些关键词吗?

3.你认为应该怎样通分吗?

强调:(1)。公分母怎样确定?

(2).怎样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5/6与7/9 3/7与4/9 4/9与7/18

小结:1。通分可以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简便些。过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我们就可以先通分再比较大小了。

2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2/3与2/5 5/8与3/

4强调:1。“因为”与“所以”的使用可以让因果关系明确,让解

题思路更清晰。

3,判断对错:

过渡:下面我们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小明每天学习的时间多还是睡觉的时间多?

引导:1谁来解决?2.同学们的年纪睡觉比学习更重要。.小明、小刚、小亮和小红四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和。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五、总结全课。

1、学生回顾本课内容。

2、通分的方法。

篇6: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中心校 丁东生 212341

课题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P66 例5 教材简介。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同分母或者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在本册教材的认识分数单元中也探索过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首先创设了“两位同学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比较谁看的页数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产生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心理需求;接着让学生探索交流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然后交流呈现学生中不同的方法,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随后通过练一练,认识到先通分再比较大小是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最后安排练习十二5-7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第6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分子相同(不仅仅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进一步丰富对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1.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感悟分数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2.会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B.过程与方法: 1.在创设的情景中,尝试学习、交流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2.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比较分子相同的不同分数的大小。

设计理念

1.采用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方式。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种认知技能,我不给学生讲解解题的方法,不给概括解决这个问题的产生式系统,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概括出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获得认知技能。运用“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策略,设计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使学生把外部的、在别人帮助下完成的操作转换和内化成自己的独立认知能力。

设计思路

流程1.创设情景,再现原知

复习同分母或者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流程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分子相同(不仅仅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2.完成练一练

流程3.提供原型,师生探究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

流程4.及时运用,巩固深化

完成练习十二5、7 流程5.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复习讨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1.出示例5的情境变式图,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小明: 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2.提问:谁看的页数多? 3.学生回答并说思维过程

二.创设情境,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

1.出示例5的情境变式图,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小明: 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1).比较刚才两题的异同。(2).提问:谁看的页数多?(3)学生回答并说思维过程.出示例5的情境变式图,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小明: 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1).比较刚才两题的异同。(2).提问:谁看的页数多?(3).学生回答并说思维过程

(4).引导小结: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和 和 和 和 三.提供原型,师生探究

1.(1)出示例5情境图,理解图中表示的意思。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注意:“谁看的页数多”就是比较和两个分数的大小。

(2)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2、同桌说说,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1).提问:谁看的页数多?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a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 b交流汇报:

方法1.化成小数的方法比较。

=0.6 =0.44……

因为0.6>0.4,所以 >

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2.用画图的方法比较。

方法3.画数轴的方法比较

> 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4.和中间数 的方法比较。

因为> < 所以 >

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5.用通分的方法比较。

= = 因为 > 所以>

小芳看的页数多。

注意:每种方法都注重书写格式的指导,并理解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

四、即时回顾,及时运用。

1.完成练一练用通分的方法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和 和 和

(1)学生明确要求:先通分,再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比较:用通分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有什么优点?

(4)启发:先通分再比较,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2.独立完成练习十二中的第5、7题。注意:交流书写格式。五.课堂小结。

篇7:《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东至县大渡口镇杨套小学 李仁豹

教学内容:第11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第72页的例15,完成练一练和P73练习十一的第4—

8、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感受运用已有的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件、长方形纸片2张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找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8和9

12和60

2、问:通分的步骤?

3、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2/3

○ 1/3 2/5 ○ 1/5 学生口答,教师呈现结果,学生说明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方法。

4、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1/

2○ 1/3 3/8 ○3/4 学生口答,教师呈现结果,学生说明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方法

5、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学会方法 1.教学例5 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读题,理解题意。提问:从题里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可以怎样解决?(板书:3/52.探索方法。

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方法一:画图比较

出示长方形纸条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 方法三:与中间数1/2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思考: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方法四:将分数化小数比较 方法五:通分子比较

3.比较方法。

得出:通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以上的五种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都可以,哪种

○ 4/9)方法适合你就用哪种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练一练第1题。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指名学生板演、齐练。2.练习十一的第7题。

明白有几个要求,注意书写格式。

3、练一练第2题。你能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2和1/3

3/5和3/4

5/6和5/9

7/12和7/8 指名口答。问:你有什么发现?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提示:先比较大小,再回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明确: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用以上的五种方法,哪种方法适合你就用哪种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4、5、6、8题。教学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3/5

篇8: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80-81例1、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后计算的道理,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数学活动,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法则准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自主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课件,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口算

为什么前面的题你们算得那么快, 到这里就遇到问题了呢?同分母分数就意味着什么一样?分数单位一样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 而分数单位不一样, 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探索方法

1.引出例题。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 小明一家准备去必胜客为他庆祝生日。瞧:香喷喷的超级至尊比萨来了。爸爸吃了比萨饼的, 妈妈吃了比萨饼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比萨饼的几分之几?列式。

这是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 我们还没有学过, 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结果吗?请你把计算过程写在老师给你发的纸条上,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给你发的学具, 将圆形纸看作比萨饼, 在纸上折一折、涂一涂, 表示出的和。谁写得最工整、涂得最漂亮, 老师就把他的作品拿到大屏幕上让大家看。

2.探索方法。

生1小数。师:你是用小数来进行计算的, 老师想问问你, 你为什么要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进行计算呢?你能把我们不会的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计算, 真了不起。那老师还想问问你, 你是怎么计算0.5+0.25的呢?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也就是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

生2涂色。那老师还想问问你, 你怎么知道涂色部分是呢?

谁知道他把涂色部分看成时, 看成了几分之几?里有, 就是

生3通分。师:通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把通分成呢?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进行加法计算。

3.算法优化。

同学们, 你们一共用了小数、涂色、通分三种方法来计算出,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就是都在想办法统一计数单位来进行计算。那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实用呢?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计算

你为什么不选小数?想得很全面, 确实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你为什么不选涂色?例子选得真好, 如果是, 你也去折纸涂色吗?

4.教学减法。

同学们, 你们可真了不起, 不用老师讲自己就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请继续看大屏幕,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比萨的几分之几? (列式“) 一共吃了, 还剩几分之几?

你能利用通分的方法, 再参考老师的书写格式自己做出这两道题吗?

师:这一步在干什么?目的是什么?

4/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1看成?行吗?

题纸上计算

师:这道题和黑板上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更好?你有什么建议?

5.提醒验算。

(1) 验算:我们学计算, 一方面要学会计算的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借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小数加减法验算一样。这道加法怎样验算?减法呢?

(2) 约分:作为结果, 能约分的应该怎么办?

6.归纳小结。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 (板书:异分母分数相加, 先通分, 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三、拓展练习, 巩固提升

1.这是我们班部分同学做的练习题, 请你当一回小老师帮我判断一下, 他们做得对不对。

2.小明家到少年宫一共多少千米?

学生用三种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全部学完了, 他们在计算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理解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据此, 我将分以下几步精心组织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创设一个小明一家去必胜客吃披比饼的情境, 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 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 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在学生列出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

2.合作探究, 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 小组合作。

在这里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一共想到三种计算方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

(2) 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独立计算,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 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 再计算比较合理。

3.巩固内化, 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 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1) 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 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 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 通过改正练习, 引以为戒。

篇9:《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科书第80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练习

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出示图片)

(1)比一比,辣椒和土豆谁种得面积大?黄瓜和番茄谁种得面积大?

(2)比一比茄子和青菜谁种得面积大?

(3)选两个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

一类: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一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几题与其他题不同在哪里呢?(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这些都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揭示课题: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课堂助学

1.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

(1)教学例1:

例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种黄瓜,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①师:你认为结果是多少?

④师:如果每次计算异分母分数都去画图,会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呢?

学生交流:可以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师:请同学们用通分的方法试一试,填一填。

答: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 。

师:异分母分数加法由于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1)明桥小学的同学们打算在秋天的时候,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青菜,种菠菜。青菜的面积比菠菜的面积少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交流。

(2)明桥小学的同学们爱吃番茄,他们打算明年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黄瓜,其余的都种番茄。番茄的面积占这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交流。

师:你会验算吗?

3.回顾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 ),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

三、同步训练

1.填空:建议放在同步训练第一题。

2.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帮助改正。

3.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四、课堂小结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检验)。

五、当堂检测

1.先在算式下面的图形中涂一涂,再写出得救。

【教后反思】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设计“计算教学‘生活化”’的设想,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分数计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取之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在“改造内容”的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上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为复习作铺垫,与课标提出的“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数的运算教学要求相吻合,能有效地利用情境中的信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温故预习部分,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信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原本简单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对课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为主,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解答例题时采用猜想—验证—说理—总结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初步领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教学的难点: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我利用课件演示,用直观的图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样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

篇10: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 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绿化、美化活动,学生伙房后面有一块空地需要我们班来绿化,其中这块地的1/4种花,3/4种草。请同学们猜一猜种花的面积和种草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劳动之前我们要先分一下工,全班人数的1/5负责种花,1/4负责种草,其他人负责浇水,请大家猜一猜是种花的人多,还是种草的人多?如果1/9的种花,2/6的人种草,又哪一组人多呢?

师:想不想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 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 2/8和 3/8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 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 板书: 1/5和1/4 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 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 2/8和 2/9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 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师:1/5>1/7 1/5<1/4 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后两组图) 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 5/8○7/8 9/10○7/10 1/7○1/9 1/4○1/8 1/5○1/2 3/4○4/3 7/8○9/10 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常的教法就是通过对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快速正确地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六、布置作业

篇1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整体评价:

一、灵活运用,适当引入情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适当的引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平淡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接着再出示两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从问题情境中很顺畅、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导航,重在引发思考。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学生走路的“拐杖”,因此在设计时从“看图思考”、“尝试解答”、“探索发现”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我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每个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及怎样转化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基本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指出了自学的重点是图文结合、重在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有效的。

三、后教互动,内化提升新知。

如果把“先学”中的检测看作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那么“后教”则是概括、提炼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环。“怎样转化”、“为何转化”是本课在后教环节要让学生弄清的两个方面。

在学生尝试计算完检测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引出“化异为同”“以旧解新”,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实例中走出来,解决了“怎样转化”的问题。此后通过教师的设问“不转化行不行,能否将分母直接相加减?”让学生关注计算过程中表象的实质是“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决了“为何转化”的问题。

在计算检测的同时,注重从练中感悟,练中发现,把学生的问题和零碎的收获,及时进行归纳,边练边提炼,使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由于后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在后面课堂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只注重了计算结果。

2、对学生不够相信,不能够对学生完全放手,引导过多。

这地方主要体现在后教环节学生汇报时,我显得有些急躁,怕学生说不好,说的不清楚,总想帮学生说,对学生不能完全放手。

3、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学生自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自学指导去自学,这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只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如果这时叫停对学生重新指导的话,学生的自学效果会比现在好,后教的时间也会缩短。

4、课堂上只关注了少数学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学重建:

篇1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一、 成功设计演绎出精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若能有好的引入,可以给学生一个启发的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的学习。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抢答赛,把比赛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在遇到的新问题悬念中顺势导入新课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教学中。

二、 压抑气氛让我反思

大家都知道,计算教学是最为枯燥的,除了计算就是练习计算,为了计算而计算。我既使绞尽脑汁,设计抢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教师激励的语言感染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快乐。但是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整节课我都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觉得有些失败,自己也没有发挥出最佳的状态,总觉得有些压抑。我考虑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开端的情景没创设好

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情景创设,但这次的开场白只是和学生交流了观察与猜想的精神,一直比较低沉。还没来得及进行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大家就上课了,学生的情绪还没有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再加上抢答赛中的紧张与知识的遗忘则更加重的沉闷的气氛。如果我把枪大赛的气氛在调整一下,或许会更好。

2、亮点卡没利用好

亮点卡很吸引学生,从课后学生的争先恐后想得到它就可以证明。但我却没能发挥出它的激励性,只用了一两次,如果在课堂地进行中也设计一些奖励,可能会调动的更好一些。

3、设计方面存在缺陷

计算教学的枯燥如何克服?这个问题我虽然尽力避免,但依然免不了它的枯燥乏味。我的设计还缺少趣味性等东西,我想在这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多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尝试,争取能更好地克服掉。

篇13:《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新学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尝试教学理论的精神以及新学课的任务,把一堂新学课大致分为互有联系的六个阶段,所以简称“六段式结构”。以下对新学课中六个阶段的作用、要求和时间分配,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阶段尝试准备(3分钟左右)

首先安排尝试准备环节,把各门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比如数学中的口算、公式、法则,语文中的字、词、句、篇,理化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公式等。这样做,把“加强双基”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同时,开始上课时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基本训练题、准备题的设计要注意为学生解决尝试题服务。如果准备内容较多,可把准备活动前置到前一日或前几日的家庭作业中穿插完成。

第二阶段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这一阶段要完成引出新问题,揭示新课题的任务。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要体现以旧引新的思路,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只要花一两分钟,但很重要,有助于学生聚焦学习主题。

第三阶段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这是新学课的主要部分。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新课,如学生自学、教师讲解、演示实验、学生合作、反馈评价等。由于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切不可东拉西扯,拖泥带水。另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内容精一些,学得好一些。

第四阶段试探练习(8分钟左右)

这一步事实上是第二次尝试练习。一般采用全班学生同时练、选准典型做法齐反馈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要了解学困生的情况。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析,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补充讲解。这一步可以说是“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学生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第五阶段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当堂检测,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堂检测”同以前新授课结构中的“课堂作业”有所不同,当堂检测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本堂课知识的达成度、能力的发展度,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深化的作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很好。当堂检测的处理要体现“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的四个策略。

第六阶段课堂总结(2分钟左右)

这段时间里,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由教师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作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这堂课的收获中哪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总结。如有必要,再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也可以布置预习明天学习的内容。

以上六段都划定了大致时间,仅供教师参考,做到心中有数,并不作硬性规定,必须根据现场教学情况灵活掌握。这个时间分配,是根据尝试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分配,教师上课容易失控,会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对于时间分配,既要“有”,又要“没有”,这是一个非常辨证的策略。

实践证明,实行这种新学课的尝试教学结构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突出新课教学的重点。新学课主要是进行新知教学,新结构的六个阶段全部围绕新课教学展开,能够保证较好地完成新教材划定的教学任务。

(2)增加练习时间。新的结构几乎安排一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从准备练习到尝试练习,再到巩固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层次清楚。这样能保证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巩固,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去。

(3)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新的结构,增加了练习时间,提高了学生主体性活动的量和质,能促使教师淘汰旧的做法,积极采用新课程倡导的新方法。

二、尝试型新学课的教学课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学课教学纪要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做好尝试准备,夯实尝试基础

本堂课的尝试准备主要在课前完成。在前几天的家庭作业中,教师已布置学生完成了两类题目:第一类是通分练习,第二类是计算练习,包括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种类别。在完成计算练习后,要求学生思考、回答这三种类别题目在计算时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基本算理。

第二阶段出示尝试题目,聚焦尝试主题

学生主要提出了如下问题:(1)复习和练习共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2)复习和学习新知识共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3)练习比复习多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4)学习新知识比练习多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你现在能够解决?哪些暂时还不能?为什么?

通过学生回答,既温习了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引出了本节课要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对“为什么”的追究,不但唤醒了学生“计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计算”的算理储备,而且聚焦了尝试学习的主攻方向———如何化“异”为“同”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三阶段组织尝试练习,把握尝试关键

第四阶段二次尝试练习,巩固提升学力

学生独立解决下面一组题目:

教师注意班内学困生的掌握情况,适时给予个别指导。集体讲评时,教师针对“为什么要先通分?”作重点补充讲解。

第五阶段完成当堂检测,反馈学情水平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的三组题目: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四第1题的前4道题目。

2.解下列方程。

学生完成期间,教师注意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学生完成后,教师让部分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反馈答案,其他学生自查打分。反馈时,找几个学生谈谈做题的注意事项。

第六阶段进行课堂总结,提炼学习经验

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简单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三、尝试型新学课的教学建议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要尽快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主题,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这堂课要学习什么新内容(或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预先做出学习规划。有的教师上课习惯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了,教师教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新知识基本都清楚了,学生觉得没必要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领自学课本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游戏、竞赛、抢答、猜谜等,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尝试,主动参与。特别提一下,教师具备幽默、机智、亲和的教学风格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优质润滑剂。

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

尝试是创造的前提,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出了创新的空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讲台板演,可以离开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但是自主不等于放纵,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堂课不能教师带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激励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首先要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勇气和习惯。

一堂课可以多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教师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也可让学生提问,比如“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这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有些问题可留到课后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包括上网)解决。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师不可讽刺嘲笑,否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就不再举手提问了。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问学生,没有学生问教师,不是一堂好课。正所谓:教学,教学,教学生学;学问,学问,引学生问。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讨论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增强合作意识。要留出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说错了,也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现在课堂上普遍教师讲话太多。整堂课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要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教师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练习的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教师讲话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烦。只有从教师讲话那里省下时间,才能多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

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当教师必须懂得一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所以,一堂课学生要在练中学,教师要在练中讲。

9.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订正

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也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必须增加课内练习。如果课内把大部分作业都完成了,课外作业就变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学生的作业做到当堂完成、当堂订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课外做作业,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造成学习敷衍了事,相互抄袭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10.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有些课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花样很多,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内容要少一点,学得要好一点”,正所谓: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

“大运动量、快节奏”的做法并不适合尝试学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是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贪多不消化。起步不要太快,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遵照课程标准要求,不能随意拔高。

11.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尝试教学。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等,其中主要是练习分层。学优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这样,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

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学上采用的灵活调控措施。哪些学生在哪个层次上,这是模糊的,流动的,不公开的。例如练习分层的具体做法:课堂作业题布置6道作为基本题,全班同学必须完成,另外再布置3道机动题让学生争取完成。至于哪些同学做6道题,哪些同学做9道题,不要规定,让学生各自争取。对学困生来说,能做6道题已基本完成任务,也不失面子,如再争取做一、二道机动题他就更有尝试的积极性了。

摘要:“新学课”即通常所说的“新授课”,是最常用的课型。新学课一般采用“六段式结构”,包括尝试准备、导入新课、进行新课、试探练习、当堂检测、课堂总结六个阶段。用尝试教学法上新学课,应注意从及早出示课题、尽快打开课本、激发学习兴趣、先让学生尝试、强调主动参与、激励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讨论、控制教师讲话、及时反馈纠正、内容不要太多、实施分层教学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优化。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新学课,尝试准备,尝试练习,尝试指导,反馈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旧版人教版英语翻译下一篇:广州的秋天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