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2024-05-0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设计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第二步通过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以下几点是我总结出的应该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地方: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数单位来引入,事实上应该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还可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篇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执教教师:丁菲

就今天我上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下面就对本节课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在三年级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分数的通分。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激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服务,做好铺垫呢?

我是这样考虑的:

1、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为避免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给学生造成暗示,把异分母建行通分这一感觉,在学习新知之前,没有必要复习通分知识。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小结其方法,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通过例题1引出:1/2+1/4、1/2-1/4,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题与刚才口算得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1/2+1/

4、1/2-1/4”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这时,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压抑气氛让我反思

大家都知道,计算教学是最为枯燥的,除了计算就是练习计算,为了计算而计算。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在课件的制作上有一些出错,其次整节课我都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觉得有些失败,自己也没有发挥出最佳的状态,总觉得有些压抑。我考虑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

(3)在讲解1/2+1/4和1/2-1/4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还没有讲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4)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有的学生还没有熟练通分这个知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导致学生练习的题目比较少。

篇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80-81例1、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后计算的道理,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数学活动,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法则准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自主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课件,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口算

为什么前面的题你们算得那么快, 到这里就遇到问题了呢?同分母分数就意味着什么一样?分数单位一样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 而分数单位不一样, 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探索方法

1.引出例题。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 小明一家准备去必胜客为他庆祝生日。瞧:香喷喷的超级至尊比萨来了。爸爸吃了比萨饼的, 妈妈吃了比萨饼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比萨饼的几分之几?列式。

这是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 我们还没有学过, 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结果吗?请你把计算过程写在老师给你发的纸条上,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给你发的学具, 将圆形纸看作比萨饼, 在纸上折一折、涂一涂, 表示出的和。谁写得最工整、涂得最漂亮, 老师就把他的作品拿到大屏幕上让大家看。

2.探索方法。

生1小数。师:你是用小数来进行计算的, 老师想问问你, 你为什么要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进行计算呢?你能把我们不会的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计算, 真了不起。那老师还想问问你, 你是怎么计算0.5+0.25的呢?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也就是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

生2涂色。那老师还想问问你, 你怎么知道涂色部分是呢?

谁知道他把涂色部分看成时, 看成了几分之几?里有, 就是

生3通分。师:通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把通分成呢?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进行加法计算。

3.算法优化。

同学们, 你们一共用了小数、涂色、通分三种方法来计算出,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就是都在想办法统一计数单位来进行计算。那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实用呢?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计算

你为什么不选小数?想得很全面, 确实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你为什么不选涂色?例子选得真好, 如果是, 你也去折纸涂色吗?

4.教学减法。

同学们, 你们可真了不起, 不用老师讲自己就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请继续看大屏幕,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比萨的几分之几? (列式“) 一共吃了, 还剩几分之几?

你能利用通分的方法, 再参考老师的书写格式自己做出这两道题吗?

师:这一步在干什么?目的是什么?

4/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1看成?行吗?

题纸上计算

师:这道题和黑板上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更好?你有什么建议?

5.提醒验算。

(1) 验算:我们学计算, 一方面要学会计算的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借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小数加减法验算一样。这道加法怎样验算?减法呢?

(2) 约分:作为结果, 能约分的应该怎么办?

6.归纳小结。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 (板书:异分母分数相加, 先通分, 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三、拓展练习, 巩固提升

1.这是我们班部分同学做的练习题, 请你当一回小老师帮我判断一下, 他们做得对不对。

2.小明家到少年宫一共多少千米?

学生用三种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全部学完了, 他们在计算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理解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据此, 我将分以下几步精心组织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创设一个小明一家去必胜客吃披比饼的情境, 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 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 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在学生列出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

2.合作探究, 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 小组合作。

在这里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一共想到三种计算方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

(2) 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独立计算,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 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 再计算比较合理。

3.巩固内化, 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 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1) 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 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 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 通过改正练习, 引以为戒。

篇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教科书第80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练习

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出示图片)

(1)比一比,辣椒和土豆谁种得面积大?黄瓜和番茄谁种得面积大?

(2)比一比茄子和青菜谁种得面积大?

(3)选两个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

一类: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一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几题与其他题不同在哪里呢?(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这些都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揭示课题: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课堂助学

1.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

(1)教学例1:

例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种黄瓜,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①师:你认为结果是多少?

④师:如果每次计算异分母分数都去画图,会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呢?

学生交流:可以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师:请同学们用通分的方法试一试,填一填。

答: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 。

师:异分母分数加法由于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1)明桥小学的同学们打算在秋天的时候,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青菜,种菠菜。青菜的面积比菠菜的面积少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交流。

(2)明桥小学的同学们爱吃番茄,他们打算明年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黄瓜,其余的都种番茄。番茄的面积占这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交流。

师:你会验算吗?

3.回顾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 ),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

三、同步训练

1.填空:建议放在同步训练第一题。

2.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帮助改正。

3.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四、课堂小结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检验)。

五、当堂检测

1.先在算式下面的图形中涂一涂,再写出得救。

【教后反思】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设计“计算教学‘生活化”’的设想,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分数计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取之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在“改造内容”的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上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为复习作铺垫,与课标提出的“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数的运算教学要求相吻合,能有效地利用情境中的信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温故预习部分,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信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原本简单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对课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为主,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解答例题时采用猜想—验证—说理—总结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初步领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教学的难点: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我利用课件演示,用直观的图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样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

篇5: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一、猜测验证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1/4)

师:在没研究之前,请大家猜一猜1/2+1/4的得数可能是多少?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得数是1/6、2/6=1/3、3/4,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的过程。)

师:大家的想法听起来都有一些道理,那到底谁猜的对呢?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验证一下吗?

(学生分头行动进行验证)

师:你猜的得数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汇报:①、分数化成小数再相加。

②、折纸涂色法。

③、先通分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计算。

师:大家非常爱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到1/2+1/4=3/4。

二、提练方法

师:根据刚才验证的经验我们再来做一题:2/3+2/9=

学生练习后进行汇报交流,发现大家都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追问:有没有同学用化成小数的方法来做的?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指出:看来不是每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都可以化成小数来计算的,但都可以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根据以上两题的计算过程,你知道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交流并进行小结)

三、方法迁移

师:这道2/3+2/9=8/9加法算式究竟算的对不对,我们应对其进行验算。你准备怎样来进行验算呢?(用和减一个加数看它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指出:其实分数加法的验算方法和整数一样。

(放手让学生自己验算,再汇报)

①、8/9-2/9=

这道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还可以怎么验算?

②、8/9-2/3=

这道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减法时也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

小结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反思:

一、猜测中引发探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由于个体理解的多样性,有的学生用分母相加,分子相加;有的学生用分母相加,分子不变;还有的学生把这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在猜测中出现了1/6、2/6=1/3、3/4的结果。丰富的答案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自主验证中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把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中。

二、探究中学会转化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测,产生了多种答案。“那到底谁猜的对呢?你能利用手中的去材料验证一下吗?”果断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的学生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找到了答案;有的学生把分数化成了小数找到了答案;还有的学生利用通分找到了答案。学生有效地把新知进行了转化,从不同途径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在运用中建构知识

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让学生利用验证中的经验自主练习2/3+2/9,在交流中发现学生都选用了通分的方法。这时追问:“有没有同学用化成小数的方法来做的?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不是每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都可以化成小数来计算的,但都可以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有利于学生提炼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方法。

四、在验算中学会迁移

篇6: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通分、求最小公倍数的有关知识,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

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2/5 +3/8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2/5+3/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再或者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两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或者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只不过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只适合能除尽的分数,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在学生自主探究2/5 +3/8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看看2/5 +3/8=?但是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础上交流折纸的方法,并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观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了,它们才能直接向加减。

篇7:《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作品展示,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习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习深度不够。

篇8:《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一、新学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尝试教学理论的精神以及新学课的任务,把一堂新学课大致分为互有联系的六个阶段,所以简称“六段式结构”。以下对新学课中六个阶段的作用、要求和时间分配,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阶段尝试准备(3分钟左右)

首先安排尝试准备环节,把各门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比如数学中的口算、公式、法则,语文中的字、词、句、篇,理化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公式等。这样做,把“加强双基”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同时,开始上课时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基本训练题、准备题的设计要注意为学生解决尝试题服务。如果准备内容较多,可把准备活动前置到前一日或前几日的家庭作业中穿插完成。

第二阶段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这一阶段要完成引出新问题,揭示新课题的任务。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要体现以旧引新的思路,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只要花一两分钟,但很重要,有助于学生聚焦学习主题。

第三阶段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这是新学课的主要部分。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新课,如学生自学、教师讲解、演示实验、学生合作、反馈评价等。由于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切不可东拉西扯,拖泥带水。另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内容精一些,学得好一些。

第四阶段试探练习(8分钟左右)

这一步事实上是第二次尝试练习。一般采用全班学生同时练、选准典型做法齐反馈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要了解学困生的情况。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析,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补充讲解。这一步可以说是“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学生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第五阶段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当堂检测,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堂检测”同以前新授课结构中的“课堂作业”有所不同,当堂检测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本堂课知识的达成度、能力的发展度,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深化的作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很好。当堂检测的处理要体现“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的四个策略。

第六阶段课堂总结(2分钟左右)

这段时间里,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由教师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作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这堂课的收获中哪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总结。如有必要,再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也可以布置预习明天学习的内容。

以上六段都划定了大致时间,仅供教师参考,做到心中有数,并不作硬性规定,必须根据现场教学情况灵活掌握。这个时间分配,是根据尝试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分配,教师上课容易失控,会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对于时间分配,既要“有”,又要“没有”,这是一个非常辨证的策略。

实践证明,实行这种新学课的尝试教学结构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突出新课教学的重点。新学课主要是进行新知教学,新结构的六个阶段全部围绕新课教学展开,能够保证较好地完成新教材划定的教学任务。

(2)增加练习时间。新的结构几乎安排一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从准备练习到尝试练习,再到巩固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层次清楚。这样能保证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巩固,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去。

(3)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新的结构,增加了练习时间,提高了学生主体性活动的量和质,能促使教师淘汰旧的做法,积极采用新课程倡导的新方法。

二、尝试型新学课的教学课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学课教学纪要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做好尝试准备,夯实尝试基础

本堂课的尝试准备主要在课前完成。在前几天的家庭作业中,教师已布置学生完成了两类题目:第一类是通分练习,第二类是计算练习,包括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种类别。在完成计算练习后,要求学生思考、回答这三种类别题目在计算时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基本算理。

第二阶段出示尝试题目,聚焦尝试主题

学生主要提出了如下问题:(1)复习和练习共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2)复习和学习新知识共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3)练习比复习多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4)学习新知识比练习多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你现在能够解决?哪些暂时还不能?为什么?

通过学生回答,既温习了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引出了本节课要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对“为什么”的追究,不但唤醒了学生“计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计算”的算理储备,而且聚焦了尝试学习的主攻方向———如何化“异”为“同”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三阶段组织尝试练习,把握尝试关键

第四阶段二次尝试练习,巩固提升学力

学生独立解决下面一组题目:

教师注意班内学困生的掌握情况,适时给予个别指导。集体讲评时,教师针对“为什么要先通分?”作重点补充讲解。

第五阶段完成当堂检测,反馈学情水平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的三组题目: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四第1题的前4道题目。

2.解下列方程。

学生完成期间,教师注意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学生完成后,教师让部分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反馈答案,其他学生自查打分。反馈时,找几个学生谈谈做题的注意事项。

第六阶段进行课堂总结,提炼学习经验

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简单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三、尝试型新学课的教学建议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要尽快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主题,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这堂课要学习什么新内容(或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预先做出学习规划。有的教师上课习惯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了,教师教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新知识基本都清楚了,学生觉得没必要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领自学课本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游戏、竞赛、抢答、猜谜等,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尝试,主动参与。特别提一下,教师具备幽默、机智、亲和的教学风格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优质润滑剂。

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

尝试是创造的前提,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出了创新的空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讲台板演,可以离开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但是自主不等于放纵,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堂课不能教师带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激励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首先要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勇气和习惯。

一堂课可以多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教师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也可让学生提问,比如“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这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有些问题可留到课后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包括上网)解决。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师不可讽刺嘲笑,否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就不再举手提问了。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问学生,没有学生问教师,不是一堂好课。正所谓:教学,教学,教学生学;学问,学问,引学生问。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讨论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增强合作意识。要留出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说错了,也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现在课堂上普遍教师讲话太多。整堂课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要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教师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练习的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教师讲话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烦。只有从教师讲话那里省下时间,才能多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

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当教师必须懂得一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所以,一堂课学生要在练中学,教师要在练中讲。

9.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订正

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也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必须增加课内练习。如果课内把大部分作业都完成了,课外作业就变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学生的作业做到当堂完成、当堂订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课外做作业,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造成学习敷衍了事,相互抄袭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10.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有些课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花样很多,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内容要少一点,学得要好一点”,正所谓: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

“大运动量、快节奏”的做法并不适合尝试学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是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贪多不消化。起步不要太快,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遵照课程标准要求,不能随意拔高。

11.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尝试教学。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等,其中主要是练习分层。学优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这样,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

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学上采用的灵活调控措施。哪些学生在哪个层次上,这是模糊的,流动的,不公开的。例如练习分层的具体做法:课堂作业题布置6道作为基本题,全班同学必须完成,另外再布置3道机动题让学生争取完成。至于哪些同学做6道题,哪些同学做9道题,不要规定,让学生各自争取。对学困生来说,能做6道题已基本完成任务,也不失面子,如再争取做一、二道机动题他就更有尝试的积极性了。

摘要:“新学课”即通常所说的“新授课”,是最常用的课型。新学课一般采用“六段式结构”,包括尝试准备、导入新课、进行新课、试探练习、当堂检测、课堂总结六个阶段。用尝试教学法上新学课,应注意从及早出示课题、尽快打开课本、激发学习兴趣、先让学生尝试、强调主动参与、激励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讨论、控制教师讲话、及时反馈纠正、内容不要太多、实施分层教学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优化。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新学课,尝试准备,尝试练习,尝试指导,反馈

参考文献

篇9:《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二次研读 教材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87-03

人教版教材编排呈螺旋上升的特点,同一内容在不同年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衔接?如何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三年级下册教材已经出现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为何到了五年级下册又再次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呢?此处教学如何与前面教学衔接?不同年级的两次呈现,教学目的是否一致呢?其对后续学习起到怎样的作用?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展开教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第一次研读。通过研读,我们发现:三年级的同分母分数的计算,学生是从图形等直观演示去掌握算法的。在教学时,教师会借助具体教具,动态地演示加和减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五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启下——即在进一步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单位“1”、在分数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埋下伏笔。

一、学生学情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段的变化,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我们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能更好地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有效教学,我们选取了一个班级进行课前测试。前测重要考查三个方面:1.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学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掌握情况;整数、分数、小数的计数单位的掌握情况。2.学生动手能力的了解。3.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算理的感知和迁移的情况了解。

(一)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析与思考】学生第一题的正确率为88%,但他们受以前学习的影响都不会主动约分。学生犯的主要错误有:有4人是看错符号导致计算错误;有2人是计算方法错误,即采用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第二题正确率为76%,共计12人填错。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不会填写计算单位,其中遗忘比较多的是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三小题正确率为100%,在说明理由时,40人提到错误的原因是“数位没有对齐”,能进一步指出“5”和“3”的计数单位不同的只有5人,占10%。

从测试情况看,大部分孩子对学过的知识还是掌握得较好,但也有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透、不牢,且随着时间推移,对所学的知识有些遗忘。学生在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中,更多的是停留在相同数位对齐层面,对计数单位的敏感度不高。

(二)学生的动手能力情况了解

问题四:给一张圆片你能折出它的吗

【分析与思考】测试中,96%的学生能较快折出圆片。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出算理。

(三)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算理的感知和迁移的情况了解

问题五,结果是几?为什么?

【分析与思考】本题中正确计算出结果的学生有17人,占34%,说明个别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还是有着模糊的感知。这个测试结果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就隔着一层纸,一捅即破。

二、二次研读教材

从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整数、小数加减法“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不敏感,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仍然能计算得准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学情对本次教学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一次研读教材。

其一,教材对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为“相同数位要对齐”。如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教材提到的都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受到教材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都比较偏重从数位去判断计算方法是否准确和规范,而很少注意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的背后隐藏着“相同的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本质。

其二,在整数和小数中,数位和计数单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对于分数单位而言,它是没有相对应的数位。所以,学生在理解分数“相同计算单位才能进行加减”时,本身就比整数和小数的要复杂和困难一些。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沿用整数和小数的“数位对齐”的方法,而要从其本质——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去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分数加减的算法。

三、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思考

通过对“同分母分数”教材的研读和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我们逐步产生了一些思考:1.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习起点不同,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2.由于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凸显算理的探究,让学生从算法的单纯记忆,进一步演变成思维的一种发展呢?3.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个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启下的作用更为明显,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有意识地引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思考呢?4.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都比三年级的时候有所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这个优势进行教学呢?5.如何在本节课中,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相同数位对齐,回到相同单位才能进行加减?6.如何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计算结果化简的习惯?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做了如下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出示一组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到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习起点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从前测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也掌握得很牢固。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忽视它的存在,直接针对“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展开教学,还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展开教学呢?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试教中,我们也尝试过完全忽视学生已有的这部分知识,重头教学,但最终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做,学生在阐述算理时,还是说不出分母不变的原因,这样就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了。于是,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中去探索、去发现。

(2)比较美羊羊和羊村长的答案谁更好(指出要求:对答案进行化简)。

(3)让学生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做一做,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主动对答案进行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我们看到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对计算结果进行化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计算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约分,故不要求学生化简。这就导致了学生即使学习了约分之后,也不会主动化简。结合前面的思考,笔者提出:如何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计算结果化简的习惯?笔者认为,虽然不能在一两节课就能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就一定可以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时间适应新的要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除了在这里重点检查,笔者还在后面的练习中选取了一组比较特别的数据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计算结果化简的感受和刺激。

2.深化探究算理。

(1)懒羊羊不服气,提出了两个质疑:A:如果我的答案是错的,那么是比正确答案大了,还是小了呢?B:就算分母不能相加,那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能相加减呢?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出:由于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关系,如何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凸显算理的探究?如何让学生从对算法的单纯记忆,进一步演变成思维的一种发展呢?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肯定了学生提到的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算法。可是,学生并不知道该算法背后的算理——相同的单位才能够相加减。如何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其背后的道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呢?为此,笔者根据整个故事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以懒羊羊的不服气来凸显算理的研究,让学生能从中发展思维。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圆片、彩色笔)来回答懒羊羊的两个问题(可独立研究,也可合作研究)

【设计意图】探索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呢?在前测中,我们发现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来想办法证明:懒羊羊的答案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样设计的效果是:学生都能主动从最本质的分数单位去分析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他们甚至可以触摸到分数的分母与分子扩大和缩小与计算结果大小的关系。这样的设计,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3)师生共同小结出:相同分数单位才能够相加减。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略)。

2.课本做一做(略)。

3.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了全路的,第二周修了全路的,两周共修了全路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修?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选择学生不易发现可化简的分数,进一步强调对计算结果进行化简的必要性。

(四)拓展延伸

羊村长又给了美羊羊一块蛋糕作为奖励,问懒羊羊:“刚才你俩吃了的蛋糕,现在美羊羊又吃了块蛋糕,一共吃了多少蛋糕?还剩多少蛋糕?”如果答对了,羊村长就也给懒羊羊一块蛋糕。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个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到: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的思考呢?对此,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引发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思考。本节课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从三者的争执,到懒羊羊的争辩,再到羊村长给懒羊羊的一次机会,一步步深入,一层一层地剥离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本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和的算式,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基本方法和计算的注意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第1~4题,主要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有人强调了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应用画图,或者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计算出结果,再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还有人设计出先提供一些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这些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中,选择两个分数进行计算。经过不断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有了分数通分的基础以及同分母分数的知识作为支撑,学生的计算不难掌握的,算理让学生主动探索也不怎么难的,而最难的是这节课数学的本质,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由于分数单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变化的,学生对于这点上的理解是有点难度的,还要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如计算后所得的结果要约分,要自觉验算。基于这些思考,我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处理好内容与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现实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使数学计算与知识应用融为一体。我先用课件呈现生活垃圾的情景图,然后出示P110例1。在练习时,充分利用书本的“做一做”,巩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

二、处理好处法与算理的关系。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我是先引导学生理解“1/4废金属”和“3/10纸张”,从而一是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强化了单位“1”的辨别。二是能有效引领学生探究时,能往正确高效的思路上来。使学生通过图形结合,认识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只有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进行计算。

三、处理好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篇1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课堂语言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评价用语还是单薄了些,语言不够丰富,有些评价语言还有点随意。特别是环节过度用语还应再仔细斟酌,还能设计地更好一些。

篇1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

教学中,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运用旧知识尝试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素材,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留心观察,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再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同时,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可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部分知识是计算教学,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高效率地参与学习。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领会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练习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篇1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 (上册)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体验、感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孕伏算理

(二) 探究、感知算理

大屏幕出示“巧克力”。

师:这是什么?

生:巧克力。

师:平常我们称它为“一块巧克力”。小明和小红都吃了这块巧克力的一部分。 (大屏幕上用红色圈出小明和小红吃的)

师:我用长方形来表示这一块巧克力。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那么, 小明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小红呢?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两人一共吃了多少?

生:两人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生: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生:还剩下几分之几?

生:小明吃的比小红吃的多几分之几?

生:小红吃的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

师:大家刚才提的一些问题很有价值。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1) 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2) 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

师:谁来解决第 (1) 个问题?

生:……

师:想法与生3相同的举手, 请把你的想法再说一说。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这一种)

师:第2个问题, 谁来解决?

生:……

师:减下来, 为什么差的分母还是8呢?

(三) 体验、领悟算理

师:同学们刚才和老师共同研究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自己再来研究, 可以吗?

1.看图列式计算。

师:究竟等于多少?你能根据这道加法算式, 写两道减法算式吗?

师:刚才, 同学们借助图形进一步明白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原理。现在如果老师直接给出算式, 你还能很快算出来吗?

2.计算。 (下面, 我们来比一比。拿出作业纸, 准备好, 限时1分钟)

师:算得真快呀!是不是有什么窍门?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其他同学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3.填空。 (能不能用这个窍门, 很快填出括号中的数呢)

(四) 拓展、提升算理

师:看来, 同学们学得真不错。那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1.光明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校兴趣小组活动, 情况如下:

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五) 反思、追问算理

请同学们悄悄地问一问自己:这节课, 我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想和同学们、老师交流的? (追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为什么“分母不变, 只要将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 表面看上去内容非常简单, 没有可深究的东西。因为没什么“文章”可做, 所以很少有教师将其选作公开课来上。平常很多教师在教这一课时, 也仅满足于学生会算且很熟练。针对此现状, 我有意将此选作公开课。在研读教材时, 由表及里, 深度挖掘简单教材背后的“不简单”。于是, 学生既了解了“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 又弄清了“计算方法”得来的道理。虽是计算课, 但不干瘪、冰冷, 显得丰满、热烈。反思备课的前前后后, 我有这样的感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象”占主导, “具体形象”的强化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由此出发, 让他们从“形”的感知中, 悟出“算理”, 在“算理”的提升中, 找到“计算方法”。

一、“算理”与“算法”孰重孰轻

上计算课时, 我们都习惯于:尽快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 然后辅之大量的重复练习。我们也深知:这样的教法如同匆匆过客, 很快奏效, 但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遗忘。要想让学生记得深, “算法”的教学绝不能蜻蜓点水。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寻得计算方法并愉快地接受, 从而熟练地运用它呢?让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借助图形, 充分理解算理或许能达到这一点。如果算理通了, 计算方法自然会水到渠成。而“算法”的形成必须借助对“算理”的深入理解, 所以,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才是本课的着力点。为了在教学中凸显“算理”, 我反复阅读教材, 深挖教材, 在教学中注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创设。

二、“数”与“形”如何巧妙演绎

如果数学学习离开了数学情趣的激发和数学思考, 数学课堂则成了一潭死水。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 课堂上需要吸引他们眼球的东西, 而书本给出的例子是静止的, 有时甚至是枯燥的。为吸引学生, 怎么办?怎样让教学内容丰厚起来?我大胆突破教材, 设计了“巧克力”这一鲜活的例子。

吃巧克力, 学生比较熟悉, 比较感兴趣。学生看着巧克力的实物图, 会很自然地想到“一块巧克力”可以分成大小一样的几小块。这样, “一块巧克力”, 既可以看做没分的一大块, 一个整体, 也可以看做是由8小块巧克力组成的一个整体。用这块巧克力, 巧妙地在整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理清算理抹上了重彩。“巧克力”这一可以将数与形巧妙结合起来的例子, 展开了让学生结合长方形畅说算理的翅膀。

从巧克力到长方形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 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又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让学生充分说算理。结合图形让学生说算理降低了学生表述的难度, 学生可以广开言路, 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 说算理时, 在多种想法中, 教师不直接评价, 而是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朝“几个几分之几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几个几分之几”进发。这一环节, 也是让教材从现实生活走向数学化的研究思想的具体表现。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探究,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建构, 感悟算理,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看似平淡的算理与算法变得丰实、饱满、有韵味了;变得富有思考、富有理性了;变得富有情趣、富有灵性了。

篇1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优秀教学反思

汤河学校 宋桂芬 2012年10月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数形结合,发展数感。初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观察、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对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1.QQ农场引入

师:同学们偷过菜吗?(看屏幕)这块地有菜可偷吗?(有),再来看看杜老师的这块地(课件出示没有种菜)。

在长方形纸上按要求“种菜”

“其中种黄瓜,种番茄,种白萝卜”(学生用不同颜色彩笔在纸上涂出不同的分数)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1)黄瓜和番茄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1/2+1/4=(2)黄瓜比番茄多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1/2-1/4=(3)黄瓜和白萝卜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1/4+1/4= 三个算式中,哪一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怎样计算?

师:象这样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我们怎样计算?

师: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师:1/4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师:另外两题和这一题有什么区别?

师:你很注意观察。象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叫异分母分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探究新知

2.1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猜测一下+等于多少?

自主探究。

可以折一折、画一画,或者能否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汇报:谁愿意把你的做法到前边和全班同学说一说(画图、化小数、通分)

师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发言也很精彩。无论是画图、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通分,都用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都是在统一计数单位,只有在计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直接相加。

自主选择二次探究,方法择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2+3/8 2/7+1/3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小结:看来用化成小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哪一种方法是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用方法?

师:请你以这里的其中一题来说说怎样通分计算?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怎么计算吗?

2.2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三道异分母分数加法算式,这里还有一个减法算式,你们能独立完成吗?

师:同桌交流,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师过渡:异分母分数相减,也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

2.3引导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都会做了,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吗?(出示完整的计算法则)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进行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口答填空。

(2)“做一做”。

(3)发现规律。

(4)逆向思维。

(5)数形结合。

【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本节课谁的表现最出色?

课后反思: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这节课上的实践与思考

1关于开放问题空间的设置。

我们知道,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挑战性问题情境的结合体。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荡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可以预想,一个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不可能生成智慧的。

为此,在比照了不同版本教材探究题的优劣之后,我果断地选择了“1/2+1/4”。并且这两个重要的分数数据的揭示,还不是直接的呈现,而是借助于学生更加熟悉、更时尚的QQ农场种菜引入,由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得到。我希望用“1/2+1/4”给学生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此都能有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通分的方法。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

化成小数的方法。1/2=0.5,1/4=0.25,都是一位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没有了计算的负担,这就为学生想到利用小数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学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画图的方法。它源于学生对信息的全面掌控,源于老师对情境空间的开放设置。

我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也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老师开放设计的成功。

在算法的优化中,通过做两组练习,让生自然地感受到画图、化小数的局限性,从而感受到通分的通用性。

2关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事实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的必要基础,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学生在学“分数加减法”这课之前,已经有了较多的相关知识、经验。比较有利的是学生掌握了约分、通分的方法,会进行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白分数与小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等。现场的教学表明,也正是由于学生合理调用出了这些储备的知识,才能造就课堂的精彩,促成了个人智慧的生成。

3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领悟和自觉实践上。可以说,学生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领悟与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知识产生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再创造”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南大郑毓信在《数学方法论》的序言中指出,数学教学一旦能“通过以思想方法的分析来带动具体数学知识的获得”,我们即可真正地做到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正如我在教案中写下的那样:知识的背后应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应隐含思想,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课,我作了两点尝试。(1)出转化思想。这里的转化不局限于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这一常用方法,也包括课内

生成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以及教师作为算法多样化一员所提供的还原为整数的做法。学生在对几种方法的概括中,虽然言语表达上叙述还不够到位,但他们其实已懂得了“转化”其实就是将一个新问题,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变成一个老问题,进行解决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觉计算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我们智慧成长的载体。(2)引入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说出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以后遇到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先猜测一个结果,然后对这个结果作仔细的分析,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查找出原因,再作进一步地思考。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上一篇: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律师的职责与良知-从“李思仪”案的辩护律师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