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

2024-04-25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精选13篇)

篇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陬市镇中心小学

肖美芳

教材内容:104页例题1,105页例题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鼓励算法的多样化,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合理、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继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4、继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习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学习难点: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开放式提问:(板书13),看到这两个分数,你都想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如分数的55意义、分数单位、分数大小比较、分数与除法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简分数、通分、约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

2、根据这两个分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板书整理,指出本节课着重研究分数加减的问题,其中列式的根据可以是加减法的意义,也可以是学过的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1、+15331 -

应该怎样计算?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555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方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

134312+= - =,小结:图示法 5555551114方法二:1个加上3个等于4个,也就是,(减法同),小结:分数组成法

5555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

方法三:134=0、2 =0、6,0、2+0、6=0、8,也就是,小结:转化法 555方法四: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改13313131+为,改- 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551201205577并由此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

5、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

6、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

三、小结

1、阅读课本对照。

2、让学生小结收获。

3、由教师点睛。

四、质疑

五、竞赛(以小组为单位,仿照“幸运52”方式进行闯关。)

1、第一关:必答题,由每组派代表上台演算同分母分数加减式题。

2、第二关:抢答题,主要为判断和选择题。

3、第三关:智力陷阱: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淘气3000问》的六、作业

七、拓展:如果分母不相同,又应当如何解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属于人教版修订教材的一个典型课例,其基本模式是“复习铺垫——知识迁移解决问题——比较归纳——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要求教师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学生对分数单位、分数组成的回顾、练习,导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帮助学生沟通知识联系,快速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1,陈静一天看了《蓝猫21112,两人一天共看了+==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222

这样的编排对学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很有帮助的,但对于新课标理念的落实则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首先,铺垫过于明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课前的铺垫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暗示,铺垫指向越强,与新知识越接近,学生的建构能力也就越低。依赖性也就越强,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越窄,创新意识也就越不能得到体现。

其次,算理的理解形式化。教材的编排只是通过直观图的形式,让学生从中理解X个A分之一加减Y个A分之一,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对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编排暗示性过强,没有难度,学生思维受到极大限制,只能亦步亦趋,没能达到“最近发展区”的要求,缺乏挑战性。

我在本节课的引入环节设计了开放式的提问,①“看到这两个分数,你都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数学知识?”避免了学生单一地为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既达到复习分数相关知识的目的,又沟通了分数间知识的联系,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根据这两个分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应该怎样列式?”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探究的环节,我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出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实在想不出方法的,我还给他们准备了信封。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一般不会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经验或选择合适的途径(如:找人请教,尝试摸索等)去探究,因此,从寻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同时这也符合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另外,考虑到学生原有掌握知识程度的差异,特别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备了信封。在学生通过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以后,我引导学生对几种算法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最优的方法,并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的数量的追求上,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最优化。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智力陷阱,既可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作铺垫。

篇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一、导入

1、互动游戏:请学生举起双手,问举起双手都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投降、支持、赞成等)双手合十用力向上做伸懒腰状。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营造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费奥多罗夫九岁时有了自己童年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这节课也能放松心情,认真观察、努力思考,去寻找自己童年的发现。好吗?

3、三年级时我们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编两道题。一道是同分母分数加法,一道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然后大胆猜测他们的结果。现在开始。

(设计意图:使学生不受书中固有例题的限制,大胆想象,不拘泥于模式,有利于思维拓展)

2、指名4位同学们把写好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四道加法四道减法,如果同学们写的算式都是分母较大的,老师就在写两道分母小的;如果学生写的分母都是较小的,老师就在写两道分母较大的)问:这些都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这些题的结果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吧!以其中分母小的算式为例,画一画写一写分一分说一说。可以一个人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既有利于学优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利于学困生的合作意识,并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汇报。(如果学生都用画图的方式来回答,教师再以分母大算式为例问:这道题的分母这样大如果用画图的方法就很麻烦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用数分数单位的方法;如果学生回答的两种情况都有就比较那种更简便)

4、用数分数单位的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其他算式。然后点名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说一说的练习,增强对算理的记忆)

5、观察算式你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规律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并板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6、再看算式问:那些算式的结果可以做进一步处理?(化简)

三、练习

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习题略)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知识很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我按照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操作验证——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设计。

优点:我班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在课堂上能一改之前不爱回答问题的毛病,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互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让我很满意,我想这可能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很放松没有压力所以敢想敢做这与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游戏互动分不开。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去验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从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从练习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在探求新知环节中只有个别人能独立思考顺利解决问题,而一大部分学困生既不能独立思考也不与人合作反复的重复着自己完不成的任务导致课堂有效时间被浪费。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这次我备课时考虑得不周全,备学生这一环节欠妥,我应该直接就让他们小组合作。学生是以五分之几的例子来操作的,这个例子学生在画图操作时很难平均分,也是之前没料到的。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灵活应变机智不灵活。我应该及时给学生一道分母是4的式子就容易多了。今后要吸取教训。

争议:

1、我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给出的例题和习题来讲解,而是用学生随意写出的算式来学习新知,有不遵循教材文本之嫌疑。教材是专家们用尽心血编排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是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师不能随意超越。

篇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 (上册)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体验、感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孕伏算理

(二) 探究、感知算理

大屏幕出示“巧克力”。

师:这是什么?

生:巧克力。

师:平常我们称它为“一块巧克力”。小明和小红都吃了这块巧克力的一部分。 (大屏幕上用红色圈出小明和小红吃的)

师:我用长方形来表示这一块巧克力。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那么, 小明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小红呢?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两人一共吃了多少?

生:两人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生: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生:还剩下几分之几?

生:小明吃的比小红吃的多几分之几?

生:小红吃的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

师:大家刚才提的一些问题很有价值。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1) 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2) 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

师:谁来解决第 (1) 个问题?

生:……

师:想法与生3相同的举手, 请把你的想法再说一说。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这一种)

师:第2个问题, 谁来解决?

生:……

师:减下来, 为什么差的分母还是8呢?

(三) 体验、领悟算理

师:同学们刚才和老师共同研究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自己再来研究, 可以吗?

1.看图列式计算。

师:究竟等于多少?你能根据这道加法算式, 写两道减法算式吗?

师:刚才, 同学们借助图形进一步明白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原理。现在如果老师直接给出算式, 你还能很快算出来吗?

2.计算。 (下面, 我们来比一比。拿出作业纸, 准备好, 限时1分钟)

师:算得真快呀!是不是有什么窍门?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其他同学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3.填空。 (能不能用这个窍门, 很快填出括号中的数呢)

(四) 拓展、提升算理

师:看来, 同学们学得真不错。那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1.光明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校兴趣小组活动, 情况如下:

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五) 反思、追问算理

请同学们悄悄地问一问自己:这节课, 我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想和同学们、老师交流的? (追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为什么“分母不变, 只要将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 表面看上去内容非常简单, 没有可深究的东西。因为没什么“文章”可做, 所以很少有教师将其选作公开课来上。平常很多教师在教这一课时, 也仅满足于学生会算且很熟练。针对此现状, 我有意将此选作公开课。在研读教材时, 由表及里, 深度挖掘简单教材背后的“不简单”。于是, 学生既了解了“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 又弄清了“计算方法”得来的道理。虽是计算课, 但不干瘪、冰冷, 显得丰满、热烈。反思备课的前前后后, 我有这样的感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象”占主导, “具体形象”的强化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由此出发, 让他们从“形”的感知中, 悟出“算理”, 在“算理”的提升中, 找到“计算方法”。

一、“算理”与“算法”孰重孰轻

上计算课时, 我们都习惯于:尽快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 然后辅之大量的重复练习。我们也深知:这样的教法如同匆匆过客, 很快奏效, 但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遗忘。要想让学生记得深, “算法”的教学绝不能蜻蜓点水。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寻得计算方法并愉快地接受, 从而熟练地运用它呢?让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借助图形, 充分理解算理或许能达到这一点。如果算理通了, 计算方法自然会水到渠成。而“算法”的形成必须借助对“算理”的深入理解, 所以,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才是本课的着力点。为了在教学中凸显“算理”, 我反复阅读教材, 深挖教材, 在教学中注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创设。

二、“数”与“形”如何巧妙演绎

如果数学学习离开了数学情趣的激发和数学思考, 数学课堂则成了一潭死水。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 课堂上需要吸引他们眼球的东西, 而书本给出的例子是静止的, 有时甚至是枯燥的。为吸引学生, 怎么办?怎样让教学内容丰厚起来?我大胆突破教材, 设计了“巧克力”这一鲜活的例子。

吃巧克力, 学生比较熟悉, 比较感兴趣。学生看着巧克力的实物图, 会很自然地想到“一块巧克力”可以分成大小一样的几小块。这样, “一块巧克力”, 既可以看做没分的一大块, 一个整体, 也可以看做是由8小块巧克力组成的一个整体。用这块巧克力, 巧妙地在整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理清算理抹上了重彩。“巧克力”这一可以将数与形巧妙结合起来的例子, 展开了让学生结合长方形畅说算理的翅膀。

从巧克力到长方形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 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又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让学生充分说算理。结合图形让学生说算理降低了学生表述的难度, 学生可以广开言路, 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 说算理时, 在多种想法中, 教师不直接评价, 而是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朝“几个几分之几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几个几分之几”进发。这一环节, 也是让教材从现实生活走向数学化的研究思想的具体表现。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探究,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建构, 感悟算理,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看似平淡的算理与算法变得丰实、饱满、有韵味了;变得富有思考、富有理性了;变得富有情趣、富有灵性了。

篇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

二次研读 教材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87-03

人教版教材编排呈螺旋上升的特点,同一内容在不同年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衔接?如何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三年级下册教材已经出现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为何到了五年级下册又再次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呢?此处教学如何与前面教学衔接?不同年级的两次呈现,教学目的是否一致呢?其对后续学习起到怎样的作用?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展开教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第一次研读。通过研读,我们发现:三年级的同分母分数的计算,学生是从图形等直观演示去掌握算法的。在教学时,教师会借助具体教具,动态地演示加和减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五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启下——即在进一步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单位“1”、在分数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埋下伏笔。

一、学生学情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段的变化,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我们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能更好地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有效教学,我们选取了一个班级进行课前测试。前测重要考查三个方面:1.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学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掌握情况;整数、分数、小数的计数单位的掌握情况。2.学生动手能力的了解。3.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算理的感知和迁移的情况了解。

(一)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析与思考】学生第一题的正确率为88%,但他们受以前学习的影响都不会主动约分。学生犯的主要错误有:有4人是看错符号导致计算错误;有2人是计算方法错误,即采用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第二题正确率为76%,共计12人填错。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不会填写计算单位,其中遗忘比较多的是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三小题正确率为100%,在说明理由时,40人提到错误的原因是“数位没有对齐”,能进一步指出“5”和“3”的计数单位不同的只有5人,占10%。

从测试情况看,大部分孩子对学过的知识还是掌握得较好,但也有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透、不牢,且随着时间推移,对所学的知识有些遗忘。学生在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中,更多的是停留在相同数位对齐层面,对计数单位的敏感度不高。

(二)学生的动手能力情况了解

问题四:给一张圆片你能折出它的吗

【分析与思考】测试中,96%的学生能较快折出圆片。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出算理。

(三)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算理的感知和迁移的情况了解

问题五,结果是几?为什么?

【分析与思考】本题中正确计算出结果的学生有17人,占34%,说明个别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还是有着模糊的感知。这个测试结果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就隔着一层纸,一捅即破。

二、二次研读教材

从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整数、小数加减法“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不敏感,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仍然能计算得准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学情对本次教学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一次研读教材。

其一,教材对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为“相同数位要对齐”。如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教材提到的都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受到教材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都比较偏重从数位去判断计算方法是否准确和规范,而很少注意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的背后隐藏着“相同的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本质。

其二,在整数和小数中,数位和计数单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对于分数单位而言,它是没有相对应的数位。所以,学生在理解分数“相同计算单位才能进行加减”时,本身就比整数和小数的要复杂和困难一些。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沿用整数和小数的“数位对齐”的方法,而要从其本质——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去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分数加减的算法。

三、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思考

通过对“同分母分数”教材的研读和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我们逐步产生了一些思考:1.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习起点不同,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2.由于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凸显算理的探究,让学生从算法的单纯记忆,进一步演变成思维的一种发展呢?3.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个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启下的作用更为明显,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有意识地引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思考呢?4.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都比三年级的时候有所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这个优势进行教学呢?5.如何在本节课中,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相同数位对齐,回到相同单位才能进行加减?6.如何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计算结果化简的习惯?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做了如下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出示一组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到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习起点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从前测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也掌握得很牢固。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忽视它的存在,直接针对“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展开教学,还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展开教学呢?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试教中,我们也尝试过完全忽视学生已有的这部分知识,重头教学,但最终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做,学生在阐述算理时,还是说不出分母不变的原因,这样就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了。于是,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中去探索、去发现。

(2)比较美羊羊和羊村长的答案谁更好(指出要求:对答案进行化简)。

(3)让学生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做一做,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主动对答案进行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我们看到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对计算结果进行化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计算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约分,故不要求学生化简。这就导致了学生即使学习了约分之后,也不会主动化简。结合前面的思考,笔者提出:如何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计算结果化简的习惯?笔者认为,虽然不能在一两节课就能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就一定可以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时间适应新的要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除了在这里重点检查,笔者还在后面的练习中选取了一组比较特别的数据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计算结果化简的感受和刺激。

2.深化探究算理。

(1)懒羊羊不服气,提出了两个质疑:A:如果我的答案是错的,那么是比正确答案大了,还是小了呢?B:就算分母不能相加,那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能相加减呢?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出:由于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关系,如何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凸显算理的探究?如何让学生从对算法的单纯记忆,进一步演变成思维的一种发展呢?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肯定了学生提到的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算法。可是,学生并不知道该算法背后的算理——相同的单位才能够相加减。如何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其背后的道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呢?为此,笔者根据整个故事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以懒羊羊的不服气来凸显算理的研究,让学生能从中发展思维。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圆片、彩色笔)来回答懒羊羊的两个问题(可独立研究,也可合作研究)

【设计意图】探索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呢?在前测中,我们发现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来想办法证明:懒羊羊的答案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样设计的效果是:学生都能主动从最本质的分数单位去分析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他们甚至可以触摸到分数的分母与分子扩大和缩小与计算结果大小的关系。这样的设计,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3)师生共同小结出:相同分数单位才能够相加减。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略)。

2.课本做一做(略)。

3.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了全路的,第二周修了全路的,两周共修了全路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修?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选择学生不易发现可化简的分数,进一步强调对计算结果进行化简的必要性。

(四)拓展延伸

羊村长又给了美羊羊一块蛋糕作为奖励,问懒羊羊:“刚才你俩吃了的蛋糕,现在美羊羊又吃了块蛋糕,一共吃了多少蛋糕?还剩多少蛋糕?”如果答对了,羊村长就也给懒羊羊一块蛋糕。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个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到: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的思考呢?对此,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引发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思考。本节课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从三者的争执,到懒羊羊的争辩,再到羊村长给懒羊羊的一次机会,一步步深入,一层一层地剥离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本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原理,因此,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分数单位,以这个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3、关注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对计算方法上的探讨,在计算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题,力求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4、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出课题,这样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习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习深度不够。

篇6: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但在这次的备课上课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听了我们备课组老师的建议后,使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其实计算教学更肩负着计算的意义和算理的理解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从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同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思考方法、计算步骤基本一致,就是计算的方法不同。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的运算的时候就建立了良好的运算意识,为将来接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证明1/8+3/8=4/8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证明,是本着通过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使学生对列式计算说明道理,逐步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使学生通过整数的加减运算的意义,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从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延伸。在比较过程中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

通过这次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篇7: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 一106 的内容及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师出示一张纸问:这是什么?用数学的眼光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教师把纸对折再对折,你发现了哪些分数?(找生说分数,摸一摸,分数里面有几个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五吗?再拿一张纸,它在哪里?有几个四分之一?再添一张纸还有四分之九。

课件出示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分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好吗?生说师板书:同分母分数。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同分母分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喜欢过生日吗?过生日时都吃了些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1(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爸爸吃了8张饼,妈妈吃了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找生说师板书

31:8+8,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用手中的学具圆片画一画。生画师巡视指导。找生汇报。

31114学生可以这样思考:8是1 个8,8是3 个8,合起来也就是8。

314提问:8+8的和是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31(因为8和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13411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板书:8+8=8=8=2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14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8,也就是2。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大家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加法了吗?出示4道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根据条件提问题

课件出示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妈妈吃了八分之五,学生提问题。根据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4.出示一组同分母减法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集体订正。5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找生说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式,其他同学抢答得数。

19

生答。师说,10001000

2下面的计算对吗?请你把错的改正过来.3.“神机妙算”对又巧。4.完成教材第106页做一做。5猜一猜A和B分别是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篇8: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

算理:1/8+3/8,1个1/8加3个1/8是4个1/8,写作4/8。算理,可以解决计算的“对”的问题;算法:1/8+3/8=1+3/8=4/8,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算法,可以解决计算的“快”的问题。所以,算法是对算理的熟能生巧。

计算,总离不开“又对又快”这两个要求。当算理与算法放在一起时,算理会解决“对”的问题,“算法”会实现“快”的需要。当算律与算法放在一起时,算法会解决“对”的问题,算律会实现“快”的需要。

回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课例中,因为算法是算理的熟能生巧,所以在此一课例中,算法可以顺势而为之,算理却须精耕细做。

讨论一:教材上算理呈现的问题

在教材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还是套用生活原型,即画图法,为:1/8+3/8=4/8。

在成人看来,这个过程显然是正确无误的,但在学生看来,问题可就大了。

在学生看来,两个圆放在一起时,一定会填4/16。这种情况,部分学生可以延续至六年级,更何况学生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还没学过假分数。

讨论二:从意义到算理

现在,我们换个思考角度:不从原型, 从意义来分析,算理的理解是否会更流畅?

材料1:填空,表示成算式。

3个10加2个10是( )个( ), 表示成算式:______。

3个1加2个1是( )个( ),表示成算式:_____。

3个1/5加2个1/5是()个(),表示成算式:______。

3个1/8加2个1/8是()个(),表示成算式:______。

讨论:5个10: 30+20=50

5个1: 3+2=5

5个1/5:3/5+2/5=5/5

5个1/8:3/8+2/8=5/8

材料2:你能算吗?理由呢?

讨论:4个1/9加2个1/9是6个1/9,写作6/9。

4个1/9减2个1/9是2个1/9,写作2/9。

材料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讨论:不用去想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只要分母照抄,分子相加减就可以了。

进一步讨论: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讨论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于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而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这个“理”,学生已经感悟了三年,只是他们的感悟尚不能表达为计数单位相加减。

篇9: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

教科书第80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练习

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出示图片)

(1)比一比,辣椒和土豆谁种得面积大?黄瓜和番茄谁种得面积大?

(2)比一比茄子和青菜谁种得面积大?

(3)选两个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

一类: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一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几题与其他题不同在哪里呢?(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这些都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揭示课题: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课堂助学

1.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

(1)教学例1:

例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种黄瓜,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①师:你认为结果是多少?

④师:如果每次计算异分母分数都去画图,会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呢?

学生交流:可以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师:请同学们用通分的方法试一试,填一填。

答: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 。

师:异分母分数加法由于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1)明桥小学的同学们打算在秋天的时候,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青菜,种菠菜。青菜的面积比菠菜的面积少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交流。

(2)明桥小学的同学们爱吃番茄,他们打算明年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黄瓜,其余的都种番茄。番茄的面积占这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交流。

师:你会验算吗?

3.回顾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 ),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

三、同步训练

1.填空:建议放在同步训练第一题。

2.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帮助改正。

3.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四、课堂小结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检验)。

五、当堂检测

1.先在算式下面的图形中涂一涂,再写出得救。

【教后反思】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设计“计算教学‘生活化”’的设想,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分数计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取之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在“改造内容”的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上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为复习作铺垫,与课标提出的“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数的运算教学要求相吻合,能有效地利用情境中的信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温故预习部分,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信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原本简单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对课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为主,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解答例题时采用猜想—验证—说理—总结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初步领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教学的难点: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我利用课件演示,用直观的图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样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

篇10: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山城中心小学 杨宝莲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第89至90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示理解算理,发展形象思维;借助于抽象符号概括算法,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难点:渗透符号化思想。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一张。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早上早餐你们吃了吗?人们常说“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可见早餐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我们的身体健康。你们今天早餐吃了什么呢?能告诉老师吗? 生:我吃了稀饭。师:只吃稀饭吗?还有吃什么菜吗?

师:你呢?也吃了稀饭呀,吃了几碗呀?(2)不错,胃口挺好的。你呢?(馒头)吃了几个呢?家里一共买几个馒头?那你吃了几分之 1

几知道吗?你呢?吃了1碗稀饭?吃了几分之几?不知道呀?没办法知道呀?为什么?哦!不知道总数是多少啊。对,我们不知道总量是多少时,就没办法知道自己吃了几分之几了。老师今天早上也吃了稀饭,大家看我们南方人早餐大多爱吃粥,北方人呢他们爱吃什么呢?(馒头,包子、大饼)今天我们来看看,这是北方的一家人,他们早上吃了什么?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看到爸爸吃了张饼?现在谁能根据看到的这些信息编个问题来考考大家吗? 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

生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还剩下多少张饼?

预设:小女孩吃了几块?师:根据现在你知道的条件,你能求出小女孩吃了几块吗?剩下的饼都是小女孩吃的吗?你们看爸爸才吃三块?小女孩能吃四块吗?我们提的问题要根据条件来。师:刚才,大家提到的这些问题,谁会列式?

生:+1==-== 1-==(你真聪明,懂得把第一步的答案拿来用。这个1是从哪里来的?把谁看作单位“1”?如果没有这个答案,那又该怎么列式呢?1--==,1-(+)==)

师:太棒了,你们都算对了。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直接写过了就可以了。(师板书过程:

313141+===)

***8***238***812师:可老师不明白,算的时候为什么分子要加起来,分母却不变?为 2

什么不能等于4?谁知道吗?都不知道呀,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16个问题。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相同)是的,今天我们研究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却要相加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请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指名读。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自然引出分数加减法的算式,从而聚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探索。

二、探索算理

1、学习例题1(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借助图形来研究分数。请同学们拿出学案,看活动一,谁来读读活动要求?

师:清楚要求了吗?完成后,小组长组织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待会儿,老师要请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来汇报。好,现在小组里开始研究。

(2)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

师:老师看第()小组讨论地最热烈,就请第()小组上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发现吧。其它小组请注意听,看他们汇报得好不好。待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来评价他们呢。

小组①:我们组是这样想的: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合起来是4块,8块中的4块就是,所以分母还是8,分子就要加起来。师:你们听懂了吗?谁来说说,你听懂了什么?还可以怎么想? 小组②我们组是这样想: 就是3个,就是1个,合起来就 3

4838181818

是4个,也就是。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他们吗?

老师有问题要问:为什么分母还是8?(因为分数单位还是,不变。)3+1表示什么意思?(把爸爸和妈妈吃的块数合起来。)(4)小结。

师:刚才几个同学都说得很好,我们一块儿来看大屏幕。(课件展示)①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4块,这4块是8块中的4块,我们从图中十分直观地可以看出8块中的4块就是,也可以写成。

②你们看爸爸先拿了一块饼吃到肚子里,(出示一块)问:吃了多少?(一个)吃完后,爸爸觉得还很饿,又拿了一块饼,我们看爸爸又拿了多少?(几个)?现在爸爸吃了几个?(两个)后来爸爸觉得还不饱,今天的饼真好吃,他又拿了一块吃,又拿了多少?(一个)。我们看,爸爸吃了几个?(3个)妈妈吃了多少?你们看分数单位都是,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直接加起来,一共就是几个?4个也就是。所以分母要变吗?分子呢?

师:明白为什么算的时候分母不变,分子却要相加的原因了吗?如果把分母也加起来,分数单位变成了多少?而我们通过研究分数单位变了没有?

(5)师:-又应该怎么想?哪个小组再来说说?(3块减去1块38***8***81848184812 4

等于2块,8块中的2块就是。或3个-1个=2个。)(6)1-又是怎样想的呢?(8个-4个=4个)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理解算理。(7)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怎样算了吗?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好吗?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请看题目。课件逐个呈现:

1131533019+

***3551nab52-(a不等于0)+ +(n不等于0)

1212nnaa28***818师:数据这么大,也能算得又对又快,你是怎么算的?有什么的“绝招”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生:分母不动,分子相加作分子就行了!(板书)师:继续抢答。

师:没有数字的你们还会吗?怎么算的呀?

师:其实这不就是用字母的形式把大家刚才发明的“绝招”给表示出来了吗?

abab+ =(n不等于0)nnn设计意图:抢答中几道题渐次抽象,最后用字母表达数量关系,抽象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模型,促使学生生成“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绝招”。

二、小结算理。

师:现在谁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今天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概括出来吗?(几个同学说说,师再板书。)

三、沟通联系。

师:我们再来看一组题,等于多少? 20+30= 0.2+0.3= += 师:它们看起来很相似是吧,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我们看第一题20+30=50,你是怎么算的?其实是在计算2个()加3个()等于5个(),你们看它们的计算单位都是多少?所以可以直接加起来。再看看小数加法0.2+0.3=0.5,不也是在算2个0.1+3个0.1等于5个0.1吗?计算单位都是0.1,所以也可以直接加起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呢?+=是在算2个()+3个()=5个()?分数单位都是多少?所以也可以分母不变,直接用分子相加减!你们看分数加法与整数、小数加法本质上竟然如此相似!都是计算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认识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设计意图:理解算理,概括出算法后,再次借助三道题引导学生对题组进行联想、迁移,把分数单位与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建立有机联系,进一步理解算理,沟通联系,形成思维体系,从而一步步提升思维跨度。

四、活动三:达标检测。

1、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很多知识,接下来老师看你们掌握 6

2636263656

得怎样?请拿出学案,看活动二,我们来个小测,看谁完成得最好。师当堂批改,讲评活动二,了解答题情况。

2、师:全对的同学举手,哇,这么多!我们五年()班真是一个优秀的班级。老师算一下,有()人全对,我们全班有()人,那么全对的占全班的()。现在谁会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再来考考大家?

生:全对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没有全对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全对的人数比没有全对的人数多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解答?

五、活动四:设计题目。

师:同学们真聪明,新知识一学马上会。如果老师想请你们自己设计题目,你们会吗?好!那就请同学们每人设计()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写在活动三里。待会儿,我们来评评谁设计的题目最好、最有创意,我们就来把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评给他。师: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设计得最好的同学上来。

2、展示题目。

师:谁会算?他懂得设计时的数据从易到难。他会用字母、图形来设计算式,真有创意。你们觉得应该把最佳设计奖评给谁?最有创意奖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并解答,学生学习兴趣高,设计中再次用字母符号提炼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数学模型,提升了思维。

六、拓展延伸。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又该怎样计算?还能应用“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方法吗?你们猜猜可能怎么计算?(学生猜测)像这样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又该怎样计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又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希望同学们下课之后继续研究,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因为新课程中的教学时将这一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分散在不同的年级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就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下册中的分数的教学。学生基本上会计算,但为什么 8

121438183141== 分子相加减 82838183121== 分母不变 848488441== 结果化简 882

可以怎样算,也就是算理其实是不大懂的。所以,本节课,我把理解算理当做教学的重点来处理。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示理解算理,数形结合,用几何直观的方法发展形象思维;借助于抽象符号概括算法,发展抽象思维。如在抢答题的设计中,先从小数入手,在到大数,然后出现字母,逐渐抽象,最终用字母抽象出算法,形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算理,概括出算法后,再次借助三道题引导学生对题组进行联想、迁移,把分数单位与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建立有机联系,进一步理解算理,沟通联系,形成思维体系,从而一步步提升思维跨度。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并解答,学生学习兴趣高,设计中再次用字母符号提炼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数学模型,提升了思维。

篇1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P104—10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养成规范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从“3/8”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你对3/8有哪些了解?

学生可能从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真分数、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

【设计意图】

(1)复习分数相关知识

(2)当学生提到分数单位时,让学生列举和3/8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进而引入“同分母分数”,重点让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师:看到这些同分母的分数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汇报之后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提出想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引入课题,既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也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

二、合作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意义、算理、计算方法

1.开放问题中感受分数加法的意义

(1)根据1/8和3/8这两个分数列加、减法算式

1/8+3/83/8-1/8

(2)根据加法算式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算式提出数学问题,在开放性的题目中感受分数加法的意义。】

2.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在独立思考1/8+3/8的计算结果和验证方法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或其他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在探究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理解算理;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3.感知并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汇报1/8+3/8是怎样计算的,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规范书写。

(2)习题巩固,进一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层次一(计算结果是真分数)2/7+3/7=2/9+4/9=

层次二(计算结果是假分数)5/12+7/12=3/5+4/5=

(3)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一基础题的练习,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层次二,提出了计算结果是假分数的特殊情况,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练习后总结计算方法,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以上为20分钟教学内容】

三、推理迁移——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意义、计算方法、算理。

1.开放问题中感受分数减法的意义。

根据3/8-1/8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算式提出数学问题,在开放性的题目中感受分数减法的意义。】

2.由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推测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由加法直接推测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来推测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用推测的方法独立计算3/8-1/8。

3.解释算理

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分母不变(分数单位相同)

4.习题巩固

通过7/9-2/9=7/10-1/10=两道习题巩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回顾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拓展深入——进一步探究“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

1.提出问题引入“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

有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老师口渴吃了1/4个,还剩多少个?1-1/4。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特殊情况“1”减几分之几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不把1写成2/2、3/3、5/5……,进一步感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3.习题:1-3/7。

篇1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案及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计算,在课没展开前基本都能计算,这节课属于典型的“复习铺垫—知识迁移解决问题—比较归纳—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课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过于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往往在计算方法上下了重功夫,认为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了,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计算机能,因此这样的课只要十分钟就能解决,可以说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简单。至于运算的意义、运算的算理,学生感受是不是深,运算的算理是否理解,总觉得患得患失。但在这次的备课上课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听了我们备课组老师的建议后,使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其实计算教学更肩负着计算的意义和算理的理解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从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同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思考方法、计算步骤基本一致,就是计算的方法不同。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的运算的时候就建立了良好的运算意识,为将来接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证明1/8+3/8=4/8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证明,是本着通过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使学生对列式计算说明道理,逐步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使学生通过整数的加减运算的意义,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从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延伸。在比较过程中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

通过这次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篇1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80-81例1、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后计算的道理,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数学活动,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法则准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自主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课件,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口算

为什么前面的题你们算得那么快, 到这里就遇到问题了呢?同分母分数就意味着什么一样?分数单位一样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 而分数单位不一样, 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探索方法

1.引出例题。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 小明一家准备去必胜客为他庆祝生日。瞧:香喷喷的超级至尊比萨来了。爸爸吃了比萨饼的, 妈妈吃了比萨饼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比萨饼的几分之几?列式。

这是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 我们还没有学过, 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结果吗?请你把计算过程写在老师给你发的纸条上,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给你发的学具, 将圆形纸看作比萨饼, 在纸上折一折、涂一涂, 表示出的和。谁写得最工整、涂得最漂亮, 老师就把他的作品拿到大屏幕上让大家看。

2.探索方法。

生1小数。师:你是用小数来进行计算的, 老师想问问你, 你为什么要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进行计算呢?你能把我们不会的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计算, 真了不起。那老师还想问问你, 你是怎么计算0.5+0.25的呢?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也就是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

生2涂色。那老师还想问问你, 你怎么知道涂色部分是呢?

谁知道他把涂色部分看成时, 看成了几分之几?里有, 就是

生3通分。师:通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把通分成呢?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进行加法计算。

3.算法优化。

同学们, 你们一共用了小数、涂色、通分三种方法来计算出,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就是都在想办法统一计数单位来进行计算。那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实用呢?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计算

你为什么不选小数?想得很全面, 确实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你为什么不选涂色?例子选得真好, 如果是, 你也去折纸涂色吗?

4.教学减法。

同学们, 你们可真了不起, 不用老师讲自己就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请继续看大屏幕,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比萨的几分之几? (列式“) 一共吃了, 还剩几分之几?

你能利用通分的方法, 再参考老师的书写格式自己做出这两道题吗?

师:这一步在干什么?目的是什么?

4/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1看成?行吗?

题纸上计算

师:这道题和黑板上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更好?你有什么建议?

5.提醒验算。

(1) 验算:我们学计算, 一方面要学会计算的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借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小数加减法验算一样。这道加法怎样验算?减法呢?

(2) 约分:作为结果, 能约分的应该怎么办?

6.归纳小结。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 (板书:异分母分数相加, 先通分, 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三、拓展练习, 巩固提升

1.这是我们班部分同学做的练习题, 请你当一回小老师帮我判断一下, 他们做得对不对。

2.小明家到少年宫一共多少千米?

学生用三种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全部学完了, 他们在计算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理解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据此, 我将分以下几步精心组织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创设一个小明一家去必胜客吃披比饼的情境, 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 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 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在学生列出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

2.合作探究, 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 小组合作。

在这里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一共想到三种计算方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

(2) 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独立计算,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 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 再计算比较合理。

3.巩固内化, 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 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1) 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 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 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 通过改正练习, 引以为戒。

上一篇:初中教育叙事案例范文下一篇: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