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2024-04-24

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共10篇)

篇1: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通过5天的培训,感受到中华5千年灿烂文化的魅力。中华5千年灿烂文化是拯救现代社会一切丑恶现象的良药。渗透浓缩父母、老师辛勤培育下的孩子狼性十足做出许多道德沦丧,杀害父母、坑害社会无辜百姓,为自己的一己私利,冷漠,行为偏激,没有人性。如电视新闻题报道的,假药、假奶粉、地沟油、毒馒头、啃老族、社会恐怖暴力,等等社会乱象的源头和一切罪过究竟有谁来负责,由谁来买单呢 ?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有血性有担当有责任的中华儿女深思?为什么人和人毫无诚信可言,尔虞我诈?究其根源是我们国人忘了我们的根,摈弃了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当一种文明没有继承人的时候就是灭亡之预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儒释道,了凡四训,仁爱、纯净纯善、爱仁者、人恒爱之、敬仁者、人恒爱之。中华传统美德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力量坚实脊梁。人如果有信仰,就有理想信念和追求。如果人没有信仰就如同行尸走肉。当前为什么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建设意义何在呢?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自己的本分。传道、授业、解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放弃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付出的是沉痛的教训。因为当前世界动荡不安,社会复杂多变,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差亮眼睛明辨是非,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从小里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

我坚信社会各行各业,工矿企业,机关,社区把中华传统文化拾起来以榜样的力量坚定不移地走,小手拉大手我们的社会文明风尚会红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的。

篇2: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员工学习《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刚刚接触的时候对他的文化内涵还没有太多的感悟,理解上也很肤浅,在我以前的观念里,认为《弟子规》是中国的传统“蒙学”。但通过学习知道,其实《弟子规》中的“弟子”不全指小孩,孔子的学生都可以称做“弟子”。中国的传统经典都是共通、没有派别的。《弟子规》包含着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内容包括道德、哲学等。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灌输,从中还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所感悟。

媒体上屡屡报道的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及不和谐的事情,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显得相当的突兀,佛山的小悦悦被车碾压后人们的冷漠,深圳北大研究生的打骂父母事件等等,不禁让人们发出感叹——这社会是怎么了?扶危济困、百善孝为先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精髓啊。也许有人说这种观点是以偏概全,但现实中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与当下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矛盾是存在的。

我们这代人从小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可谓是没“文化”的一代,所以成人后也应该补上这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就显得尤为必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直到现实中的今天还散发着他独特而璀璨的光芒。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

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关爱。

篇3: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本土文化及文化的本土化显得尤为必要、重要和紧迫, 特别是地方文化背后的精神与思想。现在很多老师不重视地方文化的教育, 只强调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 而新课程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结合本地的教育资源, 应充分挖掘地方素材, 结合探究性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温州有许多地方文化的素材, 比如:温州方言是温州乡土文化传承的载体, 是联系海内外温州人的情感纽带, 许多海外华侨把孩子留在温州学习,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说故乡的本地方言。

本课结合感悟身边的传统教育一课, 谈谈自己的如何穿插地方文化元素的一些举措和反思。

二、案例实录

片段A导入:

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正月灯, 二月鹞;三月麦杆作吹箫;四月四, 做做戏;五月五, 过重午;六月六, 晒霉臭;七月七, 巧食喜鹊啄;八月八, 月饼馅芝麻;九月九, 登高送娘舅;十月末, 水冰骨;十一月, 吃汤圆;十二月, 糖糕印状元。请您从下列童谣中说出有哪些节日?

生:竖起耳朵, 凝心静气在听。连平日不常露脸的小张也在跃跃欲试。

生1:中秋节。

生2:端午节

……

设计意图:“十二月令”就是描写过去温州人一年12个月的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俗的活动, 通过形象直观的视频形式, 附之以本地方言琅琅上口的吟唱, 很快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和探索兴趣。从课堂的气氛来看, 效果挺不错的, 学生们都很积极。

片断B

1、猜谜语:希奇事儿实在多, 纸里竟能包住火, 瞎子有它没用处, 一到节日格外多。[打一节日常用物]

生1:灯笼

2、学生活动:

如一同学抽中下列纸条之一, 则要通过习俗描述、动作展示, 让其他同学知晓该节日名称。

A、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B、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C、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D、三角四楼房, 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 解带脱衣裳。 (打一节日用品)

设计意图:对于A、B、C材料的组织, 设计上, 借助学生的看、思、说、演来进一步理解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 再通过画面图片进一步引进民俗风情, 画面都来自当地的民俗图片, 有许多是学生本人在里面活动的照片。上课到这一环节时, 学生利用漫画来表达C组的鹊桥相会, 董永与七仙女下凡, 画的很逼真。另外一组的学生用《爱妻之墓》来表达B组的清明节, 也超出了老师的课前构思。这里追寻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变迁。社区举行包粽子比赛, 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是另一个当地学生家门口的画面, 还有当地的农民参加了全国赛龙舟比赛的画面, 都体现了浓浓的地方文化色彩。

片断C:温州方言童谣:

(前) 正月初一头, 捉张单个头;走到县前头, 买只酱菜头, 煮起一锅一罇头。阿一夹一夹, 阿二想汤喝, 阿三拔双箸。阿四流眼泪, 阿五给阿妈讲, 阿六头打肿, 阿七端起抿, 阿八挟箸添, 阿九走拉到, 阿十看看罐头非能燥。 (后变成) 腰果核桃八宝茶, 高档饮料往上拿。新年好菜吃个饱, , 时髦衣裤多又好。春节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经济原因

生2:人们的意识、思想

……

设计意图:童谣是童年的讴歌。没有儿歌童谣就没有童年。有多少童年, 就有多少儿歌童谣的故事, 一首好的童谣儿歌就是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儿歌童谣活泼活泼、易记易懂,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温州的童谣是温州方言文化教育中一朵灿艳的奇葩, 曾以其自身魅力给予一代又一代温州少年儿童奇特而又有效的教育, 这儿材料清晰, 趣味性强, 切合学生生活的现有实际。用方言朗读才能显示这首童谣的原汁原味。再一次验证了传统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的魅力。

三、案例反思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

在新课程教学中, 如何选用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呈现, 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 特别是综合探究课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案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大量选取温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材料,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渗透于历史与社会的新课程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中材料的形式新颖精致, 贴近生活, 对材料组织, 做到有梯度地营造探究式问题链条, 通过材料来变式地理解主题, 利用材料背景激发学生的思考, 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2、地方方言体现地方特色

作为历史老师在继承地方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读童谣的过程中, 不难看出学生对温州方言是饶有兴趣的。作为教师有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地方方言的教学, 以推进地方方言在新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

3、社会实践是素材的源泉

《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只局限于课堂本身, 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把社会的广阔空间引入课堂, 强调社会实践, 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这种开放性正是热血澎湃的青少年所需要的, 他们会因此更爱学习, 学得更好。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地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 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 才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 本课通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民俗活动, 分析地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突出地方文化在传统节日中所表现出来的“团圆喜庆”、“温馨祥和”之情,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以真情打动学生, 以魅力感染学生, 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

参考文献

[1]《话说温州》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

[2]《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学月刊》浙江教育学院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关键词:传统文化;个人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1-0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却频频发生,在某些地区和高校甚至还比较严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权威数据显示,自杀人数却占世界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高自杀率国家,青少年自杀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杀成青年第一死因。自杀,对个人和家庭是莫大的悲剧,对家族和社会也是极大的损失。同时,自杀还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每次自杀事件都会对周围的学生和老师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甚至引起个别人的效仿,给社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

生命没有重复。花季人生的过早凋谢,非常令人痛心。但如果能进行早期的生命教育和及时的心理和行为的干预,则会有效遏止行为的发生,挽救年轻鲜活的生命。此任学校责无旁贷。本人撰写此文就是希望能从祖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意义的认知,以期能起到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目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体系,其核心是人生问题,其蕴含的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具有的极浓的人文关怀意蕴,不仅在古代塑造了一批批热爱生命、意志坚强、死得其所的仁人志士,而且在今天,它对我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血亲关系

《孝经·圣治章》:“天地之性,人为贵。”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儒学即人学。生命是宝贵的,认知个体生命的价值要把他放在社会关系中,这里的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关系。人是由父母生养才有了生命过程。这种生命的给予及养护的过程,使人类产生了自我生命与家人、家族血肉相连的不可分割的血亲纽带和感情。自我是父母和祖宗血脉的延续,同时自己又承载着延续血脉的作用。个体生命既是自己的,又不是自己的,是血亲关系的体现。

儒学和佛教文化极力渲染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的庄重与辛苦,养育过程的劬劳、罔极、煦伏与含辛茹苦,养育子孙也希望能老来得养,这种人伦关系与西方的突出强调个体意识思想观念有很大差别。正因为这种血亲文化和宗族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人特别重视自己的家庭亲情,个人做事不能仅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还要想到父母和家庭,甚至要考虑到家族关系。因此中国一般百姓皆珍惜生命,少有采取断然的自杀行为,也不会随意践踏他人生命。而当代青少年过度自我化的人生观,冲击了对家族、社会、国家的责任,所以当他在考虑是否采取伤害生命的行为时,多考虑的是自我个人的原因,只求自我痛苦的解脱而不顾其它。对家庭和家族而言,自杀是最大的不孝,罪莫大焉。如果把儒家的对个体生命认知的“血亲”文化发扬光大,对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个体生命的家庭价值在于孝悌

个体生命的家庭价值是在血亲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表现为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家庭伦理关系,最主要为孝道和悌道。

《论语·学而》中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更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出也。”教育由“孝”生发开去。儒家的“孝”要求子女要珍爱生命,这是最基本的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发肤来之于父母,任何人都不能轻易作践其肉身,更何况自杀这样的残忍之事呢!这是孝的起码要求。那些自杀的人,都是一些不孝自私的家伙。同样,孝也不能使“亲心伤”,而“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有点孝心的人,是不会轻易自杀的,就是一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怆就會让他无法下定决心放弃自己的生命。

中国人注重血亲关系不仅表现在孝道上,还表现在对家庭同辈成员的友善上,即悌道,孝悌发扬开去,就会友待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弟。”《弟子规》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试想一个孝悌之人,怎么能忍心自杀呢?自杀的人大多感到无助、无法解决,才走上不归路的。须知在人生路上能长久地相互陪伴又有血缘关系的只有兄弟姊妹。兄弟姊妹年龄相近,少有代沟,彼此在人生上会有多大的帮助呀。当人感到无助、有无法逾越的障碍的时候,在兄弟姊妹的帮助下会变得坚强和豁达起来。人生需要亲情,尤其在最困难的时候。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种骨肉亲情,人们只得在旁系血亲中寻找这种关系。但不管怎样,中华民族的“孝悌”文化对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家庭关系上的认知,在珍爱生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西方文化不可替代的。儒家文化更认为,孝悌可以感天动地,感动神灵。“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三、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贡献社会

儒家认为个体生命的价值是有层次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儒家认为,真正的孝就应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的最高境界,因此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贡献社会,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死得有价值。为了大义,甚至是可以灭亲的,可见中国人义的观念的重要。比之于自杀,就“死”得太没有价值了。当我们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时候,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所折服、打败,有了这种观念,才能对得起父母、祖先,敬始、慎终、追远。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立德被儒家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重要性远在生命之上。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造就了历代一批批为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赴汤蹈火所在不惜的仁人志士,为铸就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与爱国主义的灵魂起了积极作用。面对今天的大学生的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如果能进行多次的深刻的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的教育,亦能够有效的阻止大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磨炼与自我觉悟,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甚至磨难时,往往能修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态度。作为老师,应以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人生的创造者为目标,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在平时的教育中,应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认识到生命存在的神圣性。

生命教育很多人认为起源于美国,但多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都会知道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里面的生命教育有其独特深邃的内涵,更适合中国人的特点,更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窃以为,万不可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解决中国的问题主要应立足中国的情况(当然我也不排斥外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从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悟生命的价值,既解决了生命教育问题,又弘扬了民族精神,不是更好吗?

参考文献:

[1]贺新华,胡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科技信息,2010,(27).

[2]晏波,李方方.中国传统死亡文化观及其对死亡的启示[J].理论纵横,2008,(6).

篇5:对企业文化发展的感悟

我是一个走出校门不久的80后,对工作没有太多经验,甚至是有点自信心不足,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在工作中看到的积极现象很多;比如员工工作状态高亢,对工作任务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凝聚力。企业精神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

企业精神一旦形成群体心理定势,既可以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以通过潜意识支配行为,还可以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的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声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主要有5方面的效用:

1.规范性

即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对企业和职工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是对员工中存在的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 等的规范。

2.约束性

是指一种由内在心理约束而起作用的对行为的自我管制,属于企业的微观法律部分。如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厂规厂法、厂风民风、人际伦理关系的准则等,企业精神正是它们的集中反映和理论升华。

3.凝聚性

企业精神如同是一种粘合剂,它使整个企业团结一致。这是企业精神所确立的共同价值和信念所起的作用。

4.融合性

企业精神对职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新职工进入该企业后,通过耳濡目染,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语言,从而自然而然地融合到这个集体中去。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能够做大做强,他们都有着某种信念,这就是所谓的企业精神。比如说,美国的IBM公司:“IBM 就是服务。” 日本的三菱公司:“顾客第一”,“诚实、注意和睦、公私分明”,“放眼世界、努力改进经营管理、发明新技术。”我们的企业有着很好的前景,是国内交通安全的先锋,但是,如果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的精神支柱,要发展壮大也是有着很多困难的。团结精神是心脏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是它的员工们具备良好的团结精神,就如同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有一颗强健的心脏,才能够充满活力,积极进取。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团结意味着必须与他人合作,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筷子容易断,千根筷子不易折”。依靠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团结精神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出色。“人”字两笔是最优美的字形,表示着人需要相互支撑和扶持,身为文明人的我们又怎么能不懂其中的含意呢?如果能在这个群体中,积极、有效、无私地帮助于他人,同时又能获得他人帮助,这样才能很快进入角色。一个没有团结精神,不善于合作,封闭自己,单打独斗,不能群体奋斗的员工,那就等于丧失了锤炼自我、超越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

实干精神是双手

“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的幸福生活,企业的美好明天是依靠我们辛勤的劳动,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首先在于他是否具有实干精神,是否用心地将本职工作做好。因此,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能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得过且过。

有这样一种理论:大事情不是谁都会做的,但谁都想去做,小事情谁都会做,但谁都不想做,想做大事的人很多,唯独你肯去做小事,你才会在这一群人中脱颖而出,大事情才可能交给你去做,因为人们从你做的小事中已发现了你的才干和素质。换句话说,是小事情使你获得了做大事的机会,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磨炼了你的意志。“一个比别人多走一段路的人,一个注重行动的人,是离成功最近的一个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就必须脚踏实地,一切从现在开始,一切从零开始,一切凭实际能力与责任心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怕做小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我的大发展。

创新精神是大脑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潜能会被习惯掩盖,被时间消磨。只有对“习惯”提出挑战,对“传统”提出质疑,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认真思考的人,才能够富有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的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们在谈论创新时都提到要“敢于质疑”。有位老师说过,“当学生对他说“教授,你错了”,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因为他有勇气去质疑,不迷信权威。海尔文化精髓之一就是它的创新精神。我们中国人素以谦虚好学著称,我们的企业要想实现跳跃式发展,也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但要学习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德国人的严谨态度,还应学习美国人的创新精神。

奉献精神是品德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人具备这样的奉献精神,涌现出了许多榜样,为企业默默奉献。有的员工在企业里奋斗,与企业同甘共苦,他们的美好青春时光在企业里流逝,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企业之花。在付出与奉献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部分从基层做起的员工,被企业重用,担任了经理、总经理职务。有的得到了企业的奖励,得到了回报。“奉献”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激励了无数人。

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应该认真领会这四种精神。我想,如果具备了团结、实干、创新、奉献这四种精神;那么,美好的明天就会在过程的另一端等着我们。

篇6:浅谈对茶文化的感悟及认识

姓名: 学号: 班级:

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一、摘要

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并且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茶不仅种类多,而且功效全。品茶,可以品出茶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哲思和心灵的宁静。将茶思作为现在忙忙碌碌生活节奏的一个调节剂,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二、关键词

品茶,功效,养生

三、正文

在古代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古往今来,饮茶已进入大埔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如婚礼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礼,也是很讲究的;中国人自古就有好客风气,客来敬茶,以茶联谊,以茶代酒屡见不鲜,不论那方亲友来访,总是以先请人饮茶为上礼,真可谓到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程度;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如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等赏月,合家同乐。由此可以看出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并且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1、茶的种类

茶的种类多种多样,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白茶。在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出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这些茶叶分属各个品种,都是茶中之极品。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色,香,味,形的标准。另外在平时,我们要学会科学贮茶,避免茶叶含水量多,严禁茶叶与异味接触,防止茶叶挤压。

2.、茶的功效

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而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它们对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茶叶还有利尿及抑菌作用。经常适当饮用茶水,将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饮茶有降低血脂,减肥健美的功能。茶叶中的茶多酚能抑制或阻断多种致癌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脂多糖,硒和锌等。茶叶的对人体的功效,随着医学科技进步,也是逐步发展的。茶还可以作为预防胆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成的药物,可作为支气管炎和感冒时的发药和增进呼吸作用的药物,可预防痛风和消除人体中有害的盐类及毒素的积累,治疗瘰病,防治各种维生素缺乏症。还可作为人体铜、铁的元素的来源,可治疗因食品中长期缺铁而引起的贫血症。

3、中国的茶历史

篇7: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在我们国家,不管是北京上海等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还是部分的中小城市,对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都只是停在起步或是逐步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还占很少一部分的,所以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力。另外,从另一个方面讲,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而且正在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群。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其中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艺术欣赏、广告、动漫、娱乐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而曲阜----孔孟之乡作为我们山东省乃至整个中国内的一个重要旅游城市,在文化的深厚程度、文化发展的潜质上都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因此在这里主要是谈一下曲阜文化产业方面发展的现状和我自己对曲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文明的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东方圣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曲阜是个县级市,隶属济宁市,商为奄国都,周为鲁国都,因“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而得名“曲阜”。

曲阜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这就促进了曲阜市内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曲阜共有包括6处国家级、21处省级在内的11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著名的孔庙、孔府、孔林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曲阜市委、市政府在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文化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连续24年举办了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推出一系列以孔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了孔子六艺城、孔子研究院、论语碑苑、杏坛剧场,明故城墙等文化设施,重点扶持发展了孔子文化旅游、孔子文化演艺、孔府餐饮文化、文化书画业、文物复制品、文化会展博览和旅游商品销售等文化产业门类。数年来,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总收入对经济和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2008年1月,曲阜明故城区域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和山东省关于“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打造以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集聚区“的要求,曲阜市依托利用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资源优势,规划了以世界文化遗产“三孔”大中轴线向新区延伸的文化产业园。园区内已经建成并开放了40万平方米的孔子文化商品市场,正在动工建设12万平方米的孔子文化会展中心。还规划建设孔子博物馆、孔子文化广场、大型游客中心、文化体育公园、大成桥及沂河景区等重大文化项目。同时规划建设孔子出生地尼山等。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本地文化产业规模、质量和水平,以产业发展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孔府、孔林的有力保护,为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以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是曲阜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而以旅游业及其相关衍生业为向导的文化产业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又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旅游景点内的卫生环境不容乐观。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墙壁上存在着非常多的乱涂乱画的现象,非常破坏我们旅游景点的形象而且还对古建筑造成了很多不可修复的遗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一些游客的素质不是很高,但是在另一方面讲这也是我们这个旅游景点建设的一个失误,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主要是,在我们国家甚至是其他的地区,很多人认为来到某一个地区就要留下点什么,不能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什么也不留不下,而这就被一些人错误的实践了乱涂乱画的行为。既然人们有这种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一些景区相关设施的建设来满足他们呢?例如:修建一面留言墙或是签名墙;向游客卖一些小形状的绿色植物让他们自己去种植然后挂上他们的一些祝福语等之类的话语.......第二,城区内道路上的卫生条件也有待于提高。大部分路面上的垃圾很多而且几乎见不到有垃圾桶,所以乱丢弃垃圾的行为也不能全怪罪于行人,也许他们也是很无奈。道路的不整洁会严重影响我们整个旅游城市的形象、会破坏我们游客对我们曲阜的印象,使得一次性旅游由此产生,这对我们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道路整洁的问题也是必须快点解决的。第三,随着曲阜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硬件设施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纵横交错,缩短了与外界联系的时间,而这在方便游

客交通同时,也促进了一日游的产生,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曲阜本地的宾馆和旅店的待客量减少了,待客量水平的下降也会间接地影响我们曲阜市经济收入的来源,所以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游客通过最便捷的交通来到曲阜而又不想离开曲阜是我们发展我们旅游业的最大的一个效益所在。因此在整改宾馆和旅店的接客质量时也要多多花一些心思在旅游景点上,让那些游客有看完还想看或是想长时间欣赏这个古城风貌的愿望。第四,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和旅游景点的特色旅游观光车。随着公路建设的完备,交通工具也应得到不断的改善,加大对公共交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公共交通工具的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不同乘客人员的交通需求,这也在外在上提高了曲阜的整体形象;在一些景点像是三孔等地,要着力发展特色旅游观光车,这样不仅给游客带来很大的方便,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曲阜旅游景点质量的提高。所以在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时,如何让旅游文化产业链加长加宽,我想这一些措施和想法是值得我们进行更深的思考的。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相关专业人士人才支持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曲阜要想又好又快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生产、管理、策划、营销人才,所以必须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既要留住人才又要引进人才,让更多的智力资源纳入到我们经济发展上来为曲阜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再一个就是充分利用曲阜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相关旅游业和旅游衍生业,做大做精做细,积极开拓本省本国乃至世界的市场,让古色古韵的曲阜城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建设,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以保障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篇8:对教学的感悟

构建生动性动态课堂

生动性动态课堂是指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 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的一种课堂形式, 它不主张预设性, 而强调生成性。在活动中,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并通过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己摸索学习方法, 积累学习经验, 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 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活动中, 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 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把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 学生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整合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 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 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 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 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 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 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 并加以充分利用, 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 更具有生成性。因此, 教师只要积极创设条件, 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而且彰显着人性的魅力。

篇9:“走出去”的文化感悟

我读这本书时首先感慨作者的知识之渊博和涉猎之广泛,这使他在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时进退自如,许多材料仿佛信手拈来,何况他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常常会将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然而所得出的结论又让你心悦诚服。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对文化的理解非常到位。张健雄认为,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每个民族的文化,投映出各个民族的历史和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张健雄认为还要厘清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这三者在历史进化中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在张健雄看来,政治制度与政策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然而,政治是一个博弈过程而不是精神产品,因此不在文化范畴内。同理,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是文化,而经济的运行不是文化。政治和经济是与文化互相平行的范畴。正是持有这样的文化理念,抱着这样的文化眼光,张健雄每到一处,便都能从中发现文化刻下的民族心路历程。

张健雄受欧洲文化的浸染,我估计他满脑子都是欧洲的印象,读他的作品时甚至会觉得他俨然就是像一个欧洲人在观察世界一样。比如,他有一篇写观看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和陕西华清池的大型实景歌舞剧《长恨歌》的随笔,这两个文艺表演都是将舞台直接设立在自然山水之中,试图将“人文艺术与自然风光温馨地结盟”。对于这样的构思,张健雄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将其称为“天人合一”的演出。这种联想很自然,创作者在进行他们的导演阐述时,一定也会把“天人合一”作为他们的艺术构思的理念依据。但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张健雄由此也想到了欧洲的回归自然的“天体运动”。他把欧洲在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这一运动称为“天人合一”运动,因为这一运动的倡导者认为社会的发展使人启动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于是就要去除人与大自然间的隔膜,尽情地让肌肤享受与阳光、空气和自然美景的亲密接触。但这些倡导者把自己称为“自然主义者”,而在国内则被翻译为“天体运动”。张健雄将这二者联系起来,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因为在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谁在参与“天人合一”。欧洲的“自然主义者”,显然是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之中,而《印象·刘三姐》或《长恨歌》的创作者,不过是为观众提供一次体会“天人合一”的表演,人们是以“他者”的身份参与到“天人合一”之中。虽然张健雄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重点讨论“天人合一”的问题,甚至我觉得,文章中涉及欧洲“自然主义者”的一段文字仿佛是作者溢出构思之外的自由联想。在这种自由联想中,也许透露出了作者对于欧洲文化中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欣赏和认同。他因此也就在反观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看得更加透彻。在谈到中西方爱情的差异时,他从秦观的诗《鹊桥仙》谈起,继而漫步在欧洲文学经典中的爱情故事,并结合自己在欧洲与修道院修女的交往,得出结论道:“西方情感文化张扬爱的烈度,中国情感文化赞美爱的隽永。”在作者的心目中,最理想的爱情应该是既有爱的烈度,又有爱的隽永。他从这一理想出发,对中国传统女性赋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他认为,中国性文化具有男尊女卑的特质,女性被剥夺了享受性爱的权利。一个“淫”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女性性欲的旺盛无一例外地被斥为淫荡、邪恶和下贱”,而“男性性欲炽烈是阳刚之气、英雄本色、豪情万丈的标志”。在另一篇比较中西方政治联姻的文章中,张健雄也有相似的见解,他认为,欧洲王室联姻看重的是贵族血统,而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不讲究血缘匹配,只要是龙种,撒在哪块土地上长出来的都是龙子龙孙”,说到底,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中是没有女性的位置的。我想,没有西方文化作为参照,恐怕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不会来得这么透彻。

书中很多文章是专门介绍欧洲文化的,这无疑是张健雄最擅长做的事情,读这类文章,我们丝毫不必担心作者的表述会产生对西方文化的误读,因为他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他完全可以做到像一个欧洲人一样去看世界。但即使在这类文章中,我们仍然会面对“当东方相遇西方”的问题,因为作者的主体是中国文化,即使在纯粹介绍西方文化时,也不免发生“母语干扰”。“母语干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张健雄在《方言的故事》中做了生动的介绍,即使一个自如掌握了多种外语的语言天才,他对母语的反应速度也要远远超过自己对任何一门外语的反应速度,一些精通外语的间谍就是被他们的“母语干扰”暴露了身份的。当然,张健雄并不是派往西方的“文化间谍”,但他在欣赏西方文化时,丝毫也不会掩饰他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我是把他的这种情感流露看成是一种“母语干扰”的。

篇10: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上这门课前,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他们的思想、精神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首先,介绍一下儒、道、佛的主要思想。并从精神方面分析一下三者的人生功效:

<一>、儒家:强调有为,“出世”,即要做事情,在这个世界做事,孔子说要“知其不可为之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要做点什么。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抱负,积极进取,不能只是贪图一时的享乐。同时,儒家强调“仁爱”、“和”、“诚信”等道德行为准则。

<二>、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天人合一。强调的是自我精神的自由飘逸和宁静,在于怡养精神,获得精神的“逍遥”自在。不为外物所累。庄子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庄子看到自由和主观条件的矛盾,但他不是去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条件,争取获得自由,而是采取寻找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佛家:佛的“治心”,既是心里想要的升,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台”的,世事无常,每一个事物包括所有实体,像是芭蕉树,掰掉叶子什么也不是,人就是一副臭皮囊,里面装了心、肝、肺。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想,任何事得与不得都一样。人需要看破红尘,需要修行,达到上述的境界,才能到达人生的极乐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上述的儒、道两家思想互补为主干,以佛等其它思想为辅。上面介绍了三家的主要思想,现在看是探讨一下它们对我的积极意义,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儒家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为人上,我们要以和为贵,为人要谦和,善于学习。不必把平时一点点的鸡毛蒜皮的事放在心上,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这样才能不被小事所累。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入世、有为所和经世致用。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道家),也不关心人死后的问题(佛家)。它强调人需要进入现实社会,融入集体。有所为,就是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处在一定的位置,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们也是一样,人生需要一个奋斗的目标,需要不断地追逐。哪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多少艰难困苦,我们也在所不惜,不放弃努力,不放弃追求,我们需要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理想也许暂时不能实现,但我们不会停止努力。。。再者就是经世致用的精神,学要与实际相结合,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则是一种体现。还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中反映了儒家先进知识分子就是救民的理想。他们实践上也是身体力行,坚持不懈。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结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认真学习,将来现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比之下,道家教导我们要有超然的宇宙观,透视时空,最大的泰山和秋毫之末都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蕴含的都是一个道,因为到无所不在。能以大见小,从秋毫之末中得到道的启迪才更见对道体悟之深。这种以小见大,超越世俗的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的这种对自然的思想恰好与儒的人生理念相互补充,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道,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而佛教呢,认为一切皆空,追求“常乐我净”的境界。所谓的名利,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佛在平常的生活中追求绝对自由的境界中,学会在尘世俗氛超越尘世俗氛,自我平衡,忘掉一切,从而形成一种逍遥豁达、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禅则是佛修行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学习那些心理的修习方法,给自己带来平和和宁静。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整日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而在紧张之余修习参禅,情绪可以得到放松,重新领会恬静平淡的生活乐趣,从而求得心理平衡。

以上都是我对儒、道、佛的理解,学习了这些,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上了大学之后,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用空虚来形容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过,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生气。接触了中传之后,确实然我见识了不少以前没接触过的思想。现在,我懂得了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问题。我需要一个追逐的理想,不管遇到什么,我都会坚持不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上一篇:仅凭社保清单能否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下一篇:渣土管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