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2-09-10

1 近代日本建筑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形式的简单移植

日本近代的建筑发展过程和中国很相似, 西方的折衷主义的风格全盘输入了日本。而在短暂的学习之后, 日本开始了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回归——和风建筑, 开始了对传统文化追求的漫漫长途。在这个阶段, 西方的现代建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产生, 西方还没有探索出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 还在折衷和古典复兴中打转。日本也只是开始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对照西方的建筑形式, 研究自己民族的建筑表现方式, 将传统的建筑形式通过现代的材料和技术表现出来。在这个时期, 传统的建筑形象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人们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记忆, 来确认自己民族的特征, 认知自己的民族, 重拾民族自豪、民族尊严。这个时期的中日建筑转型应该说是差不多的, 都要同时处理两个冲突:古代和现代、民族传统和强势外来文化的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之中, 前者的冲突是困扰着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尚未解决, 西方考虑的更多一些;而后者, 则是中日独有的问题, 中日迫切需要解决自己的民族身份确认问题。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更快一些,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 日本的研究和实践更深入全面一些。

这个过程的探索, 是纯粹意识形态上, 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通过简单的形式象征来表达。中日共同的探索经历, 说明了这样一种方式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方式在当时也是被认同的, 必须的。形式唤起记忆。当然, 形式的继承只是文化传承的第一步。现代化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必然不同于古代, 纯粹的旧有民族形式是不可能创造出适合现代生活环境的。

2 日本现代建筑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从形态到精神

日本建筑对传统的传承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第二步的探索——形态的转化。建筑师放弃了对传统形式的简单模仿, 转而开始对传统符号进行提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丹下健三的东京都厅舍和香川县厅舍。在这两个作品中, 丹下健三通过对传统梁柱体系的提炼, 用混凝土材料表现除了木构建筑的外在形象。这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 也被当时的人所认同, 以至于这种做法被大量推广。不过, 随后就泛滥成灾, 丧失了其创造性。丹下自己也意识到了这样做的不妥, 开始否定自身, 以至于否定自己在代代木体育馆的设计中对日本传统符号“巴”的提炼。这是过程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把传统符号进行了抽象并通过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 完成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初步转化。但是, 问题的关键在于, 这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追求, 形式本身不是传统, 形式只是引导人们记忆的一种符号。真正的传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思想, 传承下来的文化, 而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复生。这样的建筑和日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关系?日本民族的特性和精神, 是不能仅仅通过形式的简单再现而表达出来的。

灰空间是日本建筑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创造。“灰”来源于“利休灰”这个词。利休灰所表现的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简朴而又富有禅意的美学思想。灰色外表暗淡柔和, 然而却洋溢着色彩的微妙和深刻的激情。日本民族崇尚简朴、非对称、自然, 这些特性都能够通过“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对日本民族精神的高度提炼, 体现在建筑上就是灰空间。灰空间一方面是指室内外的过度空间, 另一方面是指介于人与自然的中介空间。黑川纪章在日本红十字总部办公楼中, 以相互渗透和反射的手法, 创造了一个富有室外特色的门厅, 内外空间在这里被模糊化了。安藤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中的庭院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中介空间。西方建筑所强调的绝对功能化理念在这里受到了挑战, 安藤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接触, 对自然的体验。在这个前提下, 绝对合理的功能化就不再是必须的了。相比于形式的提炼, 这类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提炼显得更深刻, 或许这已经不能算是一种提炼了, 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灰空间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体验, 一种新的生活环境, 而其产生的根本的哲理则是纯粹日本民族的。这种由本民族传统文化内在蕴含哲理所指导而创造出的建筑表现形式, 才是真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3 日本当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无意识的传统

追求传统的表现, 有些建筑师追求有形的手法, 而有些建筑师则采用无形的手法。如前所诉的种种都是有形的例子。而安藤的建筑更多的则是无形的手法, 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无意识的继承。比如在风之教堂中所做的。安藤的风之教堂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形式元素, 而是将日本传统寺院中的静谧、神圣感通过空间的处理手法表达了出来。这已不是某种传统理念的刻意提炼, 而是把传统建筑空间所形成的生活体验、空间感受用现代的建筑手法来表现。民族传统文化, 不仅仅是通过一些文化中的概念来体现的, 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生活习俗的顽固保持。比如, 西方传统的圣诞节, 中国传统的春节, 这些风俗习惯, 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也不应该去改变的。安藤自己说过, 他在设计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日本的形式问题, 但是人们却认为他的建筑是日本式的, 或许是因为他所接触的材料感、尺度感、空间感受都是日本的, 所以才无意识的做出了日本式的现代建筑。这种无意识其实是民族传统的一种潜移默化, 归结为一种生活的体验, 场景的重现, 重视的是感觉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4 结语

建筑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 而是具体的生活环境、空间体验。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 被这个环境所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 更多的是感性的, 比如材料质感, 空间尺度等能触摸到的感觉到的体验。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应该是对这种传统空间感受、空间体验的传承, 而不应是传统文化中抽象理念的形象化。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抽象的理念, 只有具体化成适宜于现代日本人生存的建筑空间, 才能真正体现日本传统的生命力。

摘要:日本建筑与中国的建筑的关系非常近, 研究日本现代建筑对于传统的传承, 可作为中国建筑发展的借鉴。日本现代建筑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历了从形式到精神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日本,现代建筑,传统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张在元.文彦空间形象[M].同济大学出版社 (上海) .建筑与城市设计出版社 (香港) , 1999.

[3] 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论元杂剧中男性人物形象的道德境界下一篇:光纤保护通道的分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