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建筑的看法

2024-04-11

对传统文化建筑的看法(精选8篇)

篇1:对传统文化建筑的看法

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诸子百家和历代众多名家的著作是传统文化,各地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融铸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要素,形成了保罗天地、蕴含人生的科学体系,并且历久不衰,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着、绵延着和创造着,因此我觉得弘扬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积极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诸子百家的一些言论,在如今的做人、为政、管理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儒家思想在现今的经济学上也有所应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还有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盲从,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吸取优点,摒弃错误,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遗留下的种种恶习,我们应该摒弃,一些消极的思想,我们不能继承。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古建筑,而不是以牺牲古迹来换取城市面貌的现代化,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孔子学会,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下去,并且不断的创新、发展。

篇2:对传统文化建筑的看法

对企业文化的看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它主导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而且通过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来表现与反应。是支撑和规范员工行为的指南,是塑造企业人、事、物的指导思想。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任务,以培育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塑造企业形象为手段,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的,全方位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哲学。

篇3:对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看法

节约能源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我国建筑用能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并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到1/3以上。建筑节能是当务之急,改善居住建筑的热环境,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居住建筑用能严重浪费的状况,必将成为实现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从而为贯彻有关政策和法规作出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搞好建筑节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精心设计,降低民用建筑能耗

建筑设计对建筑节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工作可明显降低建筑能耗。

1.1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建筑的围护结构和造型直接影响民用建筑的能耗。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中,门窗的保温隔热能力较差,门窗缝隙是冷风渗透的主要通道。改善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是节约能源提高舒适性的一个技术重点。在我国南方地区,有许多地方使用单层玻璃,墙体也没有保温措施,使得冬季热量损失大,夏季冷量损失大。为了减少能耗,在设计图纸时可选用塑钢门窗、气密窗、中空玻璃、密闭保温性能好的防盗门、新型外墙保温材料来达到节能效果。另外通过加大外窗面积,改善自然采光等优化围护结构设计,可使冷风渗透减小,能量散失减小,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通过逐步优化围护结构设计,可达到最佳节能效果。

1.2 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节能设计

随着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空调的能源消耗大幅度上升,同时对环境污染也在加剧。因此,在通风和空调设计中,应结合建筑设计,首先确定全年各季节的自然通风措施,并应做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减少机械通风和空调的使用时间。空调室外机的设计位置,应确保能畅通地向室外排放空气和自室外吸入空气;应防止进出风之间的气流短路;应方便清扫室外机的换热器;应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1.3 用电节能设计

由于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用电量逐年增加,因此节约用电对建筑节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民用建筑用电设计中,要提倡“绿色照明”,用高效节能荧光灯替代白炽灯,用电子镇流器替代传统的电感镇流器,但目前电能消耗还是比较大。一些公共走道已运用声光控制的新型节能灯具,用以控制能耗;在居民的厨房中应用电磁加热、微波加热、光波加热等节能厨具,节约了电能;冰箱也采用变频技术节能。优化这些用电设计,预计节电效果会十分明显。

2 强化管理,推进体制改革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手段

大力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职工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并逐步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改革现行热费计算方式,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城镇公用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并执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的新办法。

试行供水、供电限量计价收费的新办法。水电用户除按要求安装水、电表,计量收费外,在有些地方还可采用限量计价收费,超量加价收费,强化管理,使节约水电成为用户的日常行为。

3 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推进节能

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和国情背景,政府在许多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建筑节能的推广应用发展过程中,这种主导作用依然非常明显。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示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给予支持,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重大项目、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项目的推广。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制定节能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等行政手段,建立建筑节能产品与市场价格挂钩制度,建立各种奖惩机制和优惠政策,建立我国建筑节能产品准入制度和强制执行标准,提高节能的约束机制,更有效、合理地推广节能。我国有些地方已强化了建筑节能管理,采取对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房屋不予审批或验收的强制性措施来推进节能,效果很好。

4 增加科研投入,积极探索研究新的节能产品

我国有些地方晴天多,可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热水。积极研究太阳光导入技术,研究采光建材,使北向房间或地下室等地方的房间有太阳光直接照射采光代替电灯照明,开发低成本的清洁能源,利用太阳能做饭;研究拓展新型墙体保温材料,使建筑围护结构更节能。研究燃料电池,实现高效的热制冷;研究开发高效光源,节约电能;研究从污水水源中提取热量,有效利用能源,实现高效污水热泵换热。积极开展建筑节能相关研究,应用新技术节能。

5 节能宣传也是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途径宣传节能,举行一些节能相关活动,普及节能知识。从环保、经济效益等长期发展的角度宣传提高建筑节能意识。宣传一些建筑节能的新产品和不节能的产品,使人们有意识地节能,降低能耗。

文中初步从上述几方面探讨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潜力,同目前用能水平相比,将会使我国民用建筑的能耗明显降低。这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组织科研力量,加强建筑节能研究,解决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充分调动建筑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力量,降低我国民用建筑能耗,缓解我国能源供求矛盾,这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摘要:针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围绕建筑节能设计的部分内容以及其他综合措施,探讨了在建筑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如何利用能源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以缓解我国能源供求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能设计,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产品

参考文献

[1]孙亚南.建筑节能的几点体会[J].山西建筑,2006,32(22):55-56.

篇4:对建筑施工中测绘技术的一点看法

【摘要】测绘技术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工程施工领域中。在實际建筑工程的建设中都需要经过一下几个重要阶段:事先的规划设计、实际的建筑施工和运行管理等。而在这几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必不可少要有测量工作。工程测量技术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并为最终进行房屋权属登记提供法定的基础材料。

【关键词】建筑施工;测绘技术;工程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测绘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其根本的工作原则是不变的。当代测绘技术是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空间科学以及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对地面特征进行的测量,并以数据或者图表的形式直观表示出来的技术。本文重点谈谈我对建筑施工中测绘技术的一点看法,并对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测量工作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1、施工测绘的主要内容

测绘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1)施工前建立施工测绘控制网。(2)建(构)筑物的放样(测设)工作。施工测绘的基本工作:施工期间,将图纸上的建(构)筑物、管线等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施工和设计的要求放样到相应的地面位置或不同的施工部位,并做出明显的标志,作为施工的依据。(3)检查及验收工作。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必须要通过测量来检查工程部位的实际位置和高程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并根据实际测量验收的记录编绘资料和竣工图,作为验收工程质量与工程交付使用后运营管理、维修和改(扩)建的依据。(4)变形观测工作。伴随着施工的进展,测定建(构)筑物在高程方面与水平位置产生的位移与沉降,并且整理出各种变形资料,确保工程安全施工和正常使用和运营,同时这也是鉴定工程质量、验证施工设计是否合理的依据。

2、在工程施工中测绘技术存在的不足

2.1测绘投入不够。尽管测绘技术的重要意义已经被建筑施工企业认可,但是常常因为提高测绘技术及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行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在建筑施工测量过程中,测绘经费往往投入不够,以导致测绘设备配备不到位,比如很多测绘设备严重老化,尤其在测绘设备平时的维护保养方面及其不到位。往往由于测绘设备性能老化,导致测绘技术不能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在测绘质量管理方面,对测绘绩效管理的不到位,致使测绘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有效地被调动。

2.2测绘技术水平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未来测绘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充分引用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国际上先进的测绘设备。拥有先进的测绘技术是得到准确测量的前提条件,特别是现代测绘技术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就要求我们要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测绘技术。

2.3技术培训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因为测绘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到位,技术不够熟练,对现代新的先进测绘技术掌握不到位,致使在测绘过程中难以确保测绘的质量,很容易就会出现测绘操作不到位,测绘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在现代施工过程中,有的建筑企业因为不够重视对测绘人员的技术培训,即使重视比较引入了先进的测绘技术,结果往往也不尽人意。若仅仅采取理论方面的培养,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却不够,也会造成培训不到位,如新的测绘技术对测绘人员而言,掌握与操作不到位,建筑工程测绘的结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3、施工中测绘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构筑物、建筑物和各类管线等的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便于分期分批测设和施工,施工测绘必须要遵守的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通俗地讲是,先在施工场地上,把原勘测设计阶段所建立的测绘控制网作为基础,得到统一的施工控制网,再根据施工控制网来测设建(构)筑物的轴线,最后根据轴线放样建(构)筑物的细部(墙体、基础、门窗等)。施工控制网的地位非常高,它是施工放样、变形观测以及将来建筑物扩建的依据。

4、现代测绘技术

4.1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就是人们常说的GPS技术。在工程测量时GPS技术的使用,不但操作简单方便、精确度高,而且可以有效缩短工程测量时间。这项技术的使用用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外界环境对测量的干扰,以提高测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当代社会通讯技术和卫星技术的飞速发展,GPS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不仅如此,在利用全球卫星定位基础上,实时动态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推广,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放样工作、工程测绘和数字化测图等方面发挥着卓越的作用。

4.2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就是通常说的GIS技术,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以测绘测量为基础,用数据库技术对相应数据进行储存和使用。目前,该项技术逐渐朝着应用社会化、网络平台化与系统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为实际工程测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实际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中,将全球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运用到测量中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中,可以更有效地普及与深化数码摄影地形的测量技术,将测绘技术向更加电子化、自动化与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现在,该技术已经在电力、交通、水利、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有着高精度、高测量和有效底降低了野外作业的工作量的优势,还在变形测绘与地籍测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位置。

5、建筑施工中测绘质量的控制措施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显而易见,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中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了确保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中有效地运用,就要使工程测绘的质量体系不断的得到完善,将工程施工管理程序与测绘程序相结合,通过测绘技术及时有效地判断、加工、存储和传送获取的各项信息,最终以指令信息进行输出。通过控制以上测绘信息,保证良好的测绘质量。(2)监督检查测绘数据。在实际工程施工测绘过程中,业主方、工程监理方与测绘方应当不定时的对施工程序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是对测绘仪器运行状态的检查、绘数据处理过程的检查、施工程序的正确性检查、图纸设计情况以及施工标准的检查等。(3)根据环境变化,优化升级仪器设备和测绘方法。在进行实际工程测绘作业时,应当适时关注测绘场地的环境变化情况,并相应地调整测量方法,从而防止因环境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测绘过程中,要相当注重对于仪器设备的检查、保养和维护,发现损坏应及时进行维修更换。并且及时关注测绘仪器功能的更新换代,做到把最新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技术运用到实际测绘中,从而得到最准确的结果。

6、结论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它的工程施工和工程测量之间肯定存在必然的联系,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程建筑越来越高,体型也日趋复杂,对结构平面的竖向传递和高程传递次数均大量增加,从而测绘工作在整个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大。因此在建筑施工测绘中,就要求更高的测量侧背和测量技术,以满足结构施工精度的要求。为此,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测绘工作更好地服务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从而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建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郝保红.测绘技术在现代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筑,2014(2):343-343.

[2]赵大华.工程测绘技术与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5):94-94.

篇5: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以及他们与外人之间的秩序。它激发成员持续生存下去并参加持续生存所必需的各种活动。

篇6:论对剪纸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论对剪纸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剪纸文化呢?我想好多人可能都和从前的我一样只是看到了剪纸的表面,觉得那些剪纸画非常漂亮而已,很少人能够去深入的了解剪纸文化。自从今年上了非物质文化概览课,知道了那些历史久远但对我来说又是第一次接触的文化遗产,慢慢的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在网上查询这些文化遗产的时候,知道了并深入了解了剪纸文化,这知道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文化。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73 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大多保留在偏乡僻壤的山区农村,即以农村妇女为基本队伍的劳动者应民间习俗和个人审美喜好而传承或创作的。

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当下民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匠所作一诸如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但是国家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二批,给我们敲了警钟,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虽然剪纸在中国有着上两千年的历史,因其材料不易保存,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并不是很多,它弘扬与发展又得不引起我们大家关注,剪纸也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被遗忘的危境,因为现在好多人都在追逐流行,追求时尚。所以我们作为国家新一代的接班人,一定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剪纸文化。目前已经有了新的课改,在部分中学已经开展了剪纸课程,通过鉴赏了解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内容与方法。学会用美术术语解说剪纸作品并分析民间剪纸风格、特色及发展。鉴赏增强对剪纸艺术的感知与理解,学会较理性的鉴别判断作品,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加深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我们身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更要好好的了解我过这些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继承和发扬,使我们的精神文化长久的流传下来。

篇7: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真。

然而,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许多问题。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此外,武铁传《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一文也指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发展不平衡与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

虽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可是,仅仅这样还远不能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看重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经过我国许多部门的努力,版权贸易逆差已经从前几年的1∶10缩小为现在的1∶7,但仍然是太大的数字。而且,图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100以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主要提出三点:

1.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1996年初春,马欣乐先生的个人画展也在迈尔奇画廊开幕,邀请了克林顿夫人为其剪彩,盛况空前,影响力很大。马欣乐先生不少作品结合西方绘画用光用色的手法,很有新意,呈现出大家的独特风格,也使西方的观众对传统的中国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推广了中国文化。

2.多角度实践,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根据《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代表性事物”的了解上,大部分外国人选择了“功夫”、“长城”和“中餐”,认为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给世界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实践,多角度地展示,才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如在大部分美国人眼中,梅兰竹菊是中国画固有的唯一符号,马欣乐先生却让他们认识到了象形文字在绘画中的魅力,让美国人看到更丰富的中国画。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得马欣乐有机会成为全美最大的斯普林丝环球家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美国人钟爱的家纺布艺让中国元素在异国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3.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 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印度尼西亚思源美术馆馆长阮渊椿极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获得了亚洲国际书法高峰论坛颁发的“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大奖”,中国画家马欣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他的新作《大唐盛景图卷》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国文化毕竟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衡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是基于此,各国纷纷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化创造最深厚的源泉。建设和谐文化,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有群众性的文化特征。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文化,是真正民主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既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宗旨的要求。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特征。

篇8:浅谈对建筑设计创意的一点看法

经济发展带来的世纪大同使得现代的建筑设计大都越来越追求独特的风格并且充分体现现代化的、超前的格调, 却往往忽视了建筑本身作为地域性标志的一部分而应具有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社会科学的发展、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 建筑创作风格的主流以及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观点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如同其它的艺术创作一样, 一个优秀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它独特的、能引起共鸣的、能震撼人们心灵的个性及与对周边环境的尊重、对历史的传承以及她所承载的历史进步的文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 无论是办公室、酒店、餐厅、商场, 还是住宅或工业建筑等, 各类工程在设计上是向往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创意空间。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 设计者对每一个新的工程就是一项新的挑战, 他们将会全力以赴去创造自己的新作品。设计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出发, 具体来说, 一位主观性强的人走进现场环境里, 一眼便能够洞悉出它的利弊所在, 知道其适当的处理手法, 这就要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 对周边事物有主观性的认识。再者, 对周围事物不断观察可以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 随着观点与角度的转变, 视野的拓宽, 又可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和创意, 而且, 经常赏析别人的设计做到知已知彼也是十分重要的。

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的人们会具有不同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也会具有不同的建筑创作风格的主流, 建筑设计的创作者们也大多会追随这个主流, 于是便会出现众多作品风格相似、接近或者说雷同的建筑设计符号, 使得他们缺乏独特的个性。而对于不同功能的建筑, 每一个建筑创作着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建筑创作者之运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该建筑这个客观的事物进行充分的分析, 即综合考虑其所处地域、历史背景、环境因素、使用功能等固有元素, 注入设计的独到的理解和新的设计元素, 并与艺术装饰元素恰当结合, 使设计师对该建筑的主观认识通过建筑设计的平面、色彩、空间到立体构成得以充分体现, 这样, 每个建筑便有了鲜活的个性, 如同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性格及对生活的体验和看法一样, 但同时又会受到相同或不同的时代及地域背景、文明发展的约束, 这样我们的建筑群便会各有特色又会有和谐统一的元素令它们浑然一体了。建筑是城市的主旋律, 一些出色的建筑便会成为城市的标志, 它承载了精神的、象征的、审美的内容, 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巴黎圣母院、悉尼歌剧院、上海的外滩等等。所以建筑设计不能脱开一系列的相关因素而一味的去追求某一风格, 地域文化是城市建筑的灵魂, 建筑设计要挖掘和继承传统的地域历史文化, 但更重要的是要超越, 要发扬。如果设计抛开了建筑的时代与地域背景, 那么这个设计作品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如果只拘泥于这一因素建筑设计就会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缺乏生命力。

所以我认为建筑创作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应该不断注入新元素, 推陈出新, 不要一味的因循或抄袭, 只有这样才能创出佳作。当然, 建筑创作也离不开借鉴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装饰模式。建筑设计非常注意彰显不同区域的个性, 同时, 为了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连续, 不至于由于风格的过于强烈而形成跳跃感, 设计师也十分小心地遵循协调一致的原则, 其间的尺度就显得相当微妙。

传统的精华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模仿就能达到完美的, 古旧的风格是因为当时的审美意志和时代的个性造就的, 那种美的形式及审美意识产生的历史也是一次性的, 是后人无法通过生搬硬套去追赶的。所以, 简洁、明净、和美的风格为许多的设计师所喜欢, 他们反对过分的浮夸和奢华, 建筑的空间、色彩、造型、比例的合理、协调是设计师门追求的目标, 也是建筑设计的较高境界。一个优秀的设计, 应该是在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仍令人赏心悦目, 仍具有耐看的气质。现代化的生活越来越精致了, 几乎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生活, 但我们常常会被越来越纷繁时尚的景物所迷惑, 这时会发现我们的设计方向也越来越模糊。我认为在建筑设计中整体空间的掌握决定设计的方向, 即设计风格的形成、技巧的变换都取决于空间调配的结果。在设计师充分考虑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空间布局、细部装修效果 (装修造型、材料质感乃至照明效果) 之后, 建筑造型的比例、尺度、切割都是修正空间所需要的技巧, 设计应该追求美观与实用的结合, 让表象的设计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一个成功的设计, 应该是美观与实用并重的。除了上述文化、审美因素之外, 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它的当代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等因素。

上一篇:你见过黑色的闪电吗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下一篇:为弘扬共产党员恪尽职守、秉公执法的崇高品德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