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2023-05-15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上这门课前,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他们的思想、精神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 首先,介绍一下儒、道、佛的主要思想。并从精神方面分析一下三者的人生功效:

<一>、儒家:强调有为,“出世”,即要做事情,在这个世界做事,孔子说要“知其不可为之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要做点什么。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抱负,积极进取,不能只是贪图一时的享乐。同时,儒家强调“仁爱”、“和”、“诚信”等道德行为准则。

<二>、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天人合一。强调的是自我精神的自由飘逸和宁静,在于怡养精神,获得精神的“逍遥”自在。不为外物所累。庄子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庄子看到自由和主观条件的矛盾,但他不是去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条件,争取获得自由,而是采取寻找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佛家:佛的“治心”,既是心里想要的升,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台”的,世事无常,每一个事物包括所有实体,像是芭蕉树,掰掉叶子什么也不是,人就是一副臭皮囊,里面装了心、肝、肺。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想,任何事得与不得都一样。人需要看破红尘,需要修行,达到上述的境界,才能到达人生的极乐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上述的儒、道两家思想互补为主干,以佛等其它思想为辅。上面介绍了三家的主要思想,现在看是探讨一下它们对我的积极意义,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儒家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为人上,我们要以和为贵,为人要谦和,善于学习。不必把平时一点点的鸡毛蒜皮的事放在心上,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这样才能不被小事所累。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入世、有为所和经世致用。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道家),也不关心人死后的问题(佛家)。它强调人需要进入现实社会,融入集体。有所为,就是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处在一定的位置,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们也是一样,人生需要一个奋斗的目标,需要不断地追逐。哪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多少艰难困苦,我们也在所不惜,不放弃努力,不放弃追求,我们需要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理想也许暂时不能实现,但我们不会停止努力。。。。。。再者就是经世致用的精神,学要与实际相结合,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则是一种体现。还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中反映了儒家先进知识分子就是救民的理想。他们实践上也是身体力行,坚持不懈。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结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认真学习,将来现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比之下,道家教导我们要有超然的宇宙观,透视时空,最大的泰山和秋毫之末都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蕴含的都是一个道,因为到无所不在。能以大见小,从秋毫之末中得到道的启迪才更见对道体悟之深。这种以小见大,超越世俗的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的这种对自然的思想恰好与儒的人生理念相互补充,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道,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而佛教呢,认为一切皆空,追求“常乐我净”的境界。所谓的名利,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佛在平常的生活中追求绝对自由的境界中,学会在尘世俗氛超越尘世俗氛,自我平衡,忘掉一切,从而形成一种逍遥豁达、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 禅则是佛修行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学习那些心理的修习方法,给自己带来平和和宁静。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整日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而在紧张之余修习参禅,情绪可以得到放松,重新领会恬静平淡的生活乐趣,从而求得心理平衡。

以上都是我对儒、道、佛的理解,学习了这些,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上了大学之后,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用空虚来形容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过,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生气。接触了中传之后,确实然我见识了不少以前没接触过的思想。现在,我懂得了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问题。我需要一个追逐的理想,不管遇到什么,我都会坚持不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我只晓得其中一小部分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对我们的成长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领悟其中的奥秘,为我所有。当然,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如此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其中优良的传统,不断地完善自我,为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我们经常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说传统文化有什么时,却总是会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不知不觉就被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中国的节日—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这么多的节日让我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节日?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然而,节日文化仅仅只是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文化,这个深不可测的事物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向老一辈的人问关于我国节日的问题。总有一个念头--在大学我一定要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总有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因此,我对所学的传统文化课之感悟总结为四点。

一、中国科举制度之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好像有禅让制、分封制。然而,这些只是皮毛。通过对科举制度这节文化的学习,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对这很感兴趣。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 才”了。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考中为贡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这样的科举考试也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制度,不计其数的人不惜花费一生去考试。这样的制度既有利又有弊。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 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作弊成风的真正原因。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二、中国礼仪文化之感悟

经常看电视剧,我们就会知道我国古代的礼仪非常有意思。什么宫廷礼仪---见了臣子见了皇帝要有三头九叩。草民上县里告状要给县令磕头。其实,还有好多好多的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奠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古代政治礼仪有很多,比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对先师先圣的祭奠、相见礼、军礼。

在农村,找个对象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先见面,如果愿意就拿一点见面礼,接这就是相家。这也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有的礼仪文化,了解礼仪文化对以后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中国建筑文化之感悟

现代的建筑都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形状是各种各样。比如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都是很有艺术的。然而当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时,我们就会更加惊讶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建筑是那么奇特,那么让人难以想象。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 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 “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圆明园是宫殿与园林的完美结合体。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雍和宫、布达拉宫、大明宫、建章宫、未央宫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都是中国古建筑的杰作。 其实不止是皇宫建筑水平高超,古代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陵墓建筑也是很有特点的。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说秦兵马俑的建造就已经让全世界人折服。

四、中国宗教文化之感悟

我记忆中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是世界最大的几个宗教。我最熟悉的还是佛教。看《西游记》,知道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他们都是佛教的,法力无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佛是一种信仰,在人心中占据很大位置。对佛教有一点了解也是很需要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唐僧这个为中国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因为《西游记》名垂青史。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佛教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不可企及,如果想深入研究,也许一生也不能够说完。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可以在课堂上了解不少生活中不知道的文化,不仅增加了对民族的热爱和归属感,还更加珍惜现在大学里的学习机会。文化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文化就是一个趵突泉,让我们在增加了对知识源泉的渴望。中国传统文化课将让我更加热爱文化,热爱学习。

111308304 董清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李海涛

同志们好!

首先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和邀请,给了我和同志们进行一次心灵交流的机会!很高兴和同志们相会,一道学习和感悟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现在人们已时常提及,“至今已觉不新鲜”。“ 百家讲坛” 把学术殿堂的历史、文学、哲学、文物鉴赏等传统文化引至平民百姓;北京奥运开幕式有一轴长卷尽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又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著名论述: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个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1

又:“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22009年2月初,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时专门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历史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看来,尽管“传统文化”虽已不觉新鲜,但仍有说不尽的话题。今天愿将我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同志们做一个交流。相信这种交流只要源自心灵间的真诚,就一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长途中时时闪亮。

我们就从源头说起吧。

一、 你从哪里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

1、 从汤因比、李光耀的预言说起: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20世纪英国的世界级历史学大家)

“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 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4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 12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选2 / 533-534页。

《新民主主义论》2 / 70

8、668 3 《论语·子罕》

4 《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 为影响世界的中心。”5

﹝按:当然,今天重要的是谁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预测谁能充当未来统一世界的领袖。﹞

东方时空:水均益访李光耀谈中国崛起——李预言崛起,水问其故,李曰:“一个民族的历史!”

(1)、“中国”概念的形成与内涵的变化发展

《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维德用,和怿先後迷民。”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史记·货殖列传》:“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明史·宦官传·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外国传·琉球传》:“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

《今晚报》2009年2月19日:“绝版李鸿章”:“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既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改写国号之例。”

2009年3月13日:网载:李氏朝鲜与美国条约——1882年5月22日,大朝鲜国四百九十一年即中国光绪八年四月初六日,大美国一千八百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China与昌南镇:

俄语“中国”与契丹。

(2)、历史一词的起源与内涵。

史——“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说文解字》 历——经过、经历。

——左民安《细说汉字》 历史——《三国志 ·吴主传· 裴松之注》:“魏帝曰‘吴王颇知学乎?’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明朝,李廷机,袁黄著《历史大方纲鉴》、《历史大方纲鉴补》,(在日本流行)

——19世纪末,清设京师大学堂仿日本设“历史”课。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1页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既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的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 5 《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年版

2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内涵:

 客观过程——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客观发展过程,是已经稳定的凝结下来的活动。

 主体化的记载——历史家、历史记述者对人类活动的记录。

 学科

(3)“传统”与“历史”密不可分:

传——传递;

流传、传承。

统——纪,茧性为丝,煮以热汤而抽统纪,方能成丝。

引申,纲纪,本、始。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

(4)、“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文——文身,引申:文字

文章——文采、礼法制度

文饰

文明、文化 文化:《易经· 贲卦· 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广义——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组织机构。

泛指——一般知识、语文知识

考古学用语——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文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二、 如何认识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精华

1、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独创性——一枝独秀,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文字与文学——用心为文可雕龙,北风南骚韵深长。 文字的独创性:文—形—音—义 陶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3 唐诗 宋词

元曲——诗的国度 对联:苏州留园对联

上联:读书取正,读诗取志,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汉文取坚,

最有味卷中岁月。

下联:与兰同芳,与莲同洁,与梅同疏,与菊同野,与海棠同韵,

定自称花里神仙。

②史学——绵延五彩纂著,三通两鉴廿四史

③哲学——重德言道轻神,天人理气知行辩

④科技、医学——九章祖率恒表

四大发明耀中华

望闻问切辩证

一枚银针行天下

⑤文物艺术——君子无故玉不去

表里如一可比德

南青北白青为主

李唐越器时间无

求意丹青无限美 东方神韵有奇葩 莫道一币形微小 已纳百学在其中

(2) 悠久性与连续性——一脉相承,不尽长江滚滚来

史官制度

史馆制度

黑格尔“中国历史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

不上的。”《历史哲学》

李约瑟:“一般认为司马迁不可能拥有足够多的一千多年前的历史

资料来写历史。可是,当人们从无可争辩的真迹——安阳甲骨文中清楚地找到三十个帝王中的二十三个帝王名字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许多人该是何等惊异!由此可见,司马迁一定拥有相当可靠的史料。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中国科技史导论》

汤因比:《历史研究》——世界26种文明形态,唯中国文明未中断。

(3) 凝聚性、融合性与共创性——一统向心,天下华人一家亲

四次民族大融合、三种文化大交流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传统文化。 季羡林先生:传统文化——大国学 感悟魅力:

a) 天津驻新疆办事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

4 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出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 精华:千般主张论人文

重民贵和说精华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郑师渠:“在我们看来,‘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更能表现中国文化神韵,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也许更恰当些。”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寻根探源说“民本”

① 敬德保民说周公——周公庙里思无穷

《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史记· 鲁周公世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以接天下

之士。”“勿以国骄人”“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尚书· 召诰》“惟命不于常”“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

不鉴于有殷”“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

《尚书· 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 康诰》“用保乂民”“永康保民”“怀保小民”

曹操 《短歌行》: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周公庙对联)

[感悟:“以人为本,天下归心”原文见《新滨海》2008年22期]

② 仁者爱人说 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论语·宪问》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百姓足,君孰与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③ 民贵君轻说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5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 君舟民水说太宗——人为本 存百姓 不夺农时

《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君道篇)

贞观二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

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务农篇)

贞观十四年“魏征上疏曰----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太宗深嘉纳之。”(君臣鉴戒篇)

《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故事:

1、纳魏征谏“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乃停

中男”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马周)

3、杜佑——富国安人;刘晏——米麦数斛,杂书两乘。

⑤ 枝叶关情说郑燮——冯伟林《谁与历史同行》“枝叶世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⑥ 普渡众生说佛教(汶川地震,四川什邡市佛寺素全主持,108个婴儿)

感悟:

1、传统文化民本观的本质:(1)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说到底“君”是主体。

(2)“重民”、“亲民”——御民、使民之道。

2、传统文化民本观的精华:(1)重民、亲民——对民的态度

(2)保民、惠民——对民的政策

(3)听于民——问计于民

3、今之民本观: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主人;

领导者——人民公仆

重民、执政为民

听于民——逐渐完善的制度 4、有感而发:

一、

霜冷长河忆半生, 青云蜀道写真诚。

一腔热忱赋学子, 玉壶冰心慕雪清。

二、

累累军章百战功, 珍存只为英烈情。 农工厂长皆本色, 解甲数载不扬名。 老来多病贫无计, 卖却军章失却灵。

侠骨闻知柔肠断, 白衣听罢泪纵横。

几多感慨吾谁语, 悄言知己诉衷情。

三、

闻语“老乡”喜欲狂, 总理与民拉家常。

深居高坐帝王寡, 问暖嘘寒公仆详。

工钱紧追手紧握, 真情溢见泪溢行。

莫道尚需体制改, 无情怎论为民忙?

四、

吾观任长霞,

感时泪眼花。

心中民常在,

真诚实堪夸。

庶人咏召公,

决狱棠树下。

郑人歌子产,

为政德天下。

诸葛为丞相,

开诚布公明赏罚。

历览前贤迹,

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今民为本,

诚出于心利万家。

一把红标尺,

量出英雄步履满天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千里始足下。

宁静淡泊心如火, 一腔热忱育才华。

五、

入板房,手相握,老人泪两行。

千车砖,望一行,涛兵语深长。

最是令人动情处,孩子笑声满课堂。

爱自为民,源自本,

依依08去,切切09望!

(2)、奥运表演说“和”字

①、“和”字的本义与意义的延伸。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和:乐器,引申义:和顺、和谐。

《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②、以和保和说西周——一个时代的思考——和谐理论文化初成

周公庙:(中周、左召、右太)

召公殿:爱遗甘棠留古迹,故寻周迹赴卷阿。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蔽芾甘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

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③、礼用贵和说儒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有子曰)

背景:天下大乱,乱极思治,乱极思一 —— 思的时代。 孔子:仁、礼、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论语·子路》) 怎样达到和:修己、举贤才、乐教

修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举贤才:“为政在人”、“不以言取人”、“听其言观其行”、“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 乐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礼记·乐记》

“乐者,乐也。”

(《史记·乐书》)

按: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

“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感悟:

学习并快乐着!

音乐承载着历史!岁月是流逝的,精神是永存的,音乐是永恒的。(同一首歌、

喀秋莎、歌唱祖国——指挥)

音乐表达着感情:同窗情、朋友情——我们手拉手想说的太多

亲情——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

爱情——月亮代表我的心、泉水叮咚响

爱国情——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

历史教育之情——太行山上、历史的天空

④、兼爱、非攻说墨子:

“我国古代最讲爱的莫过于墨子”——孙中山。

兼相爱则治,交相利则安。—— 双赢、共富

⑤、道法自然以求和——天人合一

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柔弱谦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

⑥、兵家论战本为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

感悟:刘伯承元帅的故事,周恩来送叶挺三书——《史记》《离骚.》《孙子兵法》

⑦、“法不阿贵”论法家——行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分析)

感悟:和战不绝对,辩证看和谐

ⅰ:时代主旋律不同,和战有异。

ⅱ:和战可转化,仁智促和谐。

例子:楚汉之战、从颂三杰到歌大风

一幅长联说诸葛: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故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陈寿:“臣寿等言„„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感悟: 岷水湖光映翠林,锦城诗意尽诗文。

武侯祠里凝一对,为政得及千古人。

巴山蜀地共君行,一景一情思无穷。

ⅲ:民为本,和为贵——相辅相成,以民为本可致和,以和为贵可安民

温家宝: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府廉洁

三、现实需要你——“史之为用”与“古为今用”

1、古人论史之为用: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满纸英雄言,一把悲愤泪,

可知红楼外,更有太史味。

刘知几:“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岂可缺之哉!”

2、今人“古为今用”:(略)

三、 与你同行——举起人本、尊重、和谐的大旗,完善自我,践行科学发展观

1、 尊重人、人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精华

《史记·管晏列传》

《史记·魏公子列传》

剔除糟粕利发展——个人权力过大,乏监督,乏约束。

“一封朝奏九重天”

2、 和谐——闫崇年“四和”新解

(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1) 和谐个人——与己和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好——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读经典——梁启超:“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诗经》、《论语》、《史记》、《红楼梦》、《道德经》 学点歌曲,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

(2) 和谐他人、家庭、单位、社会、世界——与人和

①、于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②、我的和谐课堂——三言两语

三言:交益友,真诚获相知;

相切磋,述往而知来; 学思问,体道识穷达。

两语:留一片净土赋学子,

存一份真情伴今生。

教学相长——随风潜入夜,

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

朋友,我与你同行;欢迎你—来自天山的朋友。

③、《相知年年岁岁》——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心便可记一世

杨柳青青;咏月怀古——他乡也有问候;留住真情集册

④、和谐家庭

互敬互爱,互谅互为。 相知相助,相进相随。 琴瑟和鸣,举案齐眉。 腹有诗书,德言萦回。 关雎之乐,夫妇和美。

常怀父母爱,情比河海深。 而今虚花甲,痛不见双亲。 双亲虽已逝,慈容遗儿孙。 可为处世鉴,可为仁德心。 穿针平和貌,教我淡浮尘。 待人诚和意,教我贵情真。 毕生持二宝,可得和谐音。 人生长路行,最念父母恩。

⑤、和谐社会——歌颂平民,关注弱者,与人为善,与人为友。

给三叔子女的一封信;累累军章百战功;结识项城新知;贺召师傅八十寿辰

⑥、和谐世界

11

一国两制——和谐中国的创举

面向未来,捐弃前嫌,密切合作,携手并进。

和谐世界

久慕西花厅,今见不染亭。

最念周总理,容颜沐春风。

满园温馨意,教我毕世铭。

物显和为贵,但祈永太平。

琴曲:彩云追月,泉水叮当响。

2009年6月13日

第四篇:书法与中国文化感悟

选用文章:

书法与中国文化

作者:张琪

摘 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艺术的载体。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文章通过对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原本它就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中的书写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以书写工具而言,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神奇的书写工具,它的形状是锥形,它的尖、齐、圆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鹅管笔,由于毛笔的这个圆锥的形状,使得运笔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现出粗细不同的轻重变化。而那种鹅管笔就不能像毛笔一样表现出如此多变的变化。书写者在蘸墨的同时已经将宣纸规划,于是方块字就在纸间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这整个的书写过程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出来,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写汉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在于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汉字能达到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层次,虽然世界其他的文字

同样可以书写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没有方方正正的汉字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汉字虽然偏旁可以写在上下左右各个地方,但是每一个写成的字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对于书写者来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的教养。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书写优美的人,但是这和中国书法是不能媲美的,因为书法是对人的性格的陶冶。书写的优美和流利是每个文字都追求的,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书写在于意境的营造。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书法作品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的外形和结构所吸引,会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画,这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表意特征,书写者在完善书写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因为有意境美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初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的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了上下、有无、虚实、阴阳。在落笔的刹那一个生动的世界便跃然纸上,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是时间与空间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

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2002年版.

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版.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汉字何以成为艺术》聂振斌 中国书法,1997年4月版.(作者简介:张琪(1987.10-),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以下是我的感悟:

读《书法与中国文化》有感

谈及书法,很容易就想起那句老话:字如其人。我们的老祖宗真是智慧,简单四个字,就把书法的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

小时候,父亲总是要我练硬笔书法,每每实在我玩的正好的时候问我:“今天练字了吗?”。那会儿对练字的感觉就想怕爸爸的巴掌,想想就觉得痛苦。后来初中语文老师也总提倡我们练字,还要求我们每天交一张作业纸,练字便变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好长一段时间,提到练字我都会觉得烦,同时也很是嗤之以鼻,总觉得以后是信息时代,电脑打字才是王道,还有谁会慢悠悠的拿笔写字。现在想来,每次看到自己鸡爪子一样的丑字,一阵沮丧后,才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以后”。

硬笔书法还是很年轻的,比起毛笔的历史,便是小巫见大巫了。而毛笔,作为千年来书法所用的工具,更是厚重的历史感和承载感。它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时间的磨砺和生命的积淀中,满满的洋溢着人生智慧与哲学。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中,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优美。

而且,中国书法仅以黑白、点线为表现手段,就成为“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这是小线条中蕴含的大智慧。就像我们理工科中学习的那些定理与规律,真正的真理往往就是最简单的公式表现出来的。最美的书法,也是仅仅几个线条描绘出来的。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在中国书法文化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也有有句老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即使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载体,还是应该被我们好好对待,好好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而在碌碌红尘中追名逐利的我们,或许更应该停下脚步,拿起毛笔,去感受那磅礴厚重的历史和五千年不灭的文化精神!

第五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教育根植文化 文化引领教育

11月30日,非常有幸和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去参加“第四届河南省校园文化教育峰会” ,接受了一场经典的传统文化洗礼。

一走近郑州财经学院的校门口,便被笼罩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每位学生都穿着汉服,90度的鞠躬对前来学习的老师说:“老师,早上好。”在会场门口被分成了男女两队,在他们的引领下入场,在蒙正园一位老师的领读下开始诵读《孝经》,会场四周到处都有义工们举着“止语”“请关闭手机”......的提示语,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由此让我感受到了主办方的用心与细心。

上午,我们聆听了我们河南省一些优秀校长的分享交流。郑州管城区教育局慕局长给我们分享了《华德福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从中了解到华德福的教育理念是从原点出发,从儿童出发,他们在制定学段目标时,是考虑到孩子发育到什么阶段,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新乡市育才小学的李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二十五字教育观”,郑州二七区培育小学的张磊校长是一位年轻的校长,他的目标就是从零打碎敲开始,从师生的生命体验开始,让学校的每个人都有梦想,先从让教师幸福开始,办一所有点幸福感的学校。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信阳市羊山中学校谈长分享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谈校长先从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文化谈起,难忘他们的“得一门”“励志楼”“明德楼”“知行楼”“宽容门”“博爱门”,难忘他们的“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让世界因我而美丽”“人是什么 人什么都不是 像个空瓶子 装什么就是什么” 校园里的提示用语,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学校浓厚的传统文化和积极向上的氛围。接下来谈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典诵读,他们的诵读分四部分进行:拜孔子、请经典、读经典、分享经典。他们的经典不仅体现在诵读上,还在用他们的“零潲水”“校园义工”真正的践行着。

下午我们聆听了山东孔子礼仪文化学校金辉校长的报告,金辉以“教育的智慧”为主题,以其丰富的知识、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大家阐释了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利用圣贤智慧进行教育、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等内容。她的讲座涵盖古今、纵贯中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寓教于乐,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整个会场都被文化的氛围笼罩着,听众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金辉校长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切实际: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是孩子一生的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与家长交流时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太忙顾不上管理孩子,拜托教师多费心,孩子最听老师的话等等。当我请求他们多辅导孩子时,有的会无奈地说不会辅导,有的会说没空,也有的只是简单的问问孩子作业写完了没有,根本不管质量。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负责,并耐心的辅导。这两类家长引导下的孩子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截然不同。前一类学生作业马马虎虎,敷衍应付,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后一类学生作业认真,做事也认真。说话粗俗不文明的家长的孩子,不文明的行为多;说话文明,道德高尚的家长的孩子,文明的行为多。教育好孩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家长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金辉校长说“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生幸福、家庭和睦、事业顺心、家族兴旺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把古圣先贤的学问用于生活和工作的点滴中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辉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政工干部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组工干部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