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2024-04-15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精选14篇)

篇1: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XX市XX区20年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

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恶性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卫生报告,世界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口的30.3%。在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据卫生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193/10万,其中脑血管病113/10万、心血管病80/10万)。

目的随着社会环境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解无锡崇安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以便加强预防, 现对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资料进行分析。

工作简介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社会资源消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推动我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据《XXXX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区卫生局组织专家技术组制定了《XX区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辖区各医疗机构发现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每月报告一次,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报告发-1-

病率不低于死亡率。

方法

全区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统一使用报告卡进行报告,一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收集、登记、核对、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疾控中心下发的报病卡后审核并确认;所属医院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所有新发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的发病、死亡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局提供的20年常住人口数。

内容:

包括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出生日期、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诊断医院等。

质控与评价:

疾病诊断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进行,报告病种为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未分型卒中 急性心肌梗塞 冠心病。

统计方法:

XXNI年,区疾控中心收集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和新农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乡卫生院和村卫生所20年心脑血管病例信息,20年至月共收集心脑血管病例信息XXX条,经过筛查、剔重外市县区的报告卡,属我区心脑血管病例信息XXX例。

信息分析

1、发病率:

20年共收集辖区心脑血管病例信息XXXX例,发病率XXX.XXX/10万;其中冠心病425例,占36.80%;脑卒中731例,占

63.20%。

2、死亡率:

20年XXX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898人,死亡率296.76 /10万。

发现与建议

我区心脑血管疾病报告起步较晚,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20区卫生局印发了《XXX区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心脑血管报告工作。根据疾控中心督导情况发现在心脑血管报告工作中我区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报告工作中加以改进。

1、报告病例信息的完整性有待加强,在报告病例信息中部分缺少出生日期、住址、联系电话、ICD编码等信息。

2、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不合理膳食等,因此,要开展控制高血压的干预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自己血压水平的知晓率与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正确治疗高血压病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 在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同时,对心脑血管病人要进行随访管理, 防治病情恶化,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是关键,首先要让广大群众普遍掌握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核心知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栏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二〇年月日

篇2: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1、拟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数量的诊断性心导管

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50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例和不少于2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0例导管消融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10例起搏器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5例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1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3、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

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4、境外接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年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医务部

篇3:全程干预心脑血管疾病

1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异常代谢指标数量的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在Bruneck研究中Bonora等[3]对888例40岁以上的个体随访5年,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 新出现冠心病的比例大约是没有代谢综合征人群的3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代谢综合征不仅增加冠心病的病死率, 也显著增加患者的总病死率[4]。法国一项63 443例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收缩期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个体其8年心血管死亡和总病死率显著增加, 在老年人群中, 代谢综合征还强烈预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5]。韩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中发现, 老年人群中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增加与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中多种组分有关, 升高的血红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有关, 红细胞数量增加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强独立预测因子, 而升高的白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危险因素[6]。代谢综合征还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7], 2 283例糖尿病个体平均随访7.6年, 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生率接近25%。显著高于没有代谢综合征个体的12.8%, 并且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加重, 糖尿病发生率显著上升。

2上游干预

全球83%~89%的冠心病和70%~76%的脑卒中归因于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缺乏运动、吸烟、酗酒和紧张焦虑等危险因素。多个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可成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以往单一危险因素控制策略, 容易忽略同时存在程度不同的多重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因此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科学决策循证预防可获得更大益处[7]。

合理膳食科学生活:维多利亚宣言[9]宣布, 建立心脑血管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研究证实[10,11]在高危人群中, 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 约可减轻5%~7%的体重, 这些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可降低58%;在已患2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中, 减轻体重11kg, 血清TCH和LDL-C可下降10%, TG可下降24%, HDL-C可上升8%, 并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血压, 从而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医学论坛报刊登芬兰国立公共卫生研究所[12]报告:规律的体育活动和控制体重可降低高血压发生危险, 对于性别和体重不同的人群, 体力活动均有保护作用。在11年的随访中, 1 600例发生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 其中男787例, 女813例。对年龄、地区和入选年代等进行多因素回顾分析后发现, 体力活动量越大, 高血压的发生率越低, 低、中、重体力活动的男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比为:1.00、0.63和0.59 (P<0.01) 女性分别为1.00、0.82和0.71 (P=0.05) 。体质指数 (BMI) 越高,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越高, 对体力活动和BMI联合作用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否超重 (BMI≥25和BMI<25) 。增加体力活动均可减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重、轻体力活动者相比, 体重正常的重体力活动男性的高血压发病危险率降低56%, 女性降低46%。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与钠摄入量相关[13]。顾东风等进行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显示, 代谢综合征与血压的盐敏感性相关, 对于有多项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患者, 减少钠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该研究纳入1 906例, 年龄≥16岁的中国非糖尿病患者, 给予7d低钠饮食 (51.3mmol/d, 即每天3g食盐) 。随后给予7d高钠饮食 (307.8mmol/d, 即每天18g食盐) 。高盐敏感定义为低钠饮食干预使血压降低>5mmHg (1mmHg=0.133kPa) 或高钠饮食干预使血压升高>5mmHg。结果显示, 无论是接受高钠还是低钠饮食的代谢综合征患者, 其血压均数变化均显著大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盐敏感性危险随个体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数量而增大, 与无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个体相比, 有4~5项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在接受低钠和高钠饮食干预后, 高盐敏感性分别增加了2.54倍和2.13倍。

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可干扰血脂代谢, 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增高[14]。烟草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原则上也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烟草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气相自由基等物质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增加血液黏稠度, 促进血栓形成, 增强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 诱发或加剧心血管疾病。戒烟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下降, 使冠心病远期死亡率下降36%。

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 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

3中游干预

3.1 降压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死亡中, 710万 (12.8%) 死亡归因于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每下降10mmHg脑卒中发生危险大约减少1/3, 冠心病发生危险减少1/6[15]。美国高血压指南 (JNC7) 提出“高血压前期”这一新的高血压分类概念, 指收缩压在120~139mmHg和舒张压在80~89mmHg。JNC7指出高血压前期是慢性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前兆。在高血压前期患者中, 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戒烟可有助于预防 (至少可延迟) 高血压的发生。同时也可降低以后发生心脏病、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收缩压升高≥140mmHg与舒张压升高相比, 前者是更为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因素。因此在该年龄段的人群中, 无论其舒张压的水平如何, 收缩压≥140mmHg者都应该接受降压治疗。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已达到目标血压 (低于140/90mmHg) 或在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中低于130/80 mmHg[16]。

3.2 调脂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死亡中, 440万 (7.9%) 死亡归因于胆固醇水平控制不理想。总胆固醇每下降1mmol/L可使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危险减少1/4左右[15]。2003年11月12日AHA年会最新公布的REVRSAL研究结果显示, 阿伐他汀80mg治疗可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此结果使笔者有理由相信, 冠心病是一种可逆转的疾病。他汀类药物均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已有冠心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 而不会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 他汀类药物可增加冠脉侧支血管形成, 而侧支血管的存在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17]。

3.3 抗血小板治疗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使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危险均减少1/5左右[15]。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COX) , 使TXA2的生成减少, 持续而激烈的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对145项包含10万例冠心病患者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 发现阿司匹林在个亚组中均可降低血管事件的发生达20%~30%左右[18]。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确立了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其作用被国内外临床指南所肯定。

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肯定了阿司匹林对急性卒中的作用, 建议应在脑卒中发病后48h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 但如计划溶栓则推迟使用。其中美国神经学会制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指出,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卒中死亡率、早期卒中的复发率以及减少卒中伴发的心脏并发症。大量临床实验证实了阿司匹林对急性卒中 (48h) 的疗效, 显示阿司匹林能显著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及卒中复发[19]。

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强力抑制作用, 防止血栓形成。一组19 185例临床试验, 双盲随机分两组, 氯吡格雷组75mg/d, 9 599例;阿司匹林组325mg/d, 9 586例, 随防1~3年患者基线情况一致, 危险因素亦相似结果:与阿司匹林比较, 氯吡格雷组对各个终点发生的危险度降低, 分别为19.2% (心肌梗死) 、5.62% (脑卒中) [20]。

3.4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性的改善措施

加强血糖控制有效控制血糖浓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是减少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基本方法。胰岛素可控制血糖浓度, 改善预后。实验证实胰岛素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它可通过磷酯酰丝氨酸激酶-Akt-依赖途径激活细胞, 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的死亡。

4下游干预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的结果, 造成供应心脏和脑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 导致心脏和脑组织严重缺血或者坏死。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开通已经闭塞的血管和维持血管呈开通的状态, 不让心脏和脑组织严重缺血和发生坏死, 溶栓、导管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主要的开通和维持开通手段。

篇4:心脑血管疾病

原因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主要心脑血管病的根源。50%~60%的脑血管意外和40%~50%的心肌梗死与血压升高有关,然后依次是吸烟、饮酒、脑卒中病史、心脏病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

心脑血管病人年轻化有以下原因:

“三高”年轻化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即所谓“三高症”,是心脑血管病的源泉。目前,“三高症”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甚至屡见于少年儿童。自然,心脑血管病人也会随之年轻化。

肥胖

“腹型肥胖”,即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是心脑血管病的易发因素。腰围超标使心脑血管病首发年龄提前4~8岁。

我国大约有30%的人体重超重,其中60%~70%为中青年人,超重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增加,这也是心脑血管病人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可使血压升高,促进动脉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诱发脑动脉破裂,引起脑出血;一氧化碳和尼古丁还可以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凝结,引起血栓,容易导致脑血栓、心肌梗死。

喝酒

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都比老年人多,这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原因之一。因为酒精可以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强烈的脑血管收缩,致使血压升高,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还会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心肌梗死。酒精引起的冠脉痉挛,也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发作。

压力过大

工作紧张、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应酬频繁,负担过重是年轻人的通病,超负荷运转,最容易摧毁健康,也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病。

脑血栓

脑血栓全称脑动脉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血管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被血液凝同形成的血栓所堵塞,造成血管闭塞,导致供血部位的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引起半身瘫痪、半身感觉障碍、失明、失语;或眩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站立不稳等临床表现。

多发于寒冷季节

遇到天气突然变冷,比如寒流侵袭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脑动脉血管痉挛。本来有动脉硬化的脑动脉,既有动脉内膜损伤,又有动脉粥样斑块沉积,已经为血栓形成打下了基础;脑动脉的强烈痉挛,更容易产生脑动脉管腔闭塞。

秋冬天冷,人们户外活动少,血流速度慢;加之天冷饮水少,血黏稠度容易增高。

遇冷时,体内纤维蟹白原产生增多,这不但使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加,而且为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创造了条件。

血栓形成要具备上述血管、血液和血流三个必备条件。秋冬的寒冷,显然促进了这三个条件的具备,既有血管管腔的变窄,又有血黏稠度的增高,还有血流速度的变慢,故有利于脑血栓的形成。

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缺少运动、紧张、缺乏食用水果与蔬菜。一般应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对年轻人的心脑血管病,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戒烟

有资料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患心梗死亡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6.3倍;每吸一支烟危险增加5.6%,年轻人吸烟者危害更大。重度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老年人发生心梗2.55倍,年轻人发生心梗3.55倍。脑血管病与吸烟的关系和心梗雷同。二手烟也一样,男女无差别。所以,当务之急是及早戒烟。

减压

当今经济社会,年轻人工作竞争激烈,节奏快,应酬多,压力大。家庭负担又重,“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中间受不了”。有的年轻人,工作起来一连几天不休息,电脑前一坐一天,生活极不规律。在这种高压力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压增高,冠脉痉挛,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梗及脑血管意外。因此,应适当减压,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繁忙的T作之余,要有一定的休闲时间,应充分放松。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实在没时间,可以原地跳100~300次,大约只需3~5分钟。

三降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者,被列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男性、脑力劳动者更应重点防范。选用降压、降糖、降脂药及阿斯匹林药物,合理防治,便能阻断心脑血管病产生的源泉。合理膳食,低脂、低糖、低盐饮食。改变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也可防患于未然。

减肥

中国超重者超过2亿,肥胖者超过6000万人,年轻化现象严重,“小胖墩”逐年增多。减肥与控制体重,也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有效地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防治,就能拨慢心脑血管疾病的时钟,使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心梗

老年人的心梗,多发生于冠脉粥样硬化形成冠脉狭窄的基础上,这一部分血流不畅,促使旁边的侧支循环形成。通俗点讲,就是大河的水被堵得不通畅,逼得从旁边形成许多小河沟,一部分河水就从这些小河沟流过去了。而年轻人的心梗,常是在一些应激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冠脉痉挛,而后血栓栓塞冠状动脉;并无显著的冠脉粥样硬化和冠脉固定性狭窄,因此,也无侧支循环形成,故无回旋的余地。也有人认为,年轻人的冠脉硬化斑块,膜薄,脂核大,更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老年人心梗前,常有慢性心肌缺血发作,缺血发作之后,很长时间内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提高了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此即所谓缺血预处理;年轻人的心梗,没有慢性缺血发作,故无缺血预处理,也就缺少了这种保护作用。

年轻人的心梗多为初发,常骤然发生,剧烈,多变,而不稳定。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天天忙于应酬。平时身体好,即使有胸闷、胸痛,也不会想到心肌梗死。容易忽略,病情加重赶到医院时,往往延误了抢救时机。

篇5: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及肿瘤病例报告等相关工作的奖惩制度

为积极响应并支持国家卫计委关于传染病报告、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及肿瘤病例报告等相关工作的开展,针对我院传染病漏报、心脑血管事件及肿瘤病例漏报情况的频繁发生,为促进工作的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奖惩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对于传染病漏报情况,责任到个人,谁接诊,谁报告,谁漏报,谁挨罚,漏报1例罚50元,多漏多罚,领导和职工一视同仁。

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对于门诊和住院部心脑血管急性发作事件漏报情况,责任到个人,谁接诊,谁报告,谁漏报,谁挨罚,漏报1例罚50元,多漏多罚,领导和职工一视同仁。

三、肿瘤病例报告::对于门诊和住院部肿瘤病例漏报情况,责任到个人,谁接诊,谁报告,谁漏报,谁挨罚,漏报1例罚50元,多漏多罚,领导和职工一视同仁。

四、门诊登记项目:门诊登记项目必须齐全,查出登记不全的电子病历,责任到人,谁接诊,谁登记不全,谁挨罚,每例门诊电子病历登记不全,罚50元,领导和职工一视同仁。(医务科)

五、对于年终检查时,工作完成较好的科室将给予一定奖励。本制度自宣布之日起生效,并严格执行。

篇6: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根据省卫计委《2015年可全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X卫食品字[2015]3号)、《2015年全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X卫食品字[2015]4号)号要求,我院作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负责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为做好我院相关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对象包括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

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上报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首诊医师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公共卫生科),预防保健科(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24小时内将病例信息表录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上报。

3、预防保健科(公共卫生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网络直报、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统计、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质量反馈等工作。

4、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执行奖惩制度,对及时上报且上报信息填写完整的临床医师进行奖励,对迟报、漏报、上报卡填写缺项严重的临床医师进行相应处罚,奖罚情况报信息科,半年统计一次。

5、发现2例或2例以上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并及时报禹城疾控中心,配合其做好流调工作。

篇7:重性精神疾病相关信息报告制度

各责任报告单位要明确重性精神疾病报告工作的责任人,确保报告信息资料及时、准确、完整,同时必须遵循保护病人隐私的原则。

(一)重性精神疾病排查报告

1、发现线索。通过家属自报、卫生所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镇重性精神疾病的线索。

2、确定病例。对于已掌握的线索,调查者必须登门与患者接触,用精神病诊断学的方法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报告卡,报告精神卫生中心,由专业机构进一步确诊。

3、建立患者转诊制度,并及时对确诊病例建立健康档案。

(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信息报告

1、每月3号由卫生所报告责任人上报本辖区内重性精神病人失访、死亡情况,5号前由医院报告责任人向精神卫生中心汇总报告。

2、每季度3号前向精神卫生中心报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季度报表电子版。

3、按照卫生局及寿光市精神卫生中心要求,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相关信息的临时性报告工作。

篇8: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为规范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单位法定代表人为单位疫情报告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单位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单位主管传染病防制的科室为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科室主任为报告管理责任人。科室指定专人为疫情报告责任人,负责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登记、核实、上报、分析等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

2、疫情报告管理责任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制知识,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技术与程序。

3、疫情报告范围包括以下甲、乙、丙三类37+2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甲型H1N1流感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按丙类传染病管理。

4、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接到不能进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上报的《传染病报 1

告卡》后,要按传染病登记本(表)所列项目,将相关信息按垦区、地方(按户口所在地区分)病例分别进行详细登记,并按规定进行报告。

5、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接到医疗机构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后,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核实,经初步核实后,要在2小时以内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接到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病原携带者的《传染病报告卡》并经初步核实后,要在12小时内进行报告。

接到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的《传染病报告卡》并经初步核实后,要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

6、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接到不能进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并经登记后,要将病人户口在地方的《传染病报告卡》邮寄病人户口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人户口在垦区的,将传染病病例信息通过农垦总局疾控中心网上办公系统进行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因故不能使用时,要在规定时间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疫情报告责任人收到已经报告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的诊断有改变或病人死亡的报告时,要及时进行订正或死亡报告。

8、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要开展疫情报告监测工作,对所在地医疗机构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定期开展疫情搜查,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要及时进行补报。要对辖区内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和下级疾控机构的疫情登记报告和管理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并对检查结果做好记录。

9、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对辖区的传染病疫情要开展每日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每日发生的传染病病人数、病种分类、病人住址分布、诊断机构分布等。发现辖区内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疫情责任报告人要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并以最快的通

讯方式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0、任何部门和个人对发现的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11、未经所在地垦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向社会发布辖区传染病疫情,不得将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向他人公开。

12、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要妥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传染病登记本》保存时间不少于10年。

13、疫情报告管理科室要定期汇总分析辖区疫情,编发疫情简报,对重大疫情进行预测、预报。流动人口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其传染病报告、个案流调及处理由诊治地负责,其疫情登记、统计由户口所在地负责。

篇9: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健康身体的重要指标,科学实验证明,25岁~55岁之间的人,每天早上5点~7点间起床因为这个时候最适合中年人的体质,这个时间段起床可以将血液的粘稠度降到最低。晚上9点~11点之间休息,可以充分保障身体各个机能有效地自行调理,对一天以来的身体欠缺(比如一天当中的营养进食不足)进行修复。55岁以后的老年人一直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就可以了,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足以调理自身机能。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多加运动。多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运动不分年龄,因人而异,建议大家多多晨练,跑跑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晚饭后不要坐着,出去散散步,平衡一下良好的心态,舒缓一下不平的情绪。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多食鱼类和富含精氨酸的食物。精氨酸补肾填精有助于补充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的形成。而鱼类则富含甲硫氨酸、黄牛氨酸等优质蛋白,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减少血液脂肪沉淀。海参、泥鳅、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籽的都是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多食有益。

进补要适当。我国中医素来就有冬季进补的说法,冬季本来运动就少,再加上冬季的饮食丰盛,进补的药酒等,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个人建议,养生保健要依据个人体质进行,不可盲目进补。

篇10: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6.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7.其他

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增长、性别(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种族、遗传等都是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1.保持心态平衡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2.适当运动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3.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至理想水平,服用有效调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异常代谢状态,戒烟。

4.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

5.外科治疗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供血。

6.康复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后,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如何预防:

1.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2.患者晨练应注意的问题

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

3.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

4.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5.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

(1)血压控制 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制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可下降90%。

(2)血脂控制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6.进补要适度

篇11:心脑血管疾病监测需要了解什么

下面的几个症状就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所需要了解的:

1.经常感到心慌、胸闷

2.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

3.晚上睡觉胸闷难受,不能平卧

4.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臂部放射性的疼痛

5.早晨起床时,若一下子坐起,会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6.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的胸部不舒服的感觉

7.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稍快即感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8.胸部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即消失

9.爬楼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动时感觉特别累,需歇好几次才能做完,且感觉胸闷、气喘

10.浑身乏力,不愿多说话。

篇12: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

心脑血管疾病与我们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我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饮食。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已获得社会的公认。对于此类疾病只靠单纯治疗是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的,也无助于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率。因此,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已受到了高度重视。这其中饮食习惯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熟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所以饮食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十分密切。过食肥甘厚味,可使人突然中风偏瘫,也可以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为什么饮食也能引起心脑血管病呢?主要是因为饮食成份的不同可影响人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钠、钙等离子的含量,这些都是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最大的原因还是饮食,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要从饮食上去控制。而如果已经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可以通过,臧堃堂教授的纯中药保健茶—年青宝消除这些症状。年青宝茶能够溶解氧化酸败的脂肪,减少脂肪堆积,调节血脂,消除大肚腩,营养五脏六腑,恢复系统功能,平衡新陈代谢。

食物中的主要成份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它们与心脑血管病都有关系。如食物中糖的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过多的摄入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又在体内转化为三甘油脂,使血脂升高。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对此应有所限制。而豆制品、牛奶、淡水鱼等,含胆固醇较低,可适当多吃一些。

蛋白质饮食可延缓血管壁弹性减退进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血压,促使钠离子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所以,对蛋白质饮食不必限制。

篇1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

1、玉米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要促进人体脂肪以及胆固醇的代谢,因此在日常的饮食中最好是多吃一些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这类食物可有效帮助人体减少血液中脂肪的堆积和沉淀。所以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在平时应该多吃一些有效预防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食物,以此来保证身体健康。

2、西红柿

西红柿中除了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之外,同时还含有着大量的维生素,人体中很多必须的维生素都可以从西红柿中获取。而且在平时适量的多吃西红柿,还能有效的提高血液含氧能力、保持血管弹性,有效预防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海带

海带中含有最多的便是各种矿物质,这与海带的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带中除了这些矿物质之外,其他营养物质也是较为丰富的,它可以控制血栓、降低脂肪和脂蛋白的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特别适合老年人养生食用。

4、茄子

到了秋季之外茄子的营养价值也开始显山落水了,茄子中所含有的物质可起到保护血管、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特别是对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方面,更是有着不错的功效。

5、洋葱

老年人进入秋季后应该尽量的多吃些洋葱,它能帮助你更好的养生保健。研究证实,洋葱可以帮助老人舒展血管、减少血管压力、降低血液粘稠度,有效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饮食疗法——1.限制食盐的摄入科学研究表明,食盐量一般以每天8~10克为宜。盐量增加1克可以使收缩压升高28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15毫米汞柱。很多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也都证明,过多摄取食盐容易患高血压或加重高血压。过量摄取食盐还能使血小板聚集亢进,促使血栓形成。2.多吃降血脂食物(1)多素少荤血脂的高低常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人们都知道,吃素者血脂偏低,吃荤者血脂偏高,且容易发胖。肥胖者多容易引起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疾病,在生活中应养成多吃素食的习惯,并多吃一些帮助降血脂的食物。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能够帮助降血脂,它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前者可以代谢胆固醇,后者可以阻止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纤维素还能促进胃肠道蠕动,以保证人体正常排泄。(2)多食植物油某些人觉得用植物油炒菜不如用猪油炒菜好吃,有人爱用猪油做点心吃,这些均为造成血脂高的外在因素,故应多吃新鲜的蔬菜,如油菜、菠菜、以上就是我向大家介绍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饮食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运28网站

篇14: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体育锻炼能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其机理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运动能直接影响心脏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如增加侧支循环的血流量,改善心输出量等,二是锻炼能影响发病危险因素,如肥胖、血压或血液脂蛋白成分的浓度等,发挥间接防治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这个作用首先是在高度训练的运动员中发现的。研究发现,进行不同运动强度的人,其血脂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据Rotkis等研究结果,90名跑步者分3组,每周各跑13、27和58里,各组HDL-C均值分别为47、53和60mg/dl;19名未跑步者的HDL-C平均为34mg/dl;马拉松运动员存在异常高的血HDL-C浓度,这些都说明运动可提高血HDL-C水平,但某些运动方式却对HDL-C无明显影响。Steim的研究结果显示能达到最高心率的75%~85%的运动量可显著提高血HDL-C水平,Ballantyne等证实中等强度的运动即能提高HDL-C水平,这一点对不能作剧烈运动的心血管病患者是很重要的。运动锻炼提高血HDL-C水平的可能机制是①能提高甘油三脂水解的关键酶—脂蛋白脂酶的水平,②卵磷脂胆固醇酞基转移酶活性增强,③肝脂酶活性下降。此外,锻炼对血脂的影响还有性别差异,有人发现女性在适度运动后尚未见到与男性同样的HDL-C的变化,目前对此尚无合理的解释。但总的来说,专业或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这一点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

心血管病患者理想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性练习、娱乐性运动、放松性练习、职业性运动、医疗体操以及中国传统的锻炼方法(如气功等)。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锻炼方法。常用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山、滑雪以及气功中的动功。运动强度应控制在50%-80%最大吸氧量(VO2max)或60%-90%最大心率(HRmax)范围之内。每次锻炼的时间至少15分钟,每周3次以上。一般而言,中、低强度运动最适合于冠心病患者。

力量性练习对患者进行缓慢的肌肉的收缩练习;娱乐性运动包括各种棋牌类活动和交谊舞等,但应避免任何有竞争性的活动,以免产生过强的心血管应激;放松性运动包括腹式呼吸锻炼、放松术以及气功(以静功为主)等。

这些运动都比较温和,适合冠心病人的实际身体心理条件,通过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降低血压、甘油三酯和体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糖耐量,以及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压抑和焦虑)等方式起作用。

很多专家认为,心脑血管病人最好的运动之一是步行,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步行运动的保健处方,即“三、五、七”运动法。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3000米以上,且每次坚持30分钟。“五”:是指每星期要运动5次以上。“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太快心功能容易超负荷。这样才能保持有氧代谢。当然,每

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若身体素质好,有运动基础,可到190左右;若身体素质差,年龄加心率约等于150次即可,不然会产生无氧代谢。

适量运动的方式包括快步行走、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跳绳、扭秧歌、跳健身舞和滑冰等等。适量运动的速度总的原则是取低中速度,以量化为计,步行时速6.4千米(即每分钟100米—110米)为适度,老弱者,步行时速4千米(即每钟60米—70米)为宜。

运动量太轻只能起到安慰作用,不能改善心血管功能。病人可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力、病情等不同情况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可从15分钟逐渐增加,身体状况差的老年病人可采用间歇运动方法,即运动2~3分钟休息2~3分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合理运动是心脑血管病康复的一个方面,药物治疗是更重要的方面,所以心脑血管病人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服药。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一定要先以适应性运动为主,从低强度开始,掌握强度的方法为,以安静时的脉搏数为1,初始训练不论是快走还是慢跑脉搏频率控制在1:2.2—1.4之间,提高阶段可控制在1:1.5左右。

上一篇:白云与蓝天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乌塔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