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

2023-03-28

第一篇: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张。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3)有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

(4)能够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5)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5.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2)有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三)有至少2名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医务人员基本要求

(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或者外科专业。

2.有5年以上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经2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且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 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原则上只能在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中开展,县级以下二级医院暂不允许开展。拟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县级以上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 符合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规划。

2. 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需求。城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没有获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农村地区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急救时间内无法到达取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3.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由取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

(二)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由2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资格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资格的医师担任,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四)实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五)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六)在完成每例次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七)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无与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相关的医疗事故,择期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择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

(八)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例。

其中,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不少于50例;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导管消融治疗不少于20例;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起搏器治疗不少于10例;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不少于20例。

(九)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相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临床应用;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十)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不得通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

2.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人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

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相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2.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500例。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400例。

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导管消融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00例。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00例。

3.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床位总数不少于100张。

4.有至少4名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5.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基本要求。 1.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

2.拟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数量的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50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例和不少于2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0例导管消融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10例起搏器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5例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1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年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第二篇: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

XX市XX区20年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

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恶性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卫生报告,世界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口的30.3%。在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据卫生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193/10万,其中脑血管病113/10万、心血管病80/10万)。

目的

随着社会环境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解无锡崇安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以便加强预防, 现对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资料进行分析。

工作简介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社会资源消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推动我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据《XXXX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区卫生局组织专家技术组制定了《XX区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辖区各医疗机构发现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每月报告一次,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报告发 - 1 -

病率不低于死亡率。

方法

全区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统一使用报告卡进行报告,一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收集、登记、核对、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疾控中心下发的报病卡后审核并确认;所属医院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所有新发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的发病、死亡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局提供的20年常住人口数。

内容:

包括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出生日期、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诊断医院等。

质控与评价:

疾病诊断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 ICD10)进行,报告病种为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未分型卒中 急性心肌梗塞 冠心病。

统计方法:

XXNI年,区疾控中心收集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和新农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乡卫生院和村卫生所20年心脑血管病例信息, 20年至月共收集心脑血管病例信息XXX条,经过筛查、剔重外市县区的报告卡,属我区心脑血管病例信息XXX例。

信息分析

1、发病率:

20年共收集辖区心脑血管病例信息XXXX例,发病率XXX.XXX/10万;其中冠心病425例,占36.80%;脑卒中731例,占

63.20%。

2、死亡率:

20年XXX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898人,死亡率296.76 /10万。

发现与建议

我区心脑血管疾病报告起步较晚,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20区卫生局印发了《XXX区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心脑血管报告工作。根据疾控中心督导情况发现在心脑血管报告工作中我区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报告工作中加以改进。

1、报告病例信息的完整性有待加强,在报告病例信息中部分缺少出生日期、住址、联系电话、ICD编码等信息。

2、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不合理膳食等,因此,要开展控制高血压的干预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自己血压水平的知晓率与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正确治疗高血压病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 在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同时,对心脑血管病人要进行随访管理, 防治病情恶化,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是关键,首先要让广大群众普遍掌握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核心知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栏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二〇年月日

第三篇: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

心脑血管疾病与我们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我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饮食。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已获得社会的公认。对于此类疾病只靠单纯治疗是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的,也无助于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率。因此,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已受到了高度重视。这其中饮食习惯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熟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所以饮食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十分密切。过食肥甘厚味,可使人突然中风偏瘫,也可以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为什么饮食也能引起心脑血管病呢?主要是因为饮食成份的不同可影响人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钠、钙等离子的含量,这些都是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最大的原因还是饮食,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要从饮食上去控制。而如果已经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可以通过,臧堃堂教授的纯中药保健茶—年青宝消除这些症状。年青宝茶能够溶解氧化酸败的脂肪,减少脂肪堆积,调节血脂,消除大肚腩,营养五脏六腑,恢复系统功能,平衡新陈代谢。

食物中的主要成份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它们与心脑血管病都有关系。如食物中糖的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过多的摄入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又在体内转化为三甘油脂,使血脂升高。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对此应有所限制。而豆制品、牛奶、淡水鱼等,含胆固醇较低,可适当多吃一些。

蛋白质饮食可延缓血管壁弹性减退进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血压,促使钠离子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所以,对蛋白质饮食不必限制。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膳食中含盐量较高,则易引起高血压,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病。据报道,日本北海道地区,人们盐的摄入量相当大,每天15~20克以上,84%的成人患高血压,而且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在我国,对北方有些地区进行人群调查,也有类似情况。因此,在膳食中应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每天宜降低到10克以下,当然最理想的是保持5克左右。而那些口重的人,更应注意加以限制。

第四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其机理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运动能直接影响心脏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如增加侧支循环的血流量,改善心输出量等,二是锻炼能影响发病危险因素,如肥胖、血压或血液脂蛋白成分的浓度等,发挥间接防治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这个作用首先是在高度训练的运动员中发现的。研究发现,进行不同运动强度的人,其血脂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据Rotkis等研究结果,90名跑步者分3组,每周各跑

13、27和58里,各组HDL-C均值分别为

47、53和60mg/dl;19名未跑步者的HDL-C平均为34mg/dl;马拉松运动员存在异常高的血HDL-C浓度,这些都说明运动可提高血HDL-C水平,但某些运动方式却对HDL-C无明显影响。Steim的研究结果显示能达到最高心率的75%~85%的运动量可显著提高血HDL-C水平,Ballantyne等证实中等强度的运动即能提高HDL-C水平,这一点对不能作剧烈运动的心血管病患者是很重要的。运动锻炼提高血HDL-C水平的可能机制是①能提高甘油三脂水解的关键酶—脂蛋白脂酶的水平,②卵磷脂胆固醇酞基转移酶活性增强,③肝脂酶活性下降。此外,锻炼对血脂的影响还有性别差异,有人发现女性在适度运动后尚未见到与男性同样的HDL-C的变化,目前对此尚无合理的解释。但总的来说,专业或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这一点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

心血管病患者理想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性练习、娱乐性运动、放松性练习、职业性运动、医疗体操以及中国传统的锻炼方法(如气功等)。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锻炼方法。常用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山、滑雪以及气功中的动功。运动强度应控制在50%-80%最大吸氧量(VO2max)或60%-90%最大心率(HRmax)范围之内。每次锻炼的时间至少15分钟,每周3次以上。一般而言,中、低强度运动最适合于冠心病患者。

力量性练习对患者进行缓慢的肌肉的收缩练习;娱乐性运动包括各种棋牌类活动和交谊舞等,但应避免任何有竞争性的活动,以免产生过强的心血管应激;放松性运动包括腹式呼吸锻炼、放松术以及气功(以静功为主)等。

这些运动都比较温和,适合冠心病人的实际身体心理条件,通过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降低血压、甘油三酯和体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糖耐量,以及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压抑和焦虑)等方式起作用。

很多专家认为,心脑血管病人最好的运动之一是步行,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步行运动的保健处方,即“

三、

五、七”运动法。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3000米以上,且每次坚持30分钟。“五”:是指每星期要运动5次以上。“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太快心功能容易超负荷。这样才能保持有氧代谢。当然,每

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若身体素质好,有运动基础,可到190左右;若身体素质差,年龄加心率约等于150次即可,不然会产生无氧代谢。

适量运动的方式包括快步行走、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跳绳、扭秧歌、跳健身舞和滑冰等等。适量运动的速度总的原则是取低中速度,以量化为计,步行时速6.4千米(即每分钟100米—110米)为适度,老弱者,步行时速4千米(即每钟60米—70米)为宜。

运动量太轻只能起到安慰作用,不能改善心血管功能。病人可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力、病情等不同情况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可从15分钟逐渐增加,身体状况差的老年病人可采用间歇运动方法,即运动2~3分钟休息2~3分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合理运动是心脑血管病康复的一个方面,药物治疗是更重要的方面,所以心脑血管病人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服药。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一定要先以适应性运动为主,从低强度开始,掌握强度的方法为,以安静时的脉搏数为1,初始训练不论是快走还是慢跑脉搏频率控制在1:2.2—1.4之间,提高阶段可控制在1:1.5左右。

为了使运动锻炼的形式多样化可采用各种轻松的球类、舞蹈、无急剧发力和跳跃的拳术等。所有活动中都要精神放松、情绪愉快,动作要有节律,不用力使劲,呼吸要自然,不闭气。如有弯腰动作,则注意不要长时间使头低于心脏的位置。运动应与休息交替进行,避免过劳。

第五篇:春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谨防倒春寒

作者:方 慧

不知不觉,春天到了。从冬到春,季节天气多变化,人体也要忙着紧追气候,做出调整,还要对抗冬天种下的病根,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塞等)。根据我院门诊统计显示,春节后,医院的急诊量比平时高出好几倍,多数是有心血管病的老年患者。而在春天特别是天气忽冷忽热出现反复的时候,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多。

专家介绍,变化无常的气候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极其重要的诱因之一。医疗气象学研究认为,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气候变化剧烈,随时可能会有寒流袭击,出现老百姓常说的倒春寒。寒冷刺激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同时由于气候寒冷,血流缓慢,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一些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和脏腑功能的退化,很难适应气温骤升骤降的反复变化,轻则难受,重则突发意外。忽冷忽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最为严重。因为这些人普遍存在血管硬化的现象,其自身调控血压的机能减退甚至丧失,由于无法适应气温的突然变化,而引起心脑供血不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户外活动也逐渐增多,有的人心脑血管对由静止期到活动期的负荷量耐受性一时不适应,加上有的对活动量掌握得不好,活动量过大,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仅我院门诊统计显示,近一个月,我院急诊室便接诊了200多例心脑血管病患者,占内科急诊量的1/3。

日前,家住陈营小区的张某早餐后忽然倒地、意识不清,被家人发现后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初步确诊,张某为“脑干出血”。据家属介绍,张某平日血压就高,最近由于天气变化引起“感冒、咳嗽”,且工作较忙,压力大,经常熬夜,饮食也不注意,身体时常出现不适,但并未引起重视,也未进行及时治疗,以致今天突发意外。

除了注意变化无常的天气外,生活不规律、饮食不注意、情绪波动过大也是发病的一大诱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也不要熬夜,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良好心情,同时还要注意定期体检。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一旦出现头晕、头疼、肢体麻木时,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一旦患病,即是一个长期而又痛苦的过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需要长期系统、规范地进行。从临床综合防治角度来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突发意外(中医又称中风)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控制好血压

中风的危险因素很多,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房颤等,但导致中风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国内外许多抗高血压随机临床试验证实,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早期持续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中风的关键。

■重视防寒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宜过早地脱去冬衣,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特别在寒流来袭的时候要增加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护好脑,护好背,防止因气温的变化引起血压波动和受凉感冒。

■合理调整饮食

春季阳气升发,饮食摄取原则上应以清淡、温补为主,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天然食品,如黑木耳、银耳、蘑菇和香菇等,春天风大,气候干燥,要注意多喝水,有条件的最好每天喝两勺蜂蜜,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血流畅通,而且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注意不要过多食用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便秘,大便干结,易使腹内压增高,血管外周阻力增强,血压骤增,造成脑动脉破裂而发生中风。

■保持良好心态

天气的变化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平时尽量做到情绪安定,处事不要过激,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狂喜、暴怒、忧郁、悲哀、恐惧和受惊都会诱发中风。尤其是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控心境,遇到烦心事找老朋友聊一聊,及时宣泄,防肝气郁结。老年人要培养多些兴趣爱好,可读书义理、澄心静坐、益友清谈、浇花种竹、登城观山等。良好的心态能使内脏器官活动及新陈代谢处于最佳状态,肌体免疫功能增强,预防春季多发病的发生和旧病复发。

■加强锻炼,保障睡眠

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肝脏健康,血压就健康。万木吐翠的春天,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老年人可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可漫步于芳草小径,或去郊外踏青,或早晚遛弯散步,或打打太极拳等,都可增强身心健康。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睡眠是人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睡得香”为健康的客观指标之一。只有保证充足睡眠,才能保持血压稳定。

■平时注意预防

出现中风信号尽快就诊

中医之所以把脑血管意外称为中风,是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脑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绝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有先兆出现:如突发头痛或眩晕;突然四肢麻木,活动不便;一时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突然舌根发硬或失语;精神疲惫或性格突然改变;或无原因地出现嗜睡等。一旦发生上述任何一个或多个征象,或是感觉有所好转或症状已经消失,都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中风患者在症状发作3~6小时内接受及时治疗,一般愈后良好。

脑中风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所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其发生与发展,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从医学角度分析认为,掌握好药理、病理知识,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药品,才能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除系统治疗外,还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单位:解放军四七七医院门诊部

上一篇:新媒体主管的工作职责下一篇:学年度与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