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2024-04-24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精选6篇)

篇1: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

1)组织协调与管理

2)人员培训

3)制作传播材料、预试验与发放

4)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

5)创造良好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

篇2: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集体讲课定期召集社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授课式的讲解,课后鼓励大家踊跃发言,组织讨论,以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及防病措施。

个别讲解对个别文化层次低的患者,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逐个说明,少量多次的讲解,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文字、板报宣传建立社区健康宣传栏,出黑板报,定期更换内容,并辅以插图,以加深认识。

建立疾病卡片

卡片上注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所患的疾病、服用的药名和急救措施。卡片及服用的药物随身携带,以便发生意外时旁人可就地抢救,缩短时间,增加医院抢救成功率,此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健康教育的内容

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20%),外因(80%)主要有肥胖、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精神压力、吸烟、酗酒等。防治肥胖

所谓肥胖,即人体内储存的脂肪超过同龄人正常标准体重的20%。①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了解婴幼儿、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老年期各年龄阶段容易发胖的知识及预防方法。②饮食清淡:要想身体苗条健壮、避免肥胖,就要采取合理的饮食营养方法,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甜食厚味、多素食、少零食。③加强运动:经常参加慢跑、爬山、打拳等户外活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预防肥胖。④生活规律:为预防肥胖,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合理的饮食营养、每餐不要太饱,既满足了生理需要,又避免了能量储备;若睡眠过多,热量消耗少,也会造成肥胖,因此,不同年龄的人应安排和调整好自己的睡眠时间,既要满足生理需要,又不能多睡。⑤心情舒畅:良好的情绪能使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运行,对预防肥胖能起到一定作用。反之,沉默寡言、情绪抑郁,会使生理机能发生紊乱,代谢减慢,加上运动量少,就容易造成脂肪堆积。⑥必要时应用药物减肥,做好用药指导和护理。

合理饮食

合理的膳食可以达到控制体重、胆固醇、血黏度在正常范围。合理膳食可参考营养学家提出并概括的“1、2、3、4、5”,“红、黄、绿、白、黑”。①“1”指喝1袋牛奶(250

ml)/日,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并能轻度降低胆固醇,还可通过牛奶补充钙剂,最好在睡前喝。多吃豆类及豆制品,如大豆、豌豆、豆腐、豆脑、豆汁、豆皮等。②“2”指250g/日的碳水化合物。相当于6~8两主食。此量因人而异,3两~1斤均可。通过控制主食,达到控制血糖,血脂和体重。③“3”指3份高蛋白食品。这是健康的物质基础。1个鸡蛋,2两豆腐,2两鱼虾,3两鸡和鸭,0.5两黄豆。3份/日。④“4”指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饮食要粗细搭配,1周吃3~4次粗粮,包括老玉米、红薯等。中医有句老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⑤“5”指500

g/日新鲜蔬菜和水果,相当于8两蔬菜和2两水果。⑥红:西红柿1个/日或红葡萄酒50~100

ml/日,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西红柿还可预防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⑦黄:红黄色的蔬菜,包括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红辣椒等,可预防动脉硬化。⑧绿:绿茶。绿茶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可减少动脉硬化。⑨白:燕麦粉或燕麦粥,其含有比大米、小麦更丰富的蛋白质和赖氨酸。麦片煮熟能降低血脂。⑩黑:黑木耳。它可以降低血黏度,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另外,可多吃芹菜、苦瓜、大蒜等。

科学运动①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使硬化的动脉软化的最有效运动。步行可控制血压、血胆固醇及体重。科学运动要记住“三、五、七”这三个字。“三”是3000 m,步行>3 000

m,>30分钟/日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五”是1周运动≥5次,4次就达不到要求。“七”是运动的量要达到中等量运动,即每次运动到本人年龄+心率=170次/分,比如说一个60岁的人,运动到心率110次/分即可。②打太极拳: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③运动要适量,早上起床后运动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上6:00~7:00慢步行半小时,可减少心肌梗死、高血压的发病率。

戒烟限酒专家认为吸烟量多1倍,危害多4倍。如果烟戒不了,≤5支烟,危害很有限;超过5支,危害就明显增加。酒少量健身,量大有害。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精神压力过大。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障作用的总和。

自我保健指导

①正确看待疾病,应积极治疗,预防为主。②要培养宽容的态度,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③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和疾病卡片,以便自救或他救。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编辑:

>> 发表评论如果您还不是会员,欢迎 注册

数据正在读取中,请等候...╣ 会员评论本文(共 1 篇)╠

[南继发] 说的不错[1-4]

>>>查看所有评论

姓名:密码:观点类型:无[举手同意][表示反对][怀有疑问]

只有注册医师网会员才能发表评论

会员所发表的所有文章和文章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相关文章所属专题

· 小变化带来大不同 [评论](2011-7-6)

· 肥胖不影响精神健康 [评论](2011-7-5)

· 抗精神病药物增加代谢异常风险 [评论](2011-7-4)

· 利拉鲁肽具有减重效果 [评论](2011-7-4)

·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诊治及用药 [评论](2011-6-29)

>>更多 · 畅沛轻度增加心血管风险 [评论](2011-7-13)

· ESC:“心肌重构”或比“心肌肥 [评论](2011-7-13)

·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睡前服药有获益 [评论](2011-7-13)

· 西京医院自创经胸封堵术安全有效 [评论](2011-7-13)

· 极化液可改善预后 [评论](2011-7-13)

>>更多

相关幻灯相关视频

· 高钠饮食状态下醛固酮增多对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 饮酒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超声探讨肥胖对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的影响...· 肥胖-低智力-高胰岛素血症2例...· 超声探讨肥胖对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的影响...· 肥胖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差异蛋白а1-anti...· 肥胖—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吸烟与心血管疾病防控...· 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中国人群高血压亚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更多

· 心脏搭桥手术...>>更多

最新更新· 2010五味杂陈 2010年十大医疗事件盘点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肝 殃及心 我国NAFLD患病率明显增加,NAFLD患者需全面评估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风险

· 病历与鉴定 罪与罚的界定 法官与学者激辩《侵权责任法》中“鉴定及鉴定中的病历问题”

· 第13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2011年4月7-10日 广州

· 2010年乳腺癌治疗领域热点展望

· 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

· 中度或重度饮酒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点击TOP10· 心脑复苏:复苏新概念——成年人心脏骤停最需要考虑大脑供血 [5688]· 医生如何正确应对行业压力——“李薇事件”的启示 [4572]

· 急性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原则 [3725]

· 2007年国内核心期刊及国内被SCI收录期刊和影响因子 [3682]

· 冠脉CT是多此一举吗? [3671]

·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前瞻 [3127]

· 股动脉穿刺 [2981]

· 科学 规范:职称评定之关键词 [2634]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进行时预计指南2010年出台 [2264]

· 对中医痹症的认识 [2150]

会议预告· 第七届国际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第51届国际血管学会世界年会

· 第13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

· 第三届安贞脑血管病论坛在京召开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肿瘤明日之星”评选

· 2011年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评价和解读方法学研讨会会讯

· 中国心脏大会2011

· 第15届中国心律学大会暨中国心律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

文章搜索期次: 请选择期次 2007年第1期 2007年第2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第4期 2007年第5期 2007年第6期 2007年第7期

2007年第8期 2007年第9期 2007年第10期 2007年第11期 2007年第12期 类型:----标题作者

关键字:> 新闻> 学术> 会议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服务条款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专家查询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环广场A座17层 邮 编:100044

总 机:010-58302828 webmaster@mdweekly.com.cn

编辑部: 6859(学术)编辑部: 6885(新闻)市场部: 6691 发行部: 6677 培训部: 6658

篇3: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现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探讨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

(1) 集体讲课。定期召集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授课式的讲解, 课后鼓励大家踊跃发言, 组织讨论, 以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及防病措施。 (2) 个别讲解。对个别文化层次低的患者, 用通俗易懂, 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逐个说明, 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3) 图文宣传。建立社区健康宣传栏, 定期更换宣传内容辅以插图, 以加深认识。 (4) 建立疾病卡片。卡片上注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服用的药物和急救措施。卡片和药物要随身携带, 以预防发生意外时的抢救, 争取时间, 增加医院的抢救成功率。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 (20%) 主要是遗传因素, 外因 (80%) 如:肥胖、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精神压力、吸烟、酗酒等。

2.1 防治肥胖

所谓肥胖, 即体内贮存的脂肪超过同龄人正常标准体质量的20%。 (1) 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 了解婴幼儿、青春期、妊娠期、围绝经期, 、老年期各年龄段容易发胖的知识及预防方法。 (2) 饮食清淡。采取合理的饮食营养方法尽量做到定时定量, 少食甜食, 多食素食, 少食零食。 (3) 加强运动。经常参加慢跑、爬山、打拳等户外活动, 这些运动既能增强体质, 又能预防肥胖。 (4) 生活规律。预防肥胖, 良好的生活规律很重要。合理的饮食营养, 每餐不要太饱, 既满足生理需要, 又避免了能量储备。若睡眠过多, 热量消耗少, 也会造成肥胖, 因此不同年龄的患者要合理安排和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 (5) 心情舒畅。良好的情绪能使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运行, 对预防肥胖有一定的作用。反之, 沉默寡言、情绪抑郁, 会使生理机能发生紊乱, 使代谢减慢, 加上运动量少, 就容易造成脂肪堆积。 (6) 必要时使用药物减肥, 做好用药指导和护理。

2.2 合理饮食

合理的膳食可使体质量、胆固醇、血液黏稠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合理膳食可参考营养学家提出并概括的“1、2、3、4、5”及“红、黄、绿、白、黑”。 (1) “1”指每天喝1袋牛奶 (250ml) , 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 并有一定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还可通过牛奶补充钙剂, 最好在睡前喝。多食用豆类及豆制品, 如大豆、豆腐、豆浆等。 (2) “2”指每天食用250g的碳水化合物, 相当于300~400g主食, 此量要因人而异, 150~500g均可。通过控制主食, 达到控制血糖、血脂和体质量的目的。 (3) “3”指3份高蛋白食品, 这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既1个鸡蛋、100g豆腐、100g鱼虾、150g鸡或鸭肉、25g黄豆, 每天3份。 (4) “4”指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饮食要粗细搭配, 每周吃3~4次粗粮, 包括玉米、红薯等。 (5) “5”指每天500g新鲜蔬菜和水果, 相当于400g蔬菜和100g水果。 (6) 红:西红柿每天1个或红葡萄酒每天50~100ml, 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减轻动脉粥脉硬化, 西红柿还可预防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 (7) 黄:红黄色的蔬菜, 包括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红辣椒等, 可预防动脉硬化。 (8) 绿:绿茶。绿茶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 可减少动脉硬化。 (9) 白:燕麦粥, 其含有比大米、小米更丰富的蛋白质和赖氨酸。麦片粥能降低血脂。 (10) 黑:黑木耳。它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另外, 可多食用芹菜、苦瓜、大蒜。

2.3 科学运动

(1) 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 是使硬化的动脉软化的最有效运动。步行可控制血压、血脂和体质量。科学运动要记住“3、5、7”这3个数。“3”是3000m, 步行>3000m, 每天步行>30min就可达到目的;“5”是1周运动>5次;“7”是运动的量要达到中等量, 即每次运动到本人年龄+心率=170次/min。 (2) 打太极拳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3) 运动适量, 早晨起床后运动半小时, 中午午睡半小时, 晚饭后慢步半小时, 可减少心肌梗死、高血压的发病率。

2.4 戒烟限酒

有学者认为吸烟量多1倍, 危害多4倍。饮酒适量, 量大伤身。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身心疾病,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轨及防治有重要影响。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情绪激动、精神压力过大。

2.5 自我保健

篇4:健康生活,远离心血管疾病

不良生活方式是“三高”源头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不合理、熬夜加班、吸烟、缺乏运动等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源头。

常言道“病从口入”,“三高”也不例外,属于“吃”出来的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进食肉类的数量大大增加,而水果蔬菜的比例则相对减少,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另外,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不吃早饭,还有些人是随便吃点东西匆匆上班;午餐更是由于时间有限,常以盒饭便当或者洋快餐充饥;晚餐则应酬多,晚宴、酒席经常有,肥甘厚腻吃一顿。这种高脂、高盐、高糖的饮食加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最容易导致人体代谢出现问题。高油脂会导致血脂升高,引发肥胖;高盐分易诱发高血压;高糖饮食会改变血液酸碱度,降低机体免疫力,影响体内脂肪消耗,造成脂肪堆积,最终致使“三高”上身。

目前,熬夜加班已成为上班族的家常便饭,诸不知这也是“三高”形成的一大原因。从古至今,人们都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熬夜则是对身体的一种慢性危害,会严重危害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而且,熬夜前,大家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要饱餐一顿。晚餐过饱会引起胆固醇升高,而长期晚餐过饱、热量摄入过多,则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造成胰岛β细胞提前衰竭,诱发糖尿病。

吸烟有害健康,可引起血压、血脂、血糖的升高。研究表明,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能刺激心脏和肾上腺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该物质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致使血压升高;吸烟会导致血脂代谢障碍,可使甘油三酯水平增高,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会增高10%到15%,而且吸烟还会降低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吸烟对血糖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损害胰岛β细胞,显著增加糖耐量降低的风险,还会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致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吸烟会使血糖水平明显增高,而且难以控制。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懒人可以长寿,的确,人一旦缺乏运动,“三高”就会随之而来。因为运动减少以后,人体能量消耗就减少,食物中的脂类、淀粉等物质会由于久坐少动,而过多地转变为脂肪存储于体内,导致肥胖发生,肥胖则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

健康生活阻断心血管事件链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能从根本上阻断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首先是饮食方面,要注意膳食结构平衡,采取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食物应多样化,主食以谷类为主,应讲求粗细搭配,要注意增加鱼肉、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增加深色与绿色蔬菜的比例,减少肉油的摄入,多喝绿茶,控制酒的摄入量。另外三餐安排上要注意,早餐准备高营养的食物,食物应该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高质量的蛋白质;午餐可以在吃好的基础上多吃一些、吃饱一些;晚餐则不能吃太饱,食物应尽量清淡一些。

第二要坚持运动,可以选择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慢跑、散步、太极拳、中华通络操、爬楼梯等,一次坚持三十分钟,每周至少3~5次,运动后以自我感觉良好为宜。

第三要彻底戒烟,而且越早越好。国外一项研究发现,年龄越小,机体越能有效修复因吸烟引起的损害,戒烟越早,损害就越小,机体需要修复的时间也越短,所以说戒烟越早,获益越大。值得提醒的是,戒烟一定要彻底,最好是全家人都戒烟,保持一个无烟环境,因为二手烟对身体同样危害巨大。

篇5:心血管疾病讲稿(精选)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血脂升高、血液黏稠、血栓形成,都可导致心脑血管病。尤为重要的是,血管相通、心脑相连,心脑关系密不可分。临床资料显示,约6成脑血管病由心血管病引起,而5成以上的脑血管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病。专家指出,心脑不能单一治,全面治疗是关键。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病种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脂等。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是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最常见的死因。在我国,近30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显著增高,成为首要的死亡原因。世界大多数国家第1~3位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同时,心血管疾病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及 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在保护人民的健康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及心肌疾病等,其中冠心病死亡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趋势。

一、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在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是首要死因,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约占死亡总人数的一半。美国1982年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为420.0110万,占死亡总数的49.2%,调整死亡率为238.9/10万,比1950年下降了43.9%。其中心脏病1982年死亡率为316.1110万,占死亡总数的37.1%,调整死亡率为178.3/10万,与1950年相比,下降达40.0%。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冠心病。澳大利亚、芬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近年也已下降,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目前在爱尔兰、苏格兰、丹麦、德国及大多东欧圉家仍持续增加。

在我国,全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百万以上,心血管疾病在人口死亡中的比例从1957年的第五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一位。

十六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方案)协作组对我国十六省市急性冠心病事件(包

括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各类冠心病死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7~1989年十六省市35~74岁人群中急性冠心病事件有较高的病死率。

据1986年30个城市抽样调查慢性病的结果,在城市10万居民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为36.32‰。据1986年全国农村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12.36‰,仅次于呼吸系病(15.81‰)和消化系病(14.44960)。全国十三省市1984~1986年和1988~1989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高,而且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在地区分布上,高血压的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如北京为9.68%,广东为3.52%;城市高于农村,据华北50万人口调查,城市高血压的患病率为7.52%,农村为3.94%。在时间分布上,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958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北京为7.44%,上海为6.98%;1972年北京为10.89%,上海为8.33%;表10-12显示了1984~1986年和1988~1989年部分地区35~64岁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十六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方案)协作组的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职业分布上,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据福建 省调查,农民患病率为3.15%,工人患病率为6.69%,脑力劳动者为9.31%。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冠心病在40岁前很少发病,此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有研究指出,40岁后每增加10岁,患 病率增加1倍,男性高于女性,女性较男性晚10年左右发病,绝经期后女性患病率明显增加,逐渐靠近男性水平。

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遗传因素

很多心血管疾病有遗传倾向。人类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父母一人有高血压者,子女有28%血压升高;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子女40%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成年兄弟姐妹中65%出现高血压。可见,高血压的家庭聚集倾向不仅反映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还见于同胞手足之间。冠心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比~般人高5.5~12.8倍。

(二)种族

非洲黑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比高加索人高,而美国黑人的血压也比白人高,可见,血压和种族有关。

(三)地理环境因素

寒冷和微量元素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影响。

在对农村老年的健康调查中发现,肺心病在寒冷季节发病对老年人健康危害甚为严重,在人口死亡中约占10%。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它慢性肺部疾患的后果,而这些疾病与简陋、保暖差等居住条件恶劣有关,风湿性心脏病与居住保暖条件有关。

日本、美国、英国等发现饮用软水(含钠、镉高)的人群平均血压高于饮硬水组。已发现微量元素锌、铜、铬、硒、镉等与血压有关,其中以镉的关联最强。动物实验表明,微量的镉可引起慢性高血压。锌有拮抗高血压的作用。

(四)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

1.饮酒:1915年Loin第一次研究了酒精消耗与高血压的关系,发现法国服务业人员每日饮酒(红酒)量大于2.5升者,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以后大量的不同人群的断面研究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与酒精消耗呈正相关,并在某些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实。

2.吸烟:有报道吸烟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天津医学院的研究表明,男性吸烟者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很多学者认为吸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倍以上,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高3~4倍,且危险性随吸烟的数量和时间的增加而增高。吸烟量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呈剂量反应关系(见表10-16)。Doll相Hill等的研究提示戒烟者较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低。

3.体力活动:Gyntelberg对哥本哈根40—50岁的男性调查结果表明,适当的体力活动与血压呈负相关。Forohumon报告印第安人没有高血压患者,且血压不随年龄上升,这与他们饭后跑步的习惯有关。干预实验表明,规则的运动可使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

4.饮食因素:(1)盐与高血压:。近40年来,大量的人群研究证实了食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钠盐摄入过多的地区血压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而吃盐少或不吃盐的地区没有或极少发生高血压,且血压不随年龄而上升。Forohumon报告印第安人没有高血压患者,且血压不随年龄上升,原因之一是他们的食物中含盐较少。

(2)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与冠心病发病有密切关系。血浆中胆固醇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比一般人高2~3倍,且血脂水平与发病危险成正比关系。在几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对照组。但有报道冠心病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故多数学者主张用血浆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来预测冠心病发病危险性。

(3)高热量、肥胖和高血压:许多研究证实血压和体重有密切关系,平均体重高或平均体重指数高的人群拥有高的平均血压水平,且各年龄组均如此。高血压患者若减肥,血压也会下降。Framingham研究显示,经过数年追踪后,过渡肥胖组患高血压的人是较瘦组的8倍,尤其是在30~40岁间增加体重者更易罹患高血压。高血压伴肥胖者有血浆胰岛素升高,葡萄糖耐量受损等代谢失常表现,这种肥胖与膳食中总热量高有关,进食过多碳水化合物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单纯减轻体重可在部分高血压患者中收到治疗效果,如再加土限盐则效果更好。这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水平降低有关。

(五)社会心理因素

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心身疾病,其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研究显示教育程度差、社会地位低者,血压较高。大量人群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有害心理环境下,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美国职业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与紧张程度有关,50~69岁组职业低度紧张的患病率为5.87%~9.4326,中度紧张的患病率为9.12%~11.35%,高度紧张的患病率为9.81%~11.60%。另外,情绪反应也会使血压上升。A型性格(急躁、进取心和竞争心强、具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等)中高血压病人显著多于非A型性格者。芬兰心脏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提示,A型性格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仅与冠心病的发病和流行有关,且影响其复发频度、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和心肌梗塞的病死率。

(六)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预防意识和技术的加强以及方便居民就医的全科医疗服务体制,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医科大学1985~1989对心血管疾病的监测结果显示,冠心病猝死的人中,有59.4%在一小时之内死亡,提示应加强医院内外急救的人力、条件及急救水平,有研究报告冠心病死亡人中,有一半左右的人在接触到医院服务之前死亡,提示在社区内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急救将会降低其死亡率。

(七)高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冠心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研究证实高血压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高血压增加各年龄组的死亡危险特别是增加心血管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在Framingham等的研究中,70岁以上各年龄组总的死亡数字都证实了这一点。舒张压和收缩压升高,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先兆都有特别的意义。在Framingham的研究中,这二者在75%的病例中均有升高。有研究表明,致死性心血管病和心力衰竭引起的死亡更多地与收缩压升高有关。

三、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p受体阻断剂等新药和搭桥手术等内外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然而,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发病1~2小时病情迅速恶化,在未见到医务人员前即死亡;又因现行医疗技术的昂贵等,使其对患者的可及性和可近性受到限制,针对个体的治疗技术的改善并未从根本上降低心血管疾病对人群的危害。因此,在心血管病的防治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别是一级预防至关重要。一些有对照的临床试验和人群干预结果均证明,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去除或减少致病的危险因素,减少个人的患病机会,降低人群的发病率。

1.一级预防的原则:

(1)全人群预防和高危人群预防相结合:从芬兰北Karelia计划的资料看,在高危人群预防中,若降低血清胆固醇20%,并把舒张压降至11.97千帕(90毫米汞柱),可减少28%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同样的效果在全人群预防中,只需降低血清胆固醇10%,并把舒张压降5%就可以达到。而实际上,凭籍改变饮食习惯,确可做到全人群降低血清胆固醇10%,并把舒张压降至10%,从而减少50%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从整个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但对全人群的预防措施不易普遍接受,而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较易实现且效率高,因此,对全人群的预防应与高危人群预防相结合。

(2)一级预防应从儿童开始:大量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家族性及遗传学的证据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生都在进行的,是从儿童开始的。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如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都易于在儿童及青少年期形成。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宜于尽早进行。

(3)综合防治,多因素干预:一般认为,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以同时控制多个危险因素 较单个危险因素更为合理有效。要调动社区、家庭的各种资源,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在社区、家庭、个人的水平,在生物、心理及社会的层次进行多因素干预。

(4)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与基层医疗保健相结合。

2.主要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旋:

(1)控制体重:血压和体重有密切关系,平均体重高或平均体重指数高的人群拥有高的平均血压水平,且各年龄组均如此。而体重下降血压也会随之下降。控制体重是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简单、经济的措施。

(2)戒烟:吸烟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危险度不如吸烟与肺癌的联系强度大,但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故特异危险度高,因此,减少吸烟率,降低人群特异危险度,已经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旋。具体措施有社区、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教育,个人香烟戒断症状的处理,制定控制香姻销售和吸烟场所的政策,动员学校、机关、厂矿等社会团体的配合等。

社区医生最了解居民的健康习惯及心理背景,容易掌握居民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因而社区医生应利用此优势,找到吸烟者的心理、社会原因及其戒烟的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3)加强体育锻炼:规则的体育锻炼对血压及心脏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体重的控制,瑜珈、气功和肌肉松弛的运动项目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4)改善社会、心理环境: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如紧张、噪音等不良的社会心理环境可导致高血压,长期的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限盐:钠盐摄入多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也高。控制盐的摄入量可减低高血压的发病。首 钢采用以限盐为主的综合性心血管病干预,已在血压控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5)控制饮食:合理膳食是心血管病防治的关键,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体重的控制以及超重、高血压等的预防均有重要作用。WHO推荐了预防性食谱的基本原则:①避免体重过重,如已过重则应减少能量摄入,并增加能量消耗;②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和“天然形成”的糖类的摄入,使它们占总能量摄入量的48%;③控制精制糖或经过加工的糖类的摄入,使之仅占总能量的10%;④控制总脂肪的摄入量,使之占总能量的30%;⑤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使之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使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平衡,各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⑥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至3 00mg/天;⑦控制盐的摄入量至5g/天。

(6)健康教育:在社区、家庭及个人的范围开展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在传播健康知识,转变人民健康信含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已取得了成就,成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之一。社区医生执行健康教育有天然的优势,应把与病人的每一次接触均视为健康教育的机会,使病人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控制体重、戒烟、控制饮食等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习惯,加强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性。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为原则。对已患病者个人或群体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等措施,预防复发及病情加重。由于心血管病特别是冠心病的患者,有很多在未见到医务人员以前即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而,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监测,如周期性健康检查是早期发觋病人的重要措施。另外,家庭监测应成为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措施之—。

(三)三级预防

篇6:心血管疾病的内科安全护理

大理学院 2019级护理专业专升本班 汪青松

摘要: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容易发生致人死亡和导致其他后遗症的严重后果。因为心血管疾病在医院医疗风险是相对较高的,经常出现因为护理问题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因此,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不仅对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有极大的意义,在客观上减少降低事故率、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安全护理 对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以临床工作经验为主,结合理论,对多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护理过程中的思考和心理做简单的论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最先想到的一个词便是“安全。”这不仅仅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该论文的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策两大部分。通过对心血管疾病多年来的护理经验和体会的总结和分析,从而达到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以此减少其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升护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打好坚实的基础,减少医疗纠纷。

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因此容易发生致人死亡和导致其他后遗症的严重后果。同时心血管疾病在医院医疗风险相对高的部门,经常出现因为护理问题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因此,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寻求改进措施是降低护理工作中风险的最佳方法,也是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一)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有着复杂的治疗过程,同时,需要多学科的介入治疗。如胸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科室的协同治疗。护理的内容不仅包括药物,还包括休息、饮食、运动、病情的观察等方方面面,在这些内容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及心血管疾病诊断进行了解。在内科心血管护理过程中,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及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由于是多学科的介入治疗,从而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工作计划性与执行性,以及护理诊断能力,从而顺利完成护理工作任务。

(二)护理安全的定义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

安全是护理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工作准则,安全有效地进行护理,使病人尽快好转或康复,是护理的基本目的。然而由于护理工作具有工作任务重、事情繁杂的特点,在工作中每一个细节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问题,这些潜在的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损伤或导致法律纠纷等。因此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增强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及医疗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温馨、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通常认为护理安全是指对患者的安全而言,虽然在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具有护理人员和患者两个方面的定义。

(三)护理不安全的因素

1.质量监控管理因素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

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

护理质量管理首先必须确立护理质量标准,有了标准,管理才有依据,才能协调各项护理工作,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以最佳的技术、最低的成本和时间,提供最优良的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健全,对护理人员的约束力不强,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对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以及护理人员不足、医护比例失调等诸多因素,都将出现护理的不安全结果。

2.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发,技术复杂程度高、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还可能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护理安全。护士护理缺乏业务知识,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与他人配合较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将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从而发生事故。

3.护理人员的因素

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换岗或离岗,致使临床护士严重缺编。护士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由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及受到环境的影响,医院对护理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使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护士应变能力差,护患之间沟通不良。另外由于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技术操作不娴熟,工作中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差错。

4.患者因素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个别病人的不遵医行为、不规范用药或住院期间私自外出,也是造成护理安全事件的因素之一。

5.物质因素

护理设备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设备器械的性能是否完好,质量是否过关,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是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6.环境因素

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袋使用不当导致烫伤等。环境污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安全危险品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等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7.工作责任心

护士有着特殊的职业内容、规范和行为标准,长期从事繁重的护理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负担,以及一些科室岗位设置不合理,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倦,产生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轻视护士工作,有的甚至希望脱离护理岗位。因此,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不好,以致发生医患纠纷,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安全的后果或不安全因素。

8.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组织的管理,这不仅是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是对患者安全最大的威胁。

(四)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制度因素

医院虽然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制度和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或者矛盾因此可能会导致管理组织无法进行监督,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使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随意、懒散工作不仔细,存在好多的安全隐患。

2.护士自身的因素

(1)护士在学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患者的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护士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一些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所有的诊疗和操作不可能都让患者签字或知情,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假如为了有旁证,叫醒患者或陪人,既影响他们的休息又会招致抱怨,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2)职业道德素养不足,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患者态度生硬,有的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后果,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有的护士未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方便,严重违反操作规程,也是造成隐患的根源。如患者坠床,摔倒,烫伤,自杀等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岗或延误,遗漏治疗,不按时巡视病房,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原因造成的,这均是护士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3)专业技能素养不足。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由于她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娴熟,与同事的协作较差,平时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住院病人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的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护理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益。

护理工作是一项患者及家属的相互配合及支持,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病人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原因、病情发展、对身体的危害、病情的转归及其预防措施等缺乏了解,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稳定因素,因疾病而导致经济、心理等变化会导致患者或家属过度维权和对医疗护理的不信任。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预后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家属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从而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3.临床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用药及配伍因素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较多,品名、药名复杂,同名药物也会因产地不同而剂量有所不同。如护士在配药过程没有严格进行药物配伍核对,没有严格按处方剂量配药,或配药过程粗心大意没看清剂量,只是按常规习惯操作,就容易给患者带来危险。此外,护士在为患者做静脉滴注或静推过程中,滴注的速度或静推速度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心脏负担过大、血压升高等危险,严重者还会导致心力衰竭。

(2)护理记录书写因素

护理记录是护理过程的观测记录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资料和重要的工作见证,但是由于管理存在问题和护理人员自身存在的因素可能会导致护理记录写的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护理记录的真实性问题。由于护理工作监督不到位,部分患者擅自外出或离开病房时恰好是护士定时巡查的时间,不能及时获得监测记录,往往是护士主观臆测后随意填写应付上去的。因此护理记录反映的体温单及其他生命体征并不真实。

②护理记录的完整性问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内容繁多,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需每30分钟就观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一次,护理工作中往往待患者症状稍有缓解就不能持续保持这样的观察频率,造成护理记录的漏记或记录不全。因此,提供的护理记录往往并不完整。

③护理记录的及时性问题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是危重患者,发病通常很急,多需进行抢救,此时的护理记录多是事后通过回顾补写的,因此,记录的书写并不及时。还有就是记录偏差的问题。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开出的医嘱执行时间存在偏差,医生与护士的观察记录常不一致,对病情轻重描述不一致患者对抢救实时间及死亡时间记录往往存在偏差,容易因此发生延误抢救和治疗不及时的医疗纠纷。

4.来自患者的不安全因素

由于患者饱受病痛的折磨,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承担巨大的痛苦,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病患康复的愿望迫切,因此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病患客体给治疗和护理带来的不安全因素,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以下几种行为会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1)患者不遵医嘱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一部分患者因治疗后自我感觉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再进行治疗,花冤枉钱了。不遵医嘱,不按时吃药或者进行治疗,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就擅自离开病房和医院,或者请假不按时回病房,在外出过程中突然发病,心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变化快,患者处于医院病房外的环境中,会因为疲惫、劳累等因素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因此,患者的不遵医嘱行为常会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2)患者对治疗期望之过高以及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缺少认识,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一旦病情恶化,常把责任完全归咎给医护人员,加之患者对医院治疗过程和治疗环境不适应,患者本身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情绪变化较大,不同的医护人员对病情变化预测不一致,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产生怀疑心理,对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二、对策

以上这些所述的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基本上都与临床实践中的有关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该强调这些因素的中主次,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思考,以在管理制度中或者是在护理过程中建立起以护理人员为主导的护理制度和护理思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方面在技术上提高护理水平。为彻底杜绝心血管内科的不安全因素,最关键应改进的就是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水平。应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如是入手,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章和制度,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处置前、中、后均对医嘱和所配药物以及用药前后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检查。在静脉滴注或静推过程中,严格监控滴注或静推速度,防止因过快引起不必要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心理素质上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医护人员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仅要熟记于心,还要切实贯彻到护理工作之中,能够用法律知识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在发生医患纠纷时能够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对自己的医护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还应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避免漏记、误记、涂改、主观臆造等现象的发生。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将护理记录与医疗文件的偏差降至最低程度。

最后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医患沟通 主动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严格按照《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事做起,从患者的切身感受出发,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受;讲究语言的文明、操作的规范和贴心的关爱;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德,操作中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以积极的态度耐心解答;还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教育;对因病情变化而改变的诊疗方法和用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漏收、错收费用等现象,坚持发放一日清单制,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各种治疗和护理费用;坚持对患者或家属告知制度,及时通过用药卡告知监护、吸氧费用及费用较高的检查费用等,使患者家属知情;消除和化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理纠纷;对某些素质较低的患者或家属的过激语言和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耐心解释,予以安慰和体谅;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杜绝护理纠纷。

同时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和风险管理制度 :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小组定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定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发现可能导致护理风险的因素,要组织人员及时讨论应对方法并提醒有关护士注意防范。在制定预案时,首先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例如在预防跌倒的管理预案中,将有可能造成病人跌倒、跌伤的因素、环节,逐一列出。因此在陪护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指导护士知晓哪类病人易摔伤、易坠床,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其次是完善相关措施,如设立安全“防滑”提示牌、防滑垫,开水炉房设有“小心烫伤”等提示语,并制定了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措施”等等。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节假日前安全检查,注意人员搭配,规范节假日期间须严格管理的护理薄弱环节。建立护士告知签字制度。危重病人检查,医护人员要陪护,并根据情况备好应急抢救药品及物品。以利于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规范护理记录书写和管理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范制定的有关护理记录书写标准,使护理记录在内容、格式、表述和管理上,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新形势。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深入病房勤观察,认真收集资料,使护理文书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病人入院时的首次记录一定要注重客观资料的书写,入院评估准确,护理措施及相关因素均应记录准确、完整、及时、全面,客观反映病人病情变化,并与其他记录相一致;护士长每天对新入院、危重病人的记录进行检查并签字。所有记录均应妥善保存。

加强护患沟通,化解护理风险

(1)患者住院时应主动向其介有关规章制度、检查的安排和初步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配合治疗。对于患者和家属的不配合行为,应向其讲明不配合治疗的危险性。

(2)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生、护士要履行告知义务,对患者病情应恰当地向患者或其监护人真实告知,对治疗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突然变化或恶化,应告知患者家属,并请其在病情告知书上签字,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认可。

(3)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注意做好健康教育,及时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耐心回答患者家属想要了解的内容,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三、讨论与小结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客观复杂,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圆满完成护理任务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首先在思想上,护理人员要有自我防护意识,除了做好职业安全防护之外,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适时地运用以保护自己。面对患者的无理要求,要本着细心的工作方略去耐心引导,沉着冷静。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与妥善保管。

其次是在业务上要不断要求自己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如上所述,心血管疾病的内科护理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普外等科别护理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的时候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运用显得十分的重要。这也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不断学习的思想和实践能力。

最后是在护理过程中,要胆大心细,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使业务过程、护理文书、护理诊断以及护理措施得当,使之成为维护自身安全的防火墙。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加自己的强业务技能,严格按照规范化护理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护理过程中尽职尽责,防患于未然,防止患者在住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强法律意识、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避免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预防各种并发症,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不仅在生理上对其进行安全护理同时在心理上给予患者以心灵的安抚。

参考文献

[1]张国力.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8):96-97

[2]富川华,雷静,袁莉.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4):20-21

[3] 管玉梅,陶艳玲,杨毅华.全面分析防范护理差错重复发生[J].国际护理杂志,2007, 26(5): 32

[4]王文彩.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及用药护理[J].中外医疗,2009,35(16):62-63

[5] 富川华等.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J ].临床护理,2007,24(4):470

[6]王丽萍.病历在人生保险理赔中的作用[ 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6(3):51-52

上一篇:配乐诗朗诵串词最新下一篇:捧乍镇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