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脑血管临床护理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骨科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6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科手术的特点及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76例骨科老年术后患者经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2例发生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老年心脑血管临床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年心脑血管临床护理学论文 篇1:

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临床特点,总结临床护理的相关经验。方法:对我院 2010 年 7 月至 2011 年 7 月收治的34 例老年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老年肺炎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个体化、全方位的耐心、细致的护理后,34 例老年肺炎患者,其中治愈 19 例,占55.88%;有效 13例,占38.24%;无效 2 例,占 5.88%;总有效率为 94.12%。结论:针对老年肺炎临床特点,采用个体化、全方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老年肺炎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肺炎;老年性;护理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老年肺炎指的是 65 岁以上老年人所患肺炎。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很容易患老年性肺炎[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肺部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肺部感染是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科对2010 年 7 月至 2011 年 7 月收治的34 例老年肺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并予耐心细致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34例,其中男 20 例,女 14 例,年龄 68 -92 岁, 平均 78 岁,其中单纯肺部感染8 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6 例,其中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2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脑梗塞后遗症4例。入院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胸片和有关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肺炎诊断标准。入院后给予敏感的抗生素、氧疗、止咳棑痰、加强营养支持、对症及耐心细致的专科护理。本组患者治愈19例,好转 13 例,无效 2 例,住院时间为 12-21天不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 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由于特殊的身体结构改变及机能退化,临床反应差,而且老年肺炎多发生在基础疾病之上,如本研究观察34病例中,合并其他疾病高达26例,占76.47%,所以,老年肺炎患者与其他年龄组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2.1.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理上发生一系列衰老变化,出现老年期疾病的特点:①合并病多,病情复杂;②临床症状不典型性,诊断困难;③发病快、病程短、进展迅速;④易发生后遗症和并发症;⑤容易发生全身衰竭;⑥易发生水、电解质等内环境紊乱等。

2.2.老年肺炎患者具有的临床特点:①多为感染性,以细菌感染为主,但容易发生二重感染。②临床症状不典型。老年人对感染的发热反应迟钝,多无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即使是肺炎链球菌肺炎也很少有典型的寒战、高热、咳铁锈色样痰。肺外表现可能更多些,如可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消化系统及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非特异症状表现[3]。③肺部体征常不典型,可因浅快呼吸、痰鸣音、鼾音等呼吸道传导音的干扰而改变,典型肺实变体征更少见。另外,老年肺炎肺部湿罗音易与并存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力衰竭相混淆。④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高、血沉加快等。由于此类患者无食欲,所以多数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均低于正常值。⑤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老年肺炎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水、电解质紊乱、败血症、休克、DIC、多脏器衰竭等。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⑥病程长、恢复慢。老年人肺炎发病较隐匿,待出现症状而就诊时常已过数日,故易延误诊断。确诊后又因老年人机体代谢、再生修复能力低下,使疾病治愈较慢,恢复延缓。⑦易出现药物毒副反应。由于老年人脏器功能的衰退,使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发生改变。药物吸收慢可造成药效的推迟,药物代谢和排泄慢可造成体内药物的蓄积,而使毒副反应加大,因此老年人药物的有效量和引起毒副反应的剂量较为接近。

3 护理措施

老年人是一特殊类型群体,由于脏腑功能低下,免疫能力下降,易感染肺炎,在临床护理时要时刻顾及到老年人特殊性及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个体化、全方位的护理,方能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3.1 一般护理

老年人一般喜欢安静环境,尤其患病之后,保持病室内安静、整洁尤为重要,要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温湿度要适宜,另外,老年患者外出机会较少,要保持病区充分的阳光照射,为患者提供舒适、良好的住院环境。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及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外界刺激反应性亦降低。有研究表明,感冒受风寒及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是老年肺炎常见的诱发因素[4]。因而,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预防感冒,并加强保暖,避免受凉。同时,应保持皮肤清洁干净,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定时翻身,以防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发生褥疮; 清晨、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必要者予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

3.2 心理调护

老年人本身就体虚多病,加之肺炎产生的不良反应,很容易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患者子女由于忙于工作、家庭等事宜,很难有较多时间陪伴,往往由陌生的陪护人员照看,这更加加重了患者不良情绪,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合适的心理调护至关重要。在治疗中,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及时予以心理安慰和疏导,并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该病的大概情况、注意事项、防治方法及预后等,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治療的依从性。

3.3 保持呼吸道畅

老年人脏腑机能低下,气道廓清分泌物能力下降,并且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发生肺炎以后也很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或导致基础病的恶化,尤其是患有脑梗塞等脑部疾病,常常引起患者咳嗽中枢受损,咳嗽反射减弱,吞咽功能下降或消失,误吸机会增多,易加重肺部感染。另外,由于老年肺炎患者过多应用利尿剂、镇咳剂以及高热时补液不足,导致痰液粘稠,咳痰困难。因此,保持气道通畅,防治误吸对肺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老年肺炎患者,在心功能许可情况下,应充分保持体内水分供应,宁湿勿干;遇咳痰困难者应给予湿化治疗、翻身叩背或体位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对合并有脑部疾病伴有食管反流、误吸、饮水时呛咳等情况时,要注意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如进食时应采取少吃多餐,餐后30min内避免平卧;鼻饲饮食时将胃管保留于空肠等多种措施,有利于防治老年人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

3.4 密切观察病情的护理

老年肺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如起病隐匿,常无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等症状。另外,由于高龄,老年肺炎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会表现出相似症状,因此相当多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将此类症状归咎于年老体弱或其他疾病,这些均可导致老年肺炎诊断率低下或延误诊断。诊断不足或延误直接导致治疗不足。尤其是高龄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起病不久即可出现脱水、缺氧、休克、意识障碍、严重败血症或脓毒症、心律失常、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并发症,有的很快诱发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有些体弱老人,甚至就仅因为咳痰无力而突然窒息死亡。因此在临床护理上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尤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3.5用药护理

老年肺炎病人均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在抗生素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和病理生理特征的改变,应尽量选用作用快、排泄快、毒性小的药物。但抗生素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对老年患者,一般治疗周期要偏长,毒副作用更为明显;另外,老年肺炎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品种较多,给治疗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在患者使用药物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药物不良反应病史,严格遵医嘱,监督患者正确、合理地使用各种药物,对患者所服的各种药物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要相当熟悉,对药物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毒性反应等要熟练掌握。如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就需注意其耳毒性,因老年人常有听力下降,这方面的副作用不宜观察,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脆性大,当患者需要静脉注射药液时,要避免穿刺在患者易活动的部位,将滴速调至在40滴左右,若患者伴有心力衰竭,则滴速要小于20滴;给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记录,报告医师。

3.6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肺炎病情多较重,合并症多,死亡率较高。有文献报道,肺炎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其最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①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老年肺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主要死亡原因。因而,护理人员应严格观察患者体温、血压、神志意识变化情况,如出现休克,要及时告知医师,并迅速建立输液道和给予患者吸氧等处理措施。②呼吸衰竭。由于老年肺炎患者肺内通气功能及换气功能障碍等,导致缺氧,从而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尤其是心脑血管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等。因而,在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意识、体温等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如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3.7 出院健康指导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及有关知识指导,遵医嘱按时服药,并让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等,定期门诊随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过度劳累,适当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心率增快、胸痛等症状,病情发生变化,要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及时就诊等。

4 结论

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及病理的特点导致其患肺炎具有下列特点: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合并病、并发症多,病程长,治疗复杂,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针对老年肺炎患者上述特点,我们采取有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取得不错临床效果。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掌握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采取个体化、全方位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切实提高老年肺炎的护理质量,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献:

[1] 李彩霞,杨翠苹.老年肺炎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 12):1525.

[2] 夏东,曹恂.16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114-1115.

[3] 黄春林.250例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与药物敏感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495-496.

[4] 张清君.老年人重症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4,9(3):262.

作者:陆学婷

老年心脑血管临床护理学论文 篇2:

骨科老年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总结老年骨科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6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科手术的特点及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76例骨科老年术后患者经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2例发生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为2.63%。结论:骨科老年患者的术后护理,必须根据患者所患疾病及合并症的情况,并结合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来进行。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由于骨科疾病的特点,大多影响人的自理能力,老年人本来体质就较弱,一旦罹患骨科疾病,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则会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长期卧床,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对骨科术后的老年人,根据所患者疾病的特点及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76例骨科术后老年人临床资料,总结了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13年1月-2014年10月76例老年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25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7.3±5.24岁,所患疾病: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2例,一侧髋关节置换术10例,股骨干骨折3例,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8例,双下肢多发性骨折15例,骨盆骨折2例。骨折原因:摔倒所致骨折36例,交通事故21例,其它原因19例。

1.2方法

76例老年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所患疾病转入各病区进行后续治疗,并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结果

76例骨科老年术后患者经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只有1例发生呼吸道感染,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发生,经相应治疗后,病情好转。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为2.63%。

3讨论

3.1基础护理

骨科手术患者多需长期住院治疗及康复,特别是老年人的在院时间会更长,所以基础护理就显得很重要。做好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可有效的促进老年患者的健康的恢复,这也是医院综合医疗水平高低的体现。首先要给患者创造一个温馨、安全的住院环境,病区要安静、整洁,光线要充足柔和,要把室内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湿度应保持50%左右。病区的各功能区标识要明确,各防护措施要齐全,杜绝安全隐患。舒适、愉悦、安全的住院环境有利于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2生活护理

根据老年骨折患者的生活习惯,耐心做好各项生活护理,防止意外的发生,如跌倒、误吸、坠床等。特别是对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手术后患者,要加强其生活上的护理,要保持其个人卫生,对皮肤、头发及口腔卫生要定期清洁,防止发生感染。老年患者本身体质较弱,而骨折患者对营养的需求较高,所以一定要加强老年患者的包含护理,要指导老年患者科学的进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并且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患者必需的营养摄入,一定鼓励老年患者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便秘。

3.3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老年人多存在各系统的疾病,并且多个器官的功能都存在衰退的情况,老年人病情变化较大,且较容易被其它系统的症状所掩盖真实的病情,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病情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要及时、准备的记录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及意识)的变化以及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必要时适当增加病情观察的频次,要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医嘱的执行很多时间不到位,如不能按时服药,服药剂量不对等,所以护理人员一定看到老年患者把药服下后才能离开。由于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次数较多,护理人员要保护好肌肉注射部位,防止硬结的产生,要注意保护穿刺血管,争取“一针见血”。还需要加强输液巡视,特别是合并其它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输液的速度,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3.4并发症的护理

3.4.1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老年患者由于全身的血液循环差,皮肤的营养和弹性都降低,如果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则更容易发生压疮。对骨科老年患者在入院时就应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对可能受压的部位要注意保护,对不能自己翻身的患者要,要每2-3小时辅助翻身一次,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使用棉垫或者海绵垫对受压部位进行保护。对需要进行持续牵引的患者要用棉圈衬保护骨突处。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防止压疮的发生。

3.4.2预防呼吸和泌尿系统感染

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加上骨折后疼痛的影响,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多做深呼吸、咳嗽,并协助病人翻身,轻拍患者背部,以利于痰液排出,必要性配合药物治疗。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和前列腺肥大,尿潴留成为骨科老年患者常见泌尿系统并发症,且容易发生感染,所以要鼓励老年患者多饮水,保持小便通畅,如发生尿潴留,则要及时导尿,并留置导尿管。

3.4.3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已减退,在应激状态下,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的并发症,特别是术后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3.5心理护理

老年人发生骨折后,由于担心预后不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担忧,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恐惧、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影响健康的恢复。护理人员要把握好患者这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沟通、疏导,以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康复指导

骨折后长期卧床,如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则会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症状,所以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情况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在不影响骨折固定愈合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要向老年患者和家属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争取其最大程度的配合,以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总之,骨科老年患者的术后护理,要根据患者所患者疾病及合并症的情况,并结合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来进行,才能真正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成功率,促进老年患者的健康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 杨虹.骨科整体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4):602-603.

[2]]艾茂芝.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4):228.

作者:刘明珠

老年心脑血管临床护理学论文 篇3:

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与预防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与预防方法,方法:分析2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与预防措施。结果:2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均得以缓解。结论:早期识别预防老年抑郁症,可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抑郁症;老年人;护理;预防

老年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生活适应能力的减弱、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缺乏人际交流和情感支持等原因,老年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调查显示,老年抑郁症发病率最高占16%~26%[2],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子女负担加重,老年人的护理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而带来的临床问题也日趋增多,因此,重视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及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老年抑郁症的病因、现状、心理特征、护理与预防方面对老年抑郁症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8例老年抑郁症病人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60岁~74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2例。

1.2 发病因素

1.2.1 孤独空虚本组病人多为配偶已故,身边无子女,难免寂寞。老年人由于人际交往和活动范围缩小而产生自卑感、空虚感、困惑感,离退休后的不适应及失落感。也可诱发抑郁。

1.2.2 躯体疾病躯体疾病是与老年抑郁症相关最常见的因素,冠心病、脑血管病、癌症等均可发生抑郁。

1.2.3 精神症状早期表现:不爱说话,对别人说笑没有反应,情绪低落或不稳。睡眠不好,特别是早醒,可以自责自罪,容易疲乏,自信心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爱好减少,可伴有身体不舒服,如头痛、头晕、食欲缺乏等。

2 护理

2.1 运用森田疗法理论实施心理护理: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应激等性格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抑郁症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森田疗法适应于抑郁症的护理道德要求,疗法的本质是“顺其自然”。护理人员和家属均应顺着病人的意愿去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与他人其心皆同”。我们与病人交谈时,语速要慢,态度关切和蔼,不能流露出不耐烦情绪。更不能使用批评性语言,以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和负疚感,并注意倾听艺术,及时向病人传递希望和乐观眼神。遇到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应使患者放心,而不是威胁他,告诉病人这些想法在抑郁症中很常见,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2.2 重视抑郁患者躯体疾病:躯体疾病因素与老年抑郁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人报告,老年抑郁症患者有躯体因素者占54.8%。长期伴有抑郁症躯体疾病的患者,其残疾率和死亡率均高于那些未伴有抑郁症的患者[3],抑郁症患者因心理疾患影响到生理,会产生各种不适应。如失眠,头痛,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极度疲乏、无力,什么都不能做等现象。我们为病人做催眠治疗,以增强抗病能力。应多鼓励患者进餐,促进食欲。经过睡眠和饮食的改善,可适应进行体育锻练,鼓励病人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对木僵状态病人,要注意全身营养,夜间对病人要加床挡,防坠床,防褥疮发生。

2.3 药物治疗 指导如果心理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抑郁程度较严重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物。有些药物起效较慢,故短期内服药效果不理想者,不应随便否定此药而弃之不用。

2.4 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老年抑郁症病人常有厌世、自杀倾向,尤其是久治不愈的老人,会因悲观绝望而自杀。要密切注意老人的行为举止变化,随时陪伴老人,加强监护。电源、药品、绳子、锐器(剪子、刀、毛衣针等)等要妥善保管,以防意外。一旦发现老人有自杀或自残行为,要立即送医院,必要时送到精神医院

3 预防

3.1 早发现,早治疗出现抑郁症的可疑表现时,可通过“抑郁自评问卷表”来进行判断,如已达到抑郁症的标准,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得到及时治疗。

3.2 保持良好的心境注意防止诱发抑郁症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应尽可能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正确面对不良生活事件,并妥善处理,保持情绪稳定,开朗乐观鼓励老人保持良好的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增强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

3.3 改变处境 处境是抑郁产生的土壤,改变处境可预防抑郁症。如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倾诉、参与社交活动、建立几种兴趣爱好、避免独居等,可使抑郁症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得以削减。能对脚掌起到刺激和按摩的作用,使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产生兴奋和抑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

3.4 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心理学理论认为,认识、观念和人生观控制着人的情感和心境。抑郁症病人往往具有消极的观念和对整个世界歪曲的认识。所以,应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认识观。

3.5 家庭、社会干预争取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子女要关心老人,保持家庭气氛和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帮助独居、丧偶的老年人克服心理障碍。

3.6 加强对家属或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老年抑郁症的易患因素、促发因素及疾病特点,有针对性地照顾患者,协助服药及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与自护能力;并对家属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及泄压培训,使其能更好地帮助照顾患者,从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3.7 社区干预是老年抑郁症影响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缺乏社会支持,因此,对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干预应与家庭及社区紧密结合,干预措施灵活多样。赵金兰等曾对社区的退休抑郁老人进行了以集体辅导、个体心理治疗、日常及社会活动安排和家访为主要措施的干预,发现可以使患者的抑郁情绪减轻,生活质量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限于医务工作者,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体贴、爱护抑郁症患者,给他们充分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摆脱抑郁,体会生存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欣.老年抑郁症的研究现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3):181-185.

[2] 张萌,荚萌,荚燕青.老年抑郁并焦虑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Suppl 1):169.

[3] 刘莉华,刘颖.老年抑郁症护理.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47-48.

作者:宋鹏亮

上一篇:数控加工课程项目教学法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中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