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XX中学到语文

2024-05-04

我从XX中学到语文(通用14篇)

篇1:我从XX中学到语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而生活却离不开语文,是语文这颗熠熠夺目的宝石把生活点缀的更美。语文又像一位明星,在生活的平台上展现光彩,成为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她是充满魅力的。她和生活息息相关。

语文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随处可见的。比如在街上的各种店名、广告、招牌、标语中,在电视屏幕等传递信息中,在人们交流,通讯等各种手段中,在各种报纸刊物中……语文都向我们展示她的魅力。

由此可见,语文对我们多么重要,我们一定要学会这门科目,这门科目是我们学习各门科目必备的基础。然而,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学习那些充满趣味,充满语文色彩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这样就能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我们可以从报刊中学到语文,书里的知识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蕴含着语文的精华。纸上的世界使人留恋忘返。报纸是反映生活的小橱窗。、我们也可以从影视中学到语文,比如荧屏上的广告用语,使人回味无穷。有一条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则广告改用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古诗,文字简洁,内涵却很丰富,一是表明了质量之高,二是表明了车的适应性强,三是表现出很有自信心,给人可以信赖的感觉。广告采用?顶真的修词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这就是广告中的精髓。

我们也可以从游戏、聊天中学到语文。就像我们玩的“成语接龙”游戏,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语文。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多的成语,更透彻,更牢固地地学习它们。有时我们滥用成语,闹出笑话,也可以另一个角度理解成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懂得成语怎样正确运用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应用这么广泛。大至社会交流,小至生活细节,无不需要语文。人们也都利用了语文,为事业,生活等取得意收获。所以,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也要在生活中努力学习语文,这样才能步上时代的潮流,才不会被充满竞争的社会淘汰。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定能发现许多秘密。只要你勇敢地拿起手中之笔,定能画出生活的优美山水卷

篇2:我从XX中学到语文

初一(2)班张梦瑶

语文,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却有无数种答案。有人觉得语文仅仅是教科书上的课文,有人觉得语文是别有韵味的诗字词,有人觉得语文是多姿多彩的阅读„„。曾几何时我也和他们一样认为过,但后来我改变了想法。

那一天,刚下完一场小雨,我打算到外面走走,呼吸下新鲜的空气。路过小径的花园,看到里面的花朵,我不禁停下了脚步。那些花儿一簇紧挨着一簇,朵朵绽放得如此美丽,她们宛如国色天姿的仙女,下凡为这普通的花园增添一片美景。因为刚下完一场雨的缘故,花朵身上有许多细小的雨珠,有些渐渐滑落,最后消失掉;有些还沾在花朵上,让花朵显得更加娇嫩、绝艳。

我突然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描写了诗人在天亮后,看见带着雨露的花时激动欣喜的心情。而我此刻的心情不就像诗人一样吗?用最贴切的文字表达,便是喜悦与感慨了。

杜甫的那一句诗,我曾多次深情地朗诵过,却从未像这次深切地体会过。想起以前,我总是闷在令人窒息的教室里,用狭窄的眼光打量事物,用枯燥的笔触描绘景色,所以总是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无法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我的思绪还没整理完,又发现草丛边一个牌子:“小草青青,踏之何忍”。是呀,多么优柔而有诗意的一句提示语呀!不仅让我更为之动情。漫步小径,走过花园,前面是一小片草坪,又有一块宣传牌,上书:“小草无情人有情,请君绕道慢步行”。这不正是身边最现实的语文吗?它不一定是诗,但却是最有用的语文,留给我们的是温馨,但更多的是启迪,不是吗?

而如今,我懂得了。其实语文就是来源于生活,想要去体验语文的魅力,应该仔细地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望着这清新的鲜花绿草,我觉得,它不仅是花的世界,也是语文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与这样的意境,又岂能是简简单单地从课本中就能领会的到的呢?

篇3: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客观条件, 抓住教材, 努力渗透。

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爱国精神, 而这在语文教材有也有明显的体现。教材选取了很多具有此种精神品质的优秀人物的著名篇章, 屈原在《离骚》中忧国不复兴, 君不明察, 忧“举世皆浊我独清, 世人皆醉我独醒”;孔子在《论语》中认识到“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终生忧劳不悔, “忧道不忧贫”;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唾弃官场, “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在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林觉民等无数人身上, 闪耀着的淡化个人、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 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 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意识识等等, 是强大的精神磁力, 厌恶官场黑暗, 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舍此, 语文教学会黯然失色。

二、多种形式、多方渗透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必需利用多种形式, 从不同方面进行渗透。

(一) 在古诗中渗透

首先, 多读多背, 在诵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 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 以至熟读成诵, 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其次, 情景解读, 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每节课前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生补充一些中国名人故事, 他们听了故事, 了解了历史, 体味了诗词的蕴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增加了文化底蕴。

(二) 在文言文中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很有思想价值的古文篇章, 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 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 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 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使之大放异彩。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鸿门宴》中刘邦能屈能伸、礼贤下士的智者形象;学习《师说》中韩愈诲人不倦、不耻相师的学者风范……此外, 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 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 否则的话, 只能是触之皮毛。

(三) 在节日中渗透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 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节, 人们吃粽子, 划龙舟, 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 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 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 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这些节日里, 应提醒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的氛围。

(四) 在名著中渗透

鼓励学生多读古典名著, 读后写读书笔记, 体会著作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红楼梦》中的反封建思想和其中大量的诗词佳作;《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和他们身上的侠义精神;《三国演义》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聪明才智……让学生感受经典, 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 提高人文素养, 感受民族情感, 陶冶高雅的情操。

三、加强训练, 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

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文题目, 例如感恩、爱国、意志、诚信……让学生在亲自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从而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 并最终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他们日常的行为中, 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篇4:我从一种眼神中学到了什么

小有所成还是卓越不凡?

多数人会认为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聪明有天分,善于把握机遇;他们读书勤奋,厚积而薄发;他们阅历丰富,能运筹帷幄;他们洞悉社会,明白事理……不一而足。

不错,这些的确成就了他们,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在同样出色的“名人”中也能如此地卓越不凡。通过和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老师一起参会而经历的几件小事中,让我至少明白了,到达一个高度后,为什么有人仅能小有所成,而有些人却能突破瓶颈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伟人或者大师。

周其仁为什么能成为“大家”?

周其仁先生在我国经济学界和管理学术界是闻名遐迩的学者。我听过他几次讲学,他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见解深刻、独到、实用,他的学术风格冷静而严谨,沉稳里透出豪情,并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预见性,真真大师级人物。但这些并不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有一次,我有幸和周老师一起成为某个论坛上主题演讲的嘉宾。周老师演讲完后,我接着发言,刚讲不久,我就觉察到前排听众中有一人,以我过去演讲中从未遇到过的神情长久地注视着我,定睛一看竟是周老师,最让我暗暗称奇的是,这种神情有着长久的耐力,长久到不转一次头,不眨一下眼晴。那是一种真正的倾听,他那种前倾着身体的姿态和全神贯注的表情至今令我难忘。

这样一位高手,竟然还以一种小学生的神情和心态来听课,当时我还沾沾自喜地以为是自己的演讲太精彩太独特了,以至于使周老师太感兴趣了。

然而,当我后来注意到周老师对接下来的几位演讲者同样“倾神而听”时,我就嘲笑自己“自作多情”了。

午餐和晚餐时间,会议组织者也许为了特意关照我,连续两次把我安排在周老师旁边,当然我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这其中,我再次领略到周老师与人交谈中一贯的专注和谦逊神情。

有一个疑问长久以来憋在我的心中:世上的确有少数大师级人物,他们的水平可以用“卓越”来描述,他们的业绩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然而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他们的经历和常人无异,很难用常人的眼光去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卓尔不群?有些人乍一看甚至非常“普通”。

周老师专注的神情和谦逊的学习态度突然帮助我解开了这个疑问:学问和做人但凡到了一定的水平,再想超越着实困难,根源在于对那些小有成就者来说,自己沾沾自喜,放松了学习进取的劲头,过去的谦恭代之以自满,过去的苦苦求索代之以不求甚解或自以为是。

比如我,这几年别人都在不停地告诉我,你已经功成名就了;全国各大学、各论坛、各媒体都争相邀请我做演讲做报告、录制节目,俨然一个成功人士,心中那份自赏自傲之气不由而生。

周其仁为什么让我汗颜?

这些年,我恰恰丢掉了过去那种虚怀若谷、谦逊认真、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最显著的莫过于参加各种全国性会议和论坛。虽然在会前认真接受会议要求准备发言稿,会中的演讲和发言也力求效果最佳,但在不发言时就特别随便了,不但不认真听别人的演讲发言,而且还“干扰”了别人听会。想想周老师何等的名望,尚能对所有发言者有如此虚怀若谷之心,而我比起周老师来,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一联想这些让我特别汗颜。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近来总有些腹中空空、黔驴技穷的感觉,盖因不学不问之故吧。

我拿什么让心境平和?

自从与周老師邂逅后,我一改浮夸作风,每次参会都认真听讲,员工汇报工作,无论其职位高低我也都侧耳倾听,博友评论无论赞扬还是批评都能以平常心待之。当这种心态摆正以后,我发现自己确实已上升到一种境界,不但是知识的开阔,更是心境的平和。

(本文作者系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 )

篇5:我从广告中学到语文

有人说,学语文很难,那是因为他自己不留心观察,对生活没有深刻地了解,对事物没有一个常识,才会认为学语文很难,我从广告中学到语文。当我们读书看报纸时,就了解了语文,当我们看电视时,就接触了语文,当我们与别人交流时,也要用到语文。

现在的电视广告特别多,但什么都还有语文成分。比如:脑白金、黄金搭档、田

七、高露洁、可比克等等,让你眼花缭乱,多得数不胜数。广告广告,重要的是广告词要吸引人们的关注,要人们记住这个商品,所以广告词就是广告成功的所在,中学生作文《我从广告中学到语文》。广告词竞赛,就相当于在玩文字游戏。谁把文字掌握得十分熟练,那么广告词编得就好。广告词编得好,就相当于广告词做得好。下面就介绍几条比较成功的广告。

“老太太,今年68,可一口绝活顶呱呱。看,是刀子转,碟子转,刀子碟子一起转,你眼花又缭乱,可她丝毫不差一点点。为什么呀!牙好呗!康齿灵对中老年人又坚固牙齿好帮助。”(康齿灵)此广告灵活运用了押韵,使得吸引人,又将本产品与生活的一个真实故事连接起来,所以可算上是一个成功的广告。

有的广告也比较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广告被大家“牢牢”记住,想忘都忘不了。像脑白金,黄金搭档,999牌感冒灵等等一大堆。难道,这些广告你没有见过吗?制作这些广告的人,难道不是利用语文中的语言文字,来吸引大家的目光,这不属于语文吗?

篇6:我从网络中学到语文作文

生平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那就是要我们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一听到“搜集”二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网络。因为我总是听同学们说网络的神奇功能,那就是只要打几个字,那么,所有的有关资料都会“一涌而出”,好让你“一目了然”,

看到这些,我想:原来网络也不是很坏,只要你善于利用它,不被它所利用,其实也很好。就像我,这一次不就利用网络从中学到了语文知识吗?

篇7: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语文处处都存在,只要认真去观察、发现,就会收获不少。

几乎众人都说,学语文就应是学校的事,就应是老师的事,就应是学生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才是学语文,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其实,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生命。如果没有生活,当然也无须有语文。

记得小时候,我和妈妈从马召回来,看见路上的一个房子上面用油漆写着“补轮胎”。妈妈对我说:“你看那个‘补轮胎’,错着没有。”我当时小,那个字没有记准,说没有。妈妈就让我回去查一查。我回去打开字典,查音序“B”,原先,里面的衣字旁变成了示子旁,少了一撇,最后写成了那个样貌。因为刷这的人要赶快完成任务,偷懒,才写错了。有人看到印都印错了,要别说里面的服务质量,也不去那里“补轮胎”,适得其反。从那里,一个小小的字,让自己学会了查字典,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有一次上英语,老师给我们解释“餐”的英语时,将汉字写在上面:“卢”。“餐”的笔画很多,虽然当时我未记全,但明白比它多。我们一看,便大吃一惊,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答道:“餐。”回去后准备查字典,在回家的途中,看见远方在墙上喷刷的字,又望见了一个“卢”,别字真多,老师都受影响了,刚一回去,一查,才明白怎样写。我又从这儿学到了语文。作文

要问“大虾”、“表”是什么意思,问是在网上是什么意思,一般人会回答:“‘大虾’,还是一个‘大虾’,就是一个很巨大的‘虾’,表也一样,就是手表。”我刚一开始也有一点不明白,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才明白“大虾”是网络高手,“表”是不要,就开始思索。有一次,脑子里出来了一个“大侠”,心一想,咦?这“大虾”和什么一样。之后才发现“侠”与“虾”的字母一样,都是“xia”,音调不一样,但基本上是相似的,故此有人把“大侠”叫“大虾”。以前,我也认为表是手表。之后,有一次,我把“表”读多了,发现它十分像不要。仔细研究,才明白原因。我总觉得“表”和“不要”有相似的地方,是因为“表”和“不要”的韵母一样,有押韵的感觉,都不得有两个韵母,难怪有人把“表”读多了,认为像不要了。因此,“不要”读快读多,也像“不要”了。我在那里学到了韵母知识及押韵,又学到了语文。

语文课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学到它。

篇8:我从XX中学到语文

一、一改师道尊严, 居高临下的态度, 提高教师素养

要有新课标背景下广博的知识和科研能力。语文教师要通晓生活百科知识, 还要通晓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天力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更要通晓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做到既是懂语文知识的专家, 又时懂其他相关知识的杂家, 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譬如, 教《海滨仲夏夜》释题时, 对“仲夏的解释就是照本宣科地讲了一句“夏季的第二个月”学生对为什么要称“仲夏”仍然不得其解。如果教师再丰富一下知识, 把古代用“孟仲季”给一年的每个季度记月的来历讲一下, 那么学生今后遇到“孟秋”或“季冬”之类的词语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这位教师在讲孔子简介时, 对“仲尼”, “排行老二”, 是因古时兄弟多, 就以“伯、仲、叔、季”依次作大小次序的缘故是否清楚还值得疑问。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1. 精细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故事导入法。由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上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首先我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即将来临的日子里, 美国的俄亥俄州伦布城监狱里, 一位代号为34627的囚徒, 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他冥思苦想, 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 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杂志———讽刺幽默杂志, 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 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礼物》, 小说获得了发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 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礼物。从此以后, 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也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他的笔名吗?他就是欧·亨利。非常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 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来了。 (2) 质疑设问导入新课。学贵有疑, 运用质疑的方法, 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探求答案, 从而开动脑筋, 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的问题。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只要能够紧扣教学目标, 张弛有度, 都会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融入课堂, 为新课的传授铺路搭桥, 尽量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用多媒体技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教学方法, 以图、文、声、像、影并茂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大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以老师为中心, 单靠一张嘴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呆板枯燥的教学格局。多媒体教学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突出强调学生是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 选择教学媒体, 开发教学资源, 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创造亲切、愉快、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听潮》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诗, 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大海潮来时和潮退时的动态画面。再配上那精彩、形象逼真的声音, 把学生带到一个幽静和平的愉悦睡熟了的大海逐渐到海的惊醒、激动、恼怒、愤怒的情境, 表现了大海的壮美。面对澎湃的海潮, 耳为所感, 心为所动, 海潮与心潮并起, 学生能不感兴趣吗?多媒体可见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教师的青睐。但是, 也有很多老是觉得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 成为为用而用多媒体。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 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 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 即木棉 (女性) 在橡树 (男性) 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 两者相去甚远。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人形式主义的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 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 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 有效的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也是新课程下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职责。

总之, 踏着《新课程标准》的浪潮, 满怀真诚, 积极投入教育, 一改“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 刘淼.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7.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9:我从生活中学语文

我喜欢看电视,喜欢《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论《三国》,喜欢《动物世界》中讲述自然,喜欢喜剧小品中的幽默语言。

《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精妙的语言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学术著作的刻板呆滞,没有古文字的艰涩难懂,而是将古典典籍中难懂的理论简化为形象化、趣味化、通俗化,让观众由被动变主动,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的距离,自然就有许多人喜欢。这就体现出语文的智慧和精妙。

《动物世界》让我认识到形形色色的动物,还有大自然的威力,而更让我欣赏的,是该节目普遍采用的拟人化的解说词,这种写作风格与情调是对生命的讴歌,像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这能给人带来美感,唤起爱心,促使人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存更美好,如何把自己的家园保护与建设得更好。

在喜剧小品中,把语言的博大精深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口头禅、顺口溜、打油诗、歇后语、谚语、俗语等等,这些语言大多来自民间,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不隔心,不隔音,平易自然,清晰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喜欢看小品,不仅为了取乐,更是能学到语言独特的魅力。

我有一个爱好,去饭店吃饭时喜欢看那些菜名,这中间也包含了语文的巧妙。“醉打金枝”是一盘色彩斑斓的醉虾,光听名字就让人口水欲滴。“穿过你的黑發的我的手”是海带炖猪蹄,“母子相会”是黄豆炒豆芽,“一国两制”是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关公战秦琼”是西红柿炒鸡蛋,红脸和黄脸嘛!还有“蓝海畅游”、“粉梦王国”、“繁花似锦”等,都别具韵味。

我还喜欢散步,低头看见花草,脑海中立马出现一些优美的语言:枝繁叶茂、花红柳绿、百花争艳、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抬头看天,又有成语涌出:海阔天空、碧空如洗、蔽日遮天、鸢飞鱼跃、鹰击长空、风轻云淡。天色接近黄昏,我会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难掩忧虑,也会想起“日暮乡关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情绪。

不要以为只有在书本中才能学到语文,生活是一本更大的书,里面的语文更加生动、有趣,意味深长,令人神往。我喜欢生活这部语文书!

(指导老师:薛峰)

篇10:我从音乐中学到了语文

我们只要活的真实,其实不难发现身边的“惊喜”。

音乐,一个让人并不陌生的字眼。在音乐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既有诗一般的语句;还有一些唯美的语句;又有一些能打动人的语句。。。。。。让人第一眼看到就会记住,并且可以在适合的场面或者时间里,慢慢的从嘴里吐露出来,既可以得到别人的赞许,又可以让同伴们围着你为他们谱写语句……

《天使之翼》这首歌中,云层之上,曙光微亮,弥漫无限希望,心情豁然开朗。这一句歌词表明了在云层的上面,散发着点点曙光,也代表着无限的希望,使人心情一下子就可以豁然开朗。浩瀚天际,投影在海上,不怕世界虚假,瞳孔里我看见翅膀,勇敢,飞翔,是我的信仰,横冲直撞爱一场。这一句,字字透露出:不能屈服这个世界,要勇敢面对一切。他们的眼睛,和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脸上,闪烁无畏的光。就爱疯了,爱上了。心碎的目光,寻找温暖翅膀。这一句说出了就算是心碎了,也可以找到温暖的翅膀。他们的眼睛,和他们的肩膀。他们的脸上,藏着优雅的伤。都爱疯了,爱伤了。天使的翅膀,承载你的忧伤,飞翔。这一句说出了现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学会了伪装,就算是温柔的笑脸上,都藏着我们看不见的伤痕。这一切,都是为了爱。天使的翅膀承载着我们的忧伤,飞向天空。oh~~,有一种善良,有一种坚强在呼唤。这一句说明了,不管我们如何,都会有一种善良有一种坚强在呼唤着我们,所以我们都要微笑面对!

这短短的歌词可以翻译出这么多的故事,也让我们在语言的王国里走了一回。这一切仿佛就是一场梦,像是自己真实体验过,但是又说不出这种感觉。

难道说,音乐里不蕴藏着语文吗?

篇11: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语文像春天,学习语文就像在春天赏

花,万紫千红,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花

儿的开放是不会有局限性的,因此,生活中

处处有语文。

书是人们学习语文的首选,它们就像一

座座花园,这里包罗万象,令人留恋忘返。

当然在报纸、影视,甚至可以在游戏、聊天

中轻轻松松地学到语文,它的影子无处不

在。

生活中,语文早已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在校园中,每一句“老师好!”,“同学们

好!”;在家中每一句“爸爸好!”“妈妈好!”。

无不说明语文早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深根。校园中的文艺节目中的演说词,那流利的台词,优美的语调,让人听了无疑是一种

享受,这更加说明了语文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公园的草地

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告示牌:“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拟人化的修辞,使人倍感

亲切。食堂的告示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诗也进了食堂。旅游胜地的告示牌:“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什么都别带走!”,让人读了回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物品的广告词也婉转含蓄多了。像某电扇商打出的广告:“我们的名声是吹出来的。”乍听之下觉得这东西不是靠质量,而是吹牛吹出来的,但仔细想一想,电扇的确靠“吹”出来的,电扇只有风大才能吸引顾客,没错啊。……语文确实博大精深,令人向往,不怪有些外国人说:“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篇12: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语文,两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像一条丝带,串起历史的长河;语文又像一架缤纷的彩虹桥,带我们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语文更像一把金钥匙,让我们打开理想的大门、、、、、、而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走过音像店,听见周杰伦的《青花瓷》,让我想到了语文,如果没有语文,那就没有那么好的歌词,就没有周杰伦的《青花瓷》那么动听,美妙的歌曲了。所以,语文是动听的歌曲了。

“卖糖了!卖糖了!”走过小摊,听到小贩的吆喝声,让我想起了语文,如果没有语文,人们无法沟通,只能干瞪眼看着对方,用手比划着,这样多麻烦啊,多不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啊!所以,语文是一个工具。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一些图片,看到了一张花团锦簇的鲜花图。在广旷的草原上,一簇一簇的花朵拥在一起,上有蓝天的照映,下有小草的映衬,给人无限的向往,请闭上眼睛想,你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广阔的草原上,花朵与你舞蹈,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想着,想着,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看到了花儿很开心很开心,露出欣喜的笑容,我不是也一样吗?虽然看不见,但能用想象。

篇13:我从XX中学到语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创新始于问题的发现, 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此, 问题意识也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从“绝对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提问也应由教师“提问学生”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问”为主, 积极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好问、乐问, 实现课堂有效性。

一、不想问: 学习主体无从落实

1.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古人说: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我们要教育学生只有既学好课内知识, 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 才能厚积而薄发, 形成敏捷的思维, 产生各种真知灼见, 从而质疑问难。

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力

求知欲是学习需要的核心。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 就难以产生成就需要和附属需要, 也就没有“想问”的动力了。为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我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 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写在“问题卡”上, 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 或者在课前收集卡片, 这样我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 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 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 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3. 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 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教《愚公移山》时, 笔者让学生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重新审视“愚公精神”。同学们沉思片刻后, 就有人大胆发言说: “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固然可嘉, 但一味蛮干, 实在不敢恭维, 他完全可以打通隧道, 开辟一条方便捷径, 何必每天挖山不止, 浪费时间和劳动, 让子孙后代跟着吃苦。”也有学生说: “当时没有先进设备打通隧道, 完全可以搬出大山, 也可以在深山开发资源, 未必去死挖山, 这样不是聪明得多。”此外, 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 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 如“要常乐莫知足”“老马未必识途”“近水楼台后得月”等。

二、不敢问: 教学平等无从体现

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 是怕问错了惹别人笑话, 或是怕老师批评。

1. 教学的“无错原则”, 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我们的课堂应实施教学的“无错原则”, 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存在。诚如有位优秀教师所说: “课堂提问没有错误。”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因为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 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2.“弟子不必不如师”, 开展平等的课堂双边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 扮演老师角色, 学生讲, 学生问, 学生答, 学生提的问题更多, 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 学生就必须钻研教材, 发现更多的问题, 思考解决办法, 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 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 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 看“老师”的反应。这样, 学生的顾虑少了, 课堂气氛活了, 学生的思路开了, 提的问题也就多了。

3.“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 建立伙伴型师生关系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情感作为纽带的。在课堂上, 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语重心长的教诲, 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关闭、防范的心门打开了, 敢说了, 敢问了, 学习的源动力就有了。

三、不善问: 学习实质无从说明

学生的学习观念转变了, 教师还必须给予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以及方法上的指导。

1. 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问”的层次

初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在教学中, 要善于激疑、质问, 做到层层深入, 不断扩大思考的难度, 在深度上教学生学会思维。如教《变色龙》笔者采用了层层深入法培养学生思维。在学生分析了警官见风使舵的性格后, 再让学生思考他性格中本质的不变的是媚上欺下。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追问: 他为什么要媚上欺下? 这一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使学生思维具有了相当的深度, 从而完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和感悟。像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 可使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从而使学生“善问”。

2. 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大千世界“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有效地抓住教学中的契机,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比如教《孔乙己》, 笔者一开篇就问学生: “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马上产生认知的冲突, 很自然地认真研读课文。接着笔者再因势利导学生“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3. 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和技能

学生掌握一些提问方法, 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问题。经过总结, 我认为要让学生掌握的提问技能有一下五种: 了解性提问, 如“这篇课文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何关系”“文章内容跟作者经历有关吗”; 理解性提问, 如“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探究性提问, 如“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是怎样的”; 比较性提问, 如“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两篇课文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谁更好些”; 创造性提问, 如“这个词可以换作”。

4. 启发学生如何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的原则是具体准确, 并且要说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提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简单使用疑问词, 如一味简单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来发问。二是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到现在, 学生已经能提出一些让你吃惊的问题了。如《风筝》一课, 有学生问: “本来一般人做错了事巴不得别人忘记才好, 但鲁迅的弟弟忘记了鲁迅小时侯做的错事, 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和悲哀了, 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学生问: “如果鲁迅的弟弟一直记着这件事, 岂不是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吗?”问题之犀利, 角度的现代感之强, 问题表达之清晰, 怎能不让老师喜出望外?

四、不好问: 主动学习无从具有

人的思维起源于直接的情境。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中不断提高独立思维, 培养学生的“好问”能力。

1. 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 但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背影》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 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 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然后阅读这段文字, 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 衣着如何? 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 我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于是提出了: “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等问题, 讨论时气氛也非常热烈, 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2. 创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利用课堂讨论, 促使学生提问。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 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 导致一种“紧张感”, 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 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 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 同学间提问题, 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让学生在提问探究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 才更喜欢质疑问难。

五、不乐问: 学习意识无从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问”也是质疑问难的最高境界。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感受到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 应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也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 一段时间后比一比, 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 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 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 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了, 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提高了, 能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探索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 让学生在课堂上想问、敢问、善问、好问, 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 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 创造和谐宽松的提问环境, 让学生在主动提问中增强创新情感, 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汪刘生.现代教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弗朗西斯亨金斯.通过有效提问提高思维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篇14:顾威:欧阳山尊领我从台前到幕后

跟着欧阳山尊导演《巴黎人》

顾威对话剧的热爱就起源于北京人艺。十几岁的时候,顾威在首都剧场看到夏淳导演的《雷雨》,夏淳、郑榕等老一辈的名字铭刻内心,他深深为之震撼。这次经历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顾威,将话剧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30多年后,他在夏淳的指导下出演周朴园,那就是后话了。

1963年,顾威從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阴差阳错被分到了北京市文工团。一直到1969年初,北京市文工团解散,年底,顾威被分到了北京人艺,跑了10年的大群众,一直到1979年,从《伊索》演吕齐老师的B角开始,顾威逐渐演上主要角色。顾威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做演员时间上较为充裕,加上自己喜爱写东西,于是开始尝试写剧本。创作《巴黎人》的念头就是这时萌发的。

北京人艺的收发室,当时可算是“信息集散中心”,大家没事都爱聚在这里聊天,一天,顾威听说这样个故事:一次组织小学教师素质考试,结果发现经过10年浩劫,很多老师都不知道“巴黎公社”。这让顾威很受刺激,开始着手创作反映巴黎公社英烈的话剧《巴黎人》。

《巴黎人》我曾写了9稿,历经9年还差点被自己撕了。“1980年,北京人艺携《茶馆》赴欧洲巡演,顾威并没有参与《茶馆》的演出,但领导为了让他实地采风,特意安排他进剧组前往法国巴黎。不想,剧本在巴黎却受到了中国专家的全盘否定。虽然顾威对此并不服气,但是实际上也还是失去了信心,勉强改了几稿,仍旧是没有信心,一天深夜顾威差点把手稿一把撕掉幸亏鬼使神差突然醒来的夫人严敏求抢过剧本。正是这个被“判了死刑”的剧本,却引起了北京人艺老前辈欧阳山尊的极大兴趣。

欧阳山尊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自北京人艺创建一直担任副院长兼副总导演。在顾威心里,没有欧阳山尊,就没有自己的话剧导演生涯。可以说他是在欧阳山尊的带领下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蜕变。

虽然欧阳山尊先生已于2009年仙逝回忆起当年先生手把手把自己领进导演之门一扶上马送程的亲身示范和不倦教诲,自己也成为著名导演的顾威仍日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一天山尊老师主动打来电话要看剧本,当时我真是又惊又喜马上把本子送了过去。”更让顾威没想到的是,欧阳山尊第二天便通过电话长谈了个小时,对剧本充分肯定,还通知顾威剧本将发表在欧阳山尊主编的《剧本园地》中。1981年12月号的《剧本园地》中,顾威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欧阳山尊还配发了一篇文章《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评话剧<巴黎人>》。

1987年,北京人艺正式排演《巴黎人》,并决定由欧阳山尊与著名导演方珀德联合导演。正当开始投入排戏时,方馆德突然病倒卧床。时任北京人艺第副院长于是之为此去找已经调到文化部的欧阳山尊研究《巴黎人》的导演问题。欧阳山尊说:“这样吧,我当总导演,让顾威任执行导演。”于是之转达了山尊老师的意见后,顾威感到自己胜任不了,于是当即表示不成。

“当时在我看来,演员和导演绝对不是一个行当。思路和照顾的方方面面都很不一样。再加上我那个时候虽然也40多岁了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在剧院还是一个小小字辈儿,面对这么多大艺术家,让我来给他们排戏,说实在的真不敢。”其实,顾威的畏惧中还带着担心,后来山尊老师把顾威叫到家里,同他谈了整整四个小时的话,将他的担心一点破。

“山尊老师明确地表示了几点:第一,你别担心,我这个总导演不是甩手掌柜的,我天天到,你跟着,第二,我看你能当导演。剧院现在缺中年导演,我们这几个导演都老了。一个剧院自己培养导演没有10年不成,如果你是戏剧学院导演系刚毕业的那就得15年。

经过深思熟虑,顾威跟欧阳山尊说:“这样吧,我跟您学,也别登名字……”欧阳山尊当即反对说: 1那哪儿成?不登名字算怎么回事儿?”从《巴黎人》开始,顾威的导演生涯也由此展开。

联合导演《天下第一楼》

《巴黎人》的排演过程中,顾威的很多收获是终生受用的。至今他还记得欧阳山尊讲导演创作的规律:“导演的创作是建立在演员创作的基础上,要尊重演员的创作,绝不能把演员当作导演创作的材料,甚至导演手中的傀儡。

作为编剧参加导演的顾威,也从排演过程中对二度创作有了更直接深切的体会。导演与编剧、导演与剧本等关系如何处理,欧阳山尊给顾威上了扎实的一课。

结束《巴黎人》的排演,顾威被夏淳导演看中。一天夏老师问我:“你将来是想往编剧的方向还是导演的方向发展呢?你有个准儿没有呀?”我说:“顺其自然吧,我哪儿有什么准儿呀。”夏老师说:“这么着吧,我下面排《天下第楼》,你跟我一块排这戏。我说:‘行,行,我给您帮忙。’不是帮忙,是联合导演!’”

1988年,当时《天下第一楼》准备赴日演出前,日本的媒体来采访顾威,问“并列导演”的关系,顾威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个很容易。在我们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和谐,他是老师,我是他的学生,就是这么一个融洽的合作关系。所以不存在合作上问题。”

20多年来,顾威先后导演话剧《巴黎人》、《天下第一楼》、《旮旯胡同》、《雷雨》和曲剧《龙须沟》、《烟壶>、《茶馆》、《正红旗下》等多部作品。两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导演奖,一次文华编剧奖,并因为导演京剧《瘦马御史》获得“中国京剧节”导演金奖。多年来,顾威导演的戏,欧阳山尊每戏必看,看了必有所指点,或面谈,或电话里分析优劣,顾威甚至已经习惯了在新作问世的第时间请欧阳山尊看戏,而每次希望都不落空。1999年,北京曲剧《茶馆》彩排,时已85岁高龄的欧阳山尊本来身体不适,却不顾劝阻赶去观看,中途实在坚持不住提前退场,不想,10天后,刚有好转就又让夫人陪着到另外个剧场完整地看了一遍,耄耋之年,对学生的死心爱护,让顾威终生难忘。

发表剧本,跟随欧阳山尊导演话剧,在欧阳山尊和北京人艺其他老前辈的言传身教中,顾威发现了自己都从来不曾想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顾威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老艺术家们对话剧由衷的热爱,和列后辈的悉心提携毫无保留:他们真的不是把话剧当成一个工作,而是种事业毕生追求。

将前辈的接力棒传下去

北京人艺自成立以来,以其现实主义传统成为中国话剧界的龙头老大。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四位大导演也被并称人艺四大导,不仅在导演生涯中巩固了人艺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且为中国话剧留下了十几部经典,为后辈导演树立了一面旗帜,留下了本学之不尽的教科书。

2009年欧阳山尊先生仙逝,“人艺四大导”至此均已作古。当年的小学生顾威,也年逾古稀已经成为北京人艺的老牌导演。他不仅要排演话剧,还要承担起当年欧阳山尊导演当年提携后辈的重要工作。顾威说他直牢记山尊老师当年的一句话:“一个导演对保持继承剧院传统风格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顾威在自己的导演实践中认真地贯彻着恩师的教诲。复排《雷雨》时,顾威认为作为北京人艺的优秀保留剧目,《雷雨》无论什么时候演,无论谁来演,都应该保持高水准,可是年轻一代的演员成长的环境已经跟剧本所反映的上世纪20年代相差了将近80年,如何让年轻一代演员的表演能够更好地接近那个时代找到那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了复排的难点之一。为此,顾威在建组之初就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让年轻演员查阅老一辈演员排演《雷雨》时所作的角色日记,写出人物小传,请来朱琳、郑榕、胡宗温、苏民、吕恩、谢延宁等出演第版《雷雨》的老艺术家们面对面地向年轻演员传授经验,还邀请了著名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教授和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曹禺先生的学生晏学老师等为演员授课,这些举措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演员更好更准确地从人物关系上去寻找时代感。

2004年,复排《雷雨》公演,开始很多观众都很担心复排的《雷雨》会用俊男靓女刻意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只有五场门票全部售出,可是当公演几场之后,大家看到的是不但没有“被时尚”,相反更加贴近曹禺先生原著的《雷雨》,担心全无,口口相传,后面10场一票难求。连顾威这个导演,都几乎得不到赠票。面对这样的火爆场面,顾威又欣慰又放心,他知道大家还是认可前辈们代一代建立起来的传统和经典的,“面对经典,二度创作主要是往里走,练内功,研究作家,作品、人物、科学审慎地选择表现样式、多实事求是、少哗众取宠、多作功、少作秀、多踏实、少浮躁、要尊重、别亵渎,‘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爱自己心中的经典,而不是经典中的自己。”

走过20多年的导演之路,顾威一面用实际行动启发新辈,带领青年演员和青年导演向老一代艺术家致敬,向传统和经典致敬,一面又潜心思考设备更新,条件改善社会思想进步对话剧的推动。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2009年年初,顾威新排老舍先生著名话剧《骆驼祥子》。时隔半个世纪的岁月涤荡与沉淀,新排《骆驼祥子》在“守旧”如日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创新。

“上世纪50年代,北京人艺演《骆驼祥子》,包括梅阡老师在修改剧本的时候,因为条件所限,都没考虑用转台。因此频繁地开幕关幕换景,那时候都是实景换起来也十分麻烦。我们这次用转台,并增加了人和车厂院子的一堂景。”顾威介绍到,原来限于条件,很多话剧皆是如此,不管剧中人物适合不适合在这个场景发生的都很勉强地在安排在个场景里。而现在通过转台技术已经可以解决话剧舞台的场景问题,将剧中人物的关系事件放在合适的景别中。顾威就积极地在新排《骆驼祥子》中进行了运用。与时俱进,顾威让观众看到了场更符合原著叙述的话剧《骆驼祥子》。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经典经典,经典在剧本。面对经典,主要的是如何面对剧本。经典不容亵渎,可删减不可篡改,可深挖探索文本的微言大义和精妙之处,不可随意性想当然地铺排戏说,可作与时俱进的解释或强调不可肆无忌弹地肢解或凌迟。

老舍的作品一向以语言著称,《骆驼祥子》亦是如此。在新排的过程中顾威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不过不是把语言改得更贴近现代了,而是尽量还原到故事发生的时候。顾威说:“我这次排戏的宗旨是:别说外地的语言不行,就是今天的北京话都不行。得说老北京的话儿才行。”主演祥子的于震是个老北京,顾威比较放心,虎妞的扮演者王茜华是一个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的西安人,顾威认可她的人物塑造,就在语言上个字个字地抠。包括儿话音,老北京话的语式语感,我跟她说:“你这个人物的成功与否主要就取决于语言。”顾威生生将王茜华拽回了将近个世纪,王茜华曾经压力大到失眠。但是当大幕拉开,观众却看到了一个生疏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貌。

现在,顾威的很大精力用于实验话剧。他觉得,中国话剧应该跟上世界话剧发展的脚步,探索自己的风格。

上一篇:只有了解情况后,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幼师随笔下一篇:别放下双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