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024-05-03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通用7篇)

篇1: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

②、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教学方法 :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 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 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过渡]”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附板书一)

感情[美、喜爱] 感情[丑、讨厌]

3、对原文的词语改写,要求表达讨厌的感情。

油蛉在这里([低啼]); 蟋蟀在这里([抽泣])

有时会遇见([吓人])的蜈蚣;喷出一阵([恶臭])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 景物美,喜欢 百草园是‘乐园’(补充“板书二”)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 喜欢听神秘的故事 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 百草园是‘乐园’”(补充“板书三”)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然后教师小结并板书(附 板书三)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部分”小结

依据“板书二”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课时小结。

六、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板书设计: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动物)整体 百草园 单是: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动物)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植物)局部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三味书屋 也有一个园

对先生的印象:严厉、方正

教学后记: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收到的效果是:运用谈话法、演示法能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使学生思维方向集中。

篇2: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二正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àì 缠络 竹筛shāi 觅食mì 渊博yuān bó 鼎沸 dǐngfâi 绣像 xiù 锡箔bó 签赏jiàn shǎng 脑髓nǎo suǐ 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二分析(如何叙事)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篇3: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课后及时回忆, 巩固课堂讲解

课后回忆是复习的第一步, 回忆的内容可以如记流水账一样, 从老师课堂导入开始, 尤其是老师重点强调的内容, 应该是回忆中的重点。经过回忆, 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绪, 像是又听了一遍老师的课堂讲解一样, 增强了学习效果。学生晚上回家能够回忆当天老师课堂讲解的70%就说明这个学生听课是比较认真的, 及时内化正是复习的目的。如果直接回忆有难度, 可以借助教材, 找出老师强调的重点。学生在听课时还有课堂笔记, 摘录随记等, 这些都可以辅助学生对老师课堂讲解的回忆。学生经过主动思考, 回忆整理, 可以再现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 并优化拓展, 联系生活实践, 实现学以致用。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比较长, 需要学生课后及时复习, 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笔记中记录课堂的几个环节, 课后回忆可以根据环节主线进行, 不会遗漏知识点。教师运用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的形式导入新课学习, 学生在回忆时可以系统归纳有关鲁迅文学作品的知识。接着是整体感知的环节, 学生在朗读中摄取主要信息, 概括文章的内容, 学生在回忆时就把文章内容复习了一遍。接下来的环节是合作探究, 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学生在回忆中对重难点加深印象。最后是拓展延伸环节, 联系自己的生活, 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描述一段自己的生活场景, 学生在回忆中还可以修正自己所写的片段, 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后细致梳理, 落实知识联系

回忆再现是课后复习的第一步, 落实整理则是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回忆能够记住当天学习内容的70%, 如果没有及时书写整理, 那么一天之后, 记忆中只剩下30%, 这是符合人的遗忘规律的。所以, 写的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梳理细致直接就可以解决记忆难、理解难、应用难的问题, 这并非夸大梳理的作用。通过梳理, 学生可以做到重难点突出, 每个字词都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句子、文段中。此时的梳理, 学生可以带着记忆犹新的课堂讲解, 所理解的层次是最清晰最深刻的, 所以无论需要利用多少时间, 这项工作是必做的。其实, 每天的课堂讲解内容并不多, 学生只要“有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完以后, 学生用20 分钟的时间回忆课堂内容, 然后开始梳理课堂所学知识。知识梳理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重点句子、文章主题、解读方法几个方面, 涵盖了积累和运用两个方面。如果知识梳理成为习惯, 学生在记笔记时就可以分板块, 在课后只要添加补充即可, 从而减少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

三、课后放松复盘, 增强实践能力

“复盘”是股市概念, 指的是收盘后静态审视一遍市场全貌。课后复习也不妨利用复盘方式, 对当天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翻阅整理。学生课堂学习中大脑处于紧张活跃的状态, 执行着思考具体问题的任务, 课堂活动也有着比较明确的指向, 始终围绕着教材内容而进行。一天的学习活动结束以后, 大脑进入松弛阶段, 重新审视课堂行为时, 可以想到课堂学习时想不到的观点。比如某个词语的造句, 在复盘环节可能会有更精彩的创新;阅读拓展, 在静态复盘时想象的空间更广。复盘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只要在晚上临睡之前, 静躺10多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一节语文课静思一遍, 把课内外相关的知识点有效链接, 增强拓展实践能力。

篇4: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

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介绍鲁迅生平简历。

介绍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二、整体把握

1、揣摩标题含义: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学生讨论

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强调以下要点:

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倾向第三条,最后一段话表现了对儿时生活的留恋)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

模仿“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句式造句

字词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确凿(záo):确实。菜畦(qí):菜地。桑椹(shèn)轻捷(jié):轻快。蟋蟀(xī)(shuài)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脑髓(suǐ)相宜:适宜。书塾(shú)方正:正派。博学:学问丰富。蝉蜕(chán)(tuì)人迹罕至(hǎ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人声鼎沸(dǐ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皂荚树(jiá)油蛉(líng)斑蝥(máo)珊瑚珠(shān)(hú)敛(liǎn)收拢。秕谷(bǐ)系(jì)打结。窦(dòu)厥(jué)倜傥(tì)(tǎng)叵(pǒ)盔甲(kuī)锡箔(bó)长吟:长声鸣叫。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无从:没有办法。消释:溶解。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三、美女蛇的故事作用

四、雪地捕鸟

五、解决疑难的句子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给你们什么印象呢?

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整体到局部)模仿这个句式造句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描述百草园产生了什么作用?(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动词运用准确)模仿这一段写一段话,也使用一系列动词。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学生自由回答

篇5: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名人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

(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提问: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三、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záo】

畦【qí】

吓【xià】

罕【hǎn】

系【jì】

霄【xiāo】

蝥【máo】

窍【qiào】

敛【liǎn】

觅【mì】

秕【bǐ】

躁【zào】

塾【sú】

恭【gōng】

荚【jiá】

椹【shèn】

蛉【líng】

络【luò】

髓【suǐ】

筛【shāi】

塾【shú】

蟋【xī】

蟀【shuài】

蜕【tuì】

橘【jú】

柚【yòu】

寇【kòu】

倜【tì】

傥【tǎng】

叵【pǒ】

噫【yī】

嗬【hē】

豁【huò】(豁[huō豁口]

攒【cuán】(攒[zǎn攒钱])宿【sù】(宿[xiǔ半宿]

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拗断]

拗[ào拗口]

拗[niù执拗])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

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

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

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

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3、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4、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19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

“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正课

(一)【听课文录音提问】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提问: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1]有趣的动植物(2)

[2]神奇的传说(3-6)

[3]雪地捕鸟(7-8)

引导: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新奇新鲜的读书乐趣的。文章虽先后写了两种不同生活,但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成长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①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讨论并归纳:莱畦,石井栏。

③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⑤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⑥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⑦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课文第7、8段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篇6: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提问: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1]有趣的动植物(2) [2]神奇的传说(3-6) [3]雪地捕鸟(7-8)

引导: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新奇新鲜的读书乐趣的。文章虽先后写了两种不同生活,但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成长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①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讨论并归纳:莱畦,石井栏。

③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⑤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⑥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⑦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课文第7、8段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篇7: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在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 笔者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实践为例,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人文关怀, 促进并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鼓励学生发表课本所未涉及的独特见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学生对文章的不同角度的感悟, 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的理解, 历来有争议:一种意见认为, 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 不在于批判教育制度。这两种不同的意见造成对文章前、后两个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亦有多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 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百草园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第三种理解是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 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然而在教堂讨论过程中, 当我问及学生有无其他理解时, 一个平时极少发言的女同学小声地回答说: “有。”她认为:课文前一部分写的百草园的生活, 是鲁迅进学校前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而课文后一部分所写的三味书屋的内容, 是鲁迅上学后苦中有乐的生活, 这也是求学者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说, 这两部分的内容是两个不同阶段的生活, 是两个不同的生命历程, 它们之间的关系无所谓是衬托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或者是统一关系。小女孩的见解不一定高明, 但对于一个初一学生来说, 能有这样的理解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二、允许“偏离主题”的发言, 珍惜学生的“胡思乱想”

在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 有个同学突然提出课文所论及“怪哉”这一传说应属于封建迷信, 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虫。话音刚落, 便有两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 我微笑地示意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个同学说: “迷信是第二科学!因为迷信世界里的一切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是幻想。如果没有幻想, 能有科技发达的今天吗?”另一个同学说: “只要是流传下来的东西, 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就迷信而言, 从正面的角度看, 它主张与人为善, 因此, 它可以是一种信仰;对饱受生活煎熬或是身患绝症的人来说, 它又是一种寄托。”当时的讨论非常踊跃。这时, 学生们开始小声议论, “离题了”, “一派胡言”……我却带头鼓起掌来, 并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有宽广的知识面, 而且敢想敢说, 实在难能可贵。同时, 也对发言已“离题”的同学称赞他们能够发现问题, 属于聪明一族!其实“胡思乱想”是处在奇思异想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天性, 即使他们的“乱提问”是“荒唐”, 是“谬论”, 这也是他们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折射的必然结果。纵观世界大科学家的研究史, 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谬论多于真理, 失败多于成功。我们没有理由苛求这些正在求知的青少年的观点要多么地准确!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认为, 应该允许学生“胡思乱想”, 甚至“为所欲为”, 让学生在“自由发言”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体意识。

三、教师公开质疑教材, 发挥表率作用

要求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就教材或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为学生的表率。比如,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练习内容编排可提出个人观点, 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内容的关系和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三种说法可改为:①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②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 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鲁迅小时候两种不同的生活经历、两种不同的生命历程, 都是过去的组成部分。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苦中有乐。其实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 也要向鲁迅一样苦中寻乐。因为衬托关系和对比关系不但意思相近, 而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都是“反封建教育”, 两种说法重复, 所以应该删去“衬托关系”。

四、允许学生坐着发言, 保护学生脆弱的“灵感”

学生有异议的观点, 往往触景 (或因事) 而发, 来自闪念之间, 稍纵即逝, 等不得举手、站立、思考、措词等一系列礼节性过程。若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 学生立异的锐气会因而大减, 思路失去顺畅, 语言陷于支离, 客观上扼杀了学生来之不易的创新激情。所以, 在课堂中适当剔除教学上的清规戒律, 允许学生坐着无拘无束地争相质疑, 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关键环节。

上一篇:环潭镇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必备失败的经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