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

2024-05-20

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共13篇)

篇1: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

我从游戏中学到了语文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很奇怪吧!游戏,就是自由的无任何压力的玩,而语文,是一个多么严肃的话题呀!但是两者一结合,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到很多知识。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是那样的讨厌语文,加上语文的考试成绩,使我愈来愈讨厌语文了。有时我甚至都不想上语文课啦!

有一次,哥哥叫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草地上玩。我们在草地上玩了一会,觉得玩的没意思,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嗨,不如我们玩成语接龙吧!”就在我们找不出什么来玩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好啊好啊!”大家都赞同了,只有我一人不想玩,但为了不扫他们的兴,我还是同意了。我排在了最后,游戏开始了。

哥哥是第一个,哥哥首先说了一个“笑口常开”,紧接着“开门见山”,“山珍海味”......终于轮到我了,我支支吾吾的接不上来“事...事...事半功倍”好险,终于答上来了。接着又轮到我了,“物...物...”“物美价廉,你怎么这么笨呢?”哥哥说了我一句,我顿时涨红了脸,但这条“长龙”还是一直接到了底。

事后,哥哥把我找来,说:“妹妹,我看你的语文水平太低了!”“是吗?我本来就不喜欢语文。”“妹妹,你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作文以及一些长篇短篇文学必读。”哥哥的一番话,使我豁然开朗。从此,每次上语文课我都十分的听,听不懂就去别人,只到弄懂为止。就这样我渐渐的喜欢语文了,我的语文成绩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哥哥也让我参加“成语接龙”,“组词造句”等游戏。这样使我轻轻松松地从游戏中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

没想到一次游戏,哥哥的一番话竟使我改变了对语文的看法,使我的语文知识不断得到提高。现在让我参加“成语接龙”,“组词造句”等游戏,我可以不费心思的答上来。我从中也想到:以后的社会,是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包括演讲是不能离开语文知识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语文。

我喜欢语文,它让我感到快乐。希望你喜欢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

在生活中,语文,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着,学习着,可以说在出生就开始学语文。从语文中我们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品味语言的魅力。

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让我带你走进生活中去瞧瞧吧。

你平常如何与别人交流?语言。你是如何从书中了解出一件事儿?阅读。当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你的内心感受时,你又是如何做的呢?写。还需要我举例吗?我想不用了。因为你已经感受到了。这就是语文。

有人说语文很难理解,很麻烦。又有人说语文是美好的。

在我看来两者都有,我立足于两者之间。语文既是易事,也是难事。你难道不知道你现在就在学习和运用语文吗?如果知道那你还觉得难吗?但是,你所学习的只不过是语文微小的一部分,如果想更加渗透它,那就得从学习中入手,那就非易事,非得用功不可了。

语文非常的抒情。从语文中我们看到朱自清的“背影”;感受出鲁迅的“身躯”;听到巴金一次又一次鼓励我们向前迈进的声音„„多美好。

在生活中,这些不都能感受得到吗?

瞧吧,这就是语文,语文的魅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而已。有了语文,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有了语文,使我们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有了语文,使我们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假如生活中没有语文,你能想象是如何一个画面吗?

所以,生活中不可缺少语文,希望你能浸默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第二篇:

语文在生活中,也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浮气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带给生活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中,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出自“语文”这门功课,没有“语文”,你根本不能与别人交流,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笑柄。从小到老,我们也都在学语文,但却永远也学不完!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语文也无处不在。那么,生活与语文的联系到底在哪里呢?其实,语文就是语言文学,也就是文学的艺术。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我们是学生,肯定就得听、说、读、写,那听说读写又是从哪来的呢?它们都是从语言那里来的,只是语文中的一部分。从此看来,语文有着很大的作用,说明了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关键性。

书籍也是语文最直观的表现。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没有书籍、没有语文的人类是不可进步的;没有书籍、没有语文的社会是不能发展的。同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证明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书籍非常重视。没有书籍,我们无法体会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没有书籍,我们无法倾听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爱情;没有书籍,我们无法了解诸葛亮的聪明睿智;没有书籍,我们无法见识孙悟空的无边本领;没有书籍,怎能体会更多的情感?没有书籍,怎能了解更多的知识?没有书籍与文字,人类怎能探究历史、展望未来?

语文在生活中,也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浮气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带给生活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语文也是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在人间自由自在地玩耍,东奔西跑,却无处不在;语文是生活的海洋,破涛汹涌,却浩瀚无边。

总之语文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还很多。朋友,请你多用语文,从语文中,你会发现更多生活的乐趣,因为,我们活在语文的世界中。

篇2: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差,但自从那天后,我的语文成绩就有了好转!那天,我在家里没事情做,就打开电脑玩游戏。可玩了一会,心想:“这些游戏太无聊了。如果有一些既好玩,又能帮助学习就好了!”这会,爸爸走到我的房间,看见我在玩游戏,说:“你作业做完了没?”我说:“做完了!”“那做完作业不知道看书啊,整天就知道游戏!”爸爸生气地说道。我心有点害怕的说:“那我也不想这样,我只是想看看游戏里面有哪些东西能够提高我的语文基础而已嘛!”爸爸好像看出我的心思,说:“让开,让我来帮你看看。”接着,我就让爸爸来控制电脑。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电脑屏幕上多了一个图标,我说:“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答道:“噢!这是一个游戏软件。既能玩游戏,又能学习!就这样吧,你自己慢慢玩,我还有事情。”随后,爸爸起身就出门了。我有点心急,爸爸一起身,我就马上打开这个游戏软件。一看,哇~~~~这么多游戏,有成语接龙、大众成语、射击成语„„好多好玩的游戏啊!本来就喜欢玩那种射击游戏,就点击击射击词语来玩。

一打开这个游戏,里面有一把枪和一大堆气球,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这里有50个气球,要你打中规定词语气球,就过关。我有点心急连规则还没看完就点击开始了。一开始,有好多词语气球乱飞,看见电脑屏幕下面出现一个词语:美丽。接着我又看见气球上出现了很多拼音,弄不明白是什么,就返回看游戏规则。原来气球上的拼音是下面词语的一个,要打中符合的拼音才算过关。看完后,就真正看是了。第一个词语是:黑色,我又看到红色气球里有黑色的拼音,就立马开枪,“啪”的一声,打中了!Yes!这时我好开心,接着又有下一个词语出现:凹凸。看见这个词,心想:“这个词读什么来着?”越想越想不起来。随后就看见游戏上的提示,就说:“这个词原来读aotu(凹凸)啊!”接着又看见红色气球上有凹凸的拼音,一开枪,又打中了。接着又出现下一个词语,又下一个„„之后我还玩了好多游戏。

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我看见第一大题的看拼音写汉字中,看见有好多拼音都在游戏中见过,就全部写了下来。等卷子发来时,我的拼音写汉字全对!这是我我很开心、高兴

真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连游戏中也能学到语文!

篇3: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客观条件, 抓住教材, 努力渗透。

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爱国精神, 而这在语文教材有也有明显的体现。教材选取了很多具有此种精神品质的优秀人物的著名篇章, 屈原在《离骚》中忧国不复兴, 君不明察, 忧“举世皆浊我独清, 世人皆醉我独醒”;孔子在《论语》中认识到“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终生忧劳不悔, “忧道不忧贫”;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唾弃官场, “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在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林觉民等无数人身上, 闪耀着的淡化个人、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 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 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意识识等等, 是强大的精神磁力, 厌恶官场黑暗, 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舍此, 语文教学会黯然失色。

二、多种形式、多方渗透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必需利用多种形式, 从不同方面进行渗透。

(一) 在古诗中渗透

首先, 多读多背, 在诵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 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 以至熟读成诵, 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其次, 情景解读, 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每节课前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生补充一些中国名人故事, 他们听了故事, 了解了历史, 体味了诗词的蕴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增加了文化底蕴。

(二) 在文言文中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很有思想价值的古文篇章, 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 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 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 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使之大放异彩。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鸿门宴》中刘邦能屈能伸、礼贤下士的智者形象;学习《师说》中韩愈诲人不倦、不耻相师的学者风范……此外, 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 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 否则的话, 只能是触之皮毛。

(三) 在节日中渗透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 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节, 人们吃粽子, 划龙舟, 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 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 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 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这些节日里, 应提醒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的氛围。

(四) 在名著中渗透

鼓励学生多读古典名著, 读后写读书笔记, 体会著作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红楼梦》中的反封建思想和其中大量的诗词佳作;《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和他们身上的侠义精神;《三国演义》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聪明才智……让学生感受经典, 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 提高人文素养, 感受民族情感, 陶冶高雅的情操。

三、加强训练, 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

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文题目, 例如感恩、爱国、意志、诚信……让学生在亲自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从而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 并最终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他们日常的行为中, 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篇4:我从一种眼神中学到了什么

小有所成还是卓越不凡?

多数人会认为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聪明有天分,善于把握机遇;他们读书勤奋,厚积而薄发;他们阅历丰富,能运筹帷幄;他们洞悉社会,明白事理……不一而足。

不错,这些的确成就了他们,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在同样出色的“名人”中也能如此地卓越不凡。通过和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老师一起参会而经历的几件小事中,让我至少明白了,到达一个高度后,为什么有人仅能小有所成,而有些人却能突破瓶颈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伟人或者大师。

周其仁为什么能成为“大家”?

周其仁先生在我国经济学界和管理学术界是闻名遐迩的学者。我听过他几次讲学,他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见解深刻、独到、实用,他的学术风格冷静而严谨,沉稳里透出豪情,并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预见性,真真大师级人物。但这些并不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有一次,我有幸和周老师一起成为某个论坛上主题演讲的嘉宾。周老师演讲完后,我接着发言,刚讲不久,我就觉察到前排听众中有一人,以我过去演讲中从未遇到过的神情长久地注视着我,定睛一看竟是周老师,最让我暗暗称奇的是,这种神情有着长久的耐力,长久到不转一次头,不眨一下眼晴。那是一种真正的倾听,他那种前倾着身体的姿态和全神贯注的表情至今令我难忘。

这样一位高手,竟然还以一种小学生的神情和心态来听课,当时我还沾沾自喜地以为是自己的演讲太精彩太独特了,以至于使周老师太感兴趣了。

然而,当我后来注意到周老师对接下来的几位演讲者同样“倾神而听”时,我就嘲笑自己“自作多情”了。

午餐和晚餐时间,会议组织者也许为了特意关照我,连续两次把我安排在周老师旁边,当然我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这其中,我再次领略到周老师与人交谈中一贯的专注和谦逊神情。

有一个疑问长久以来憋在我的心中:世上的确有少数大师级人物,他们的水平可以用“卓越”来描述,他们的业绩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然而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他们的经历和常人无异,很难用常人的眼光去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卓尔不群?有些人乍一看甚至非常“普通”。

周老师专注的神情和谦逊的学习态度突然帮助我解开了这个疑问:学问和做人但凡到了一定的水平,再想超越着实困难,根源在于对那些小有成就者来说,自己沾沾自喜,放松了学习进取的劲头,过去的谦恭代之以自满,过去的苦苦求索代之以不求甚解或自以为是。

比如我,这几年别人都在不停地告诉我,你已经功成名就了;全国各大学、各论坛、各媒体都争相邀请我做演讲做报告、录制节目,俨然一个成功人士,心中那份自赏自傲之气不由而生。

周其仁为什么让我汗颜?

这些年,我恰恰丢掉了过去那种虚怀若谷、谦逊认真、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最显著的莫过于参加各种全国性会议和论坛。虽然在会前认真接受会议要求准备发言稿,会中的演讲和发言也力求效果最佳,但在不发言时就特别随便了,不但不认真听别人的演讲发言,而且还“干扰”了别人听会。想想周老师何等的名望,尚能对所有发言者有如此虚怀若谷之心,而我比起周老师来,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一联想这些让我特别汗颜。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近来总有些腹中空空、黔驴技穷的感觉,盖因不学不问之故吧。

我拿什么让心境平和?

自从与周老師邂逅后,我一改浮夸作风,每次参会都认真听讲,员工汇报工作,无论其职位高低我也都侧耳倾听,博友评论无论赞扬还是批评都能以平常心待之。当这种心态摆正以后,我发现自己确实已上升到一种境界,不但是知识的开阔,更是心境的平和。

(本文作者系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 )

篇5: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

第1篇

我从游戏中学到了语文作文900字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差,但自从那天后,我的语文成绩就有了好转!

那天,我在家里没事情做,就打开电脑玩游戏。可玩了一会,心想:这些游戏太无聊了。如果有一些既好玩,又能帮助学习就好了!这会,爸爸走到我的房间,看见我在玩游戏,说:你作业做完了没?我说:做完了!那做完作业不知道看书啊,整天就知道游戏!爸爸生气地说道。我心有点害怕的说:那我也不想这样,我只是想看看游戏里面有哪些东西能够提高我的语文基础而已嘛!爸爸好像看出我的心思,说:让开,让我来帮你看看。接着,我就让爸爸来控制电脑。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电脑屏幕上多了一个图标,我说: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答道:噢!这是一个游戏软件。既能玩游戏,又能学习!就这样吧,你自己慢慢玩,我还有事情。随后,爸爸起身就出门了。我有点心急,爸爸一起身,我就马上打开这个游戏软件。一看,哇~~~~这么多游戏,有成语接龙、大众成语、射击成语好多好玩的游戏啊!本来就喜欢玩那种射击游戏,就点击击射击词语来玩。

一打开这个游戏,里面有一把枪和一大堆气球,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这里有50个气球,要你打中规定词语气球,就过关。我有点心急连规则还没看完就点击开始了。一开始,有好多词语气球乱飞,看见电脑屏幕下面出现一个词语:美丽。接着我又看见气球上出现了很多拼音,弄不明白是什么,就返回看游戏规则。原来气球上的拼音是下面词语的一个,要打中符合的拼音才算过关。看完后,就真正看是了。第一个词语是:黑色,我又看到红色气球里有黑色的拼音,就立马开枪,啪的一声,打中了!Yes!这时我好开心,接着又有下一个词语出现:凹凸。看见这个词,心想:这个词读什么来着?越想越想不起来。随后就看见游戏上的提示,就说:这个词原来读aotu(凹凸)啊!接着又看见红色气球上有凹凸的拼音,一开枪,又打中了。接着又出现下一个词语,又下一个之后我还玩了好多游戏。

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我看见第一大题的看拼音写汉字中,看见有好多拼音都在游戏中见过,就全部写了下来。等卷子发来时,我的拼音写汉字全对!这是我我很开心、高兴

真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连游戏中也能学到语文!

初一:张岩

第2篇

我从游戏中学到了语文作文9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很奇怪吧!游戏,就是自由的无任何压力的玩,而语文,是一个多么严肃的话题呀!但是两者一结合,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到很多知识。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是那样的讨厌语文,加上语文的考试成绩,使我愈来愈讨厌语文了。有时我甚至都不想上语文课啦!

有一次,哥哥叫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草地上玩。我们在草地上玩了一会,觉得玩的没意思,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嗨,不如我们玩成语接龙吧!就在我们找不出什么来玩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好啊好啊!大家都赞同了,只有我一人不想玩,但为了不扫他们的兴,我还是同意了。我排在了最后,游戏开始了。

哥哥是第一个,哥哥首先说了一个笑口常开,紧接着开门见山,山珍海味终于轮到我了,我支支吾吾的接不上来事事事半功倍好险,终于答上来了。接着又轮到我了,物物物美价廉,你怎么这么笨呢?哥哥说了我一句,我顿时涨红了脸,但这条长龙还是一直接到了底。

事后,哥哥把我找来,说:妹妹,我看你的语文水平太低了!是吗?我本来就不喜欢语文。妹妹,你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作文以及一些长篇短篇文学必读。哥哥的一番话,使我豁然开朗。从此,每次上语文课我都十分的听,听不懂就去别人,只到弄懂为止。就这样我渐渐的喜欢语文了,我的语文成绩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哥哥也让我参加成语接龙,组词造句等游戏。这样使我轻轻松松地从游戏中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

没想到一次游戏,哥哥的一番话竟使我改变了对语文的看法,使我的语文知识不断得到提高。现在让我参加成语接龙,组词造句等游戏,我可以不费心思的.答上来。我从中也想到:以后的社会,是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包括演讲是不能离开语文知识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语文。

我喜欢语文,它让我感到快乐。希望你喜欢语文!

珙中初一:小鹿

相关内容推荐

我从**学到了语文作文我从书籍中学到了语文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我从历史中学到了语文我从电视中学到了语文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我从游戏中学到了语文我从广告词中学到语文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我从大自然中学到语文查看更多相关文章第3篇

我从游戏中学到了语文作文9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更多叙事作文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很奇怪吧!游戏,就是自由的无任何压力的玩,而语文,是一个多么严肃的话题呀!但是两者一结合,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到很多知识。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是那样的讨厌语文,加上语文的考试成绩,使我愈来愈讨厌语文了。有时我甚至都不想上语文课啦!

有一次,哥哥叫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草地上玩。我们在草地上玩了一会,觉得玩的没意思,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嗨,不如我们玩成语接龙吧!就在我们找不出什么来玩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好啊好啊!大家都赞同了,只有我一人不想玩,但为了不扫他们的兴,我还是同意了。我排在了最后,游戏开始了。

哥哥是第一个,哥哥首先说了一个笑口常开,紧接着开门见山,山珍海味终于轮到我了,我支支吾吾的接不上来事事事半功倍好险,终于答上来了。接着又轮到我了,物物物美价廉,你怎么这么笨呢?哥哥说了我一句,我顿时涨红了脸,但这条长龙还是一直接到了底。

事后,哥哥把我找来,说:妹妹,我看你的语文水平太低了!是吗?我本来就不喜欢语文。妹妹,你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作文以及一些长篇短篇文学必读。哥哥的一番话,使我豁然开朗。从此,每次上语文课我都十分的听,听不懂就去别人,只到弄懂为止。就这样我渐渐的喜欢语文了,我的语文成绩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哥哥也让我参加成语接龙,组词造句等游戏。这样使我轻轻松松地从游戏中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

没想到一次游戏,哥哥的一番话竟使我改变了对语文的看法,使我的语文知识不断得到提高。现在让我参加成语接龙,组词造句等游戏,我可以不费心思的答上来。我从中也想到:以后的社会,是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包括演讲是不能离开语文知识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语文。

我喜欢语文,它让我感到快乐。希望你喜欢语文!

实验小学三年级:岳小静

相关内容推荐

篇6: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语文的知识,学到语文的知识。例如,看电视可以,玩游戏可以,上网聊天也可以,还有看报纸也可以。但我课外学语文的方法唯一的就是玩游戏。从玩游戏中学到一些语文课内知识,课外知识,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娱乐身心,那是一个好多的`方法啊!

有一次,爸爸把我所有的试卷都找出来,看了看,我语文每次都是最差的,他说帮我上网差差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过了一会,爸爸终于帮我查到一个游戏,既可以学习,又能玩游戏。爸爸立刻帮我下载了,我打开了这个游戏,一看,还分年级呢,我选了六年级,再打开,里面有很多小游戏,我选了个“开车”,我驾驶着一辆小汽车,汽车上面有一个拼音,车开在马路上,过了一会,有很多车开了过来,它们上面有很多词语,原来,我要选择自己车上那个拼音相对应的词语,选对了,就继续前进,选错了,就要“GAMEOVER”了,我觉得很有趣,就经常玩这个程序里的游戏。

一次上学的时候,一位同学向我介绍了一个大型游戏——“qq三国”,刚开始玩的时候觉得一般般,而且又不想沉迷在游戏之中。但后来我发现,这个“三国”,里面的剧情都跟(三国演义)里的一样,我就想:老师经常让我们多看课外书,看看“四大名着”,但是那些书都很单调,没图片,就一叠白纸,里面的字又小又密,看了10秒都不想看了,倒不如一边玩游戏,一边学课外知识——玩“三国”。

每到星期六日,我做完作业之后。复习完之后,就玩一下这些游戏,增长一下见识,娱乐一下身心。

篇7: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当我走进这片树林,地上铺满了金色的树叶,踩在脚下软绵绵的,这些不都埋藏着语文吗?拣两片落叶,去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是呀!树叶一生都在为人类服务,春暖花开,叶子也赶来美化人间;盛夏,它们为你遮风避暑,;秋天,它们纷纷落下叠成“毛毡”;冬天,它们又深深埋藏在土里,等来年做很好的肥料。这不正是赋有语文的精神吗?

语言

当我们呱呱落地之际,周围便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语言,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普普通通,可这里面都荡漾着语文之美,这是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江火渔船,美酒佳人,饮酒作诗,是多么赋有语文色彩啊!

电视

其实在电视节目中,语文也有很多。今天看“开心辞典”,我又了解了许多历史名人,提高了文学素养;我又学会了一句成语、学会了一句诗词;我又明白了孔子的一句话„„语文不都是靠这些一点一滴而积攒下来的吗?

篇8: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

一、一改师道尊严, 居高临下的态度, 提高教师素养

要有新课标背景下广博的知识和科研能力。语文教师要通晓生活百科知识, 还要通晓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天力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更要通晓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做到既是懂语文知识的专家, 又时懂其他相关知识的杂家, 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譬如, 教《海滨仲夏夜》释题时, 对“仲夏的解释就是照本宣科地讲了一句“夏季的第二个月”学生对为什么要称“仲夏”仍然不得其解。如果教师再丰富一下知识, 把古代用“孟仲季”给一年的每个季度记月的来历讲一下, 那么学生今后遇到“孟秋”或“季冬”之类的词语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这位教师在讲孔子简介时, 对“仲尼”, “排行老二”, 是因古时兄弟多, 就以“伯、仲、叔、季”依次作大小次序的缘故是否清楚还值得疑问。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1. 精细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故事导入法。由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上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首先我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即将来临的日子里, 美国的俄亥俄州伦布城监狱里, 一位代号为34627的囚徒, 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他冥思苦想, 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 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杂志———讽刺幽默杂志, 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 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礼物》, 小说获得了发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 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礼物。从此以后, 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也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他的笔名吗?他就是欧·亨利。非常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 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来了。 (2) 质疑设问导入新课。学贵有疑, 运用质疑的方法, 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探求答案, 从而开动脑筋, 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的问题。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只要能够紧扣教学目标, 张弛有度, 都会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融入课堂, 为新课的传授铺路搭桥, 尽量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用多媒体技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教学方法, 以图、文、声、像、影并茂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大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以老师为中心, 单靠一张嘴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呆板枯燥的教学格局。多媒体教学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突出强调学生是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 选择教学媒体, 开发教学资源, 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创造亲切、愉快、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听潮》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诗, 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大海潮来时和潮退时的动态画面。再配上那精彩、形象逼真的声音, 把学生带到一个幽静和平的愉悦睡熟了的大海逐渐到海的惊醒、激动、恼怒、愤怒的情境, 表现了大海的壮美。面对澎湃的海潮, 耳为所感, 心为所动, 海潮与心潮并起, 学生能不感兴趣吗?多媒体可见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教师的青睐。但是, 也有很多老是觉得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 成为为用而用多媒体。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 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 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 即木棉 (女性) 在橡树 (男性) 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 两者相去甚远。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人形式主义的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 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 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 有效的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也是新课程下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职责。

总之, 踏着《新课程标准》的浪潮, 满怀真诚, 积极投入教育, 一改“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 刘淼.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7.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9:我从生活中学语文

我喜欢看电视,喜欢《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论《三国》,喜欢《动物世界》中讲述自然,喜欢喜剧小品中的幽默语言。

《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精妙的语言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学术著作的刻板呆滞,没有古文字的艰涩难懂,而是将古典典籍中难懂的理论简化为形象化、趣味化、通俗化,让观众由被动变主动,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的距离,自然就有许多人喜欢。这就体现出语文的智慧和精妙。

《动物世界》让我认识到形形色色的动物,还有大自然的威力,而更让我欣赏的,是该节目普遍采用的拟人化的解说词,这种写作风格与情调是对生命的讴歌,像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这能给人带来美感,唤起爱心,促使人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存更美好,如何把自己的家园保护与建设得更好。

在喜剧小品中,把语言的博大精深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口头禅、顺口溜、打油诗、歇后语、谚语、俗语等等,这些语言大多来自民间,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不隔心,不隔音,平易自然,清晰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喜欢看小品,不仅为了取乐,更是能学到语言独特的魅力。

我有一个爱好,去饭店吃饭时喜欢看那些菜名,这中间也包含了语文的巧妙。“醉打金枝”是一盘色彩斑斓的醉虾,光听名字就让人口水欲滴。“穿过你的黑發的我的手”是海带炖猪蹄,“母子相会”是黄豆炒豆芽,“一国两制”是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关公战秦琼”是西红柿炒鸡蛋,红脸和黄脸嘛!还有“蓝海畅游”、“粉梦王国”、“繁花似锦”等,都别具韵味。

我还喜欢散步,低头看见花草,脑海中立马出现一些优美的语言:枝繁叶茂、花红柳绿、百花争艳、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抬头看天,又有成语涌出:海阔天空、碧空如洗、蔽日遮天、鸢飞鱼跃、鹰击长空、风轻云淡。天色接近黄昏,我会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难掩忧虑,也会想起“日暮乡关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情绪。

不要以为只有在书本中才能学到语文,生活是一本更大的书,里面的语文更加生动、有趣,意味深长,令人神往。我喜欢生活这部语文书!

(指导老师:薛峰)

篇10: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记得有一回,我们一家四口去东莞舅舅家玩,当晚,我和舅妈、妈妈、表弟和弟弟去逛街,一路上欢欢喜喜的,有说有笑忽然,我们来到一家服装店,刚要进去,“哈哈哈……”一阵笑声,咦,弟弟和表弟笑了起来,怎么了?哦!原来是服装店的店名。把“一鸣惊人”写成“衣名惊人”,我说:“今天我真是大开眼界了。”话音刚落,妈妈也捧腹大笑起来!我原本以为母子一定是心有灵犀呢!想法一致,没想到是聪明的妈妈在嘲笑我咧!妈妈说:“你的理解想歪了,广告上没有错别字,而是它蕴含两意呢!就是商店名借用成语,使人们容易记住它!这就是语文的艺术。没想到,逛街也能学到语文啊!

妈妈这语重心长的话是我对语文有了新的认识。一看,蚊香广告:把“默默无闻”look!买相机的广告:“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还有买空调广告:家有三洋,冬暖夏(三洋牌空调)。哦!差点忘了,还有一个房地产的广告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安乐窝。”真的,非常生动形象,看吧!这么多广告语,都是语文的艺术呀!难道,不是吗?

这样不但有号召力,也是许多人记住了它,不是吗?

世界就是因为有了语文而精彩。生活也因为有了语文而更加多姿多彩。人类离不开语文,就让我们来学好这奇妙的语文,让它永远焕发光彩!

篇11: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游戏

游戏是语文的浓缩。游戏的题目都是十分精练的,包括电脑游戏在内。它用简短的几个字句,十分引人入胜的概括了游戏的精华。看一篇游戏简介,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它用简明的文字告诉你游戏的玩法,通俗易懂,便于*作,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这也需要有很高的文学水准。

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中,有些是我们十分感兴趣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去领悟,去研究。

篇12:我从广告中学到了语文

我从广告中学到了语文

宜昌市第十中学703班 吴艳平

“广告”一个听起来都令人讨厌的词,大家讨厌它无非就是因为:耽误时间。在大家正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蹦出来一个广告,吊大家的胃口,只好去调另一个频道,或是只好把这些广告耐着性子看完。(这种守得云开见明月的方法,我是从来不干这样傻的事的)在我看到广告时,我真恨不得把电视机给砸了。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广告,从此,我就改变对广告的看法。

那一天,我在家闲得无聊,就产生了一个念头:“看电视” 。我拿起遥控器,一屁股就坐在了沙发上,便准备津津有味地看电视,一按开关:“哎,怎么这么倒霉啊,又尽是讨厌的广告。”我自言自语地说道。

忽然,一个广告令我产生了兴趣,它是这样说的:“请你帮狗狗系好安全带吧!”这是一则公益广告,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狗变得人性化,也需要系安全带,对于小孩来说这不是让他们更有责任感吗?巧妙地从侧面提示了人更应该注意安全,尊重生命。

接着又来了一则广告,它是某某矿泉水的广告。内容是:“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则广告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幽默诙谐。意思是他们的`水是来自大自然无污染的山泉水,而不是人工水,说明了他们的水是绝对安全的、纯净的,我们可以放心饮用。

还有一个是面食广告,内容是:“面面具到,食全食美。”它是利用谐音双关把“面面俱到、十全十美”这两个成语改了,意思也变成了:什么面都有,而且色、香、味、形都很好,这样一来让观众一看就想买。

像这类的广告,大街小巷都看得到,比如:“钱(前)途无量、咳(刻)不容缓、吃(痴)心不改、默默无蚊(闻)”等,数不胜数。这些成语广告改得巧,用得妙,一语双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达到了宣传效果;又考核了我的成语积累,激发了我学成语用成语的兴趣。

从广告语言中,我还学到了不少修辞手法,我知道了在广告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产生意味绵长、回味无穷、浮想联翩的艺术效果,让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看似令人讨厌的广告,却饱含着这么丰富的语文内容,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从广告中学到了语文。

篇13: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创新始于问题的发现, 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此, 问题意识也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从“绝对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提问也应由教师“提问学生”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问”为主, 积极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好问、乐问, 实现课堂有效性。

一、不想问: 学习主体无从落实

1.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古人说: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我们要教育学生只有既学好课内知识, 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 才能厚积而薄发, 形成敏捷的思维, 产生各种真知灼见, 从而质疑问难。

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力

求知欲是学习需要的核心。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 就难以产生成就需要和附属需要, 也就没有“想问”的动力了。为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我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 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写在“问题卡”上, 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 或者在课前收集卡片, 这样我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 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 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 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3. 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 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教《愚公移山》时, 笔者让学生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重新审视“愚公精神”。同学们沉思片刻后, 就有人大胆发言说: “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固然可嘉, 但一味蛮干, 实在不敢恭维, 他完全可以打通隧道, 开辟一条方便捷径, 何必每天挖山不止, 浪费时间和劳动, 让子孙后代跟着吃苦。”也有学生说: “当时没有先进设备打通隧道, 完全可以搬出大山, 也可以在深山开发资源, 未必去死挖山, 这样不是聪明得多。”此外, 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 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 如“要常乐莫知足”“老马未必识途”“近水楼台后得月”等。

二、不敢问: 教学平等无从体现

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 是怕问错了惹别人笑话, 或是怕老师批评。

1. 教学的“无错原则”, 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我们的课堂应实施教学的“无错原则”, 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存在。诚如有位优秀教师所说: “课堂提问没有错误。”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因为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 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2.“弟子不必不如师”, 开展平等的课堂双边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 扮演老师角色, 学生讲, 学生问, 学生答, 学生提的问题更多, 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 学生就必须钻研教材, 发现更多的问题, 思考解决办法, 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 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 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 看“老师”的反应。这样, 学生的顾虑少了, 课堂气氛活了, 学生的思路开了, 提的问题也就多了。

3.“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 建立伙伴型师生关系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情感作为纽带的。在课堂上, 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语重心长的教诲, 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关闭、防范的心门打开了, 敢说了, 敢问了, 学习的源动力就有了。

三、不善问: 学习实质无从说明

学生的学习观念转变了, 教师还必须给予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以及方法上的指导。

1. 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问”的层次

初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在教学中, 要善于激疑、质问, 做到层层深入, 不断扩大思考的难度, 在深度上教学生学会思维。如教《变色龙》笔者采用了层层深入法培养学生思维。在学生分析了警官见风使舵的性格后, 再让学生思考他性格中本质的不变的是媚上欺下。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追问: 他为什么要媚上欺下? 这一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使学生思维具有了相当的深度, 从而完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和感悟。像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 可使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从而使学生“善问”。

2. 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大千世界“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有效地抓住教学中的契机,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比如教《孔乙己》, 笔者一开篇就问学生: “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马上产生认知的冲突, 很自然地认真研读课文。接着笔者再因势利导学生“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3. 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和技能

学生掌握一些提问方法, 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问题。经过总结, 我认为要让学生掌握的提问技能有一下五种: 了解性提问, 如“这篇课文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何关系”“文章内容跟作者经历有关吗”; 理解性提问, 如“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探究性提问, 如“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是怎样的”; 比较性提问, 如“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两篇课文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谁更好些”; 创造性提问, 如“这个词可以换作”。

4. 启发学生如何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的原则是具体准确, 并且要说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提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简单使用疑问词, 如一味简单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来发问。二是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到现在, 学生已经能提出一些让你吃惊的问题了。如《风筝》一课, 有学生问: “本来一般人做错了事巴不得别人忘记才好, 但鲁迅的弟弟忘记了鲁迅小时侯做的错事, 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和悲哀了, 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学生问: “如果鲁迅的弟弟一直记着这件事, 岂不是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吗?”问题之犀利, 角度的现代感之强, 问题表达之清晰, 怎能不让老师喜出望外?

四、不好问: 主动学习无从具有

人的思维起源于直接的情境。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中不断提高独立思维, 培养学生的“好问”能力。

1. 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 但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背影》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 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 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然后阅读这段文字, 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 衣着如何? 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 我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于是提出了: “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等问题, 讨论时气氛也非常热烈, 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2. 创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利用课堂讨论, 促使学生提问。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 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 导致一种“紧张感”, 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 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 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 同学间提问题, 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让学生在提问探究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 才更喜欢质疑问难。

五、不乐问: 学习意识无从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问”也是质疑问难的最高境界。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感受到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 应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也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 一段时间后比一比, 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 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 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 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了, 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提高了, 能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探索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 让学生在课堂上想问、敢问、善问、好问, 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 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 创造和谐宽松的提问环境, 让学生在主动提问中增强创新情感, 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汪刘生.现代教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弗朗西斯亨金斯.通过有效提问提高思维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上一篇:高考化学离子方程式下一篇:学习抗击疫情典型人物事迹心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