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切除病人的护理

2024-04-12

肠切除病人的护理(共9篇)

篇1:肠切除病人的护理

术后要点及措施

1患者术后清醒返回病房后,给于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6小时后应取半卧位,以降低切口张力,以利呼吸和引流。为防止肠粘连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6小时开始鼓励患者床上翻身活动或坐起,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2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6小时,无胸闷、憋气以及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等特殊情况外即可停止吸氧。

3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脉搏的变化。观察记录血压、脉搏1次/1~2小时。

4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一旦发现,因观察出血量、速度、血压、脉搏;如有休克征象,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进行处理。除药物止血外,必要时准备手术止血。

5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患者留置腹腔引流管、胃管、尿管,活动、翻身时要避免引流管打折、受压、扭曲、脱出等。引流期间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避免因引流不畅而造成感染,腹腔引流管引流的血性液每日更换引流袋以防感染。6引流液的观察

术后引流液的观察是重点,每日记录和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在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应警惕发生继发性大出血的可能,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7饮食护理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应报告医生,遵医嘱拔除胃管后才可进食。患者进食后,可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从清流流食半流最后过渡到普食。8做好基础护理。

9加强营养及管理:患者术后静脉内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增加其机体抵抗力,以促进康复;同时还应加强输液导管的管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导管阻塞、脱出等所致的并发症发生。10预防感染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

术后常见症状护理 1疼痛

手术切口所致,可使用持续镇痛泵,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使用杜冷丁等止痛药物。

2发热一般在术后3日内,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为术后吸收热,不必紧张,可先用冰袋物理降温或酒精擦浴,如效果均不好,可再用药物进行降温。3腹胀术后肠蠕动未恢复前,肠腔内积气过多可致腹胀,可指导患者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按摩腹部,压力应由轻到重。协助患者多翻身活动,必要时使用肛管排气或温盐水灌肠。

4恶心呕吐是由于麻醉药副作用导致,呕吐时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严重者遵医嘱给予止吐药

5腹泻术后3日无大便者,或患者出现便秘,请勿用力及长时间蹲站,防止影响切口愈合。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软化大便易排出,排便后清洁外阴及肛门周围的皮肤。

6吻合口瘘 与手术缝合技术、肠胀气、肠水肿或肠系膜血管结扎过多有关。如腹部炎症明显,且范围广泛应行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炎症局限,可将切口缝线拆除几针,放入引流,用非手术疗法待其愈合。

7尿潴留与手术部位有关,可因膀胱神经供应害、膀胱后移等所致。护士应在术后患者留置尿管期间给予夹闭尿管每2-3小时开放1次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健康教育

1心理康复训练

心理状态的优劣与其康复密切相关,而消除病人紧张的心理是及其

重要的,所以,术前要对病人进行解释,使其认识到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同时让病人了解功能锻炼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以取得病人的配合。2患者需掌握的训练

(1)深呼吸

深呼吸有助于肺泡扩张,促进气体交换,预防术后肺炎和肺不张。深呼吸运动应先从鼻慢慢深吸气,使腹部隆起,呼气时腹肌收缩,由口慢慢呼出。(2)有效咳嗽

咳嗽时需双手放在切口两侧,向切口方向按压,以减轻切口张力和振动,使疼痛减轻。在排痰之前,先轻轻咳嗽几次,使痰液松动,再深吸气后用力咳嗽,使痰液顺利排出。(3)翻身

手术后在床上做翻身和曲腿活动有助于血液循环防止褥疮,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肠粘连和有利于早期排气,并可减少肺部并发症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排便练习

绝大多数病人不习惯在床上排便,术后容易发生尿潴留和便秘,尤其是老年男性病人,更易发生尿潴留,因此术前必须进行床上排便练习。(5)氧气雾化吸入

术后根据情况遵医嘱发予氧气雾化吸入器,用于湿化痰液、促进 排痰,防止肺部并发症。出院指导

1全休3个月,可以适当做一些小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饭后散步、下棋、打太极拳等户外活动。预防感冒,忌烟酒,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2饮食指导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品,少吃动物脂肪,动物内脏,油炸、辛辣食品。进食方式:少食多餐,5~6餐/日,饮食规律,注意食物搭配,合理营养。

3出院后按医生要求的复诊时间前来复诊,复诊时带齐门诊病历及所有片子、各项门急诊检查报告。如出院后突发身体不适如有腹痛、腹、黄疸等情况及时就诊; 4亲属指导

患者亲属要关心患者,经常陪伴患者参加户外活动。多交流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让患者及时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应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忌生气。

篇2:肠切除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结果 由统计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症患者早期给予高氮、高热量肠外营养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患者;肠外营养策略;护理满意度;急性期

重症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危急,机体的多项功能受到损害,机体代谢消耗明显增高,并且许多器脏功能也有一定的受损。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现象,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不能进食,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理营养需要[1]。重症患者在患病初期以及后期的机体应激状态不同,营养的代谢也不相同,所以在患者的不同阶段应该给予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2]。为研究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

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8±1.42)岁,患者质量在45~75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6.77±8.79)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5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实验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8±1.52)岁,患者质量在44~77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7.29±8.61)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患者以及家属对于该研究具有知情权。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2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125 KJ/(kg・d)。再给予常规的护理。综合护理具体做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理护理,患者可能会伴有疼痛、焦虑、忧愁、紧张等各种不良情绪,不良的心态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告诉患者病情在逐渐好转,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3]。②生活护理,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限制了患者躯体的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及擦浴,确保患者的整洁舒适,避免发生褥疮以及各种感染现象。病房内需要定期通风、消毒,床单被套等要常换洗,保持床单元干净整洁。室内可以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让患者身心愉悦。③静脉导管护理,3M胶布每3 d更换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随时更换。穿刺点按要求消毒防止感染,每班要核对中心静脉导管的体外长度,做好标记,严格交接班,避免脱管现象发生。可以在患者的病房内安装输液泵报警器,可以监测滴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正常,导管是否发生堵塞以及滴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等等。④血糖以及静脉压监测,对重症患者需要定时监测血糖水平,在给患者配制静脉营养液时,常规加入6克葡萄糖后需要加入1U胰岛素,根据患者血糖的水平含量可以酌情加减胰岛素皮下注射,尽量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6.70~8.85 mmol/L水平。不仅需要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控,还需要定时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测定,防止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等不良事件[4-5]。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1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83.2 KJ/(kg·d)。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方法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用χ2检验,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0.05 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糖水平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篇3:肠切除病人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1年12月我院全胃切除术后病人48例, 男32例, 女16例;年龄38岁~63岁;术前肝肾功能正常, 无代谢性疾病;贲门癌15例, 胃窦癌15例, 胃底癌18例;均采取早期肠内营养。

1.2 早期肠内营养方法

1.2.1 留置营养管

病人术晨经一侧鼻孔留置胃空肠营养管 (以下简称营养管) 和胃管, 术中将胃管留在胃内, 营养管放于吻合口远端20 cm处, 确定营养管位置无误后, 将营养管和胃管用胶布妥善固定在病人鼻翼侧和面颊部。

1.2.2 营养液的输注

术后24 h即可进行肠内营养输注, 采用一次性输液器从营养管给予35 ℃~37 ℃的5%葡萄糖盐水溶液缓慢滴注, 每分钟5滴~10滴, 24 h维持输注, 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术后36 h~48 h病人肠道适应, 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后, 给予纯浓度全量1/4的肠内营养液缓慢滴注, 速度由20 mL/h逐渐增至100 mL/h, 滴入量由每日500 mL逐渐增至每日1 500 mL, 维持5 d~7 d。滴注过程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避免污染。

1.3 结果

1例病人由于肠内营养后出现严重的腹泻、腹胀, 1例因病人翻身过度牵拉, 导致营养管移位, 改为静脉营养, 其余46例病人均成功实施肠内营养, 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许多病人对肠内营养置管有畏惧心理, 尤其因经鼻插管的不适感, 使病人不易接受,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2]。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介绍肠内营养的优点及成功的典型病例, 增强病人的信心, 以取得配合。

2.2 营养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 并做好标志;输注营养液前, 必须用注射器回抽有黄色液体, 确保营养管在空肠内, 输注前后分别用20 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连续输注时, 为避免营养管阻塞, 于营养液前、后连续输注过程中每间隔4 h或特殊用药前后, 用30 ℃温开水或生理盐水20 mL冲洗管道, 营养管末端接头每次输注后需用无菌棉签擦去残留液, 并用无菌纱布包裹。停止胃肠减压时, 为防止胃管和营养管粘在一起, 先让病人口服10 mL液状石蜡, 将胃管润滑, 数分钟后先转动胃管, 然后再拔除。

2.3 营养液输注的护理

掌握输注营养液的浓度、速度、温度和量, 遵循浓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量由少到多的原则;温度可根据病人习惯而定, 一般以35 ℃~37 ℃接近体温为宜, 过热可灼伤肠黏膜, 过冷可刺激肠道, 引起腹泻、腹胀等不适。本组1例病人肠内营养后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腹胀, 改为静脉营养。

2.4 病情的观察

在输注营养液过程中, 护士应加强巡视, 认真听取病人主诉, 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严格控制营养液输入速度,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泻、呃逆等胃肠道症状, 观察有无胸痛、胸闷、气促、呛咳等症状;指导病人床上活动, 以促进肠功能恢复, 记录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观察大便颜色和性质。

2.5 局部的护理

营养液输注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保持营养管体外部分清洁, 防止污染, 肠内营养液应现用现配, 配制的容器及时清洗消毒, 输液管每24 h更换1次;做好口腔护理, 避免口腔异味, 防止口腔感染;留置营养管和胃管的鼻孔, 每日用棉签蘸清水清洁, 并涂上液状石蜡润滑, 减少营养管与胃管的摩擦, 防止鼻腔黏膜破溃感染[3]。

3 讨论

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需要病人的高度配合, 对于健康知识缺乏的病人, 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 做好宣教工作;对于精神异常、烦躁不安等可能自行拔管的病人, 应做好预防措施, 并向病人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配合。妥善固定营养管也非常重要, 本组1例病人翻身时过度牵拉, 导致营养管移位。输注肠内营养液时, 病人取半坐卧位或床头抬高30°~40°, 防止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利于排空和吸收[4]。在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后均应冲洗管道, 避免因管道堵塞, 增加病人痛苦。

早期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的生理, 食物的直接刺激有利于预防肠黏膜萎缩、保护肠屏障的功能、防止细菌移位[5]。但护理不当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相关问题。本组病人通过护士与病人有效沟通和科学合理的管饲护理方法, 顺利完成肠内营养治疗, 改善了机体营养状态, 术后恢复快, 医疗费用低。由此可见, 肠内营养是促进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康复的保证, 而正确的护理方法是肠内营养实施的重要保障。

摘要:[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对48例全胃切除术后病人行早期肠内营养,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营养管的护理、营养液输注的护理、病情观察、局部护理等。[结果]2例病人改为静脉营养, 46例病人成功实施肠内营养, 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痊愈出院。[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是术后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 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实施肠内营养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护理

参考文献

[1]叶向红.外科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及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0, 2 (14) :118.

[2]谭瑞香, 刘芬.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4) :2378-2379.

[3]张晓芳.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2B) :3654-3655.

[4]付金梅.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 2011, 23 (2) :160.

篇4:腹部损伤肠破裂病人的护理

【关键词】肠破裂;护理;腹部损伤

肠破裂患者多因高处坠落,挤压伤或钝器损伤而引起,早期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血压变化并不大,所以容易造成误诊,随作病情发展,消化液、尿液、血液和消化道内的细菌等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发生充血、水肿等反应,继之大量液体渗出,渗出液中所含的中性粒细胞、巨嗜细胞、坏死组织、细菌和纤维蛋白等使之逐渐变浑浊甚至形成脓性液;大量细菌和毒素加重腹膜的炎症,并经腹膜吸收,可引起脓毒血症[1]。甚至并发感染性休克;腹膜的广泛渗出亦可造成机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导致低容量性休克,如治疗不及时,病人死亡率较高。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腹部损伤肠破裂患者共28例,患者年龄31—59岁,平均住院天数15—32天。合并脾破裂5例,合并肋骨骨折肺挫伤12例,有2例患者是钝器损伤会阴部,造成直肠破裂,形成瘘道,进行了直肠造瘘,行二期手术。有26例患者是在24小时内作肠修补吻合术。有2例患者因合并严重挤压伤,入院后行手术治疗,但因病性危重,抢救无效而死亡。有2例患者因早期症状不明显,行B超、X摄片、腹腔穿刺等措施,不支持手术指征,最后随作病情发展,腹胀、腹痛明显、出现发热、肠麻痹等症状,最后进行剖腹探查见:肠破裂、坏死、腹膜充血水肿,但已过了手术最佳时期,患者因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 手术前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常规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病情休克纠正后置病人于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并可以减少毒物吸收。

2.2 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和病情,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因肠破裂也有出血,再加上消化液的丢失,所以要及时补充液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有2例患者合并脾破裂,要及时纠正休克。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在医生和护士的陪同下作B超、心电图、X线摄片或腹部CT等检查,肠破裂患者X线检查是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可了解肠腔有无胀气和液气平面等肠麻痹征象。肠破裂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2.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心肺功能,安置心电监护,每15—30分钟测量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一次,及时观察体温的变化;每1小时测量体温1次,观察腹部体征和腹痛情况;在病情未确诊前,禁止使用吗啡等止痛药,禁止灌肠,减少感染机会。密切观察尿量和尿比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酸碱平衡和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2.4 做好术前准备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电解质平衡的同时,禁食、置胃肠减压、置尿管、抽血、交叉合血。根据病情输血等,术前常规给予抗菌药物,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5 心理护理:因单纯的肠破裂患者,早期表现并不典型,腹痛、腹胀患者也能忍受,无复合伤者休克症状也不明显,容易造成误诊。所以交待患者及家属要进行各种检查,作术前准备,进行手术时,患者不接受或不理解,自觉病情并不严重,容易造成手术延迟,错过手术时期,增加感染机会。所以要作好家属和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了解病情和最佳治疗方案,尽早接受手术。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术后置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待患者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坐卧位,使患者感到舒适,隔肌下降有利于呼吸;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积液局限于盆腔,有利于脓液引流,减少毒素的吸收,减轻感染的机会,也可减轻腹部张力,减轻伤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安置心电监护,每30分钟到1小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1次。仔细观察患者面色、四肢末梢循环和尿量的变化,观察切口渗血及腹部情况,如患者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30ml、四肢湿冷,证明患者血容量不足或有出血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密切观察体温及大便情况,如果病人体温升高超过39度、腹痛、腹胀症状加重、伤口渗液或大便有恶臭味,说明伤口感染或吻合口肠瘘,是肠破裂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要通知医生积极进行处理。

3.3 引流管护理:肠破裂患者术后常规安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待吻合口愈合,肠功能恢复后,才能拔除胃管。置胃管期间,要准确记录胃管引出液的颜色和量,保持负压吸引有效。并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本组患者术后都安置了血浆引流管,并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作好记录,每日更换引流袋。

3.4 直肠造瘘口护理:本组病人有2例是直肠破裂患者,损伤时患者肠道内积存大量粪便,肛门功能受到影响不能排便,肠管及腹膜充血、水肿、消化液刺激、分泌物较多,使感染加重,加上直肠位置较深,引流困难,所以损伤初期开放造瘘口,大量的粪便、脓液从瘘口排出;应加强瘘口皮肤护理,定时清除粪便及分泌物,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造瘘口用浓生理盐水湿敷,涂凡士林或抗菌软膏保护。指导患者使用肛门圈袋的方法,待肠道吻合口愈合后,封闭瘘口,待二期手术治疗。

3.5 饮食、营养支持:本组患者术后都常规安置胃管,在行胃肠减压、禁食期间,可静脉输入营养药物,如脂肪乳、氨基酸等,因肠破裂患者消化液丢失较多,容易造成酸碱平衡失调,营养不良性水肿,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和电解质。本组患者有5例术后都输入了白蛋白、红细胞悬液等补充营养。待吻合口愈合、肠蠕动恢复、拔除胃管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全流汁、半流汁、软食逐渐到普食,需少量多餐,保证营养。直肠造瘘口开放期间不能进食洋葱、大蒜、豆类、山芋等可产生刺激性气味和胀气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病情,及时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3. 6 术后活动: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按摩受压部位。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下床时要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防止脱落。

3.7 心理护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2例直肠破裂患者,担心造口不能愈合,影响排便,要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告知造瘘口的愈合时间,使患者配合造瘘口的护理。

4 讨论

腹部损伤患者入院后,一定要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受伤情况,检查伤情,判断是否有复合伤,因直肠破裂患者容易被脾破裂、肝破裂等疾病所掩盖,容易造成误诊。本组病人,有2例患者因误诊而造成延迟手术,导致患者死亡。所以腹部损伤病人入院后,患者腹痛、腹胀症状不缓解,又无明显手术指征时,要再次复查X线、B超、CT等,作好手术前准备,尽早确诊,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时间最好在受伤后几小时内,最迟不能超过24小时。因肠破裂后肠管充血、坏死、粪便、消化液大量进入腹腔,引起严重的感染和中毒症状,酸碱平衡失调,而造成患者死亡。本组病例死亡4例,其中有2例死亡患者是因受伤第二天进行手术。所以腹部损伤患者,护士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配合医生作好各种检查,早期确诊,全力配合抢救,才能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篇5:肠切除病人的护理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 13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 以肠内应用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十二指肠置管, 观察组患者采用空肠造瘘置管, 同时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空肠造瘘置管方式进行肠内营养, 同时配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助于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 减少并发症发生,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食管癌;肠内营养;鼻十二指肠置管;空肠造瘘置管

DOI:10.14163/j.cnki.11-5547/r..12.166

食管癌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 由于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且术后患者需较长时间才可正常进食,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现象[1]。因此, 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为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 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不良现象, 采用两种不同途径进行肠内营养, 效果显著,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月~1月接收的13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以肠内应用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观察组中男42例, 女23例, 年龄最小35岁, 最大75岁,平均年龄(45.3±8.3)岁;对照组中男44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37岁, 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46.1±8.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肠内营养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空肠造瘘方式进行肠内营养, 置入外径为3 mm的鼻十二指肠管, 同时将其缝合至腹壁上, 并利用无菌敷料进行固定。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鼻十二指肠置管方式进行治疗, 即术前将鼻十二指肠管及胃管均置入胃内, 或术中切除病灶后, 经与胃管同侧的鼻孔将外径为3 mm的鼻十二指肠管送至十二指肠水平位置, 并利用胶带在鼻翼及脸颊部对鼻十二指肠管与胃管进行固定。两组患者均在术后6~12 h利用输液泵匀速经营养管将500 ml 5%葡萄糖溶液输入, 滴速应控制在20~30 ml/h, 温度应控制在30~40℃, 术后第2天开始以500 ml起逐渐增加输注剂量, 3~4 d后应达到标准全剂量, 输注期间应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耐受性, 并及时合理的对输注速度及剂量进行调整。

1. 2.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 即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告知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并且要向患者讲解食管癌的相关知识, 比如发病原因、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 使患者对疾病及治疗产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以逐渐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 确保肠内营养顺利进行。同时肠内营养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的各项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并且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的`对营养输注速度及输注量进行调整及控制;同时在行空肠造瘘管时应合理对其进行固定, 避免打折、牵拉、扭曲等现象发生, 并应保持合理的长度, 为患者提供成分的活动空间;另外, 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敷料进行更换, 换药期间护理人员应认真对切口情况进行观察, 严格无菌操作, 以防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若患者切口部位有渗液、感染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治疗及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行比较。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4.8±0.8)d;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5.7±1.0)d,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造瘘口感染现象, 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患者术后6例患者发生脱管现象, 6例患者发生鼻黏膜溃疡、出血现象, 3例患者发生造瘘口感染现象,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1%,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其约占据全部食管肿瘤的90%以上, 且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因食管癌死亡,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手术作为该病的常用治疗方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食管癌患者因吞咽困难及肿瘤大量消耗等原因的影响, 术前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症状, 加之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 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可正常进食, 且手术治疗应激性极易造成高分解代谢,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 使得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3]。因此, 为有效的提高食管癌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现象。

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临床上逐渐将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治疗中。而传统的鼻十二指肠管极易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痛苦, 而将其和胃管一起被放置于同一鼻孔置管则会使得患者产生恐惧、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仅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而且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而采用空肠造瘘置管肠内营养支持则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同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还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并且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采用空肠造瘘置管方式进行肠内营养, 同时配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助于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 减少并发症发生,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灿. EphB4和VEGF在食管癌中表达与其胸腔镜下根治术疗效的相关性研究.重庆医学, , 43(20):2600.

[2]宋宣克, 张天玉, 贾云龙, 等.改良法与传统法治疗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的对比分析.重庆医学, 2014, 43(19):2481.

篇6:老年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科住院的因各种原因行肠内营养的老年病人82例,其中男65例,女17例,年龄78岁~95岁,平均84岁。营养液为能全力。

2 护理

2.1 建立科学的肠内营养护理观念

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向其讲解肠内营养的必要性及益处,取得他们的认同,同时听取病人的感受,及时调整喂养方法,提高病人对管饲的耐受性,让病人主动、积极地接受肠内营养。

2.2 肠内营养治疗的管理

2.2.1 保证营养液的质量

管饲营养液开启后24 h内使用,为防止营养液长时间置于室温下变质,可在营养袋两侧悬挂冰袋降低营养液局部温度,长时间慢速肠内营养支持的泵管应24 h更换1次,断开接头处均应消毒处理。

2.2.2 保持管道通畅

管饲任何液体前后均应用温水冲管,长时间慢速持续泵入容易堵塞管道,需要冲水30 mL/2 h,每泵入250 mL营养液用米曲菌胰酶及胰酶肠溶胶囊溶液的上清液20 mL脉冲式冲管,全天营养液泵完后用上述液体封管。管饲两种不同的营养液,中间应用温开水冲管。如发生堵管,先抽取米曲菌胰酶及胰酶肠溶胶囊溶液的上清液反复冲管直至通畅。

2.2.3 管道维护与保养

营养液泵入前后泵管均消毒,并用纱布进行包裹,防止污染。管饲过程防止管道打折,每日更换固定管道的鼻胶贴,每天记录外露长度,防止管道脱出,如有滑脱,不可盲目送管,必要时重新置管。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2.3.1 胃肠道并发症

胃肠道并发症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与输注速度过快、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输注温度过低有关。因此应遵循:①浓度由低到高;②容量由少到多;③速度由慢到快(20 mL/h~25 mL/h逐渐到100 mL/h~125 mL/h);④恒定温度维持(保持在38 ℃~42 ℃),遵医嘱适当加用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增加病人的耐受性。

2.3.2 误吸及吸入性肺炎

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咳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发热等。护理措施:①抬高床头30°~45°,借重力作用防止食物反流及误吸[3]。②鼻饲后30 min~60 min不可翻身、搬动病人。③鼻饲前确认导管的长度,胃肠内潴留量<100 mL。 ④胃肠排空较慢者,由间隙输注改为持续泵入。⑤管饲时、管饲后30 min不做口腔护理,尽可能不吸痰。⑥检查饲管外露长度,对烦躁不安的病人适当予以约束[4],防止饲管移位。一旦发生,立即停止灌注,并抽吸误吸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3.3 喂养管的堵塞

每次输注前后均应用30 mL~40 mL温水或生理盐水冲管;持续喂养则需3 h~4 h冲管1次并定期更换饲管;自制流食应充分搅碎并过滤,混合奶中可加入米曲菌片降低黏稠度,颗粒状药物应研碎后单独管饲。

2.3.4 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5]

可因胃肠道并发症及营养液配制不当而发生营养不良,因此应定时监测生化指标,调整营养素的摄入,适当加入氯化钾、葡萄糖酸钙等个体化营养液。

2.3.5 胃肠道感染

与营养液及管饲物品污染有关。自制流食室温保存2 h;未开启的商业配方可室温保存;已开启但未使用完则应注明开瓶日期、时间,密封在冰箱中冷藏,24 h内用完;开启后室温下瓶装营养液输注不应超过8 h,袋装不超过24 h。

2.3.6 伤口并发症

对于有胃肠造口者应每日更换造口处敷料,并观察缝线有无松动、皮肤有无感染等,每天需将造口管旋转80°,防止发生包埋综合征;对于鼻饲病人还要防止鼻黏膜溃疡。

2.3.7 出血及营养液消化情况

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及胃肠动力药,应每天抽取胃液观察pH值,颜色以及量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有无出血及营养液消化情况[6,7,8]。

3 结果

通过对老年病人肠内营养进行护理干预,以及加强对误吸相关因素的观察和护理,82例行肠内营养老年病人中发生误吸2例,胃潴留1例,腹胀2例,反流1例。通过预防和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4 小结

肠内营养是维持机体营养的重要的途径,也是保证机体代谢和生命功能的基础。对老年肠内营养病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关注肠内营养过程的细节,注重营养管路维护以及营养膳食成分适宜等,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关键,可以减少老年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82例老年病人进行肠内营养的早期护理干预,包括建立科学的肠内营养护理观念、肠内营养治疗的管理、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结果]通过对老年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82例老年病人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病人肠内营养发生胃潴留、腹胀、腹泻、反流误吸所致的相关性肺炎、营养素电解质代谢紊乱、鼻饲管道堵塞及计划外拔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老年病人,肠内营养,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卢少萍,徐永能,张月华,等.综合营养护理干预对老年管饲病人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13):85.

[2]顾海侠.老年病人长期鼻饲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2010(6):45.

[3]董春辉,马兰军,张建华.卧床高龄鼻饲病人进餐体位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2.

[4]陈欢.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2(1):52.

[5]翁霞,汪红兵,何华英.高龄老年病人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护理干预[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2):41.

[6]顾巧华,邵剑,李晓波.实施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个性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0C):2772-2773.

[7]黎艳欢,区洁芬,罗少芳.重力滴注改良匀浆膳鼻饲法对ICU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10A):2575-2576.

篇7: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2-01

随着营养支持的发展,肠内营养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大大改善了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在营养支持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经过规范、合理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通过对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35例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将肠内营养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危重患者中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的共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3-79岁,平均63岁,所有患者都愿意全程配合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2护理

2.1前期评估与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齡、病情、身体状况进行置管评估,选择柔软的、型号合适的、对胃酸不敏感、不刺激的肠内营养管。置管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告知置管有可能引起的呕吐、呛咳等不适,及置管过程中的注意要点,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插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营养液输注管理。

2.2.1首先应检查营养液的出厂日期、外包装,避免使用变质的营养液,增加感染危险,开启后应立即使用,放在冰箱保存的时间不超过24h。营养液的输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浓度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输注量由少到多。开始时速率一般为25~50ml/h,以后每12~24h增加25ml,最大速率为125ml/h,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在5~7d内逐渐达到全量。

2.2.2营养液温度的控制。温度一般为38~40℃为宜,肠内营养液温度过低会导致肠蠕动加快或肠痉挛,病人出现腹痛、腹泻。寒冷季节输液时应先加温输注,可以用输液增温器,夹在输注管道上,通过调节增温器离输入口的距离来调节温度,同时应不断更换位置,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2.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操作前应洗手,在滴管与营养管连接前消毒营养管前端,各接头处用无菌纱布包裹,以保证输注系统的各环节不被污染,滴管更换,每天一次。

2.4口腔护理。大多数经鼻肠置管的病人,由于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因此要注意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或用清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湿润,昏迷病人应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每天2~3次,防止口腔炎的发生。

2.5导管阻塞处理方法。肠内营养过程中经常遇到导管阻塞,主要与喂养管的导管内径口细、营养液浓度、滴速及未按要求冲洗管道等有关,同时由于喂药时碾磨不细及注水不够也可能引起喂养管阻塞。如出现堵塞,可调整病人体位,用温开水加压冲洗及负压抽吸并反复捏挤体外管道部分,也可用碳酸钙及酶溶液冲洗管道6~8h再用灭菌水或温开水冲洗,如上述方法无效,应重新置管。

3小结

在ICU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和严格规范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喻荔琳,陈荔华.外科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护与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2

[2]林玉兰.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及其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5):52-53

篇8:肠切除病人的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 肠内营养的支持方法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依靠重力法行肠内营养和注射器推注方法不仅操作繁琐, 而且输注速度不易控制, 病人的治疗满意度低, 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治疗效果较差。近年来, 随着输液泵及肠内营养泵的使用, 这一难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关于输液泵较注射器推注法或重力法输注的优点已有较多的实验研究进行探讨[1,2]。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胃肠生态较为脆弱、对输液速度要求较为精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 使用普通蠕动式输液泵和肠内营养泵以及输液恒温器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半年来我院外科重症监护室 (ICU) 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9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 随机分为3组, 其中使用蠕动式输液泵进行肠内营养的对照组病人30例, 使用肠内营养泵的观察A组病人36例, 协同使用肠内营养泵加输液恒温器的观察B组病人24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5岁~64岁;观察A组男20例, 女16例, 年龄19岁~62岁;实验B组男11例, 女13例, 年龄23岁~60岁。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病人术后48h后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均遵循营养液浓度从低到高、液体量逐渐增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3]。液体输入种类从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逐渐过渡为常用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液体输入量由开始的200mL逐渐增加至1 500 mL~2 000 mL。输入速度起始为20mL/h, 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最大速度可达150mL/h~200mL/h。输入方式:对照组采用普通蠕动式输液泵控制速度输入;观察A组则由专用肠内营养泵 (浙江史密斯医学仪器有限公司, 型号CY-300) 输入;观察B组则在观察A组的基础上加用输液恒温器加温使温度控制在37℃左右后输入。

1.2.2 评价指标

观察病人肠内营养常见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腹泻、腹胀、堵管、误吸等。病人对肠内营养治疗的满意度进行打分, 总分为10分。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平稳的输液速度有利于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腹泻作为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与肠内营养液的种类、浓度、输入速度均有很大关系[4]。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大、手术时间长, 加之病人一般状况多较差, 其胃肠道微生态平衡较为脆弱,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 腹泻较为常见。肠内营养液的浓度较大, 液体较为黏稠, 输液速度不平稳, 液体输入速度较慢很容易造成堵管的发生, 而液体速度较快, 则会对病人胃肠道刺激较重, 不仅能够引起病人产生腹泻、腹胀等不适反应, 而且容易引起胃肠内液体潴留, 造成反流、误吸, 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的安全。因此, 平稳的肠内营养液输入速度尤为重要。

普通的蠕动式输液泵较传统的依靠重力法输注和注射器推注能够较好地控制液体的输入速度, 然而因其需对输液管进行完全挤压, 因此其对输液管损伤较大, 对输液管的弹性要求也较高[5]。当用于控制黏稠度较低的静脉输注速度时, 蠕动式输液泵虽输液分辨率较低, 但仍能较好地控制液体速度。当其用于控制肠内营养液输入速度时, 由于营养液浓度大, 黏稠度高, 且多为24h连续平稳输入, 此时, 普通蠕动式输液泵则不能很好地完成精确速度调控。与输液泵不同, 肠内营养泵则是专为需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设计的速度调节泵, 既考虑到肠内营养液黏稠的特点, 同时加入了智能控制与报警系统, 而且对输液管的损害较低, 可以很好地完成精确的速度调控, 而且其操作更为简单、智能。分析更平稳的输液速度也是导致观察组较对照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较低的原因。

3.2 适宜的液体温度有助于提高病人满意度, 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的温度约37℃, 肠内营养液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身体较为虚弱, 胃肠道处于应激状态, 任何不良刺激都可能导致病人腹泻、腹胀等一系列不适反应。尤其是在冬季, 体内外温差较大, 长时间输入温度过低的营养液不仅增加堵管的风险, 而且会持续刺激病人的胃肠道, 可引起病人反射性呕吐、误吸, 使胃肠道蠕动功能减慢, 病人产生腹泻、腹胀, 不利于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 延长病人的住院日期, 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也有所下降[6,7]。本研究中观察B组较观察A组增加输液恒温器, 使液体输入体内的温度维持在37℃左右, 减少了由于温度不当造成的胃肠不良反应。病人腹泻、腹胀等并发症较观察A组减少, 但统计学上并无差异。分析本研究主要是在夏季进行, 室内外以及体内外温差不大, 对病人的影响并不明显。考虑到冬季较大的温差, 为改善病人的主观感受, 提高治疗及护理满意度, 建议在冬季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加用输液恒温器。

综上所述, 平稳的输液速度、适宜的液体温度能够有效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治疗质量, 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

摘要:[目的]研究蠕动式输液泵和肠内营养泵以及输液恒温器在临床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安全效果,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液体速度和温度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将需肠内营养支持的9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分为3组, 其中使用蠕动式输液泵进行肠内营养的对照组病人30例, 使用肠内营养泵的观察A组病人36例, 协同使用肠内营养泵加输液恒温器的观察B组病人24例, 观察比较各组并发症的情况, 对比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A组、观察B组病人腹泻发生率及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B组治疗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 (P<0.05) 。[结论]平稳的输液速度、适宜的液体温度能够有效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病人的治疗质量。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内营养,温度,速度

参考文献

[1]杨建国, 张军, 杨宝义, 等.肠内营养泵鼻饲和间歇灌注鼻饲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 (2) :197-204.

[2]陈晓青, 欧阳爱云, 田清艳, 等.输液泵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1) :36.

[3]李文静, 肖美玲.肠内营养及其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7) :12-14.

[4]沈三齐.ICU病人肠内营养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7) :112-113.

[5]周强, 于凤新, 于守谦.新型智能输液泵流速控制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 2008 (10) :28.

[6]张丽萍.营养泵恒温持续喂养在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8) :1003-1004.

篇9: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护理

【关键词】息肉;胃肠疾病;内窥镜检查;胃肠道;护理

肠息肉为消化道的常见病,特别是腺瘤样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其中直径>2 cm的息肉称为大息肉,>2 cm息肉腺瘤癌变危险性是2 cm以下者的4.5倍[1]?内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被广泛应用,成为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2]?近年来,我国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早期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发现并切除肠息肉是减少发病率的重要措施,现将我科自2008年一月至今500例肠息肉患者用高频电发生器与微波手术器等方法进行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0例为肠息肉,结肠息肉360例,男260例,女100例,年龄3~84岁,平均4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不适)?便血?腹泻等?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由内镜检查证实有1枚或1枚以上息肉?其中4例患者结肠息肉呈葡萄状?有无数个,予分次治疗?

1.1 器械准备 ①EC-450WI型日本富士能电子肠镜;②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SD-5U/13U-1型圈套器;③德国艾博公司生产的ERBE?ICC?800型高频电凝电切发生器?

1.2 结果 159例肠息肉患者经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除后,给予补液抗炎治疗,所有病例无一例出现穿孔?出血,治愈率达100%?

2.护理

2.1 术前准备

①护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息肉切除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介绍治疗的安全性,消除患者的疑虑,减轻恐惧程度,从而积极配合检查,并给予背景音乐,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消除因紧张恐惧导致的不良反应?

②.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③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汁,术前1天进流汁;术日晨口服硫酸镁?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④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⑤ 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⑥ 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2 术中配合

2.2.1 术中配合要默契,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①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老年人?心肾功能不全者?②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反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根据息肉蒂的粗细或广基息肉基底部直径设定电切电凝指数,以及是否设定了混合电流,在医生指示下伸出并张开及收扰圈套器,并随时根据术者的意图伸出?回缩?张开?收紧圈套器协助完成电切?4.0cm的息肉,圈套住息肉后应注意将息肉提起悬空于肠腔内再通电,以免损伤正常黏膜,如蒂较细息肉不能收缩过紧过猛,以防未通电即形成机械性切割而致出血,若圈套过松不能通电,在缓慢收紧息肉过程中息肉渐渐变为紫色,手中感觉到了东西,说明松紧适度,可以通电切割?

2.2.2 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2.2.3 息肉摘除后,对残蒂观察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彻底止血,?宽蒂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创面观察直到无出血为止,对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效果较好?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若息肉数量多,可分次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支持?

2.3 术后护理

①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息肉为0.5~1.0cm患者,术后卧床休息5h,1周内避免过劳?紧张及情绪激动,避免从事有可能使腹压增加的活动?息肉>1.0cm及凝固范围较大或有其他原因(如出血,穿孔危险较大)患者需卧床休息3~4d,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胃肠道息肉套切后,患者术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年老体弱及创伤较大者,卧床休息时间应保持2天~3天,

一月内避免长时间用力下蹲或做屏气动作?不做重体力劳动?

②术后合理的饮食与休息是预防迟发出血的关键.术后禁食6h,如无异常术后2d可进流质或半流质,忌吃粗纤维及肉类,1周内禁饮酒及其他有刺激的食物及饮料?如有出血?穿孔危险的患者按医嘱禁食?随后根据大便情况逐渐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肠息肉套切后无渣饮食1周,以后过渡到普食?少量多餐,3周内患者饮食仍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并避免剧烈活动?

③较大息肉,无蒂息肉或凝固范围较大者,如有局限性腹痛或轻度反跳痛时,可能伤及浆膜致局限性腹膜炎,应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

④对于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者应给予降压药,以防术后出血?

⑤如有腹痛?呕血?血便等异常,应立即告诉医生?

⑥定期随访复查?

⑦防感染,术后注意保持肛门和外阴的清洁和干燥,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⑧ 健康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相关基本知识,特别要讲明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前列腺窝继发性出血?术后3周避免性生活?6周内避免持重物,长途步行,3个月内禁骑自行车?教会患者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和量,发现异常,及时送检?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汉语拼音8》整体认读音节教学下一篇:实践活动方案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