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沿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2024-04-14

光沿直线传播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光沿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沿直线传播

佟永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二.实验器材:

激光笔、火柴、香、透明器皿一个。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检查作业,日字结构。

检查上周的几个没有通过的学生日字结构的默写。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绚丽多彩的极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

(一)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那么,这些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师:是的,光是有些物体发射出来的。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生:太阳、星星、月亮、火柴、蜡烛、日光灯、反光的镜子、电视机屏幕…

师:很好,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但是月亮、反光的镜子是不能够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光源的分类还可以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比如说电灯、蜡烛等属于点光耀,而太阳、发光的手电筒等就属于平行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光从激光手电发出来之后是如何传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3.设计并进行实验

师:好,现在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给大家看看?

点燃蚊香,沿小孔插到矿泉水瓶中,燃一会后将激光笔射向矿泉水瓶,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在矿泉水瓶中呈现一条明显的红色直线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光在矿泉水瓶中的径迹是一条直线

师:好,这一组的同学设计得非常好,让我们在矿泉水瓶里看到了一条很明显的直线,很好的验证了光在均匀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 生: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传播的,是同一介质。

师:恩,很好,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的。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得到结论:光在透明介质中能传播且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师: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我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对光的认识画出光的表示方法。师:同学们画的都很好,我们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我们把它具体地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叫做光线。这样的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常见的模型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的简单之美。

师:前面我提到了点光源和平行光源,这里我就给大家示范一下,怎样用光线表示它们。(作图)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

生甲:我们玩过的手影游戏,就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手挡住了,在手后面的墙壁上产生影子。

师:好,那同学们知道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吗? 生:沉默

师: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影子呢是光在传播过程当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不透明物体的背后形成的一片阴暗区域。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在夜晚你从一盏路灯下走过,你离路灯较远的时候影子很长,而当你走近路等的时候,影子却变短了,如果你再向前走的话影子又会变长,还比如说中午的时候物体影子最短,这些都可以用影子形成来解释。师:生活中还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再请一位同学 生乙: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师:好,大家知道日食和月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难道真的是天狗把它们吃了吗?请大家看黑板,(画图讲解),大家明白了吧?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书35页,认真阅读想想做做,试试看能不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作出来

生:阅读,动手做

师:好,我看大家已经读得差不多了,预习了的同学还做出了自己的小制作,老师这里也制作了一个,(点燃蜡烛),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沿这个小孔观察一下,把看到的现象告诉大家?(生上台)仔细观察

生丙:老师,我看到了倒立的蜡烛火焰

师:大家也可以拿着自己的小制作对着发光的物体观察,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讲台来观察,一个一个的来

师:大家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是倒立的,而不是正立的呢?看黑板,(作图讲解)像这种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我们把它叫做实像

师:好,刚才我和大家讨论了这么多的生活现象,那我们又是怎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为我们服务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举些例子

生: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生:在射击的时候,战士让缺口、准星、靶心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称为“三点一线”这样就能命中目标

师:很好,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能从课本和生活中获取信息,同学们的表现令老师欣慰。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生:欣赏课件展示的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加强感性认识)

(五)光的传播速度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生甲: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生乙: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生丙: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光速,物理学上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和速度一样都是米/秒,符号表示为m/s。通过看书我们可以知道在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光速也可以近似的看为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光速在空气、水、玻璃中的大小关系c空气>c水>c玻璃,我们可以把这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作比较,请大家回忆声音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生:v空气< v水< v玻璃

师:下面请大家翻到书37页阅读《科学世界》然后回答书后的问题 ┈

师:这里提出了一个距离单位—光年,它等于光在1年内的传播距离

四、回顾反思

师:好,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到结论───结论应用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交流。

六、动手动脑学物理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篇2:光沿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一、使用教材

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实验

辽宁省营口市第一中学

关舒

本实验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中的内容,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

二、实验器材

光学实验箱(见图 1)、影像一体仪(见图 2)、模拟日食器材(见图 3)、学生自制小孔成像的简易装置。

图 1 图 2

3三、实验创新点

(一)自制的光学实验箱

1.可以应用于整个初中光学内容的教学,其中包括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漫反射、光的折射定律、三棱镜对光的作用,光透过玻璃砖的错位现象以及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

2.本节教学中,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光在固体(蜡)、空气中直线传播的演示实验。

3.自行补充设计了光从空气射入水再射入蜡中的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用以突破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条件“同种、均匀介质”理解不透彻的难点。

(二)小孔成像实验改进(影、像一体仪):1.光源改进:教材中使用的是烛焰,其亮度 低,成像不清晰,现将其更换成红、蓝两个颜

色的强光二极管,使得成像清晰且容易分辨像是倒立的。2.光屏改进:教材中器材只能进行分组实验,在教师演示讲解时光屏太小,不能实现全班学生一起观察,现加装了摄像头,可将现象同步在大屏幕上。

3.功能改进:可以探究成像形状与小孔形状的关系;可以探究成像大小与物到孔距离和光屏到孔距离的关系;可以演示对比小孔成像、大孔成影的现象。

四、实验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学生根据实验能自主分析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应用其解释现象。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更热爱物理科学。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一)探究光在固体(蜡)、液体(水)、空气中的直线传播

(二)探究光在不同种介质中的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再射入固体蜡)

(三)探究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在不均匀糖水中传播)

(四)学生分组实验:模拟日食现象

(五)用影、像一体仪探究小孔成像

(六)光学实验箱应用的拓展实验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用“坐井观天“的故事引入新课:我们能看见天空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但为什么小鸟和小青蛙眼中的天空大小不一样呢?光是怎么样传播的呢?用儿时的经典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激起了求知欲。

(二)实验探究物理规律

根据教材中图片不难说出光沿直线传播,但有些学生会质疑:大多数情况都看不见光束,怎么知道是直线传播?而且教材中只设计了光在水中传播的实验,对此我加以改进:为了显示光路,“实验箱”底部注入了淡蓝色的蜡,水中加入牛奶,空气中放入烟雾,请看(见图 4):现象清晰、全面。学生可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图 4 图 5 图 6

对于直线传播的条件,教材中采取了直接给出的方式,其实学生对“同种、均匀介质”这一条件还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以下实验,请看(见图 5):光在空气、水、透明固体中的路径都是直线,但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发生了偏折,由此直观得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个偏折现象呢也为后面光的折射学习埋下了伏笔。

对于“均匀“这一条件我采用“对比法”教学。我自制了不均匀的糖水,请看(见图 6):光在不均匀的液体中光路弯曲了,搅动均匀后会怎么样呢?变成了直线。通过前后现象的对比、思维的碰撞,学生对“均匀”这一条件有了透彻的认识。

(三)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主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是应用于生活。为了活跃气氛,我让学生选派代表做各种各样的手影,通过这一活动也向祖国的年青一代宣扬“皮影戏”这一传统文化,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了对影子成因的认识,学生可用准备好的装置来模拟日食现象(见图 7)。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学生体验了动手实验的乐趣,同时也发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你我身边。小孔成像实验,教材是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做该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该装置虽然简单,易于操作,但烛焰亮度低成像很不清晰,对此我加以改进:将火焰更换成红、蓝两个颜色的强光二极管,演示时由于光屏小,不能让全班学生一起观察,所以我加装了摄像头,把现象同步在大屏幕上,请看(见图 8):咱们把像和发光体对比一下,倒立的像显而易见。再配合光路图(见图 9)加以分析,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小孔成倒像了。

图 7 图 8 图 9

(四)因材施教、拓展延伸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后思考:

1、为什么叫“小孔”成像呢?大孔会怎么样?

2、小孔的形状改变,成像形状会变吗?

3、小孔成像的大小会变吗?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为了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实验探究,我的一体仪有以下改进: 图 10

1、当小孔变大 孔时,请看,不再成像了,而是形成影子,当学生看到这个暗影时(见图 10),立刻豁然开朗,能解释引课中小青蛙眼中的天空为什么这么小了。

2、小孔形状可变,这是小三角孔成的像,现在我将其更换成小圆孔,请看,成像形状没有改变,可以探究成像形状与小孔形状的关系。

3、当物到小孔的距离变近时,像变大了,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变远时像也变大了,可以探究成像大小与物到孔距离和光屏到孔距离的关系。这是兴趣小组课后实验探究的情景,学生反馈说,有了该装置,对于小孔成像相关知识的理解变得形象、直观了。

图 11 图 12 图 13

(五)实验箱拓展应用

说到这里,我的说课已接近尾声,评委老师可能已经发现,本节课只应用了实验箱的这一部分,那它还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可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见图 11),还可演示透镜的对光的会聚(见图 12)、发散作用(见图 13)、可演示三棱镜对光的作用、光透过玻璃砖的错位现象,我将平行光入射到小平面镜上,请看,镜面反射现象(见图 14)直观呈现,当平行光入射到褶皱的锡箔纸上时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这是漫反射(见图 15),还可用于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见图 16),可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以及三线是否共面的问题。这个箱子可应用于整个光学内容的教学,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学生非常受益于这种实验教学的模式,所以,日后我将继续改进、完善教具来为教学服务。

图 14 图 15 图 16

八、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

篇3:光沿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 如何让学生自主, 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课堂45分钟, 一般都是教师把握了全局, 把自己原本设计好的内容一点一滴的灌输到学生头脑中, 这样的教育学生是被动的, 失去了主动性, 也难有积极性,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在探究过程的七个环节中,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学生的“问题”、“实验”与“交流”这三个环节, 围绕这三个环节本人尝试在上“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时,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本节课的部分片段。

[教师进入教室就熄灭所有的灯, 并拉上窗帘, 使教室处在黑暗中, 学生鸦雀无声, 感到疑惑, 不知所措。]

师: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我们所处的环境?

生:黑暗

师:此时我们特别想需要得到什么?

生:光 (学生齐声回答)

师:光从何而来?

生:光源 (教师打开灯)

师:激光笔是不是光源?它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屏幕上的?

它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引出标题:3.3光的直线传播)

师:激光笔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

生:空气

师:你能否再举出其他光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师:激光笔发出的光它的传播路径你能看到吗? (教师关灯, 在黑暗中用激光笔打出激光)

生:不能

师:怎样才能看到?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看见它的传播路径呢?

生:喷雾、喷烟

师:你是根据什么现象想到的?

生A:汽车在有雾时打出的灯光是直线

生B:探照灯在夜晚打出的灯光是直线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我们做个实验来验证大家的说法是否正确 (教师在黑暗中用喷壶喷出水雾并让激光从水雾中通过。学生们为初步得到的结论被实验验证而显得异常兴奋, 小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师:光除了在空气中传播, 还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生C:固体、液体

生D:水、玻璃

师:光在这些物质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桌上的实验器材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 大家开始做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

(有的小组同学打出激光从玻璃砖中通过……)

(有的小组同学在水中滴几滴豆浆打出激光从液体中通过……)

(有的小组同学点燃蚊香打出激光从烟雾中通过……)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 大家合作得很好, 下面各小组分别派代表阐述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小组代表上讲台向大家介绍选择的实验器材、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

…………

师:听了各小组代表的发言, 由实验可知: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因此, 光在同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同种物质中是否一定沿直线传播的呢? (学生感到困惑不解, 对自己得出的初步结论感到质疑) 下面同学们再继续做实验, 先将激光打在墙壁上, 再点燃酒精灯让激光从酒精灯火焰上方通过, 再仔细观察墙壁上的光斑有没有变化。 (学生忙着做实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直线吗?

生E:啊, 我发现光斑在动。

生F:光斑在抖动。 (学生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高兴得欢呼雀跃)

……

生G:根据激光的光斑在墙上跳动的现象, 可以判断它在空气中传播路径不是直线。

师: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发生弯曲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各小组再次热烈讨论交流)

生H:是冷热空气不均匀造成的。

师:同意他们小组观点的请举手。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还应该附加一个什么条件呢?

(继续追问)

生:传播物质必须是均匀的 (我心中暗喜, 达到了目的)

师:很好。比如:早晨, 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 我们就看到了它, 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的道理……

【案例反思】

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利用课程资源,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 通过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以探索实验, 科学发现为学习主线而进行设计实施的。教学效果突出明显, 高兴之余我在反思, 这一节课的成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一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学习兴趣, , 教师利用黑暗提出问题, 利用黑暗让学生感受“光”, 利用黑暗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奋, 增加了教学的新鲜感,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创造问题情境, 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 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 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2. 精心设计提出问题

探究式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 通过设计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拓思路,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教师对对本节课提问的设计, 如:光从何而来?激光笔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它的传播路径你能看到吗?光除了在空气中传播, 还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光在同种物质中是否一定沿直线传播的呢?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还应该附加一个什么条件呢?这样的一连串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从而“围歼”教学上的难点。

3. 利用实验引导质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对学生具有无穷的魅力。本节课学生在黑暗中多次观察实验、探究实验, 总是显得十分兴奋, 思维活跃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教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鼓励学生质疑, 对培养学生能力有极大的好处。敢于怀疑, 善于怀疑, 才会去钻研, 去创新,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大胆猜想, 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

4. 小组合作提升效果

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而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主, 通过实际操作, 亲身体验、感悟获得直接经验, 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 得出结论。本节课的授课形式是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自主性、突出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和实验信息交流的互动性。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创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造成了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 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篇4:光沿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课后听课老师们进行了激情洋溢的评课,对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诚挚的交流,从知识点的传授是否正确,到学生活动的开发以及学生活动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到位等方面,不仅涉及学生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程度,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的体现.本节课小孔成像分组实验中,执教者设计的自制学具“形状不同的小孔”,是听课老师们一致公认的亮点.该学具简单易做,有利于学生认识小孔成像的本质,教学效果好.自制教学具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引起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发学生活动深深的思考.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节好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享受研究成果的快乐以及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快乐.这就要求老师们去思考:如何利用教材去教?如何设计课堂结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习惯?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如何使学生快乐学习?

如果自己来上这一节课,该怎么上呢?以下是笔者对这节课设计方案的简要构思: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实际,充分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全课从影子入手,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主线,通过互动游戏、学生举例和自主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经历感受、猜想、探究、应用、欣赏等一系列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丰富学生情感,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诸方面的全面丰收.

1从生活走向物理——由影子游戏导出实验探究

教材中安排了活动“做几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对于活动的编排目的,笔者的解读为三个层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快乐的;二是让学生体验、感悟光的直线传播——学生是自主的;三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影子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是思考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顺势导出本课想要探究的问题:光的直线传播.

学生提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猜想后,应立即启发学生为什么这么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通过学生举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在哪些情况下可清楚地看到你所描述的现象(光路是直的)?案例分析:下雨时,汽车灯打出的光束是笔直的.在空气里扬起灰尘时,透过窗户的光束是笔直的.从而启发学生如何显示光在空气和水中的光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在探究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后,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光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路径也是直的,然后让学生论证没有介质光还能传播吗?师生讨论形成共识:光能在真空中传播.为后面学习光速、激光测距做好知识和能力的铺垫.

2建构光线的模型——理解光的直线传播

在生成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呢?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

3学以致用——解释影子的形成

(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用光线画出旗杆在地面上的影子,并要求学生标出影子部分,同时回答几个问题:①为什么把光线画成直线?②为什么光照不到影子里面?师生互动,共同得出影子的成因: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就在物体后形成一块光不能到达的区域,这就形成黑色的影子.

(2)你还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大型影子现象吗?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资料尝试解释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相互讨论感受用物理知识揭开自然奇观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科学成果的意愿.

(3)领略光的神奇——光速和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思考:嫦娥一号和二号奔月前,需要测量运行的距离该怎么办?即如何测量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读?并讨论如何测量?需要测量什么量?如何计算?(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为什么不用超声波?(引领学生比较光与声的区别)

4从物理走向生活——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试举些例子?如激光准直,射击瞄准“三点成一线”体育课上向右看齐,队伍就直了.还有皮影戏等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5观看视频“皮影戏”——欣赏光的直线传播

既要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6课外探究——拓展提高

布置学生课外活动:制作针孔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

现将笔者的教学思想和课堂设计与示范课进行对照,有以下几点思考:

(1)课的结构不同

①对课本安排的影子游戏处理方法不同:上课老师是开门见山:看书,提问学生能不能踩住影子?学生回答后,接着让学生在投影下做几个影子游戏,在学生觉得有趣的时候,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影子是怎么回事?而是说影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板书课题.

感悟——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要多思考、多揣摩课本中影子游戏安排的意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构思课的结构,究竟怎么设计才好?笔者的设计是从生活中的影子游戏入手,一箭双雕,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导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课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然后引领学生学以致用:用规律去解释影子的成因,分析日食月食的成因,通过分析成因去反过来证明光的直线传播,最后讨论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

②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组织处理方法有异:上课老师在课上安排了学生的分组实验,不同组的小孔的形状不同.学生的活动内容开放、活动形式多元化,课堂气氛活跃,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感悟——上课老师将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学生活动放在同一节课里,笔者感觉课的内容显得太紧,过分追求一节课内容的完整,面面俱到,就难免课的流程和知识衔接不是很顺畅,过渡不是很自然,教学讲授就不能做到精细化,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而笔者弃小孔成像于课外活动,一是以影探影到论影,以影为主线,保证课的条理清晰,衔接自然;二是保持课的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合理化;三是将课堂迁移到课外,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制作、仔细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2)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上课老师对于光的传播的探究教学,没有引导学生猜想举例,而是直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去感知,与笔者的设计理念截然不同.

感悟——我们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从生活出发提出问题,引导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最后交流应用.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等新课程理念、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手段和方法.把物理源于生活,物理是有用的思想、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学生,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探究,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学生的主体显现程度不同:纵观示范课,老师的演示和讲解共花去了32分钟,而学生的游戏、小孔成像的活动加上学生的发言只不过13分钟左右.学生能说、能做的都给老师包办了.

篇5:光沿直线传播教案优秀课

小 订阅

宝力小学 李宏丽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镭射笔。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塑料板、白屏。

自选活动材料:空心塑料管、吸管等。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这样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是谁的杰作呢?(光)课件出示图片

嗯!我们要看清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 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从光源发出的光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教师 :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问:仔细观察,现在的黑板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生观察到光斑,马上会意识到老师手中有镭射笔(学生俗称激光笔),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老师手中的镭射笔发出的光,是怎么照到黑板上的呢?谁能上前来演示一下?

导: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说,)那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形、螺旋形动作)

2、你们认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你看到的平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想法呀?

学生自由发表。

3、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出示幻灯片)

生讨论

(三)、自主设计实验验证:

1、师:实践出真知。今天,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不然会对眼睛有伤害哦!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实验设想,(教师适时出示弯管和直管,请学生来证实光是直线传播的。)

展示实验成果。

(四)、深入探究过程

1、现在让我们当一次小科学家,研究一下,怎样能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教师随机出示,分别是一个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纸,一张没有小孔的纸。)分小组讨论,随时整理实验记录单。当音乐停止时,停下来,准备汇报。

2、实验:出示幻灯片:你能完成挑战吗: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小组汇报。初步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进一步验证: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在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斑时,移动第二张或第三张纸,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什么呢?(光斑相应的出现在第二张或第三纸上,原因是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它被移动的纸挡住时,就无法照到屏上,因为它不会拐弯。当纸继续移动,不再遮挡光线时,光又透过两张纸的小孔,照在最后的屏上。)

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我们能进一步证明什么?(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这么多实验的证实我们终于能把我们的猜想上升为结论了,今天我们学到的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意图:通过这一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是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理解。并使学生明白:一个结论的得出应该通过反复验证,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4、大家的表现真是精彩。为了奖励大家的表现,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但是需要一位同学上来帮帮忙。

做小孔成像的试验。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又一次证明了什么呀?----我们看到了---证明了---

(五)、实践应用

1、猜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是什么呀?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那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2、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你们仔细想想看。幻灯出示激光准直

3、日食和月食。(幻灯片出示)

这也是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4、现在我们知道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你知道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会对光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幻灯片出示)看后,发表感想。

六、总结

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究,懂得了很多知识,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和快乐呢?

学生总结

作业:

解决问题:老师很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可是老师家里的阳台采光不好,他们经常晒不到太阳,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七、板书设计

3、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想 → 实验

篇6: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及其现象和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结合精讲点拨的方法,无法演示的实验用课件展示。

实验器材:

激光笔、蚊香、去了底塑料瓶、喷雾器、火柴、盛有稀白砂糖的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一座城市的夜景,问这座城市的夜景为什么会那么漂亮,继而播放《凿壁偷光》的故事,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1.指着城市的夜景问:这美丽的光从哪里来?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什么叫光源并让学生例举知道的光源。

学生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月亮、眼睛是不是光源(学生回答然后指出它们不是光源)2.让学生讨论给光源分类。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提问:光从激光手电发出来之后是如何传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学生自由猜想。

老师把学生不同的猜想写在小黑板上,接着提问:那么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这样一来就自然过渡到进行实验.3.设计并进行实验

活动一 :点好蜡烛,两个成员每人拿一张带小孔的纸,把两张纸重叠放置,在透过小孔观察光源。你的做法是什么?

教师演示一:激光笔对着天花板照射,并同时喷洒水雾。教师演示二:强光手电筒对着天花板照射,并同时喷洒水雾。铺垫:激光和手电筒发出的光区别是什么?

教师演示三:激光笔对着一杯早已调配好的白糖水,观察光的传播径迹。教师演示四:激光笔对着玻璃砖照射,观察光的传播径迹。归纳: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演示:激光笔对着不均匀的白糖水照射,观察光的传播径迹。设疑:光的传播方向怎么发生偏折呢?

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老师介绍: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物理学上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我们把它具体地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叫做光线。这样的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常见的模型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的简单之美。: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

活动:同学们表演手影,并提问手影的形成。学生个别回答

老师总结影子是光在传播过程当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不透明物体的背后形成的一片阴暗区域。影子形成来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利用幻灯片播放影子的形成)

提问:生活中还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再请哪位同学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日食和月食(利用幻灯片讲解)。

学生活动:已提前准备的小孔成像器材做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说出能够成像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沿直线传播。

师:好,刚才我和大家讨论了这么多的生活现象,那我们又是怎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为我们服务的呢?

让学生表演列队看直。

分析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分析在射击的时候,战士让缺口、准星、靶心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称为“三点一线”这样就能命中目标

欣赏课件展示的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加强感性认识)

(五)光的传播速度

播放雷电课件,提问;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老师分析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光速,物理学上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和速度一样都是米/秒,符号表示为m/s。通过看书我们可以知道在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光速也可以近似的看为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光速在空气、水、玻璃中的大小关系c空气>c水>c玻璃,我们可以把这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作比较,请大家回忆声音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总结出:v空气< v水< v玻璃

三、回顾反思

老师让学生总结: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学生总结: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到结论───结论应用。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六、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4、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

篇7:《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提出初中物理尤其要学习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新课程教学设计是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作为主要内容,把“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和谐地统一起来,以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是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光学内容的第一节,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本节课对光学的学习起到了一个总领的作用,它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必备知识,使学生了解到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后通过学习,对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在小学知识储备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重点、难点、关键如下:

教学重点: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探究“光沿直线传播” 的过程。

教学关键: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实验现象分析、类比论证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本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过程以生活情境和实验来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教学中通过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教学程序设计 兴趣引入:

引入部分选用一个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谜语:一个西瓜在它被切开以前是什么颜色的?

分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西瓜瓤可能是红色的,也有可能是黄色的,如果是生西瓜,还可能是白色的,所以学生可能得到上述的三个答案,即红色、黄色、白色。但是标准答案是黑色的。学生们觉得很惊奇,一定会问:为什么是黑色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西瓜没有切开以前,里面是没有光的,任何物体自身不发光也没有反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那是黑色的。这个道理和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是一个道理。假设这个世界没有光,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或者说我们什么都看不见。由此说明光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光,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五彩斑澜,如此美丽,甚至我们根本不能生存。讲授新课:

(一)、什么叫做光源,学生刚刚学过声现象,可以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学生回答“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他们的理由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但这样是不是完整呢?很多物体都“能”发光,但是不是所有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电影荧幕,月亮,我们看起来都“能”发光,但他们是不是光源呢?先分析一下,电影荧幕的光来自放影机上的投影灯,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它们自己是不会发光的,所以都不是光源。可以提问学生:“我们怎样修改光源的概念才够完整?”学生答: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列举得最多,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因为是比赛的形式,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比较高,最后列举的数目也会很多。表扬列举得最多的小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比如说,学生可能会说“蜡烛”、“电灯”、“星星”等等是光源,告诉他们“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才是光源,“星星”并不都是光源,只有“恒星”、“流星”是光源,而“行星”、“卫星”、“彗星”等都不是光源。

在理解的基础上说明,光源是可以分类的。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可以让他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完了以后,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1.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过程:

(1)将一束光射到装有烟的可乐瓶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

①点燃卫生香对准开口朝下的大可乐瓶,让瓶内充满烟雾,盖上盖子。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激光笔,不要照在眼睛上。

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做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光在空气中传播径迹。

(2)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装有水可乐瓶子,其中在水中放入少量的牛奶,实验效果很明显。

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做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光在水中传播径迹。(3)将一束光射到玻璃中,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径迹。

①在玻璃砖的后面放一张白纸,观察现象效果明显。

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做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光在玻璃中传播径迹。(4)让光在饮料吸管内的空气中传播,不断改变光线出口的方向,当饮料管弯折时不能在管口的泡沫塑料(光屏)上见到红色的光斑,而只有将饮料管拉直时,才能在另一侧的光沫塑料上见到明显的红色光斑。

实验完毕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每组选出代表说出他们观察到 的现象,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实验的,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 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过实验,可以得出:光在透明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接着提问:这样说是不是完整了呢?在实验2里面,我们虽然观察到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面的分界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不再“沿直线传播”,哪应该怎么修改这个结论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光在空气这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这种物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不是沿直线传播。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强调“均匀”这个条件。

2.光的传播方向:

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名词。以小时候画太阳引入光线概念,在这里让学生思考光是否从光源一条一条射出,然后再用抽象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理想模型,在教学中利用直观图象与语言牵引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应该使学生知道,人们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应该强调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画光路图时,光线一定要画箭头。在黑板上画图示范。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 ③步枪的瞄准器 ④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把事先做好的“小孔照相机”让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光的直线传播,并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像是什么样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成像过程,在黑板上画出成像的光路图,并分析成像的大小与物体距小孔远近的关系。

(三)、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速快。列举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速度,然后给出光的速度,作一个比较。摩托车速度20m/s,汽车速度30m/s,飞机速度200m/s,宇宙飞船速度8000km/s,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3×108m/s。举例说明光速到底有多快:

1.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2.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1000km/s的赛车不停地跑,要经过17年的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可以说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一般用字母c来表示。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299792000m,也就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为c=2.99792×108m/s。在空气中的光速是2.997000×108m/s,比真空中的光速略小,一般在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都表示为c=3×108m/s。在其他介质中光也可以传播,比如在水中,v水=3/4C,在玻璃中v玻璃=2/3C。

排列一下: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

(四)、科学世界

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光年是什么单位?

学生有年的概念,所以很容易把光年理解成时间单位。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可以了解光年是一个天文学上面的距离(或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同时要会计算天文学上面的一些简单问题,比如说。

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它们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解:1光年=3×108m/s(365×24×3600)s=9.4608×1015m=9.4608×1012km S=16光年=16×9.4608×1012km=1.51×1014km 答: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51×1014km。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课后反馈习题: 如果有时间这些习题可以在课上进行,通过学生讨论、分析进一步巩固本节基础知识,突破难点,把握重点,1、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

2、太阳、点燃的火把、霓虹灯、萤火虫、水母,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类包括,其特征为

;另一类包括

,其特征为。

3、用步枪瞄准练习时,当眼睛看到步枪前端的准星和瞄准点三

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在同一直线上这就利用_______________道理,能证明这一道理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

4、关于小孔成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B.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有关。

C.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D.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

5、小孔照相机的屏与孔距离10cm,物体离开小孔的距离是200cm,则他所成的像是

(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6、太阳光照在浓密的树林里,地上常出现许多圆的光斑,这是由于 产生的。

7、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8、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六、教学反思: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教研点评

篇8:《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传播速度

二、教材的地位

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是学生学习几何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后继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的各节,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属于探究型课题。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就为教学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相对简单,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及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光速,对学生来说,相对的会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碰到的现象。这就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能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表达出来。而且这节课能让学生感觉简单有趣的实验相对的会多一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观察。而且由于实验的成功率高,对于以后的实验就会有信心,会热衷于做实验,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充分贯彻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而非受迫性或任务式的学习。)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

主要运用多媒体观察,分析课本的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认识多彩的光和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没办法当场演示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就可以找些有关的图片、动画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法

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的现象来提出、分析、总结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要学生通过平常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然后见习来分析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新的知识。由于这节做的实验简单有趣,学生很容易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找到乐趣。

八、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力量,可以用PPT课件中插入的flash课件“一只小动物在太阳光下移动”,让学生观察它影子的变化,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你能踩住它的影子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 播放PPT中插入的影片“影子的形成”,同时和学生商量“你能应用我们身边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吗?”(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用电子白板的投影仪完成。)

2. 学生做完实验后,提示学生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同时用PPT课件演示说明。

3. PPT课件显示并提示学生“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4. PPT课件显示思考“有雾的天气,汽车头灯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手电在夜间发出的光线呢?”同时PPT课件显示汽车和电筒实物图,此时启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PPT课件中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做完后我进行标记!

5. 启用电子白板遮挡功能将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遮挡,并提示学生“这幅图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能完成吗?”(让学生探讨后,主动走向电子白板,画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6. 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从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 启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播放存放在桌面的flv网络视频“小孔成像”后,用PPT课件显示小孔成像的两幅图,并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像的形状与物相似还是与孔相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8. 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这时就要运用多媒体的能力,PPT中播放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的flash动画后定格日食、月食的图片,并简单指出日食、月食的光路。

9. 此时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4个选择题两个填空题,及时巩固并突破“光的直线传播”这个难点。

1 0. PPT中播放闪电后播放雷声,同时伴有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由于声现象已学,学生很容易回答。从而引入“光速”的概念。

1 1. 此时PPT显示“光速测量的历史”,(同时启用电子白板标注,)并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 2. 然后以生活化的语言给出真空中的光速,并对学生作如下比喻“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使学生对光速的大小有个感性的认识。

1 3. 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1 4. 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两题,巩固第二个知识点“光速”。

(三)小结

回顾整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且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上过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

九、作业

巩固本节内容,并为下一节打下基础。(启用电子白板显示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当堂完成。

十、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2.解释现象。

(二) 光的速度

上一篇:长得好看的烦恼作文下一篇:物业公司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