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2024-05-23

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精选10篇)

篇1: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除了自身通过教学反思自觉地改进教学行为外,还要通过同伴之间的听、评课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是使听、评课活动更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有根本性变革,进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我校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把课堂观察作为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抓手,将观察量表作为从不同的维度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测具。

一、关于课堂观察活动的意义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教师教方式的转变,谋求学生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专业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专业教学研究活动,与平时的听、评课相比,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确定的观察行为、科学的观察方法、具体的观察点、不同维度人观察量表。课堂观察活动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教师培训是从教育学角度运用课堂观察方法的。其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起点就是课堂观察。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和同事的课堂的观察,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发展其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学校里,课堂观察在教师之间形成风气,它就象一个中枢活动,连接了个别教师,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更有活力。教师从事课堂观察有其他研究者所没有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课堂或学生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追溯式的记录;另外,教师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观察,即相互对彼此的课堂进行观察,事后共同讨论分析,共同改进教学。由此可见,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2、课堂观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工具。课堂观察是除了测验以外的一种教育心理测量评价的工具。用测验方法评价学生方便易操作,同时可评价许多学生,也具有可比性。但是它评价的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而课堂观察课堂关注的则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课堂观察可以收集到学生的如下信息:不同情况下学生错误和成功的模式、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分别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之下出现成功和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行为发生时具有怎样的一致性、学生在吸收和表达新知识时的能力如何、学生的情感反应如何与应对策略如何等。把握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根据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计划来帮助学生,体现课堂观察的真正价值——“教师的观察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干涉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有一种叫影像研究的方法,它就是教师运用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共同点和个别差异。它的作用在于确定学习者的特点,发现出现的学习问题,评价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教材的方法。课堂观察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

3、课堂观察能为教学决策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在用于课堂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课堂观察还能为教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科学的教学决策应当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某项教学措施是否可行,某种教育方法是否应当加以推广,或课程开发有无成效等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教育科研加以解决,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课堂观察为其收集最及时、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检查某项教育决策,措施和改革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效果,以便随时修正教学决策研究的方向,使教学决策更为科学,而教育决策是否真正科学也同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供的客观依据来进行评价。为了确保课程改革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在新课程的执行阶段,需要了解教师是否在做课程开发者打算做的事情以及教师是否在做他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观察的目的在于查看目的、策略和行动之间是否配合得当。同时,由观察而获得的反馈信息也应当被教师用作理智地反思和改进实践的依据,而不应让他感觉到是来自校方的压制,这样课程开发的过程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观察关注于课程的有效性,查看教师是否达到了课程开发者和他们自己的意图,还要查看学生实际获得的发展,包括知识、态度、学习策略等等。所以,在一种新课程的改革中,改革的执行和评价阶段都需要运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观察来收集反馈信息,以确保改革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课堂观察在国内外越来越受重视,把课堂观察的能力与技巧视为教师必备的一种重要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学校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进入教学现场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课堂观察能力,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挫伤教学积极性,影响个人工作成就。因此,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与技巧进行积极的倡导与探讨,以便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稳固的基础。

二、课堂观察活动的一般过程

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

1、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是在上课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集中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维度、量表的内容和观察的技术等。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其目的与作用是:(1)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2)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3)观察者明确观察的维度并掌握观察的方法及观察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2、课中观察

课中观察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进入研究情境。被观察者按照教学预设实施教学活动,观察者依据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观察量表从不同的维度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并记下自己的思考。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

3、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是在课中观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反思、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提出改进建议。课后会议的主要议程一般为:(1)观察者分析汇报观察结果;(2)被观察者进行自我反思;(3)形成几点结论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课后会议旨在使观察者让选择、明确观察点自己的和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通过多视觉、多方位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形成几点结论和具体的改进建议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即本节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个人上课的特色,即基于被观察者本人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三是存在的问题,即本节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提出改进建议,即根据本节课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提出明确、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篇2: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根据资料收集方式和资料属性,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其中,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要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者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设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记录一些数据,比如,英语课堂上游戏环节,教师运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要求的布置,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用了多少时间来反馈游戏的效果。定性官场指的是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纲要,收集对课堂时间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资料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观察。在自我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就是上课的老师自己,在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特别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学生对于教师的反应等行为。对他人的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主要观察另外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现,并实时的记录下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便在课后的反馈会议当中进行梳理。

根据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和独立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的目标和重点分配到多个人,每个观察者要针对一堂课的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而独立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对整个课堂的课堂观察。

另外,还有根据对观察对象或内容的区分,课堂观察分成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两个;根据观察目的与作用不同,课堂观察氛围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等多个方面。

篇3: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提问的认识

对于教师来说, 课堂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所提的问题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能否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是衡量一个老师教学功底、评价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可以说, 提问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的引子, 没有它, 就没有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是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的一个体现。

二、对提问现状的思考

工作以来, 听了不少的语文课, 从中发现课堂的提问存在一些问题。

(1) “带着你的脚步跟我走。”老师都喜欢课堂流畅、活跃、完美, 而我们的教案基本上是预设的, 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的, 有“闭门造车”之嫌。教师在备课时把问题想得很细, 一个个在教案上列得很清楚, 课堂又是以教案为主, 所以在课堂上, 教学就在这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 老师亦步亦趋。

(2) “我来问, 你来答, 什么地上种的什么瓜。”这一方面是说, 在课堂上, 老师把“我问你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说, 在这种模式中, 老师也问出了不必要问或者太简单的问题。不必要, 是说所提问题可有可无, 与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距离较远, 什么都要问;太简单, 是说所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没什么挑战性,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不到发展作用。

(3) “太阳只从好生门前过。”这是说课堂提问不能一视同仁, 只提好生, 少提差生;或者专提一部分学生。老师担心课堂不流畅或差生回答不出来而浪费时间, 便只提好生或专提一部分学生。

(4) “亏你问得出来。”这是说提问缺乏科学性。表现在:第一, 问得琐碎、零碎、太多。第二, 提问没有层次性, 难易问题无阶梯, 有时提问随意。第三, 提问不具体, 或过于抽象, 或表达不言简意赅, 让人不知所云, 学生无法回答。第四, 提问后不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问候片刻就请学生回答。第五, 不注重提问方法。如某老师在上《故都的秋》时让学生解释文章最后的“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是什么意思。这几句是带有作者个性感受的话, 学生能够理解但很难解释清楚。不如这样来问:“根据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第六, 提问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老师提问时从语言上就听出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5) “羞答答的玫瑰你就是不开”“要开朵朵开得好”。这是说老师在提问之后, 不注重或不善于引导, 不给予正确的评价, 认为学生回答的都有自己的道理, 都说好, 忽视了知识的客观性。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明察秋毫, 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 并及时延伸引导,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合理引导,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这是非常好的做法。

三、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1) 点与面的关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照顾到点又要照顾到面。所以, 课堂提问应该辐射到全班, 可以用班里的优生这些“点”来带动全班这一“面”, 培养优生, 转化差生, 达到共同提高。提问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

(2) 多与少的关系:课堂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巧问、精问、活问。不能过多过滥,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不能过少, 否则难以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容易造成“冷场”。所以在提问时, 要先衡量一下有没有必要, 是不是和该堂课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3) 入与出的关系:也就是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无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提问既要有深度, 又要体现层次性。对于较难突破的问题, 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切忌过深过难而学生无从下手。

(4) 方式与方法的关系:它也是一种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是不是”“对不对”, 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整体性。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提问要注意激发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问与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老师提问之后, 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

篇4: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激活课堂 教学策略运用

数学学科知识内涵丰富,构建体系复杂,具有显著的抽象性、严密性和深刻性。学生是数学课堂的重要构建“要素”,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策应者”和“合作者”。但很多高中生不愿进入数学课堂,不愿参与数学活动,究其原因在于数学课堂缺乏“活力”、没有“吸引力”。“激活课堂”也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于漪指出,课堂教学的“活力”,关键在于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笔者认为,“活跃”是“激活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将高中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激活,我现就这一话题浅论自己的见解。

一、运用情景式教学策略激活课堂

教育心理学指出,融洽适宜的教学氛围,能够“挖掘”起学生的情感欲望,能够烘托出课堂的“活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现代化的教学器材、教学软件的普遍运用,数学教材的生动特性,等等,为情景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为“激活”高中数学课堂提供了“先天”有利条件。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现有高中数学教材的深刻“挖掘”,“放大”教材生活之美,历史底蕴,以及文化特性,利用现代化教学课件,营造出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场景,让高中生在直观、生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升腾主动学习、能动探究的欲望。如“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应用”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该节课教材“应用之美”,用投影仪及电脑等教学器材,设置“某港口一艘货轮进出港口时与潮水退落时间关系”的直观、动态的画面,将抽象、深奥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展示出来,以此抓住高中生的“情感点”,展现数学课堂的“生活美”,提高高中生探知的积极性。又如在“排列组合”知识点教学中,教者结合高中生身边经常出现的“邮寄信件”案例,创设了“吴红星帮同学邮寄6封信,邮局现在有5个邮箱,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现实生活案例,揭示数学学科生活底蕴,让课堂“接地气”、有意义,增强了高中数学课堂的“磁性”和“引力”。

二、运用竞赛式教学策略激活课堂

紧张激烈、你追我赶的比赛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参与度,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对象在激烈刺激的竞赛过程中,学习情感“发展区”能够深刻促发,参与学习自觉性能够有效树立。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竞赛式教学策略的积极功效,采用“小火慢炖”、“师讲生听”的“平铺直叙”方式,使高中生感受不到课堂“可爱”、“可人”之处,降低了教学功效。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课堂练习、探究解析等环节,渗透比赛性质的活动,能够调动高中生的学习情感,也能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提高课堂的“活泼度”。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一节课“巩固练习”环节教学中,教师为调节课堂气氛,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组建若干解题合作小组,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又快又正确地解答出设置的练习案例。此时,高中生个体深度参与其中,主动承担“重任”,认真答题、审题、解题,全体高中生在你追我赶中,学习激情被充分点燃,课堂由“死气沉沉”转变为“生趣盎然”。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活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课堂的“效能”和“活力”。以往课堂教学中,高中生参与度不高,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跟到哪里”,主体特性未能展现,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探究式教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主人”,学生充分“动起来”、“思起来”、“探起来”,课堂充满“朝气”。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让高中生主体特性展示出来,参与新知内容、数学问题的探知、解析等实践过程中,充分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深刻与学生合作协作,让高中生在动手探究、思考研析中,获得劳动成果,感受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问题:已知点M(1,4)是f(x)=ax2+bx的图像所经过的一个点,函数曲线在M点的切线正好和直线x+9y=0相互垂直,试求出实数a,b的值。

学生解析:要求实数a,b的值,根据题意,可以采用换元法,先将点M带入到函数的解析式中,得到关于a,b的一个等式;然后求出导函数,求出f′(1)即切线的斜率,再利用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这一性质,列出另一个关于a,b的等式,最后组建方程组,解方程,从而求出a,b的值。

教师点评:在解该类型问题时,需要转换思维角度,将求实数的值转化为求方程组。

学生解答问题。

教师指点完善。

学生总结归纳解法:运用转化解题思想,利用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之积为-1这一性质。同时要注意函数在切点处的导数值是曲线的切线斜率。

四、运用评价式教学策略激活课堂

笔者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恐惧”、“厌烦”,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的语言“刺激”,从而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消极情感,对数学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不同阶段学习对象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能够对学生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评价式教学策略运用得当,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对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将评价式教学作为“激活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多用“显微镜”,找寻高中生学习优点,少用“放大镜”,放大高中生的缺陷。在其评价活动中,对高中生学习活动成果及表现多表扬、多肯定。对出现的不足,转换说法,提出学习期望,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让高中生细细体味。

总之,“激活课堂”的策略方法多种多样,归根到底,就是要遵循课改要义,紧扣主体特性,结合课堂实情,充分调动各方要素,在科学施教中让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蒋亚军.抓好课堂导入环节,激活高中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2.

篇5: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升华”,是高中数学知识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做好初中数学知识教授,做实解决问题策略讲解,做优课堂教学活动实效等方面活动,就需要科学的实施,精当的运用方法策略.初中阶段,学生群体所接触的数学学科知识,相对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其数学学科知识表现的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和深刻性,非常需要教者精心的讲解和指导,以期达到预设目标和要求.科学的方法、精当的策略,助推目标要求的达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整个活动进程的“布局者”,需要精心预设,科学谋划,深入实施,运用切中要害、与时俱进、科学协调的方法和策略,来达到教学预期.传授知识方法手段的运用,不是随意性、肤浅性的一个教学形式,应该是严肃性、深刻性并存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没有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经典教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策略运用精当、科学,能够促进师与生特性的生动呈现,利于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实现.因此,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有效”,应贵在科学、协调和实用.作为具体教学策略方法运用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实践应用中,要实现有效性这一“追求”,应符合教学规律、认知实际,凸显“三性”.一、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主体性,利于学生主体展现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手段运用,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主体更好的学习实践,有助于学生主体特性的展示和呈现.笔者发现,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脱离学生“本源”,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要义,学生为主、学生为本未能得以生动展示和呈现,导致课堂成为教师为主的实践阵地,违背了学生为重要核心的目标要义.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运用,要秉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紧扣学生主体、贴合学生实际,选取和运用与初中生紧密联系的方法手段,挖掘初中生主体内在能动情感和积极探索情态,将学生融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此促进初中生“动起来”、“思起来”以及“探起来”,其“主人翁”地位得到生动呈现.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讲授中,根据该节教学要求及目标,为达到明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目标,采用了演示法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实践,以期调动主体的能动探知特性,让他们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操作,进行三角形拼接的动手探知.他们根据实践操作要求以及实施步骤,开展拼接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并要求他们思考能够拼成三角形的条件关系,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何种特点.初中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进程中,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感受.又如在“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关联点讲解中,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等内容,组织他们动手画图象,依次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这两个图象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初中生通过观察图象,重叠图象的方式,认真对比、仔细观察,深入思考,认识到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大于0或ax+b小于0(a,b为常数,a不等于0)的形式,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教师然后结合探析结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器具,向他们进行操作演示,从而让他们对刚才所认知的知识内容有一个理性、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这既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又实现了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精髓.二、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运动性,利于师生观念碰撞

运动教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相辅相成.课堂讲解看似师与生二者间的相互独立,实际上渗透着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深刻交流和深入沟通,有效对话、深度合作、深切讨论等形式,是课堂双向特点、运动特性的生动展示.教者运用教学策略,就要将互动、协作等融汇贯穿其中,设置的谈话、交流、探讨、合作、探究等等教学形式,要凸显鲜明的运动特点,让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在深入讨论、探讨、互助和碰撞中,共进共升.如“相似三角形”阶段性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如图1所示,由直径BA延长线上一点P作直线PM切⊙O于点M,弦AC∥PM,连接OM、BC.求证:△ABC∽△POM”案例内容时,利用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双向特征,运用了探讨式教学方式,既凸显出教师的指导点拨功效,又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探索特性,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生:通过案例条件研析,我们知道该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相似三角形性质以及定理的学习和运用.师:组织学生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途径.生:解析题意:由于PM切⊙O,因此得到∠PMO为直角,同时,通过观察图形,可知弦AB是圆的直径,因此可以得到∠ACB和∠PMO都为直角.加之AC∥PM,从而证得△ABC∽△POM.师:指点学生解析过程,强调指出:要正确运用圆与切线的关系性质,构建等量关系.生:自主解答问题.师:课堂巡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案例解答策略方法.此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指点功效和学生的主体探究特性有效呈现,达到了以教导学、以导引探、双向交流的目的,利于初中生更好的实践探究,素养锻炼.三、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灵活性,利于调整教学节奏

篇6: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很多学校、教师早已认识到这一事实,但传统教学统一的“课堂知识传授”却无法真正实现分层教学。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安排,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和速度。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可以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速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并寻求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它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在分析探讨翻转课堂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并设计出支撑翻转课堂顺利实施的教学平台,以期为我国实现教育模式创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而言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把知识的内化过程留给学生课下独立完成,这就导致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交流协作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传授知识”。学生在长达45分钟的“被动接受”过程中一直处于“听课”“记笔记”的状态。有些学生由于害怕知识有所遗漏,精神会高度紧绷,而有些学生由于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课下的“自我知识内化”过程中,学生由于缺少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动机,知识无法从根本上被学生内化到其认知结构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它将“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堂外,学生借助于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开放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而课堂则成为他们完成作业、探讨问题或得到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过程中掌握。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

(1)课下“知识获取”过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整体情况制作一些时间短、信息明确的教学视频,每个视频针对一到两个特定的问题,供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学生则依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观看视频的侧重点、次数和速度等,完成信息的主动加工。当他们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可以随时后退、反复观看视频,或借助于网络上的各种教育资源拓展思维,也可

以在交流平台上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完成“知识获取”后,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平台中完成一定的课前针对性练习,检查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巩固学习内容。同时练习结果也会提交给教师,这样教师在第二天上课前就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盲点区”,以确定课上应创立怎样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2)课上“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自己在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启发和个性化指导。由于学生在学习提问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效率高。教师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完成练习时产生的疑惑,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选择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式:①通过自主探索,培养提高其独立学习的能力;②通过小组协作,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拓展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并提高其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每一堂课要想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提前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相比,有着颠覆性的变化和典型的特征。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其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重新规划。笔者在分析翻转课堂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总结出翻转课堂教学所要遵循的教学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由于教学过程的完全颠倒,翻转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质的变化。首先,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各种网络资源。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承担“传授知识”的绝对主体角色,而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探究型活动供学生研究。并且在学生“完成作业”“探究讨论”等“知识内化”阶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以确保每位学生将所学知识完全吸收掌握。其次,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可以自定步调,制定学习的时间和速度,碰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时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或搜索相关教学资源,而不是被动等待教师的“直接告知”。同时在课堂上学生不再仅是独立完成作业,而是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中,在与教师、同伴交互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掌握知识。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课堂互动交流有效性的原则。课堂互动交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或非言语信息激发一个或多个学生思想,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堂互动交流应该有准确的定位和深入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提问等同于交流”“交流越多越好”,忽略课堂交流的质量,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前知识掌握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与他们展开讨论,以确保课堂互动交流的有效性。

(3)“授人以渔”的原则。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及知识的累积速度加快,没有人可以在课堂中学到所有知识。在此背景下,国际21世纪教委会提出未来教育必须围绕4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学会求知。正如德洛尔的报告所阐述的:“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获得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应强调“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情境,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精神和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含课前知识获取和课堂知识内化两部分。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和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能否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2)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哪些因素或特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习者特点的个性化课堂方案,使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及学习风格。

(3)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学生起始能力和终点能力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确定,接下来教师就应该设计合适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以填补学生学习前后的差距,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4)设计自主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课下学习过程。翻转课堂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其课下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其自主学习的环境进行设计,支撑学生顺利完成课下的“知识获取”。具体设计定位:①提供给学生无缝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学习终端,随意地开始自主学习的旅程;②支持学生与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学习和无缝沟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与教师、同伴随时展开讨论、分析疑惑;③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操作,主动推送符合其学习风格和特征的个性化资源。

(5)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计一些题目,供学生学习视

频后完成,并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给予价值判断,以检测其知识掌握的程度。

(6)课堂探究情境设计。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知识的获取成果,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供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学习,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过程。

(7)学习成果交流展示设计。设计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以及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心得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升华。

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三、翻转课堂教学平台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学生“课下知识获取”和“课堂知识内化”得以顺利实现的有力杠杆。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才可以在课外随时获取教学资源、与教师、同伴“零距离”沟通,避免像“无头苍蝇”似的独立学习,实现知识的有效获取。教师才可以随时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以便为第二天的课堂探究情境设计做好准备,通过课堂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

为支撑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一个个性化协作式的教学平台。

四、教学平台总体设计

本系统主要分为五大模块:资源发布共享模块、交流互动功能模块、学习检测跟踪模块、资源推荐功能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一)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本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包括资源发布共享模块、交流互动模块、学习检测跟踪模块、资源推荐模块。下面主要是分析各模块的主要功能。

(1)资源发布共享模块。教师是教学资源的直接管理者,负责在系统上发布提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以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优秀开放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并将各主题相关知识点通过内在的关联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知识地图,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的关系,方便对知识点进行搜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寻找到更加有益的信息资源,也可以上传到平台中,经教师审核成功后发布,与其他同伴共享。

(2)交流互动功能模块。此功能支持在线发帖、实时语音、视频通话功能。当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产生疑惑时,可以与教师、同伴进行“无缝”交流讨论。此功能减少了学生“独自学习”时的孤独感和“遇到难以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挫败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高效获取。

(3)学习检测跟踪模块。此功能使教师能够随时获取学生课下学习进度信息和知识掌握程度信息,以便根据学生知识获取情况安排设计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学习检测首先需要构建正确检测结果模型,使计算机能够自动分析怎样的解答是正确的。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后,开始进行在线知识测验。系统将学生的检测结果数据与正确检测结果模型对比后,自动分析统计出学生每一题目的正确率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登录到系统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和知识点掌握的“盲点区”。具体学习检测跟踪流程如图3所示。

(4)资源推荐功能模块。此功能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知识掌握“薄弱区”,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资源推荐流程如图4所示。

五、结语

篇7:对美术高效课堂的思考与认识

近期学习了有关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的相关资料,这些学校都以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从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快乐学习三个方面实现课堂高效的目标。

回顾美术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时间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依照课标来审视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不难发现低效还是处处存在的。如何避免简单的形式模仿,更加合理有效的去借鉴“先学后教”“三三六自主学习”等高效课堂模式,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呢?我想从结构模式和方法策略两方面和大家探讨。

一、结构模式:

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不妨先以洋思和杜郎口成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训练为主线,分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环节,激学—导学—自学—互教—班教—

导教—自练—互练—导教九个步骤。先学: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未开讲之前紧紧围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要求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后教:在先学的基础上,师生就学生在先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的互动过程。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习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三、六”的自主学习模式:前“三”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整体性的教学特点;后“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的“三大模块”;“六”即“展示”模块的“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对照以上模式,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很多高效课堂模式中的环节与我们美术课五步结构设计:“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练习体验辅导;评讲小结提炼”的理想教学结构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只要遵循“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理念原则,将其合理模式理念,扎实落实在美术课堂教学这五个环节中,就能有效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策略方法

如何扎实落实从而实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从方法策略上下功夫。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生成知识

1、变“学教材”为“参编预习”,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生成知识

美术课要充分抓住课前预习环节。学生既能对将学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本中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例如在学习《向日葵》时,让学生搜集了解关于梵高的艺术生平及向日葵作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初步的自我感知色彩情感及课程内容,为课上的交流展示做充足的体验准备。学生在采集素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观察和搜集信息的习惯,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资料的整理、选择和加工的能力。

2、变“演示示范”为“探究实践”,在“动手做”中生成新知识

美术课例中有很多教师演示示范的活动最适宜改革为学生的先探究实践,后精讲训练,让他们在动手中自主生成新知。

例如以前在教美术课“人体比例”时,老师直接向学生讲述人体比例,人体重心等数据,可学生在绘画实践中体现得很不到位。改革教学模式后,有的老师在组织这部分知识学习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不同姿态时的人体比例,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测量,学生牢牢记住了人体的动态比例,并很自然地应用到创作实践中。

可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你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会忘记;你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不住;你让学生做,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给他多大的“动手做”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

美术课必须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自我体验,去感悟艺术的魅力。教师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练习。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

例如在美术工艺造型表现课例《触摸美丽》里,尽量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

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例如《中国结》一课中的编结方法,有些学生掌握的比老师多,我们就可以完全设计为由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教师做助教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自己破难点、释疑点、互勉互励;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在交流中,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共享思维成果。

(四)让学生在快乐、高效中体验成功

课堂不快乐,人生不快乐;课堂不精彩,人生不精彩。这正是“快乐”成为高效课堂构成要素的原因。因此美术教学要努力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快乐体验成功。

1、保护学生个性,为其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教学中千万不要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每个学生作品中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

2、赏识学生特点,使其获得快乐成功体验

美术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成功体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通过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及时表扬。美术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美术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篇8: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 以合理的评价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发展, 同时也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化, 现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改良评价体系的绩效指标

把评价教师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上, 将教师对学生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引领作用作为教师评价的依据, 并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 在设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时应坚持三个落脚点:依据学生进步的幅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依靠多元化民主、公开透明的评价组织体系。同时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制定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教师使用适合自己并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评价方法,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价;能够不断改进和使用有效和可靠的课堂评价工具, 使用恰当的评价手段;能够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意见反馈。

二、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评价内容

在制定农村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差异性, 评价要有针对性, 既要评价教师本人, 又要引导教师加强教育科研。不同类型农村小学的班级、专业等方面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应当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指标, 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

另外, 应当克服评价内容的片面性。应把教师教学、科研质量放在第一位, 鼓励学术创新和全面发展。还要全方位地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能力、潜能等作出全面评价, 不仅要有“高分率、及格率、合格率”等评价内容, 也应包含对道德品质、教风学风等情况的全面评价、

三、保障评价体系的民主公正, 加强教师自评与教师互评的结合, 注意学生及家长评价的积极作用

在教师评价时要确保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双方要多进行交流、对话和沟通, 针对评价内容和指标发表不同的看法。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在评价时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要根据学校实际建立相关的约束和监督, 强化对评价者进行约束和监督, 强化评价者的责任意识。尊重被评价者的情感和态度, 同时要考虑他们工作的客观情况, 给予被评价者适当的权力, 允许他们说明、解释, 甚至反驳。

在评价内容上力求做到公开、公正, 让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到评价中。教师自评与教师互评要相结合, 要引导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并对自己作出恰当判断, 发现自身与评价标准的差距。

在操作中, 应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在整个教师评价中的权重, 充分发挥自评的优势, 尊重教师, 激发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 促进教师的不断完善, 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引导教师开展相互评价活动, 鼓励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师评价之中。

四、科学设计, 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集体, 更离不开集体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也要受到学校发展的影响。只有将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才能协调发展。作为集体的成员, 教师既要为学校做贡献, 又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而学校发展的实现不仅要靠组织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靠教师个体及团体努力与合作。因此, 学校借助评价, 为教师个体或团体的发展提供条件, 创造机会, 进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但在现实中, 许多农村小学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相脱节, 学校不注重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过于强调学校的工作及学校的发展, 而不为或不积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或创设条件, 其结果势必导致教师在心理上与学校目标不相融合, 排斥评价, 不愿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学校工作服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为其精心设计的有利学习成长的环境, 而教师的发展与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学校管理者为教师们创设有利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五、正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差异, 分层设置评价目标

篇9: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作业  设计  认识  思考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实时了解自身教学活动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课堂作业已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部件”。教师课堂作业设置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认清课堂作业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功效和深刻意义,存在重视教学过程设计,轻视课堂作业设计的不良现象,课堂作业设计随意性大,信手拈来,未经过大量调研和深刻研析,课堂作业意义效果不明显。作业设计是课堂作业教学的基础环节,首要工程,做好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影响深刻。本人现就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试论。

一、作业设计要渗透教材目标要义,利于巩固强化知识素养

课堂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数学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抓手”。课堂作业的设计,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将数学教材知识内容渗透和融入课堂作业之中,是课堂作业成为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教材要义的“承载体”和“代言人”,从而使初中生在完成作业进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提升自身数学知识素养。但笔者发现,少部分教师设计数学课堂作业存在随心所欲,浮光掠影的现象,作业内容与教材内容不贴合,不紧密,课堂作业巩固强化功效未能发挥和展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要做好备教材的“工作”,认真研析数学教材内容,找出本节课教材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以此来选取和编排课堂作业内容,保证课堂作业紧扣教材“精髓”,提高初中生数学知识素养。如“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做好研析该节课教材工作,在整体研析活动基础上,抓住该节课教材的“不等式的三个性质”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并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设计了“若a>b,用‘<或‘>填空:(1)a+2 ___b+2;(2)3a___3b;(3)-2a ___-2b;(4)a-b___0;(5)-a-4 ___-b-4;(6)a-2___b-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并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1)a的   是非负数;(2)m的2倍与1的和小于7;(3)a与4的和的20%不大于-5”等作业案例,让初中生借助于典型案例,再一次巩固提升初中生对该节课重难点的掌握和理解。

二、作业设计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利于锻炼提升学习技能

课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预设活动的一个环节和一项工作。预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准备工作,自然要按照和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将学习对象数学学习能力要求渗透和落实于课堂作业内容之中,使课堂作业成为学生锻炼提升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堂作业内容时,不能粗浅、简单,一看就懂,一看就会,而应该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推理性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探究、分析、推理、概括等实践进程中,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辨析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能力为王”目标要求,在研析综合教材内容基础上,设计了“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k =0有两个实数根x1,x2。(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x1·x2-x12-x22≥0成立?若存在,请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具有一定探究特性的作业案例,为初中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及技能进行锻炼实践的载体和时机,更好的培养锻炼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素养。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结合课堂实际,利于调节教学活动节奏

笔者以为,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决定了预设教学内容践行于实际行动时,应该联系实际,“因时制宜”。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一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时,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树立“未雨绸缪”思想,针对初中生解析问题进程中,容易出现解析错误或瑕疵的地方,预先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业案例。结合初中生完成解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节原有教学节奏,有的放矢地呈现和布置给初中生,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菱形”一节课作业设计中,教师结合以往课堂教学经验,针对初中生解题中出现的“不能全面深刻掌握菱形的性质,错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错误,防患于未然,事先准备了“已知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ED=A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案例,放置在课堂作业最后部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视情况而定,呈现和展示给初中生。

总之,以上是本人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注意点和要求,所做的简要论述。还望广大教师参与新课改研究之中,共同推进课改实践进程。

篇10: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和思考

众所周知,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担当村官,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决策无论是对国家、对农村还是对大学生村官自身而言都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创举。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也会听到很多质疑,但此策略所折射出的光芒是任何困难和质疑都遮掩不了的。这次去河北参加第五届大学生村官论坛,对大学生村官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更深的了解。

对国家而言,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大学生村官成了名副其实的弄潮儿。作为农村的一个新生事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中绽放着夺目的光辉,正是由于他们的到来,对农村建设的诸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为党和国家储备年轻的后备干部。众多历史实践证明,农村是一个历练优秀干部最有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村官可以在实践中充分认识中国国情,可以结识中国大地上质朴的农民,可以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

对农村而言,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更新农村落后的的思想观念。我们知道,农村的思想观念较城市居民而言相对落后。他们对一些新技术、新发明往往敬而远之,大多村干部也都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农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气息,带来了新希望。第二,有助于调整农村干部结构。现在的农村干部队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

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的三大问题。大学生村官年龄较低,文化素

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这些优越的条件都与当地老村官形成了优势

互补,有效改善了村领导班子不合理的结构。

此次河北之行,我们不仅参加了大学生村官论坛的讨论,还对

当对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咨询调查,根据他们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

和了解,然后去总结大学生村官目前做的好的方面以及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一些相关报告中,大部分村民对村官是赞赞有词,但也

有一部分村民针对现任大学生村官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和我们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们谈到现任村官对农村的熟悉程度

不够,不能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农村生产力等。据我们的调查访问得知,有近一半的村民认为现任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导致工作效率低,一小部分的村民觉得与大学生村官有语言交流障碍,还有一部分的村

民反映大学生村官没有想过要真正地扎根农村搞建设,这也是大学生

村官刚上任必须面对的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诸类问题,还需要时间地

磨合。

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必定考虑到了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到了大学生村官这个新生群体的巨大潜力。在谈

及大学生村官相对于一般村干部的优势时,一大半的村民表示大学生

村专业知识丰富,有些的村民认为他们有胆识、有谋略,能够开展农

村事业,也有一些的村民表示大学生村官沟通能力强,能和村民和谐

相处,还有些的村民认为他们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有实干精神,当

然交谈中我们也发现了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在农村基层工作时相对

于普通村官还存在一些劣势,在此不再赘述。

据我从网上获悉的资料得知,党和国家之所以推行大学生村官

计划,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入岗就业问题,就业

问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关系到我国

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局。“2007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2008年达

到了550万,今年2010达到了630万,但就业率也只有70%~80%,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而大

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一次伟大尝试和探索!

关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当村官的目的,我们在调查访问中也有所

涉及,在与多名大学生村官交谈中,个别表示上任一年后,他们今后的打算与初衷完全背离,正如湖南的一位村官李亮说,曾经他把村官

当做自己的一块跳板,而如今被淳朴的民风所感染,决定长期留在村

里为村民办实事,搞建设,这也反映了大学生村官在工作过程中心理

动态的一个变化过程,关于村民对应届毕业生选择当村官的看法,我们也做了访问,有一部分人的认为他们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还有村

民表示他们是想真正投身基层,服务农村,而一些村民认为他们是跟

随社会潮流,响应国家政策,还有些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是为了积累

工作经验,这也是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村民所能感觉得到的,反映村

民最真切的认识。

虽然,从目前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个英明的决策。我相信,一切的阻碍并不

能构成真正的障碍,大学生村官计划需要的只是时间。我们相信在各

方面的努力下,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会给落后的农村带来福音,还会

上一篇:工作总结写作技巧:怎样写好工作总结下一篇:校园晨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