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四动

2024-05-05

课堂教学中的四动(共8篇)

篇1:课堂教学中的四动

“四动、五字”教学模式理论初探 一、四动:指的是“教师的情动,学生的主动,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特别说明的是教师的情动,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用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情打动学生。二、五字:指的是“导、展、研、点、练”

1、导:导入新课后利用学案导学、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导入要尽量激发学生求知欲,尽量与学生实际多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这部分内容很有必要,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等。注意此环节学生学案上正课前是否完成为最关键。

2、展:充分利用前后黑板,上课前根据学案让学生在黑板展示自学情况,导入后学生开始阐述展示的问题,展示课下讨论的结果。展示尽量要求学生全面回答问题,减少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培养学生全面思维习惯。此环节教师制作学案是否适合学生展示及学生分组展示很重要,应想尽办法调动各组同学展示的积极性。

3、研:分组合作、研究、探讨。讨论展示的情况、讨论自己的见解,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讨论采用“站立式讨论”(可以避免学生睡觉,讨论好了坐下,提醒教师那个组已经讨论完毕),讨论过程学生要做好记录,以备发言之用,学生发言一定强度声音宏亮,语速恰当。分组教师要考虑每组都有带头的学生,每组的学生都有具体任务,有明确分工,如:组织者,中心发言人,材料搜集员,记录员等。学生分组搭配要合理。

4、点:点评、点拨。根据展示的情况,学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点评,通过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对重要问题要点拨到位,甚至形成书面的点拨。点拨阶段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对展示中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

5、练:反馈练习、检测。题型多样,最好有一个综合题,通过综合题型研究、引导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题的能力。此环节是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一环,所以练习设计尤为重要。

篇2:课堂教学中的四动

一、善于导入, 精简讲解示范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在课开始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产生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情感素质。通过多种导入形式, 如创设情境、范作引趣、音象激情、比较探索、巧设谜语、表演导入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导入要力求做到: (1) 短小精悍, 语言精当概括, 言简意赅; (2) 新奇独特, 巧妙有趣, 生动活泼; (2) 联系生活实际, 易于理解接受。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设计导入的形式和方法。这样, 就能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增强好奇心, 产生求知欲。而教师课堂讲解能力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效率。精明的教师善于精简讲解。所谓精简讲解, 就是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将困难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使学生易于领会和掌握。对于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较复杂的现象, 如何采取适当的方法做有效的讲解, 这要求教师在于能够合理地组织教材, 从而讲解才能做到:1.突出重点, 简化材料, 区分主次。2.量体裁衣。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决定讲授的繁简, 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从已知到未知。3.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材料和对象选择适宜的讲授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在讲授过程中应变能力会增强, 能够适时作出各种应变和选择, 特别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话。示范则须与讲解巧妙结合, 不仅表现在能够正确做出某种示范动作, 而且善于用示范去配合讲解, 或利用讲解来突出示范中的特点, 通过讲解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和进行模仿的强烈愿望, 从而使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二、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还在于是否引导学生思维, 对学生进行启发, 调动学生思维, 激发其学习热情,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启发学生思维的形式, 而提问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步骤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在讲授新材料之前, 多用提问检查复习旧材料, 唤起记忆, 为接受新材料做准备。在讲授新材料之后, 多用提问检查理解并推动学生运用新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在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 多用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能更主动更顺利地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三、善于引导练习

培养言语技能要求进行大量语言实践活动, 对外语教学来说, 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视为练习。除了词汇, 语法等练习外, 尤其应重视实际运用语言的各种言语练习。教师应熟知各种练习形式的作用并建立有效的练习体系, 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 对教材上的练习要有所选择, 在指导时不应照本宣科, 人云亦云, 而应力求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以自己的创新精神来感染学生, 启迪学生。在指导学生时, 教师还要发扬民主, 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 不可用预先拟好的结论或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 而要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四、善于赏识学生

篇3: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用英语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一切,用英语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在活动中走进英语新课程。

关键词: 指导活动 挖掘活动 情感交流

中国分类号:G633.41

初中英语新课程涉及三个层面: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新课改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 有了实质性突破,为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全面认识课程标准,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教育离不开活动,必须把握好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动”。

一、适时把握教师的指导活动

1、教学理念的薰陶指导

一个没有理性思考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教师缺少的是理念的思考和理念的升华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理念,这是前提,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全国著名的魏书生老师一年外出开会170多天,班级语文成绩仍是全市第一,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老师理念的薰陶,因此,学习外地经验不是学方法而是学理念。近些年,我们学习衡水经验,学习洋思模式,学习杜郎口理念,学习挥公中学“五步三查”,各校搞的轰轰烈烈,一阵热风,效果如何,是个未知数,例如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在洋思中学特定的环境、条件、背景下创设、产生和发展的,如果我们生搬硬套过来,即不符合我们的校情,也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但我们可能学习洋思的办学理念—落实,河北衡水的办学理念——奉献精神,学习挥公中学的“五步三查”课堂落实,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洋思经验,创设了“学教练渗透”模式,首先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编写学案,在课堂上做到——学中教,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每堂课都能落实到位,因此教师必須转变观念,形成新理念来感化学生,指导学生,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以问题活动的形式,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机会,思考创造自由的空间,教师适时适地抛出一块“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知识形成能力指导

学生学会知识不等于会运用知识,要让学生有所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初中英语课堂也需要我们老师通过运用基础知识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精心安排挖掘学生活动

叶圣陶先生讲过,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新课程下,老师和学生关系是强化参与者的身份,弱化指导者的身份,想着引导者的身份,不忘学习者的身份,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新课程中许多内容都要通过学生活动加深知识的获得,材料的搜集,能力的提高,都是通过学生活动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完成,魏书生老师说:“想办法实现,老师不讲学生就会了,关键是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1、合理安排课堂活动:(1)有些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前。(2)有些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3)大部分活动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生活体验法,动手实践法,讨论交流法,角色扮演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接受式为发现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过程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挖掘设计课堂活动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空间和弹性,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体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应以活动的形式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能实现知识的穿插与链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活动效果,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师生情感交流中的互动

传统教学重认知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是造成学生厌学,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洋思经验、挥公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单纯的师生间的智力活动,也是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河北衡水中学调查发现,一个学生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是否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相关,这说明了我们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把知识传授于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尊敬你,进而喜欢英语,学好英语。要想让学生喜欢你,首先你要从内心喜欢学生,把学生当作你的亲人一样爱他们,让学生在你的课上不仅可以领略到你娴熟的教学基本功,多变的教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到你对他们浓浓的关爱之情。学生把教师的关爱,同化为对老师的尊敬,只要师生之间存在这种感情上的互动,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教学效果才会最好。

四、深入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习无用”。因此学校英语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及时反映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综合性实践活动即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目的是努力打造20年后的中国教育新文化。

篇4: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四注重

一、注重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爱好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前提条件。学生对学习如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象开足马力的机器, 能不断的开出火花。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首先, 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表达,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其次,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 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维, 更要使学生入“境”生情, 融“情”入境, 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 以言其心声, 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 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 作文自会大有长进。再次, 自主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第一秘诀。兴趣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 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 硬着头皮写作。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 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所以, 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 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 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点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观察、质疑、调查、实践、参与。惟有如此, 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 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 以极大的兴趣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除此之外, 还有对作文的批改和对作文的讲评等都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们只有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才能兴趣作文。

二、注重贴近生活, 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要贴近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文章来。

在作文教学中, 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的就是指导学生“写什么”, 让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在作文中展示出来.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真功。首先贴近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 一种装饰, 而是生活本身。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 就必定有敏捷的思路, 新鲜、活泼, 动人的内容, 那么, 学生写出的文章一景一物都会灵性飞动, 染上个性的光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了生活这一活水, 作文也立刻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其次留心生活细节处。语文课标讲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文特别需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的心, 来捕捉生活中无数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随手让自己为之一震的所见、所闻、所思、所疑, 训练学生敏锐的慧眼, 使其成为作文的宝贵材料。有的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写春、夏、秋、冬的变化情况, 写自家养的动物情况, 一经注意观察留心, 立刻成了生动的写作素材。要用心体验真生活, 就说写“钓鱼”、“游泳”等只要亲自实践、认真体验, 喜怒哀乐的文章就能跃然纸上。

三、注重下水作文, 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写作

如何更快更好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人从事多年的教学教研工作, 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多写“下水作文”, 并将“下水作文”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 获得教益。

之所以语文教师要多写“下水作文”, 在于它有很强的示范性。从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还有许多学生写作基本技法没有掌握, 更有必要让教师做出“示范”、“淌水过河”, 从而使学生们逐步开窍。崔峦指出:“教师‘下水’, 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 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学生普遍怕作文, 关键是不知道“为什么写, 写什么, 怎么写”。那么教师的“下水文”无疑给学生的仿写起导航、排忧、解惑的目的。我任过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师, 经常“下水”示范。在指导《一件难忘的事》时, 当时我班学生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事值得回顾, 就算有, 也不知道怎样把它写下来。于是我就写了一篇下水作文, 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学生听、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思考、琢磨。这样, 拉近了习作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再也不感到无事可写了。“下水文”起到了“开茅塞, 启心窍”的作用, 对学生是终身难忘的, 能起到受益匪浅的效果。

注重教师下水作文, 这的确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做法。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下水作文, 并就此撰有专论。概括地说, 好处至少有三。一是教师下水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 做到预先指导有的放矢。二是教师下水能营造一种写作氛围, 融洽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由于教师参与, 有了下水的切身体会, 总结讲评时就可能灵感不断, 做到循循善, 使学生感到容易接受, 高而可攀。三是教师下水作文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效率。我认为语文教师下水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情,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 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 道理是很简单的。为了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写作, 让我们都来下水吧!

四、注重多读多写,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首先谈多读。就是要多读“整体书”、不同体裁的优秀文章、优秀的语言片段等, 同时还要掌握其写作方式, 理解其写作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就特别强调要让学生读“整本的书”。我曾经教初中时, 有一个学生每次作文时都感到头痛, 没有写的, 我给他讲, 你要读一些记人记事的文章和有故事情节的书, 后来这个学生确实喜欢上了读书, 读了《烈火金刚》《红岩》等一本本的大部书。正因他读的书多了, 以后老师布置的作文, 常常洋洋洒洒, 倚马可待, 从不感到吃力地写得出来, 这都得益于他所读的大量书。还有好的优秀文章、好的记叙文、议论文、优秀散文、名诗古典等, 如杜甫写的《春夜喜雨》名诗名句, 象这类似的名作要放声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 学生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 同时还要熟读成诵。巴金10多岁就将《古文观止》里的200多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 晚年时, 巴老说自己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 全靠那200多篇文章垫底。所以, 对于优秀的文章、片段、好词佳句, 还要强调反复诵读.直到熟读成诵。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 对作文益处很大。

篇5:课堂教学中的四动

关键词:小班化;英语教学;四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99-1

我校“四动课堂”的基本特点是:1.它能够充分彰显小班化课改理念,保障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独有品质。2.它本质上是动力课堂,有助于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促进其个性发展和学业进步。3.从课堂结构——教学过程规划方面来看,它符合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结构优化的小班化课堂。4.它是对课堂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合理重构,能够凸显以生为本的小班化教育理念。

本文将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例阐述四动课堂在小班化背景下高中牛津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Unit 2 Reading English and its history

Step 1: Leading in and scanning

Show some old english and modern english for students to enjoy.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会遇到的英语经典语句给学生一个体验,把生活中的英语带入课堂,拉近学生和英语的距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话题产生兴趣并迅速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能力。

Step 2: Skimming

T: well done. Now please skim the passage again and work in pairs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se 2 qusetions.

1. What are the three kinds of English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Old English, Middle English and Modern English.

2. In what way is English still changing?

English is still changing in many ways, such as in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Step 3: Detail reading

T: Great job. Now lets come to the detail reading. First please read part 1 and part 2 (old english) then work in pairs to solve these 3 questions again.

1. Why does English have so many rules that confuse people?

Because it is made up of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ultures brought with them to Britain.

2. Where did the word “English” come from?

It came from the word “Engle”, as it was spelt in Old English.

3. Why can words with similar meanings be foun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Please give us an example

Because each word came from a different language.

E.g. sick—used by the Angles and the Saxons

T: OK. Can you draw a picture to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english?

(then students show their picture)

T: Second please read part 3 (middle english) and answer these 3 questions.

1. What is middle English?

Middle English is the name given to the English used from around the 12th to the 15th centuries.

2. Who mad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from Old English to Middle English?

The Frenchspeaking Normans, who took control of England in 1066.

3. Why are many of the words for animals different from those for meat in English?

The words for the animals came from Old English, while the words for the meat came from Old French.

T: Read part 3 again and discus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English?”

French, German and Henry IV.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within groups about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the factors and make a summary of the factors and the effects.

T: Third work in pairs to solve these 2 questions about modern english.

1. When did Modern English appear?

During the Renaissance in the 16th century.

2. What new factors are included in Modern English?

Latin and Greek words, pronunciations and new words and new ways being invented.

Step 4: Conclusion

设计说明:按照文章结构,对每一部分进行细读品味。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使每个孩子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并向文章寻求答案;在每一部分结尾进行总结,使孩子们的思维产生碰撞,小组互动起来,产生灵感,深入渗透,形式多样,层层递进,使每个孩子对英语的发展史都有了明确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6:课堂教学中的四动

一、教学目标, 雾里看花

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它的确立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作支撑,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大都照搬教参或者随心所欲, 教学目标不贴近学生实际的现象屡见不鲜, 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如教学《蒲公英》第一课时,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导

入新课后, 教师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前教师出示◎

袁佩

了这样的初读要求“默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再用一两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就叫学生自学。还没等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找了五、六位同学概括课文的内容。结果可想而知, 没有一个同学能准确而简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这段教学目标的设计可见这位教师意在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以及概括课文的能力。可是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却急于求成, 不等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透就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位老师在设计目标时参照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 (3—4年级) 的阅读要求, 但在教学时却忽视了它的阅读对象是刚刚从二年级进入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还处于第一学段和第二学

段的过渡阶段, 要他们在短时间内, 同时在缺少方法指导的情况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确是让学生力不从心。

二、朗读训练, 浮于表面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书声琅琅的背后, “重数量, 轻质量”、“浮于表面, 忽视内在”、“朗读指导杂乱无章”等现象比比皆是, 从而导致了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

例如教学《桂花雨》, 教者先出示课文片段“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在帮助学生理清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后, 教者开始了这样的朗读指导:1.指名两个同学读, 评价语无非就是“真好”、“真不错”之类的话。2.还有谁能读出“我”高兴的心情呢?然后又点了两个同学读这个语段, 依然跳不出“听出来了, 你很开心”、“哎呀, 真高兴啊!”这样的评价。3.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开心的心情读。学生端起

课本按老师的要求故作开心地读, 但小脸依旧是一

如开始的木木的表情。

学生感悟课文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 同时朗读

三、文本解读, 浅尝辄止

解读文本, 要争取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 二

例如, 《珍珠鸟》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不

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四、学生感受, 置之不理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分关注文本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感悟, 使得阅读教学没有张力, 缺少生机和活力。学生的阅读感悟本身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 只要这种感悟是基于生活的, 不偏离文本的。教师应对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抱宽容的态度, 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精神品质。

篇7:推动课堂“四动?四能”

一、动手、动口——层次与深度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这是学习的客体。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到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看问题往往不全面,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有些知识由于学习阶段的限制,又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其本质,小学生也只能理解到一定程度,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工作,就要考虑学习过程中主客体的情况,把所学的新知识,按学生的认识过程,划分为几个“层次”,使这些“层次”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阶梯,以逐步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

例如,不规则图形的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深度?我们可以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使学生懂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使认识深化,使学生懂得不规则图形也可以通过转化,变成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两个坡度:每种图形的特征,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动手把石头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确信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排水法的形式转化成我们已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就是第一个坡度。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概念。教学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51页例6按例题的要求准备要测量的雪梨以及量杯和水,启发学生动口说出用排水法来测量雪梨的体积,然后做演示,共同观察记录。在有刻度的量杯里装上水,记下水的体积,把不规则的物体雪梨放入杯中,记下此时的体积,求出两次体积的差,就求出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动眼——理解与记忆

理解的记忆与硬记硬背,效果截然不同。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让学生在分析、综合、想象等智力活动中达到记忆,又再反过来,凭借记忆中的信息,再进行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师在教学不规则图形的体积时,通过设计一个小组实践活动,分几个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课前让每个小组同学准备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苹果、石块、土豆等,同时提供一些测量的工具,如量杯、水,让学生多想办法求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并提醒学生注意动眼看准实验的变化。学生测量出不同物体的体积后,可以在班上交流,说说测量的过程。学生亲自参与策划、记录、测量,体验会更加深刻。

三、动脑——探索与发现

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发展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为此,我注意调动学生视、听、想、说,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进行观察、想象,作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智能。

在“不规则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篇8:语文教学中的四个“不容忽视”

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学生要学好语文,有这样四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不容忽视学生的有效备学

农民种地要备耕,教师上课要备课,其实学生上课也要备学。现在,我们经常说教师有效备课是有效上课的保证,却很少提到学生有效备学的问题。其实,学生有效的备学意义深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首先,有效备学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对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那么课前的准备当然也不应该是教师的独角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课前的有效备学甚至比教师有效备课还显得重要,因为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充其量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最多也就是个合作者而已。学生只有在上课之前做了有效的准备,课堂上才有可能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和老师、同学之间做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学生带着一副空脑壳进入课堂,所谓的师生双边对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你想想:如果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还不认得,课文内容还不熟悉,他要应付这些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同学、老师做出有效的交流和对话呢?

其次,学生备学是内化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经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学生备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实践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得到了内化,从而形成自学能力。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这将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第三,有效的备学便于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却很少能看到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那又是什么遮住了学生好奇的眼睛,锁住了他们原本充满问号的脑袋呢?我认为,一直以来,我们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回答问题,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备学,以致学生走入课堂时,脑袋里是空的,他拿什么去思考呢?因此,我们要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要从指导学生备学开始,让学生在备学的过程中储备思考的材料,形成独立思考习惯。

要知道,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是他们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阶段,但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安排、统筹考虑学习任务的能力还很不成熟。因此学生备学时需要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我们指导学生备学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注意年龄上、学段上的差异。比如:第一学段着重指导学生如何熟悉生字词、读熟课文。而到了第二、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有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根据学段要求、单元要求、进行拓展性阅读等。

其二,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通常一个班有四五十人,他们在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方面必然存在差别。因此,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差异,适当提出不同要求,做出不同安排。比如说,到了第二学段,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第一学段要求的备学任务,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就不能急于对他们提出第二学段的要求,而应该继续要求他们做好第一学段的备学,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做到自主备学。在低学段中,我们要对学生要求要多一点,指导、督促多一点。而到了高学段,指导、督促当然还是必要的,但已经退到次要的位置,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备学。

二、不容忽视课后巩固和延伸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知道存储进大脑的东西,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从大脑中流失,而减少流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地巩固。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说明及时地温习旧知不但可以减少旧知识的丢失,还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我认为,在学习过后,减少丢失和发现新知更有效的办法,是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完成学习中的任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再现学过的内容,还要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思考的过程是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增强了有效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思考、创新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我们一定要指导、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及时的复习巩固和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课后的巩固和延伸要注意:1.适量。不能过分加重学生的负担。一旦成为负担,往往会适得其反。2.切忌简单重复。机械的简单重复极易让学生疲劳和厌恶。3.课后延伸,不一定要堂堂做,课课做,可以一课一做,也可以一单元一做,应视情况而定。4.关注差异,处理好扶与放的问题。

三、不容忽视平时的阅读积累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它和数学等自然学科不同,它的知识点广,不系统。因此,学习语文重在不断地积累。并在运用中,培养语感,形成能力,陶冶情操。而这种积累仅仅依靠学习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是不够的,必须培养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因为每个人学到的语文知识相对于浩渺无垠的语文世界来说都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更何况知识每天都在更新、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培养起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使书本知识学得再好,考试的分数再高,我们也不能说他真正学好了语文。

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呢?我认为要在阅读中培养。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当然不会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要从要求学生读书开始,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我的做法是:1.结合备学、课后延伸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2.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展示舞台。3.提倡学生自主阅读。

四、不容忽视向生活学习

语文学习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有一个强大的优势,就是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的材料,到处都是我们实践语文能力的场所。比如,春联、电视广告、商店招牌等等这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都是我们积累语文知识,感受语文魅力的鲜活的素材,也是我们由浅入深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的很好载体。当我们引导学生把触角伸向无比广阔的生活世界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便充满无穷的乐趣,获得了无限的活力。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学生好好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学生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岂不是很大的浪费吗?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的做法是:1.结合单元或课文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在备学或课后延伸时,注意搜集、整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内容。2.结合传统节日和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观察、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语文素材。3.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针对搜集来的材料,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出一期板报,出一期班级刊物,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

上一篇:小学生美人鱼电影观后感下一篇:除雪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