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4-04-20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共8篇)

篇1: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思想,结合学校实际,在方略教育培训专家郭志明(江苏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的指导下,我们确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研学融合,巧拨精释”的教学方略,构建学校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预学知惑―研学解惑―练学去惑。

(一)预学知惑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基础编制“研学案”,并明确告知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前或课内先自学新知或预学新知,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部交流,解决遇到的一般性问题。教师根据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已学情况,达到会学的不教,对学生不会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

(二)研学解惑

“研学”是“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全班的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研究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学科核心问题,基于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老师适时作提示点拨,通过全班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新的研究结果,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

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要巧拨精释,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简明精要的点拨,对疑难知识讲通讲透,以便在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语言的表达产生障碍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寻找解决疑难的新途径或使之语言表达更流畅。实施该环节,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自主合作、尝试探究、点拨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促使学生思维顺畅、认识不断深化。

(三)练学去惑

教师针对学生小组反馈出来的问题和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任务或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真正彻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内部互帮,小导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并对薄弱小组进行及时的跟进辅导。另外,小组之间也可以针对某一任务开展适当的竞争、比赛,教师或学生代表作评委,给予获胜小组以适当的奖励。该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内课外实施。

三、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点

(一)“研学”的内涵

所谓“研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质要义,学生在预学的基础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合作、实践探究、踊跃展示等方式,解决疑惑,感悟知识,掌握规律,养就素养,积极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有效长能地学。教师则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为学而教,相机引导,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领。“研学课堂”主旋律是“学”,外显形式是“研”,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流程形态是“板块式推进”。

(二)“研学”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研究成果为学理依据,从学生心理的角度,研究“与人脑契合的教与学”,尤其是了解脑结构、神经元与人的学习的重要关联,将人脑运作机制研究所获得的大量新知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行为,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素养的人才。

以“学生主体”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教育思想等为指导,促使课堂教学科学及高效。

(三)“研学”课堂的主要特征

1.先学后教,为“学”铺就助跑跑道

“预学”跟传统意义上的“预习”相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预学都配有“研学案”,预学内容科学确定,预学的量恰当安排,预学形式个性化地设计,预学活动有效地组织,预学成果有意运用。学生不是“零起点”进入课堂,而是带着收获,携着问题,怀着兴趣,凭着热情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以学定教,为“学”设计最佳方案

在学生依据研学案完成预学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预学情况,根据学生预学中的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而使老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针对学生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的教,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的“雪中送炭”的教,即高效的教。

3.“研学”融合,凸显学习过程的研究性

所谓“研”,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研学融合”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学生必须在自学的基础上对所学新知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假设,然后经由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全班的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研究结果,可以说自主合作、尝试探究、点拨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充满了研究性。

4.巧拨精释,为“研学”开启智慧之门

巧拨精释是指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语言的表达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简明精要的点拨,对疑难知识讲通讲透,以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找到解决疑难的新途径并更流畅地表达。巧拨精释是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使学生思维顺畅、认识深化的“催化剂”。智慧的点拨能让课堂教学灵动而高效,为“研学”课堂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霍锐泉.实施“研学后教”,提高课堂实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编辑 温雪莲

篇2: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番禺区近年来提倡的“研学后教”是以研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先探究问题再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学习性质的改变,使研究性学习在教改中得到了落实。结合语文课教学实例探讨了“研学后教”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研学后教;研学案;研学问题

一、“研学后教”教学模式

“研学后教”的核心是“研学案”。研学案是指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给出的研究性问题。学生通过授课前对研学案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先行体验教问题,以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与教师一同探讨问题。与传统教学上课即开始讲知识点的模式相比,“研学后教”模式将更多思考的时间教给了学生。那么,这种模式是否会压缩占用掉教师授课的时间呢?下面是笔者整理的“研学后教”模式在一节课中的时间流程:

1.展示研学案:展示问题与学习目标。(1分钟)

2.学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研学案。(1―2分钟)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后10名学生自学情况。(12分钟)

4.教师根据研学情况引导,指导知识运用。(20分钟)

5.根据学习内容分层训练,当堂完成其他教学问题。(5分钟)

二、“研学后教”具体措施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学后教”模式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它是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的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容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下面就以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为例,来谈谈我校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研学后教”的具体做法。

(一)给出研学案

【研学案】:《最后一头战象》以 为序,紧扣、、、、、五个事件,把嘎羧生命最后的辉煌和庄严记叙下来。尤其对嘎羧、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由衷咏叹战象生命的凝重和辉煌。

(二)出示研学任务,明确要求

【任务1】研读14-16,问题: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嘎羧的哪些神态动作的语句让你深受感动,体会它内心的想法,用“―”标出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任务2】快速读17-23,问题:嘎羧为什么没有去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和战友们在一起?

(三)课中研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和小组的情况,通过自学和讨论完成研学任务,教师参与各小组学习,检查自学情况,重点关注后10名学生自学情况。

(四)后教策略

这一阶段以学生和教师交流研学成果为主,是师生研学最为丰富、思维碰撞最为激烈的阶段。

1.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从“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中选择一项内容按学习指南提供的方法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或小组进行补充:

生1:在第14自然段,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从这里体会到嘎羧是一头怀旧、重情义的战象。

生2: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抓住的词语是“久久凝望”,还有“亲了又亲”“震耳欲聋”。它凝望的是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亲的是曾经救过它命的龟形礁石,面色呈现衰老的它还是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

生3:在这一句话中,我们应该带着缓慢的语气来读,下面我来示范一遍(生朗读),还有哪位同学想来评价我们的朗读。

小组汇报的形式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学生按分工来汇报不同的学习内容,结果显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2.教师点拨引导

教师对研学重难点点拨引导,引导对话思考、促进差异对话、鼓励对话辩驳。下面这一处教学片断就充分体现了适时点拨的重要性:

师:其实《最后一头战象》是作者在西双版纳时,一位老猎人讲给他听的故事,这是一个仅有158个字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却成了2千多字的感人故事。作者是如何让这头战象的形象丰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生4:作者将战象的动作和神态写得很具体,比如“挖”和“凝望”……

师:对,作者对“挖”这一动作进行了连续而且细致的描写,“凝望”二字在文中出现两次。正是这些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头――

生5:英勇、重情义、坚强的战象。

学生思维单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不到位,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启发延伸。适时的点拨能让课堂的生成在研学过程中呈现出感人的动态与活力,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五)当堂测试课堂效果

达标测试是学生学情的当堂反馈,容量适中、有梯度的练习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学情选择完成,教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弥补薄弱处、提升达标处的机会。本次课堂,教师让学生领悟到沈石溪对战象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所发挥的作用后,安排了迁移读写练习:

展开想象,把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写具体,再联系文中的内容,试着讲一讲。(根据下列提示,选择合适的题目独立完成)

1.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3.运用动作、神态及其他学过的描写方法。

一节课就这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每个环节都开展得有序、主动,参与面也很广,这得益于“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引发和推动着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研学后教”初见成效

篇3: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现实的, 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因此, 我试着从研学后教的模式出发,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 尽量让学生轻松、愉悦、自主、灵动地学习。那么, 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引导更有效, 既不难倒学生, 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 又让学生积极思考,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下面以“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细胞增殖》课例节选管中窥豹。

二、“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细胞增殖》课例节选

(一) 教材分析。

《细胞增殖》是浙科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是有丝分裂, 学好这一课也有利于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 可以说它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链环作用。这一学习内容比较抽象, 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 已经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学生已经掌握了染色体的基本成分, 对细胞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 但是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这种动态过程, 学生还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 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二) 以实践为基, 以学生为主, 以发展为纲, 落实研学后教。

1.研学导航,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小壁虎的尾巴真的是借的吗?

生:不是。

师:小壁虎的尾巴在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小壁虎这条尾巴的生长, 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还是细胞数目的增多呢?

生:依靠细胞数目的增多。

师:那么生物体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使细胞的数目增多的呢?

生:……

师:趣味思考:我们经常挠头皮, 掉下的很多皮屑实际上是头部皮肤的表皮细胞。我们经常挠头皮, 可是为什么头皮还在?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 你可以说说吗?

师: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靠细胞分裂实现的,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有2种,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繁殖的主要方式, 大多数动植物体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的。而减数分裂主要与真核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体细胞的增殖方式———有丝分裂。

2.自主探究, 放飞性灵, 深度合作。

(1) 细胞周期概念

师: (展示细胞周期图) 问题1: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 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圆上有AB两点, 那么哪一点可以作为细胞周期的起点呢?

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四人一组就实验方法和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展开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大家看下, 首先连续分裂是细胞具有分裂周期的前提, 上一次分裂结束是细胞周期的起点, 那么上一次分裂是到哪结束的呢? 大家看下, 一个母细胞从A点开始经历分裂间期, 分裂期, 重新回到A点产生两个子细胞, 到这个时候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了, 所以说A点是起点。

……

(2) 分裂期

师: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就用毛线模拟分裂期染色质的变化, 我们知道, 分裂间期刚刚结束的时候, 细丝状的染色质就好像这堆毛线一样杂乱无章的缠绕在一起。

我们现在就把这堆毛线当成染色质, 大家想一下, 如何将这堆杂乱无章染色质均分, 而又不破坏它的结构呢?

学生代表发言:这些染色质是呈细丝状的, 缠绕在一起很难分开, 但是如果将这些细状的染色质螺旋、变短、变粗变成染色体的时候可以更容易的分开。这些染色质就先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圆柱状的染色体后, 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

师:好了, 现在染色质成功的全部转变为染色体的, 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染色体一分为二就好了。那么, 这些分布散的染色体会不会马上分开呢?

生:不会。

师:对了, 这些染色体是不会这么无组织无纪律地就分开了, 那么接下来它们会怎么做呢? 这些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 这个时候着丝粒才会一分为二, 形成两个染色体。这样就成功的将遗传物质染色质均分了。

师: 刚才我们用毛线代表染色质成功地将这堆杂乱无章缠绕在一起的毛线分成了2份, 但是在这个模拟实验中,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如着丝粒是在谁的帮助下一分为二的, 这些染色质真的如我们演示的如此简单就一分为二了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请同学们利用数学方法, 进行函数绘图, 将植物的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模型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来。

生:动手绘图。

……

三、“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细胞增殖》课例反思和未来展 望

许多学生经由此课, 形成一种严谨求实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这是难能可贵的。大部分同学的绘图都有问题, 例如各个点没有连贯性, 对过程没有理解, 造成各个时期之间的数量变化不是持续一段时间。学习小组是生本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 我们的经验是, 没有小组就没有生本。如何看待小组, 往往是教者的理念水平是否进入“生本”的一个标志。余文森说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我更清晰认识到在学习复杂科学过程时, 学生活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善加利用, 即使学生基础比较一般, 也会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记忆深刻。因此, 我们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摘要: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指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把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任务, 实际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有待提高。第二部分解决问题, 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以“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细胞增殖》课例展示, 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使引导更有效, 使学生积极思考,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第三部分分析意义, 针对“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细胞增殖》课例进行反思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研学后教,细胞增殖,课例

参考文献

[1]谭文宇.“先学后教”模式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J].宜宾学院学报, 2013 (11) .

篇4: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思想,结合学校实际,在方略教育培训专家郭志明(江苏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的指导下,我们确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研学融合,巧拨精释”的教学方略,构建学校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预学知惑—研学解惑—练学去惑。

(一)预学知惑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基础编制“研学案”,并明确告知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前或课内先自学新知或预学新知,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部交流,解决遇到的一般性问题。教师根据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已学情况,达到会学的不教,对学生不会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

(二)研学解惑

“研学”是“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全班的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研究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学科核心问题,基于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老师适时作提示点拨,通过全班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新的研究结果,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

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要巧拨精释,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简明精要的点拨,对疑难知识讲通讲透,以便在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语言的表达产生障碍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寻找解决疑难的新途径或使之语言表达更流畅。实施该环节,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自主合作、尝试探究、点拨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促使学生思维顺畅、认识不断深化。

(三)练学去惑

教师针对学生小组反馈出来的问题和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任务或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真正彻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内部互帮,小导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并对薄弱小组进行及时的跟进辅导。另外,小组之间也可以针对某一任务开展适当的竞争、比赛,教师或学生代表作评委,给予获胜小组以适当的奖励。该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内课外实施。

三、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点

(一)“研学”的内涵

所谓“研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质要义,学生在预学的基础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合作、实践探究、踊跃展示等方式,解决疑惑,感悟知识,掌握规律,养就素养,积极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有效长能地学。教师则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为学而教,相机引导,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领。“研学课堂”主旋律是“学”,外显形式是“研”,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流程形态是“板块式推进”。

(二)“研学”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研究成果为学理依据,从学生心理的角度,研究“与人脑契合的教与学”,尤其是了解脑结构、神经元与人的学习的重要关联,将人脑运作机制研究所获得的大量新知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行为,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素养的人才。

以“學生主体”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教育思想等为指导,促使课堂教学科学及高效。

(三)“研学”课堂的主要特征

1.先学后教,为“学”铺就助跑跑道

“预学”跟传统意义上的“预习”相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预学都配有“研学案”,预学内容科学确定,预学的量恰当安排,预学形式个性化地设计,预学活动有效地组织,预学成果有意运用。学生不是“零起点”进入课堂,而是带着收获,携着问题,怀着兴趣,凭着热情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以学定教,为“学”设计最佳方案

在学生依据研学案完成预学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预学情况,根据学生预学中的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而使老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针对学生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的教,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的“雪中送炭”的教,即高效的教。

3.“研学”融合,凸显学习过程的研究性

所谓“研”,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研学融合”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学生必须在自学的基础上对所学新知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假设,然后经由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全班的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研究结果,可以说自主合作、尝试探究、点拨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充满了研究性。

4.巧拨精释,为“研学”开启智慧之门

巧拨精释是指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语言的表达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简明精要的点拨,对疑难知识讲通讲透,以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找到解决疑难的新途径并更流畅地表达。巧拨精释是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使学生思维顺畅、认识深化的“催化剂”。智慧的点拨能让课堂教学灵动而高效,为“研学”课堂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霍锐泉.实施“研学后教”,提高课堂实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篇5: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在探索青年幼儿教师岗位成长的过程中,提倡教中有学,自主互助,在互帮互学中为青年教师岗位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让互相学习成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剂”。互助式学习内容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专家”走向“草根”,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开展互助式学习,让青年教师在相互帮扶中满足了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根据青年教师的年龄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自主互助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互助;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模式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规模办园和质量办园的要求,我园陆续招聘了不少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的一线教师,幼儿园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在追求教师数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成为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作为一所偏远乡镇的幼儿园,我园在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园本”,依托园内多种形式的“互助式学习小组”,努力寻求促进教师岗位成才的方法与途径,让年轻教师成长成才。

一、“人本管理”,让每位教师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背景下,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标准已由过去单一的弹、唱、跳、画、说提高到能充分运用教育资源、灵活实施幼儿活动、有效创设活动环境、科学评价幼儿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诸多的挑战,让原本感性而且单纯的青年教师无所适从。如何加强教师自身的主动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掌握最新的教育方式成为幼儿园内涵发展的首要考题。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我们,在人脉和地域优势显著不足的条件下,我们发动老师广泛而充分地挖掘身边的资料,整合利用教师个体优势建立“互助式学习小组”,激发教师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使她们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农村幼儿园全天候式的带班制度使得教师平时工作量大、事务琐碎,加上安全、经费等因素的考虑,大面积地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不太现实,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促使青年教师快速岗位成才。为了真正达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目的,我们首先突破以前被动学习的现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召开教师座谈会、调查问卷,并与个别个性鲜明的老师进行交流,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倾听教师的真实想法,并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修改相关的考核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岗位成才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互助小组学习方案。例如修订了《师徒结对考核制度制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修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让每一位教师根据学习方案制定具有可行性的个人专业成长计划,自己寻找岗位成长的方向与最佳方式,并力图使教师的个体需求、互助学习小组的培训计划与整个幼儿园工作计划趋于一致,对有利于青年教师岗位成才的活动加大支持力度,让他们觉得成长有保障,工作有劲头。(例如出台并修订《青年教师评优、评先、外出培训制度》《教师成果奖奖励制度》等)。

二、“草根专家”,让自身资源成为身边可效的榜样

我们转变学习理念,以“身边人”为榜样,利用本园的师资,寻找幼儿园里的“草根专家”,从多种角度拓宽教师自培的资源,同时也让“草根专家”获得专业发展的信心,整体上带动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教师们普遍对自身的专业水平自信不足,加上幼儿园办园时间不长,我们缺乏现成的专家型教师来引领全体教师快速发展。作为管理者,我们逆常规的管理思想,从每一个教师自身发展的优势与特长出发,从经验型教师拥有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经验出发,积极寻找园内的“本土专家”,毫不吝啬地将“草根专家”的至高荣誉授予了他们,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身的宝贵经验和“教育绝招”以专题讲座、经验沙龙的方式与其他同事分享交流,让老师们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与舞台,也使幼儿园好的经验得到了共享和推广,整体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同时,根据自身特长老师们还组建了一个个“特色学习小组”,有语言组、舞蹈组、美术组、弹唱组等,每一个学习小组通过“自主申报+特长引领”的方式确定本小组的互助学习组长,这些中心学习组长引领大家共同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每月有重点地开展活动,幼儿园会根据培训活动计划的具体内容,安排固定时间举行“说一说”“动一动”“练一练”等多种方式岗位练兵活动,既贴近教师实际又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互助学习小组的工作机制主要为:(1)草根专家根据组内实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确立本月学习的主题,确定学习时间。(2)按时参加组内活动,并制定自学计划进行自学。(3)每月末组织组内成员相互交流个人近阶段的收获和进步以及希望下个月得到的帮助,以便于能及时灵活地调整小组学习的主题计划。(4)幼儿园结合各学习小组实际进程及时更新各类目标考核条例。(5)园级考核小组作阶段性随机抽测,以加强互助小组学习有效性的监控。

三、“研学合一”,让互助学习显现多样性和实效性

在学习氛围日渐浓厚的人文环境基础上,在互助学习小组中,我们更加积极地创设一个人人能学、人人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在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习得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质,体验自主学习伴随下专业成长的幸福感,让更多的普通教师在小组中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为此,我们改变过去“你讲我听”“你说我做”的传统培训方式,让每一位教师尽可能真正扮演培训主体的角色,充分发掘全体教师的内在潜能,运用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方法,让每一位教师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小组内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具体的培训内容,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专题讲座”“场景模拟”“案例反思”“学研结合”“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既能提高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四、制度激励,让适度督促成为互助学习的保障

评价机制是学习小组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为了使学习更高效地进行,我们结合园本实际,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制度――从评优评先、成果考核等方面充分体现先进者的学习奖励制度。当然制度体现的除了有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注重人文的精神上的福利,对于能够主动学习、认真学习、进步较大的教师,我们会增加外派学习的机会,适当的时候,我们鼓励并支持老师另外组建团队,荣升为本园的“草根专家”。又如,为了充分体现弹唱跳技能学习小组的成果,使小组成员获得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我们利用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特殊时间里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制定师徒结对目标完成制度,个人五年规划、一年学习计划等的制定,通过组内认可,适当拔高要求,使每位学习者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所有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互助学习小组的实效性保驾护航。

为了让教师们的付出有回报,我们还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考评制度,让考核评价成为青年教师互助学习的实际受益者。我们在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加重了参与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权重,支持鼓励老师们的学习热情。

评价体系中首要环节是自主评价。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合作意识,我们在公示墙上开辟了“成果展示栏”,直观地展示教师们的学习成果。这种认可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别人在关注着自己的表现。这有助于建立自尊,激发青年教师的学习动力。

其次是实行运用量化考核。为了强化教师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态度,我们运用量化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功成长成果进行评价,每月一次的物质奖励促进了教师互助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保教工作的基本质量。

再次是通过非量化手段的强化。主要运用教师集会、园本教研活动等时间对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心、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中发现青年教师的优点和不足,表扬先进,树立榜样,从而使他们在岗位上快速获得发展。

篇6: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启动

日期: 2012-03-06

3月2日下午,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启动大会暨2012年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改现场会在沙湾文化中心举行。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吴惟粤,省教研室副主任李文郁,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基础教育处崔萍处长,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各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和负责教育工作的副主任、各中小学校长和负责教学业务的副校长等

5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对我区实施“研学后教”课改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番禺区的实验是对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改革这一重点工作的生动实践。番禺区集全区教育之力、之智,启动和推广课堂教学改革,这在广州市各区尚属首例,远见卓识,意义深远:一方面,有助于节约各校单打独斗的研究成本,形成研究合力,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提升质量,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他希望我区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将模式建立起来,让番禺区的课改教学模式成为广州市教学模式探索中重要的成果和

见证。

区教育局局长对我区中小学校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动员和布置。他强调,我区启动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针对我区学校实际提出的。“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他要求,各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要根据全局统一部署,按照“行政推动,学习带动,科研导领,评价促动”的思路,积极推进“研学后教”改革,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象贤中学校长在大会上全面介绍了学校实施“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教学改革经验。从教改起因、教改课题、教改过程、教改成果、教改体会五个方面介绍了学校教改情况。象贤中学将广州市教育研究室谭国华副主任设计并主持研究的“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国家级科研课题引入学校,并由学校承担具体的研究工作,借此推动象贤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其教改核心的原则在于,全面深入实施国家课程方案,推进素质教育;将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基础之上;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并将课堂教学改革融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之中。经过近三年的课改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学质量和师生素质得到同步提高;教改获得大众认同并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篇7: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市桥小平小学

陈艳妃

“研学后教”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主人的身份。古诗文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语言精练、音韵和谐、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在听了汪秀梅老师的《秋思》教学后,那扣人心弦的歌声常徘徊在脑海中,“吟诵”在我心中荡漾;往后收看了“广州市中小学生美文朗诵大赛”,“吟诵”一词,在我的教学思维领域中就烙下了深深的印,激起了探索的欲望。吟诵作为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方式,正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文直接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这一方法的掌握,也就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实践,浅谈本人对吟诵理解:

一、吟诵——激趣的火石。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古诗文不像一般小学文章一样具体、形象、生活化,容易理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力不强,要从二十来个字里弄出点精彩来实在不容易,因此大大地减低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是篇幅较长的古诗文,再加上古诗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大,这样原本不浓的兴趣就更淡了。心理学家曾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要激起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吟诵是一个好方法。例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在我还未教读时,学生便自豪地背出了整首诗来,那声音震耳欲聋。看来学生早已对此滚瓜烂熟,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了。我还以为这次学生肯定兴趣浓厚了,因为这是表现自我的机会了。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就不会差到那里去了。但后面的环节中,真让我出外意料——谈到古诗的意思、感情色彩,学生无言以对,一阵微风吹过了安静的教室,那高昂的兴致也随风而散了。当时,我纳闷了,我该怎样呢,从何处寻找回那份震撼人心的兴趣呢?此时,“平长仄短”跑进了我的教学思路,我立马据此吟诵了一番,柔和的曲调,掀起学生心中思维的涟漪,那兴致回来了。再如,我在教学《春夜喜雨》时,以著名歌手陈俊华的一曲《春夜喜雨》作为引入,在歌声的潜移默化下,深深地爱上了这首五言律诗,并且在歌声中,他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又如汪秀梅老师在教学《秋思》的后部分设计中,加入了吟诵,当学生听到了老师那深情的吟诵时,无一不陶醉,不禁随着汪老师轻轻地读着,甚至到场听课的老师也跟着诵。可见,吟诵的魅力无法挡,它是激发人们学习古诗文的火石,一旦擦出火花,学生学习的兴趣随之

大大提高,为后面的学习、积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吟诵——理解的灵药。

理解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文距今年代久远,社会形态、生活风俗相差甚大,诗面字义与现在解释已存在着较大的变化,而且古诗文通常以高度精练的字词来概括表述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意思和含蓄的情感。这些都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绊脚石。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又不够重视,处于怕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少讲又怕学生不明白,可谓进退两难的一种尴尬局面,导致教学模式单调枯燥,多以“读——解——背”作为课堂教学步骤,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无疑扼杀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探究机会,阻碍着我国古诗文弘扬。古诗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国家教委也正是研究着古诗文的发展,那么作为基础教育前线的我们绝不能关上第一扇门。

一篇古诗文只是那么短短几句话,要把它理解透彻却不是一件小事。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吟诵是理解古诗文的灵丹妙药。我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时,并没有讲解词意,而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试着把词读通读顺,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吟诵。结果有的学生表现让我出乎意料的好,不但读出了词人对笔下那宁静舒适的乡村景色的喜爱之情,还在吟诵中散发着对自己的共鸣——多彩的童年生活。有的学生则从节奏上花工夫,通过吟诵节奏的不同,为表现词的魅力,虽然那不是最好的表现,但至少学生在吟诵中能自我生成知识、感悟情感和人生观,这不比我们给他“鱼”要强多吗?吟诵打开了学生奇思妙想的小径,同时也敞开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古诗文的绝妙,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之渊博。这就是我们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

三、吟诵——感悟的钥匙。

一切的教学,最终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感悟。古诗文教学就更能体现这一点了。古诗文教学就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现,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的形象,入境悟情。让古诗文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多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地朗读,感悟文本的含义,直达作者的心灵,进而产生共鸣。为让学生喜欢吟诵,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看的角度不同,感悟也随之不同。同一首诗词也有着不同的吟诵方法,教师应具在包容性。虽然个别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但一旦学生用上了这一把“钥匙”,教师就能指引好开锁的方向,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调整,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李白的《静夜思》是首耳熟能详的佳作,广被传诵。而大部分的小朋友早就在上小学前能背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自读自悟吗?并且,部分小孩从积累中还知道月

亮跟思乡在关呢!又如,我在教学《牧童》时,学生参从诗面上知道诗的大意,也会感受到牧童的开心,但我配上了一首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吟诵,效果更明显,从学生从配乐吟诵中感悟到这首诗除了写牧童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以外,还流露着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欢,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四、“吟诵”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师》中指出:古诗教学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在机结合,互相支撑,融为一体,能把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富于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喜悦。而“吟”这一部分尤其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多放心思去探究。

首先,从“诗眼、关键词”入手。诗眼、关键词是古诗文的灵魂。触摸了灵魂就等于得到了收获。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从诗眼、关键词去先大致了解大意,确保知识的准确性,而且不会让学生浪费时间绕圈子。我在教学《回乡偶书》时,让学生抓住“回”、“离”、“衰”和“不相识”等字词,让学生先思考这些字带给他们什么情景,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情景去吟诵全诗,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吟诵。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我们总不能让孩子们一堂课就是读,因此,在吟诵上我们需费心思。如教师可从配乐、套曲、自编等方法进行吟诵训练。配乐就是找出符合该古诗文的音乐加以配合学生诵读,这与普通课文配乐方法一致。套曲就是利用现成的曲谱材料,把古诗文代进去再唱出来,但曲谱的选择亦要遵循与古诗文表达的感情基调相近的才行。只有这样情感和意境才会被重现。而自编则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把古诗文吟唱出来,当然,这是鼓励学生创作的最好办法,我们不应该随便打击学生的创作。其实,学生的吟诵大多是半读半唱的,是让人陶醉的。教师还有必要安排学生反复的读、加上平仄读法的强调、加上对吟、唱的指导,那么学生必定爱学古诗文、乐学经典。

吟诵,作为一种历经时代考验的诵读方法,必然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地用它,让我们的古诗文穿上华丽的锦衣吧!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中学习古诗文,有了吟诵这一有效方法,定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篇8: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 而效果优劣的关键取决于学生能否较好地参与学习, 是否有探究未知知识的欲望, 能否主动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1]。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研学后教”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锻造高效研学课堂最重要的抓手是精设研学问题。 开展研学问题的研究是实施“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的核心,也是“研学后教”的本质要求。 因此,研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显得相当重要。 “研学问题”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问题,它必须具备可研究性、可探讨性;它既不是是非对错问题,又不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规律而设计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下面就笔者在日常教学教研中见到的一些低效的“研学问题”及如何精设“研学问题”做简单的阐述。

二、研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1.问题设计的两性

(1)思考性 。 有效的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状态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平时常态课应多设计具有思考力的研学问题,教师扮演伙伴、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层层递进思考问题,培养思维逻辑性。

(2)学科性 。 有效的研学问题要从学科性方面考虑 ,而政治学科重要的学科特点具有德育和教育功能, 挖掘具有体现这些功能的研学问题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真正提高政治学科的学习价值。

2.问题设计的两点

(1)针对 “模糊点 ”。 在政治学习中常有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这就是学生知识的“模糊点”。 针对“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增强学生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深挖 “空白点 ”。 所谓 “空白点 ”是指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 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知识。 教师应设计恰当的研学问题,让学生发现“空白点”。

3.问题设计的两原则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 研学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研学问题的设计就要把握“问”的时机与火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 在内容上,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 最近发展 区 ” , 发展学生 的思维 , 使其思维 由浅入深 , 不断扩展。

(2 ) 遵循探究 性原则 。 探究学习 是学生在 主动参与 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 的猜想或 假设 ,在科学理 论的指导 下运用科学 的方法研 究问题 , 在研究过 程中获得 创新实践 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因此 ,研学问题 设计要具 有可研性 ,通过合作 学习探讨 实现学习目标。

4.问题设计的两研究

(1)研究目标 。 教师怎样有效 “研学 ”? 才能体现研学性 ,应该注重研究教学目标。

首先要研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结果的预期,学习目标应准确,做到分解课标、联系学生、联系内容;学习目标要全面,注重双基习得、能力发展、态度学习;学习目标要明确,注意难度表征、结果表征。

其次要研究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一般适合设计研学问题的主要为程序性知识。设计研学问题还要联系学科特色处理教材内容。

因此,研学问题设计应该是教师在分析课程、教材、目标的基础上,策划有利于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或状态,并由此外化出来的策略方法。 在设计研学问题时,教师要清楚四个问题:一是学什么;二是为什么学;三是怎么学;四是学的怎么样。 这些都要通过问题和活动实现。

(2)研究学生 。 研学问题是学生研学 ,因此设计问题之前一定要研究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首先,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问题的设计应以中层学生水平为主,这样既有利于调动优良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层水平学生思维的提高,避免那些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要研究学生评价。 研学目标实现程度如何评价? 方式方法很多,譬如:可以通过设置精练的练习反馈;可以建构简单的课堂研学目标实现情况统计表;可以通过访谈方式了解达成情况;可以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有效的评价,在学生的研学活动中,发现和肯定学生好的点滴,指出改进的地方。 通过以上方式综合评价自身研学课堂,评价学生研学效度。

最后,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研学课堂中要善于搭建有利于学生开展研学活动的支架, 支撑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研究性的学习。 1以巧妙的问题情境引入可以调动学习情感;2准确梳理知识框架,确保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整体性;3以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为主线,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4研究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主干,注重枝叶循环,从而突出弹性;5处理教材内容注意梯度合理、支架合理。

上一篇:定南县机关效能年活动工作简报下一篇:早行,早行刘驾,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