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24

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宁陕: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杨坤宏 文章来源:宁陕县委统战部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10-7-5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广泛联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迅猛崛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如何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已成为党的建设一个重大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日,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初步掌握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督促落实,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特别是在县委的高度重视和县委组织部的积极支持下,2005年组建成立了县工商联党组,考察配备了党组书记,同时批准成立了广货街鑫裕铁矿、新建新勇石英砂厂、新矿长坪建筑队三个企业党支部,支部的建立使企业有了主心骨、领头雁、排头兵。但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企业本身的随意性,加之受金融**的影响,组建成立后的3个企业党支部大多因各种原因或名存实亡,或分散解体,致使企业党组织组织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如广货街鑫裕铁矿党支部,2004年10月经组织批准成立,成立时,有班子、有阵地、有制度、有经费,组织活动开展正常,为企业发展、效益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运行至2008年初,由于受金

融**的影响和铁矿价格的下跌,企业迫使转卖给新的企业主,原来的职工全部解体返回原籍,职工解散了,支部也就名存实亡了,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恢复重建。新勇石英砂厂党支部成立于2004年11月,该支部组建后,在支部书记贾开勇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以企业增产达效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丰富支部活动内容,党员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但到2007年7月以后,由于受资源和市场价格的影响,该厂迁址汉滨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有工人全部随厂迁移,从而使支部活动中断至今。长坪建筑队党支部是一个以长坪村农民党员为基础组建而成的企业党支部,与村党支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4年7月成立至今,活动基本正常,有班子、有牌子、有阵地、有制度,是我县三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唯一一个“幸存儿”。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全县119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仅有党员27人,不仅分布较为零散,不集中,而且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长者67岁,较为年轻者也在50岁以上,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更为甚少。加之,企业在运行机制上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流动性、随意性较强,导致党员与党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甚至少数企业对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从而使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进展缓慢。

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通过多年探索、启步、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和影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

1、党组织基础薄弱。突出表现为:“三有三无。”即有企业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而“有企业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更是制约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主要“瓶颈”。一是党组织覆盖面不广。

全县119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仅有党员2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1%,由于党员数量少,加之流动性大,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十分松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党员的分布也显得十分零散。就我县而言,27名党员分布在21个企业之中。二是党组织不够巩固。党组织对企业的影响力较小,我县3个已建企业党组织,一个活动基本正常,2个分散解体,目前,正处在恢复重建阶段。

2、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大。一方面,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结构构成的复杂性,加大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他们当中大多数为年老体弱、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农民党员。加之受社会环境、利益关系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往往只顾赚钱谋生,考虑企业生存发展的多,考虑党员“权利义务”的少,从而导致他们组织观念淡漠,宗旨意识淡化。另一个方面,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用工的灵活性、松散性和多样性,使农民工潮水般的涌入企业,他们脚踏“两只船”,闲时进厂(场)挣钱,忙时务农种粮,这种用工模式,加大了党员的流动性,造成党员教育管理上的“空档”。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有个别党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后,由于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建立党的组织,致使党员的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行政村或社区。二是少数党员存在着临时观念和怕麻烦思想,不愿意把组织关系转到非公有制企业。三是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漠,认为自己走哪里都是下苦力,只求挣钱,对于自己是不是党员漠不关心,组织关系落到哪里也不过问,采取放任自流。上述三种现象的存在,使这部分党员成了原支部管不着,新单位不了解,群众不知道的“三不管”党员,由此造成了党员本身与党组织事实上的分离。

3、党建工作质量不高。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形式看是一个企业,但实质上是一个农民工“集聚地”,所以,企业关注最多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因此,党

组织在选择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时,往往受企业主观的限制,导致党组织的一些基本活动制度,如“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流于形式,得不到很好落实。

4、党员作用难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生产方式、经营规模、收益分配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支配权都掌握在企业主(老板)手中,党组织更多地是履行帮助、促进、监督、协调的职能。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非公有制企业特殊的管理方式、生产模式使党员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加之,工作关系不稳定,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党员不愿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力不从心。这是阻碍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既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拓宽了新领域,创造了新机遇,搭建了新平台。同时,也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是各级党组织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当前,我县在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应按照“有党员的企业抓组建,无党员的企业抓培养”的总体思路,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人数少的问题;三是工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只有把这三个问题有机协调解决好、落实好,才能突破“瓶颈”,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推动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1、强化宣传引导,不断优化党建工作环境。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认识。二是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领导机构。就我县而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应坚持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归口管理为辅的原则组建。县城个体工商户和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

商业、餐饮业、宾馆服务业等应以社区、工商部门等党组织或个体协会党组织管理为主;由农民工或外来务工者组建而成的私营企业党组织,应坚持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对业务性较强的经济组织,如旅游开发,应以行业归口管理为主。三是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与国有企业的本质区别在于企业资产属私人所有,与党和政府不发生经济上的归属关系。这就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导致地位落不实,作用难发挥。因此,必须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四是要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宣传教育。利用办培训班、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强化对非公有制企业主的宣传教育,努力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明白,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只有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保障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源,才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强化组织建立,不断拓宽党建工作覆盖面。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哪里有非公有制企业,哪里有群众,哪里就应该有党员,有党的基层组织。当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组建工作力度,合理设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凡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不足3名的非公有有制企业,可就近与其他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组建联合党支部;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可采取两种办法解决,一种是确定党的工作联系员;另一种是树立党群工作一体化工作理念,先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活动来宣传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并为组建企业党组织创造条件。坚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确保质量”的原则,努力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力争使每个有条件的非

公有制企业都建立起党组织,成为企业的主心骨。

3、强化党员发展,不断壮大企业党的力量。党员是构成党的基层组织的细胞,没有党员就无所谓党的组织和活动。针对性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少,党的力量薄弱的现状,当前,我们应把发展党员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着力转变传统的就发展抓发展的工作方法。一是要解决发展党员的来源问题。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主应尽快完善与员工的劳务合同,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消除企业员工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等思想顾虑。另一方面要做好企业非党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企业党组织要通过集中上党课、个别交流谈心等形式,把党的思想和主张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并能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党的阳光播散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二是要把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和分布结构,摆在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使其年龄、文化、层次趋于合理化。三是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和党员发展联系制度,确定工作目标,落实配套措施,力争近年内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有一个大的进展。

4、强化组织活动,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党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党章规定,开展经常性活动。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时间安排等方面,应本着注重实际,科学合理的原则,坚持组织生活与党员活动相结合,立足于提高党员素质,着力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党员受欢迎、业主能理解的活动;坚持“业余、多样、灵活、务实”的原则,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四结合一统一”即:经济活动与党建活动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工作与业余相结合,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相结合,经济任务与党建目标相统一,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党组织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党的凝

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5、强化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就必须象抓村级党组织建设和升级晋档工作一样,建立切实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加强领导,明确职责,长抓不懈。一是要配强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选好配强“领头雁”。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按照党章规定和上级党组织要求,建立健全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各项党建工作制度,以促进党组织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目标制度,坚持以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目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找准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的最佳结合点,真正把党的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三是要努力改进工作方法。非公有制企业在工作中,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把党建工作与培育企业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引导监督企业依法经营与支持保证企业主搞好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党组织与企业间“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保证和促进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建设与企业效益增长的双赢

篇2: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工共建“四难”积极融入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

两新”组织)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到底,区已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22803户,从业人员51443人;已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804户,从业人员25780人。“两新”组织日益成为我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新”组织的发展,既丰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的内涵,拓宽了党建工作的领域,同时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执政党,如何占领这块阵地,确保其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这是党建工作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课题。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两新”组织中坚持“党工共建”: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带促互动双赢发展,在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工会建设先行一步

《工会法》和《重庆市工会条例》的颁布施行,给“两新”组织工会组织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武器。在“两新”组织特别是外资(外资控股)企业,建工会组织易,建党组织难。因为,工会组织拥有法律保障的优势。区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十分重视并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先行一步抓好“两新”组织工会建设:

——革新管理体制。先后在27个镇(街、风景区管委会)和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建立了工会工作委员会,各工会工委接受同级党委和区总工会的双重领导,主任由同级党政副职领导兼任。

——分类指导建会。按照“先搭台,后充实,再完善,逐步规范”的建会工作思路,根据“两新组织”的不同规模、分布情况,坚持宜分则分、宜合则合,或区域、或行业、或联合、或单独,对零星个体工商户建立街道社区联合会,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两新”组织大面积建会的工作目标。

——突出依法维权。全面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指导基层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立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健全工会法律援助机制,坚持“五必访”并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

——丰富活动载体。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岗位练兵、技能大赛、“双爱双评”活动,广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职能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到末,区共建984个“两新”组织工会组织,覆盖15693个单位,占“两新”组织总数的80%,发展会员61601名,职工入会率达到85.4%。

2、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区“两新”组织工会组织建设——“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灵活多样的设置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到末,101户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两新”组织,71个共建立了基层党组织:

——构建党组织管理体制。区设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作为区委派出机构负责全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采取属地化管理,相应建立德感、双福、珞磺工业园区片区党的基层组织;采取行业管理,相应建立区残联企业总支和民区政局机关党委管理本系统基层党组织;对一部分规模、影响较大,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新经济组织,进行直管。从而形成了覆盖全区、上下贯通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

——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按照“有利于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两新’组织发展和壮大”的原则,区根据“两新”组织党建基础、党员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差异,采取“建、联、挂、派”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独建立党组织;“联”,即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本着便于联系和管理的原则,与同行业或地域邻近的企业联合建立党支部;“挂”,即对仅有个别党员的,采取挂靠的方式,编入企业主管部门或属地的某个支部;“派”,即对固定职工人数50人以上,仅有个别党员,或固定职工50人以下,但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的非公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按照“两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律,区组织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和“结对共建”活动,为“两个作用”的发挥搭建平台。按照“业余、小型、分散、务实”的原则,创新工作载体,探索企业需要、业主认同、职工拥护、党员欢迎的党建活动形式,形成了社会化的党务工作者配备方式、网络化的党务工作方式和“小型、业余、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并与工会组织的劳动竞赛、“双爱双评”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灵活党组织管理方法。按照“党员受教育,企业增效益,群众得利益”的原则,区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领导分别联系企

业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员先锋指数”评价体系,不断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企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努力提高党员的素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带促互动双赢发展

按照“党工共建”的工作路数,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把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列入党的基层组织固本强基工程重要内容,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形成了带促互动双赢发展的生动局面:

——增强了党工组织的工作活力。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联合开展为企业所需、为经营者认同、受党员欢迎、得到职工拥护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利华贸易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一个系统一个主题实践活动”,川江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党委开展党员“三带头”活动实施“凝聚力工程”,推进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区个私协会党总支开展“共产党员经营门市(摊位)”公开挂牌活动,亮出党员身份,接受社会监督,树立信誉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益。区“两新”组织中广泛深入开展的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双爱双评”、创建“党员示范岗”、“在职党员进社区”等主题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活力。

——提高了党工组织的活动能力。大多数“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广泛开展工作和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党工工作联动发展。有的党支部办公室和工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和职工活动室合并安排,党组织活动经费和工会会员活动经费合理使用,使“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做到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活动阵地,有活动经费。未建立党组织的工人医院等“两新”组织,积极依托工会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职工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的禾丰化工有限公司等“两新”组织,则依托工会广泛开展党的工作,提高党在职工群众中的影响力。

——促进了“两新”组织的和谐发展。多数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能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职工排忧解难,营造向上的企业文化和和谐的劳资关系。工会组织坚持“五必访”,广泛开展为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为职工办实事好事,体现“职工之家”的温暖。金桥房地产公司党支部和工会努力解决职工的“四难”问题,抓好职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签订,保障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设立了助学基金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让职工感受到了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的关怀,拉近了企业主与职工的距离。海伦地毯有限公司发挥党委和工会优势,及时妥善调处劳资纠纷,化解企业内部矛盾,促进企业的和谐和发展。

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两新”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形成,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绝大多数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甚至没有“挂靠”单位。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和各地一样,存在着一系列带有共性的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有“四难”:

1、思想认识难统一

——“老板”思想认识问题。普遍对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心存疑虑,一是担心党组织建立后,对业主的威信造成损害,削弱他们的权力;二是担心党组织活动过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给管理带来麻烦。

——党务干部思想认识问题。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党务工作者对如何搞好“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显得束手无策。于是有人呼吁制定《“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条例》,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人主张强化职能部门对“两新”组织的监管力度并与党建工作“一体化”,避免“两张皮”;有人认为“两新”组织是独立的经济组织,性质特殊,情况复杂,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有畏难情绪。

——党员思想认识问题。“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多数是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各单位退休人员,同时流动性、分散性和差异性大。加上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两新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有的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党员意识有所淡化。

2、地位职责难界定

党在“两新”组织中到底是什么地位?应尽哪些职责?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位。但可以肯定地说,“两新”组织党组织不同于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不同于机关党组织的“保证监督”,更不同于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如何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大都依附于行政,很多时候“不能说”、“不可做”,几乎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区“两新”组织党组织真正做到参与决策的不到20%,绝大多数参与流于形式,10%左右的党组织根本参与不了决策。

3、组织建设难到位

——党组织组建难。多数“两新”组织由于规模较小、从业人员中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等原因,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还有一些“两新”组织虽然具备条件,但业主不支持,党组织组建不起来。

——党务人才选拔难。“两新”组织中党务人才缺乏,多数没有落实党务干部待遇,导致优秀党务人才难以留住。党务干部必须有长期专业的从业知识和经验,并且有十足的热心、耐心,必须是个多面手,有着全面的知识和良好的调节能力,能正确处理党建工作和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样的人才在“两新”组织中甚少。

——党组织开展活动难。有的党组织活动难以取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员工的工作、休息时间难以统一,致使党组织开展活动时常出现无时间、无场地的情况。有的企业人员分散,党员很难召集,安排组织活动非常困难。活动经费缺乏,也是影响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党章》对党务经费来源未作明确规定,更没有其它有力的法规制度支持,无钱办事一直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难题。由于经费难以落实,一些“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只能停留在组织党员开开会、读读报,少搞或不搞活动;有的业主借口经营困难,不仅分文不拨,活动业余安排,经费个人自筹,甚至要求党组织不能公开挂牌。

——党组织发挥作用难。“两新”组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大多数工作凭业主的意志来决定,在经营活动的重大问题上,党组织无权参与决策;党员和业主的雇佣关系,使得党员不敢监督,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大多数党组织没有专职的党务干部,在工作中常常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缺少了与上级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沟通联系,使得党组织不能很好地在单位、员工、政府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协调作用难以发挥。不少党组织的活动与单位的经营发展结合不紧密,难以充分调动党员、职工的积极性,为单位的发展建言献策;一些党员感到受雇于人必受制于人,个人目标同党的宗旨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4、党员教育管理难开展

——组织生活开展不正常。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参加组织生活不主动,党员学习往往被业务知识学习取代。党员多为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经常出差,导致党员分散,活动时间难保证。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活动的时间、方法、内容上与本单位和党员的工作实际结合不够紧,同时缺乏有力的督促考核激励机制。

——组织关系转接不正常。不少党员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感到组织关系转接比较麻烦,不愿转;有的党员怕参加了党的组织活动,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影响自己的收入,被老板炒鱿鱼,不想转;个别党组织甚至认为党员管理难,不愿接。导致有的党员党组织关系长期滞留原单位,长期不缴党费、不过党组织生活,成为“挂名党员”;有的党员因为业主不支持党建,隐瞒自己党员身份,成为“口袋党员”。

——党员发展工作不正常。党务干部多为兼职,工作时间和经费难以保证,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等工作出现空档;“两新”组织用工制度灵活,人员流动快,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稳定;工学时间上的冲突,一般很难保证申请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的时间。

——党费收缴不正常。有的党组织对党费收缴办法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怎么收;大部分“两新”组织员工收入不稳定,有的企业特别是外资(外资控股)企业的员工工资是保密的,无法确定准确的党费收缴标准;个别党员缺乏经常的党性锻炼,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存在党费漏缴现象。

——党员发挥作用不正常。有的党员的党性意识弱化,不愿意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和约束;有些党员认为党员和其他员工同是企业主的“打工仔”,谈不上发挥什么带头作用,或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仅限于做点好事、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同时,党组织在党员管理方式上存在跟不上、不灵活等问题,没有形成真正的制约激励机制。

三、“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的建设能不能得到加强,根本上讲并不取决于对党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明确,也不取决于是不是把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地位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而取决于能不能把党的工作积极融入经济工作中,把党的工作与“两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两新”组织发展的臂膀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真正做好了“积极融入”和“有机结合”两篇文章,“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就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增强忧患意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中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假如我们不能及时在各类“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错过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机,势必削弱党对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削弱党的执政地位。

——打破思维惯性。要敢于突破传统党建工作格局的影响,克服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体制下传统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的影响,提高对市场经济以及党建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着力于党建理念与工作思路的创新,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做到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与时俱进。

——创新领导体制。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纳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之中,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方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尽快改变“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薄弱的状况。

2、准确把握内涵,科学界定“两新”组织中党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定位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两新”组织党组织不同于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不同于机关党组织的“保证监督”,更不同于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因此,“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应当尊重、了解、把握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把党的工作积极融入经济工作中,把党的工作与“两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和经济监管,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团结带领“两新”组织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成为该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和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对生产经营和发展具有支持、促进和监督、协调作用。

——明确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能完全担负起的协调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解决企业内部矛盾、塑造企业精神、凝聚人心等职责。“两新”组织党的工作就应以此为主攻方向,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引导“两新”组织依法进行活动,使其健康发展;抓好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协助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两新”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内部劳资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领导工青妇组织,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3、改进设置形式,健全夯实“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

——合理设置组织。坚持从企业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在要求、模式、进程和方法上不搞“一刀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应先建立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改制企业可在原有党组织的基础上作相应调整和完善,经济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建。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建组织,可采取建联合支部、委派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开展党建工作,并积极按条件发展吸纳新党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理顺隶属关系。遵循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建立树形管理模式,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实行直接管理和分级管理。“两新”组织中经济发展较快、党建基础较好、党员相对集中的,由“两新”组织党工委直接管理;业务隶属关系明确的,按照其行政隶属关系进行归口管理;相对集中的(如工业园区),建立区域性的基层党组织;分散各地的,按照属地关系进行属地化管理,接受“两新”组织党工委的业务指导。

——健全机构配强班子。大力推动党委建制的“两新”组织设立党务工作部门,同时配备相应的专兼职党务干部。坚持从管理层熟悉政工业务、思想作风正派、组织能力较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中选拔党组织负责人,并按党章规定和必要的程序予以产生。组织部门可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的办法从外单位选配或组织推荐下派的办法,落实暂无合适人选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并重点在“两新”组织内外培养一批党务工作骨干,避免“两新”组织党建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运行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工作指导制度。积极思考探索针对性强、约束力大的可行措施,进一步建立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选派党务工作者制度、党员发展联系制度、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制度,着力党组织负责人难选配、党员难发展、工作无人抓等问题。指导基层党组织采用“小型、业余、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开展为“两新”组织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职工所拥护、为经营者所理解和支持的活动。指导“两新”组织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发展党员、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其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制度。建立学习培训制度,根据“两新”组织实际情况,创新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手段,建立起学分积累制、结对送学制、竞赛学习制等,抓好“两新”组织党员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建立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使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党性休养。建立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坚持标准,灵活方法,对收缴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核查,督促党员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分类别、分层次建立起以业绩为重点,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基本要素构成的“两新”组织党员评价体系。坚持党内外群众评议结合、职工参评、业主点评、组织鉴评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党员的办法,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分类制定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达标标准,结合党员考核情况和“两新”组织的三个文明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评比,对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情况进行考核。

5、改进领导方法,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筹划、组织、协调、督查和考评等工作,实行定期研究、定期通报、定期会办、定期督查。制定政策措施,在企业入驻前的谈判时,明确要求将“党组织及其工作机构公开挂牌,公开活动;人员纳入编制,经费纳入预算”写入公司章程;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情况,列入党委政府对有关单位的工作考核范围。

——根据不同类型,注重分类指导。按照“两新”组织形式的不同,分别明确各类企业党组织职责、权利及管理办法,合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对党建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的(如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采取主要领导分工挂钩的办法,进行整顿或帮扶;对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如改制企业),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机制,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指导“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好活动,特别是在“两个作用”的发挥上做足功夫。

——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党的地方组织利用党费配送电教设备等硬件设施,完善党员教育活动阵地。全额回拨党费,解决党员活动经费问题。坚持“党工共建”,资源共享。

篇3: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翠屏区,农民专合组织,发展

1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企业依托型。这种模式是以企业牵头, 以“公司+协会+基地”为运作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 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 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 如李庄生猪养殖合作社和牟坪优质稻合作社。

二是农民合作型。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组建, 以“协会+农户”为运作模式, 以种养大户牵头, 销售经纪人为纽带, 技术人员为支撑, 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 形成统一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 如宗场沙梨协会、赵场花卉协会等。

三是涉农部门领办型。以“部门+协会+农户”为运作模式, 发挥部门技术、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 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 如翠屏区蔬菜协会、区果业协会等。

四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发起, 以“村集体组织+专合组织+农户”为运行模式, 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 围绕本村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如凉姜水果协会、邱场茶农协会等。

1.2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1.2.1 专合组织发展迅速。

2003年翠屏区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20个试点示范区县之一, 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 实行乡镇、部门“联挂制”, 推行“协会作中介、银行发贷款、银农获双赢”的“银协合作”模式, 突破协会资金“瓶颈”, 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经过多年发展, 到今年上半年全区有专合组织88个, 会员2.5万人, 带动农户8.7万户, 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2.5% (如表1) 。

1.2.2 专合组织多数依托于市场。

翠屏区现有专合组织18个依托于企业, 59个由农民自主建立完全依托于市场, 11个依托于供销社、农业有关部门和团体。在专合组织中每一种依托的介入都有其特定的利益动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联系度的疏密以及组织生命力的强弱。由农民自己组建的组织, 没有外界力量的介入, 农民真正居支配地位, 而在其他依托力量介入的专合组织中, 农民的主体地位就值得怀疑了。

1.2.3 从产业分布上看, 种养业较多 (行业分布) 。

翠屏区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9个, 畜牧业20个, 农资流通3个, 其他6个 (如表2) 。专合组织中种植业历年来占比过半, 种养业占总数的绝大部分。

1.2.4 以低成本的技术、信息服务为主

翠屏区专合组织的合作层次总体上来说还较低、范围较窄。从目前看, 翠屏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生产物资的采购等较低的层次上开展合作, 对市场营销合作等较高层次的合作只在少数运作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进行, 而这又是广大农民和会员所急需的。

1.2.5 资金来源上以自筹为主。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交纳的会费和收入提成, 其次是政府补贴和社会赞助, 多数专合组织的资金来源是非单一渠道, 混合出资情况普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补贴占到了所有资金的40%左右,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翠屏区专合组织对政府扶持的依赖性。

1.3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效

1.3.1 增强了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专合组织使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注册产品商标, 打造优质品牌, 推选绿色农产品生产, 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区政府的引导支持下, 翠屏区专合组织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已拥有“白莲池”大米、“涪溪”肉鸭、“九里鲜”水果、宗场沙梨、李庄生姜等19个品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积极参与品牌的打造。目前, 宜宾芽菜已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叙府酒业、碎米芽菜等龙头企业还同时拥有“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通过品牌建设, 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3.2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商品生产, 关键是市场, 农民最担心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 卖不到好价钱。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按照市场需求开展规模生产, 引导农民有序、有组织地进入市场, 克服了经营规模过小所产生的弱势, 以组织的形式, 形成抗衡力量, 抵御市场风险。如宗场乡沙梨协会, 通过规范运作, 协会规模不断扩大, 加入协会的农户由32户增加到现在的1143户, 带动农户2350户, 带动建立了666.67hm2的水果生产基地, 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3.3 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以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骨干的“科技联合体”, 把科学技术直接、迅速、有效地传播到农民群众中, 有效地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新产品开发。同时组织会员学习先进适用技术, 交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 培养了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如凉姜乡水果协会针对会员水果生产技术低和会员科技素质不高的现状, 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为重点开展服务工作务。2004~2008年, 协会技术人员开展小组培训136次, 集中培训18次, 技术咨询9100余人次;对果农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 从而提高会员的整体素质。

2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介入过多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性制度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一开始就与各级政府部门衍生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一方面, 农技站、供销社等部门往往通过兴办专合组织行使其职责;另一方面, 专合组织也通过依托或挂靠这些部门寻求支持。翠屏区多数专合组织是在政府部门推动下组建的, 其中政府部门还存在角色定位不当的问题, 要么在扶持过程中介入过多, 要么因精力有限, 组建后就无暇顾及。

2.2 专合组织大多规模小、辐射面窄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 翠屏区现有的专合组织规模多数不大, 力量薄弱,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非常有限, 对其他农户也就难以产生吸引力。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 可能与农村干部和农户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了解有关。由于大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户并不理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涵, 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村集体和供销合作社, 从而对专业合作组织缺乏热情。

2.3 内部制度不完善, 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专合组织成员多数文化素质不高, 难免存在着组织结构不严密, 规章制度不完备, 责权不明等问题。调查发现, 有的专合组织, 会员代表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账目混乱;几乎全部翠屏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没有专职的持证会计人员, 其中34%的专合组织采用临时聘请会计人员的办法对财务记录等资料进行“集中”整理, 这种情况下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完全不能得到保障。

2.4 社员与组织无紧密产权联系

翠屏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间以及社员与专合组织之间的联结不紧密。专业合作组织资金来源表明, 绝大多数的专合组织都未能实现所有者与惠顾者二者身份的统一, 资金来源表明外部力量借助雄厚的资金实力渗入专合组织;而绝大多数社员仅持有少量甚至根本不持有股金, 资本所有者和惠顾者的身份很难同一。这一现象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相违背, 必须提高广大会员在组织中的参与度, 才能真正体现出合作性, 将合作经济组织办成真正的农民自己的组织。

3 对推动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3.1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 走市场化道路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要坚持农民自愿成立、自动办会、自我发展的原则。坚持自愿, 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成一种真正的自由进出的联合体;坚持民办民有;组织类型要突出专业, 因地制宜, 允许多样性;对已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 政府部门要给予积极引导和扶持。政府必须对自身角色正确定位, 推动而不强迫, 扶持而不干预, 参与而不包办。

发展专合组织要以市场为导向, 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 抓住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产品, 组织农民兴办专合组织;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建立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从市场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 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 通过市场竞争, 实行优胜劣汰。

3.2 完善内部制度、坚持民主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严格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 按照章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要坚持“责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实行民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内容、范围、生产经营计划、盈余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必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经营情况和重大事项要定期向全体会员公布;组织章程应明确发展目标, 规范运作程序, 载明组织名称、业务范围、宗旨等;对成员的加人与退出、权利与义务、股金数额及缴纳办法、盈余和亏损处理办法等事项必须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3.3 加强纵、横向联合

通过合作组织把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连成一个整体, 农户在产中的联合有利于抵御自然风险, 而产前和产后的联合则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当然, 这就要求合作组织本身必须首先完成一个提质的过程, 以一个规范的经济主体参与到市场体系中去。在个别环节的跨区域横向联合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同类合作组织的整体实力, 提升合作的规模, 进而产生规模效益。相对而言, 合作组织之间的横向联合对合作组织自身的管理要求要低一些, 因此更加易于开展, 但前提条件是邻近地区必须要有多个类似的小规模合作组织存在。

3.4 明晰产权关系, 健全管理机制

产权明晰是农村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关键, 要使农户真正享有决策权、剩余索取权等。产权明晰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内部约束和责任制度, 财务核算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农户自愿加入组织, 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各方的责、权、利, 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能够通过加工和销售得到增值利润, 解决农户的利益保护问题, 以增强组织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徐旭初, 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2年3月:13-21.

[2]马春梅, 刘杰, 杨文林.对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整与思考[J].农业经济, 2007年7月:69-71.

[3]王瑜, 贾宪威.四川农村水果专业合作组织调查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年3月:22-23.

[4]郑俊义, 何国长.论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年6月:90-95.

篇4: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

都兰全县107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43个,1万元到5万元的有42个,5万元到10万元的16个,10万元到100万元的5个,100万元的有1个,全县实现了无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增强了村党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

(一)抓班子建设,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能力。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采取“公推直选”的方式,选配“双强”型能人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同时,加大对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对全县107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进行集中轮训,并组织部分村干部和致富能手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考察,学习借鉴村级经济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调整组织设置,形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合力。一是以党支部互联为支撑点,建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察苏镇上下西台村、县多金属矿业有限公司、镇机关和新华街社区建立“村企机居联合党总支”后,县多金属矿业有限公司着眼于上下西台村的长远发展,投资16余万元修建了西台大桥,每年为上下西台村提供40万元的村庄道路建设补贴资金,西旺公司为上下西台村解决了4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可为村民带来125余万元的经济收入。二是以产业互补为着力点,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搭建起城乡市场、信息、技术、项目合作交流平台,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引入农牧区生产经营中,探索农牧业经营的新路子。三是以帮扶互助为切入点,增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后劲。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香日德镇柴兴村在对口企业的帮扶下,投资30万元开发了1000亩集体荒地种植马铃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在结对企业的帮扶下,全县有42个村做大做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强了村级组织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

(三)新建经济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以“三培双带”活动为载体,鼓励党员干部带头闯市场、带头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香日德镇香乐村党支部按照农产富村的要求,从海东地区引进优质农产品品种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成立了马铃薯专业经济合作社,在原有600亩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马铃薯10800亩,年产马铃薯4万吨,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热水乡扎麻日村党支部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牧民股份制生态合作社,将18户牧民组织起来,以5户党员户为链接,成立了繁育组、饲草料种植组、贩运组、商业劳务组和留守基地组,实现草场资源的科学流转、牧区劳动力合理分工分流和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给农牧民直接带来经济收益达5万元,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1万元。香日德镇中庄村牛羊育肥专业经济合作社通过入股的形式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投资104.3万元建立了规模达2000多头的牛羊育肥养殖示范小区,开展销售中介服务,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

(四)用存量资源盘活村集体经济。根据各村的实际状况,引导各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盘活村集体资产和“四荒”资源,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并给予政策扶持,帮助经济薄弱村提高造血功能,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香日德镇香盛村采取村办、联户等方式,利用原农场遗留下来的闲置市场,投入资金60万元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多元。宗加镇哈西娃村对天然蘑菇资源进行开发,对外租赁承包,以地生财,年收入达6.4万元。

二、当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要不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模糊认识,一些地方出现了放松集体经济的倾向。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存在模糊认识: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能保证村里日常开支即可,不必刻意追求发展壮大,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还不到,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经济的重要作用;认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无关经济全局,与政绩无关,从而导致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此外,对一些贫困村来说,还存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的问题,有等靠要的习惯心理。

(二)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的素质与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知识在现代经营和管理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目前都兰县村集体资产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却普遍低下。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干部由于缺乏现代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遇到问题时消极被动,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在工作上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外,一些村的集体资产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没有思路。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性和自觉性,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联系都兰县实际,通过召开会议、赴外考察、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比等多种形式,使大家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是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并不是无路可走,只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找准结合点,抓实落脚点,村集体经济就大有可为。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还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进一步制定、落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关政策,采取“扶两头带中间”办法,加强对集体经济强村和空壳村、薄弱村的扶植力度,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增收,我们要做到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一是要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做到以地生财,做好土地文章。二是要认识新资源,发挥新优势,做好新资源文章。山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村,要学会用新眼光来看待自己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效益农业、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人文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业、旅游产品生产等,开辟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三是要树立服务观念,开展社区有偿服务业务,做好服务文章。城郊型和集镇型的村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人口集聚优势,开展象物业管理之类的社区有偿服务业务,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做好资金文章。资金充足的村要积极尝试通过参股、合资等形式与其它所有制经济合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三)积极创新,努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赠值,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一是要健全组织,建章立制。要根据“村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代表全村农民利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公司、经济合作社形式)。二是要进行资产量化。要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民主评估,并将集体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部分量化到村民(一般可设集体股、个人股、机动股三种股权),提高村民对村集体资产运营情况的关注度,在全村形成人人关心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明确党组织的地位。量化的集体股份(应占最大比例)要由村党支部来代表,党支部书记出任公司或合作社董事长,以体现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四是明确村委会的职能。要对村委会实行“管用”分开,村委会将不再承担“管钱”任务,只管“用钱”。这样一来,村委会可以专心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而且通过年初预算和年终决算(由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财务手段,保证了其管理的有效性。五是要完善监督机制。要以村民为主成立监事会,对集体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

(四)典型示范,典型引路,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朝稳健方向发展。做到以点带面,要把树立典型和典型引路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法。今后,要在全县范围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分别树立典型村,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为一些后进村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同时,以建设村级组织团结、经济发展较快、村庄规划和建设比较领先、精神文明同步加强的现代新农村新牧区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积极培植一批集体经济强村,以更好地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都兰县村级集体经济。

篇5: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于受地域、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基础薄弱、起步晚、总量不足、规模不大、质量不高,仍是制约和影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党的工作的关键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工商联、总工会、乡企局等单位联合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建工作调查组,对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对39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采取座谈了解、发放问卷的形式,对6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60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和411名企业员工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分析,我们对抓好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对策。

一、**县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党的十六大后,县委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审时度势,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作为全县党建工作需要探索、破解的重要课题,列入议事日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逐步发展。一是多次召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研讨会,结合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现状和发展形势,认真分析、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路、对策,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及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党组织负责人产生方式、党组织设置、党员发展及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做出明确规定,[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证。二是注重宏观指导。按照“逐步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设立党组织”的工作思路及“条件成熟的及时设立党的组织,条件不成熟的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设立党的组织”的工作原则,通过召开会议、印发文件等方式,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宏观指导,强化行政推动作用。三是针对个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人数少,党组织负责人难以物色、支部组建有困难的实际,将下岗优秀党员、退休老干部党员推荐到这些组织中就业,协助企业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同时开展党的工作。由于我们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三年来,先后试点建立了**环球生化厂、**金源责任有限公司、金鑫大酒店等3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再加上由集体企业改制后新成立的3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县花炮厂、三建司和**加油站),目前,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总数达6个,为继续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可资总结和借鉴的成功范例。

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工作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制约和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

1、党组织的组建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同步。就**县而言,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主要以建筑建材、矿产开发、食品加工、生物化工、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为主。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法人单位1204个(不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9780人。其中从业人员20人以下的企业1136户,20—49人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49户,从业人员50—99人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12户,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7户。而建立党组织的仅有6户,组建率为0.5,其中,在企业职工50人以上的19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仅4家,占21;年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7家,而建立党组织的仅有5家,占29。这种状况显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组建明显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

2、党员人数少,党建工作“空白点”多。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三有三无”,即有企业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而“有企业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更是制约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瓶颈”。调查显示,**县非公有制企业共有员工9780人,党员158人,党员数仅占员工总数的1.6,其中,组织关系在企业的党员只有44人,另外还有114名党员组织关系挂在行政村或原工作单位。在1198户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有个别党员的40家,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仅有3家,还有1158家企业均无党员。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没有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发展工作处在“真空地带”。**县兴华宾馆的负责人反映,企业中不乏有人想入党,但不知道申请书往哪里递。县直有关部

门和城关工商所均关注过本企业的党建工作,但都停留在宣传号召阶段,没有实质性的举措。另外,有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也不够正常。县环球生化厂支部书记介绍,从2003年至2005年,企业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但4名同志都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企业,造成党员发展“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

3、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党员的教

育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成份比较复杂,有农民党员、退休职工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复退军人党员,素质差异较大。受社会环境、利益关系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往往只为赚钱谋生,考虑生存发展的多,考虑党员“权利义务”的少,组织观念较弱,心态较为复杂,有的党员甚至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成为地下党员。据调查数据显示,还有3的党员在企业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28的党员认为公不公开党员身份无所谓。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用工松散,职工大多数是临时性,党员、职工流动性大,在生产饱满、经济效益好的情况下,职工一般比较稳定;当企业开工不足,停产半停产、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职工就会出现流动,党员也不例外。党员在企业中,无疑由企业党组织管理。但党员离厂时,势必造成党员教育管理上的空档。

4、党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党建工作质量不高。多数企业反映,非公有制企业都关注最多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因此,党组织在选择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时往往受业主主观的限制,致使一些基本的党组织活动制度,如“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如城关镇三建司党支部,共有党员5名,其中,3名是项目经理、1名是公司会计,由于工作量大,承建项目多,党支部很少开展活动,党内的文件和精神一般也只通过行政会议的传达,党的工作只停留在每年按时上缴党费上。据对60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调查显示,每月参加一次组织活动的占35,三个月参加一次的占41.7,三个月以上参加一次的占23.3。据调查,没有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的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更困难,虽然有84的党员选择回组织关系所在地参加,但由于受工作时间和地域的影响,真正能够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的很少。

5、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难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分配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支配权都掌握在业主手中,党组织更多地是履行帮助、促进、监督、协调职能。调查发现,非公有制企业特殊的管理方式、生产模式使党员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加之工作关系不稳定,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政治权益得不到维护,致使党员不愿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力不从心。据调查,普通员工认为企业中22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突出,55.4的党员作用发挥一般,22.6的党员和普通员工无差别。

通过分析,我们感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大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还处于创业初期,生产规模小,从业人员少,党员更少,相当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有党员的企业仅49家,占企业总数的4,除6家已建立外,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只有3家。

二是部分基层党委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不够重视。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投放的力度也不够.没有深入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路与对策,工作开展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即抓农村党建硬,抓非公党建软;抓机关党建硬,抓非公企业软。

三是业主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认识不足。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今天,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尝到了党的致富政策甜头,对党有了一定的感情,或出于对党的朴素感情和信任,认为应该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因此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持积极、欢迎态度,并能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根据调查,在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有9户的企业在为建立党组织做准备。但个别业主思想认识模糊,不同程度制约党建工作的开展。一是担心。对开展党建工作存有四怕心理:一怕分权,担心党组织发挥作用会削弱自己的权利;二怕争权,怕党组织团结员工与企业对着干;三怕开展党建工作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四怕开展党建工作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二是无奈。认为共产党执政,不建党组织说不过去,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三是功利。认为建立党组织,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对外摆样子,把党组织作为急难时刻派上用场的“工具”。四是排斥。把开展党的活动与搞好生产经营对立起来,认为企业主要是抓经济,建不建党组织没有多大用场。调查表明,在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有19的企业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意愿,有35的企业选择看情况再说。这种情况表明,半数左右的企业对建立党组织持消极和观望态度。如,永联公司的业主朱**,从做小商贩开始起家,一步步积累资产,于2000年底在**县投资办厂。他深感创业的艰辛,害怕建党组织会分散精力,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对此项工作态度消极。

四是一些从业党员和普通员工对党的建设缺少认同、不够积极。我县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管理相对粗放,从业党员来自不同的区域和社会阶层,素质参差不齐,劳务关系不够稳定,还有的是属于季节工、临时工,缺少稳定的劳动保障。这些从业党员头脑中存有“打工仔”思想,认为自己靠勤劳获取报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与己无关,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有的党员感到在企业工作不稳定,也不想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由于这些党员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参与调查的411名普通员工中,有86.2的人只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自己的工资,68.8的人不太关注和不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4.3的人认为企业中没有必要成立党组织,11.4的人不愿入党、37.7的人认为入不入党无所谓。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普通员工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也制约了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

五是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存在着领导体制盲区。我县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城关镇辖区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就占到企业总数的94。但城关镇党委工作量大、面广,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分身乏术;县直有关部门党委由于忙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无暇顾及改制后企业的党建工作,而关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和党员发展工作的单位,如工商联、乡企局及当地工商部门等基本是各自为政,客观造成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大家都在管,都未管到位”的局面。

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对策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既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拓宽了新领域,创造了新机遇,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我县在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要突出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第二是企业党员人数少问题,第三是工作机制不健全问题。只有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才能突破“瓶颈”,开拓新局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跨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不断优化党建工作环境。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二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领导机构。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坚持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归口管理为辅的原则。县城个体工商户和没有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规模以上商业、餐饮业、宾馆服务业等以社区、工商部门等党组织或个体协会党组织管理;由国有、集体企业转制而成立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坚持以原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为主;对业务性较强的经济组织,如社会力量办校,以行业归口管理为主的原则。待条件成熟后,可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委,主抓县内重点规模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提供组织领导上的保证,杜绝管理盲区。二是要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定位。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与国有企业的本质区别在于企业资产属私人所有,与党和政府不发生经济上的归属关系。这就使企业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导致地位落不实,作用难发挥。鉴于此,必须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可以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定位为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起帮助、促进、监督、协调作用。三是要加强对企业主的宣传教育。要利用办培训班,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强化对企业主的宣传教育,做好企业主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白,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只有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导入并转化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源,才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二)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不断拓宽党建覆盖面。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哪里有非公有制企业,哪里有群众,哪里就应该有党员,有党的基层组织。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大组建工作力度,在50人以上的企业中消灭党组织空白点。凡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不足3名,可就近与其他组织中的党员建立联合党支部;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一种是确定党的工作联系员,一般可由乡镇党委负责联系企业的领导干部或组织干部担任,并明确相应的职责,以促进企业党建工作;另一种是树立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工作理念,先在企业中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活动来宣传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并为组建企业党组织创造条件。要坚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确保质量”的原则,努力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力争使每个企业党组织都有活力。

(三)大力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企业党的力量。党员是构成党的基层组织的细胞,没有党员就无所谓党的组织和活动。鉴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少,党的力量薄弱的现状,当前,要把发展党员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在工作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就发展抓发展的方法,一是要解决发展党员的来源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尽快完善与员工的劳务合同,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消除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好非党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企业党组织要通过集中上党课、个别交流谈心等形式,把党的思想和主张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并能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党的阳光播散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以此,增强党的吸引力,使非党员工在思想上先入党,成为党员发展的后备军。二是要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和分布结构,突出两个重点。即重点对象是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和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骨干,尤其是经营管理层人员,以提高决策管理层中党员比例,为党组织参与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打好基础;重点范围是员工20名以上,生产经营稳定的无党员企业,同时要扩大视野,积极培养发展企业中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员工,为这些单位组建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打好基础。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和党员发展联系制度,确定工作目标,落实配套措施,力争近年内使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有一个大的进展。在具体工作中,可通过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的“推优”制度,广泛物色入党对象,加强教育引导,抓好学习培训,促其健康成长。特别在没有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可通过由乡镇党委派出的党建工作联系员具体负责联系、物色、培养、发展党员工作,杜绝出现员工想入党,却找不到组织的现象。三是要积极探索实践。要充分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环境的特殊性,员工思想的多维性,动机行为的易变性,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严格党员标准,遵循发展程序,通过建立健全入党前公示等预审制度和入党后跟踪教育制度,来确保新党员质量。同时,要动员那些组织关系不在企业的党员,尽快将正式或临时组织关系转到企业,为企业党组织增添力量,也杜绝了党员管理上的盲区。

(四)坚持正常的组织活动,不断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照党章规定,开展经常性活动。但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内容、方式以及时间安排等方面,要注意切合实际,科学合理。要坚持组织生活与党员活动相结合,立足于提高党员素质,着力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组织开展一些工作需要、党员欢迎、业主理解的活动;坚持“业余、多样、灵活、务实”为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经济活动与党建活动相结合,相对集中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党组织的影响,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篇6: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党建工作如何找准切入点,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重大任务。最近,笔者采取实地走访、群众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县农村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党委对党建是生产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种认识:一是“无用论”。一些党委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级的考核指标、群众的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好坏为标准,抓党建工作是“务虚”不“务实”,没有实际作用,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二是“精力不够集中论”。从理论上讲,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党委的工作压力大大减小了,工作精力可以集中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乡镇党委成员反映普遍感到工作头绪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上级部门要求“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越来越多,且许多工作都是“一票否决”,使乡镇党委一班人如履薄冰,疲于应付,因而抓党建工作的精力难以集中;三是“一俊遮百丑论”,有的党委认为经济发展是关键,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党建工作会自然而然的跟上去。

2、党建工作现状影响了经济发展。一是部分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抓党建工作按部就班,抓经济工作缺乏创新意识;二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带”能力差。农村党员年龄普遍偏高,以合口镇群丰村为例,该村共有党员60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30名,35岁以下党员仅5名(其中四名外出务工);党员队伍缺乏新鲜血液,后继力量匮乏;党员干部受教育程度低,市场主体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相对落后。三是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影响了党建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服务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新兴经济社会组织,一大批党员和农村优秀人才聚集其间。随着这些新兴经济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各方面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但目前对“产业党建”的研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致使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出现了“真空地带”。在笔者调查的100多名经济大户中,有90以上的党员经济大户深有感触的说:像我们这些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党员,长年奔波在外,组织生活过得少,党的理论学习少,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刷下,党性观念好象没那么强了,再这样下去,虽然经济底子强了,但党性观念却弱了。

3、党建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式欠科学。部分党委“就党建抓党建、就经济抓经济”,在具体工作上体现为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创新不够,一些党委成员只会凭红头文件办事,按上级部署谋划,甚至凭老经验抓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对如何运用市场、行政、法律和现代网络等手段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则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将两者融汇贯通,甚至出现党建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

解决的对策

1、强化教育,夯实“党建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基础。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党建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可以依托各级党校、农广校和农村远程教育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他们领导经济发展、推进基层党建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理念,进一步夯实“党建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基础。

2、党要管党,跳出党建抓党建。一是要明确农村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负责人”,要树立不抓党建工作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工作是不称职的思想,明确党建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真抓实干,以党建促发展;二是要克服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定势,跳出党建抓党建。要把农村党建工作放在提高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考虑,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中来谋划;三是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上一篇:左半边翅膀下一篇:学校十大不文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