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02

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2日 10:48

来源:《求是》期号:2006.18作者:庞道沐

最近,我在湖南进行了专题调研,深感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民为了克服个体劳动和分户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作服务的原则,以约定共营的形式组建的民间自助服务性合作组织。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已发展到11647个,有的会(社)员上万人、经营规模上亿元;会员为167万人,带动农户19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7.4%。合作形式为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合作机制已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区域扩大为跨行政区域的广泛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发挥着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引擎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连成一片,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成一体,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产业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推进”上:推进了县域支柱产业的加速形成,如桃江县竹业协会率领8500多个农户,依托竹林资源优势,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产业开发,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升。去年全县竹林面积发展到72万亩,竹产业总产值达15亿多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0%,竹业增加值达9.98亿元,占全县GDP的35%,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推进了大户经济的发展,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能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可以放心大胆地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推进了龙头企业的扩张和质量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上联企业,下联农户,较好地协调了双方利益,帮助了农民增收,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加工和开拓市场,做大做强。

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

势地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中方县桐木镇湘珍珠葡萄协会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珍珠牌”商标,并取得了湖南省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打响了品牌,葡萄销售价比周边地区每公斤高出0.2元至2元不等,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

三是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培训基地,就是一个乡土人才的聚集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同时,加入协会的农户通过统一培训、进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农民素质。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为了使社员所养生猪达到外贸出口的要求,聘请专家来合作社举办科学养猪讲座,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

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营;统一服务开拓了市场,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扩大了产品销路;利益联系机制的建立使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凡是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收入,都要高于非成员农户的收入。

五是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在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上,实现自我决策,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肯定和尊重,而且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配套服务工作。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通过开展有效的对口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使会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尽管在湖南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处于自发、初始阶段,还是低水平、不规范,有的“官办”色彩比较浓厚,有的还流于形式。主要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性质不够了解,将其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混为一谈,与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一谈到合作就认为是“归大堆”。有的认为合作组织既无项目和资金支持,又不能直接增加税收,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有的认为农民素

质低,合作意识差,不具备应有的组织能力。由此出现了政府引导、扶持不够,管理不规范,活动不经常,部分农民对合作组织缺乏了解,创办或参与的热情不高等现象。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即使是搞得比较好的地方,也有40%以上内部管理无章可循,活动开展不经常,不仅影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也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是运作资金不足。每个地方普遍反映运作资金严重短缺,会员集资有限,银行贷款困难,经常为资金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协会发展后劲乏力,有的因资金不足已被迫停办。

四是法律地位不明确。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其性质、功能、组织形式未能在法律上得到规范。各类合作组织有的作为有限公司,有的作为社团组织,有的采取两边靠的办法,协会在民政局登记,再成立一家公司在工商局登记,以兼顾公益和经营两种属性。同时存在多头管理和指导不到位的现象,科协、民政、工商、农业、经管、供销社多家管理,又都没有真正管好,出现经济纠纷时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三、积极构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四大体系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要像扶持龙头企业那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

一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体系。应当尽快立法,从法律上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法人地位、产权制度、社员资格、登记程序、运行机制、分配方式等,使其运行有法可依,依法操作,健康发展。在目前条件下,可以先搞地方立法。

二是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体系。政府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级各部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职责和义务,优先吸纳其承担或参与国家的农业项目。财政部门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要的资金扶持,用于启动资金或贷款贴息等。税务部门应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税收体系,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金融保险机构应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低息贷款,允许合作组织及其成员以资产或担保的形式申

请小额贷款用于生产经营。保险部门应拓展农业保险,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工商部门应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登记门槛,对其注册商标等减免费用,鼓励创名牌。农业、质检部门应积极扶持合作组织及其成员树立质量标准意识,推广标准化生产,及时提供检验、检疫和质量、技术认证工作,帮助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纪检监察部门要依法严办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寻租谋利和摊派的个人或组织。

三是构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但许多地方出现了公共服务部门和合作组织“二合一”的现象。应逐步以县(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载体,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民合作组织相联结的方式,增加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供给,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技术服务支撑。

四是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监管体系。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放手发展与积极引导的关系,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制定出符合合作组织原则的章程,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人员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民主管理机制、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积累与发展机制以及风险保障机制等。应注重发挥合作组织一手牵龙头企业,一手牵农户的“链接”作用,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机制。同时,帮助其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盈余按社员交易额比例返还的分配机制,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应切实加大对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政策理论、科技文化和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技术技能、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篇2: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

(来源: 《中国农民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发布时间: 2011-06-30)

——摘自《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年6月总第25期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都对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中央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对实施好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做出的重大部署。如何正确理解和深入贯彻好中央的重要决策?最近,我们对湖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感到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一项战略任务。

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湖南的合作社加快发展,截至2010年9月底,全省合作社发展到6341家,带动农户257万户。2010年1-9月新增合作社2291家,是2009年全年新增数量的2.8倍。这种新型农村基层组织的迅速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湖南各级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对开展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全省已有512家合作社成立了党组织,其中单独成立党支部的163家,合作社党组织与村党支部合并设立的349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合作社正在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推力量。湖南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试点省,近几年来,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合作社不仅发展速度很快,而且逐步覆盖到粮食、生猪、柑桔、茶叶、棉花、水产等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领域,带动的农户越来越多,逐步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

株洲市2009年初还只有合作社35家,到2010年9月已发展到337家。毗邻广东省的郴州市宜章县脐橙、杨梅、蔬菜、养猪、养鸡等农业支柱产业都成立了合作社来带动。有的合作社成员不仅跨乡、跨村,而且跨县、跨市州,辐射半径不断扩大。隆平种粮合作社已在7个市的15个县发展种粮分社25个,已有1万多种粮农户加入合作社。一些传统产业过去因无法抵御市场风险而濒临萎缩,成立合作社后,产业发展焕发生机。益阳市安化县是全国柑桔生产大县,过去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为主,无力应对市场冲击,桔农饱受“增产不增收”之苦,一度出现桔农砍树现象。该县成立阿香柑桔专业合作社以后,对柑桔产业实行品种、技术、销售等统一服务,桔农收益大增。目前,合作社已吸收成员3800多户,带动农户近万户,柑桔生产基地发展到2万5千多亩。

二是农村党员干部正在成为引领合作社发展的骨干力量。调查中发现,农村党员干部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全省由党员骨干领办的合作社有1593家,占总数的31%,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中党员占50%以上。张家界市有合作社135家,其中由党员骨干领办的90家,占66.7%。湘潭市由党员骨干领办的合作社占55%。安化县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有30%是党员。特别是发展比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合作社,一般都是由党员骨干领办或担任法人代表。湘潭县响水乡青竹生猪专业合作社是青竹村党支部书记卢国良在2002年3月发起成立的,目前合作社已吸引附近10多个村的378户养猪大户成为成员。青竹村年出栏生猪2.8万头,人均17.5头,年出栏生猪超过500头的大户有15户,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00元,是成立养猪合作社前的5倍多。

三是合作社党组织正在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新生力量。作为适应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变革而诞生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不仅在党建形式上是一个创新,而且大都基本素质较高,通过合作社有效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战斗力。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合作社党员的年龄、文化结构明显优于其他农村基层党组织,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52.6%,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6.9%,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占13.5%,大多数党员是农村经济能人,党员队伍充满活力。安乡县、宜章县、岳阳市君山区等合作社党建工作抓得好的地方,当地党委、政府把合作社的党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素质的突破口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预见,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及其党建工作的加强,合作社党组织必将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力量。

主要模式

从目前各地进行的探索看,合作社的党组织建设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

与村党组织合并组建。在现有的合作社中,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的领办人是村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合作社理事会成员既是经济能人,又大都是村党支部成员或党员骨

干,这样的合作社基本上采取了依托村党支部设立党组织的模式。湘潭市石鼓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都是养猪大户,同时担任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养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主要成员都是村党支部成员,两个支部合并设立,共同开展活动。

按合作社发展规模单独组建。目前,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开始跨地域、跨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合作社大都单独成立党组织,有的隶属合作社总部所在乡镇党委管理,有的挂靠在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党委,有的由县委组织部门管理。宜章县乐水养鸡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分布在11个乡镇,该合作社于2009年11月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合作社总部所在镇的常务副镇长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支部成员分布在4个乡镇,定期集中开展党组织活动,每个支部成员负责一个片区的经营管理服务。有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党员人数不多,一般成立党小组,由上级党组织派出党建指导员。

合作社联合组建。一些合作社单独成立党组织的条件尚不成熟,又是从事相同行业,一般采取多个合作社联合设立党组织的模式,既健全了党的组织,又促进了行业整合。比如,安乡县棉花流通协会、凝福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白家棉花病虫害专业防治合作社在县委组织部、县农经局的指导下,组建了县棉花协会党支部,组织关系由县农经局党总支托管,党支部成立后,3个合作社实现了“强强联手”,承揽了全县大部分乡镇棉花行业的育种、防治、销售等业务,合作社规模迅速壮大。

在产业链上捆绑组建。一些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的合作社和部分紧密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合作社,一般以产业链为纽带成立党组织。浏阳市腾飞金桔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涉及生产、加工、营销等多个领域,合作社成员中48名党员散落在各个产业链条上,分布在3个乡镇,针对这一情况,该合作社成立了联合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确保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安乡县仙桃物流运输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天洁纸业有限公司,以农民购车参社的形式成立了一个拥有200多台货车的物流运输车队,在县有关部门与当地党委的指导下,将合作社党支部挂靠天洁纸业有限公司党总支管理,不仅在党建工作中考虑了产业链特征,而且密切了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巩固了合作社长期发展的基础,还带动周边500多名群众就业。

实际效果

湖南的合作社党建工作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各地进行的大胆探索,产生了明显效果和深远影响。

扩大了农村党组织的覆盖面。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新的经济组

织、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始形成并逐渐增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新的格局和任务。在合作社建立党组织,适应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扩大了党的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健全了党组织生活与工作制度。君山区丰盈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员中有26名党员,来自4个村,这些党员都是合作社的骨干,主要从事合作社的信息、收购、运输、销售等工作,流动性大,平时很少在家,难以按时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后,这些党员重新过上了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在合作社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由于有了合作社这一载体,所在党支部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党建工作领域,都体现了更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立党支部后,合作社的党员骨干普遍感到传、帮、带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合作社带动发展的能力更强。农民普遍反映,合作社和党支部成了带领他们致富的主心骨。慈利县花卉苗木合作社2003年成立时只有36户成员,花卉苗木面积不足100亩,2007年成立党支部后,支部书记王开慈将自己办的公司拿出来入股办社,目前已发展成员130户,花卉苗木面积达到2550亩,带动10个乡镇的308户农民,2009年成员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据调查测算,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收入水平比一般农户高出20%以上。不少村党支部通过推动合作社发展,在群众中的威信有很大提高,向心力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的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核心作用和执行力。各地在开展合作社党组织建设中,注重把成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合作社骨干,把合作社中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支部班子成员,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创造了条件。冷水江市锑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兼理事长吴成求,是一名从技工学校退休回乡的老党员,他带领成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已建立了3家分社、8个基地,水产养殖面积达1618亩,成员全部走上致富之路,这些农村的致富带头人要求加入党组织的越来越多,目前合作社255名成员中,已有党员113人,占成员比例的44.3%,成为党的先进性在群众心目中的具体象征。

拓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平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来开展。合作社的党组织建立起来后,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添了活力,丰富了创先争优的内容。君山区广兴洲镇党委在合作社党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组织和党员在公开承诺中积极为群众办实事、为社会作贡献,产生了好的成效。该镇丰裕养殖专业互助合作社党支部组织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帮助7户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为这些贫困户落实了“一年脱贫,三年致富”的具体措施。一些地方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组织合作社的党员开展“三比三看”(比技术,看谁生产效益高;比规模,看谁带动能力强;比奉献,看谁扶助人

员多)活动,把创先争优工作落到了实处。

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各地在开展合作社党建工作中,坚持“有利于合作社发展、有利于党员培养、有利于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收到了“党组织巩固、合作社发展、老百姓受益”的多重效果。目前,凡是建立了党组织的合作社,合作社掌握政策更及时、更全面、更准确,各项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规范,成员的向心力更强,许多合作社的党支部成为其开展对外合作的“金字招牌”,对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几点启示

从湖南各地开展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核心任务是根据新阶段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员结构发生的变化,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中心任务的结合点,探索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与新形式,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湖南各地在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方面的积极探索,促进了党的组织规范化、党员活动经常化,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大胆创新,对于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具有深远意义。

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稳固。合作社的加快发展,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今后,大多数农户将逐步加入各种专业合作社。作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合作社,将成为广大农民建立紧密经济联系的纽带,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成员之间的社会活动也必然随之增多,合作社对广大农民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讲,现在合作社的领头人有时说话比他们更管用。我国农民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一个最大的群体,对于合作社这一重要阵地,如果党组织不去占领和发挥影响力,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稳固将面临新的挑战。只有按照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的要求,及时建立和健全合作社党组织,才能始终保持合作社及其广大成员对党和党组织的向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把合作社的党建工作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要内容,不仅要抓,而且要早抓,不仅要鼓励各地抓,而且要全面部署来抓。

把党建工作与发展合作社结合起来,符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也是长期以来我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广泛的,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

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等等,都应当根据党建工作需要,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既体现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上,还应当通过“围绕经济抓党建”的思路,贯穿到经济发展的执行与操作层面。当前,各地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正式建立党组织的还为数不多,有党员无组织的现象比较普遍,合作社中要求向党组织靠拢的经济能人徘徊在组织边缘,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表明,在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合作社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党组织和党员骨干对推动合作社的发展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要求。

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摆在首位,合作社党建工作才会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党长期以来开展党建工作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党的领导和党组织建设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群众基础靠什么来维系?主要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南各地在开展合作社党建工作中,坚持把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和党员的主要作用放在维护农民利益上,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一大批“双强双带”型党组织和党员加速涌现,党员成为合作社中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农民在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中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合作社党组织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不少合作社从开始时对建立党组织的犹疑、抵触到主动要求、积极支持,合作社党组织建设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事实证明,只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合作社党组织就能够“建得起、站得住、立得牢”,实现健康永续发展。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是抓好合作社党建工作的迫切需要。目前,合作社的党组织建设仍然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事物,需要在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和总结完善。在调查中,各地反映目前合作社的党组织建设缺乏专门的指导性意见和相关配套制度,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党建工作的新领域,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目前跨地域的合作社越来越多,有的已经跨省发展成员,面临如何科学设置和管理党组织的问题;很多普通党员既有地域上的党组织关系,又有合作社的党组织关系,存在普通党员需要过双重组织生活的问题。应尽快制定下发加强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的专门意见,对合作社的党组织设置、管理关系、基本任务、党员组织生活、专业型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等做出具体规定,为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篇3: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0日

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产品产业化、工业化链条式生产方式发展为重点的重要转型时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的重要桥梁, 它的产生与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户与大政府”的突出矛盾,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 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 进而缓解中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湘潭县农业转型时期的基本特征

湘潭县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下游, 土地肥沃, 水网纵横, 农业人口众多,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农业种植和养殖比较发达, 是全国闻名的粮食大县、生猪大县、湘莲之乡。在农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性、优势型农业产业结构框架基本成型。

湘潭县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形成了具有湘潭特色的粮食、生猪、湘莲农业三大优势产业, 还有香菇、肉兔、黄花菜、甘蔗、西瓜等特色产业。在地域产品的自然支持下, 很快形成了以区域性农产品为特征, 以各环节优势链接占领市场为发展模式的产业式农业发展战略, 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基础框架。

2、初步完成农业生产的量变积累。

农村经济改革数十年, 由单一的生产自足到追求收入增加, 从传统种植到经济种植, 从自然种植到科学种植, 从自然品质到改良优化, 从自然品性到品牌建立, 充分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完成了量变积累, 具备了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最低量变要求。湘潭县积极深化农村改革,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变分散种养、各自销售的状态为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实现了农村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同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3、农业科技催化农业生产的质变。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加大,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提高, 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 从思想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意识和思维方式, 农业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有了质的变化。湘潭县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 推广良种, 普及免耕直播、测土施肥等农业种植十大技术, 推广大型农机具, 提高了农民种植水平, 并开展与农产品相关的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使得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4、市场经济主导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的进入, 使单一模式的传统农业生产从外部机制上被动地将农村土地、农产品、劳动力、农机等农业资源, 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整合, 引导农户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生产, 逐渐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 有力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湘潭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分散农户从单一的产前、产中等生产领域合作, 向流通、加工、品牌等经营领域合作拓展, 自然形成了种植、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

5、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以农村家庭承包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现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传统的单元土地耕作生产方式, 虽然巩固了农民劳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经济成果量少单一, 始终处于社会生产和经济链条的最末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行业经济互相牵制, 市场经济的出现等诸多外因与农业自身突破传统的内因矛盾, 诱发了农业生产方式必然发生改变:一是单一农业改变为复合农业;二是单元农业改变为链式农业, 这是农业转型时期的最根本特征。湘潭县引导湘莲、油茶、竹木、蔬菜等优势产业和食用菌、禽类 (三黄鸡、天鹅) 、茶叶等特色产业, 把分散型的生产方式变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单元环上形成优势组织结构, 形成产业链。

二、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新变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 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 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如火如荼, 在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实现生态高效农业,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照抄照搬国外经验, 因地制宜, 走出了一条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的政策情境日益宽松以及农户需求的拉动, 湘潭县的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了契机。截至2011年12月, 全县19个乡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计235家, 全年新增合作社34家, 其中生猪养殖74家、水稻种植40家、蔬菜种植25家、其他畜牧18家、竹木制品12家、水果7家、养鱼8家、农机具4家、其他47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80家, 民政部门登记的协会55家。注册资金共3, 500多万元, 入社农民约4.7万户, 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达到12.8万个。通过合作社或协会+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合作组织也不断壮大。

2、多种模式竞相发展。

目前, 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合作形式不断增加, 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合作社模式, 发展多种合作社模式并存。推广以养殖协会牵头的“青竹模式”、以乡镇畜牧站牵头的“石潭模式”、以生猪贩运公司牵头的“建光模式”等成功的协会运作模式, 逐步建立以村级组织为基础、乡镇组织为依托, 县级组织为主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 寻求能为农民创造更多收益的合作途径。现在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拉动型———聚宝金昊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模式, 即以龙头企业为骨干, 吸收农民参加而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二是基层组织带领型———八角香菇专业合作社模式, 由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创办而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三是能人带动型———雁芙生态农牧发展合作社模式, 由能人大户牵头, 与农户结成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四是返乡农民工创办型———香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模式, 由返乡农民工根据自身的技能、经验、资金、渠道等资源, 自谋职业创办的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的组织形式看, 除了松散型的专业协会继续发展外, 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正在加快发展, 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利益分配和运行机制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呈现出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趋势。

3、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湘潭县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加、销全过程, 从农户间生产技术合作向与科研单位、加工企业、营销网点 (经纪人和营销大户) 等生产经营各环节合作推进。有一些合作组织实行了种苗供应、原料供应、疫病防治、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品牌包装、产品销售、基地认证等“几统一”服务。湘田水稻种植合作社从种子供应到稻谷加工销售, 为社员提供全程服务。响水乡青竹村的生猪协会通过与龙头企业———伟鸿食品有限公司合作, 采取“七统一”的方式 (即统一培训、统一购销、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贷款、统一结算) , 实行生态化、精细化、集约化养殖, 发展规模高效的生猪产业,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切实解决农民卖猪难问题, 协会会员的收入也以年40%的速度增长。

4、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逐步形成, 市场的不断开拓, 湘潭县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 以产品为依托, 服务范围已从本乡本村为主转向跨乡镇、跨县域拓展, 发展的规模在扩大。如湘潭县香菇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本村的66户会员, 随着产业的发展, 辐射周围2个乡镇村, 100多户会员共种植香菇100多亩。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力、影响力与辐射力正在逐步增强,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涉及范围包括水稻、生猪、湘莲、香菇、奶牛、水产、家禽、养蜂及竹制品、无公害水果等十多个领域, 所有的乡镇都已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农业转型时期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但是作为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受宏观环境和农户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在总体上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态势和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缺乏。

当前, 湘潭县农民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围绕某一产业或产品为农民提供购销、技术服务的专业协会, 真正由社员平等入股、进行盈余分配的符合合作社原则的合作社企业还很少。农户需要给农产品找到合适的销路, 合作组织在其中应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现在看, 这种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平等、不够紧密。湘潭县多数合作组织同龙头企业签订合同, 将生猪、湘莲、稻米等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出售给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再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提高其附加值, 销售到市场上。合作组织本质上仍停留在订单农业的层次上, 依赖于龙头企业生存。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是不同的利益主体, 分居产业链条的两端, 利益分配不均, 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会利用合同取得更多的利益, 而把市场风险更多地转嫁到农户头上。现阶段农户并没有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 还享受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增值效益;另一方面合作组织内部结构松散, 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当农产品销路不好的时候, 农民会积极合作, 谋求共同利益, 而当农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的时候, 农民往往违约, 以更高的价格卖给第三方, 合作组织还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2、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目前, 湘潭县农民合作组织数量虽多, 但规模普遍偏小而且分散, 绝大多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种养项目, 搞加工流通的少。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的产品停留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初级产品生产上, 加工转化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都较低, 优质品牌产品不多,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最底端, 市场竞争能力不高, 获得利润的市场空间很小, 影响力有限, 及时了解宏观信息的能力较差, 无法做到根据供求关系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时, 龙头企业往住不能按保护价兑现收购 (违约成本较低) , 农户们面临的仍然是严重亏损, 生产能力受到削弱。合作组织虽然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共同闯市场, 但在面临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较大的市场波动时, 其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无法有效地维护农民利益, 抵御市场风险。青竹生猪产业协会成立7年多来, 经历了2002年、2006年、2008年3次猪价大幅下跌。如2008年生猪生产出现过剩,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和疫情的影响, 毛猪价格大幅下降, 到2009年4月毛猪价格已经降到4.7元/斤。据养殖户说, 养一头250斤的猪要亏200元。由于组织规模小, 开放程度低, 对外谈判能力弱, 自我保护的能力普遍较差。

3、资金筹措困难。

由于农民合作组织从事的产业基本上都是与农业有关的、风险性大的、效益不高的行业, 自身的积累能力也不高, 这些因素导致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资金普遍不足。在目前的社会政策环境中, 合作组织贷款、借款相当困难。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大棚、基地、牲畜等动产, 这些动产往往不符合金融机构规定贷款抵押物的标准, 而作为不动产的土地要作为担保物难度很大, 金融机构很难对它们开展贷款担保业务, 因没有实际资产担保, 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 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所需流动资金, 来源于入社社员股金的占66%以上, 来源于向入社社员和民间借款的占28%, 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6%, 而且几乎全部是以法人代表私人房产作抵押才能获得贷款。

4、成员素质有待提高。

多数合作组织成员在直接获得生产技术、项目资金、合同订单方面兴趣浓厚, 而在政策引导、团结合作、经营技能、机制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运作等方面意识淡薄, 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意识不强, 眼前利益看得多, 长远利益看得少;自己利益看得重, 他人利益看得轻;同时一部分成员诚信合作意识也不强, 只愿利益分享不愿风险共担, 客观上制约和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 应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步伐, 让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并更多的分享发展成果。在农业转型时期, 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创新农村金融。

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处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 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改变合作组织融资现状, 应从各方面加大农村金融改革。一是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信贷支农重点, 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 重点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社员联保贷款, 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难”问题;二是各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押品范围, 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在不改变土地的性质、用途并在承包期内的前提下, 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效解决其“担保难”问题;三是激活民间投资, 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各级政府应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 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四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信贷专项担保基金, 由政府出资进行担保, 把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金融信贷担保支持的对象,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保障。

2、健全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户进入农业产业链条,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经济主体, 各经济主体依托农业产业链结成了经济联盟和利益联盟, 只有使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才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合作组织与入社农户通过订单收购、股份经营、劳资合作、二次返利、品牌连接等方式, 建立健全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形成真正意义上“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使农民通过产业化链条上的各个组成部门多层次获利, 让农民更多享受到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从而促进主导产业的膨胀, 增加了农民的致富门路, 有效的解决长期存在的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同时, 制定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建立起一套自律机制, 规范运作机制, 使社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依法运行。

3、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湘潭县发展养猪协会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实现龙头企业与协会发展的“双赢”。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各类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高企业带动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 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靠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信息优势和销售渠道, 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 实现良性发展。同时,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大户等在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大户, 他们或者把握一定的销售渠道, 或者把握生产技术, 或者有较强的外联能力, 通过他们领办专业合作组织, 能较好地解决信息、技术、资金、销售渠道等方面的问题。

4、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产业。

只有以优势产业为依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才会有稳固的基础,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湘潭县从实际出发, 围绕做大做强生猪、水稻、湘莲优势产业, 扶持香菇、肉兔、黄花菜、甘蔗、西瓜等特色产业, 并通过协会的发展, 变传统产业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得到壮大, 农村经济得到繁荣, 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通过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既把握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又兼顾了地方的平衡, 还保证资金的使用方向。因此, 湘潭县在选择项目点的实际工作中, 始终坚持产业的竞争优势, 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优先考虑。项目资金的投入, 带动了合作社的管理, 在农产品的选种、培育、储运、保鲜、质量安全、品牌注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颜华.运营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J].农业经济, 2009.5.

篇4: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财政支持;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和相关服务的农民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以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分配和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作为农业大县,江西省宁都县加快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宁都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作为国定贫困县,宁都县近年来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催生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截至2015年底,全县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1个,加入农村经济组织的会员16100个,吸引和带动农户9.2万户;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有资金总额15484万元,年经营收入2252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20余元。

(二)现实作用。

1.促进产业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通过“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如全国示范点、宁都田头草席专业合作社,一头联着农户,一头联着市场,自1997年组建后,指导席农进行专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做强做大,使该镇成为全省“草席之乡”,辐射全县10多个乡镇。目前,全县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黄鸡、脐橙、蘑菇)和十大区域特色产业(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红薯、席草、白莲、茶叶、蚕桑、烟叶、生猪、罗非鱼),已建成产值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20家。

2.促进利益集群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大特点是,在组织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个先富起来的利益群体,带动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黄鸡产业合作社、蘑菇专业合作社、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创建,使该县诞生了数以百计的“十万元户”、“百万元户”。

3.促进农民组织化。在“自愿、平等、自主、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农户,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原来政府不好办、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如引导产业、调节市场、调节供应等,通过合作组织能起到较好的自律、自为作用。如梅江养猪协会,2004年运作以来,根据县城人口集中、食肉量大的特点,与定点屠宰中心、屠商协调,安排会员的生猪出栏、日平均屠宰生猪120头,既提高了养猪户的收益,又满足县城肉食供应。

(三)存在问题。

1.组织层次偏低。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为社团性质,企业性质的较少,处于“官办”、“牌子”性质的较多,组织内部产权不明晰、机制不健全、章程不规范、权责不明确、交易手段较单一、运作水平较低。

2.辐射能力较弱。一些合作社(协会)只限一村或若干少数农户中联合,企业多是在购销流通环节,难以发挥辐射效应。就全县来说,按现有6100个会员参加合作组织计算,其覆盖面约2—3万人,覆盖率不超过全县60万农村人口的5%,这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也是很低的。

3.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经济实力,没有必需的公积金和风险基金,发展后劲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不强。

4.发展环境不优。由于条块分割,受部门利益驱动因素影响,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不足,引导不力,服务不到位,主动帮助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困难不够;融资困难、投入不足,单靠合作组织自身积累,发展难以为继。

二、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为加快和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宁都县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税务、工商、金融、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在减免各种税费规费、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支持上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县乡两级财政要安排试点示范的预算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各乡镇每年安排1—2万元,用于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工作的开展。从多年来的运作情况来看,其成效是明显的。例如,省级示范点、宁都长胜镇蘑菇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3月正式成立以来,每年得到省、市、县、乡四级财政扶持资金,目前该社已发展到50万m2的种植规模,按每户菇农的菇房平均占地面积2000m2计算,每户菇农年均纯收入近3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民直接受益800万元,劳动力工资增加500万元。

与此同时,财政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也出现了新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对数量多,财政直接支持资金相对总量少。宁都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161个,涉及农业产业化的各个领域、每个环节,而县财政每年直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有100万元。累计省、市、县、乡财政,每年财政支持总额充其量才300万元左右。二是支持硬件建设资金相对较多,支持软件建设资金相对较少。在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总量不多的情况下,在投入的比例上也不协调,大多倾斜在完善基础设施上,而对技术培训、品牌宣传等一些软件建设的投入甚少,甚至没有涉及,直接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县乡财政支持相对较多,省市财政支持相对较少。宁都县作为贫困县,县财政每年能直接安排资金10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比省市财政扶持情况,省市财政支持资金总量只有县乡财政支持资金的1/5。

三、加大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度的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财政扶持重点应在“三扶一保”。

(一)扶“基”,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和前提。财政支持首先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基础设施,添置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土地征用,水、电、路的“三通”等,扩大硬件规模,为提高服务功能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扶“智”,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软件建设。软件建设包括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可以说是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与智力支撑。对于软件建设,合作社成员在思想意识上是不夠重视的,在资金的承受力上是力不从心的,财政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因此,财政要齐头并进地扶持软件、硬件建设,彻底改变重“硬”轻“软”的状况。

(三)扶“牌”,即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品牌培育、宣传推介方面的扶持。打造品牌、宣传推介,需要不少资金,这就需要财政给予大力扶持,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和产品推介,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服务能力,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

(四)保“险”,即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提供财政支持。针对专业合作组织抵御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的能力还很弱的问题,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财政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并为其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风险防范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时,能够有效地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

篇5: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肖彬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市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

我市把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初创时期的粗放式经营向规范化发展的转变,呈现出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据调查统计,我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5个,近五年来,年均增加100个;成员16.9万人,带动农户38.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0.2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活动范围已由一村一乡发展到了多乡或数县,涵盖的领域也从单纯的农产品销售发展到了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信息、科技和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是发展类型多样。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企业(公司)依托型。即由企业(公司)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为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的环节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24个,占总数的3.5%。二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即由种养、加工能手牵头发起,以“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养、加工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有456个,占总数的66.6%。三是部门牵头引办型。即由农业、供销等部门牵头发起,以“部门、单位+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有关部门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112个,占总数的16.4%,其中农业部门领办24个,供销社领办39个,其他部门领办49个。四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即由村集体组织发起,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45个,占总数的6.5%。此外,还有其他形式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8个,占总数的7%。

三是增收效果明显。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总收入达9.02亿元,盈余1.4亿元,合作组织成员年人平纯收入比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出1574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亮点,农民增收的重点,乡风文明建设的基地,民主管理的榜样,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

四是发展氛围良好。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明确扶持政策。各级经管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注重培植典型。新闻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舆论宣传。广大农民群众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热情越来越高。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带来的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民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我市发展的实际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

壮大,必须夯实基础,创新机制,打造品牌。

(一)必须夯实产业基础。我市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一是要有好的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企业)联结起来,从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使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全市几村一品、多乡一业等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比较效益大幅提高。南县部分乡镇过去一直以粮棉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不高。从2001年开始,下柴市乡蔬菜运销大户艾元满牵头成立九洲蔬菜专业产销合作社,吸收农户为社员,带领社员引种了大葱、韭菜等高效蔬菜品种,并实行滞销时按保底价收购,畅销时按市价收购,促进了蔬菜种植的大发展,蔬菜种植面积由建社前的240亩,发展到现在的基地面积30000多亩,辐射带动60000多亩,亩平经济效益比过去常年种植的棉花高出800多元。在这样一批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南县区域化种植蔬菜达25万亩,农民因此增收达2亿元以上。全市优质稻米、林纸竹板、畜禽水产、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产业的初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有能人带头。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三分之二是由那些在某一个行业或领域的能人牵头组织、或几个能人合作组建。这些能人的共同特点是头脑灵活、市场经验丰富、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具有一项或多项特长、当地群众拥护。

三是要有龙头企业带动。现在,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在着力做大自己的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建立更为巩固的关系,可以说,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以壮大的动力所在。我市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只有24个,只占总数的3.5%,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龙头企业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四是要有科技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办得是否成功,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上,即生产或加工的产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是否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必须强化科技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搞好农村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努力为市场提供优质、高档的绿色农产品。目前,我市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认识到了科技的巨大作用,开展了自主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引进和与科研院所联合等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沅江市的“湘株王”苎麻专业合作社,近年每年从利润中拿出10%作为技术培训和推广费用,引进和推广了6个新品种,聘请了5名技术专家,近几年选送了10名社员去省农科院培训,自己还不定期组织开展培训班,对全体社员进行轮训,并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在基地做到了统一优质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质量,生产的“湘株王”优质苎麻比常规麻亩产高75-100公斤,每亩收入高出400多元。其成功经验在于严格把好了五关,即优质种苗关,技术培训和服务关,标准化生产关,农产品精深加工关和统一销售关。

(二)必须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定发展的保障。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所以出现“一年入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就是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的结果。从我市的情况看,不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内部运行机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套切合自己实际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内部管理机制。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建立了章程,建立健全了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在社(会)员中按“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产生的收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大都采取按股金分配红利和按销售额计算二次返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比例额定,定期分配,结果公开,既体现了效率原则,又体现了公平原则。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每年的5月1日到7日召开股东大会进行利润分配,盈利的50%作为股金分红

和二次返利分配给社员,50%留作风险保障基金、奖励基金和发展基金,近几年来累计返利26.52万元,社员户平493.5元。

三是风险防范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每年的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于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对社(会)员农产品实行保底价让利收购和给受灾社(会)员直接补贴等方面,为社(会)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7年,沅江市“湘株王”苎麻专业合作社就投入40多万元,对苎麻种植基地部分路、水、渠、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南县鑫欣渔业合作社购销鲜鱼近500万公斤,向社员让利每公斤0.1-0.2元,共让利60多万元;南县九洲、裕康两个合作社部分蔬菜种植户受灾,两社分别补助社员21万元和13万元。

(三)必须打造自主品牌。自主的产品品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后,就能做到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协调价格,从而提升商品质量和档次,扩大规模,形成拳头,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在统一的品牌下,还有利于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凝聚力,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安化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注册了“阿香”柑桔品牌后,在社员中迅速统一了柑桔生产技术标准和包装设计标准,形成了产品“拳头”优势,“阿香”牌柑桔在东北等地市场成为知名品牌,每公斤均价高出普通柑桔0.5-1.0元,产品供不应求,去年该社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6900元。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好更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牢牢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确的发展原则和方向,才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成立专门的指导协调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协调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承担起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调职责,制订好发展规划,搞好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示范,落实扶持政策。要充分发挥好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联合各方力量,形成扶持、推动的合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二是多方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在各个层面广泛开展合作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有组织制度、有较大规模、有自主品牌、有明显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四有示范活动”,评选“益阳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和“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先进单位”,“十佳单位”由市政府颁发奖牌和一定数量的奖金。要针对农民群众的各种思想顾虑,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教育,多用典型的例子,多用身边的人和事去启发农民,带动农民,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过去的大锅饭的本质区别,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创建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质内容,掌握工作方法,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指导不领导,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为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扶持引导,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步伐。

一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和捆绑使用扶贫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销售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以及向成员供应农用生产资料等要给予税收优惠。

三是银信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额度的低息贷款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自有资产或成员联合的方式进行担保,不断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额度。

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基地建设、加工设施建设以及鲜活农产品运销等,有关部门应在用水、用电、用地和道路通行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先解决用地,执行优惠电价,享受“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五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品牌,申请产品质量认证,制定生产技术标准等,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并在费用上给予减免优惠。

六是允许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各级财政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等各类项目,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立项扶持。

(三)加强工作指导,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

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章程、法人治理机构、利益分配机制等。

二是加强专业培训。这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要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经营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合作组织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要分层次对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指导水平,着力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专门指导人员,逐步建立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体系。

篇6: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及其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的农民、组织或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以搞好服务、促进发展、增加收入为目的,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和其他方式,实行自我管理、民主决策、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我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1998年成立的郭家坝镇原桐树湾村科普协会。截至2004年底,全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0多个,加入组织的农户有1180户,辐射和带517878秘书网动周边农户近12000户。从组织类型上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龙头企业依托型。由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组织。其特点是:通过订单的形式,连基地连农户连市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如杨林桥镇以富锋魔芋公司为龙头组建的天鹅魔芋生产加工营销合作社等。

2、主管部门扶持型。依托政府或财政、农业等主管部门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组织。其特点是:在资金筹集、内部管理等各方面较多地依赖于政府或各部门。如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梅家河板栗协会等。

3、基层组织主导型。基层组织结合本村产业实际组建起来的专业组织。其特点是:村“两委”干部为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一并行使合作组织的各项管理职能。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西瓜协会则为这种类型。

4、能人效应带动型。在一些具有生产技术专长的乡土人才或销售能人的带动下,周边农民在技术、销售等方面以其为依托自发组建起来的组织。其特点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而成,并以能人为依托发展。如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第十三社区桑蚕协会就是这种类型的组织。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17878秘书网建设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且这些组织也仅具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但在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组织和指导广大农民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形成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农民专业协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按照“远抓柑桔、近抓瓜果、狠抓畜牧、多经致富”的思路,带动农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出了特色,调优了结构,调富了农民。

2、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技术和品种改良方面,亟需提供服务,但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服务手段、方法及内容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显示出独有的优势。如全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之一的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指导农民生产、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标准化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社在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红心”脐橙枝条,聘请专家现场传授柑桔嫁接技术,再通过社员辐射全镇柑农,不仅提高了童庄河流域17个村的柑农种植技术,而且为全镇乃至全县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2004年刚成立的梅家河乡板栗协会,积极主导全乡的板栗销售,改变了过去外地商贩、本地小贩各自为阵的混乱收购局面,维护了栗农的利益,全乡通过协会有组织地销售板栗,均价比上年提高了0.4元/公斤,仅此一项栗农增收近20万元。

4、发挥了能人带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致富能手为主心骨,产生了“能人”聚集效应,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把全镇90多名柑橘销售大户吸纳到合作社,充分整合这些大户的市场信息资源,主导了全镇的柑橘销售。2004年该镇脐橙社会产量达6万吨以上,有近60%是通过合作社有组织地销售出去的,其中仅该社理事长韩永武为外地客商代收和自行组织外销就达4000多吨。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规范完善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与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其组织方式、管理办法、合作形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组织形式上的依赖性。一是组建上依赖。我县现有的初具发展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由政府及农业、财政等部门及基层组织创建而成。二是管理上依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起来以后,仍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基层组织行使管理职能,背离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理念和原则。由于这种从组建到管理自始至终纯粹的依赖性存在,导致行政色彩浓厚,许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社员(会员)没有自主活动的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独立意

志的途径,民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合作形式上的松散性。517878秘书网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在管理部门登记,其名称极不规范。二是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章子、无牌子、无场所。三是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极不规范,有的没有制定《章程》,有的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等,最关键的是组织与社员(会员)间的利益联接和分配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

(三)生产经营上的局限性。一是合作范围上的局限。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为镇、村内合作,没有摆脱行政区域的圈子,合作范围较窄;产业也只局限于柑桔、魔芋、桑蚕、高山蔬菜,且大都为同一产业内合作,没有跨产业合作。二是产业规模上的局限。我县除柑桔产业外,大多数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服务手段上的局限。我县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收益,服务功能较弱且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四是人员素质上的局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发展规模上的艰难性。一是资金瓶颈制约。全县95%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经济收益,由于资金运作困难,许多想办的事情办不成,更谈不上发展。二是配套的法规政策不到位。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缓慢,远远不适应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迅猛发展,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身份、登记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缺乏政策支持。虽然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性文件,各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地方也没有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对象应当分层次,宣传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一是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义和合作经济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在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地方,对农民群众进行合作社基本知识的宣传,使其明白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以达到唤起或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社意识的目的。三是对已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地方,则主要是对合作社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社基本制度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以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和经营水平。四是在合作社基本知识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合作社骨干和合作社企业家(发起人)的发现和培育,通过他们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二)抓好现有典型,总结经验推广。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大面积推开,而必须是认真培育好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典型,注重成效,通过成功个案的示范作用,帮助农民认识合作经济,带动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农民专业合作要注意产业种类、服务领域和领办主体的多样性。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作的切入点。要针对农民的意愿,把重点放在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上。可以首先重点开展某一个方面的合作,取得经验后逐渐扩大合作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应当包括组织制度规范性的建设,要始终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以及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的民间性和服务性。

(三)加大政策扶持,优化517878秘书网发展环境。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及办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企业、社团组织区别开来,在工商登记、税收优惠、信贷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突破发展的资金瓶颈障碍,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鼓励相关部门牵头兴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现有的农村经纪人逐步过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不断壮大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队伍。

(四)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从我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探索,多种模式发展。比如在合作组织形式上,可以兴办农产品专业、销售协会,也可以兴办中介、科技服务型协会;在合作机制上,可以是以产品或生产要素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其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在合作层次上,坚持多层次并举,可以由农村经营大户、有专长的农民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兴办,也可以依托农技部门、供销部门兴办;在合作范围上,可以由村(组)、乡(镇)举办,也可以跨村(组)、跨乡(镇)举办;可以围绕第一产业办,也可以围绕第二、第三产业办,还可以与外来农户或外地企业办。

(五)把握发展重点,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特别是特色优势产品、产业来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只有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做大做优、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组织。围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发展农资消费合作社;围绕优质资源和主要产品,发展专项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一体化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效益;围绕交通优势和物流,发展运输合作社;围绕社区服务,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把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环节,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广新技术、新标准的载体,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发展水平。

上一篇:工勤技能职业道德题下一篇:肥儿丸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