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力量的杂文随笔

2024-04-30

潜在力量的杂文随笔(精选8篇)

篇1:潜在力量的杂文随笔

我们受到了影响,我们自身没有可以进行抵抗的力量,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受到了影响。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感受:在无意识的接受外部印象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让习惯势力压抑了自己心灵的能力,并违背意志在自己心灵里播下了萌发混乱的种子。

在民族历史里,我们更广泛地发现了这一切。许多民族同类事情的打击,他们同样以各种不同方式受到了影响。

因此,给全人类刻板地套上某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或社会形式是一种狭隘的做法。一切社会理想都犯这种错误。原因是,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再是同一个人。一旦有可能通过强大的意志推翻整个世界,我们就会立刻加入独立的精神的行列。于是,世界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梦幻般的自我沉迷状态。落幕下来,而人又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玩耍的孩子,像是一个早晨太阳升起时醒过来,笑嘻嘻将噩梦从额头抹去的孩子。

自由意志似乎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它是无限自由、任意游荡的东西,是精神。而命运——如果我们不相信世界是梦幻错误,不相信人类的剧烈疼痛是幻觉不相信我们自己是我们的幻想玩物,命运抗拒自由意志无穷力量。没有命运的自由意志,就如同没有实体的精神,没有恶和善,是同样不可想象的,因为,有了对立面的事物才有特征。

命运反复宣传这样一个原则:“事情是由事情自己解决的。”如果这是唯一的真正的原则,那么人就是在黑暗中起作用的力量的玩物。他不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他没有任何道德差别,他是一根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他看不透自己的地位,如果他不在羁绊自己的锁链里猛烈的挣扎,如果他不怀着强烈的的兴趣力求搞乱这个世界及其运行机制,那将是非常幸运的!

正像精神只是无限小的物质,善只是恶自身的复杂发展,自由意志也许不过是命运最大的潜在力量。如果我们无限扩大物质这个词的意义,那么世界史就是物质的历史。因为必定还存在着更高的原则,在更高的原则面前,一切差别无一不计入一个庞大的统一体;在更高的原则面前,一切都在发展,阶梯状的发展,一切都流向辽阔无边的大海——在那里,世界发展的一切杠杆,重新汇集到一起,联合起来,融合起来,形成一体。

篇2:潜在力量的杂文随笔

某日,好友相聚,觥筹交错,你言你的烦恼,我语我的苦闷,倾诉是因为活着的力量!晚上,一个家长给末发来微信: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孩子,可是他学习不好,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末回复: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你努力就是活着的力量!外地,沈腰潘鬓消磨,暗淡无色的年龄,在面对青山绿水,枯藤老树时,却总有徜徉大地,拥抱自然的渴望,这也是活着的力量!

微信,丈夫回信:我不想苟且的活着。末回:我还是苟且的活着吧!诗和远方也在末的苟且里,今日愁肠学尽丁香结,明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在心绪凌乱的诗歌里,绽放活着的力量!

周末,末读茨维格,女儿也悄没声息的读,末读毛姆,女儿某人突然对末说:我四分之三喜欢女人,四分之一喜欢男人!末没想到女儿这样执着的被影响!这份被关注怎能不是活着的力量!星空,当夜晚仰望您时,宇宙浩瀚无垠,人类渺小如尘,有幸在皓月当空时与您对话,忍更思量,怎能不珍惜活着的力量!

篇3:潜意识,左右人心的潜在力量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给测试对象一些非自己选区的美国州长及参议员候选人的照片,要求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模拟投票。没想到,模拟投票的结果竟然和稍后公布的正式投票结果十分接近!这不是巧合,而是潜意识的功劳。当我们决定投票给谁、买些什么、去哪里度假和其他许多事情时,潜意识思维往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先入为主的判断】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负责理性的思维与情绪,而潜意识是非理性的大本营。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家发现,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从石器时代智取乳齿象、中世纪的骑士长枪竞技,到在2]世纪卖空苹果股票,意识和潜意识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提到,自发思考十分快速、有效率且通常不在意识思维的范畴,因此无关深思熟虑,也缺乏计划性,只需要简单的刺激就能有所反应。例如看到此页的文字,就可以轻易联结它储存在脑中的字意。受控思考则完全相反,需要刻意且相对缓慢地在意识思维中进行推敲,想想你在填个人所得税申报书时花了多少心力就知道了。

我们必须先知道潜意识思维对我们的影响,才不会被这些难以理解和控制的冲动所淹没。各种行为(例如交友、快速适应新工作或克服酗酒问题)的调控能力,除了受到基因、性格和社会网络的影响之外,也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辨识并克制各种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自发冲动和情绪。我们如果想要自在地生活,就必须先认识自我的潜意识思维。

当我们遇到陌生人时,对他的第一印象甚至在对话开始前就已经产生了。我们可能会观察对方的种族、性别和年龄,这些特征会自动联结到已经内化的刻板印象,默认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例如懒散、讨喜、机智等。

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厘清各种正面和负面情绪的来源,并且时常误解它们真正的起因。有一项经典的电话访谈研究显示,访谈当天的天气会影响受访者对自己人生的整体评估。如果当天是好天气,受访者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一生过得不错。当受访者被要求注意当天的天气时,天气对他们造成的情绪影响便不复存在。

【行为影响心理】

德国乌兹堡大学的弗里茨·斯特拉克在20世纪80年代和同事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发现受试者的脸部表情(微笑或皱眉)会影响他们对眼前物品的评价。受试者用牙齿咬住铅笔(此动作使用的肌肉与微笑时相同)或用嘴唇抿住铅笔(使用的肌肉与皱眉时相同)时,会促发相应表情暗示的心理状态。

有许多生理动作和知觉感受都会诱发具有象征性或隐喻内涵的心理状态。例如,想起过去曾经伤害别人的情感,会让你比较想要友善地帮助别人并和他人合作,这是一种对过去恶行的补偿心态。另一项广为人知的研究也显示,提醒受试者回想起某件感到罪恶的行为之后,如果受试者有洗手行为(研究人员佯称实验室中容易传染感冒而要他们去洗手),则似乎可以“洗去”他们的罪恶感;和没有洗手的受试者相比,洗完手的受试者所有的友善或帮助倾向都会消失。这个现象被称作“麦克白效应”(源自莎士比亚剧作角色“麦克白夫人”的强迫性洗手仪式)。

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一项研究显示,一些政治倾向较为保守的受试者接种H1N1流感病毒疫苗之后,对新移民的态度会比没有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友善。流感疫苗对他们的保护似乎延伸到了他们对新移民的观感,让他们觉得新移民比较安全、没有侵略性,也不会破坏自己现有的文化。

人们时常用比喻描述周遭的人和事,例如“紧密”的人际关系或“冷酷”的父亲。一个被称作“概念鹰架”的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善用比喻,是因为心中的抽象概念和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有强烈的联系。研究显示,握着热咖啡的受试者与握着冰咖啡的受试者相比,容易觉得眼前的人温暖、友善且大方;坐硬椅子的受试者比坐软椅子的受试者表现得更加强硬而且不愿妥协;此外,握住粗糙的物品也会让受试者对社交状况感到突兀且不顺利。

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对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进行粗略的“好与坏”的分类。这些无法察觉的自动反应甚至会转化成许多行为,影响我们去接近或远离某事物。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维尔斯最近根据这个想法,开发出一种介入疗法治疗酗酒。在治疗中,病人必须一边不断推开一个把手,一边看与酗酒有关的图片。一年后,他们对酒精反射性地表现出了较多负面态度。肌肉运动在潜意识层面与回避反应建立了联结,并发展出对酒精的负面心态和根深蒂固的拒绝反应,使得病人在离开医院后仍然可以成功克制饮酒的冲动。

【自由意志并非时刻工作】

关于行为的动机,现代的理论观点与弗洛伊德的不尽相同,因为前者的结论来自对普通大众的群体研究,而后者的结论则是来自对精神病患的个案研究。现代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套心理系统,此系统可以在意识可察觉和不可察觉的两种状态下运作:而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心灵具有和意识活动完全独立的运作方式。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某个自我设定的目标,我们追求该目标的方式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马赛厄斯·皮斯格林尼和查尔斯·弗瑞斯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威尔康基金会神经造影中心时,曾研究过这个现象。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一收到他们给的信号就以最快速度去推动一个把手,而在每次给予信号前,受试者都被有意或无意地暗示,推完把手后会有什么样的奖励。结果发现,高奖励的暗示(数英镑,低奖励则是数便士)会让受试者的反应变快,无论暗示是否被意识到都一样。此外,脑造影显示,对动机有反应的脑区,在收到意识可察觉或无法察觉的奖励暗示时都会活化。这项研究以及其他类似的研究都显示,潜意识信息也可以刺激人们去追求某个目标,即使没有察觉到动机来源也没关系,也就是说,不需要意识或自由意志涉入其中。

为什么人们无法达成的愿望会以影像和故事的方式出现在梦中?因为,潜意识思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无论我们是完全清醒还是沉浸在深沉的梦乡中。

篇4:让我们坚持的力量杂文随笔

是啊,这也不是多难的事情,为什么就办不到呢?我又没有要你上天摘月下海捞鳖,不就是一伸手的距离。现在不说不伸手,就是牵手都很难了,走路都是各走各的自由散漫得很……

是啊,这确实不是多难的事情。我也无言以对。女人总是对情感的形式有很多浪漫的想法,但并不是都不切实际。只是,一些小事情要坚持,很难。

让我们坚持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却可以持久温暖的力量是什么呢?

我想涉及的东西应该很多吧。信守承诺的品质?坚定不移的信心?情感的需要?信赖?依赖?归属?规则和秩序?纪律严明?……

初到国外的朋友,将几岁的儿子寄养在我家两年期间,这个孩子每晚睡前要到我面前表演唱歌、道晚安并晚安吻。而朋友是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的,她听见我说起这些时恨得牙痒痒连杀了我的心都有。

我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在我身边长大,一手一脚都是我在带。从出生开始就看着我每晚睡前看书、给他读书,后来我们互相读书互相续讲故事接龙,直到他上大学,都是每晚必道“晚安”,大学期间还坚持每个月给我买书和亲笔手写信件。

是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更容易教导而坚持吗?那成人不是更有意识为何不能?

是因为他们是孩子,心思简单没有杂念而更容易坚持吗?那孩子不是更不容易自律吗?

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劣根性,惰性、贪玩,孩子比大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如果说是情感和习惯,我自家儿子的做法解释得通。因为毕竟相依为命,从小养成,而且他是最希望我高兴的人!

对了,希望对方高兴!!

朋友的儿子一到我家,我就跟他说了我们家的各种习惯,还有我对他有哪些要求。他心里一直把哥哥(我家儿子)当他榜样。而今母亲出国,父亲不在身边,他能依靠的人只有我。孩子是多么会察言观色的精灵啊!他也只是希望讨我高兴吧。

对于成人来讲,承诺是一个很正式的文件。而孩子的承诺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看来,要坚持做好小事情,很简单,只要“记得”“习惯”“高兴”。是因为“依赖”“需要”!

做一次不难,做十次也不难。坚持一个月不难,要长此以往可就难了!

可是,一旦坚持会上瘾吧,到时候就欲罢不能咯。

篇5:潜在力量的杂文随笔

在她确切知道自己的情人是神之前。

她的前额

掠过他胸前的几滴汗水

凑近他的耳朵

塞默勒再次祈求证明。

那个时刻并不具有神话或者隐喻的色彩

当她被自己看到的光亮燃烧殆尽。

作者 / [澳大利亚] 伊丽莎白·坎贝尔

翻译 / 光诸

From “Semele”

There was terror already

in her love even before

she knew for sure her lover was the god.Her forehead

skidded a little on the sweat

of his chest and close to his ear

Semele begged again for proof.And it didn’t feel like a myth or a metaphor to her

as she burned up with the brightness she saw.Elizabeth Campbell

夏日炎炎,让我们一起谈谈希腊和爱情。

今天这首诗的题目中的“塞默勒”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原本是一个漂亮的女祭司,每次身上沾满祭牛的血时都要到阿索波斯河里洗澡。好色的主神宙斯变身老鹰每每在空中偷窥,最终难以按耐,化为人形频频和塞默勒幽会。

在一对情人对话间,大神暗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塞默勒向一位要好的老太婆倾吐心声,说自己的情人可能是宙斯。谁想老太婆是宙斯的妒妻赫拉所化,接近塞默斯就是为了置“小三”于死地。于是老太婆怂恿塞默勒向情人索要“证明”。在塞默勒的再三软磨硬泡下,宙斯终于答应给他看“最弱的闪电”。但是凡人是无法正视神的力量的,即使是最弱的闪电。塞默勒瞬间在神的光和热之中化为灰烬。

《来自《塞默勒》》这首诗借用古代的神话,来书写现代人的感受,可以说是另一种“故事新编”。它摘取了塞默勒故事里面最关键的节点,简洁而又充满张力,读者仿佛能听到命运的门轴在沙沙转动。

而这首诗最值得推崇的“诗眼”是那句“那个时刻并不具有神话或者隐喻的色彩”。爱情往往是残酷的,这种残酷并非神话或者隐喻,而是赤裸裸的物理力量。我们并不是在说当爱情的对象是真正的实权人物——比如拿破仑或者斯大林——时候的情况,即使他(她)只是普通人,也很可能在情人眼中是宙斯一样的神。这种爱情在开始的时候就暗含着恐惧(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在它的真正残酷爆发时,会以一种赤裸裸的物理力量将一个人毁灭。

篇6:潜在力量的杂文随笔

有时候读着读着感觉万事有相通的感觉。书里介绍了一些商界中人,运动员,艺术家,天才等他们的意识能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抛开自私的个人情怀,心怀远大理想,为国,为公,为大家,这样的结果才是真正的成功,散发的才是高等能量。

我在书里还看到了一些戒酒自助团队等人通过改变自己的意识层级,转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而使自己生命发生大跃转的例子。我非常相信,每个人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正能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应的意识能量层级,而这个层级决定着我们生命的品位、品质,层级越高,正面能量越大,获得的成功和快乐也就越多。

篇7:教师人格:教育教学的潜在力量

关键词:教师人格;教育教学;潜在力量

一、教师的人格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

巴拉诺夫认为:“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无法取代的教育力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阳光,是教育事业的一切。”任何教育活动,均建立在教师的人格之上,任何教育力量都是从教师的人格源泉中涌现出来、迸发活力的。因此,教师的人格力量具有教科书、道德箴言和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的人格力量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引导作用。教师的工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用自身的人格去造就学生的人格。可以说,教师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指向标,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的过程。其次,教师的人格力量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具有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应是师德与师能的完美统一,应从内在性格和外在气质双方面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施加积极影响,使教育效果得到深化和延伸。最后,教师的人格力量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是影响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不仅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水平,还为教育改革提供可靠保障,是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的重心已由“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并把人格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人格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这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学业和人格发展具有引导和教化作用。只有具有人格力量的教师,才具有榜样效应,才能对学生产生无形而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才能在点滴中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化需求、视野广阔、交往和生存能力突出的新型人才;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长久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引导

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强烈的外在示范性与内在感染性。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形成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心灵之路。

首先,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奠基作用。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人格气质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时期,由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还不完善,可塑性强,更需要榜样的示范与引导。而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完善过程。因此,教师要以身立教,以德立教。孔子说:“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教师亲身躬行、以身示范,合理运用人格力量,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找到自身发展的影子,进而调节自身行为,实现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

其次,教师的学识对学生笃学求知起催化作用。文化底蕴是教师教学和育人的武器,是塑造教师人格力量的先决条件。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和传递着,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催化作用,它为学生的智力开发与人格塑造插上翅膀,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内化。教师渊博的学识如同源头活水,给学生以人格滋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启迪力量。只有教师博学多识,不断汲取新营养、补充新能源,才能满足学生笃学求知的欲望,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可以说,渊博的学识是师生和谐共进的催化剂。

再次,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引导作用。教师的情感是塑造教师人格形象最基本的要素。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人人平等、人人均等,不以成绩作为区分学生优良的标准,不以学生的社会背景作为区别对待的条件。教师还要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学生不同的性格和兴趣,激励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以师爱的温情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这样,既融洽了“尊师爱生”的关系,又启迪了学生性格的修养,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最后,教师的心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完善作用。心理教育是现代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以及沉着冷静的教学形象,都会呈现出积极的人格态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正向的引导和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控制教育心境,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将热情与智慧投入到教育教学事业中,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乐观豁达的教学心态对待教育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与学生共享情感体验与教学成果。教师健康的心态, 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而且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给学生的发展以榜样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心里素质起着启迪与完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潜在的教育资源,不仅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保障,还对学生的人格开发与身心成长提供示范与引导,更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并合理利用這种力量,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成长之路,使教师人格焕发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高建平 《探究教师人格力量的教育意义》[J],家教世界,2013年4月

[2]夏扬 《论教师的人格力量》[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3月

[3]杨忠 《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年4月

篇8:教育随笔“命名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想推动国际资本流向不发达的国家,这首先就要说服国际投资者,于是他们在纽约举办了一场说明会。

不料,主办者慷慨激昂之后,会场反而陷入沉默。之后有人站起来说:“你们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恐怕没有人会把钱投到‘第三世界投资资金。你们还是赶紧想一个更好的名字吧。”

主办方回去着实想了很久,从“欠发达市场”“第三世界”到当时世界银行自己偏爱的“发展中国家”都被否决了。“我们需要正面的、能够振奋人心的东西,不能带有负面意味。”他们说。最后他们想到了“新兴市场”,后来出现一个变体,叫做“新兴经济体”。

虽说他们当初的目的是要吸引国际投资者,不过,作为新兴市场的公民,我觉得这比之前的“第三世界”好听多了,而且确实是正面的、能够振奋人心的。

自从有了这个名词,国际资本如同他们希望的那样,开始流向这些国家。1987年超过3000亿美元,10年后,突破了两万亿美元,世界经济格局从此呈现新的面貌。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仍有人谈论,没有人能完满解释一个市场怎样就变成了“新兴”。

读过这篇文章,使我很自然联想到作为班主任、语文老师的我,机智巧妙地玩玩文字游戏,是不是也会收到如此好的教育效果呢?从那以后,我就注意运用正面的、能够振奋人心的语言来教育学生。比如说课前准备,我以前总是批评谁谁谁没坐好,现在我总是表扬谁谁谁做得真快!表扬好的,其实就在批评不好的,但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明显没有了,坐得慢的也很快向好的看齐,师生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记得有一次,班级一位小姑娘把老师的一盒红油笔拿回了家,她妈妈发现后及时告诉了我,让我严厉批评她这种偷窃行为。但第二天,我不但没批评她,反而表扬她是个“勇敢诚实的小姑娘”并奖励她两块糖果,她喜滋滋地把我给她的“冠名”告诉了家长,她的父母也非常高兴。试想,如果当时我给她戴上“小偷”的帽子,一定会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羞愧自责的阴影,从此抬不起头。班级还有一位男孩总爱撒谎,跟同学闹矛盾、不写作业,从来不如实跟家长说,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几次之后,我把他家长找来当着他的面没有揭露他的谎言,而夸他是个“想象力丰富会编故事”的男孩,他听了反而不好意思,自己检讨了不属实的说辞。现在教育学生时我很注意措辞,尽量选择能振奋人心的语言,比如,张×这节课只溜号两次;刘×一周只跟同学打架一次;王×考试成绩提高了12分……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作为老师要容忍孩子的缺点,运用客观、理智、科学的语言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尤其是语言修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被父母、老师责骂、贬低的滋味。

学生的年龄越小,他们对父母、老师的评价就越依赖,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其实,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说,善意和鼓励的角度,比指责和贬低更能发挥积极的效果。所以班级的各项评比我也都冠有好听的富有正能量的名字,比如“勤俭节约标兵”“进步幅度最大奖”“乐于助人好同桌”“劳动小能手”“宽容大度男子汉”……有时候,有些人需要的很可能就只是一个新名词,从中获得物理学所说的运动开始所必需的那一点动量。在这种情况下,文字游戏如果玩好了,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说到底,谁能完满解释一下人的心理作用机制呢?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下一篇:荣誉证书内容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