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2024-04-17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共9篇)

篇1: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㈠为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决定实施本计划。

㈡本计划通过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学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使他们能立足实际、潜心研究、尽快成长。

㈢选拔与培养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引入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遵循精选、重用、厚待的原则。

二、培养计划

本计划以五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分为二个阶段进行培养,即“3+2”的培养模式。

㈠重点培养

学校每年选拔100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重点培养。入选青年教师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的,学校给每人每年提供支持经费3万元,其他学部每人每年支持经费6万元。

㈡精英培养

在重点培养阶段完成后,学校组织进行集中考核,每年再从中选拔出50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二年的精英培养。入选青年教师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学校每人每年提供支持经费10万元,其他学部每人每年支持经费20万元。

三、选拔条件 ㈠重点培养阶段

⒈热爱祖国,学风端正,师德师风高尚。

⒉具有博士学位,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及发展潜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

⒊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 1

组织能力。

⒋历年来考核合格以上。

⒌截止到申报当年的12月31日,原则上申请者年龄不超过35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身体健康。

⒍教学效果突出,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⒎近三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和完成的研究项目及获得的科研经费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本学科中青年教师的前列。

㈡精英培养阶段

经过三年重点培养,全部考核合格,成果突出。

四、选拔程序

在学校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校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相互配合,积极推动本计划实施。

㈠重点培养人选 ⒈个人申请。

⒉各中层单位学术委员会对申报人选进行评议,有序推荐人选。⒊学校资格审查。

⒋各学部学术委员对各中层单位的推荐人选进行评议,产生拟定人选。

⒌公示拟定人选。

⒍经学校审议,正式确定人选。

㈡精英培养人选

对于按计划完成重点培养阶段的优秀青年教师,经同行专家评审后,由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议,从中选拔50名学术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作为精英培养人选。

五、培养措施

㈠对年龄在本计划资助范围内的青年教师,破格应聘教授职务原则上需具有“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入选经历。完成精英阶段培养 2

任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聘高一级职务时,5年内可不占本单位限额。

㈡优先选派到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或到国内高水平机构进修学习。

㈢在科研项目申请、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

㈣)重点培养阶段每人每月享受500元优秀青年教师津贴,精英培养阶段每人每月享受1500元优秀青年教师津贴。

㈤各中层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

六、目标考核

㈠学校对入选者实行目标管理,入选重点培养阶段人员培养结束后应达到申报教授职务业绩条件,入选精英培养阶段人员培养结束后应达到破格申报教授职务业绩条件。

㈡各中层单位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本单位学科发展规划,同入选者协商确定具体的量化任务指标,并制定详细的研修及科研工作计划。

㈢各中层单位应根据具体的量化指标,分对入选者进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报学校备案。连续2年未通过考核的入选者,学校将终止其资助资格。

㈣各阶段培养期满后,将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对入选者资助期内取得的学术业绩进行考核,并给出综合评定意见。

七、其他

㈠各相关部门实施的有关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整合纳入本计划中。原资助计划入选者如入选本计划,则按本培养计划执行;如未入选本计划,则按原资助计划资助至协议期满。

㈡在本计划实施前3年,实行过渡期,可以在相关部门实施的有关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择优选拔精英阶段培养人选。

㈢为支持交叉学科青年人才成长,学校开辟单独评审推荐渠道,3

限额单列。

㈣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留学期限为一年以内的可以申报本计划。对于逾期未归的,其资助资格自动失效。

㈤学校鼓励入选者安心本岗位工作。对调离学校或教师岗位的入选者,学校将取消其资助资格。入选者培养结束后应在学校服务满5年,对于未完成服务期者,需按比例返还培养经费。

㈥培养周期结束后,自动退出本计划,不可重复申报。

二○一四年一月二十日

篇2: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讨论稿)

为实施好《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强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教育制度、岗前培训制度、教学基本功训练制度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激励青年教师奋发图强,立足岗位创业绩,全面提高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水平,根据《2008年-2012年宁夏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宁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实施方案》队伍建设计划,特制定实施本计划。

一、实施目标

以先选拔,再培养,后考核奖励为工作思路,在未来五年内,支持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崭露头角且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教师,为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鼓励其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使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后备人选。

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应重点保证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平台的梯队建设,同时兼顾基础学科和人文类学科的梯队建设。

二、选拔条件

1.选拔当年其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年龄计算以1月1日为界,下同)在职在岗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青年教师。

2.认真遵守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近三年,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讲授2门以上主干课程且其中1门为专业基础课。

3.曾任学生班主任、兼职辅导员、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4.近五年获校级以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奖励。

5.近五年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和第(2)、(3)、(4)中任意一条:

(1)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理工科2篇以上,文科3篇以上。

(2)主持完成校级以上教改课题1项;或参与编撰正式出版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一部,使用2轮且反映良好;或在公开出版核心刊物发表教改论文1篇。

(3)主持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或主持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

(4)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1项,或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三、选拔程序

1.基层推荐。采取个人自荐、基层单位推荐等方式提名推荐人选,经学院学科组对推荐人选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评议后确定推荐人选,并将推荐意见及个人业绩成果佐证材料报送人事处。

2.资格审查。人事处会同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

3.评审。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以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主),专家组通过材料审阅和现场答辩等方式对推荐人选进行评议,提出拟确定的培养人员名单。

4.公示。审定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对公示中无异议的人员则确定为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人选。

四、培养措施

1.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工作两至三年进行1次,培养周期为

3年,具体选拔名额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每轮选拔前公布。

2.培养人选、所在基层单位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具体计划以及相应措施。

3.学校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人选的培养力度,对入选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进修、借阅图书、使用仪器设备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有关部门须配合学校做好培养工作。

4.学校安排专项经费,给予培养人选每年3000元资助,经费用于购买图书资料、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学术交流等。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资助经费将根据考核结果,分别于培养中期和培养期末发放。

五、管理与考核

(一)实行学校、单位两级管理,以基层单位管理为主。

(二)实行中期检查和期末综合考核。

培养中期,各单位检查培养人选的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对不能较好完成阶段性计划的,提出整改意见,促其改进。

培养期末,学校对培养人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培养人选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情况。

2.资助资金使用情况。

3.教学研究上必须达到下列条件中的一条:

(1)主持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且在公开出版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理工科3篇以上,文科4篇以上,其中1篇为核心。

(2)在公开出版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理工科4篇以上,文科5篇以上,其中2篇为核心;或撰写正式出版的专业学术专著,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或编撰正式出版的通用教材,本人编写8万字以上)。

(3)所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且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类奖1项。

(三)考核合格的,给予2000元奖励,同时授予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并将优先推荐为上一级人才工程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

(四)培养人选在培养期间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立即取消培养资格:

1.学术论文中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

2.受到党政各类处分;

3.年度考核不合格;

4.被取消教师资格或授课权的。

六、组织领导

本计划由主管校领导负责统筹全局,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各学院积极配合具体工作。

宁夏大学

篇3: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师正是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中坚力量, 为了培养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高校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意识。如何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队伍, 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高等学校要在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中取得先拔头筹的教学、科研成果,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归根到底要看每个高校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做得怎样, 看有没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队伍脱颖而出。因此, 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研究, 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 高校重视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青年教师正是其中重要的决定力量。因此, 高校应该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工作来开展。

其次, 改进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是高校全面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其整体素质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整体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而且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

另外一个方面,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的好坏, 是高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才流动性强的社会, 高校如果不重视青年教师的吸引和培养, 将无法很好地留住优秀青年教师, 这也不利于高校教育建设的持续和稳定地发展。

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首先阐述了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性问题, 然后通过对东南大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各种战略举措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关系高校发展的未来, 因此研究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分析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高校内部因素和青年教师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从社会大环境方面来看, 市场经济和社会风气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产生影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机遇。但是市场经济造成的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收入差距的拉大等社会矛盾问题对广大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思想波动和情绪消极。此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滋生, 道德规范缺失等现象也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心态, 削弱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从高校内部的建设看, 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待遇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大多数高等学校对待青年教师的基本态度还停留在重使用、轻培训;重业务能力、轻职业道德。学校在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过程中, 过多地强化学历层次、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的情况, 而对教师基本的教书育人工作疏于管理。此外, 青年教师工资收入偏低, 生活待遇不高, 使得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 难以安心本职工作。

从青年教师的自身因素来看, 青年教师的自身经历和社会观念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 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 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是, 青年教师有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对生活和幸福的理解也不同, 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其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面对困难表现出较弱的意志力。在实际工作中, 青年教师又是一个相对少数的群体, 与上一代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产生分歧, 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 有可能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

上述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青年教师的成长。在这些影响因素中, 那些是目前青年教师最关心的因素, 是科学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有效举措的基础。为此, 对东南大学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见图1。分析调查结果发现, 从成长环境看, 青年教师最希望能获得良好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环境, 73.8%的青年教师希望能获得比较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 其次是高度关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和参加学术论坛及学术会议。

调查还发现, 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见表1) 。认为存在比较大的生活压力的青年教师超过半数, 达到55.7%, 其次是教学压力、晋升职称的压力以及很难获得相关科研经费的支持, 都超过了40%。

三、东南大学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东南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 长期以来非常重视针对青年教师面临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问题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队伍建设方向, 形成了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的“双轮驱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在《东南大学2006~2010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中, 学校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加快壮大人才队伍, 积极改善师资结构。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 一直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 实施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扬帆英才成长之路

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从2003年开始, 已经实施了七年, 为学校师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全校上下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每次评审时都得到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视。截止2009年底, “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已遴选7批, 共有98位优秀青年教师获得了该计划资助。东南大学工科、理科、医科、人文学科的诸多优秀青年教师都在此之列, 资助范围涵盖了所有院系 (见图2) 。

“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的实施, 非常及时地给予青年教师以教学、科研经费的启动, 帮助许多教师踏出了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据统计, 获得该计划资助的98名青年教师目前有90%以上在科研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在受资助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仅SCI就200多篇,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个。另外, 据对已完成资助的43名青年教师的统计, 将近50%的受资助者职称提升, 申请专利数达到了36项, 许多获资助者利用资助都积极参加了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表1是2004年入选“资助计划”者三年成果汇总, 不仅科研成果显著, 教学成果更是卓越 (见表1) 。

在十二五期间, 学校将会更加完善“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 在资助力度方面进一步加强并更加注意国际化进程, 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在东南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之路上得到支持和帮助, 为青年教师在东南大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 构建青年教师培养通道, 搭建才俊发展平台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代表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是决定我校能否完成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一。完善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体系是青年教师迅速成才的有力保障, 经过多年的努力, 学校逐渐完善了35岁以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校内青年特聘、校内特聘三层次的培养体系。

从2003年以来, 东南大学不断加大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 将35岁以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年的建设, 有不少的优秀青年教师入选了各类省部级的人才工程, 14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 7人入选“六大人才高峰”, 3人入选“333工程”, 13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实践证明, 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是有效的促进人才跨越式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对35岁以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5年周期的培养, 对于其中最优秀的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学校继续关注, 大力支持, 尽早地让他们能够冲击国家级专家领域。为此, 2009年学校新设立了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制度, 遴选一批青年特聘教授, 在岗位津贴和科研经费上大力支持, 在未来的5~10年内为东南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持续发展给予保证。

青年骨干教师经过35岁以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青年特聘教授两阶段的培养后, 为继续激励他们朝既定目标努力奋斗, 学校设立了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岗位和东南大学杰出青年基金培育计划, 希望入选的青年学者再接再厉, 尽早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努力为其营造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机遇, 是各个高校年轻教师的培养问题上所产生的共同认识。青年教师是培养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问题, 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才能更好地为青年教师服务, 才能更好地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留住优秀青年人才。

第一, 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坚持优中选优、重点培养的原则。因为学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 其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必须精打细算,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显著的成绩。在选拔等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通过对年轻教师的面试答辩、心理测试等环节, 全面、充分地了解青年教师, 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重点培养, 控制青年教师培养上的投资风险。

第二, 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 应该主动提供帮助, 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第一桶金”。刚来到高校工作的年轻教师处在人生的最困难时期, 他们往往人生地不熟, 缺少启动资金。学校在此时对他们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配套资金, 不仅增加了凝聚力, 还让年轻教师快速地步入发展的良性轨道。

第三, 名师护航, 帮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学校根据年轻教师的特点, 为他们选配名师指导。年轻教师在事业发展的关键点, 如果有大师的指点, 不仅可以少走弯路, 而且可以迅速定位, 与学校现有人员快速融合, 健康地成长。

第四, 人员保障, 帮助青年教师形成学术团队。年轻教师要在学术上得到发展, 就需形成一定规模的学术团队, 以适应其快速成长的需要, 学校此时要在人员配备上给予保障, 尽可能地帮助年轻教师配备助手, 形成结构合理的团队。

第五, 建立竞争机制, 促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在培养青年过程中应该建立竞争机制, 让他们认识到机会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争取的, 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压力也是动力, 适当的对年轻教师增加担子, 可以更好的激发年轻教师的潜能, 促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跃年.关于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理论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3) .

[2]黄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对策性思考[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3, (02) .

[3]李国武.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

[4]姚艾东.对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

[5]张理中, 扬倩.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7, (02) .

[6]谢新华, 臧为民, 高晓平.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浅谈[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 (04) .

篇4: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摘 要: 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且提高实践能力机会有限的问题,研究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意义,提出了通过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的方式可以使青年教师建立完整的综合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课外科技竞赛 青年教师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相关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指针对高校大学生举办,以课堂之外自愿参与为前提,以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为根基的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比赛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严格的比赛规则,允许学生单人或多人组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可以促进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1]。

1.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的意义

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比赛是一项辛苦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缺少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研究,不知道如何解决参赛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困难,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他们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缺少自信,往往在申请立项阶段就望而却步,或者跃跃欲试却又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没有做好研究计划致使项目搁浅最终退赛。这时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大学生很难做出品质一流的科技作品。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可以和参赛大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师生友谊。其次,教师在带队大学生参赛的同时,可以跟兄弟院校多交流,增加与同行之间的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补己短处,扩大学术视野,为提高教学前瞻性和科研水平提供支持。最后,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一步步拓展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成功做出比赛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的快速成长、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既是自身指导能力的体现,又是执教生涯中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来源之一[2]。

2.教师参与指导课外科技竞赛的现状

从实际情况和笔者感受看,高校教师对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指导工作缺少热情,通常表现有如下几种类型[3]:

(一)学生凭借自身热情,自己负责竞赛的立项申请、备赛、决赛的全部工作,包括作品的准备、制作和评比,指导教师和指导组织工作很少,往往只在必需的文件上签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较少,加上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和距离感,致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愿向指导教师需求帮助,仅凭一己之力勉力而为,导致作品出现大的缺陷和纰漏,最终难以取得理想成绩,中途退赛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二)指导教师对参赛工作存在热情,但由于自己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没有足够精力指导学生,只能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指出大体方向,或者等待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由于这种指导方式过于抽象和模糊,让缺少比赛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展项目并实施完成。

(三)由于学校缺少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缺少名誉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获奖的比赛作品只奖励学生,不给或很少给予教师奖励,指导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坚持指导工作。在备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挤占工作和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有可能逐渐丧失指导热情和参赛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参赛的指导体系匮乏,参赛缺少可持续性。

一些院校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工作之余从事竞赛指导,对付出较大心血和取得丰富成果的教师给予较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如把指导竞赛工作量纳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核算,给予经济回馈;在评优评奖、职称评定时适当加分、优先选用;给予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等。这些激励措施对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了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的热情和动力,最终形成了一批以经验丰富、精力丰沛的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指导团队,对学校参赛和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保证,也使科技作品竞赛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组成部分。

3.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际能力的良方妙药,其中不乏一些好模式、好方法,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或顶岗锻炼、下实验室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等,这些方法给广大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学校提供宝贵的机会和政策的保障,也需要企业的鼎力支持和配合,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女性青年教师还是苦于没有提高自己实践技能的机会[4]。

近几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各类组织、企业举行的科技竞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6年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最初参与的学生不足10人,指导教师仅有一二人,随着优异成绩的不断取得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批年富力强、热爱教学工作、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集体,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动手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竞赛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4.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举措

提高实践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克服自身弱点、提升教学水平、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途径。实践经验缺乏,科研能力不足,直接导致难以真正实现学术独立。科研上,极易盲目仿效,依赖学术能手,缺乏独立工作能力;教学上,常常照本宣科,没有改革,更无从谈创新。因此,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势在必行[5]。具体做法可从多方面着手,现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参与各类结合专业特点的学生竞赛的带队指导工作(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笔者通过近几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发现竞赛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大量调试、查错,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人,这无形中培养了指导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常用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竞赛往往既能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水平,又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通往高水平科研的台阶。

(2)在日常教学和培训中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经由这种机会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不多,但他们大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几年,每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束后,我校均组织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座谈,对此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参与实验课教学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行之有效的锻炼实践能力的方法。随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实验课堂的内容日趋丰富多样化,在深度和难度上有了扩展,逐渐开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能实际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对教师本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在创新团队培训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时,一是制定严格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二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三是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实践能力。这样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此外,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也让青年指导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新认识、新想法,有利于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语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进行,这样科技创新竞赛才有存在的意义。指导教师在参赛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通过科技竞赛的指导和锻炼,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使实践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佩,梁广辉.指导教师在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的作用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9):25-26.

[2]彭晓文,凌云.以科技竞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1.

[3]丁珠玉,樊利.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208.

[4]王雨虹,张国军,马玉芳.指导科技竞赛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2(5):61-63.

[5]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3(2):61-63.

篇5:大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大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篇一

为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对象

1、新分配或调入本院工作,尚未取得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

2、进入本院工作,虽然取得中级职称,但未从事过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

二、导师制度

1、培养对象在到校工作的两年内,可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简称导师),导师一般根据培养对象所学专业特点,由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双向选择后仍不能确定导师的,由学院指定,导师和培养对象不得拒绝。

2、导师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担任,1名导师一般指导1—2名培养对象,其主要职责是:

(1)向培养对象传授教学经验,帮助培养对象熟悉备课、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组织研讨教学难点,通过教学过程的培养,提高培养对象的教学能力;

(2)协同教学系(教研室)、培养对象一起制定《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指导、督促培养对象的工作。每学期末向教学系(教研室)填报一份《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情况表》,对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做出全面总结;

(3)督促与指导培养对象搞好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

(4)为培养对象确定研究方向提供咨询和帮助;

3、培养对象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熟悉各个教学环节,认真练好教学基本功,并开展一定研究工作。

4、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学院可以对导师人选进行调整,但一般应在学期初或学期末进行。

三、培养计划

1、助课。培养对象一般不独立担任课程教学(学院教学工作需要的除外),而主要为导师助课,即协助导师进行课程辅导、组织讨论、批改作业、组织教学实践、草拟试题、批改试卷等。培养对象每学期要系统听完导师的一门以上课程,认真记录每一节课的内容摘要,教学要点等教学活动内容,并努力熟悉教学各个环节。助课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可试讲课内部分章节,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独立授课。根据学院教学工作的需要,培养对象在完成助课任务的同时,也可独立担任一定的课程教学任务,但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准备好至少三周的教学大纲、教案、讲稿、课件等教学材料;导师对独立授课的培养对象要进行期初、期中及期末听课检查,并做好指导记录,记录中要指明其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导师每学期至少要听培养对象授课4 课时,并将听课情况与培养对象交流指导,填写记录备查。

四、管理计划

1、各教学系(教研室)要对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导师每学期末要对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书面小结。

2、培养对象每学期向导师和教学系(教研室)书面汇报一次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并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

3、培养对象每学书面向学院汇报一次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并由导师和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写出审查和指导意见。

大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篇二

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对学院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我院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必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尽快成为各学科的骨干力量,带动我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我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我院青年教师的实际,围绕理想信念、敬业态度、操守德行、学问修养、业务能力、管理水平诸方面,努力开展以理想、责任、敬业、奉献为主旋律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学科素质、工作技能、科研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优良、思想稳定、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培养对象

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

三、培养方案

(一)强化岗前培训制度,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水平

凡我院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在学院统一安排下,参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岗前培训班(包括由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理论知识培训”,学院新教师上岗培训),圆满完成岗前培训任务,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岗前培训工作由院人事处统一布置安排。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凡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的教师一律不得认定教师资格和晋升助教以上职务。

(二)实行上课前试讲制度,使学院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青年教师到岗后,应根据各系安排的授课任务,认真备课。在正式上课前,由各系部安排,系主任参加,在教研室内部进行试讲,并就试讲情况提出具体参考建议。试讲过程应做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试讲人、试讲过程及内容,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情况,具体建议等。对试讲合格者,由相关系部填写《教师试讲考核表》。《教师试讲考核表》一式三份,分别由系部、教务处、人事处保存备案。

新教师只有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和试讲合格后,方可申请开课

(三)积极倡导导师制,促使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科研关

随着我院青年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实行导师制度,积极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是帮助广大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科研关的重要举措之一。

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教案编写、课堂板书、讲课方式、教学法研究、实践技能培养途径、科研方法与程序、科研报告与论文写作以及自学提高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并定期检查、年终写出考核评语,帮助他们制订个人成长计划或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培养措施。学院鼓励并要求广大中老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发扬伯乐和甘为人梯的精神,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

指导教师人选由各系部会同教务处、人事处根据每年补充新教师的具体情况拟定,并报经分管院领导审批。指导教师根据指导对象的具体情况制订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措施、步骤,经教研室讨论通过后,由教研室报所在系部审核,系部审核通过后将培养方案统一报院人事处、教务处各一份备案,并由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系部负责督促、检查、考评各教研室指导教师任务完成的情况。

每学年底,由院人事处、教务处组织人员会同系部、教研室依据培养方案落实、检查、评估指导教师任务完成情况。对完成任务的指导教师每学年指导一位青年教师按30个标准学时计入工作量,工作量的酬金按学院规定从课时经费中予以支付。

(四)加强教学检查和督导

学院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室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实习、实验等工作,使青年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迅速成长。

学院教学督导室和各系教学督导组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验课讲授、备课、讲授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指导,每学期要对每位教师听课2-3次,同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和信息,进行即时在线督导。此项工作由督导室负责安排实施。

青年教师每周要听课1-2节,由各系自行安排。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院教务处、科研室、工会等职能部门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在竞赛中互比互学,共同进步。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环境,让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脱颖而出,成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教学竞赛活动包括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专业技能竞赛、教案评比、课件制作大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改革等方面。各系部参赛成绩将成为学院对系部进行目标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六)教学、科研上逐步压担子,保证教学科研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青年教师刚毕业到岗进入教师角色,业务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因此,开始的工作量要有一个适度,以便给他们留出一个空间钻研教材、熟悉课程建设,进入实训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等。随着教学各环节的熟悉和经验的积累,要从教学的质和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各系情况逐步压担子,以便使他们早日成为教学骨干。

在科研上也要逐步承担任务,参加一定科研工作,要求每年要发表1篇研究论文。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各系部要大胆让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申报、方案确定、项目的实施、鉴定和验收全过程,增强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尽快成为科研工作的骨干。

(七)注重后续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定在职培养计划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院教务处、人事处和系(部)共同制定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青年教师在职读研、读博。

充分利用假期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基本技能培训;到高校进修、学习;要求五年内有一年的时间安排他们深入到企业、行业实习,实践,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须将培训成绩单及培训工作总结报告交院人事处备案。培训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并作为今后职务评聘的依据。

大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篇三

为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教学能手,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年合格、三年骨干、五年成才。

二、培养对象:

毕业分配到我校,教龄在5年(含5年)以下的教师;职称为初级或见习级的教师。

三、具体要求:

青年教师必须有一名经验丰富、教龄8年以上的老师(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结对指导,并签定指导协议。

(一)指导教师

1、全面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教育青年教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2、培养青年教师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能力:

(1)钻研新课标,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2)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工整、规范的钢笔和粉笔字);

(3)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4)分层辅导学生的能力;

(5)命题和分析试卷的能力;

(6)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和论文的能力;

(7)运用现代化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3、培养青年教师以下几方面的教育管理能力:

(1)班级组织管理能力;

(2)组织集体活动的能力;

(3)主持班会的能力;

(4)家访的能力;

(5)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工作的能力;

(6)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班级工作的能力;

(7)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

4、指导期以一年为一阶段,为期三年。指导教师要经常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并作好详细的记录。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指导教师可以采取亲自听课的方式,也可以请电教组老师全程摄像,课后请全组老师共同点评。

5、指导资料交教学处编辑整理,由校长确认,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级评职评优、评聘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依据之一。

(二)青年教师

1、尊敬指导教师,主动交流,努力增强教育管理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2、积极参加进修和教研活动,如听各级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学术讲座等。

3、每周至少听课2节,每学期至少上1节汇报课,写出较规范的教学总结或论文。

4、担任班主任工作或副班主任2-3年。

5、接受指导情况记入本人业务档案,由校长确认,作为考核、转正、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指导协议:

根据学校的规定和安排,确定由本科组有经验的教师(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双方将遵守共同“帮教结对”协议,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双方签名,学校颁发聘书。

五、评价检查:

学校成立评价检查小组,校长任组长,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德育处对青年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负责进行定期和随机的跟踪检查,教学处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负责进行定期和随机的跟踪检查,每学年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情况给出优秀、良好、合格的评价。

检查项目包括:

1、听课;

2、检查指导教案;

3、检查每周指导的原始记录;

4、指导教师评语;

(3、4两项每学期期末交教学处存档,作为奖励或工作量量化的依据);

5、教育教学论文或电子课件;

6、公开课录像。

根据以上项目作出综合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

六、奖励:

1、学校按以上评价等级,分别给指导老师和青年教师颁发证书,作为指导老师评聘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的硬件指标,作为青年教师转正,评优评先的参考。

2、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项竞赛获奖,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篇6: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实 施 办 法

为进一步加大杰出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优秀青年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成为学科发展的骨干力量、入选各类人才工程、获得高层次基金资助的年轻拔尖创新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目标及思路

1.‚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是学校杰出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计划在未来5年,每年选拔60名左右优秀青年教师入选。该计划通过以项目资助为主的培养方式,侧重应用基础研究和解决关键技术的研究,对入选年轻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潜心科研,开阔视野,尽快成为学校杰出人才后备人选。

2.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公开选拔、择优资助、重点培养、严格管理的原则,‚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每年评审一次。

二、选拔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品德高尚、为人师表、崇尚科学、潜心科研。

2.具有扎实而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3.身心健康,能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努力工作。在学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较好成绩,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优秀青年教师。同等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者优先。5.优先选拔资助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6.申报的项目属于本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构想,立论充分、发展前景良好。

7.已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者,不再重复资助。

三、选拔程序

1.‚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限额申报,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研究基地建设的需要,根据单位的情况核定申报名额。

2.每年根据人事处具体通知开展选拔工作。有关单位根据核定的申报名额、申报条件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推荐,并提交《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申请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进行评审,提出审核、推荐意见,报学校人事处。

3.人事处组织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提请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校学术委员会根据学校学科、学位点和学术梯队建设,提出拟培养对象。

4.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培养对象,并公示3天。如无异议,正式公布培养对象名单。

5.人事处与培养对象签订《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协议书》,正式进入培养程序。

四、培养措施

1.入选‚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者,学校给予资助:(1)资助金额:工科、实验性理科、医科4—6万元,文科及非实验性理科类2—3万元。

(2)资助期限:三年。2.优先支持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访问)研究。

五、组织管理

1.学校与培养对象签订为期3年的培养合同。采用‚2+1‛滚动资助方式。前两年资助70%,资助两年后开展中期评估,有明显进展的教师将继续资助30%部分的经费,未取得明显进展的教师将不予继续资助。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期内的科研工作,属自主研究经费,一次核定,分年度安排使用。

2.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的资助对象,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或触犯法律的资助对象,所在单位应及时向人事处提交书面报告,学校将中止或撤销其资助资格,停止经费资助。

3.凡在‚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下发表的论文或取得的成果,必须注明‚‘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基金资助‛字样。

篇7: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促进新一代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根据东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的要求,特设立“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简称“资助计划”)。

第二条 “资助计划”是东南大学设立的专项基金,学校财政专款拨付。

第三条 “资助计划”的评审、管理工作遵循严格、认真、客观、公正的原则,由院系申报、专家评审、学校审定。

第四条 “资助计划”每年评审一次,每次资助人数为10~20名,发给资助专项研究经费和个人津贴补助。

第五条 资助人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东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具有博士学位和教师系列高级职务教师;

2、在申报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热爱东南大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协作精神;

4、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同行公认的显著成绩;

5、有发展潜力,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有创新性构想。第二章 申报程序

第六条 院、系、所在公开选拔的基础上推荐候选人,填写《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申报表》,并按规定要求提交有关材料。

第七条 候选人所在院、系、所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并就内容的真实性、工作设想的可行性和基本条件保证等签署审核意见,按申报限额报学校人事处。

第三章 审批程序

第八条 学校人事处会同教学、科研等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第九条 学校聘请同行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提出资助人选方案。

第十条 学校审定批准资助人选,发文公布。

第四章 经费资助和津贴补助

第十一条 “资助计划”资助每位入选者工科、理科和医科类科研经费每年5万,文科、管理学科类科研经费每年2万,用于支持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考核合格者,最长可连续资助3年。

第十二条

对入选人员在考核基础上给予津贴补助,凡考核合格人员当年年底一次性发放每人1万元的津贴补助(税前款额,须依法纳税),所有入选的优秀青年教师最多享受3年,不滚动。第十三条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拨款,由入选者按照预算和有关规定支配使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

第十四条 “资助计划”的经费管理必须符合学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第五章 组织管理

第十五条 人事处负责“资助计划”的实施管理工作。第十六条 入选者在资助期间须填写《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进展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院系审核后报学校人事处,由人事处组织专家进行考核。

第十七条 在“资助计划”资助期结束后,获资助者要填写《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总结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院系和教学、科研等部门审核后报人事处,由人事处组织专家进行资助期满考核。

第十八条 凡在“资助计划”资助下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著等,必须标注“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第十九条 各院系应加强对入选者的跟踪管理,严格考核,大力支持其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二十条 对一年内出国累计超过九个月的入选者,原则上缓拨下一的研究经费,延期参加考核。对由于个人原因延期且已经超过培养期的人员不予发放津贴补助。

第二十一条 “资助计划”入选者在培养期内入选“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东南大学特聘教授”等更高层次人才计划,其津贴补助将不再享受。

第二十二条 对考核不合格、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或调离学校教学、科研岗位的入选者,停拨资助经费,停发津贴补助。

篇8: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环节[3]。国外众多研究型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符合各自学科发展目标的本科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也通过建立研讨课制度、通识课制度以及构建不同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 努力营造了有利于专业学科发展、人才知识层次提升, 以及学生实践技能同步培养的良好课堂教学环境[4]。作为研究型大学中的一名青年专业课教师,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 然而当他们面对研究型大学特有的人才培育目标, 如何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并举, 让课堂教学真正符合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将是每一位青年专业课教师所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学科的兴起源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 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众多综合性大学中都已建立了环境学科, 从事着与环境相关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广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社会性[5], 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 环境学科的人才需具备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即是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社会需要, 同时也顺应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承担着环境学科人才培养重任的专业课教师而言, 如何让课堂教学成为沟通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实践训练的桥梁, 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环境学科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已成为当前环境学科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挑战。面对研究型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的特殊要求, 以及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 如何让青年教师在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本科课堂教学过程中迅速成长和发挥自身优势, 本文将谈两点认识和思考。

1 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

研究型教学首先是一项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型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理解和创造过程的培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通过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是学生理解和创造过程培养的必经阶段。因此, 把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着力点, 结合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对象特点, 设计出适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能帮助他们继续开展后续学习的问题形式, 对于研究型本科课堂教学而言至关重要。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环境类的课程设计非常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环境学科课程设计中, 教师更应加注重现实环境问题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深入浅出的认识过程。此外, 由于很多现实环境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解决方案,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的担当引导的角色, 鼓励学生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鼓励他们提出具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的解决方案。通过师生间的这种互动, 将有助于把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师授课方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将进一步加深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 增强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问题式”教学法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间接增强青年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自信心和动力。相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 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累较少, 因此青年教师往往更侧向于拘泥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中, 缺少针对重点问题的展开式讨论和与社会相关环境问题的评述。这种授课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难于理解枯燥的教学内容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此时若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则可将学生们从传统的“倾听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过程, 成了学生从“接受”知识转向“反思”知识的过程, 教师从“灌输”教学转向“倾听”教学的过程。当前任何一项环境问题都可能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 因此将这些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 即可发挥青年教师的学识优势与年龄优势, 帮助教师尽快适应课堂教学活动, 又能有效激发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很容易的就溶入到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因此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将有效的实现环境类学科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生长。

2 将科学研究引入课堂教学

研究型大学中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主体互换的教学过程。其中, 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主体性则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学生需要明确学习目标,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研讨过程和实践过程。对于环境类学科而言, 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以及环境评价等相关专业知 (下转第50页) (上接第27页) 识水平, 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尽管实验课、课外实习或实践项目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但在这些实践课程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 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思考和探索, 而缺少教师的直接启发与引导。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组织性, 能够有效弥补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有鉴于此, 我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中, 已针对环境学科的特点而专门设立了研讨类课程, 并由教授领衔, 实施小班化管理。教授将与科研相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 与学生共同探讨,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此类研讨课程设置中, 教师是否具有较长时期的研究经历、拥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成果等, 是课程能否最终取得成效的关键。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由于其科研和教学经验积累相对较为薄弱, 因此对一些专业问题的看法不甚深入, 进而可能影响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青年教师可借鉴研讨课程的教法, 将工作实际中需要探索或解决的科研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把讲授与研究过程有机结合。教师凭借其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特长, 向学生介绍与针对该问题的科研课题构建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并通过自身科技创新, 利用其中的部分实验作为学生课余实践内容, 从而进一步指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环境问题。而学生则通过活跃的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帮助解决问题, 给教师予以启发, 以此实现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教学相长”。目前一些研究型大学已通过搭建平台, 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 同时课程的考核模式也更加灵活, 以此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这一做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 问题式教法和将科学研究过程引入课堂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环境学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增强研究型大学环境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是研究型大学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S

参考文献

[1]苏玉霞.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习明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贾永堂, 沈红.世界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启示[J].科技导报, 2003, 09:31-35.

[3]杨金观, 聂建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个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被误解的概念[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 01:15-20, 108.

[4]郑家茂, 潘晓卉, 丁德胜, 徐悦.构建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06:23-26.

篇9:如何培养青年教师

爱岗敬业,思想熏陶

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从而形成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在教师情感上应表现在对待职业和对待学生两个方面。

一方面,让青年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上岗初期,选取著名的特别是当地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进行教育,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特别是当前80、90后的独生子女代,更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再就是管理者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使青年教师不断地体验从教的乐趣和光荣。

另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热爱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因为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并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教师只有在工作中用真挚的爱去感染、感化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扶持加压,有效提升

课堂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岗位。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必须帮助青年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教学目标

有很多青年教师备课时,只是应付,如不是学校检查备课教案,他们就把教学目标省掉,他们觉得写教学过程比写教学目标更重要。教案是否适应我们的学生,是否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有效,这些问题青年教师很少考虑到。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明确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做什么、怎样做,并做好跟踪检查。只有知道备课前要先制定属于自己的或属于学生的教学目标,才能证明教师的境界已经提高了一个档次,这时的教师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地、灵活地、游刃有余地发挥才干,才能为学生自主地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寻找课堂感觉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一般非常关注自身,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缺乏课堂磨练,教学经验贫乏。有许多青年教师上完公开课都会问:“这节课我上得怎么样?”从他们的问话及上课时的状况可以看出,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给别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如果他们上完公开课问:“学生学得如何?应该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那么此时老师关注的目标已经由关注自身转移到关注学生了。上的课多了,自我感觉就会好了。因此,我们不妨创造各种机会,例如多让他们讲公开课,组织集体备课、说课或到其他关系学校听听课等。给他们多施加一些压力,多提供一些机会,把他们推到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上,让他们在大风大浪里,体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成功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挫折,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3、多写教学设计

每个学期,可让青年教师写两篇像模像样的教学设计,写教学设计与写教案不同,教案可以只呈现教学的大体流程,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精炼地概括教学过程,详细地阐述设计意图,写教学设计能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可以提高教师重新加工课堂的能力,重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设想,提高教师课堂设计的水平。

磨练意志开拓创新

学校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坚定果断的意志品质。坚定果断的性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尽量让青年教师多上些实践课、公开课,让他们接受各种考验,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教育机智的能力和水平。

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求青年教师大胆实践,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其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上一篇:中职卫生学校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感慨友情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