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2024-05-23

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共10篇)

篇1: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

章振鸿

一、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学习的学习态度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致关重要。然而在这几年的高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在五六年级教室里,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往往出现一片安静,甚至鸦雀无声,学生们在思考吗?但过了一会儿会发现举手回答问题者廖廖无几,偌大的教室变得严肃庄重。老师若再重复提示,学生们有的会偷偷地你看我,我瞧你,偶尔会有胆大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举手回答。但这也只限于少数优秀的学生。很多时候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频繁举手回答问题,他们思想活跃,论证有序,口齿伶俐,表述流畅,在众学生中表现突出,课堂成了他们的“演练”场。相反,多数学生则在一旁或观望,或听从,或沉默无语,甚至是即便一个很简单的众所周知的问题也不肯举手发言,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课堂气氛相当低沉,教师对此无可奈何,只好顺其自然。相反在听低段课的时候,却能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形:孩子们举手发言争先恐后,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就象一片小树林,有的生怕老师看不见、不叫自己,还站起来,甚至跑到讲台前面,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我!”有的还没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就早已迫不及待地把手举了起来,甚至人都半个站了起来,随时做好了被老师叫到的准备,还有的会因为没有抢上而哭鼻子呢!那是什么原因竟然会使学生在升入高年级后在发言上有如此大的转变呢?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增长,大部分的学生会陷入沉默不语的境地呢?如何也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呢?这是作为高段老师非常困惑的难题。

二、我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剖析以上诸多现象的出现,并结合与学生的谈话,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原因:

1、思考了,但自尊心促使不发言。随着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和身体心理的变化,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强烈起来。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题回答错了,可能会引来全体同学的嗤笑,自己的“颜面”何存呢?因此这部分学生宁愿装作沉默不语。

2、学习态度有问题,坐享其成。这部分学生不爱思考,可能会认为“自有人回答,我听听就可以了”,于是也沉默不语。

3、当然也有可能存在诸如智力因素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而默默不语。

4、作为教师,如果你的课堂发言者甚少,也必须要考虑自身的因素。教学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也都可能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三、我对此问题的检索综述

在此之前,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国内教育同行们对于学生不爱发言的现象研究的也比较多,也深刻地剖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应对策略。研究的方法也较多地运用实验研究,课堂观察等方法。例如,有一位江苏的教师在《教师之友》杂志上就发表了一篇关于解决课堂“冷场”现象的文章,文中提到了“发言无需举手”的新尝试,具体操作体现在“四个学会”上,“学会争取”——鼓励学生有机会就争取发言,大胆表述;“学会谦让”——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学会把简单问题的发言权让给其他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学会表达”——通过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班队活动,培养不善于表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终上所述,对于学生发言的研究还是比较多。本课题将采用观察和反思的方法,研究促进高段学生发言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促进自身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育智慧的提高。

四、我拟采取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1、营造联系实际和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虽然农村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有他们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河流、芳草、野花、山村„„农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思考和质疑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老师在设计教案时,能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能多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有关联的问题,那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2、多安排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能动笔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条措施,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的孩子比较有效。因为他们往往有思维的能力,学习也比较主动,就是缺乏活跃表达的热情。适当地针对高年级学习的特点,增加课堂独立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能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后,再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展示出来,他们会自信许多。并且,因为有了书面的文字记录,孩子发言就更有条理,不会语无伦次,提高了发言质量。

3、多给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开小灶。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多给这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一些指点,多给一些潜在的帮助和提示,然后也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也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在课后,可以利用课外辅导的时间,培养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例如老师先讲一个简短的故事,让他们复述;让他们读一读优美的文章,说说自己的感想。通过这些措施,让他们找到自信,喜欢上课堂的发言。

4、通过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发言。这是一种对各类学生都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孩子参与的热情。比如在教室布置上留出一块奖励园地,对于课堂上发言积极的学生奖赏五角星,到学期末根据星星的多少适当奖励一些奖品;还有发言的次数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换取一定得分数,并把它加在试卷中。

当然这些方法还只是设想阶段,我会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求证。

五、我拟采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及具体步骤 l、研究方法(1)观察法:本课题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中”的研究,课堂观察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收集有学生发言行为的研究素材。

(2)反思法:是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并依据有关理论来自身课堂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出教学个案,指导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行为。

(3)文献法:通过研读文献了解、借鉴有关学生发言行为的理论或实践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用理论来武装实践,用实践来丰富理论。

2、研究的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09.5-2009.8):研究课题完成方案的设计。

(2)、实施阶段(2009.9-2010.7):全面进行研究,完成必要的前期调查和中期研究,初步完成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8-2010.9):全面总结,撰写终期成果报告。

六、问题解决的预期效果

1、唤起学生举手发言的激情,提升课堂的效率

学生能以充满自信的态度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使他们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主动去追求真、善、美,并以此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反思课堂中出现的教学现象,从而增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发展应对课堂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促进自身快速成长。

篇2: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比较重视在养成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在参加集体教学活动时积极参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常常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在以前,我们班的学生很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课堂上显得很冷清,感觉我是在唱独角戏,真是没劲透了。我一直在寻思着: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一些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就班主任来说,可以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发言之星”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二、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

三、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篇3: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当然,农村家长的思想变化、素质还普遍不高,加上多数年轻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然而,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学习管理意识和能力欠佳。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差,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常常是老师“请”着学、监护人的“逼”着学。在课堂上不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举手发言不积极主动。遇到问题,也只是查找和照搬资料书的答案,缺乏自悟能力。书写习惯差,老师督促下能写好,没有督促就乱画。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很大程度制约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如果这样长期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乐于去预习

刚开始由小学中段过渡到高段的学生,预习时也只停留在字词的预习和马虎地读课文的基础上。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到位与否,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经过学生的预习老师的指导,学生基本掌握了“五步预习法”之后,这时再慢慢放手,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自己主动去预习,学生预习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意识增强了很多,预习的习惯改进不少。

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乐于去自读自悟

刚进入高段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做不到自读自悟,所以只有先从思想入手,给学生讲解养成自读自悟的好习惯对以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明白自读自悟的益处后,再采用以下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习能自读自悟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里就明确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引导阅读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给学生充分的自信,促使每一位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给预设适度的弹性,有弹性才有鲜活的个性,才有精彩的生成。小学高段仍不能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有自读自悟的能力,就得激发学生爱看书的兴趣。为了培养我班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书籍的巨大力量。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使学生懂得每一本书,每一张报都给人们打开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得到有益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体会到读书是一种享受。

其次,刚进入高段时,利用课堂上的一定时间带动学生读课外书。和他们一起做这样的预习题:你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吗?你还读过他们的哪些作品?对课文中的有些内容,给他们指明读这样的书,可以给予人生的启迪。课后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品或者是作家的其他作品,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要求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和积累到的知识与同伴分享,通过这样方式,学生们都会积极地走进图书室借阅图书,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的作用。

(二)教给学生会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有自读自悟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养学生有自读自悟的能力,还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作为高段学生,文字不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关键是一些读书方法,只要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文体的规律,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就会加强。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掌握了自读自悟的能力,在课堂上表现好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点的及时表扬评价,这样一来他们常常在课堂上都能尝到学习课文自读自悟后成功的乐趣。所以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乐于去自读自悟了。

(三)让学生自主实践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注重在实践体验中发展学生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生活化”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在主动的意义建构中最终形成能力。总之,学生要自己管住自己的耳认真听,要管住手认真写,要管住脑认真想、认真悟,感受到自己管住自己后成功的无穷趣味,学生自然就会自我管理自己学习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断进行培养和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只有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动笔、去实践;让师生平等、民主、充满爱心地双向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教学过程必将充满灵性的发现和自信、勤奋、快乐、进取的期待,最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共同发展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民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当然,农村家长的思想变化、素质还普遍不高,加上多数年轻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时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自主学习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

篇4: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提升是小学教师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在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上,阅读和概括能力并不能够一概而论。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对简单,但是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得到大量积累的同时却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能从不同的情况对概括能力记性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总结出文章的本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含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是指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构成,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阅读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最开始的时候要重视在阅读上量的积累,正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进行钻研的同时,还要多读书,多读类型不同的课文,这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上非常重要。

二、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现状

现阶段我国小学高段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在重视阅读量的积累上并没有重视小学生概括能力这一质的提升。阅读量虽有所提高,但是在很多时候,语文教师提问课文主旨时,许多学生只是找到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复,学生也根本不明白这句话究竟是不是课文的主旨,或是学生虽然心里面理解课文的主旨,但是在教师提问时还是不能够将主旨完整的表达出来。

三、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策略

(一)把握由简到难的培养策略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个由简到难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也是如此。小学教师在阅读概括能力培养上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课文和课外阅读,给学提供一段时间的有声阅读,让学生能够大声朗诵课文,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恐惧心理。如在小学五年级课文《景阳冈》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将凶狠的老虎和不畏惧的武松形象很好的用语言的情感表现出来,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是小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在此之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时很有可能语句不是很通顺,语义表述不清楚,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急躁,要鼓励学生。这对于小学阅读概括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

作用。

(二)从文章题目出发把握主旨

任何一篇文章题目的由来都不是随便使用的,作者选择题目就是要对课文的中心主旨进行高度的总结。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可以很明显看出课文的中心任务就是狼牙山上的五壮士,当学生了解这一情况后,教师就可以进行问题的补充提问。如“五壮士都做了些什么事?”或者“他们为什么叫做壮士?”教师做出这样的补充提问事实上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主旨的思考。又例如在课文《将相和》中,可以明显看出课文描写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但是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们变得和睦,学生明白了这样的关系和原因,自然就能够明白文章主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在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的时候以课文题目为中心,教师进行发散式的提问,学生用一两句话对题目进行补充,对于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很是重要。

(三)从文章段落出发确定思想

一篇文章有很多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想要表达的含义。教师在语文教学阅读概括能力培养时,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每一个段落的大意,再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段落组合成一个部分,这样就可以将文章总结出几个部分,再将每个部分的意思整合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例如在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第一部分描写的是周恩来对伯父所说“中华不振”的不解,第二部分是周恩来对“中华不振”的切身感受,第三部分是周恩来表明自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想法,最后一部分也是最后自然段表现的是周恩来这一志向的确立。将一篇文章分解在总结,让学生先能够简单的对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总结,再上升到整篇课文,更有利于小学高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熟能生巧,强化练习

一件事经过不断的练习,那么水平一定能够提高,这也正是教学中题库教学法,必须承认的是对于某一类型的题目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确实能够得到水平的提升。在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中,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联系,教师可以进行阅读概括能力的专项练习,可选取课文中的段落进行大量的段落大意总结联系,以这种方式练习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结语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是有其必要性的,也是存在很多的方法,但是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引导,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提倡学生自主思考,学生自己通过不断积累知识而最终使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梁艺.刍议小学中高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外语文,2014(22).

[2]许海英.例谈小学中高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J].好家长,2014(52).

[3]汪秀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J].新校园(阅读),2016(3).

篇5: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一、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含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是指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构成,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阅读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最开始的时候要重视在阅读上量的积累,正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进行钻研的同时,还要多读书,多读类型不同的课文,这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上非常重要。

二、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现状

现阶段我国小学高段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在重视阅读量的积累上并没有重视小学生概括能力这一质的提升。阅读量虽有所提高,但是在很多时候,语文教师提问课文主旨时,许多学生只是找到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复,学生也根本不明白这句话究竟是不是课文的主旨,或是学生虽然心里面理解课文的主旨,但是在教师提问时还是不能够将主旨完整的表达出来。

三、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策略

(一)把握由简到难的培养策略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个由简到难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也是如此。小学教师在阅读概括能力培养上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课文和课外阅读,给学提供一段时间的有声阅读,让学生能够大声朗诵课文,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恐惧心理。如在小学五年级课文《景阳冈》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将凶狠的老虎和不畏惧的武松形象很好的用语言的情感表现出来,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是小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在此之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时很有可能语句不是很通顺,语义表述不清楚,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急躁,要鼓励学生。这对于小学阅读概括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从文章题目出发把握主旨

任何一篇文章题目的由来都不是随便使用的,作者选择题目就是要对课文的中心主旨进行高度的总结。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可以很明显看出课文的中心任务就是狼牙山上的五壮士,当学生了解这一情况后,教师就可以进行问题的补充提问。如“五壮士都做了些什么事?”或者“他们为什么叫做壮士?”教师做出这样的补充提问事实上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主旨的思考。又例如在课文《将相和》中,可以明显看出课文描写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但是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们变得和睦,学生明白了这样的关系和原因,自然就能够明白文章主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在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的时候以课文题目为中心,教师进行发散式的提问,学生用一两句话对题目进行补充,对于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很是重要。

(三)从文章段落出发确定思想

一篇文章有很多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想要表达的含义。教师在语文教学阅读概括能力培养时,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每一个段落的大意,再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段落组合成一个部分,这样就可以将文章总结出几个部分,再将每个部分的意思整合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例如在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第一部分描写的是周恩来对伯父所说“中华不振”的不解,第二部分是周恩来对“中华不振”的切身感受,第三部分是周恩来表明自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想法,最后一部分也是最后自然段表现的是周恩来这一志向的确立。将一篇文章分解在总结,让学生先能够简单的对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总结,再上升到整篇课文,更有利于小学高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熟能生巧,强化练习

一件事经过不断的练习,那么水平一定能够提高,这也正是教学中题库教学法,必须承认的是对于某一类型的题目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确实能够得到水平的提升。在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中,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联系,教师可以进行阅读概括能力的专项练习,可选取课文中的段落进行大量的段落大意总结联系,以这种方式练习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结语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是有其必要性的,也是存在很多的方法,但是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引导,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提倡学生自主思考,学生自己通过不断积累知识而最终使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学段的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更应该得到提升,所以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培养概括能力,要培养小学高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抽象和总结能力。学生能够对于学习过的旧知识进行自主的复习,也可以对于将要学习的新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预习。培养学生在学校知识学习上归纳总结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梁艺.刍议小学中高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外语文,2014(22).

[2]许海英.例谈小学中高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J].好家长,2014(52).

篇6:小学高段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自学能力;方法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习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提前准备出题目给学生,学习结合题目本身及扩展进行思考,然后完成作文。教师批阅后进行指导,学生再结合教师的意见进行深层次的修改,完善作文。这一整套环节中,本文作者专门针对修改作文环境进行深入探析,试图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新课改针对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指导做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我修改作文,或者相互之间交换修改作文,相互合作和进步。为迎合新课改实施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时度势,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小学生掌握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所有人无法避免的事实。有的学生读自己写的作文,读了几遍也不能找出问题的所在。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这一情况总结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方法。将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首先是读文,读文过程是为了发现错别字、不恰当的词,及时标记出来,方便改正;其次是浏览,浏览是将好词、好句标记出来,对于病句的部分重点做出标记,及时改正;再次是回顾,对前述浏览之后再进行简单的回顾,对文章写出正确的评语。最后将批改人和日期做出标注。如果将这四个重要的步骤传授给学生,一般的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相信都会准确地提升自己的修改作文能力。在这四个步骤中,只有写评语这一步骤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比如,教师可以给出评语的基本模式,有以下要求:首先是符合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格式要求、卷面是否完整、整洁等;其次是是否有错别字、病句,错别字有几个等;最后,评语中要体现出作文作者写作的优点,要给予学生以肯定的语言表达,另外也要写几点不足,以便勉励学生。

二、勤于辅导,善于激励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心思简单,对于教师具有崇拜印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评语中善于利用激励话语鼓励学生,以便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学生往往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就会很开心,会更加努力修改作文,提升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与以前进行对比,表扬学生:“这篇文章改了以后比以前更精彩了,以后要更加努力啊!”学生看到这样肯定的话语一定会觉得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教师很重视自己,那么自己就要努力了,慢慢地就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和表现欲望,适当的激励学生修改好文章,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一下,看谁改的好,谁的进步最大,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挑选几位修改的好的学生进行分享,帮助其他学生找到修改的方法,共同进步。

三、关注日常训练,贵在坚持

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利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法。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作的文章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别人看就不一样了,就可能一眼就发现哪里有问题了。而且让学生相互批改文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转变角色,变成了批改教师,自然会特别认真批改文章。学生在批改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进而加深印象。

其次,教师要准确掌握好时间,尽量在写作完毕就直接修改。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对自己所写的内容和思路还很清楚,修改起来也得心应手。

再次,要利用好多次修改的机会。修改文章单凭一次修改是不能修改出好文章的,必须经过多次修改才能使得文章更加润色。因为每次修改可能关注的点不一样,就会使得文章不断的完善。

最后,修改旧作。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以前写的作文的习惯。将自己以前所写的文章拿出来再看一遍的话,可能还能找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使得文章逐渐完善。同时,也能逐渐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翻看以前的旧作时,也能总结出自己的短时间进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作文评改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评改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认真研究和实践作文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2]汪燕.跟贾志敏老师学教作文[J].小学教学参考,2013(1).

篇7: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一、绘本阅读培养语感, 画图仿写激发兴趣

笔者认为, 在平时教学中开展绘本阅读, 通过绘本的精美画面和动人情节, 使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对更广泛的英语信息输入产生内在需求, 为英语语言输出做好准备。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后, 教师鼓励学生模仿绘本绘画自己的故事, 并为自己的图片配上一两句画, 通过简单的阅读活动将写作训练渗透其中, 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埋下伏笔。笔者的做法是:每个月要求学生读一本绘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绘本的思路、结构、情境、句式等进行仿写, 自己投入其中, 积极参与, 在活动中实现学生提高和检验自我的英语语言书面表达能力。通过长期活动的参与和积累, 实现学生语段、意群的不断扩充和积累, 进而实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培养他们写作兴趣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任务。

二、背诵课文积累知识, 课堂练笔减缓坡度

研究发现, 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小学生爱学英语、爱记英语、爱表演的特点, 尝试让学生背诵或者复述教材中的小对话或小短文, 并创设情境, 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将背诵的内容表演出来, 学生就能在扮演过程中, 通过切身体验巩固新学的词汇和语法, 培养语感。同时这样做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除了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外, 还要勇于打破常规教学, 将写作训练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通过课堂练笔, 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 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 通过写作培养自信心, 实现英语能力的真正提升。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龚海平提出: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从要求学生描述简单的物体、图片、人物、事件开始入手, 首先培养学生乐于开口进行英语表达的习惯;并在不同的阶段,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词汇, 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 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层次。例如, 我在对五年级的学生教授新词汇或词组时, 鼓励学生用这些词组自行造句,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所造句子可长可短。这样, 在教师的长期坚持下, 学生的口语表达可能会从:This is a bird.演变为:This is a blue and white bird.It likes singing in the tree.It can fly high.I like this bird.实现单句向句群的转变。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加深对单词或词组的运用, 在写作文时会不知不觉中拿来运用。在学生口语交际后,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宽和发展, 教师再要求学生将编的对话写一写, 适时适度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专题阅读丰富源泉, 写作训练开拓思路

笔者认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各种阅读专题材料, 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帮助学生形成一定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 更有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师在提供专题阅读材料时, 要注意阅读内容的选择要由易渐难, 阅读任务的设置要多样, 阅读时间的设置要连贯, 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我的做法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家庭作业中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描写人物特征、介绍朋友爱好、描述屋子及环境的专题阅读材料, 让学生了解不同专题的英语短文的结构和叙述方式, 开拓他们的写作思路, 并通过不同范式的英语题材阅读, 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了解作文的格式。在为学生积累大量语言素材的同时, 领略英语遣词造句的功能与魅力, 实现自我写作方式的不同建构, 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评价方式提升能力, 师生共评促进发展

小学生的英语作文中经常会出现大量错误的单词、句式和语法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教师采用最佳的方式给予修改和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有个性的批阅, 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作文指导课时予以修正。而作文批改又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程, 在短期内难见到较为明显的效果。在作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 我发现教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我的做法是学生作文写好后, 要求学生将作文互相交换批阅, 先由学生提出错误和改进意见, 然后再回到作者手中, 作者将同伴意见或采纳或坚持己见, 二次修改后交到教师手中, 教师再逐个批阅, 给出评语, 采取集体讲评和个性讲评的方式, 让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 并记录自己的错句, 避免今后再错。对于学生写作中的亮点, 在个别讲评时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 并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里供学生阅读, 让学生体验成功, 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来, 学习将会更加有动力。

篇8: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 阅读;氛围;方法;评价;引导;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作为一名小学汉语教师,加强对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应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我首先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二、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课文中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从中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课文较长,内容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查阅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写下自己的体会。”有的说“分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三、采取多样化朗读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人人都希望听到赞美,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平时朗读不太好的孩子经过努力,终于把一个长句子读得准确而流畅时,我们可以说“不简单!你能读准这么长的句子。”孩子听了,心里一定很高兴,学习劲头就更大了。如果学生确实无表扬肯定之处,我们也可以用婉转的语言表达:“如果……那就更好了。现代教育评价读不在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加以引导,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指出要改進的地方。通过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从而读好书,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让学生经常地读、大量地读、生动活泼地读,让学生觉得朗读很快乐,学生才会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学会创造,这样读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指导学生勤于感悟、主动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让学生学会领悟和品味语言材料的精妙。同时加大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力度,对文思俱佳的段篇,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品味、多积累。

五、引导学生独立思维、读写整合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结合训练组读写重点和针对阅读内容,我们还指导学生有侧重地写好小练笔。我们主张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求异求新;通过读书笔记展评等轻松多样的形式吸引和激励学生广泛地去交流、去创新、去超越。例如学习《荔枝》一课时,我们运用了“细读——赏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准确具体地把握母子亲情、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首先让学生通过细读,找出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句段,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加上眉批,主要谈谈这样写的妙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共同品评这些细节描写的精妙,品味作小学汉语教学论文者朴实的语言中所包蕴的真情。这就为本训练组的习作——“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积淀了方法。学生在写这类题材文章时就不再犯愁了。

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汉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了学生的情感,增加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汉语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多带学生走出课堂,或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使阅读教学向课外、课后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汉语,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妙,感受祖国千年文化的辉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提高阅读实效,达到预期目的。

篇9: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一、走进自然,网罗素材

农村之于城市是淳朴的,清新的,自然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农村孩子的童年是色彩纷扬的。在学校,教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畅游大自然,真正体验初春新翻泥土的清香,盛夏野花遍地的绚烂,金秋硕果累累的丰盈,银冬白雪飘飘的灵动;课余时间,家长也可以不时地带领他们到田间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节假日,孩子们可以三五成群的到田间挖野菜、放风筝……有了多彩的生活,孩子们便有了习作的素材,课堂上教师再相机点拨,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诉说对大自然的情怀,然后鼓励他们把自己讲的话写下来,这样生活中的兴奋点就成了学生习作中的精彩画面,作为语文教师,要关注这股源头活水,用巧妙的教学方法让朴素的生活在学生习作中升华。

二、开展活动,体验真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以便激发他们的童趣。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孩子们才会尽情展露自己的天性。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去春游,并有意识的让学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比如:在一次春游后,有的学生就写到“小路两旁,新柳吐绿,我和老师手牵着手,老师笑了,她好美,我与她好近……”还有的这样写:“蔚蓝蔚蓝的天底下,白云悠悠飘荡,羊儿轻轻歌唱,蝴蝶翩翩起舞,碧绿的草地,像一块晶莹的宝石镶在湖中央,我躺在它怀抱里——啊,想睡觉!”学生们毫无顾忌地倾诉着自己的情感,那些最真实的感受,那些最有灵气的语言,确实让我们吃惊。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纪念日或者特殊的日子(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2010年“节约一滴水,拯救云贵川”)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总之把作文课当成语文课,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习作,这样的作文真实感人,令人回味无穷。

三、迷途指津,传授方法

在习作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说的很精彩却写不出精彩,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他们的习作中常常会出现方言土语,比如:“我回家了”就写成“我家去了”;“老师批评了我”就写成“老师说了我”,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习作中要运用书面语,少用或者不用土语,不然别人会看不懂你的习作。同时,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命题要新颖。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富有新意的标题是写好习作的开端,现行的冀教版教材中,许多的课文题目就都很新颖,也很动人,如:《楼兰的忧郁》;《秋天的怀念》,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平时训练时,要让学生重视文题对习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尽最大的可能创造出新颖的作文题目,比如写难忘的一个人,就可以以《我给老师一百分》、《同桌真棒》为题。

第二,开头要吸引人。好开头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动人效果,可以让学生写作文时先把第一段写在纸上,然后自己多读几遍,若能让自己激动起来,那么也定能感动别人。瞧,这是《我的好朋友》一文的开头:“‘鞋儿破,帽儿破……哪里不平哪有我。’一听到这南腔北调的歌声,谁都猜得着这准是闻名全校的‘小济公’浚立来了。”这种伸张声势的开头就很容易的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第三,感情要真实。构思内容,要做到以真情感动人。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受感动的内容来写,因为这感动自己的内容往往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眼目睹的,如《尴尬的一幕》里有一个细节:走廊上,与老师擦肩而过,自己试着努力想对老师说声“老师好”,可终于没有说出来,面对老师的微笑,自己低头匆匆走过,感到尴尬至极。这是一个真切动人的小细节,是作者的实情流露,更是习作内容的精华细节。

第四,结尾要精彩。或画龙点睛,或耐人寻味,或照应开篇,都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温暖》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雨变得很细小,很轻柔了,我走在这一片如烟雨雾中,呼吸着被滤得清新甘甜的空气,心里仍然充满了小小的百货店的温暖。”这样的结尾好比六月的清荷,含而不露,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蕴含的情感,确实耐人寻味。

第五,运用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反问,一定会增强习作的魅力。如在为云贵川强旱地区捐款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都结合这次活动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一个学生就这样写道:“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样的句子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将小作者的感情推上了高潮。

总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掘渠人,引来涓涓细流,浸润小学作文这片芳草地,让孩子们去尽情编织心中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徐继林.基于“读写结合”的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学法指导[J].读与写杂志,2014(12):209+225.

[2]苏月红.浅析小学生习作指导[J].考试周刊,2013(24):51.

篇10:培养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兴趣;算理

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对做计算题态度不够端正,有的不懂算理,有的计算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计算题出错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摸底是行动的前提

要培养孩子们的计算能力,不可盲目进行,因为我们不得不考虑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计算基础,都是一个班级数学成绩参差不齐的原因。所以,先弄清楚整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通过平时的作业情况,或者有意识地出一些计算题,通过批改,做出具体的分析小结,得出结论;二是通过直观的问卷调查,但是要精心设计调查的问卷,提出与学生计算有关的重点问题,旁敲侧击,然后再收集、归纳、总结;三是就孩子们在计算题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召开座谈会,内容要实在,语言要委婉,要让孩子们从座谈会中知道计算的重要性和训练提高的必要性,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和决心。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要想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算,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以及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

注意训练形式的新颖,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加入训练,如,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和简单的计算,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层深入训练,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使学生找到成就感,树立信心,还可以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当然,介于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意识跟低年级有层次上的差别,相对比较懂事,所以我们还可以利用有关名人的典型数学事例激发兴趣,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有了精神榜样,就像航船有了航标。教学中,适时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在习惯中意志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三、口算是计算的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然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口算,觉得口算不是重点。其实不然,联系我们自身想想,生活中任何计算都得拿个计算器以求准确,但是学生做题考试等可没有这样的规定,一定得使用计算器。一切复杂计算的结构都是口算的小块累计起来的,口算不准确,怎么能够完成计算?数学的逻辑性如此之强,如果其中某一步算错,那么这道题还怎么能够得出最终正确的结果呢?所以我们要从教师的自身出发,改变观点,端正思想,不可小看学生的口算能力的训练,具体方法必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这一简单而重要的训练过程联系到每个孩子,要让训练“家家到、户户落”,切不可一笔带过,使训练有名无实。

四、算理是计算的骨架

要想让学生顺利计算,不使计算过程变得“瘫痪”,就需要给计算一个健全的“骨架”,而这个“骨架”就是“算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作业做得全对的时候,却发现他根本就不会做这道题,或者结果相差甚远,这就使我们不得不纳闷,难道真的会是巧合,学生当时乱做就最对?恐怕不是。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答案只有一个,照着别人的抄袭。我们不应该批评这样的孩子,但绝对不是支持他这样做,而应该理解他,开导他,让他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告诉他,老师和同学们会让他摆脱这个困境,你要做的就是紧跟步伐,和大家一起多练习。

以上例子说明一个问题,学生做计算题时不明白算理,不知道步骤是什么。要培养孩子们懂算理,我们还得将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我们平时买东西的时候,上学的路程与时间,家里的细小开支,在一定面积上的栽花种树等等这些与数学知识挂钩的生活问题,列算式之后的加、减、乘、除,甚至还有带括号表示的一个小整体,都得使用计算,相信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熟悉了题意,亲手列出了算式,明白哪个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什么时候该算,什么时候该放一放就都了然于心了。再加上典型的练习题,相信明白算理将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现象,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孩子们的认知视野,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五、审题是计算的捷径

做计算题,更捷径的算法,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出错几率,大大提高计算效率,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知道计算的多样化,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多看多想,天才就是你。

总而言之,计算能力的培养尽管方法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长期坚持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以效益求进度,以进度求质量,以质量练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自己行动,这样计算能力将会慢慢提高。

上一篇:大学生养猪创业下一篇:幼儿园安全疏散演练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