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

2024-04-20

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精选6篇)

篇1: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

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

摘要:《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学校电类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而目前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和生活习惯不好,厌学情况相当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扩展思路,充分调动各种因素,综合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学习,主动探知,掌握相关理论和技能。关键词:综合 手段 促进 电子技术基础 教学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如果一个学生处于一个安全的、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把老师当作朋友来看待,会忘了师生之间的区别,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的先天具有的良好体验,判断力以及学习的动机将会出现,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会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基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一些内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想象,理解并给予赞赏,学生得到赞赏后会十分兴奋,课堂气氛肯定会十分活跃。

关爱每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尤其是潜能生。中职学生一般是考不上普高,只好转读中职学校,而且素质参次不齐,有的顽劣,有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于每个学生都不能持以偏见,要一视同仁地倾注爱心,一个也不能落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爱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老师的关爱还可以激励和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激发潜能,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所谓兴趣,是指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倾向,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有所满足的心理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底子薄,接受能力差”,而且普遍存在厌学思想和,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重视“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上好第一堂课。要抓住学生心态,约法三章,治理好课堂秩序。

然后从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电子类产品为切入点,引入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沟起学生的兴趣。

接着向学生简单地介绍电子技术包含了些什么内容?电子专业主要培养哪些技术人才?日常生活中的电子类产品有哪些?是怎样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这样就很容易把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其次在对每个知识点教学时也都尽可能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对学习不够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各个方面的纪律较 差。因此,要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和课堂后给学生积极准备元器件,动手制作。通过先理论后实践,或者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有兴趣的过程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让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同时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采用模块式教学。

对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理论偏深的内容和陈旧的知识要大胆进行删减,对《电工基础》、《电子元件材料》、《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课程有机地整合,对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新器件则应进行补充。联系企业与公司等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将常用的基本知识按模块编制成知识点,按模块进行教学,使各部分知识互相独立,自成体系,可根据岗位需要适当取舍。在教学中恰当掌握难度,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可以将《电子技术基础》编成以下十大模块及相关知识点:

(一)、电阻 1.电阻分类

2.电阻英文全称与简称 3.色环电阻识别 4.贴片电阻识别

5.电阻作用与特性与符号 6.电阻国际单位与换算

7.画出电阻串、并联电路电阻 8.电阻串、并联计算

9.电阻串、并联电压与电流 10.欧姆定律(公式)11.电阻好坏识别

(二)、电容 1.电容的分类

2.电容英文全称与简称 3.电容电路符号 4.电容标称与识别 5.电容作用与特性 6.电容国际单位与换算 7.画出电容串、并联电路 8.电容串、并联计算

9.电容串、并联电压与电流 10.电容好坏识别

(三)、电感 1.电感的分类

2.电感英文全称与简称 3.电感电路符号

4.电感国际单位与换算 5.电感作用与特性 6.电感好坏识别别

(四)、二极管

1. 二极管分类(按材质与用途)2. 二极管英文全称与简称 3. 二极管电路符号 4. 二极管结构

5. 二极管作用与特性 6. 硅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 7. 锗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 8. 二极管极性判别 9. 二极管好坏判别 11.二极管三种整流电路

(五)、三极管 1.三极管分类

2.三极管英文全称与简称 3.三极管电路符号 4.三极管结构 5.三极管特性 6.三极管参数

7.三极管好坏判别 8.三极管好坏判别

9.三极管三种基本放大电路

(六)、场管

1.场效应管分类

2..场效应管英文全称与简称 3.场效应管特性 4.场效应管符号

5.场效应管与晶体管差异

(七)、晶振

1.晶振电路符号 2.晶振测量方法 3.常见晶振型号

(八)、进制转换

1.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 2.二进制与八进制转换 3.二进制与十六进制转换

(九)、模拟电路 1.偏置放大电路 2.直流放大电路 3.功率放大电路 4.反馈电路 5.振荡电路 6.滤波电路 7稳压电路

(十)、数字电路 1.基本逻辑门符号 2.逻辑门真值表 3.逻辑门电路

4.组合逻辑门电路 5.逻辑函数及表示方法 6逻辑函数化简与变换 7.CMOS门电路 8.TTL门电路 9时序逻辑电路

10.脉冲产生与整形电路

三、任务驱动,重视实训技能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指以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设计并提出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

例如:模拟部分的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使用、测试方法以及放大器工作原理等。在理论教学后,应安排一个功率放大器实验板,其中包含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并在电路中设置一些测试点。通过实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让学生巩固万用表的使用(其中包含元器件好坏的判别、欧姆档、交直流电压或电流档的使用)。

2、观察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理论值与实际值是否相符,稳压电路电压在电源波动或负载电流改变时是否保持稳定。

3、观测电路的静、动态电流随负载改变的情况。

4、还可用示波器演示放大器对信号的放大过程。

5、在实践中还可练习基本功(如焊接技术、连线方法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学生安装调试并帮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而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又可拿来作为例子,避免其它学生犯同样错误。实验的成功,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四、注重实效,分阶段知识点与技能过关

在新课讲授阶段,不能盲目追求进度。要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表达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在平时将知识点与技能分解成单个,要求每位同学逐个或以分成小组形式默写或实际操作过关,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容易过关,学生过关后及时记录并给予表扬,学生会有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学完新课后,在复习阶段,增加过关知识点与技能数量,要求每位同学逐个 或以分成小组形式默写或实际操作过关,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而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教学有两大要素所组成:

1、信息:教学内容;

2、信息载体:运载传播教学信息工具的教学传媒。怎样把信息通过合适的载体传输给学生,寻找一些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征的信息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对调动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参与教学活动是相当重要的。

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体,具有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特点,使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快,在课堂上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自己动手检验等是一种尝试,这样可以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平时从电视、录像、光盘或因特网上收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的声音或视频素材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作为知识背景展示给学生,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赋予动感、更具情趣,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可以加强学生记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二极管时,为了使同学们对二极管这一基本电子器件有更深刻的印象,结合二极管的教学录像片制作的课件作为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激起他们想深入了解二极管结构与工作原理的欲望,在此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们将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六、以竞赛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竞赛过程中,树立威信的动机或自尊与成就的需要极为强烈。社会性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在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在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测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好处的。但过于频繁的测验、评比,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而且会制造过度紧张的气氛,使学生产生过分焦虑的心理状态,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竞赛频繁,考试过多,常会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和兴趣。所以采用竞赛必须慎重、适量,注意方式。竞赛后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错误的学习动机。

七、合理的考核方式

把以理论为主的考试改革为以考核学生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技能为主,考核方式也从笔试为主改革为平时实际动手操作与笔试相结合,考核内容要与企业要求相结合(比如参考企业招聘试题),强化平时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为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应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达到相应的等级水平。

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将电子技术基础按模块编制了理论和实践知识点,分阶段以笔试与动手操作考核过关,而且融入安全生产、节能环保、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政,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宋长池,职业教育中的任务驱动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全文字数:4275字

篇2: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

第三讲 如何通过纸笔测试促进教与学

张 丹:本专题我们讨论的是学生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

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

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胡立利: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尤其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张秋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

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

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诊断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张 丹:测查学生的方式包括课堂观察、纸笔测试、口试、动手操作、成长记录袋、综合 质量评价等。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应该成为教师评价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重点研究

纸笔测试,也就是书面测验。通过科学的测试,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 的教学成果。

张秋爽:42×25 这道题考察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能力。我对某区591 名学生进行了

调研,调研结果这道题的正确率是85.5%。

胡立利: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来讲,拿到这个数据,我们光看正确率够不够? 我们还可以看什么数据?

张 丹:怎样解读数据。我们不仅仅要看学生的正确率85.5%,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思考

问题的方法和学生想法中有偏差的地方。第一道题目:42×25 张秋爽:42×25 这道题,我们先看学生的错误。针对计算题: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八

个字是教师们应该熟知的。我们首先关注学生计算时有关算理的错误: 举例算理错误。理解的错误 2 4 2 4 2 × 2 5 × 2 5 × 2 5 5 0 9 0 2 1 0 8 4 8 4 8 4 8 9 0 9 3 0 8 6 1 0 胡立利:举例其他错误。其他错误 2 4 2 4 2 × 2 5 × 2 5 × 2 5 2 1 0 2 0 0 2 4 0 1 6 4 8 4 0 8 4 1 8 0 1 0 4 0 1 0 8 0 抄错数。(原题42×25)42×45 43×25 45×25 张 丹:对于计算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理解中的错误及其它错误,例如抄错数、口诀不

熟,计算出错等;同时也需要关注计算的方法是否停留在同一层面,是否体现了算法多样 化?

进行“多样化算法”正确的(典型)方法如下: 张秋爽:

①=25×40+25×2=1000+50=1050(68 人)②=(6×7)×25=6×25×7=1050 ③=42×5×5=210×5=1050 ④=42×20+42×5=840+210=1050 3 ⑤=4×25+38×25=100+950=1050 ⑥42×(25×4)÷4=4200÷4=1050 胡立利:

进行“巧算”错误的主要情况如下:

①=40×25+2×25=1000×50=5000 ②=40×2×20×5=8000 ③=25×(40+2)=25×40+2=1002 ④=(2×21)×(5×5)=2×5+21×5=10+105=115 ⑤=42×20×5=4200 ⑥=6×25×(7×25)=26250 问题:如何看待这些同学?算法多样化与竖式的关系? 张 丹:谈看法。

张秋爽:算法多样化的价值:

1.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使他们的潜能得

到充分地发展;

2.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习资源能够共享; 3.算法多样化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个性地了解;

对学生了解深入的老师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得到发展。张 丹(提升):如何全方位分析一道题 分析典型题目的思路

题目属性(数学,教育教学)学生的作答

更深层次的分析(多元、多层次)教育教学的启示

张秋爽:有5 只小动物排成一列纵队,从后面向前数小猴子是第2 只,那么从前面向后数

小猴子是第 只小动物。

这道题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内容,目标是“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及顺 序”,属于理解概念层面。

针对此题对某区571 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3.87%学生得出正确答案“4”。正确

答案可分三种情况:

写出答案4,并画图或用文字描述的意思

写出答案为4,除画图外的其他方式,如5-2+1=4)写出答案为4,无过程

统计结果显示:用画图法做对的280 人,用画图法做错的11 人;用列式法做对的101 人,用列式法做错的71 人。而且,有的答卷中还有已画出图但是用式子结果反倒错的案例,可以看出,与列式法容易出错且不易理解相比,画图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

胡立利:学生做法举例: 画图后做错(答案是3)列式后做对

多数是以下两种列式:

(5-2)+1=4 5-(2-1)=4 此外,还有两种形式: 5+1-2=4 5-1=4 列式后做错 5-2=3 5-3=2 5-(2+1)=2 5-3+1-1=2 5 5+2=7 画图列式都对

张 丹(小结):关于解决问题策略 第三题:

张 丹:观察下列图形,回答问题:

上图中含直角的图形的有。(请写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图形的序 号)

这道题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此题属于对概念的理解,目标是根据图

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分类。

对某市某区9 位学生进行访谈,其中正确的4 位,错误的5 位。张秋爽:学生1 选择2、3、4 直角很直很平的样子(用手势说明)。2、3、4 都有直角。认为3 是特殊图形,应该有

直角。通过看6,明白了3 也没有直角。学生2 选择1、2、4、5 认为1、2、4、5 含有直角,认为1 最上面的角是直角。3 中的锐角是直角,认为直角是一边是横的,一边是竖直的。学生3:选择2、4、5 对于“正”放的角能看出来,对于5 这种斜放的角用尺子量的,觉得差不多。直角是横平竖直的,判断是可以用三角板量一量。学生4:选择1、2、4 写错了,1 里面没有直角,能正确指出2、4 的直角,直角是竖是直的,横也是直的。判断直角是看出来的,对于5,转正过来看。学生5:选择1、2、3、4 能正确判断2 和4 中的直角。对于1 和3 中的所有角都是直角。认为5 中的角是圆角。

判断方式是,如果能用直角号标出,这个角就是直角。胡立利:

学生6:(2)(4)。用三角板量出(5)不是直角,其余好判断。

学生7:(2)(4)。在解释根据什么判断一个角是直角时,是根据一个角是否横平竖直,但是对于(5)中的角不是水平和竖直的,因此先旋转使一条边成水平后再画一条竖直 的线,发现不与题目中的线重合,因此不是直角。其余的好判断。

学生8:(2)(4)。用三角板量出(5)中的角不是直角,也可以凭感觉判断出是否是直 角。

学生9:(2)(4)。

师:你是根据什么选择直角的?你会把什么样的图形排除? 生:把不规则的图形。

师:这个题目是要我们把什么样的图形挑出来? 生:含直角。

师;也就是你要根据有没有直角来挑图形,对吗? 生:嗯。

师:那你说说你当时是怎么挑的? 生:先看这个方块,这里面有直角。

生对每个图形的角做了判断,能判断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直角? 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 师:嗯。

师:你脑子中想象的什么样的是?你识别的特别好,肯定有你的识别标准。那你说什么样 的角就是直角呢?

生:像这样一个角就是直角(指的卷上的图形),但是不能比这个大,也不能比这个小。张 丹:小结 范·希尔夫妇的研究—几何思维水平(参见《数学教育哲学》)水平1:直观化 水平2:描述/分析 水平3:抽象/关联

水平4:演绎/形式化推理 水平5:严密/元数学

张 丹: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关于学生数据(统计数据、质性数据)避免模糊归因 寻求解决策略 一次考试无法全面反映

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积累

张 丹: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书面测验

有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情况的评价,应准确把握内容标准中的要求。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要注重考察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考察学生能

否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合理应用。在设计试题时不出偏题怪题,淡化特殊的解题技巧。

(2)对于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本质的理解,并能根据评价的目的设计合适类型的试题

试题设计应当有效发挥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使其与要达到的评价目的相一致。为了考察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阅读分析的题目;为了考察学

生的探索能力,可以设计探索性问题;为了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具有背景 的问题;为了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1.好的测试题题目的分析

胡立利:前一段时间,我还看到美国国家教育成就评价项目(NAEP)中的一道题目,让我

眼前一亮:小明说一个图形如果有四条边,那肯定是长方形,小丽不同意。下面哪个图形

说明了G 是正确的?(选自《美国国家教育成就评价项目(NAEP)》)A)B)8 C)D)张 丹:这道题考查的是什么呢?请在座的教师拿出纸,写了两个关键词。张秋爽: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对图形特征的把握,学生正确选择此题,需要运用筛选排

除的数学方法,同时也考查了推理。B 和C 不能说明小丽是对的,只有D 有四条边,但它

又不是长方形。这样的思考过程很开放,学生视野很开阔,初步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题目,我们常以判断题的方式呈现:一个图形有四条边,它一定是长方形。()

学生在判断时,筛选排除的过程在脑中完成的,没有把思考的过程直观地呈现。学生

知道,一个图形有四条边,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菱形,还可能是一般的四边形。

学生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能说明此题是错误的。

张 丹:Jane 已经读完了一本书的29 页。如果这本书一共有87 页,在下面这个等式

87- =29 中,空格中的数字表示Jane 接下来需要读的页数。创设另一个情境,使得

个等式同样也适用。(选自《国际数学与科学评价项目(TIMSS)》)

胡立利:这样的题目,我们一做就是一大串,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技能,我们一般这样呈现:

有一本书共有87 页,小明已经读完了一本书的29 页。还剩多少页? 食堂有一堆白菜有40 棵,一周吃了15 棵,还有多少棵?„„

张 丹:这样的题做多了,学生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模式,有的甚至根本不用动脑,就能列

出算式。训练到这种程度,能力就有被异化的嫌疑。“问题解决”让学生积累数学原型是非

常必要的,积累原型是需要情境的。不同的是,在国外积累过程由学生完成;在国内积累

过程常由教师完成,导致出现一些教学中的尴尬。

张秋爽:在教学完乘法的意义和口诀后,出示:“一支钢笔9 元,买3 支钢笔多少元?”学

生列式:“9×3=27。”教师出示:“每行有9 棵杨树,栽了3 行,一共有多少棵杨树?”学 生脱口而出:“9×3=27。”教师接着问:“还有什么样的问题也可以用9×3=27 解答,你能

说说吗?”学生面面相觑。胡立利: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再崇尚从例题到例题,学完例题接着训练,做大量的习题;新

课程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中对同一算式让学生说不同情境,就

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境不同,还是同一个算式,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情景中赋予不

同的理解,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异中求同,理

解数量关系,抽象出本质,从而一通百通,逐步感悟模型思想,为中学学习建模思想做好 铺垫。

张 丹:其实,加、减、乘、除都是有原型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运算的多种“原型”,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打好基础。加法可以作为合并、移入、增加、继续往前数等的模型;

减法可以作为剩余、比较、往回数、减少或加法逆运算等的模型;乘法可以作为相等的数 的和、面积计算、倍数、组合等的模型;除法可以作为平均分配、比率或乘法逆运算等的 模型。

右图是一个长6 厘米,宽4 厘米的长方形.下面选项()可以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 周长。

A.6+4 B.6×4 6 厘米 C.6×4×2 4 厘米 D.6+4+6+4 此题属于“空间与图形 ”领域中的测量,目标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访谈了某市某区7 位学生,其中正确的2 位,错误的5 位。访谈1:错选C 师:6×4

生:这个求的不是周长。师:那求的是什么? 生:面积。

师:为什么放掉了6+4+6+4? 生:当时没想起来。师:6×4×2 这个呢? 生:这个是面积再乘以2。

师:现在你看到的是求的面积乘以2,但是当时在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个关键的地

方是哪?你觉得它和周长像的地方是哪? 生:×2 10 师:也就是说这个对你当初选择是有影响的。生:是。

师:那看来我们下次选择的时候,需要把每个选项都看明白。

张秋爽:两个油漆工人用三罐油漆刷一堵围墙。随后,他们要用同样的油漆去刷另一堵类

似的围墙,这堵围墙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 倍。其中的一个油漆工说,他们所需用的油漆

是原来的2 倍。这名油漆工说得对吗?说出你的理由。(选自《国际数学与科学评价项目

(TIMSS)》)

胡立利:我们在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之后,用以下题目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 解。

判断: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2 倍,宽也扩大2 倍,面积扩大2 倍。()

100%的学生都能判断出结果是错误的,而判断题即使没学过,也有50%的可能性解答

正确。这样的题型就不利于考查出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层次。

TIMSS 测试中把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放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原 型吗?

张 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生产力发展使劳动者类型

变化的趋势为体力型——文化型——科技型。劳动者的智能化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

教育必须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造

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个题型目的是解决数以亿计劳动者在未来社会能生存和发

展的问题,所以“好问题”的呈现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

张秋爽:这道题与我们出题的呈现方式截然不同,它的功能也就不同。首先是能够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是

一种工具,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凭经验;其次是重在说理,在说理过程中读懂学生的

方法,了解每个学生思维水平的层次。

胡立利:有的学生用设数法,设长为2 米,宽为1 米。原来墙的面积是2平方米,另一堵

墙的长为4 米,宽为2 米,面积是8平方米,显然是4 倍关系,不是二倍关系;这也可以

看作是举反例。举反例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有的学生用画图法解决,直观地可以看出黑色图形的面积是蓝色图形的4 倍,也就是

说4 个蓝色图形的面积和黑色图形的面积完全重合,这是图形思考的策略。有的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 长扩大2 倍,宽不变,面积就扩大2 倍;长不变,宽扩大2 倍,面积也扩大2 倍;当

长和宽都扩大2 倍时,面积就是原来的4 倍。这里展现了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张秋爽: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在说理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用自

己的方式去理解数学,表达自己对问题解决的思考。说理的过程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方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展。

张 丹:一个抽象的、理性的、没有任何情境的知识点本身是容易记忆和再现的,而一旦

有了问题情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去从大脑中提取相关的知识,这才是数学的应用价 值所在。

好的题目就是教学的导向。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设计习题的能力,以适应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好的题目,干扰了教师的注意力和学生对数

学本质的把握。这些题考试题尽量避免。2.不好的题目尽量避免

张秋爽:从九千九百五十起,十个十个地数,数()次就是一万?是五次还是六次?很多人

说是6 次,我认为是5 次。您说呢?9950 还需要数吗? 很多问题这所以争执不下,有时并不是因为数学理解不到位,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

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语义标准:在这里,数是一个一个地数,怎么叫一次?从什么数开始数,包括不包括9950?

如果说从9950 数起,要数9950,那么情况如下:

第一次:9950 第二次:9960 第三次:9970 第四次:9980 第五次:9990 第

六次:10000 如果说从9950 数起,不需要数9950,那么就是数五次了。

9950 需要不需要数,要看定的标准,不是哪一人说数不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把学生 的思路引向了9950 需要不需要数的生活中用语的怎么限定上,已不能完全考查对数学的理 解。

建议,改变一下出题的方式: 如: 填空:9950,9960,(),(),(),(),()。或.连一连,十个十个 地数。

“我们进行完中期考试,对一年级一个题的答案有争议。这个题目是: 圆前面的第一个图形是什么?

我们认为是正方形,可一年级的老师认为是长方形。您的意见那? 胡立利:123050000 这个数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改写后的读法是12305 万。最小的一位数是()。偶数的个数比自然数的个数少()。2,2,3,3,4,4,5,5 的众数是几? 1,2,3,4,5,6,7,8 的众数是多少? 张 丹:这样的题目关注的不是数学的本质,考查不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在细枝

末节上纠缠,就是不是好题目

张 丹:除了纸笔测试之外,人大附小的“亲子闯关考试”让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新闻报道】

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亲子闯关考试”。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核我们打破了以往一年

级学生一张试卷定等级的做法,采取生动活泼的“智力闯关”形式。语文学科通过“智闯

五关”(我会听、我会说、我会背、我会读、我会写)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分

项考察。数学学科采取“智闯三关”(我算得又对又快、我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敢于向

难题挑战)的形式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

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学生每过一关,将根据他们的表现在成绩卡的不同位置上盖上代表不

同等级的“福娃”标志,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成绩在A 级下面盖上写有“我是最棒的”的

小博士标志,在B 级下面盖上写有“我很棒”的大拇指标志,在C 级下面盖上写有“加油

啊”的小花标志。测试的全过程可以由家长陪同,以便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方位 的了解。

张秋爽:这种考试形式很受学生和学生家长欢迎。学生们认为这种“闯关考试”很好玩儿,很有意思,一点也不觉得紧张。甚至有些孩子围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咱们还进行这样的考

试?”家长们认为这种考试形式很有创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家长和孩子一 起参加考核,家长可以全方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回去后更加有针对性地对 孩子进行辅导。很多家长都认为这种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形式,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

长处,有利于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胡立利:“老师,什么时候还考试?”一年级小学生假期过后,开学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往

往这样问。学生历来都是谈“考”色变,而人大附小的孩子却喜欢上了考试,真是咄咄怪

事。原来,我校一年级的期末考核打破了以往一张试卷定等级的做法,采取生动活泼的“亲

子闯关”形式等,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完成考试,消除了孩子们的考试恐惧感。学校从不推

崇学校“为了考试而考试”。在二至五年级,诸如“快乐考试”、“期末免考”、“奖学

金待遇”等新制度应运而生,这些制度不但使孩子们不害怕考试,反而多了份期待。毋庸

置疑,恰当、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孩子更好地前行。纸笔测试的补充——口试 主持人:纸笔测试不易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说算理的能力,有些过程教学和学习态度也不易考查,因此就需要口试来作为纸笔测试的补充。张 丹:⑴2×3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二年级第一学期)可以操作学具,可以画图,可以创设情景举例子。2 个3,3 个2,2 的3 倍,3 的2 倍

张秋爽:⑵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是6平

方分米,周长是10 分米。(三年级)先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周长指的是什么?面积指的是哪部分?请你用彩笔画一画、涂一涂。

张丹(小结):老师们,我们这一专题主要和大家交流了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有效地促进教学,重点谈了反思的维度和再教设计,尤其是对教学现象进行了深入挖掘;

二是如何通过评课有效促进教学,重点交流了评课的方式和课例研究,三是通过设计测试

篇3:运用电教手段,促进地理教学

1. 创设意境, 感染学生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图要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了在规定时间内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利用幻灯片、演示文稿、动画、视频、情景演练,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如在初一地理“国家”的学习中,可以利用播放国歌、节日盛况、重大事件、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初二地理学习中,运用历史故事、文学诗词、名胜古迹、地方特产等,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达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2. 增加容量,突出重点,多种练习,及时检验。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传授了课本的知识点,同时花费大量时间在板书上,这样课堂教学的容量有限,而学生被动学习的效果也不好。采用多媒体教学则不同,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搜集资源的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更新的思想。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正是此意。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善于组合,就能产生新思想,得到新的地理知识。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地理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形象直观,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例如在预初年级的自然地理里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用板书或语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它们往往又是重点和难点。利用一些网上下载来的Flash表现重点和难点,能够使学生很快掌握难懂的地理规律。

传统的地理教学最后是布置学生作业,学生在课后完成的。一方面不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练习单一形式,利用地图册完成填图亦使学生无心复习巩固。多媒体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练习,由于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随时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另外这些新颖有效的练习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及时给予反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充分查漏补缺并完成教学任务。

3. 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例如利用幻灯投影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第十章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时,假如按照课本上的条条顺序写下来,学生确实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在幻灯上描绘出一幅彩图,画出城市、工厂、汽车、垃圾、河流、酸雨、城市绿化等地理概况,指导学生自己看图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教学中采用这种新颖活泼的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4. 扩大信息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能力。

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人地关系等。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且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动画、幻灯片、视频演示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应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对人文内容进行更多、更深的了解,对抽象、未认知的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大气的运动、降水的形成、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等内容,单凭教师讲述及简单的图示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动画、视频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空间概念,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不少生动有趣的地方,如世界的人种、语言、宗教、民族风土人情,浩瀚的大海、神秘的雪域高原、生机勃勃的非洲热带草原、茂密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但简单的教材描述,单调的图示,无法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初中生尽情领略这精彩的世界,犹如隔靴搔痒。多媒体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对相应内容进行补充,对学生起到投其欢,尽其兴的效果。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知识面广,空间概念强,很多问题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学起来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则可通过光、像、影、色、动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直观性很强,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在知识的复习巩固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重放幻灯、投影或录像、录音片段,使授课情景得到重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特别是通过投影“随堂习题”,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形成性评估测试和矫正练习,这样就具有目的性强、形式多样、省时方便等特点。

篇4: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负面影响;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堂因为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参与呈现出了形象化、立体化的特点,这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取得的效果。然而,语文学科具有厚重的人文色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营造生动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但如果使用得不合理,走向极端,就达不到使用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适时、适量、适度,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不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有些语文课堂就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泛滥使用,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当让学生疏远了文本

传统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不能全盘否定。比如组织学生朗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常用的手段,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如果教学中教师将课文搁置在一边,而将许多图片或视频呈现给学生,则占用了学生朗读感知文章的宝贵时间。这样处理脱离了文本,疏远了文本,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了隔阂,无法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对文本形象的感悟和体验,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禁锢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当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面对面地进行观点的碰撞与思想的沟通,可以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而如果不加节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关注的重点就会转移到课件演示上来,教学环节的推进就是程式化地按部就班地演示课件,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当会阻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质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当僵化了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中按学情来确定教学思路,是传统语文教学常用的方式。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的顺序往往是固定的,与动态生成的课堂会发生一定的矛盾。而教师往往迁就课件的顺序,诱导学生进入“圈套”,把学生的读书思路导入自己预设的流程。如有的教师教学一篇课文,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后的疑惑,要求学生将有难度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反馈、归纳,大屏幕投影问题,而投影出的问题却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问题,谈谈你的理解。表面上看,教师似乎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讨论、提问,但屏幕投影的却是教师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是教师认定的重点内容。这种“硬搬”的方式反而扼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阻断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让教学流程走向僵化,而失去了灵活性与变通性。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不能剥夺学生跟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

课堂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教师只不过是个“导演”而已。如何引导学生将言语实践活动演得更加精彩,这与教师的组织、点拨和指导有着密切关系。譬如,一位教师执教《爱莲说》一文,教师首先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教师精心设计的拼图,使“莲”这一文本对象更加形象化,借助拼图的巧妙展示,图文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发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多元化的精彩的对话自然产生。在对话过程中,浓浓的语文味儿伴随着莲花的清香弥漫在课堂上。当然,要想教好语文,教出语文味儿,离不开教师丰厚的文学欣赏功底与语文教学能力,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拓展文本,让课堂充满韵味与张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要选准时机,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感知形象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不分时机地乱用一气,而要选准时机、恰到好处。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将贝多芬的肖像呈现出来——学生与文本对话后再呈现人物图像,学生对人物的感知就不会停留在看图的表象层面上,这样做既对前面的教学作了一个形象化的总结,又为后来的人物描写训练作了水到渠成的引入。环节设计紧扣教材而又针对学生实际,自然、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学生的认知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感知形象,可谓“一箭双雕”。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只追求手段的新颖,而应彰显其实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效率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功能,不能只追求手段的新颖、花哨,而应彰显其实用性。为此,教师务必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是装饰,课件要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元化对话的开展;图片、音乐、文字的使用要恰到好处,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笔者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映示出关于济南冬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领略济南冬天之美;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请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录音,初步进入情境;接着,呈现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济南的冬天》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哪些笔法和技巧。结合学生回答笔者点击鼠标,顺势展示出三个方面的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运用教学媒体不能脱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解读文本是目标,课件运用是手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有一定的伸缩性,不能占据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时空,要预留好一定的空间解决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温晨霞.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初探[J].学周刊:B,2012(8).

[2]邬祖平.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J].科学时代,2012(3).

篇5: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

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选拔;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的现象基本上没有变,对学生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重智育轻德育,思想教育形式单一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是对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突破,它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我校现今师资力量较高,教师年龄结构好,办学基础很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通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

基本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并结合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对时代要求,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的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管理

硬件建设:教学设备现代化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前提,近年来,学校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充实现代教学设备,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相继建成和完善了“电教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农远资源接收系统”、“校园网”、“学校网站”。这些设备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和学习,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和平台,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软件开发管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技术软件,加大素材库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快建立多媒体资料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资源闲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信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我校自2006年以来,就注重强化教师群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培

训。把建设一支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步发展提高的教师队伍,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来抓。

一是“走出去”广泛学习。近几年,只要上级主管电教的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学校就分层选派人员参加培训。

二是“重实践”深入学习。采取“备、说、讲、评、写、用”六字研习法,结合教学实践来培训教师,实在、可行、高效,教师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如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以此来促进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实践应用;同时学校还在每学期都要收集教师们的相关教学案例及论文。

三是“抓校本”集中学习。2001年以来,学校还积极加强校内培训,结合学校实际和老师们的要求,制定授课计划、自编辅导教材、自行主讲和辅导,先后举办了培训班。培训内容由最初的Windows基本知识、简单的文字处理、课件的设计和到现在的因特网基础知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重点突出,分步教学。培训结束,对培训教师进行上机考核。通过培训90%教师可上机操作,二十多名教师可独立制作常用课件。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探究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知识呈现方式是静止的,信息是有限的,更有甚者有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抽象的、干巴巴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我校部分数学教师还提出了“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能探究;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善于探究”的想法,很有理论性。

(2)提供探究素材,支撑创新

a、提供探究材料。我们知道,学生的直觉、猜测、联想等都需要通过探究来验证,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在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容量、超文本的优势,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是查找资源库,寻找与此有关的丰富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撑。

b、提供探究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集成性可提供各种软件,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可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共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这些优势,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当学生根据圆柱的体积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后,很多学生自然提出“怎样求圆锥的侧面积”这一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倍感高兴

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同学们通过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联想到求圆锥的侧面积也就是求围成这个圆锥侧面的扇形的面积,他们通过上资源库查找知道了怎样求扇形面积的方法,有的同学非常兴奋,有的同学却认为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没有办法知道,同学之间的争论很激烈,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不能直接量出,“圆心角的大小该怎样求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上资源库查找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开展主题研究,诱发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学校实际,确定一些有一定深度或难度的研究主题,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主题研究活动中,组织合作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评价与展示作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满足创新欲望

我校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栏目陆续创建并根据实事更新,这些栏目针对性、真实性、参与性强,同学们看得见,也学得会,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露一手,一方面满足了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个性才能在表现中得到张扬。

2、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地整合,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

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环境,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研究中,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的根本变革,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经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多维互动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⑴创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如在实验班语文课《詹天佑》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与本文有关的文本、图片、影片等并加以下载,制作了多媒体网络课件。在授课时,教师课前点击主页,播放京口铁路的险要地形,并导入:“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京张铁路,你们觉得这条铁路沿途地形如何?是我国的一个伟大的人物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工作设计建设的,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问题探究。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或联想进而提出假设;二是搜集支持假设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为学生物化探究结果提供技术支撑。教师

应鼓励学生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方面发扬协作精神,倡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资源共享。如在自然《水的净化》一课的教学中,在授课时,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和要学生自己解决的“水的存在方式有哪几种?、水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水是如何净化的?”等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上网浏览,在一定时间内查找答案。于是学生们主动思考,人人参与,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新知识。

⑶交流验证。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交流方式可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网页或实物投影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探究结果,辨析正误。交流验证阶段,要调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彼此间质疑、争辩,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进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⑷总结深化。一是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二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素质只有通过各种活动,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才能内化到个体素质中。在总结深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当前所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应用多媒体网络,设计多样化交互式的变式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水平,选择练习内容和进度,可以改变过去多种层次的学生要求整齐划一的弊端,不仅检测了学习效果,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成就感。如实验教师所上语文《江雪》一课,当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学生在网上描绘自己眼中的雪,给学生留

下创新发展的空间,并将作品发给教师,以便下节课进行赏析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想象、探索、创造的能力。

四、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一)提高了教学质量

1、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进一步更新,通过此次研究,提高了研究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学校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由电教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开发应用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使5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3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研活动,15%的教师能够独自或合作开发教学软件,15%的教师达到了四会:会使用和制作教学软件,会上网,会电子备课,会网上答疑。同时,我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开放日制度,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开放日活动,供校内外教师交流学习,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学校,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教”,更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3、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从2006年以来,参加的各项讲课及技能比赛中,先后有3人次获一等奖,有4人市级二等奖,有8件课件在上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近年来,先后有4名教师被确认为省级骨干教师,20人被评为市、县级骨干教师。

(二)构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把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这一课题的最终目的。我们在近三年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总结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转变”的初步方法。概括地表述为“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块。”

(三)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整体形象。

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了教育管理手段,建成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教学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学籍管理自动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校课题实验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带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五、几点认识:

回顾三年多的实验进程,我们认为整个实验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实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创新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创新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因此,开展课题材实验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实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发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迅速发展,多媒体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交互性等毋庸置疑的优点,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反客为主,辅助成主角

少数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多媒体唱起了课堂的主角。这种反客为主的倾向直接导致了由传统教学 的“人灌”向现代教学的“机灌”的转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话”,机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人,它的作用始终是“辅助”——辅助于教师的教,辅助于学生的“学”。许多精彩的课堂并非仅靠“多媒体”所能演绎的。相反,多媒体教学预设成分过强的特点往往使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对象出现偏离;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怎样学,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教师关注的是所做课件的每个程序是否顺利演示完了。在课堂中的确出现了一些精彩场面,教师却只注重了演示预定的程序或炫耀课件的精美独特,而放弃了学生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没能将精彩放大,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人的存在,多媒体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2、多媒体代替了学生的体验

我们在少数课堂上常可以看到,学生和听课教师为一些制作精美、演示到位的多媒体课件所吸引了,教师轻点鼠标,学生注目观看,学生无须动手,一些过程就轻松走完了。例如:自然课上,有些该让学生直接观察的,诸如羽毛的轻柔,树叶表面的光滑,边缘锯齿的锐利,都应该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而不应用看课件来代替。数学课上,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的,如公式推导等,如果推导过程编入课件,在多媒体上演示,课前花费了大量的制作时间不说,学生看了一遍,印象不深,更违背了儿童的认识规律。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既能让学生信服,又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六、研究设想

篇6: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

厦门二中周美娜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教学领域。多媒体电脑、电视、录象、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参与改变了“一支笔一本书”传统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劳技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课程,更是需要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劳技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作为较新兴的科目,不可避免的要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资金短缺,时间紧张不够用。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里,学生要完成一件作品时间通常不够用,经常半途而废。在实施减负的改革中,每节课又少了五分钟,更是不够用。经过尝试和实践,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到劳技教学中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少的问题,且提高了劳技教学的质量,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上好劳技课,主要表现在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劳技课的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到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劳技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观察、思考,做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例如:在照明电路安装的初步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接触过电学知识,对于教学当中提到的一些术语,如电流、电压、电阻等等不是很清楚,通过观看录象《电学小知识》,既形象直观又生动具体,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一些电学术语,也省得老师费尽口舌进行解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在讲解导线的剥切等具体操作时,老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学生只能看一个大概,对于一些细节没法看清楚,在随后的技能操作中就不能符合要求地进行。利用实物展台和多媒体投影仪,将老师的示范过程放大,学生就看得清清楚楚,减少了教学难度,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技能训练。

二、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劳技课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现代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如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表现在不仅懂课内知识,而且还懂得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在学习安全用电时,通过观看录象,让学生更加清楚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安全用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能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化难为易。如在讲照明电路的使用和维修时,学生对很多专业术语不理解,教师讲解起来也感到很吃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些难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用投影和录象讲照明电路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在讲日常用电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时,学生往往看不到金属外壳电器不接地的危险性,利用电脑课件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对电流的流向了解明白了不安全用电的危险性。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劳技课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技能。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劳技课教学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如:在学习导线的敷设时,通过观看各种导线敷设的录象,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生活中导线是如何敷设的,并学会简单的敷设,从而提高了劳动机能。

此外,利用实物展台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反馈评讲,纠正学生的错误,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解决劳技课教师因知识面窄而难以授课的问题。劳技课涉及到种植、生活服务、电子电器、工艺美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劳技课教师面对如此广泛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只能借助于现代化工具进行继续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了,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更好地推广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劳技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劳技课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很好地贯彻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

上一篇:家有活宝作文500字下一篇:我为书“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