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2024-05-23

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精选10篇)

篇1: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辽宁省大洼县职教中心 句秋玲

【摘 要】文章从声乐课的专业性和教学性特点及中专生身心特点,依据声乐实践训练中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探索出独特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声乐;位置感觉;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因材施教

声乐不言而喻,简单理解为人声音的音乐。钢琴通过琴锤敲击琴弦发出乐音,二胡运弓拉弦发出声音,而声乐是运用气息这个动力,振动我们先天的发音器“声带”,从而发出声音。再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气息及唇、齿、牙、舌咬字发声器官及正确的运用共鸣腔,从而发出高亢、悦耳、明亮、流畅的乐音。这样的声音才是声乐所要的声音。怎样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达到完美歌唱呢?本人经过多年教学收获点滴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明确声乐教学中的的放松与打开的关系

声乐是一种运用感觉来歌唱的抽象艺术。而感觉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放松喉咙这一点来说;我们只说放松并不知道怎样放松,如果我们说歌唱时感觉声带不是长在喉结里,而是长在胸前第二个纽扣处,并且在歌唱时就长在那里,喉咙就放松啦。因为我们都知道人能发声是因为气流振动声带,在客观上声带就是长在喉咙里的,但是如果我们想着声带长在喉结里,那么在歌唱时必然会把力量放在喉咙上,这样只能是越唱喉咙用的力量越大,造成声音紧、挤、卡的现象,喉咙根本放松不了。相反的,歌唱时想着声带长在胸口,就会把注力点集中在那,喉咙就放松啦,歌唱的通道就通畅啦,声音自然也就流畅起来。

有的人在教学中就放松喉咙这一点提出大哈欠时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方法也是对的。人们在困倦时都会打哈欠,这是很自然的生理过程。好像是这种感觉很好找。但是在教学中对于初期的学生告诉他用打哈欠的感觉放松打开喉咙,会造成他们由于记不住这种吸着的感觉,而使劲地张喉撑喉。这样不但不能放松喉咙,反而加大了喉咙的上拉力,使喉咙被动撑开,造成发声时紧、挤、卡、压、的毛病。因而对于初学者用感觉声带长在胸前第二个钮扣处得方法比较稳妥,这样用力也会在胸腔而不是喉腔。放松的感觉找对之后,再想着打开就会水道渠成。

歌唱是要把声音发出让人们听到,所以打开喉咙好比是打开了房间的门,让声音从门里传到门外去。我们每个人在通过门的时候都不会去碰门框子,声音在通过喉咙的时候也不能碰着喉咙壁。否则声音就会出现挤、卡、紧、而不松通。打开喉咙必须在喉咙放松的前提下打开。也就是先让学生找到声带在胸前第二纽扣处得感觉,再让学生在这种感觉的基础上将喉咙象打哈欠一样吸开,并在所有的歌唱过程保持住这种状态,这样的喉咙是自然放松打开的,在这种状态上所发出的声音也是流畅松通明亮悦耳的。

二、正确理解声音的高位置与深气息的低位置的相对辩证统一关系

什么是高位置的声音呢?这里的高位置指的是哪个部位或者是哪个高音吗?都不是,它是一种腔体通道。高并不是声线的高低,不是指音域宽窄。而是指歌唱时,声音在歌唱通道所经过的最远的腔体点。就是头腔向上垂直打开的的支点。歌唱时要获得这个支点,我们可以用打哈欠的感觉来找到。打哈欠时,在上颚中间的位置都有一种凉嗖嗖的感觉,那个位置就是我们要找的垂直支点。在歌唱时无论多低多高的音都要感觉碰到这个位置上抛出去,才能达到高位置的演唱效果。这个点贯穿整个歌唱过程始终。只要发声只要歌唱,这个通道就要立在那个位置上。声音经过放松打开的喉咙送达到头腔的高位置并抛出去,发出的声音才能松弛、圆润、明亮、自如、流畅。“高位置”不是单指高音的高位置,而是泛指每一个音的高位置。它是一种正确的歌唱状态。支持高位置的声音的动力是什么呢?是歌唱的气息。“高位置”固然重要但一味地追求“高位置”而忽视歌唱的基础――呼吸,是不正确的。气息好比是大树的根,“高位置”好比是树冠。树冠要想向上长的繁茂,树根必须向下向泥土中伸长。树根不发达,树冠也不可能茂盛。也就是说歌唱的高位置必需由气息作为支点,声音在立起的腔体通道中上下拉开,气息下的来声音的位置才能高的上去。

“高位置”与“深气息”这一上一下的要求看似矛盾,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深气息”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则说明气息不深。高位置的效果是用深气息的.感觉把腔体打开后形成的好的共鸣效果。片面地强调高位置,忽视深气息会使声音状况失调,声音容易出现紧、尖、虚的现象,而片面地要求深气息不追求高位置,那么歌唱水平很难提高。所以两者不可顾此失彼,必须全面顾及辩证统一。

三、准确了解学生特点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中专学校的学生有以下几种特点:一种是仅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就能领悟到声乐发声方法、唱好作品的学生。并且他们的演唱很有有激情和表现力,声音也圆润、丰满、流畅、动听。他们善于与老师配合沟通,学习热情高、求知欲望强,课下完成作业质量高。另一类学生,教师虽然运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他却不能马上领悟到教师的教学意图和目的,反应不敏感、情绪不积极。自然,他们的声音也就打不开,更谈不上悦耳动听了。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多讲解、示范、引导。通过形象的启发和引导,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有一种学生,他们声音造作苍白,情感表达僵硬、声音气息不流畅贯通,但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上进心很强,很想表现自己。对待他们在教学时要多鼓励,不批评,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知道:无论多么高超歌唱技法,都是为了正确的表达感情,都要用心来歌唱的理念。

中职生的年龄在15岁左右,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都非常稚嫩且天性灵活好动。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声乐的发声腔体,训练出良好的歌唱能力是很困难的。首先用“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发丝大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然后以“真”声挂“假”声到“混声”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使学生找到深呼吸支及头腔位置。并运用闭口音开着唱的方法帮学生找到腔体扩张的感觉,找到声音的高位置,进而达到完整歌唱的效果。

声乐课的教学在一定层面是一门抽象的艺术,需要把很多方面辩证统一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索出更高的教学途径。

篇2: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一、老师本身需要具备的能力

(一)具备声乐整体教学的概念和意识

中专的学生是一个还未经过有关声乐知识专业指导和训练的群体,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声乐的教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而声乐的教学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的知识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且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需要老师将声乐知识中每一项关联的要素进行整体性的教学,比如在声乐基础教学中,就需要学生们在能够掌握到发音、情感、呼吸等要素的情况下才能将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

(二)具备专业的鉴别能力

在声乐的教学中,主要的体现形式就是以声音来表达,然后让听者进行声音上的感受,作为教育者来说,教育者听觉上的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需要具备专业的听觉鉴别能力,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声音是一个抽象的元素,学生们在练习或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准确的鉴别,通过声音的感受判断学生们掌握声乐知识的程度,和自身存在的欠缺之处。

(三)具备挖掘学生自身潜力的能力

声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质和潜力,而一个人虽然具备着潜力,但是如果没有伯乐的点拨,那么这个人的潜力可能就会被永远的埋没下去。声乐的教学也是如此,在中专学生中就会存在着巨大潜力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这种挖掘学生潜力的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学会知难而上的精神,不断的挑战自我,作为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潜力,不断的激发学生们身上的这种优势,鼓励学生们坚持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声乐知识中的美好。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心得

(一)以学生们为主体,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都需要以学习兴趣为基础,才能让学生们尽情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作为声乐教学也是如此,声乐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中的状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时刻以学生们为中心进行声乐教学,实现学生们为主体的地位,逐步的培养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比如在感情投入的这一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以《红梅赞》为题,将课堂留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这一曲目中的感情,然后通过随机检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把曲目演唱或表演出来,再让作为听众的学生们进行评论。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老师给学生们留有思考和感受的空间,第二就是学生们能够通过亲身实践并加以运用,不但带动了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们更容易掌握抽象的声乐知识。

(二)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有计划的互动课堂,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提问当中,有什么创意性的意见或见解可以进行采纳,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增设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掌握声乐知识的要点。比如老师让学生们提出他们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后如果能够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就可以进行采纳。例如考验学生们声乐知识的创造力,可以以竞赛形式来体现,班级中以小组来划分,每组都可以自制题目,竞赛的内容以表演或演唱的形式进行,最终以小组进行投票,评判的标准要以作品的新颖和独特性为主,并要包含所学的声乐知识及技能。通过这种互动,不但激发出了学生们的竞争力,还能让学生们在准备比赛节目时激发出创作灵感,从而不断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有利于声乐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利用新媒体丰富学生们的视野

中专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比较稚嫩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所见到的和领悟到的知识范围存在着局限性,很多情况下都需要老师进行主观的引导,声乐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知识的过程,课本中的知识只是狭义范围上的,需要老师利用媒体资源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在这个社会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音乐这一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元素,古典、流行、等音乐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不同种类的音乐就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老师应该利用媒体资源搜索到不同种类的曲目,要抓住每个音乐中的特点,展现给学生面前,通过不同种类的音乐不断的丰富中专学生知识的视野,让他们积累到更多的元素,从而激发出声乐的创作灵感。

三、结语

由此可见,声乐教学是一种抽象艺术的教学,在中专声乐的教学中,需要声乐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需要具备开发学生自身潜力和专业鉴别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要认识到整体性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中实现以学生们为主体的课堂,不断的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激发出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最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建秀.我在声乐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黄河之声,,11(8):49-50.

[2]李晨.关于声乐教师的教育创新、素质及实践教学中的若干心得[J].大众文艺,,02(10):276.

篇3: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1 积极重视算理教学,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唤醒“我想算”的欲望

在计算教学中, 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依葫芦画瓢地知道如何计算,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明白算理。学生在做题时, 只有心里明白这样算的道理, 才不会盲目的去胡做、瞎做题, 不会为完成计算任务而计算。特别是在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时, 学生会按一定的计算思路去做, 明白并得出自己计算出错的原因。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减法”56-28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个位不够减, 从十位退一当十”算的道理, 我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当中, 相互启发, 很快学生发现了“单根的6根小棒不够拿走8根”的问题。

“那该怎么办?动手试一试。”我巡视时鼓励孩子们说。“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怎么拿小棒的?”

“从十位上借一捆小棒, 就够减了。”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地说道。

“先算10减8得2, 2加6得8。”另一个孩子接着说。

“我是用16减8得8来算的。”小组长抢着说。

“现在十位上还算5减2得3吗?为什么?”我追问道。

“不能算5减2得3, 要算4减2得2。因为十位上的5借给个位1个10, 所以剩4个10。”一个孩子大声的辩解道。

“说得真好, 太棒了!”我由衷地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怎么知道你从十位上借走1个10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我紧接着问。

“在十位点一个小圆点, 作一个记号, 就不容易忘记了。”一个孩子站起来马上说道。

“是个好办法, 请大家牢牢记住。”我强调道。

2 加强知识内化训练, 让学生学会自觉、自主的解决问题, 相信自己的学习潜能, 继而自我探究, 确信“我会算”

学生在明算理的过程中, 也许会花掉大量的时间, 但让他们去经历, 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认为十分的必要, 因为学生在学习时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教师绝不能为图省时间而包办代替学生思考。

为了使学生对算理理解得更加透彻并及时积累计算经验, 针对学生在计算中易错的地方, 我巧妙设计了两组题目。

1) 数学优秀小法官 (先自己想想对错, 并同桌说一说错在哪儿, 再改正) 。

“题目相同, 为什么计算的结果却不相同呢?”我追问道。这样的题组训练呈现形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比较错误产生的根源, 同时还提醒他们在做题时要注意的地方, 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2) □中应该填几?为什么?

学生一开始接触题目时, 有的会感到棘手, 但在明白算理后, 学生做起来也比较顺利了。此题目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只有让学生把算理理解透彻了, 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学生就会自己填对;同时学生对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也就更清楚了, 继而学生在计算时思维也会活跃起来。

3 巧用游戏激趣, 让学生爱口算、善估算、会笔算, 享受计算乐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我教学的座右铭。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玩乐中学会数学难道不是我们教师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事吗?所以, 在教学中, 我总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计算巧妙地融入到游戏中。学生乐在其中。

例如在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爬梯子”“计算接龙”“闯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 来充分调动起他们计算的积极性。学生在挑战中感到了计算是有趣的、快乐的, 从此渐渐喜欢并爱上了计算。

口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技能。口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良好的口算基础, 笔算技能也很难形成。所以, 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要快速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 其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持之以恒坚持训练并设计有层次、有新意的题目。教师评价一定要准确、到位。每天每节数学课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安排3~5分钟进行口算专项训练, 或每周不定时进行口算小测验并及时评出“口算之星”。教学中, 为了避免计算的单调性, 我经常让学生把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 先估算, 后笔算;学生逐渐养成了用估算检验笔算结果的准确性;反过来, 用笔算验证估算的合理性。

摘要:学数学离不开计算, 计算是最基础的知识。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段,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巧妙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 准确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4:浅谈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创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一旦我们的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对作文训练迸发出了强烈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如,写《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课上我启发学生说:“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看着你们一张张活泼的笑脸,心情十分激动,如果老师是一位作家,一定要把你描写得活灵活现,因为你们是那么可爱。你们不想当一回小作家,把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写下来,向老师、同学们介绍一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想。”接着,我又播放了学生熟悉的歌曲伴奏带《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和《我们的伙伴》,并且伴有旁白,激发学生遐想,追随音乐追忆教会他们学习、生活的教师和对他们关怀备至的父母,再引导他们将那些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想些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因势利导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就能使学生十分自然地进入作文天地。

二、注意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 ”为主题班队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名女生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上海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并且我还紧紧地握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眼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大量阅读,闯过语言美

学生感到作文难,语言贫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夫人之立言,积字而生句,积句而生章,积章而生篇。”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丰富语言仓库。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阅读课上对教材指导学习的过程,恰恰和教学中写作过程相对应;此外,还必须使他们从课外阅读中广泛涉猎,培养他们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看到的、听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写作是借鉴。这样“日积月累,方能方悟”。提倡作文素材的积累,正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的作文教学的自身规律。

综上所述,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点滴体会。当然,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和探讨。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小学)

篇5: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篇6: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足球运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最受关注的体育运动,然而当足球这项运动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体育课中时,却少了许多它本质的东西,比如—趣味性。足球运动最初就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而在多数课堂中老师只是将所要学习的足球技术当作一项任务,采用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使学生机械地学习。老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被动地一遍遍模仿。教学手段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对足球课也提不起兴趣。在课堂中以足球游戏作为足球教学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对足球走进校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游戏教学法的特点

2.1 游戏教学调动学生上课的兴奋性和积极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学生都爱玩。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每当宣布下面一个内容是做游戏时,学生会马上响应并很认真的听取游戏的规则和奖惩措施。一般都是将当天要学习的内容穿插其中,使学生动作逐步向所学内容靠近。有时也会在游戏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游戏,待游戏结束后询问答案,并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授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烘托了课堂氛围。

2.2 游戏教学使学生身体得到更锻炼充分

游戏应用于教学中,其展现形式一方面要和教学内容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主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游戏并将游戏融于教学中,和教学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也可与教学内容相对,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中是为了辅助教学。合理搭配游戏与主教材内容使其可以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对于学生而言,身体各环节得到了锻炼,才能正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3 游戏教学使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得到文化知识上的学习,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所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由于体育游戏中具有竞争与团队合作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给予鼓励、帮助、暗示等,最终培养学生勇于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通过体育游戏能使学生心理个性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现今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实习期间,一次带领学生做游戏时需要学生手拉手,大部分同学都很快找到自己的同伴,而一名较为内向的学生低着头不主动找同伴。作为老师的我主动和他一组参与到游戏中。由于游戏进行中要求学生们临时交换同伴,这样一来二去,那个内向的学生也很快的融入到同学当中。最后赢得“连体人足球比赛”的同学共同庆祝。瞬间集体团结的力量充满整个课堂。

2.4 游戏教学使学生群体意识、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体育游戏所展现出来的形式是多样灵活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集体的活动。群体之间通过默契配合、相互协调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求思维活跃、坚强勇敢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最终完成任务。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创新以及应变能力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体育教学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3 将足球游戏合理运用到足球课堂中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足球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态度,得出下图(见图1)。如图所示,持支持态度的占了大部分,不支持的占了极小部分,不支持的原因是担心只做游戏会影响到期末的达标测试。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没有意见,愿意听从老师的安排。支持的学生占大多数,说明学生对足球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比较感兴趣,这对今后课的实施也起到了有效的帮助。

以教学实习期间一堂内容为脚内侧传球的课来分析足球游戏如何运用到足球课堂中。

3.1 足球游戏在准备部分中的合理运用

一般体育课都安排在第四、五节,这时学生已经在教室里坐了三节课,要想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中,准备部分至关重要。体育课的准备部分主要是为了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增加关节灵活性,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伤出现。传统足球教学的准备活动往往采用慢跑、徒手操等形式。这种形式一旦长期使用,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试想,如果课的一开始就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学中可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围绕课的主题由简到繁编排一些辅助性的游戏,为课的主要内容做出良好的铺垫。也可选择一些反应类的游戏,如“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有效无效口令”等等。这些游戏既可以活动学生肢体,又能提高兴奋性和集中注意力。

3.2 足球游戏在基本部分中的合理运用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主要是学习新内容或者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在足球教学中,新内容的学习上还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无球过渡到有球的基本原则。将教学内容插入专门性的游戏中,使学生体会技术动作要领,熟练后可再改变游戏规则、加大游戏难度领会要领。

基本部分首先还是进行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分解动作的示范,讲解后带领学生们再进行无球动作的模仿。因为人多球少的缘故,在进行了踢固定球练习后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每组一球进行交替传球练习。这样,循环踢球的速度会加快,学生触球的次数也有所提高。改变以往两人一组的对传形式后可避免一半学生练习;一半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为检验练习成果,将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传球接龙”游戏。这个游戏主要是检测学生传球的准确性。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将刚才练习的内容运用到游戏中。游戏结束后老师进行评价,指出多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示范动作,再带领学生集体练习三遍完整动作。这样一来学生们对脚内侧传球的技术要领掌握就更加牢固了。

3.3 足球游戏在结束部分中的合理运用

体育课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逐步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游戏教学用于整理活动,有助于消除学生机体疲劳,促进身体机能尽快恢复。所以在选择上要以活动量较小的游戏为主。

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之前“传球接龙”环节的观察,挑选出10名脚内侧踢球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看谁离线近”游戏,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到罚球弧处担任裁判。这10名学生在底线处一人一球进行游戏,看他们哪位踢出的球离罚球区顶端的线最近。要求是每人只能用脚内侧踢一次。选择这个游戏有三点好处。首先,选择出来游戏的学生都是经过老师观察动作相对规范的学生,可以起到一个模范的作用。其次,其他的学生虽然没有进入到踢球的队列当中,但是他们和老师一起担任裁判,也是游戏中的一员,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最后,游戏相对较为轻松,符合结束部分的要求,使学生们尽快放松恢复到正常心率。

4 结语

教师在进行足球授课时不能生搬硬套,应根据该校的自身条件来进行足球课程的实施,并根据内容和外在条件选编相应的足球游戏。足球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足球教学辅助手段。它并不是足球课的教学内容,所以在选编足球游戏时,首先要和教学内容紧扣,其次,目的性要强。这才能称为寓教于乐,而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一味带领着学生去做游戏。

教师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的使者,作为老师应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为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足球的体育老师,对足球专业上的知识必须要精通。现如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因此,老师必须接受新知识的洗礼,通过自我学习、在职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自我,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永亮.浅析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9):79,129.

[2]吕利民.高中足球选修课教学方法运用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46-47.

篇7: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应用;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2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渐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我过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高效性等众多优点,而被老师们应用到了课堂中,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我们的教育手段方法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教师们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也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在这个信息化社会环境的基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与时俱进,现在更多的强调学生们要创新、合作、自主,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课堂情景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高中这个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巩固基础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们好动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也是我们高中生老师较为头痛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保持更好的注意力来学习知识呢?那就是我们要想办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培养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陪伴孩子们一生,更何况是高中这么重要的阶段呢?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于这点我们作为老师的也很理解,但是更多的事实证明,孩子们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么他到了中年的时候往往是不快乐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让孩子们在高中这个阶段明白这个道理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们客服谈完心,将重点放在学习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相互结合,让学生们不单单理解课本内容,更要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当一些问题不容易用简单的话语来描述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更有效果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我们的课本中更多体现的是让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在我们的课堂情景教学课程中,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所有的情景教学都要以提高学习效率,引起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关注而进行设计的,如果我们的活动或者多媒体展示无法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那就要想办法改进。

二、培养学生们自主思考能力和意识

数学是一门很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自己头脑的清醒,更要明白我们数学公式或者解题过程。一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每种结果我们要如何应对。让学生们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思考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看不同问题的角度要不同,同一道题也许可以有两种或者多种解决方法,要教给学生们采用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们来进行分组学习,通过一个分组共同的平均分来评判几个人共同的成绩,这样学习好的就会去帮助学习差的。

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可以使其体验到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进而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的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他们潜在的力量,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三、多多夸奖孩子们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关注,得到鼓励。高中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相对于幼儿园来说已经懂事很多了,他们少了一些不听话,多了一份自我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励。如果我们经常鼓励一些孩子,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或者我发现他们非常认真听课,我就会进行表扬,当孩子们听到表扬后,就会表现的很积极,当孩子们认真听课,很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这时候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而我们老师讲的课学生们也接受的最多。这样学生们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们每天认证听讲,我们不断的鼓励,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学习,我们的最终目标也就达到了。可见,多多夸奖孩子们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并且让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可以多多的鼓励学生们,只有学生们愿意学习乐意接受我们教授的知识的时候,学生们才可以真正的成长。

四、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习题,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问题情境中建立了数学模型,接下来自然是应用与拓展。例题、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例题、习题是经过反复筛选、精心选择出来的,是学生掌握双基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它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功能,处理好例题、习题的教学,对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经常设计例题变式、引申拓广,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广阔性。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统称。教是为了学,如果教学方法不够恰当,就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不同以及教学设备的改变,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通常采用谈话法与小组学习相结合方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还时常穿插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验证几何结论。这样就为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

篇8:我在声乐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真挚的情感,创造性的想象,因人而异,强调个性化,艺术表演,音乐内涵,舞台实践

声乐是一种深受大家喜爱的, 是人声演唱形式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在众多的音乐表现形式中, 声乐的表现力极其丰富而迷人, 它的魅力是其它音乐表现形式所无法媲美的。声乐有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之分。美声唱法是西洋歌剧中的通用唱法, 具有典雅的宫廷风格;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唱法;而通俗唱法也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逐步进入中华声乐艺术殿堂, 并受到国人的喜欢和年轻一代的钟情。

长期以来, 声乐教学总是围绕着解决呼吸、解放喉咙等技术问题来进行。声乐学生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解决各种声音的毛病上, 而不是想如何进步如何唱好这首作品。许多声乐前辈和老师说, 学习声乐要有好的发声机体, 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发声乐器”制作和训练的过程。而这种单一的把发声技能作为我们声乐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是否能真正达到声乐的教学目的,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声乐是声音技术和音乐内涵、舞台艺术的结合, 它需要有一个非常良好的整体协调状态, 包括咬字状态、情感的控制、呼吸的从容、心理稳定等各因素的恰当合作, 发声技术的训练固然是重要的, 它是声乐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 没有好的技术就等于盖房子没有好的材料和地基, 但一味的去追求发声技术的完美却也会严重的影响歌唱的美感。这导致了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人才培养周期长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大批声乐人才的脱颖而出。声乐技巧技能反应到每个人身上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而声乐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帮助其稳定良好的状态, 建立其具有个人特点的演唱风格和发声状态。因此, 必须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有效教学。优秀的教师是不拘于某种教学模式的, 是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选择或相互结合, 最终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而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效的声乐教学, 选苗”也是很关键的。近几年来, 由于音乐热和一些学校的盲目扩招, 导致入校学生质量明显呈下降, 其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较差, 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进入校园, 这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确保选准声乐“人才”, 必须重视考生的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贫乏的文化知识, 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才能的, 但在一定得文化程度上缺乏音乐的基本素养这也是很可怕的。

建立以声乐表演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和舞台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 而拥有好的声乐师资队伍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因此声乐教师应该在某种程度上不断地学习、钻研, 提高自己的能力。

1、声乐教师要有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演唱方法, 如果教师本人对演唱的方法没有全新的认识和概念, 教学时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因此, 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 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2、要有很挑剔的耳朵。声乐是一门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艺术学科, 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 大都是一个模糊抽象的现象,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听觉去辨别。因此声乐教师必须要有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 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 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做出调整,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能把“言传”与“身教”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将使教学变得更有魅力, 更令人信服。一位舞台演唱能力较高的声乐教师同时也具非常好的示范能力, 一个好的范唱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让教师形象从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聆听教师的范唱, 学生可以做到模仿此歌唱方法, 同时也体会教师是如何对歌曲的进行理解和表现的, 以达到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大师:意大利的吉诺·贝基、巴拉, 我国的沈湘、周小燕等, 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 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旋律中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 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 完美地表达。

4、因材施教, 灵活教学。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现在普遍存在“演唱欲望高, 表演开发起点低”的问题。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让“演”与“唱”很好地结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比赛, 给他们创造实践的空间, 搭建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再好不过的舞台。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有的同学演唱一首作品从头到尾站着一动不动, 或拳头“顶”着肚子, 或抱着双手“画圈”, 这都是声乐学生会唱不会演的真实体现。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表演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使学生学会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 轻松自然做到真听、真看, 达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同时完成歌唱的技术技巧、声音音色、作品的表现风格、表现情绪等。时刻要有一种表演的冲动把自己“燃烧”起来, 要学会在“歌唱”中“表演”, 在“表演”中“歌唱”, 从而做到“演”与“唱”的完美统一。这就需要“舞台”与“讲台”的合理结合, 将二者内质贯通, 使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琴房里培养不出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 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磨多练, 才能成为真正的歌者。

5、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知识。声乐是、诗歌和演唱技巧、舞台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 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 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 加强在文学、史学、美学、音乐理论、嗓音研究等方面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艺术修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结合, 是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探索, 获得知识、技能, 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智能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 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很多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 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的。在很大程度上, 声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 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 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 还要培养学生对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和顽强的毅力, 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 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教师还要揣摩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 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 选择合适得教学方法, 来指导学生并教会其应如何学习。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 如今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 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 多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鼓励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伴合作式的声乐学习方式。沈湘教授说“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 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呼吸深浅、声音运用、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 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 学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办, 因为最终是他上台演唱, 我们不能叫他上台去受罪。”所以在教学中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 绝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当学到一定得程度时学生都会有自己认识和感知,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地声乐学习和研究, 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现实, 当学生即将毕业时, 声乐教师还应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前途,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社会的舞台上闪出耀眼的光芒。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 增强服务意识, 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 同时学生也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尊重教师的劳动。

结语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唱技巧, 完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 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则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因素, 将它转换成精神动力, 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掌握歌唱技能, 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演唱的技能技巧和情感的调控、舞台的实践的有效结合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理论是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论证才能证明的。以上是我在声乐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想改变声乐教学理念使声乐教学更加成熟有效, 还需广大声乐教师在以培养声乐人才为己任之余, 积极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有利于声乐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篇9: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关键词:中职中专门 语文教学 作文 生命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本人不断创新写作实践,注重作文与各方面的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一、作文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诗意生命的教育是生命磨炼的教育。人是无法避免苦难的,苦难与人生同行,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所以,学会挑战苦难,磨炼生命意志,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惟一选择。为此,我针对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耐挫能力差,不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和供自己上学不易的这种现状,总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两假到厂矿、企业、学校、服务业锻炼自己,经历苦难和挫折,磨炼生命意志,体会生命的甘甜。开学后在班级内举行“假期社会实践报告会”,同学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打工的经过,通过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同学们品尝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懂得了社会竞争的残酷和所学知识的重要,懂得了如何战胜困难和挫折,更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作文要与演讲相结合

演讲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材料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更高一级的作文。因此注重作文和演讲的结合,将改变学生“能写不能讲”的缺陷。演讲包括课前十分钟演讲、阅读一篇好文章后的即兴演讲和听老师读一篇好文章后的演讲,在从中受到教育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实现自我、收获人生的快乐。有时,我让同学每人写一个题目,集中到一起抓阉上台演讲,有时我给学生出多个题目,让他们自由选择,每人考虑几分钟,然后登台演讲,在第一学期,我给他们出的题目中有“烛光里的妈妈”“我家隔壁的阳台”“告诉你我的一件新鲜事”“这是真的吗?”“当鲜花盛开的时候”“诤友”等,在第二学期随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出一些难度稍大的题目,如 “谈追求”、“来点阿Q又何妨”、正确对待“嫉妒”、“心丑比貌丑更丑”、小议“装模作样”等,在《追求的人生是美丽的》中,不少学生能从正反两方面展开分析,讲到无私奉献、不懈追求的人生是美丽的,而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金钱、地位的人生却是丑恶的,为人所不齿的,从而懂得了怎样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三、作文要与辩论相结合

“辩论”是作文的更直观的表现形式,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因此定期举行辩论会,会使学生在舌剑唇枪中认识真理,更快地提高写作水平。如同学们在辩论《经济比环保重要》时,正方强调近三十年来我国通过发展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方列举了在发展经济时使多少河流受到了污染、乱砍乱伐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种种恶果。通过辩论,使同学们认识到,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一点,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从而教会学生辩证地看问题,不至于钻进死胡同,使学生逐渐走向成熟,更学会了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积极、健全的良性人格。

四、作文要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结合

经常听到同学们议论:“现在上中专还有什么出息?大学生还不好找工作呢!”于是本该朝气蓬勃的年龄却开始自卑、松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针对这种现状,我觉得找回中专生的自信至关重要。为此,我请以前教过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凡业绩的毕业生来母校为同学们工做报告,和同学们谈心,从而帮他们找回自信。

五、作文要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相结合

人生是一种经历,或长或短的旅程中,有快乐幸福也少不了失意痛苦,种种情况下,聚散离合中,若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便达到了一种境界。我针对有的同学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在胜利和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这一状况,给他们讲了拥有一颗平常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如一位同学在我布置的作文《平常心》中这样写道:平常心,是失意时的那份豁达,得意时的那份冷静。当你被厄运握住手时,请不要愤恨亦不要哭泣,要知道,选择远行必定要遇风雨,再多的抱怨也无法使问题解决,只有豁达一些,用一颗平常心去权衡,才能走出困厄。

总之,采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传递生命的气息,就能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心灵世界,就能从生命的高度关注灵魂的塑造、人格精神的提升、生命情感的培育,就会给学生一个个性情感、主体,释放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从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自信地面对明天。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1期

篇10:浅谈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1.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指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或对其他人的演唱, 以及对自己演唱观察的广度、深度和敏感度。学生演唱初期, 模仿是一个必要而有效的手段, 通过语言当然也可传授相应的知识, 但如果能有尽可能完美的示范、录音、录相, 则会使学生在获得理性知识的同时而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且受益更大。特别是录相可以让更广泛的人们不仅能听到较完美的声音, 而且, 也能目睹他们精彩的整体艺术。要指导学生对别人的演唱从细节到整体, 从技巧到艺术, 从作品本身到演唱状态等仔细观察, 并与自己作对照, 找出差距和主要问题以利于今后的学习。这一切都必须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前提下方才有效, 在这里启发式的引导是关键。此外, 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发达地区 (北京、上海) 与不发达地区, 特别是边远穷困地区学生差距甚大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是两地可提供观察的条件和机会极为悬殊。

2. 理解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所观察到的或对教师所教的内容, 要理解以后方可去做。理解力的前提一是专业知识的积累, 二是思维上的专注。理解是师生双方合作的过程, 作为教师,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只有学生理解了才有意义, 因此, 讲解和示范时, 应观点明确和适合学生所具有的层次, 尽可能避免抽象。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运用对比的方法, 将正确与错误的声音都示范给学生, 在学生方面, 则应在教师指导下逐一弄清所学内容, 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达到理解, 并经过不断的练习加以掌握。一些学生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并非不勤奋, 而是缺乏能动的理解力, 劳而无功地训练自己并不理解的内容, 这种盲目的学习当然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

3. 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能力指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情感、风格的感觉能否被激发或激发到何种程度。是一种感性思维和情绪体验, 主观性较强。感受能力有先天的因素, 有的学生能十分敏锐地受到启发而强烈的感受到歌曲内容的情感要求, 而引起兴奋、专注和投入。而有些迟钝、无动于衷甚至冷漠。感受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因为它体现在学习和练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除用语言启发外, 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那就是运用歌唱, 教师富有表情的歌唱将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对指导学生演唱特定的段落, 更好培养学生的感染力, 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 表现能力的培养

演唱作为一种表演艺术, 最根本的是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呈现于听众之前以感染他们, 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一些演唱平淡、毫无感染力的学生要么是没有掌握表现技巧, 要么根本不理解应表达的内容, 但最致命的是没有表达的愿望。前两种情况可以通过教学加以改进, 但最后一种情况则要彻底改变其思想和情感上的被动状态才可能有根本的变化, 声乐演唱表现力是一种极为主动、活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当然有一个由幼稚到成熟, 由简单到复杂, 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但作为教师, 应在不同程度, 不同阶段, 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加以启发和引导, 让他们及早建立起这种主动意识, 辅以理解所表达的内容及表达的具体手段, 学生会掌握的。

二、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 建立融洽、互助的师生关系

声乐教学中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体现“师生平等”的思想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始终是平等的主体, 声乐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 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导航者、合作者。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 有独到的见解, 关心学生的个性特征,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由的心态,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一切以学生为本, 以学习为本, 让学生成为声乐教学中的主人。教师要允许、理解、宽容学生暂时的“失败”, 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期望, 消除因为“失败”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 感受成功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首先,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诱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感染和心理催化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 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两者缺一不可。

2. 因材施教,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校声乐教学工作, 应从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出发。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和自身素质, 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内在潜能的激发, 有助于展现其声乐表现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我们要摆脱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和模式, 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我们知道,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简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的质量。相对传统声乐教学方法来说, 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大师沈湘曾经说过:“声乐教学, 师生是合作关系, 学生成功了, 教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 教师也就失败了。”因此, 声乐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和实践的过程, 师生间的默契配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学过程, 如同一个作品, 无论是声乐技巧, 还是作品赏析、表演, 都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不开。声乐教学的这一特点, 也决定了声乐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在教学中, 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掌握所学知识。师生间的互动学习, 使传统的“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成积极参与的“我要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使得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以兴趣为出发点, 声乐课要让学生尽情享受美妙的歌声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声乐课是一门艺术课。在声乐课中体现出声乐教学是一门很强的技巧技能课。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 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课堂中转化为学生对于正确的声音技巧的掌握。学生想要达到较高的声音水平, 就要具备艺术表现能力, 也是走向舞台、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每一个闪光点, 指导学生用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严格要求的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解决自己声音的不足, 只有掌握精湛的演唱技巧才能完美地诠释作品。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目的都是尽情地享受美妙的歌声, 整个教学过程都应环绕这一主线, 教师专心致志地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 享受音乐。

三、互动教学理论在声乐课堂中运用

1. 利用多种手段, 创设情境模仿舞台表演的课堂情境

每教授一首新歌, 根据歌曲的时代背景, 将歌曲演绎成故事性强的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 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定向。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 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 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机技术己渗透入声乐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课堂上的应用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扩大审美想象的空间:三是打破时空与课堂环境的界限, 使声乐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进行延伸。

2. 每个学生都是评委

通过让每位学生都做评委的办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声乐课堂授课形式多数还是采用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一举一动全在教师的眼里, 学生的表情、情绪和神态全都会在课堂上练声或歌唱中流露出来, 这些流露出来的表情、情绪和神态是对老师课堂信息的直接反馈。反之, 假如教师心不在焉, 不关注学生的变化, 就不会发现问题, 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因此除了一对一教学时教师上课时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练声和演唱中的表情、神态和情绪。还要, 在集体授课时, 让每位学生都来做评委。就像正式比赛一样, 细心观察在练声中, 神态是否变化, 是否显示出不自信, 并且这种神态的变化和声音的偏离是否同时发生的。课后总结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的方式, 鼓励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 肯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和汇报演出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 每周进行一次小型的汇报演出, 每学期举办几次大型的演出是十分必要的。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实践是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和歌曲艺术处理技巧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巩固, 逐步加深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 最终掌握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技术和运用。如果说声乐技能训练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艺术表演实践则是对教学效果的展示与检验。对于大学声乐课堂教学来说, 互动式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是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 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体现出声乐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周熙婷.声乐教学中演唱技术与演唱情感的互动[J].滁州学院学报, 2008, 5.

[2]王晨辉.高职院校声乐课教学互动与实践研究——对于“互动式教学”的理论思考[J].艺术, 2006, 11.

[3]王琴.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多形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10.

[4]孙亮.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几点建议[J].教育与现代化, 2003, 3.

上一篇:四川的峨眉山导游词下一篇:2023年汽车销售、汽车备件、计划员、库管员年终总结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