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2024-04-29

《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精选10篇)

篇1:《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敏三小学 曲芝玲

一、教材分析

《倔强的贝多芬》选自科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是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次音乐会上,不堪忍受贵族的侮辱而愤然离开演奏现场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鲜明深刻的表现了贝多芬自尊、倔强、高傲的性格。设计理念: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有了一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此我设计的这节课尽量让学生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技法上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教学的要求,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确立以抓住关键词、重点段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心理和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以“自尊、自强”为训练主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我确定了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倔强、怒不可遏”等词语的意思。继续培养默读的习惯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用情境去渲染课堂,抓住学生思维,顺势引导,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升华故事所要传递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读中感知、感受。教学难点: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

三、教法

根据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在自主的、愉快的、轻松的氛围中吸取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形象、醒目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文本巧妙的融合,同时,带领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品析重点词句和段落,完成教学目标。

四、学法

学生通过小声读、默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受、感悟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体验,最后升华情感,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动手圈、勾、画、写,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用多音字“强”导入。问学生你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语?用“倔强”来说一句话。从而引出倔强的贝多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倔强”一词的读音。)第二环节: 初读感知、感受。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小声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添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然后教师出示一些词语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意图: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鼓励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或词使用工具书来查找。培养使用工具书来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一旦习惯养成,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的读文章,而会有目的去品读,独立阅读的能力也会渐渐的养成。)学生分段读文,(读一段,说说段意)课件出示:受到邀请,动情弹奏,遭到侮辱,愤然离去。让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连成一句话,说课文内容。第三环节:直接切入重点,深读感悟、生情。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处理以下教学任务:

1、指导学生在《月光曲》的渲染中,朗读第三自然段。意图: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在壁上双目,在欣赏配乐朗读中感受音乐会的美好氛围,体会贝多芬的高超的演奏技巧,为理解下文中伯爵的大声喧哗和亲王的训斥职责这一无礼之举,设计了反差对比。

2、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段的印象,达到背诵的目的。

3、再悟课文第4段,体会贝多芬的倔强 让学生默读此段,用波浪线画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成果。选出代表汇报交流。在汇报时,教师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们指出贝多芬是怎样说的,指导朗读贝多芬说两句话。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两句话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人物语气。设计意图:由于本段在课文是重点段,所以我采用了互动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这一段,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达成情感的共鸣。汇报贝多芬是怎样做时,让学生结合贝多芬愤然离去的画面,解决这样两个话题: 看着贝多芬离去的身影,你想对贝多芬说什么?想对那些贵族们说什么? 意图:学生在畅谈自己的见解时,自然而然的升华了情感。体会到了贝多芬在面对有权有势的贵族的无礼和侮辱时,并没有妥协,而是勇敢的站起来,用自己刚强不屈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充分体现了他自尊、自爱的性格。这时教师板书:伯爵亲王 无礼侮辱 维护尊严 此时此刻学生情感与文中人物的情感融合,达到情感共鸣。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说一说,自己再生活中遇到过不被别人尊重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做的? 意图:让学生懂得做人一定要有尊严,要具备和贝多芬一样的“自尊、自爱”的品质。第五环节:总结。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篇2:《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大海林第一小学

邹玉红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倔强的贝多芬》。这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刚强不屈的性格和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本单元以“自尊自强”为主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从名人及普通人身上感悟做人之道,但贝多芬这个人物距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对伯爵和亲王等称呼十分陌生,我采用三首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斯》、《月光曲》、《命运交响乐》贯穿全文,来帮助理解贝多芬人物的性格。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日常课上发言不够主动,爱发言的学生寥寥数几,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预习课文,课上用音乐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更深入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理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2、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个自然段。

3、学会本课12个认字,14个写字,理解“倔强、怒不可遏、鄙视”等词语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感受贝多芬倔强的性格和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

五、设计理念:

课文选取贝多芬因不堪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生动形象又鲜明深刻地表现了贝多芬自尊,倔强,高傲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时,我用贝多芬的三首钢琴曲《致爱丽斯》、《月光曲》、《命运交响乐》贯穿全文,通过让乐曲陶治学生的情操,在乐曲中感受美的同时思考问题。

1、引情——理清文路,引入情境。

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曲子,好听吗?谁知道这首优美的乐曲叫什么名字?通过《致爱丽丝》导入新课。(设计理念:听乐曲,感受音乐之美,回忆起善良而充满爱心的贝多芬,想起二年级所学的知识,又陶治学生的性情,充分体现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志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

2、入情——创设情境,走入情境 出示自读提示

1).读一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通语句。2).想一想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说一说 “倔强”一词,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理解“倔强”一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一是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既轻松又实在地理解词语;二是为学生读准句子搭建阶梯,让他们在有针对性地朗读和充分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解新词语,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3、悟情——层层深入,感悟真情。

让学生与贝多芬一起去参加音乐会,欣赏《月光曲》音乐时而舒缓,时而激进,教师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美,进入文本。想像着你正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优美的音乐之中,通过让乐曲陶治学生的情操,在乐曲中感受美。)再让学生以目击者的身份见证事情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进文本,再通过重点体会音乐会当时众人陶醉的场面,先感受到美,再经历美好的时刻被破坏这一强烈的反差对比,(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自己探索与同学、文章进行思维碰撞。)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贝多芬对伯爵的无礼感到的愤怒,受到亲王侮辱时感到的怒不可遏,使学生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再适时的加入贝多芬坎坷的成长经历,教师边阅读贝多芬一生的资料,边播放《命运交响乐》,乐曲振奋学生的心灵,文章进入了高潮,同时学生真正地理解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尤其珍贵,是值得人敬重的,进而受贝多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人格魅力的影响,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流程:

一、引情——理清文路,引入情境。

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曲子,好听吗?谁知道这首优美的乐曲叫什么名字?(听《致爱丽丝》)这首熟悉的钢琴曲《致爱丽丝》让我们回忆起善良而充满爱心的贝多芬。那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贝多芬的资料谁愿读一读?(出示贝多芬的资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贝多芬在演奏另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时发生的故事。板书《倔强的贝多芬》。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倔强的贝多芬。

二、入情——创设情境,走入情境 大家先来看自读提示

1.读一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通语句。2.想一想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说一说 “倔强”一词,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理解“倔强”一词的意思?

生自由读文。汇报 还有谁喜欢这段?从这段中你读出了什么?(贝多芬技艺高超、饱含深情的演奏,吸引所有人。)学生讨论汇报。[设计理念:一是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既轻松又实在地理解词语;二是为学生读准句子搭建阶梯,让他们在有针对性地朗读和充分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解新词语,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三、悟情——层层深入,感悟真情。

过渡:一次贝多芬应一位亲王的邀请去参加音乐会,可是那一天天气十分寒冷,还下着倾盆大雨,那你知道倾盆大雨是多在的雨的吗?那贝多芬为什么还要 2

去?(他对艺术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让我们跟随贝多芬一起走进他的音乐王国,感受他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闭上双眼,放飞想像的翅膀,(播放课件,月光曲音乐,时而舒缓,时而激进,师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美,进入文本。)想像着你正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现场的观众朋友们,看了贝多芬深情的演奏,听了这么动听的音乐,此时的你是什么感受呢?再看看你身边其他的观众又是什么表现?这句话里有一个关联词语,你能找到吗?(不是……而是……)你能用它说句话吗?多么高超的艺术,不愧是乐圣贝多芬,文中的语言也是那么美,那么有意境,请再细细的品读。8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把你的声音和这美妙的音乐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音乐会上众人陶醉的场面吧。

过渡:正当弹者投入,听者陶醉之时,贝多芬却生气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4段。

1.正当人们陶醉在这优美的乐曲中时,却被人无礼的打断了,是谁?

2.“旁若无人”什么意思?旁边到底有人还是无人?你能换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吗?(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旁若无人”的伯爵目中“无”哪些人呢? 贝多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读一读。

3.课件出示贝多芬的话。“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对比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导读。

蠢货:说明了什么?

生1:伯爵根本不懂音乐。生2:贝多芬非常气愤。

4师:如果你是这次音乐会的主人——亲王,你会怎么办? 生1:向贝多芬赔礼道歉,批评伯爵的无礼。

生2:和大家说,看贝多芬弹的多好啊,伯爵都忍不住要唱歌了,这样不得罪伯爵,给伯爵的面子,而且贝多芬也不会生气,能够继续弹下去。

可是亲王„

可是这位亲王不但不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愤的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

侮辱的是谁?(贝多芬、听音乐的人、音乐)贝多芬愤怒的难以抑制,——怒不可遏。

就请你带着这种愤怒,练习读一读贝多芬说的话。角色扮演“亲王”“贝多芬”

2、引入资料再悟“倔强”。

师:听了这些你想对贝多芬说什么?你想对贵族们说什么?

生:贝多芬你真的很了不起,所获得的荣耀都是自己奋斗得到的。

生:亲王你们地位显赫,但是都是父母给予的,亲王有很多,而贝多芬这样的人才只有一个,我为他感到自豪。

生:你们不要仗势欺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靠父母有地位罢了。

师:所以贝多芬说到:"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说完,他就——(生接读)

迎着自然界“疾风暴雨”,面对贵族们的“疾风暴雨”,贝多芬“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师:再来看课题,“倔”:是一个人受到屈辱时仍坚强挺立,这不就是贝多芬不屈服于权贵的真实写照吗?而面对命运给予他的苦难他依然倔强,让我们来看看贝多芬的一生。

师读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的波恩。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有时父亲酒后对他施行暴力,17岁时,他的母亲病逝。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13岁时,已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25岁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26岁开始出现耳聋症状,这种疾苦一直伴随贝多芬一生。但是命运并没有把他压垮。49岁那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之后。他还谱写了著名的“第九交响乐”。他将个人身心的惨痛升华为一支又一支的乐曲,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等。(课件出示,命运音乐)

引读:“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怎样的贝多芬只有一个?

从充满爱心的《致爱丽斯》,到不屈服权贵的《月光曲》,再到与噩运抗争的《命运交响乐》,在这一曲曲动听的旋律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不屈的精神,他就是天才的贝多芬,伟大的贝多芬,倔强的贝多芬。

全体起立,让我们向乐圣,向倔强的贝多芬鞠躬,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板书设计:

7、倔强的贝多芬

动情演奏 性格倔强 遭到侮辱 愤然离去

《倔强的贝多芬》课后反思:

《倔强的贝多芬》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傲慢无礼,刚强不屈,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主体设计思路是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贝多芬的三首曲子《致爱丽斯》、《月光曲》、《命运交响乐》来理解贝多芬的性格。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对重点段落反复进一步的品味、感悟,读出文章的“语感”与“美感”来。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灵感受,与之产生情感上的激烈碰撞与交流,达到理解突破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的目的。

在教完本课之后,我感到有这样一些遗憾之处。首先,对于课文部分内容讲得过细,说得太透,冲淡了“读”的主题,反而夺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其次,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启发力度不够,学生还没做到真正的“用心灵去诵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由于对课堂节奏的调控不够到位,至使最后对文意的理解拓展只浮在文章的表面上,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学生对曲子的内涵理解不上去。

篇3:《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 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动, 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 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 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 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 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 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 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 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品味关键词句, 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受人物心理, 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 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 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 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师: (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 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 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 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但是, 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 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 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 (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 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 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 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 人物较多, 情节复杂, 学习概括课文,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 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 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 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 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 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 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 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 学以致用,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 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 直奔中心, 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 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又教给其阅读技巧,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 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细节, 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 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进一步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 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 质疑讨论, 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学习一篇课文, 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 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 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 他们认为, 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 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 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 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怎样看的?

(五) 拓展延伸, 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 既巩固了情感,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篇4:《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精彩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模仿本文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语句,学习本文“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确定依据:根据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一要求,笔者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针对现代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说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要求,我确定了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品味精彩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1. 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格。

2. 理解贝多芬凡人的行为和情感,探讨这些行为和情感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指导学生写作时如何选材。

四、教学设想

笔者准备用两课时六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第一课时主题:走进巨人 感悟精神

教学方法:启发导学式

具体步骤为: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二)聆听故事 走近巨人

(三)速读课文 感知内容

(四)走进巨人 感悟精神

第二课时主题:合作探究 学习技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

分两大步骤:

(五)合作探究 学习技法

(六)布置作业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设计理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直奔课题。)

(二)聆听故事 走近巨人

(提前一星期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获得对贝多芬的整体印象。推荐书本: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丰子恺的《关于贝多芬》。推荐网站:http://www.hongen.com/art/gdyy/bmrhc/gb201.htm;http://www.ntxxjs.com/jxrj/moon/index.htm)

设置问题:贝多芬,你知多少?

让学生根据查找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行交流,如:生平事迹、音乐成就、逸闻趣事、不幸遭遇等,然后老师着重从不幸遭遇、音乐成就等方面进行归纳。

(设计理由:1.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大课堂容量,为后面“走进巨人,感悟精神”以及“合作探究,学习技法”两环节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贝多芬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体印象,他们就急着想知道课文写的贝多芬是什么样的。)

(三)速读课文 感知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

1.以女佣的口吻复述故事情节。

2.概括访问过程中的事件。

(设计理由:变换人称复述,既有耳目一新之感,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梳理概括能力,让学生很快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走进巨人 感悟精神

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分三步走:

1.品味语言 解读灵魂

设置问题:课文题为《音乐巨人贝多芬》,“巨人”就是本课的中心。那么,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他巨人的品格?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巨人”:对音乐的执着,抗争厄运的刚毅顽强。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语句。这个环节要读、品、悟相结合。学生找出了表现他巨人般坚强性格的语句后,要引导学生品味重要词语,由外入内,深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悟他的顽强精神;重点段落和语句,还要求学生有情感地朗读。

具体从侧面描写——女佣介绍,由远及近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品味解读。

(1)侧面描写——女佣介绍:“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一点忙”——独立

(2)外貌描写:

特写镜头: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可看出其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分析这段时,笔者采用换词辨析法和想象感悟法。例如:我把“蓬勃”换成“蓬乱”让学生比较品析;分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一句,让学生想象并感悟贝多芬眼睛里蕴涵的复杂、不可捉摸的东西和他内心强烈的炽热。

(3)语言描写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三句话:

①“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②“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演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2、聆听音乐 加深理解

过渡:贝多芬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生命的象征,是灵魂的音响。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再次感受他对厄运的解读,与命运抗挣的顽强精神。

播放《命运》交响曲,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后说说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3、拓展延伸 话说巨人

贝多芬在耳聋后仍坚持创作,并且写出了美丽的曲子;我国也有瞎子阿炳,在失明后拉出了动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些人都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人身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们的故事,让你有什么感想?(力求运用一句有关厄运的名言或俗语)。为了便于学生述说感想,老师可以将有关厄运的一些名言俗语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

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困难如弹簧,你强它就弱。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把你的苦难当做一个难得的经验,忍耐一时之痛去体会它,你将因为这些苦难而比别人更了解人生。

———罗曼罗兰

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只会使人坚强起来。

———伯 尔

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雨 果

小结:音乐是永恒的,贝多芬也是永恒的。贝多芬的永恒,不仅在于其音乐的成就,更在于其面对磨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今天我们走近并走进了大师;今后,我们还要走向自己!希望大师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能永远伴随我们去克服今后更多的困难。

第二课时

(五)合作探究 学习技法

(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此我设计了本环节。)

先让学生说心中的疑惑和发现,老师归纳,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课文还写了贝多芬另外一些性格,老师为什么不分析?

2.这些性格看上去不伟大,好像与“巨人”的中心挂不上钩,可不可以删掉?

3.我所了解的贝多芬不止这些性格,他很怪异,课文为什么不体现呢?

4.我发现课文的外貌描写很具特色,写得好。

然后老师让学生合作研究,逐一解决学生的问题,分四步走:

(1)分析人物的凡人形象,探讨凡人行为和情感的作用,学习选材技法;

(2)探讨课文为什么不体现贝多芬的怪异性格;

(3)探讨外貌描写的规律和技法;

(4)写作训练。

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与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要求:

1.选取同班同学;2.描写外貌;

3.三五十字即可;4.不提及姓名;

5.完成后朗读大家一起猜。

(六)布置作业

以“我最熟悉的同学”为题,写一篇作文。

篇5:贝多芬的说课稿

这一节课要展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延伸——审美体验的内化”的基本环节。审美视点: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审美视点的延伸:“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审美体验的.内化: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学主题:走进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教学设计的两大板块:写作学习上,以人物的外貌描写训练为主;内容理解上,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由对贝多芬出色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音乐人生”和“苦难历程”造就这样一位巨人,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

说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写一篇小练笔《我所认识的贝多芬》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贝多芬不屈命运的安排,执著追求音乐事业的精神,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重点:

1、赏课文对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

2、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说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说教学策略:

教法学法选择:导学结合,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课堂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后请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音乐成就及其影响,然后请学生对课文的彩图——贝多芬像进行肖像描写,感性理解肖像描写。

2、在整体阅读基础上,从外在感知人物形象。请学生仔细地对照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用课件展示听读课文的(6————9自然段)要求学生对比一下自己所写的和课文中所描述的有何异同,说一说肖像描写要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细细品读的前提下,从内在感知人物的精神,理解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4、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

说得失:1、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学生搜集的资料详实,准备充分

3、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

4、课堂上缺少激励性的语言

篇6:《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

一、说教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第三单元是名人故事单元,学习这类题材的课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探寻人物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课叙述的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学习这篇课文,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过程和方法】:

1、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2、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说过程:

1、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情导入,然后介绍他的生平。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2、本单元的重点就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此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精读品析课文做了有利的铺垫。

3、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学生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从 看出贝多芬是一个 的人。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对课文的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从而对人物形象也有了一个立体的感知。

4、人物形象的感知如此的立体,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精到的描绘,特别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再读有关贝多芬的肖像描写的句子,总结描写的要点,并进行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

5、语文在于积累,教师要实时指导学生知识的迁移,为此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像贝多芬一样,身患疾病,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的强者?你了解他们多少故事?勾起他们探求这些人伟大事迹的渴望,并结合教学实际,我选取了《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世界——无声 无光 无语》《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几篇励志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

四、说教法:

1、根据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的思想,我确定了自己阅读教学的课型——“五步推进式”教学模式,即“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精读研讨-学练巩固-积累迁移”。这种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对阅读材料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从教读过程来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运用知识进行训练的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也都得以体现。

2、兴趣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导入,教师利用鲜活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的转移到教学的活动中,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为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在课前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一是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二来也为学生探究本文做了心理准备。

3、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4、重视学生能力的养成,文本就是例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例子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指导,本课就利用学以致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得到“渔”。另外,语文在于积累,教师应依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转化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5、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创设有助于师生对话、沟通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激励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组织多种形式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点评要适宜。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篇7: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最终版)

单 位:唐山七中姓 名:刘

桂 丽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

唐山七中

刘桂丽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我准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出示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着力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及领悟能力。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要注重营造整体学习氛围,引导学习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我校教学环境比较优越,多媒体教室就有四个。为了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印象,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选择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精彩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3.模仿本文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语句,学习本文“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确定依据}根据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一要求,我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针对现代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说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要求,我确定了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精彩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既是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1

四、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和教师的答疑来完成的。)1.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贝多芬的传世图片加深学生对他形象的进一步认识;选择他的名曲《命运》进行现场播放,让学生感受他作为一个音乐巨人带给我们的强烈的心灵震撼。

2.依据《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导学结合,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是教师点拨,学生入境探究。

3.课前准备:学生收集贝多芬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初识贝多芬形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题:走进巨人 感悟精神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设计理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直奔课题。

(二)聆听故事 走近巨人

(提前一星期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获得对贝多芬的整体印象。推荐书本: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丰子恺的《关于贝多芬》。1.由学生将收集到的贝多芬的资料,以“我眼中的贝多芬”为题进行班级汇报;

2.老师点评,并展示有关贝多芬资料幻灯片; 3.幻灯片资料如下:

贝多芬(1770—1827),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8年其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有“乐圣”的称号。主要的交响曲作品有九部,其中以第三部《英雄》、第五部《命运》、第六部《田园》、第九部《合唱》最为著名。{设计理由}1.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大课堂容量,为后面“走进巨人,感悟精神”以及“合作探究,学习技法”两环节奠定基础。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贝多芬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体印象,他们就急着想知道课文写的贝多芬是什么样的。

(三)速读课文 感知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完成教学能力目标1

1.以女佣的口吻复述故事情节。

2.概括访问过程中的事件。

{设计理由}变换人称复述,既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梳理概括能力,又能让学生很快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走进巨人 感悟精神(完成教学能力目标2及情感目标)

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分三步走:

1.品味语言 解读灵魂

用“从作者„„的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的音乐巨人?”说一段话。提示:分别从肖像的刻画与语言的描写中去挖掘。

{设计理由}这一环节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巨人”:对音乐的执着,抗争厄运的刚毅顽强。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语句。这个环节要读、品、悟相结合。学生找出了表现他巨人般坚强性格的语句后,要引导学生品味重要词语,由外入内,深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悟他的顽强精神;重点段落和语句,还要求学生有情感地朗读。

2.聆听音乐 加深理解

过渡:贝多芬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生命的象征,是灵魂的音响。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再次感受他对厄运的解读,与命运抗挣的顽强精神。

播放《命运》交响曲,并播放画面。(图片展示)要求学生认真听,看画面,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设计理由}播放富有激情的音乐,并伴有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本文合拍,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3.拓展延伸 话说巨人

贝多芬在耳聋后仍坚持创作,并且写出了美丽的曲子;我国也有瞎子阿炳,在失明后拉出了动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些人都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你还知道哪些人身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们的故事,让你有什么感想?(力求运用一句有关厄运的名言或俗语)。为了便于学生述说感想,老师可以将有关厄运的一些名言俗语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幻灯片展示)

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困难如弹簧,你强它就弱。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把你的苦难当做一个难得的经验,忍耐一时之痛去体会它,你将因为这些苦难而比别人更了解人生。

———罗曼罗兰

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只会使人坚强起来。

———伯 尔

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雨 果

小结:音乐是永恒的,贝多芬也是永恒的。贝多芬的永恒,不仅在于其音乐的成就,更在于其面对磨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今天我们走近并走进了大师;今后,我们还要走向自己!希望大师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能永远伴随我们去克服今后更多的困难。

{设计理由}本环节意在学习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创造力,提升人格魅力。幻灯片的展示,对学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课时主题:合作探究

学习技法

(五)合作探究 学习技法(完成教学能力目标3)

先让学生说心中的疑惑和发现,老师归纳,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性格看上去不伟大,好像与“巨人”的中心挂不上钩,可不可以删掉?

2. 我所了解的贝多芬不止这些性格,他很怪异,课文为什么不体现呢? 3.我发现课文的外貌描写很具特色,写得好。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实践:三分钟人物速写

要求: 1.选取同班同学;2.描写外貌; 3.三五十字即可;4.不提及姓名;5.完成后朗读大家一起猜。

{设计理由}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此我设计了本环节。本环节可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将人物速写整理出来,写在周记本上。

2.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篇8:《秋天的雨》说课稿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名为写秋雨, 实在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 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 从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学生可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发展趋于成熟, 对秋天、秋雨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 但还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内容, 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积累好词佳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 感受秋雨的神奇, 感受秋天的美好。

2.教学难点:品味文本中被艺术化了的优美语言, 积累、内化语言。

五、教法、学法

下面, 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想法加以呈现, 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秋天的雨》分写秋雨的颜色、香气、活力, 看似松散的内容, 其实字里行间都在表现秋雨带来的乐与爱。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不言情却处处留情”。

如果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去领悟写法的精妙, 是不顾学情地拔高, 但让学生只停留在“作者写乐我就乐”的层面, 那无异于入宝山却空手而归。于是, 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通过关键词句引导品悟“欢乐”上, 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画、读、演、写等环节, 目的是帮孩子们串起散落在文本中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 让“秋的欢乐”沉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学法:

(一) 说教法

1. 以画动情法;

2. 以读促情法;

3. 顺势而导法;

4. 情境表演法。

(二) 说学法

1.读;

2.悟;

3.背;

4.写。

以上教法、学法将会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呈现。

六、教学过程

(一) 以画激趣, 感受欢乐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 我精心设计了课前作业, 让学生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 并用彩笔画出来。这样在调动学生自主研读文本的同时, 激发了想象, 让孩子读得快乐, 画得开心, “欢乐”自然而然流淌在心间, 为进一步品读文本做好了准备。

学生展示课前作业, 说说画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课前作业) 我相机引导学生谈谈画画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心情是开心、快乐的。

(这个环节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入手,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而激发情感, 统领全篇。)

(二) 读中感悟, 品味欢乐

学生自读课文, 寻找文中的欢乐, 汇报、展示的过程是以下这样的。

1. 读, 体会秋雨的“温柔”

我用学生描绘秋雨的画引入第一自然的品读 (课件出示学生描绘秋雨的图画) 。在赏画的同时, 我配乐范读。入情入境地范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是秋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更是这“温柔”的秋雨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教师的范读在关键时刻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迅速领会文中的意境, 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悟, 感受秋雨的魅力

(1) 通过颜色体会秋雨的“五彩缤纷”

在品味课文第二自然段时, 我请学生找出表现秋雨色彩的词语。抓住黄、红、金黄、橙红等色彩, 在品读比喻、拟人句的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直观感受秋雨的色彩美, 还从中体会到秋的神韵。此时播放秋景图,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五彩缤纷”的意思。 (相机板书:五彩缤纷) 叶圣陶说过“课文是例子”, 因此, 我设计了“照样子, 说一说”的环节:“秋天的雨把___色给了____, ____像____。”这样的设计, 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积累语言的平台。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秋雨的香气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勾”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我顺势而导从“勾”入手, 让同桌间做拉钩的动作, 他们在有力的拉钩动作中, 体会到是秋天果园中浓郁的香味勾住了他们的脚 (相机板书:香味浓郁)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 想象果园中果实累累的景象, 香香的梨、甜甜的菠萝……感受着丰收的秋天, 孩子们能不快乐吗?

(3) 在“动”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小喜鹊衔树枝, 小松鼠找松果, 松柏、柳树忙着为过冬做准备……多么可爱的动物, 多么动人的植物,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进行合作表演。孩子的表演是稚嫩、不成熟的, 但我从他们的动作、表情、语言中能感受到他们演出了秋天生命的活力, 演出了自己心中对秋的喜爱。 (相机板书:生命活力)

3. 背, 积累好词佳句

在学生已经品味出欢乐的基础上, 我趁热打铁, 让他们把感受到的“欢乐”用朗读展示出来。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有的学生喜欢描写秋雨颜色的段落;有的喜欢描写秋雨香气的段落……此时, 我再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课文, 他们时而闭目情深, 时而手舞足蹈, 时而摇头晃脑……我知道他们已感受到了欢乐, 并积累了语言。

(此处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通过读、悟、背这三个环节, 感受课文主旨。)

(三) 以文改诗, 升华主题

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秋雨带给了我们什么。有的学生说带给了我们冬天要来临的消息, 有的说带给了我们美丽的色彩, 还有的说带给了我们丰收的喜悦……而这一切最终都融为了一个词“欢乐”。 (相机板书:欢乐)

我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提炼出来, 组成了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秋天的雨》 (课件出示小诗) , 让学生观察小诗有什么特点。孩子们恍然大悟, 明白写诗原来如此简单, 用平实、清新的语言把看到的、想到的有序地记录下来, 就是作诗。此时, 伴随着轻柔舒缓的乐声, 我把自己对秋雨的喜爱、对生命的畅想、对作者的敬佩、对秋的赞美等等全部融入朗读当中。在那一刻, 我相信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了学生。然后, 我让学生再带着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小诗, 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结课时, 我布置了描写秋雨诗句的课后作业。

(这样的设计充分挖掘了文本资源, 趁热打铁, 内化语言, 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引领学生走向实践, 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升华了“秋雨带给人们欢乐”这一主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反映文章的精髓。我抓住了秋雨三个方面的特点, 简明扼要、形象直观, 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篇9:《贝多芬百年祭》说课稿

《贝多芬百年祭》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课文选自《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文章并没有过多地描述为我们所熟知的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简要提及他的双耳失聪、终身未娶。本课内容重点是从他的精神品格与音乐创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他的伟大灵魂与不朽成就。

所以我在解读课文时通过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理论,抓住课文后半部分,即从音乐创作史的角度分析贝多芬音乐的深刻思想内涵,解读贝多芬的深沉孤独感,那种隐藏在贝多芬不羁个性后的人的孤独感。

二、说学情

对大多数高二学生来说,文中诸多专业名词可能不太好理解,而作者从音乐史角度评价贝多芬就更不易读懂。所以我重点从写人散文一般的阅读规律方面引导他们探究,听其言观其行,对比中见特征,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相信学生在高一练习了一系列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和写作,现在把握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人物精神应该没有太多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特别注意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的统一,读写不分离。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音乐特征及性格特点,并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

(2)体会写人散文描写手法的丰富与细致生动,并借鉴这些写人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钩玄提要,细读文本,通过自主阅读与分组合作,探究与领悟贝多芬其人其乐的特征与价值。

(2)学会分析复杂句子,自觉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丰富自己的语感图式,提高语文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贝多芬的奔放不羁与热情狂野,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2)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思考人生。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准确把握贝多芬的人物精神。训练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钩玄提要,并通过长难句子的分析认识贝多芬的音乐与性格特点。

这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该不是通常所说的领悟贝多芬的反抗精神,这一点显而易见。按照我的理解,难点是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力还给学生。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联系校本教材中的预习篇目,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第十五章,集中写森森在贝多芬音乐的阴影下苦心孤诣探索自己风格的那一章,创设情境。进入课文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搜寻并概括贝多芬的音乐特点与性格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准确把握人物精神,之后继续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人技巧,并借鉴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我利用校本教材中的相关篇目,通过描写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音乐殿堂的独特魅力。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因为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课堂上要求同学们根据我提的两个问题,快速地重读课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呈现了怎样的风格特征?(2)贝多芬的人物性格。

这两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一些学生可能只关注课文的前半部分,所以回答得较片面,只找到音乐的奔腾澎湃、散乱无章与为人的狂放不羁、固守道德。经过引导,最终添上音乐使人清醒与思想有深度这另一层意思。

这两个问题的阅读、思考、归纳、回答的时间大概是10分钟~15分钟。经过总结归纳,学生能认识到萧伯纳描述贝多芬的音乐其实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性格,写音乐的不朽价值其实为写贝多芬人生的不朽价值。

这一共识达成后,我会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人物精神。

首先是课文中贝多芬与莫扎特形象的对比。莫扎特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臣服于权贵,因而在道德问题上具有灵活性,说白了就是文过饰非,没有原则;贝多芬固守道德,坚持正义,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务实求真的清教徒。这一对比一下子就强化了学生对贝多芬精神的认识,油然产生对贝多芬的敬佩感。

其次,联系校本教材,比较贝多芬与《你别无选择》中森森的形象。因为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深深地被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黑色幽默风格所吸引,所以我在导入课文与深化阅读这两个环节都联系了校本。森森在小说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执著于作曲,追求音乐的力度,在贝多芬交响乐的阴影下探索个人的风格。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抓住,与贝多芬统一起来。

这里面有个难点,贝多芬和森森在音乐创作之路上都积淀了深沉的孤独感。贝多芬虽然得到了前辈艺术家的肯定,但并没有被他们接纳,或者说不屑于与他们共处,也没有被百年后萧伯纳那个时代的人理解,文中萧伯纳有“今天的人们对贝多芬的音乐困惑不解”。可作印证。被肯定而不被理解与尊重,这种深沉的孤独在森森身上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相同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思想的深刻性需要付出生活孤独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而高处不胜寒吧。

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选择播放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大约5分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旋律,《欢乐颂》的主旋律,表现了对人类团结友爱的期待。旋律愈是激昂欢快,就愈能感受到贝多芬人生的孤独。本课作业即是写一篇音乐欣赏文字,任选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当然,能够从刚刚放的乐曲中听出感悟、写出感悟就最好。

这就是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准备欣赏课文的写人技巧并在练笔中借鉴这些技巧,将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

从语言方面引导学生畅谈最直接的感受,那么很多学生就会提到幽默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使得人物性格描述得更形象。课文里很多复杂而难解的句子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这些句子富有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课文为了突出贝多芬的人物精神,主要运用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将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对比,突出贝多芬不受约束、坚守道德操守的可贵品质。还有衬托,用韩德尔和巴赫衬托贝多芬灵魂奔腾澎湃的可贵之处。

篇10:倔强贝多芬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倔强的贝多芬》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傲慢无礼,刚强不屈,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但贝多芬这个人物距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对伯爵和亲王十分陌生,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三首曲子《致爱丽斯》、《月光曲》、《命运交响乐》贯穿全文,来帮助理解贝多芬人物的性格。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日常课上发言不够主动,爱发言的学生寥寥数几,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预习课文,课上想用音乐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更深入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理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有尊来的道理。

2、有事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个自然段。

3、学会本课12个认字,14个写字。

四、教学流程:

导入:

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曲子,好听吗?谁知道这首优美的乐曲叫什么名字?(听《致爱丽丝》)这首熟悉的钢琴曲《致爱丽丝》让我们回忆起善良而充满爱心的贝多芬。那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贝多芬的资料谁愿读一读?(出示贝多芬的资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贝多芬在演奏另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时发生的故事。板书《倔强的贝多芬》。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倔强的贝多芬。

一、引情——理清文路,引入情境。大家先来看自读提示

1.读一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通语句。2.想一想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说一说 “倔强”一词,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理解“倔强”一词的意思?

生自由读文。汇报 还有谁喜欢这段?从这段中你读出了什么?(贝多芬技艺高超、饱含深情的演奏,吸引所有人。)学生讨论汇报。[设计理念:一是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既轻松又实在地理解词语;二是为学生读准句子搭建阶梯,让他们在有针对性地朗读和充分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解新词语,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过渡:一次贝多芬应一位亲王的邀请去参加音乐会,可是那一天天气十分寒冷,还下着倾盆大雨,那你知道倾盆大雨是多在的雨的吗?那贝多芬为什么还要去?(他对艺术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让我们跟随贝多芬一起走进他的音乐王国,感受他的艺术魅力。

二、入情——创设情境,走入情境 让我们闭上双眼,放飞想像的翅膀,(播放课件,月光曲音乐,时而舒缓,时而激进,师朗读意使学生感受到美,进入文本。)想像着你正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现场的观众朋友们,看了贝多芬深情的演奏,听了这么动听的音乐,此时的你是什么感受呢?再看看你身边其他的观众又是什么表现?这句话里有一个关联词语,你能找到吗?(不是……而是……)你能用它说句话吗?多么高超的艺术,不愧是乐圣贝多芬,文中的语言也是那么美,那么有意境,请再细细的品读。8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把你的声音和这美妙的音乐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音乐会上众人陶醉的场面吧。过渡:正当弹者投入,听者陶醉之时,贝多芬却生气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4段。

三、悟情——层层深入,感悟真情。

1.正当人们陶醉在这优美的乐曲中时,却被人无礼的打断了,是谁?

2.“旁若无人”什么意思?旁边到底有人还是无人?你能换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吗?(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旁若无人”的伯爵目中“无”哪些人呢? 贝多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读一读。

3.课件出示贝多芬的话。“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对比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导读。

蠢货:说明了什么?

生1:伯爵根本不懂音乐。生2:贝多芬非常气愤。

4师:如果你是这次音乐会的主人——亲王,你会怎么办? 生1:向贝多芬赔礼道歉,批评伯爵的无礼。

生2:和大家说,看贝多芬弹的多好啊,伯爵都忍不住要唱歌了,这样不得罪伯爵,给伯爵的面子,而且贝多芬也不会生气,能够继续弹下去。

可是亲王„

可是这位亲王不但不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愤的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

侮辱的是谁?(贝多芬、听音乐的人、音乐)贝多芬愤怒的难以抑制,——怒不可遏。

就请你带着这种愤怒,练习读一读贝多芬说的话。角色扮演“亲王”“贝多芬”

2、引入资料再悟“倔强”。

师:听了这些你想对贝多芬说什么?你想对贵族们说什么?

生:贝多芬你真的很了不起,所获得的荣耀都是自己奋斗得到的。

生:亲王你们地位显赫,但是都是父母给予的,亲王有很多,而贝多芬这样的人才只有一个,我为他感到自豪。

生:你们不要仗势欺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靠父母有地位罢了。师:所以贝多芬说到:"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说完,他就——(生接读)迎着自然界“疾风暴雨”,面对贵族们的“疾风暴雨”,贝多芬“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师:再来看课题,“倔”:是一个人受到屈辱时仍坚强挺立,这不就是贝多芬不屈服于权贵的真实写照吗?而面对命运给予他的苦难他依然倔强,让我们来看看贝多芬的一生。

师读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的波恩。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有时父亲酒后对他施行暴力,17岁时,他的母亲病逝。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13岁时,已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25岁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26岁开始出现耳聋症状,这种疾苦一直伴随贝多芬一生。但是命运并没有把他压垮。49岁那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之后。他还谱写了著名的“第九交响乐”。他将个人身心的惨痛升华为一支又一支的乐曲,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等。(课件出示,命运音乐)

引读:“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怎样的贝多芬只有一个?

从充满爱心的《致爱丽斯》,到不屈服权贵的《月光曲》,再到与噩运抗争的《命运交响乐》,在这一曲曲动听的旋律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不屈的精神,他就是天才的贝多芬,伟大的贝多芬,倔强的贝多芬。

全体起立,让我们向乐圣,向倔强的贝多芬鞠躬,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板书设计:

7、倔强的贝多芬

动情演奏 性格倔强 遭到侮辱 愤然离去

《倔强的贝多芬》课后反思:

《倔强的贝多芬》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傲慢无礼,刚强不屈,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主体设计思路是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贝多芬的三首曲子《致爱丽斯》、《月光曲》、《命运交响乐》来理解贝多芬的性格。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对重点段落反复进一步的品味、感悟,读出文章的“语感”与“美感”来。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灵感受,与之产生情感上的激烈碰撞与交流,达到理解突破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的目的。

在教完本课之后,我感到有这样一些遗憾之处。首先,对于课文部分内容讲得过细,说得太透,冲淡了“读”的主题,反而夺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其次,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启发力度不够,学生还没做到真正的“用心灵去诵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由于对课堂节奏的调控不够到位,至使最后对文意的理解拓展只浮在文章的表面上,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学生对曲子的内涵理解不上去。

上一篇:去面试会计的自我介绍下一篇: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