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贝多芬为素材的作文

2024-04-17

以贝多芬为素材的作文(精选12篇)

篇1:以贝多芬为素材的作文

我问贝多芬,他好像伸出手指,在钢琴上拨弄,琴声悠扬,飘进我的耳鼓。我的心随着音乐飞向远方。突然,琴声的节奏好似发疯了,冲上山巅,我的心也随之上升,直入云霄;猛地,琴声似乎低沉起来,我的心也随之跌入低谷,掉进浩瀚的大海水,作文素材《贝多芬作文素材》。最后,琴声又恢复了温暖与和谐,让我顿时觉得心情舒畅,全身舒展。我向他深深鞠了一躬,微笑着走开。

我问贝多芬,音乐使我心灵陶醉,情操高尚,生命灿烂

所用话题

素材点拨

这两段,小作者从一个侧面和角度展示了“我”“问伟人,寻找生命的答案”的执著与坚韧,表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重大主题。作者在对伟人的虚心询问中,终于寻找到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答案。当然,作者问贝多芬,是通过聆听贝多芬的音乐实现的。对于相关的情节,作者充分运用想像的手法,进行细腻的描写。足见小作者想像的功力。另外,这两段,作者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问”的感受,展示了“问”的收获。

篇2:以贝多芬为素材的作文

贝多芬在26岁时就得了神经性耳聋症,听力逐渐消失。他只能通过谈话册与别人交流。但孤寂的生活,不公的命运并没有使他失掉生活的希望与信心。他竭尽全力写下了许多不朽名作。《命运》,《英雄》,《田园》等都是他创作的最高峰。

贝多芬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敢于和病魔做斗争的勇气。他虽然耳朵聋了,再也听不到自己创作的优美动听的曲子和人们一声声的赞美,但是他在用心去感受,在用心去创作。虽然有一段时间他极度消沉,可很快他就走出阴影,重振其鼓,努力创作。耳聋后的贝多芬不但没有认为自己的耳朵聋了,听不见声音了,就不能再创作曲子了,相反他还是整天沉浸在美妙的曲子中,他认为耳聋了就听不见噪音了,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创作了。

比起贝多芬,我是多么渺小呀!我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没有敢于和病魔做斗争的勇气,我只会抱怨不公的命运,生活的艰辛。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了一点,就不停地抱怨,哪里有我的身影,哪里就有我的抱怨。有是生点小病,去医院打针时,就哭天喊地,医院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我的叫喊声。再想想贝多芬,他的耳朵聋了,还是坚持写作,用自己的实力与命运对抗。不过,我会改变自己,改变对命运的态度。

篇3:以贝多芬为素材的作文

这首奏鸣曲是f小调, 12∕8拍, 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四个部分。

一、呈示部 (1―65小节) 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个部分

1.主部主题 (1—16小节) , 在主调f小调上进行, 可分为三句一段式 (4+4+8) 。第一乐句由两个动机构成, 前两小节 (动机1) 是由相隔两个八度齐奏f小调的分解三和弦, 象征具有战斗力的自我。后两小节 (动机2) 是属和弦音的上行三音阶的发挥, 低音是充实的和声, 和声停留在属和弦上。第二乐句是它的类平行乐句, 调性转到了主调的拿波里大调降G大调。第三乐句转回主调, 动机1再次出现, 随后出现了命运的动机, 这是一个崭新的动机, 引发人们开始进入深深的思考。

2.连接 (17—35) , 叠入1小节开始, 可分为两个部分。体现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部分9小节, 是对主部主题的加固。第二部分共12小节, 由f小调的属和弦直接转到其平行关系大调的属和弦, 形成调对峙。和声和伴奏上一直在强调属功能。持续降E音低音在为副部的到来做属准备。最后1小节, 可看做副部出现的小引子, 显现了副部的调性和伴奏织体。

3.副部主题 (35—51小节) , 在降A大调上, 结构上可以分为4+12的非方整的平行乐段。第一乐句是对主部主题的模仿, 只是调性与主调对峙。在第二句出现降C音后转到了同主音小调, 在属七的支撑下被延伸了七小节, 通过四个八度的华彩最后完满终止于主和弦。

4.结束部 (51—65) , 叠入1小节。

第一个结束主题 (51—60) , 可看做两个变奏的重复乐句 (4+6) , 只是第二乐句高八度重复, 并增加了两小节。整个第一结束主题象征一股飓风, 是一种充满爆发力的宣泄。

第二个结束主题 (61—65) 。是由两个重复片断构成 (2+2) 。和声完全终止于a小调, 并以此结束于呈示部。上面的爆发力在第二结束主题—左手旋律依次下行的反复中, 彻底宣泄了出来, 表现了理想的破灭和紧张、愤怒的情绪。

二、展开部 (66—135小节) , 与典型的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一样, 可分为引入、展开中心、回头过渡三个部分

1.引入 (66—93) 。展开部的调试首先呈现在E大调, 这一调式由降a和升g两个等和弦的转换完成。第一部分是66—79小节, 第79小节有一个完全终止, 结束于e小调, 大小调交替进行。66—79小节这一部分充分展开了主部主题的前两种动机材料, 即动机1、2, 在展开动机2时, 作曲家先引入这种材料, 后来进行了延伸、发展, 使这一材料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挥。第二部分是79—93小节, 高低音区互换, 材料来自主部主题的延伸, 在不同高度出现了六次, 加大了音乐张力。

2.展开中心。

(1) 连接 (94—109) , 采用了连接部第二部分的材料。这一部分伴奏整体是跳动着的三连音, 单音反复在A大调的主音上进行, 降A持续进行了18小节, 到107小节这一华丽的走句后进行到属和弦的预备。这使的在降D大调上副部主题材料的展开上出奇地平稳和自然。

(2) 副题材料的展开 (109—122) 。副题材料的展开在降D大调上, 热情而如歌的副题在流动地三连音织体的伴奏下, 呈现了三次, 调性也分别经历了降D大调—降b小调—降G的调式转换, 在120小节以那波里和弦为中介和弦, 转回主调f小调。

3.属准备 (123—135) 。在123小节时, 副题突然被f小调的、明亮的、强力度的减七和弦进行了7小节。这条华彩低音持续以分解和弦音的进行为主, 而声部的厚度却在逐渐减少, 旋律开始变得简洁。130小节, 在主部主题第三乐句出现的命运的动机再次出现。它以强有力的十六分音符为背景, 在不同的声区出现了八次, 较呈示部主题的动机而言, 这次的强调是自信的、肯定的, 为再现部的回归做准备。

三、再现部 (136—203小节)

1.主部主题的再现 (136—151) 。它与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的结构与规模一致。只是前8小节在低音声部变成了流动性的三连音的织体, 使得动机1、2、3相互结合, 低音属持续进行, 和声不变。

2.连接部再现 (152—173) 。这里的连接同呈示部中的连接一样, 可分为承上和启下两方面。在承上的部分里, 被分解的动机1、2和流动的三连音交叉在一起, 通过力度的对比, 造成很大的冲突, 带来了戏剧性的效果。在F大调上展开, 和声大小调交替进行。

3.副题的再现 (174—190) 。副题的再现的结构和规模和呈示部副题无异。再现的副题遵循了调式服从原则, 在主部的同名大调F大调上展开, 并且和声最后完满收拢于主调。

4.结束部的再现 (190—203) , 两个结束部主题都在f小调上准确的再现。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乐句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尾声, 衔接紧密。

四、尾声 (203—262小节) , 叠入开始, 尾声部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1.主部主题材料 (203—210) , 在均匀地十六分音符的背景下, 以动机1为主要材料进行发挥, 以对主题进行呼应。

2.副部主题材料 (210—217) 。副题旋律的出现和回顾, 以便于主部形成小对比。

3.展开部材料 (218—238) 。它是展开部中的属准备材料。在17小节被强力度的华彩打破了, 命运动机再次出现, 此时便再次出现了副部材料部分。

4.副部主题材料 (239—257) 。速度为急板, 它将副部主题的材料分解在节奏紧张的氛围中。

5.主部主题材料 (257—262) 。最后站在音乐心理学的角度, 作曲家将主题片段化再现, 结束在微弱的主和弦上, 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在以上文字分析基础上, 让学生从调性、和声语言的角度, 理性把握作品风格, 继而演奏。值得注意的是, 本乐章中, 贝多芬为了表达他强烈的激情, 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式的原则, 省略了呈示部的反复, 直接进入展开部, 并拓展了展开部、尾声的规模, 使展开部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 尾声规模更加庞大, 具有第二展开部的意义, 这些都是他在调式、结构上的一些创新, 弹奏中应注意把握其特征。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 正确地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 对于更好地演奏和诠释作品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么在掌握弹奏的技术技巧之后, 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完整地演绎出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这引起了当代很多教育家的思考。笔者认为, 把握作品曲式结构的整体划分, 对理解和弹奏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对贝多芬作品57—《热情》第一乐章进行曲式分析, 形成文字描述, 旨在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其演奏风格。

篇4:以贝多芬为素材的作文

一、培养农村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意识

(一)农村有独特的作文素材资源

农村与城市有本质的区别,这导致学生在作文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农村学生的正规作文资源缺乏,并且其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阅读资料缺少,这都导致农村学生作文资源严重缺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拥有广阔的天地,有不同于城市的环境和生活,富有诗意的农村生活成为他们丰富作文素材的源泉,这些素材完全可以写出独具农村特色的作文来。

(二)生活包含真善美和假恶丑

学生会认识到,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亦有假恶丑,这些都需要正确去面对,都能够成为作文素材。平凡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作文素材,这些都需要学生敏锐地观察和发现。作文素材的积累要真实,要富有情感,因此面对身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人情世故、亲情友情都能够成为良好的作文素材。

(三)自主获取作文素材

从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现成的作文资料,缺乏自主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没有自己动手动脑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总是通过模仿甚至抄袭、死记硬背来完成作文写作,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素材观,教会他们积累素材的方法。

二、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农村学生缺乏足够的作文资源,其作文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是他们却具有独特的农村生活基础。因此农村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围绕自己身边熟悉的农村生活来积累作文素材和寻求作文写作灵感。总体来说,农村学生的独特素材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农村忙碌的劳动生活、农村淳朴的民风、农村所特有的风俗文化、农村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农村的动物和植物世界、农村的不良现象、农村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等。

三、引导农村学生搜集积累素材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虽然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但其内涵和感染力却是通过情感来展现的,而情感多来源生活的感悟,因此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作文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培养丰富的情感。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主要有三条。其一,观察是主要的方法,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是通过观察来实现的,观察是情感形成的开端。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去观察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和朴实的农村生活等。老师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自然。其二,组织或引导学生去采访和体验生活来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其三,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通常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作文创作除需要细致的观察之外,还需要阅读别人的作品来积累素材。在课外阅读方面,一方面可借助学校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多提供阅读资源,建立读书和藏书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辅助建立流动图书馆,图书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使图书在所有学生中传阅。在课堂阅读方面,老师要制定系统的课堂阅读计划,适当的给学生留出阅读时间,创造阅读机会。

四、培养农村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写景状物散文

灵活运用农村素材写好散文需要注意写景、状物的基本要素,要仔细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细节,将细节观察和感悟写进作文。农村的农忙收获、各种动物植物,都是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都能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另外,要充分利用农村生活的独特优势,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悟,细心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这些都能够成为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

(二)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叙事散文

叶圣陶说,练习协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作者只须加上安排取舍的功夫,容易着手。农村学生要结合自身农村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写出颇具农村韵味的作文来。可以选择自己在家或者学校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也可以以留守儿童的真实情感为素材来写作文,这种具有鲜活素材的作文更容易成为优秀作文。另外,农村素材的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比如农村田间劳动的经历、农村风俗掠影等。在农村,多数学生都有农活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这在学生作文写作中将是一种宝贵的素材,能够提升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作文更加鲜活。另外农村的一些风俗节日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同样能够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能够给学生提供许多可写的故事情节。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3).

[2]李淦.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5).

[3]崔新.立足教材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模仿问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

篇5:贝多芬追求的作文素材

所用话题

跑的体验

素材点拨

篇6:以探险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探险需要无私的精神。探险为了什么?探险是为全人类的未来去努力、去探索。这项活动,富于挑战性、刺激性,又极具危险性。通过探险,可以证明我们的意志力、信心,但一旦计划不够周密,出现疏漏,就有牺牲的危险。作为探险家,必须具备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样,他们才不会在死神面前低头,才能在危难时刻勇往直前,才有可能开发出更多更有用的地球资源,为全人类服务。

篇7:以道德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张悟本,一个下岗职工,或许懂得一些基本的中医保健养生常识,便斗胆借“中医逻辑”,自创一套“张氏保健养生逻辑”,极力夸大食疗的功效,将食疗神化。然后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电视台搞养生讲座,并出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他一举成为电视名人,成为畅销书作者,也成为挂号费本素材来自广祥大语文博客昂贵的“神医”;在主流媒体、医学专家和卫生部对张悟本的资质和其养生逻辑提出质疑后,一片嘘声中,号称“中国最权威的营养大师”的张悟本,瞬间原形毕露、威信扫地,而给公众、社会留下的,则是一幕辛辣的讽刺剧。

点评

褪去张悟本头顶“神医”、“大师”的光环其实并不难。卫生部只须查一查相关名单,就可以剥去张悟本“首席营养师”的头衔;北大医学部也只要翻阅其学生档案,就可以查出他从未踏入北大大门的事实。

从下岗职工到“神医”,张悟本“角色”的演变,并不全靠口若悬河的口才。幕后推手的精心包装,传媒的推波助澜,再加上公众对健康养生的盲目推崇和基本知识的缺乏,这些都是将张悟本推上“神医”的重要推手。

篇8:以贝多芬为素材的作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素材问题;有效策略;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素材问题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与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现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平时善于积累素材,才有内容可写。而当前,广大农村初中教师不够重视引导学生去积累素材,只是一味地钻研考试热点命题,背诵范文加以模仿编造。长此以往,学生们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出现畏难排斥的心理,从而造成农村作文普遍差的现状。

(二)农村中学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现状

广大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只注重考场命题作文动向,喜欢让学生背范文,而不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发现和思考;其作文评改方式很是单一滞后,不仅缺乏及时细致的发现和恰当的激励,也没有针对性的指导。还有的语文老师根本不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忽视学生个性思想的培养。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方法与写作

(一)农村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广大的农村学生虽然知识面窄,不怎么了解国家大事,学校的活动和家庭生活也很单调,但是他们有丰富的农村生活基础和体验:他们熟悉自己的村庄和河流;熟悉农村人们的日常作息;他们知晓鸡鸭牛羊的生活规律;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培育收割;他们目睹自己祖辈的生活俭朴,大部分都能参与和体验生活中的辛苦劳作;他们能够较早地独立生活,也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农村独有的素材资源大致可以分为:(1)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特有的劳动生活;(2)农村纯朴的风土人情;(3)农村的家禽家畜以及农作物;(4)农村滞后的思想和不良现象;(5)农村的发展变化。

如果广大的农村学生能够立足以上那些内容,善于积累、发现和挖掘,就能拥有那些城市学生所无法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二)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要想很好地积累作文素材,我们必须教会农村学生树立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搜集整理、及阅读获取的写作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并让他们深入生活去体验、询问和探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感受生活。具体方法如下。

(1)处处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很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只要我们多留心观察,多去询问、探究,总会有很多的发现,从而更好地捕捉素材。比如农村娶媳妇,从相亲到下聘礼,选日子到迎娶,都有很多的讲究,如果我们不留心观察,只看热闹,是不会了解这些的。只有处处留心,凡事多观察,你总能捕捉到很好的素材,即使司空见惯,你写的也会比别人更详尽、透彻,也会让你写的东西更有可读性。

(2)搜集整理。农村生活中很多特有的俗语、谚语、家族渊源和风俗习惯,我们需要主动地搜集、探寻,比如本地端午节的习俗、六月六过节的由来等,向村里的长辈和师长请教。如条件允许,还要找相关的书籍,借助多媒体,把那些习俗、俗语的由来、历史渊源和变迁历程等弄清来龙去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自己掌握的资料不仅详尽而且准确。这样,我们在使用时才能灵活运用,准确调取。

(3)阅读体验。农村的生活素材有限,我们的学生还需要结合课内外书籍、网络和电视,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博闻强识。只有在充分了解众多事实的基础上,才能拥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4)坚持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培养自己的个性意识和写作思维,及时捕捉自己灵感的火花。

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和自己对这个社会及生活的认识。有些思维的火花闪现在某个事件、某句话、某个瞬间,若不及时记录下来,便稍纵即逝。据我的教学实践看,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和记日记,不仅有助于积累自己那些瞬间的思想,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功底、思维习惯和个性意识。这个社会太多的人云亦云,学生的写作需要写出自己的心声和见解。

(三)引导学生利用素材写好作文

(1)注意把握素材特点,选好角度。有些素材适合用来借景抒情,有些素材适合描述细节、突出感情主旨,有些素材适合用来印证某些规律等等,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所掌握的素材特点,选好角度,才能很好地利用素材,写好作文。

(2)注意写作立意,挖掘素材的亮点。写作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写作的目的——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作文的核心。同样的事物,我们赋予它很好的立意,它就变得与众不同。根据我们掌握的素材,根据写作立意的需要,挖掘出素材的亮点,从而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3)注意写作布局和技巧。选择素材不仅仅需要恰当、合适,还要围绕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来调整素材的使用。有些材料需要生动详尽的使用,加以印证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而有些材料只需要旁征博引,一笔带过,就能让人深解其意。适当的取舍和剪裁,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立意和主旨,而且还让文章具有很好的层次性和灵动性,不流于繁长、呆板。

(4)注意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世界观。好的文章必须有科学的认识和积极的思想,才能被人们认可和学习。因此,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开拓思路,积极进取,才能充分地利用好我们观察到的每一个素材。比如,农村那些不好的现象和思想,就可以用来做好反面素材,更好地表达自己科学、健康的观点和认识。

三、结语

广大农村中学生在写作素材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会观察、积累、搜寻、整理,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角度,我们就一定会突破农村作文教学的局限,搞好作文教学。

篇9:以“暖”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注重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和追求,是历年来中考命题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众多考区把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以为例:湖北黄石“亲切的怀恋”、安徽省“你是我最(贴心、感激、牵挂、欣赏)的人”、山东济宁“感动”、四川达州“那一股暖流”、重庆B卷“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都是“情感体验”主题的典例。还有河南省“_______里的微感动”,也是同类命题。可以预见,这类“情感体验”的主题还将继续“大热”下去。

审题时,要明白“暖”是一个点,可以在“暖”的前面组词句为“温暖”“取暖”“那是一种暖”等,在“暖”的后面组词句为“暖心”“暖意”“暖流”“暖,是一种幸福”等,在“暖”的前后可以组成“春暖花开”“嘘寒问暖”等。立意时可以从“暖是什么”“为什么暖”“怎么做才能暖”等角度展开。如从“暖是什么”角度,可以从母爱是暖,亲情是暖,友谊是暖,奉献社会是暖,真善良的人性是暖等角度。

写好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让笔墨含情。一是可以运用刻画细节再现“暖”的细节,抓住人物神态或言行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暖”这一情感的显露和宣泄。二是设计好文章的动情点,通过直抒爱恨来袒露真实的情感,把内心深深的暖,浓浓的暖直白地写出来。三是用情节片段掀起内心“暖”的`情感。

篇10: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古时候,鳗鱼是日本渔民最喜欢打捞的一种鱼。它肉味鲜美,在市场上能够卖个好价钱。可是,当时的渔船体积小,舱里的鳗鱼运回岸边时,大部分都已死掉了,死鳗鱼是卖不出好价钱的,渔民不得不面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的残酷现实。

然而,有一位渔民的情况却与众不同。他的渔船、捕鱼设备、盛鱼的船舱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可他从海里运回来的鳗鱼却总是活蹦乱跳的,能够卖出比别人高出几倍的价钱。几年后,他靠卖鳗鱼发了财,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

后来,这位渔民不幸身染重病,不能出海了。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把儿子叫到身边,一一告诉他说:

“船舱里的鳗鱼之所以活不下来,是因为他们悲观地认为,既然被打捞起来了,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它们一个压着一个,懒得反抗,没过多长时间,就都窒息而死了。

为了改变鳗鱼这种坐以待毙的状况,我在盛鳗鱼的船舱里放进了一些鲶鱼。鳗鱼和鲶鱼天生就是一对仇敌,它们在一起就会斗个不停。面对鲶鱼的进攻,鳗鱼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老是处于你死我活的战斗状态,鳗鱼就不会郁闷、窒息而死了。这就是鳗鱼能在我的`船舱里活下来的秘密,知道吗?”

动物的生存是这样,我们人类的生存何尝不是这样?生活中、学习中出现一些对手、一些压力、一些些磨难,对于我们人的成长的确不是什么坏事。有句成语“蚌病生珠”说的也是相同的道理:一粒沙子嵌入蚌的体内后,蚌会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治疗伤口。时间长了,蚌内的沙子就会变成一颗晶莹的珍珠。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憎恨对手、抱怨压力、回避困难,这些不利因素往往是我们强身健体、克敌制胜的法宝。为什么战争年代人的发病率反而比和平年代人的发病率低?原因一样,战争年代,人们精神亢奋,生活积极,进取心强,抗病毒的能量也随之自然增强。所以,真正激活我们的人,不是那些一呼百应的友人,而是那些置我们于死地的敌人。

一个球队若无对手,会变成一盘散沙,不攻自破;一个人若无对手,也会自我膨胀,自我毁灭。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得感谢对手,没有对手,就没有我们自已。

其他优秀作文写作素材推荐:

高中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关于思考成长的作文素材

篇11:以眼界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众生万物只有放宽眼界,才能享受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五彩斑斓。

一个人的眼界,常常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与胸襟气度有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我们要立冲天凌云之志,显示自己人生的价值。理想是人生锦锻的图案,奋斗是青春乐章的音符。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志向,人生才会充满希望。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从小就目睹病人的痛苦,于是便立志长大后成为济世救人的医生。于是,他刻苦读书、勤奋钻研,熟读各种医学好名著,积累了大量的医学好经验。成人后,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当他发现前人的医学好著作中有不少错误时,便决心去编写一部医学书籍。他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躬身访问,亲尝百草,置生死于身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编写出了中西方药物学巨典——《本草纲木》,为医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要放宽眼界,用不同的角度欣赏生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如同数学中观看物体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去正视、侧视、俯视,观看世物的不同面貌。生活同样如此有着不同的景象。看,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孔圣人所畅导的“以仁治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礼教规范。都使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今天,儒家思想的一些观点,却显得不合适易。如“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缺乏一种平等、自由、和谐、创新之感。这一点,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学会“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我们要平和的心态,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必计较眼前的得失,闲看云起云落。李白在政治失意之时,并没有抱怨沉沦。而是乐观旷达去面对人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祭沧海”。是他最好的心灵写照。陶渊明因官场黑暗而转向田园,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恬淡闲适。

篇12:以贝多芬为素材的作文

关键词:Fe2+与Fe3+转化;试题编制;原创实验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6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教学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考试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编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原创实验题以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当前的教学目标。

2012年8月,杨麦琴、武玉强两位老师发表文章“意外成就精彩——Fe2+与Fe3+转化实验探究”(以下简称“原文”),对在含有Fe2+的溶液中加入双氧水,再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先出现血红色,后血红色消失并伴有气泡产生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探索,并用系列实验探究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过程条理、细致,本文将以该文为素材编创实验探究题,进而探索使用报刊资料为素材进行命题的一般性方法,希望能够实现教学与评价的和谐统一,并对教师拓宽教学思路产生积极影响。

1 命题原则和思路

原文中“Fe2+与Fe3+转化”属于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但加入过量氧化剂会使溶液变色则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如以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通过实验探究即可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非常适于编制实验探究类试题。

拟作考试中使用的题目,因此参照近年高考题的难度和考查模式,实验题中设置7~8个设问点,分别从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题目的信息和设问相互配合,易于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体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评价反思”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原创题目及答案

2.1 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Fe2+与Fe3+转化”实验: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变红,继续加入过量双氧水,发现溶液红色褪去,同时有气泡产生。他们针对此异常现象展开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小组对于产生气体的原因有两种猜测:

猜测一:溶液中产生气泡可能是氯化亚铁被双氧水氧化生成了氯化铁,在氯化铁催化下H2O2分解,放出了氧气。试写出氯化亚铁被H2O2氧化的离子方程式。

猜测二:红色褪去可能是SCN-被H2O2氧化,同时产生的气体中可能还含有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2)化学小组针对猜测二设计下面的实验来验证 ①试管A中盛有品红溶液,若实验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 。

②试管B中的溶液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A装置后使用该溶液的目的是 ,预期试管B中的现象是 ;试管C中盛有澄清石灰水,目的是用来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 ;试管D和烧杯的作用是。以上实验证明SCN-能被双氧水氧化。

(3)根据题目信息及以上实验推断,Fe2+和SCN-中还原性较强的是 ,理由是 。

(4)有学生认为SCN-的氧化产物可能还有硫酸根离子,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该看法是否正确。

2.2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2Fe2++H2O2+2H+=2Fe3++2H2O(2分)。

(2)①SO2(1分);

②除尽气体中的SO2(1分);溶液紫色变浅但未变成无色(2分);CO2(1分);收集(验证)生成的N2(2分)。

(3)Fe2+(1分);向FeCl2和KSCN混合溶液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变红,说明双氧水优先和Fe2+反应(2分)。

(4)取烧瓶中褪色后的溶液少许,加盐酸酸化后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溶液变浑浊,证明该反应生成了硫酸根离子(2分)。

3 试题评析

本题从“Fe2+与Fe3+转化”出发,基于“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氧化剂后溶液变红”的常见现象,提出“继续加入过量氧化剂(双氧水),发现溶液红色褪去,同时有气泡产生”的异常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通过一系列问题展开探究过程。

“过量双氧水使Fe(SCN)3溶液褪色并有气泡产生”具有科学的真实性,但此现象属于学生的未知知识领域,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设问(1)对“产生气泡”现象的探究直接提供了两种假设情况,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深入思考,同时设置了相关填空考查盐类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体现化学学科特色。学生解答时须考虑到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一般要加入少量盐酸抑制Fe2+水解,故溶液呈酸性,Fe2+被双氧水氧化成Fe3+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设问(2)是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对“猜测二”混合气体的检验是本题的主干部分。因CO2和SO2的性质有相似之处,故实验装置较为复杂,混合气体中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种气体只有SO2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多用于检验CO2气体,但因SO2会干扰CO2的检验,故须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混合气体中的SO2。相对于一些复习资料中对此问题的考法,本题实验装置去掉了一个检验SO2是否除尽的洗气瓶,考查学生的思维灵活性;CO2和N2的检验和收集不是难点,但能够和SO2的检验共同形成一套混合气体检验的整体流程,深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设问(3)中,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混合物中还原性强的物质优先被氧化,题目信息中说明双氧水少量时能使FeCl2和KSCN混合溶液变血红色,证明双氧水优先氧化的是Fe2+。这个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一些表观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的实质,考查和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物质检验和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设问(4)以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从另一侧面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观点,从而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必须经历的评价、反思过程。

实际教学中,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大型探究活动每学期只能有1~2次,教学时间远远不足,故基于考试命题角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达成成为研究热点,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试题命制原则初探[J].化学教育,2008,(4):6~8.

[2]杨麦琴,武玉强.意外成就精彩——Fe2+与Fe3+转化实验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8):52~53.

[3]李德前.浅谈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命制[J].化学教学,2011,(6):52~53.

摘要:从“Fe2+与Fe3+转化”出发,编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原创实验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以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Fe2+与Fe3+转化;试题编制;原创实验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6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教学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考试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编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原创实验题以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当前的教学目标。

2012年8月,杨麦琴、武玉强两位老师发表文章“意外成就精彩——Fe2+与Fe3+转化实验探究”(以下简称“原文”),对在含有Fe2+的溶液中加入双氧水,再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先出现血红色,后血红色消失并伴有气泡产生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探索,并用系列实验探究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过程条理、细致,本文将以该文为素材编创实验探究题,进而探索使用报刊资料为素材进行命题的一般性方法,希望能够实现教学与评价的和谐统一,并对教师拓宽教学思路产生积极影响。

1 命题原则和思路

原文中“Fe2+与Fe3+转化”属于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但加入过量氧化剂会使溶液变色则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如以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通过实验探究即可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非常适于编制实验探究类试题。

拟作考试中使用的题目,因此参照近年高考题的难度和考查模式,实验题中设置7~8个设问点,分别从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题目的信息和设问相互配合,易于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体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评价反思”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原创题目及答案

2.1 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Fe2+与Fe3+转化”实验: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变红,继续加入过量双氧水,发现溶液红色褪去,同时有气泡产生。他们针对此异常现象展开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小组对于产生气体的原因有两种猜测:

猜测一:溶液中产生气泡可能是氯化亚铁被双氧水氧化生成了氯化铁,在氯化铁催化下H2O2分解,放出了氧气。试写出氯化亚铁被H2O2氧化的离子方程式。

猜测二:红色褪去可能是SCN-被H2O2氧化,同时产生的气体中可能还含有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2)化学小组针对猜测二设计下面的实验来验证 ①试管A中盛有品红溶液,若实验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 。

②试管B中的溶液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A装置后使用该溶液的目的是 ,预期试管B中的现象是 ;试管C中盛有澄清石灰水,目的是用来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 ;试管D和烧杯的作用是。以上实验证明SCN-能被双氧水氧化。

(3)根据题目信息及以上实验推断,Fe2+和SCN-中还原性较强的是 ,理由是 。

(4)有学生认为SCN-的氧化产物可能还有硫酸根离子,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该看法是否正确。

2.2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2Fe2++H2O2+2H+=2Fe3++2H2O(2分)。

(2)①SO2(1分);

②除尽气体中的SO2(1分);溶液紫色变浅但未变成无色(2分);CO2(1分);收集(验证)生成的N2(2分)。

(3)Fe2+(1分);向FeCl2和KSCN混合溶液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变红,说明双氧水优先和Fe2+反应(2分)。

(4)取烧瓶中褪色后的溶液少许,加盐酸酸化后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溶液变浑浊,证明该反应生成了硫酸根离子(2分)。

3 试题评析

本题从“Fe2+与Fe3+转化”出发,基于“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氧化剂后溶液变红”的常见现象,提出“继续加入过量氧化剂(双氧水),发现溶液红色褪去,同时有气泡产生”的异常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通过一系列问题展开探究过程。

“过量双氧水使Fe(SCN)3溶液褪色并有气泡产生”具有科学的真实性,但此现象属于学生的未知知识领域,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设问(1)对“产生气泡”现象的探究直接提供了两种假设情况,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深入思考,同时设置了相关填空考查盐类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体现化学学科特色。学生解答时须考虑到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一般要加入少量盐酸抑制Fe2+水解,故溶液呈酸性,Fe2+被双氧水氧化成Fe3+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设问(2)是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对“猜测二”混合气体的检验是本题的主干部分。因CO2和SO2的性质有相似之处,故实验装置较为复杂,混合气体中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种气体只有SO2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多用于检验CO2气体,但因SO2会干扰CO2的检验,故须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混合气体中的SO2。相对于一些复习资料中对此问题的考法,本题实验装置去掉了一个检验SO2是否除尽的洗气瓶,考查学生的思维灵活性;CO2和N2的检验和收集不是难点,但能够和SO2的检验共同形成一套混合气体检验的整体流程,深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设问(3)中,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混合物中还原性强的物质优先被氧化,题目信息中说明双氧水少量时能使FeCl2和KSCN混合溶液变血红色,证明双氧水优先氧化的是Fe2+。这个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一些表观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的实质,考查和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物质检验和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设问(4)以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从另一侧面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观点,从而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必须经历的评价、反思过程。

实际教学中,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大型探究活动每学期只能有1~2次,教学时间远远不足,故基于考试命题角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达成成为研究热点,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试题命制原则初探[J].化学教育,2008,(4):6~8.

[2]杨麦琴,武玉强.意外成就精彩——Fe2+与Fe3+转化实验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8):52~53.

[3]李德前.浅谈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命制[J].化学教学,2011,(6):52~53.

摘要:从“Fe2+与Fe3+转化”出发,编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原创实验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以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Fe2+与Fe3+转化;试题编制;原创实验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6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教学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考试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编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原创实验题以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当前的教学目标。

2012年8月,杨麦琴、武玉强两位老师发表文章“意外成就精彩——Fe2+与Fe3+转化实验探究”(以下简称“原文”),对在含有Fe2+的溶液中加入双氧水,再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先出现血红色,后血红色消失并伴有气泡产生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探索,并用系列实验探究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过程条理、细致,本文将以该文为素材编创实验探究题,进而探索使用报刊资料为素材进行命题的一般性方法,希望能够实现教学与评价的和谐统一,并对教师拓宽教学思路产生积极影响。

1 命题原则和思路

原文中“Fe2+与Fe3+转化”属于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但加入过量氧化剂会使溶液变色则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如以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通过实验探究即可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非常适于编制实验探究类试题。

拟作考试中使用的题目,因此参照近年高考题的难度和考查模式,实验题中设置7~8个设问点,分别从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题目的信息和设问相互配合,易于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体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评价反思”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原创题目及答案

2.1 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Fe2+与Fe3+转化”实验: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变红,继续加入过量双氧水,发现溶液红色褪去,同时有气泡产生。他们针对此异常现象展开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小组对于产生气体的原因有两种猜测:

猜测一:溶液中产生气泡可能是氯化亚铁被双氧水氧化生成了氯化铁,在氯化铁催化下H2O2分解,放出了氧气。试写出氯化亚铁被H2O2氧化的离子方程式。

猜测二:红色褪去可能是SCN-被H2O2氧化,同时产生的气体中可能还含有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2)化学小组针对猜测二设计下面的实验来验证 ①试管A中盛有品红溶液,若实验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 。

②试管B中的溶液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A装置后使用该溶液的目的是 ,预期试管B中的现象是 ;试管C中盛有澄清石灰水,目的是用来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 ;试管D和烧杯的作用是。以上实验证明SCN-能被双氧水氧化。

(3)根据题目信息及以上实验推断,Fe2+和SCN-中还原性较强的是 ,理由是 。

(4)有学生认为SCN-的氧化产物可能还有硫酸根离子,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该看法是否正确。

2.2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2Fe2++H2O2+2H+=2Fe3++2H2O(2分)。

(2)①SO2(1分);

②除尽气体中的SO2(1分);溶液紫色变浅但未变成无色(2分);CO2(1分);收集(验证)生成的N2(2分)。

(3)Fe2+(1分);向FeCl2和KSCN混合溶液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变红,说明双氧水优先和Fe2+反应(2分)。

(4)取烧瓶中褪色后的溶液少许,加盐酸酸化后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溶液变浑浊,证明该反应生成了硫酸根离子(2分)。

3 试题评析

本题从“Fe2+与Fe3+转化”出发,基于“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氧化剂后溶液变红”的常见现象,提出“继续加入过量氧化剂(双氧水),发现溶液红色褪去,同时有气泡产生”的异常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通过一系列问题展开探究过程。

“过量双氧水使Fe(SCN)3溶液褪色并有气泡产生”具有科学的真实性,但此现象属于学生的未知知识领域,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设问(1)对“产生气泡”现象的探究直接提供了两种假设情况,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深入思考,同时设置了相关填空考查盐类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体现化学学科特色。学生解答时须考虑到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一般要加入少量盐酸抑制Fe2+水解,故溶液呈酸性,Fe2+被双氧水氧化成Fe3+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设问(2)是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对“猜测二”混合气体的检验是本题的主干部分。因CO2和SO2的性质有相似之处,故实验装置较为复杂,混合气体中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种气体只有SO2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多用于检验CO2气体,但因SO2会干扰CO2的检验,故须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混合气体中的SO2。相对于一些复习资料中对此问题的考法,本题实验装置去掉了一个检验SO2是否除尽的洗气瓶,考查学生的思维灵活性;CO2和N2的检验和收集不是难点,但能够和SO2的检验共同形成一套混合气体检验的整体流程,深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设问(3)中,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混合物中还原性强的物质优先被氧化,题目信息中说明双氧水少量时能使FeCl2和KSCN混合溶液变血红色,证明双氧水优先氧化的是Fe2+。这个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一些表观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的实质,考查和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物质检验和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设问(4)以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从另一侧面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观点,从而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必须经历的评价、反思过程。

实际教学中,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大型探究活动每学期只能有1~2次,教学时间远远不足,故基于考试命题角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达成成为研究热点,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试题命制原则初探[J].化学教育,2008,(4):6~8.

[2]杨麦琴,武玉强.意外成就精彩——Fe2+与Fe3+转化实验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8):52~53.

上一篇:中学生你好作文下一篇:立足民政职能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