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教学设计

2024-04-25

《贝多芬传》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贝多芬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2、以《贝多芬传》片段阅读指导为例教给学生阅读《名人传》的方法。

3、从名人苦难坎坷的经历中,感知他们伟大的心灵和崇高的品格,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热爱阅读,能以苦难为生命的养分,健康坚韧的成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偶像,说说你心中的英雄。作家罗曼·罗兰心中的英雄又是谁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家、作品。

1、罗曼·罗兰(1866——1944)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初,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罗兰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接连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长篇小说代表作《约翰·克里斯朵夫》。1915年,为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主要作品:《名人传》又叫《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小说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而成,被高尔基称之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也是这部小说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走进名人,感悟英雄

本环节选取《贝多芬传》的若干片段,对学生作阅读指导,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走进《名人传》。(因为七年级下册同学们学过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对他有一些了解。)

1、忆说贝多芬

(1)说说你心中的贝多芬。

(2)教师补充介绍贝多芬的生平、作品及成就。(多媒体投影)

(3)播放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片段,学生欣赏、感受。

2、片段赏析,走近贝多芬

(1)贝多芬被称为“音乐巨人”,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十年里,他已经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可他在26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临近老年时,他的耳朵全聋了。作为一个音乐家,面对这样的灾难,贝多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感知伟人的痛苦。

(片段1贝多芬遗书节选,片段2一八二二年《菲岱里奥》预奏会的惨痛经历。)

a、学生自由阅读这两个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b、再读这两个片段,关注贝多芬的内心独白及对他的细节描写,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贝多芬心情的语句找出来,多读几遍,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全班交流。

c、学生能感受到贝多芬内心的痛苦,但由于受阅读能力和生活经历的限制,领悟可能不够深刻,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感受人物内心深沉的痛苦和绝望。

d、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并转入下一环节。

通过同学们刚才认真的阅读和讨论,我们已经感受到贝多芬面对生命中巨大的苦难的时候,他和常人一样充满了痛苦、挣扎和绝望。从这方面讲,他是可怜的、令人同情的。但是,在罗兰看来,贝多芬又是一个伟人,一个英雄,贝多芬的伟大体现在哪儿呢?

(2)阅读下面三个片段,来感受英雄的伟大并理解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片段3贝多芬一八0一年致韦格勒书节选;片段4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贝多芬在维也纳成功举行《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的相关内容;片段5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评价。)

a、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勾画,做批注。领悟什么是真正的名人,真正的英雄。

b、教师多媒体出示《贝多芬作品列表》指出其耳聋年限,让学生直观了解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耳聋后完成的。

c、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师生点评。

d、朗读赏析“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造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深刻理解贝多芬在苦难的重压下,不断抗争所焕发出来的那种生命的激情和力量。

e、师生讨论,明确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师明确: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伟大的人,那些在患难中永不屈服,不断成长,拥有伟大心灵和伟大品格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英雄,与成败无关。

四、分析作品风格,指导后续阅读。

1、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来说说《贝多芬传》的语言风格和我们之前读过的散文、小说是否一样。

2、教师分析文体风格,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1)体察情感,关注评论。

(2)从真实的史料中去触摸巨人的灵魂。

(3)独立又统一的结构。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完成了《贝多芬传》中若干片段的阅读,共同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名人,真正的英雄,也对《名人传》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有了大致的了解。苦难对“名人们”的折磨和“名人们”对苦难的抗争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英雄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屈的精神,承担痛苦的伟大勇气,正是这种坚韧顽强才成就了英雄,正如我国先哲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希望同学们能以书中的英雄为榜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阅读中的困难,成就伟大的自己。

六、布置作业

1、制定阅读计划,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人传》全文,做好读书笔记,联系生活实际写读书心得。

2、推荐阅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篇2:《贝多芬传》教学设计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好多媒体,扩大其它学科的修养。这次做课,音乐的使用成为了广受好评的一个亮点,也有很多学生在听后感里谈到音乐的部分令他们印象深刻,甚至有学生说因此从一贯地喜欢流行音乐开始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的重要前期工作之一就是在读《贝多芬传》的同时,把能找到的贝多芬的音乐都反复听了无数次,尤其在深夜独自聆听,有许多触动灵魂的感受,这也成为这堂课最初的设计灵感来源。在课堂上,音乐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既是引领,又成为情感的渲染烘托,最后达到高潮。我深深地感觉到,多媒体使用的确能帮助语文课,使它更加立体,更加感人。不过,用好多媒体一定不能为用而用,而是应该建立在教师有充分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炫耀技术,或是单纯的增添环节,而是要用得到位,“到点儿”,要少而精。

2、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内容,一味地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应,留给学生自由讨论、辩论的时间相对少了点

3、能及时体察到学生的阅读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4、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仍然不够淡定、稳重。如果说,这堂课有一个亮点的话,那就是学生们的精彩表现。

《名人传》这本书对学生来说,阅读有一定的困难,书中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外国人名还那么长,书中的注释又太多,再加上那让人费解的音乐专业名词,对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认真读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全程陪读,共同完成本书的阅读。读后,应联系实际,利用一节阅读课,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勇敢、坚强。

篇3:《贝多芬传》赏析

一、高傲诠释生命真谛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没有妻子,也没有后代,在众多的褒贬声中带着深深地遗憾在孤独和困苦中走完了生命旅程。贝多芬是一个创作音符和传播音符的天才,或许他是上帝派来使者,让他用一曲曲优美的音乐陶醉世人,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贝多芬用一个个拥有力量的音符打击着昏睡的人们,用尽毕生心血将命运的敲门声擂得响彻云霄。也许是上帝嫉妒他,让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童年悲惨、恋爱受挫、甚至双耳失聪。但是,贝多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未停止与命运做顽强的斗争。即使在他生命结束后的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音符依然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淌,他似乎在用音乐这个无国界的独特语言告诉世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贝多芬生命的苦难之源———悲惨的童年。童年时,母亲不幸逝世,而父亲则是个酒鬼,生活负担过早落在了贝多芬身上。也许这种人生开端对任何人而言都很不公平,但是却毫不留情的降临在贝多芬身上。因此,贝多芬过早地担负重任,年少时便开始操心经济问题。这种经历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他不与命运妥协的动力和源泉。许多人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的人,而且这种高傲无法被世人理解。可是,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贝多芬外表的高傲,却忽视了他内心的慈悲与善良。贝多芬将生活的理解与苦难融进他的作品当中, 让他的作品时而愤怒、时而忧郁、时而呐喊。但是,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年轻人的天真与活力,表现出积极幸福的一面。

二、逆境中爆发创造

贝多芬苦难的接力棒———失败的爱情。毫无疑问,贝多芬对于爱情是忠贞的,但因外界的阻碍,贝多芬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爱情抛弃了贝多芬,让他陷入不修边幅的境地,但沉沦却没有让贝多芬成为一个浪荡子而是让他在沉沦中成功突围,并将自身的音乐才华完全释放,让他的作品到达音乐的顶峰。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它可让人走进美丽的天堂,也可让人堕入痛苦的地狱,而贝多芬的爱情让他在痛苦的地狱中,独自在音乐殿堂里幸福地歌唱。

贝多芬困难的爆发点———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音乐家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他的指挥乱成一团。在浮躁的心理支配下,贝多芬并没有屈服,而是渐渐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安慰和新生,创作出 《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在人生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将命运的不幸与生命的坚强融入到创作中,融入幸福的音乐河流中。

三、艺术解读人生

德国作家菲利克斯·胡赫在撰写 《贝多芬传》 的时候无疑是真诚的作者怀着一颗敬仰甚至是膜拜的心态,用敏锐的思想、细腻的文笔描写了贝多芬苦难而又坚强的一生,将贝多芬的真实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 《贝多芬传》 中感受到贝多芬的痛苦与孤独。读者会发现,贝多芬虽然在音乐领域做了一场伟大的改革,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但是他的音乐却遭到封建主义卫道者反对, 这些封建主义卫道者压榨他、批判他、折磨他。因此让贝多芬一直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贝多芬向往一份美好的爱情,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 但是因为他不是贵族,导致在当时的资产阶级眼中只是一个卖艺的艺人, 而不是一位音乐家。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因为立场不同贝多芬与伟大诗人歌德之间虽然在艺术上相互欣赏与仰慕,但是贝多芬却无法忍受歌德在皇后面前卑躬屈膝,最终他愤然而去,最终两人分道扬镳。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 家,也是一位崇尚自由的射手,他喜欢自由的氛围,愿意与广大底层人民站在一起。但是生活却让贝多芬不得不依附于贵族,而这也是给他带来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贝多芬尽可能拒绝贵族所给他的馈赠,但是生活的贫困又迫使他玷污那纯洁的灵魂, 因此他经常咆哮,正如他的名作 《暴风雨奏鸣曲》 中所表现的一样。然而贵族们回报给他的则是对他心灵更大更深的伤痛,他们想从贝多芬的作品中听到更多上帝的福音,向贝多芬索取上帝的礼物,压榨他身上的每一个艺术细胞,而贝多芬表面屈从、但内心愤怒,用自己的方式不屈不挠的战斗着,谱写出惊艳世人的 《命运交响曲》。虽然有些贵族理解贝多芬所忍受的灵魂上的煎熬,却始终无法放弃自己的贵族地位,只是给予他一点点施舍。

篇4:《贝多芬传》赏析

一、高傲诠释生命真谛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没有妻子,也没有后代,在众多的褒贬声中带着深深地遗憾在孤独和困苦中走完了生命旅程。贝多芬是一个创作音符和传播音符的天才,或许他是上帝派来使者,让他用一曲曲优美的音乐陶醉世人,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贝多芬用一个个拥有力量的音符打击着昏睡的人们,用尽毕生心血将命运的敲门声擂得响彻云霄。也许是上帝嫉妒他,让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童年悲惨、恋爱受挫、甚至双耳失聪。但是,贝多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未停止与命运做顽强的斗争。即使在他生命结束后的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音符依然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淌,他似乎在用音乐这个无国界的独特语言告诉世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贝多芬生命的苦难之源——悲惨的童年。童年时,母亲不幸逝世,而父亲则是个酒鬼,生活负担过早落在了贝多芬身上。也许这种人生开端对任何人而言都很不公平,但是却毫不留情的降临在贝多芬身上。因此,贝多芬过早地担负重任,年少时便开始操心经济问题。这种经历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他不与命运妥协的动力和源泉。许多人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的人,而且这种高傲无法被世人理解。可是,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贝多芬外表的高傲,却忽视了他内心的慈悲与善良。贝多芬将生活的理解与苦难融进他的作品当中,让他的作品时而愤怒、时而忧郁、时而呐喊。但是,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年轻人的天真与活力,表现出积极幸福的一面。

二、逆境中爆发创造

贝多芬苦难的接力棒——失败的爱情。毫无疑问,贝多芬对于爱情是忠贞的,但因外界的阻碍,贝多芬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爱情抛弃了贝多芬,让他陷入不修边幅的境地,但沉沦却没有让贝多芬成为一个浪荡子,而是让他在沉沦中成功突围,并将自身的音乐才华完全释放,让他的作品到达音乐的顶峰。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它可让人走进美丽的天堂,也可让人堕入痛苦的地狱,而贝多芬的爱情让他在痛苦的地狱中,独自在音乐殿堂里幸福地歌唱。

贝多芬困难的爆发点——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音乐家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他的指挥乱成一团。在浮躁的心理支配下,贝多芬并没有屈服,而是渐渐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安慰和新生,创作出《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在人生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将命运的不幸与生命的坚强融入到创作中,融入幸福的音乐河流中。

三、艺术解读人生

篇5:《贝多芬传节选》教案设计3

贝多芬传

教学目标

1. 学习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追求博爱而毕身不懈的伟大情怀,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才华。

2. 学习本文叙述、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学习细腻传神的.表现力和极富抒情色彩的描写方法:把抽象的音乐语言变成具体的形象的触觉和视觉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贝多芬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聆听〈命运〉,学生畅谈贝多芬有关资料,教师作整理补充。

1、 介绍贝多芬其人

2、 《第九交响曲》简介

3、 作者罗曼。罗兰概况

二、 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问题 1、贝多芬一生的历程和追求是什么?

2、贝多芬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威名地位?

3、简述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

概括各段文字内容

第一部分(1-2节):介绍贝多芬一生讴歌欢乐的历程

第1节:介绍贝多芬一生追求讴歌欢乐

第2节:写贝多芬一生讴歌欢乐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历程

第二部分(3-5节):简介《第九交响曲》的艺术创新以及欢乐主题的表现形式

篇6:《贝多芬传》教学设计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

《名人传》中共介绍了三位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贝多芬供给大家的欢乐音乐,是他“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天生忧郁,却用一生的血泪凝聚成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用他的作品播送爱的种子,用爱去克服个人的痛苦。当我始终更偏爱于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一生是一场凄惨而残酷的战斗。童年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场恶梦。他的父亲总是让他赚钱,母亲又死了,但他还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后来又不幸耳聋,健康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总被欺骗又总希望自己可以好转,最终却不得不面对病症。但他在音乐上别有一番成就,他是“现代艺术中最英雄的力量”。

贝多芬眼中的音乐是一种比任何智慧、任何哲理都更高的启示……音乐应该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当他的手指在琴键上跳动时,载满的`是他满腔的无奈、悲伤和痛苦。他绝对相信人生的变故影响音乐创作,对音乐,他是从来含糊的。

贝多芬的遗嘱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他毫无保留地倾诉他心中的无奈与愤怒。他是寂寞的,他渴望与人接触,渴望得到一丝慰藉,可他却又揪心的忧虑,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有残疾。他的生命因艺术而延续。终于,在他的等待与托儿挣扎中,平静地迎接死亡……

他们都是被上帝多咬了一口的苹果,因为他们更加芳香可口。庆幸,他们都不负所望。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2

我前几天读完了《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另我深有感触。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贫困的家庭,相貌丑陋。他的父亲一心想成为一个“神童”的父亲,所以在贝多芬四岁的时候,就逼着他练习小提琴,这几乎让他对音乐产生了厌烦。但他还是从此踏上了音乐之路。

11岁,贝多芬加入了乐队,13岁他当上了管风琴乐手。1787年,他最爱的母亲去世了,他也患上了忧郁症。在他25岁的时候,他已经创作了许多歌颂革命的曲目,虽然那时他疾病缠身,但他却立下了“用才华战胜一切”的愿望。

贝多芬的双耳几乎失聪,使他过着凄惨的生活,在这种痛苦下,他创作了《悲怆奏鸣曲》;他那么需要快乐,因此创作出了充满欢乐的《七重奏》,以此来调试痛苦;他坠入爱河,灵感使他创作出了的《月光奏鸣曲》。

他经济上潦倒,双耳失聪,亲人们相续离逝。他的生活如此苦难,却并没有另他屈服,反而以他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的轻飘的曲风。

贝多芬享年57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却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伟大的作品。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病魔,以及无数的苦难,最终成为了一代伟大的音乐大师!

我为贝多芬的伟大震撼、感动,不禁问自己:你也想成功吗?你具有贝多芬的勇气和坚持吗?当苦难降临,你是会勇敢面对还是一味退缩?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该跟伟人学习哪些,我们又能做到哪些?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3

“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这是《贝多芬传》中贝多芬说的话。因为妈妈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能激励我们做生活的强者,不向困难低头。所以,我认真地看了起来。

当读到“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我真气愤,多狠心的父亲,为了钱竟然这样折磨自己的孩子,太可恶了!

“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读着读着,我的心情变沉重了,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没有父爱已经很惨了,现在连母爱也失去了,多苦命的孩子啊!

后来,命运还不断地作弄他:“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受到了世人瞩目。

篇7: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相信提起贝多芬这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大家都不会陌生。或许在你的眼里,他仅仅只是乐师罢了。可恰恰是这一位乐师,用他的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首首光辉乐曲。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女仆,性情温和。

艰苦的童年,使他饱受折磨。人生于他不过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把他当做神童般炫耀。()贝多芬的父亲常把他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耳聋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是多么残酷。他有过失落,有过彷徨,有过绝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就这样,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不仅是他所创作的作品里的人生力量,更是他的坚强。

篇8:《贝多芬传》教学设计

一、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1、《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也叫《英雄交响曲》于1804年完成。贝多芬的大胆的革新精神, 第一个在音乐作品中以社会性和革命性为题材, 展现了英雄主义的创作思想。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大大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 它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从不同角度逐一表现了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层层揭示了作曲家所创造的英雄的内心世界。该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是各国著名交响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 成为世界名曲之一。

2、《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叫《命运交响曲》, 是继《英雄交响曲》之后的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它反映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和崇高理想。作品于1804年构思, 1807年出版, 先后写了三年。从始至终充满了人民为争取自由而进行斗争的豪迈气概, 是《第三交响曲》的继续。它那激昂的音调以及刚毅的节奏, 使敢于斗争的人民从中得到了奋进的勇气。

3、《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也叫《田园交响曲》, 是贝多芬1807-1808年完成的一部具有淳朴的民间音乐风格的交响乐。在这部作品里, 作者不仅描绘了他自己深深热爱并十分熟悉的大自然瑰丽的景色, 而且着力描绘了面对这美好景色的人的心境, 歌颂了大自然的主人——人。整部作品体现出英雄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大自然对英雄情绪所起的影响, 情景交融, 清秀优美。

4、《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亦称《合唱交响曲》, 是因为它的第四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的长诗《欢乐颂》为歌词, 采用了交响合唱的形式而写成的。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是从1793年开始的, 前后琢磨了30年, 可以说是酝酿了一生的伟大作品。《第九交响乐》构思广阔, 思想深刻, 形象丰富多样。整部作品的基本形象是:通过悲剧性的痛苦斗争走向胜利和欢乐。其中有苦难有战斗, 有炙热的感情, 也有严肃的沉思。《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总结和交响艺术的顶峰。

二、《贝多芬传》简介

《贝多芬传》是20世纪法国一位重要作家、1915年度诺贝热文学奖的得主罗曼·罗兰的作品。此书作于1903年。在前言部分作者就点明了呼唤英雄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庞大的欧罗巴在浑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 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 人类喘不过起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罗曼·罗兰是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人文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从他的那部“献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的代表作——《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可以看到贝多芬的生活时代, 可以说与贝多芬的交响曲如出一辙。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战斗性, 这也正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有别于其它版本的重要原因。罗曼·罗兰对贝多芬深入研究并向他的朋友承认“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性灵”。他曾离开巴黎去贝多芬的故乡波恩, 拜访贝多芬的老朋友的后代, 在贝多芬童年生活的环境里去寻觅贝多芬的影子。在梦中、在莱茵河畔, 在贝多芬伟大的精神感染的传递下, 促成了这本《贝多芬传》。《贝多芬传》从贝多芬的“短小臃肿”的外表写起, 然后述说他的家庭出身和童年。扼要的叙述了他一生的各个重要时期直到他逝世。但是, 与一般传记不同的是, 在《贝多芬传》里, 贝多芬的生平和经历只是起到最基本的线条作用, 把作品与贝多芬的生活密切的联系。交响乐与文学的交融才是《贝多芬传》最引人之处。当你走入《贝多芬传》的时候, 贝多芬交响乐的节奏、旋律就把你包围起来, 让你真正感受到一个天性受难的音乐家对命运所做的不懈斗争。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 不失为值得珍藏的一部好书。

三、贝多芬交响乐与《贝多芬传》的联系

要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 就必须对作品进行更高层次的赏析, 我们决不能抛开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而单纯的去判断第三、第五交响乐中的斗争性, 也不能抛开贝多芬的生活去想象《第六交响乐》的那种意境, 更不能忽略贝多芬所代表的整个19世纪欧洲的人民所做出的奋斗和取得的胜利而单纯的去为《第九交响乐》欢呼。这时, 把《贝多芬传》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贝多芬传》中罗曼·罗兰对贝多芬创作《第三交响乐》的主要背景是这样描述的“大革命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被它煽动了。他所有的同情都倾向于革命党人, 他希望波拿巴建立这个制度, 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他梦想着一个英雄共和国, 于是他写下了《英雄交响乐:波拿巴》 (后来得知拿破仑称帝的事, 他撕去了题献的词句, 换上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 ”, 从这样简单但富有激情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交响乐》的内容和形式都大大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局限, 成为贝多芬创作史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不朽巨著。对待革命的热情和对于革命的期望使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战斗性。“巨大的变故在孤独的巨人心中显得强烈与纯洁”, 1807-1810年间, 贝多芬激情如射, 生活中也出现了短暂的幸福, 爱情即使来去匆匆, 但对于艺术家来说, 它所激发出的巨大的创作力也是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喷薄而出的。几年间贝多芬陆续完成了《第四交响乐》、《第五交响乐》、《第六交响乐》以及其他作品。我们熟悉那震撼人心的敲门声是怎样得一种力量?“《第五交响乐》光荣的叙事歌, 第一章真正革命的音乐:时代之魂在其中复活了, 那么强烈那么纯洁。贝多芬的面目似乎都在受着这些历史战争的反应。”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不幸, 但他终其一生, 却想讴歌欢乐。他承受着疾病和生活的巨大压力, 却用他全部的生命谱写了音乐的奇迹, 《贝多芬传》中对《第九交响乐》做了大量史诗般的描述:“什么胜利能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 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 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

四、结语

有一千位听众, 就有一千种音乐感受;有一千位读者, 就有一千个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交响乐的伟大正如贝多芬伟人之伟大一样, “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 而是近代艺术的最勇的力”。本人把贝多芬交响乐与《贝多芬传》联系起来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对于贝多芬交响乐内容、风格的把握上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把艺术有效地与文学联系起来,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来必定产生内容更好风格更新的作品来, 从而也使贝多芬的精神——人类伟大的精神如火炬般永远传下去。

摘要:欣赏音乐, 尤其是欣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离不开研究他的生活。通过《贝多芬传》, 他崇高的情感, 遭受的考验, 超越的思想, 就能够使我们在音乐中与之交流、对话, 从而正确诠释作品, 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

关键词:交响乐,意义,文学,艺术,联系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傅雷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

篇9:《贝多芬传》教学设计

关键词: 傅雷 《贝多芬传》 翻译文学经典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译作以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为主,在其众多译作中,傅雷自认为最传神的是罗曼·罗兰。而罗新璋曾在《傅译罗曼·罗兰之我见》中指出,罗曼·罗兰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正是得益于出色的傅译,“傅译效应”使得罗曼·罗兰在我国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其在本国的影响。傅译《贝多芬传》从出版时至今日,深深感染着一代代中国读者,堪称翻译文学经典。

1.傅雷与《贝多芬传》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傅雷具有多重身份。其中取得成绩最突出的是对于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他的译作在中国翻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傅译罗曼·罗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上,而作为傅雷早期译作的《贝多芬传》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作品就是从阅读并受到《贝多芬传》影响开始的。傅雷初次读到《贝多芬传》就被其深深感染,后来,傅雷想通过《贝多芬传》给处在彷徨期的中国青年以启迪,“把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他坚信,能带给他巨大震撼的作品必能感染更多中国读者。

1934年,傅雷初译的《贝多芬评传》在《国际译报》上发表,傅雷在“译者附言”中说道,因受到编者的嘱托,《贝多芬评传》的篇幅受到压缩,其实是《贝多芬传》的“精要”。同年11月,《文化》1卷10期又经过精炼,以六页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也是傅雷最早翻译的罗曼·罗兰的作品。当时的出版社坚持该书已有杨晦的译本而不愿意再次出版,傅雷的初译本就此被搁置。到了四十年代,罗曼·罗兰的作品在译介逐渐成熟,1944年,桂林明日社出版发行了两个译本,即贺之才翻译的《悲多汶传》和陈占元翻译的《裴多汶传》。1942年,傅雷也开始重译《贝多芬传》,“把少年时代幼稚的翻译习作一笔勾销”①,并在译文后面附加了一篇介绍贝多芬作品和精神的文章。1946年4月,上海骆驼书店出版了傅雷重译的《贝多芬传》,11月又再版了2000册,1947年和1948年又两次再版,1949年,上海的三联书店也出版了该译本。至此,傅译本中富有激情的文字使得它逐渐取代了别的译本,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再版次数最多的罗兰的传记。

2.从《贝多芬传》看翻译文学经典

2.1经典与文学经典的定义

什么是经典?法语用canon表示,该词来自于希腊语的kanon,其原意是用于度量的一根芦苇或棍子,后来意义延伸,用来表示尺度。在西方,经典最早专指宗教典籍尤其是《圣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典的概念被逐渐扩大到各个学科领域。笔者将其定义为具有典范作用的著作。的确,在各个知识领域中都有堪称“经典”的存在,艺术经典,比如美国的乡村音乐,比如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哲学经典,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自然科学经典,经济经典,等等。

文学经典是我们谈论最多的一类经典,关于文学经典的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发表过观点。荷兰比较文学家佛克玛认为,“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而“文学经典”就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②。罗森格林给文学经典的定义为:文学经典包括那些在讨论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中经常被提及的作家作品。这一定义也是把文学经典当做文学批评的一个标杆和尺度,他的观点和佛克玛的观点相似,都更接近于经典的原意。童庆炳则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③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著作《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指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被我们完全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④

纵观这些学者对于文学经典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必然是在文学领域中具有无法复制的代表性,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起考验的佳作。

2.2翻译文学经典:傅译《贝多芬传》经典性解读

翻译文学经典,首先它必然是外国文学,但一定是外国文学经典吗?答案是否定的。其次,它必须经过译者的翻译。没有译者和译者的翻译,就没有文学翻译,更别说翻译文学经典了。查明建曾给翻译文学经典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应该包括三种含义。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比如朱生豪译的莎剧、傅译《约翰·克里斯多夫》、杨必译的《名利场》等;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⑤。第一种含义对于译作的质量要求很高,第二种含义强调原作本身就需要是文学经典,第三种含义是我们最常提到的翻译文学经典。笔者在留法期间发现,不少我国家喻户晓的法国文学名著或者法国作家,法国人却不知道或者并不特别了解,我想这完全得益于翻译,译作在目的语国家甚至超过了原作在本国的知名度,外国文学在目的语国家被“经典化”。

不管怎样,翻译文学经典至少应该具有文学经典的一般特征,尤其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童庆炳曾提出了六点建构文学经典的要素,包括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⑥。当然,区别于原创文学经典,翻译文学经典也有一些特性,比如“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⑦。

总的来看,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堪称“翻译文学经典”,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翻译文学经典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特征,语言使用恰到好处,结构形式得体,情节合理,等等,总之,文学经典在审美上应该经得起推敲并且独树一帜。在《贝多芬传》中,罗曼·罗兰三次将贝多芬比作狮子,让我们看到英雄非凡的“体格的力”和“精神的力”。罗曼·罗兰善于抓住凝聚英雄精神气质和个性的相貌,鲜活地展现了贝多芬强烈的人物个性和钢铁般的意志。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是一只以痛苦为灵魂的“音乐雄狮”。总之,原著《贝多芬传》的描写热情洋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法国本土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不愧为文学经典。

第二,翻译文学经典应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是为了援助那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他在序中曾经提到:“《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贝多芬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当时的中国被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民众与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无疑,《贝多芬传》正是那个时期的精神食粮。另外,翻译文学经典还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并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比如但丁的作品之于意大利语,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于英语。

第三,翻译文学经典必须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审美期待,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正如第二点提到的,原著《贝多芬传》在当时的法国,受到了几百万人的争相阅读,鼓舞了处在彷徨期的一批批法国青年,毫不愧对文学经典的称号。同样,傅雷的译本很好地再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傅译《贝多芬传》也满足了大部分中国读者的期待,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青年。

第四,一部外国文学著作在同一个目的语国家必然会产生不止一部的译作,译者水平高低不一,译本的质量当然有好有坏,这使得被建构为“翻译文学经典”的译作的地位更加牢固。原创文学经典形成尤其出版以后,就不再可能变动,而译本的变动性就相对活跃许多,同一部外国文学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会有不同的风采。现在,《贝多芬传》有多个复译本,即使《贝多芬传》是傅雷最早期的译作,它依然是广为流传的译本。傅雷扎实的汉语和法语功底、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造诣,以及饱满的翻译激情,使得《贝多芬传》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代中国读者,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久不衰。

3.结语

傅译《贝多芬传》能被建构为翻译文学经典,首先得益于罗曼·罗兰原著的经典性;其次,译者的作用在其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中极其重要,傅雷拥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与写作能力。没有译者,便没有翻译文学经典。

注释:

①傅雷.名人传·贝多芬传.译者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5.

②佛克玛,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0.

③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9.

④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⑤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M].200(2):87.

⑥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0.

⑦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M].长安大学学报,2011,VOL13(4):115-120.

参考文献:

[1]佛克马,蚁布思.俞国强,译.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傅雷.名人传·贝多芬传.译者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哈罗德·布鲁姆.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宋学智.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J].长安大学学报,2011,VOL13(4).

篇10:《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地降临到了他的身上。18,他知道自己的耳朵将无法治愈,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恶化。这是个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没有屈服,而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的《第七交响曲》是那么坦白,那么自由,仿佛一条肆意流淌的河。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我想起了海伦・凯勒,她从小就是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她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但她没有放弃,渴望着了解世界,通过努力她成为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们都在生活中遭遇着不一样的磨难,而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一种精神,那就是不向命运屈服。当我们遇到困难,遭遇逆境时,你是否想过放弃,是否向它屈服,这时你该想想贝多芬,想想海伦,他们的处境比我们艰难百倍,但他们仍坚强地活下来,我们也应该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梦想!

篇11:读《名人传DD贝多芬传》有感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平民家庭,父亲管教严厉,由于他自己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贝多芬从8岁起就登台演出;11岁时,他加入了戏院乐队;13岁时,他被任命为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成年以后,贝多芬名气已经传遍全国。然而,厄运突然从天降临,他的双耳失聪了。但坚强的贝多芬扛住了,最终战胜了一切厄运。

贝多芬一生是痛苦的,但他又是幸福的。他所写的交响曲流传至今,脍炙人口。而他的名字,也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反观于我,生活的这么幸福,不用出去赚钱就有吃有喝。他小时候不愿练琴,可是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教,不得不弹,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但他坚持了下来并最终站到了世界音乐的巅峰;而我是自愿学琴的,没有人逼我。我在想,如果我不坚持弹琴的话,最终将一无所获。我在心里默默的说,我要学习贝多芬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

篇12:《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读后感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只有经历地狱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每每读到这句话,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他——贝多芬。

与其说贝多芬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不如说他是一位不朽的英雄。罗曼罗兰说:所谓英雄,并不是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取得了胜利的人,而是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贝多芬的人生就是一段忧患困顿的征途,义无反顾地献出毕生精力为创造流传千古的杰作。

贝多芬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个不聪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钢琴;母亲是女仆,在贝多芬17岁时就去世了。他不得不过早的挑起家庭重担。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把“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生信条深植进了贝多芬的思想。1792年,23岁的贝多芬背井离乡,到了维也纳,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光。

贝多芬的一生中没有几天宽裕的日子,由于他桀骜不驯,对贵族嗤之以鼻,虽然名声在外,却一贫如洗。30岁开始听觉失灵,病情不断恶化,动过几次手术也无济于事,最后完全失聪。晚年的贝多芬穷困贫寒到了差不多要行乞的地步。然而,即使生命如此折磨这个顽强的人,他还是凭着自己超乎寻常的毅力完成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月光奏鸣曲》《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交响曲》„„这些作品中都传达了他对人们要不屈从命运安排,积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的告诫。其中《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后一支交响乐,这其中包含了他毕生期待的《欢乐颂》。而后1827年3月26日,这位与命运搏斗到人生最后一刻的英雄,终于抛开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把美丽、欢乐奉献给了人类„„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的序言中曾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话——“通过痛苦,得到快乐”。也许在我们看来,贝多芬悲剧的一生似乎没有快乐可言,但毕生都在倾尽所有献身艺术的他,一定有他心里的那片伊甸园。贝多芬说过:“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即使艰辛的在荆棘路上被拌的遍体鳞伤,他也一定会在他的成功中,得到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慰藉和动力,那便是他内心的快乐和感动贮藏的地方„„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曾听过这样一段话:“幸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投身海中葬身鱼腹的人;一种是见到海后转身就走的人。不幸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海边徘徊不定的人;一种是没见过海而终生抱憾的人。”这样看来,贝多芬也许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义无反顾,因为他的无怨无悔,因为他的坚毅顽强„„

看过了《名人传》我常庆幸自己的平凡,正因为我们拥有如此平凡的一生,即使我们不做葬身鱼腹的英雄,起码也应该勇敢地努力去看见海的样子,好让自己此生无憾,做一个幸福的人„„

上一篇: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700字下一篇:岳桥小学王倩倩师德楷模主要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