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课文片断赏析

2024-04-22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片断赏析(精选12篇)

篇1:《倔强的小红军》课文片断赏析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的片断赏析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是指导学生进行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有效凭借。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充分体会了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饥饿、虚弱、疲惫这一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找中了文中一重点句“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并抓住“终于”这一重点同分三步迂回深人地进行了读文、讨论、说话造句、想像训练,取得了较好的语言训练效果。

(一)

师:朗读了这一部分(第2至第10自然段),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陈赓被小红军说服了?用笔做上记号。

生:(齐)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师:“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陈赓没有别的办法了。

生:说明陈赓是无可奈何地爬上马背的。

师:句中还有哪个词也可以看出来呢?

生:“终于”。

师:“终于”是什么意思?

生:“终于”是最终、最后的意思。

生:“终于”是说陈赓费了很大劲最终还说服不了小红军。

师:那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体会到陈赓想了许多办法、费了好大劲来说服小红军的?(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陈赓先是要求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是被小红军微笑地拒绝了。

生:陈赓接着命令小红军上马骑一段路再说,可又被小红军倔强地拒绝了。

生:陈赓然后用商量的口气说:“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可再次被小红军找理由拒绝了。

生:陈家最后用行动将青稞面递给小红军,可还是被小红军谢绝了。

师:陈赓用了这么多办法想说服饥饿、虚弱、疲惫的小红军骑马、吃青稞面,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陈赓对小红军非常关心。

生:说明了陈赓同志关怀小红军战士。

师:说得真好。

(投影文字片,指名读,齐读,师要求读出陈赓无可奈何的语气)

(生齐读)

(二)

师:这句话能换个说法吗?怎么说?

生:能,小鬼终于说服了陈赓,陈赓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生: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师:你这样说行吗?我所听到的好像是小鬼已经爬上马背了。

生:说错了。应该说: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投影文字片: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师:这就对了,可是这样说“终于”与刚才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文上那样说突出了陈赓,换了说法就成了突出小红军了。

师:那你们认为这里“终于”是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意思成了小红军很不容易才把陈赓说服了。

师:可以从上文的一些词句中看出来吗?

(师生讨论图画重点词,然后师引读)

师:(引)陈赓想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是──

生:(读)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师:(引)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再说,可是──

生:(读)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师:(引)陈赓要与小红军一块儿走,可是小红军说──

生:(读)“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师:(引)陈赓无可奈何,取出青稞面递给小鬼叫他吃,可是──

生:(读)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我比你还多呢。”

师:小红军为什么要想出这么多办法“骗”陈赓呢?说明了什么?

生:因为小红军知道陈赓也非常饥饿、疲惫、虚弱。

生:因为小红军懂得关心别人,爱戴首长。

(三)

师:说得真好,小红军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只好骑上马走远了。那么此时小红军怎样呢?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想像一下,把这句话的后半句重新作个补充。

(投影:小红军终于说服了陈赓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他望着无可奈何骑上马背的陈赓、微微地笑了。

生:……他想休息一会儿,可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生:……而他却倒在了草地上,奄奄一息。

生:他望着朝前走去的陈赓,再也支持不住了。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中的“终于”换个位置吗?

生:能。小红军说服了陈赓,自己却终于再也支持不住了。

师:真聪明,你们从刚才的`想像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了小红军一心想着别人的思想。

生:我体会到了小红军宁可把危险留给自己,也要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高尚品质。

生:我体会到了小红军把生的希望让给首长,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伟大品格。

师:说得真好!

简评:

上述片断以“终于”一词为训练中心构成了“终于”导学三部曲,笔者围绕中心训练点,通过迂回深入的教学,在讨论、引读、想像中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尤其是通过改变句式这一语言形式的训练,巧妙地把理解重点转移到小红军身上,使学生在说话训练中,把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这一思想内容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中。

注:“终于”一词是本文要求进行造句训练的一个重点词,但它不是一个生词,用于造句这一训练形式,在小语教材中这已是第三次出现了。为此,笔者认为这是编者有意安排在本文进行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着力点。

篇2:《倔强的小红军》课文片断赏析

师:谁能读一下这段课文?

生:……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师:他少读了哪个字?

生:他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有这个“小”与没有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说明是满满的一包,而且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

生: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关心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他的精神很感人。丢了“小”字,就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师:你说得很好。

【评析】

篇3:《倔强的小红军》课文片断赏析

总体把握细心品评――《倔强的小红军》教学片断与评析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看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的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句划出来。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他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赓先走,不拖累陈赓。

生:为了不拖累别人,宁肯牺牲自己。

[点评: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段内容,为学生充分感受小红军崇高形象奠定了基础。]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看出,小红军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表现了他的“倔强”。但我发现第10自然段,作者在写小红军在拍粮袋时,不是像我们通常做的那样“挺起胸”,“使劲地一拍”,以此来表现“倔强”,而是用“轻轻地”来表现他拍的动作。这么写准确吗这不是与“倔强”的说法相互矛盾吗大家边读边想,看看能不能从书中找出答案来。

[点评:故没悬念,激活思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生:矛盾。这么做不能表现他的“倔强”,他应该“使劲地一拍”,这样更能让人相信。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小红军不可能“使劲地一拍”,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已经累得掉队了,他没有那么大的劲来拍。

生:就算他有劲也不能“使劲地一拍”,因为他的粮袋中根本就不是粮食。

师:是什么

生:课文后面说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他“使劲地一拍”,牛骨的声音和样子都和粮食不一样,那就露馅了。

生:我认为小红军又累又怕露馅,只能是轻轻地拍拍干粮袋。

生:他又累又饿,可是还要坚持装出有劲有粮的样子,轻轻拍了一拍粮袋,正好说明了他的“倔强”。

师: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非常机智,非常懂事,他担心陈赓同志知道他没有干粮了一定要帮助他,使陈赓同志受到拖累,因而不“使劲地一拍”,而只是“轻轻地”一拍。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的品质非常高贵,他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师:对!我们读课文就应该像刚才发言的同学一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文中词语的含义

总评: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本教学片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是落实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设计者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训练学生一般语文基本功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十分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轻轻地”这个描写小红军拍干粮袋动作的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终于悟出了这一词语的运用反映了其匠心所在。

三、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教师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与感染,较好地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仅供参考)

篇4: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参见“资料”)。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2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1i)”的音。 “薄嘴唇”的“薄(b2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9)”不要读成“漆(q9)”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两个小段归纳)。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虑

)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发生在什么地点? (荒芜人烟的草地)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或同桌)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洁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遍课文。

篇5: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3、训练在了解课文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2、难点: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理解并基本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长征》这部电视剧吗?那知道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点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内容)红军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了许多艰险,牺牲了很多同志。陈赓同志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回顾自己革命经历时,曾经深情的谈起他在过草地时的一件往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件什么事。

二、范读课文

三、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用“——?”划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句。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把陈赓和小红军对话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把这些对话读几遍。

四、组织交流。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二、学习生字、新词

陈赓: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教师在课堂上做简要介绍)

曾经:表示从前经历过或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倔强:刚强不屈。

终于: 副词。到底;终究;毕竟:试验终于成功了|终于回来了|终于,我们又见面了。

荒无人烟:荒凉而无人居住。

满不在乎: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教师讲解:联系课文情节讲解)

注:以上几个词仅做简单讲解,在阅读课文时再做进一步训练。

香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青稞:单子叶植物,禾本科。一二年生草本。成熟后稃壳容易脱落。种子可供食用或,也可作饲料。(教师讲解:看图讲解)

硬邦邦:形容坚硬结实。

(教师讲解:联系课文情节和生活实际讲解)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如学生觉得回答有困难,则改为“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3、在黑板上划出自己还没弄懂的字、词、句。

有学生懂的,则由该学生讲解:

都不懂的,属于常识性的内容,也在本节课给予答案:

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留到下堂课解决。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新词

曾经 荒无人烟 无可奈何 青稞面 香港 硬邦邦

二、讲读课文

(一)自渎课文,思考:

1、陈赓同志遇见的那个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分析:

陈赓同志因为饥饿、疲劳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见小红军也是忍饥挨饿,非常虚弱。

2、小红军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分析: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首先想到这个小鬼肯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

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我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

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小鬼,好让他充饥,但小红军却拍拍自己的干粮袋,说:“你看,鼓鼓的,我比你还多呢”,再一次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就这样,陈赓同志被小红军说服了。(二)、对话练习:

点名反复朗读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

三、作业

1、抄写课文一遍

2、熟读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回答:

小红军说服陈赓同志的四点理由是什么?

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

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

3、要等他的同伴。

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

二、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陈赓同志为什么说“我受骗了”? 分析: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他担心小红军,小鬼的体力真的很好吗?小鬼真有那么多干粮吗?“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醒悟过来,他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了一连串的孩子,这些穷苦的孩子积极参加革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身上又想到小红军的言行、神态,这才醒悟过来。

小红军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愿牺牲自己,也决不拖累别人,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给课文分段:

课文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起一件往事。第二段(第二至第十自然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了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说服,只好朝前走去。第三段(第十一至第十五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再回来时,小红军已经昏倒,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四、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三、作业:

背诵课文第4-10自然段。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就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二、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第7题。理清句子的顺序,并填写序号。6、3、2、5、1、4)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篇6:《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本真回归,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书学习,以及学生质疑问难时的互帮互助等,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体悟,满足了“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需要,为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我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边听《过雪山草地》边观察插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带着“小红军是怎样说服陈赓先走?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二)读课文,找重点词句:

先让学生轻声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说服陈赓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红军神态的句子,如:“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等。而后,又引导学生对描写小红军表情的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

学生自学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用“当陈赓---小红军却----”的句式说小红军是怎样进一步说服陈赓的?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小红军为什么“把腰一挺”,做出准备赛跑的姿势? “倔强”在这里指什么?当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的时候,小红军为什么不收下,还说自己的干粮多,这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小红军说他干粮多,实际上他鼓鼓的干粮袋里装的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我又让学生速读课文第11~15 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陈赓同志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朗读课文,升华感情

篇7:《倔强的小红军》读书笔记

几个星期前,我读完了《百合花开》这本书,里面的文章让我既兴奋又感动,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倔强的小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讲的`是革命期间陈赓同志和小红军的故事。一天,陈赓同志掉队了,他碰上了一个也掉了队的十一、二岁的小红军。这个小红军被冻得又冷又饿,脚又青又红。小红军看到陈赓是位老同志,为了不拖累他继续前进,小红军非常倔强,他拒绝骑陈赓同志的马,哄骗陈赓同志说自己的干粮特别多。陈赓同志说不过小红军,只好骑马走了。但是,陈赓同志从小红军又联想到了那些穷苦的孩子们,于是,他马上醒悟过来,感觉自己“受骗”了,他赶紧调转马头,去找小红军,发现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他摸到小红军的干粮袋,发现里面是一块烧得发了黑的牛膝骨,这时的小红军已经死了。

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动,我懂得了小红军是很敬爱老同志,并考虑革命胜利大局的。因为是在艰难的长征时期,他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意拖累陈赓同志,好让他赶紧追上队伍。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小红军一样,不能自私自利,心中要想着好事别人在先,要尊敬老同志。遇到困难要主动克服,要心中有集体,大家要团结,集体才能。

篇8:13《倔强的小红军》 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参见“资料”)。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2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1i)”的音。

“薄嘴唇”的“薄(b2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9)”不要读成“漆(q9)”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两个小段归纳)。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虑)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发生在什么地点?

(荒芜人烟的草地)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或同桌)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洁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三)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3.小红军倔强的表现跟陈赓同志有什么联系?从小红军牺牲前后的事实,反映陈赓同志是怎样看待小红军的?

(二)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的来历。没有这一段,第二段提到陈赓同志时,会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第一段还表露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深情”怀念的感情。它是故事的“引子”,不能没有它。)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因为他们“十分疲惫”了。)

②“疲惫”是什么意思?先查查工具书,再从课文里找一找造成疲惫的原因。

(“疲惫”是非常疲乏的意思。造成疲惫的原因,课文中有:“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

③看来,行军途中造成疲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常常忍饥挨饿,连马都没什么可吃的,成了“疲惫的瘦马”,何况是人呢。)

3.第二段的第2自然段写了小红军的外貌。读一读,看看小红军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从这些外貌特点看出什么?

(“黄黄的小脸”的“黄黄”,“两只脚穿着破草鞋”的“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的“又青又红”,从这些特点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乏了。)

4.陈赓同志见到掉了队的小红军年龄这么小,这么疲惫,一心想帮助他。那么,陈赓想怎样帮助他?小红军“倔强”地没有接受帮助,从哪些表现看出这种“倔强”呢?

默读课文,把陈赓同志想帮助小红军的举动概括地说出来;把表现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他这样做表明什么,然后解答。

(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会儿马,并且命令他骑,还要跟他“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结果都被小红军找理由拒绝了。)

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什么,议论、解答后,通过下列表格归纳、小结(顺便解答“思考・练习”第3题第(1)问。)

5.最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趴上马背,朝前走去。”这句话里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读一读,比较一下。

(“终于”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只好”是不得不这样的意思。用了“终于”,表明小鬼说服陈赓同志是费了周折的;用了“只好”,表明陈赓同志不管怎样想帮助小鬼,小鬼也有理由拒绝,没办法,不得不离开他。这两个词,看起来平平常常,这里用了它们,把陈赓同志一心想帮助小鬼,而小鬼又想方设法拒绝帮助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6.阅读了这一段,进一步理解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个想帮,一个不接受的感情。下面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把感情读出来。

(三)阅读第三段,提问思考,再解答:

1.陈赓同志骑在马上朝前走去,“心情老平静不下来”。“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换个说法是什么?

(老放心不下。)

为什么放心不下呢?

(以为一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单独行动,怎么能不出意外呢?)

2.这时,他想起一连串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有上海的,有广州的,还有香港的,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浮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出现”?

篇9:四下、13、倔强的小红军

一、 教学内容:

《倔强的小红军》、《登山》、《猎人海力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基础训练。

二、教学重点:

1、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使学生受到英勇无畏的革命传统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篇10:《倔强的小红军》读后感

我们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现在丰衣足食,一天到晚吃喝玩乐。免费上学,还不要上学。一个孩子有的衣服可以开衣店。家里一大堆玩具玩也玩不完。不说这些,就说那时哪都有危险,生命之花随时可以凋谢。可我们现在,门是保险门,小区门口有保安,甚至有些还请起了私人保镖。现在想起那些吃不饱,穿不暖,还当起了军人。我就从书上读到了一个小红军的故事真令人感动。

那故事叫《倔强的小红军》,小红军掉队了,穿着草鞋,脚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让他骑马,小红军看老马已经疲惫不堪,如果自己再骑上,马便会没力气,那陈赓同志便会每马骑,甚至死亡。小红军机智地说服了陈赓同志,陈赓同志让他吃东西。他没吃,因为陈赓同志食物不够,他会饿死的。可自己也很饿,但他还是没吃。把装着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带着牙印,那一定是小红军最饿的时候,忍饿留下的。

这种为人着想,舍己为人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更要珍惜。

篇11:《倔强的小红军》读后感

这个小红军让我想起了课本里曾经学到过的许多小英雄――张嘎、雨来、刘胡兰……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而在战争年代,这些小英雄不但没书读,还有的要拿着枪上战场,有的在艰苦的环境下跟敌人作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正是他们无私的付出,我们才有了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啊!

小红军“撒”了两次谎,但两次都是善意的谎言,他是为了不拖累别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多么无私的精神啊。这也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比如,家里吃鸡的时候,我总是抢着把两只鸡腿“统统杀光”,好吃的东西自己“享用”,不好吃的都留给别人;再比如,有时候超市买东西出来,我总是嫌累,而把重的东西全都让爸爸妈妈提。这些都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啊,我以后一定要改正。

读了《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后,小红军的“倔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小红军在生与死的边沿上不拖累别人的高尚品质。

红军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环境和条件恶劣是大家非常熟知的。陈赓首长碰上了一位十一二岁、身体极度虚弱、掉了队的小红军。陈赓首长要让小红军骑在自己的马上赶路。小红军回答却是:“我比你的体力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接着陈赓首长用命令的口吻要小红军骑马,小红军却又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赛跑啊,那就比一比吧。”并且还做出来要赛跑的姿势。

陈赓首长无可奈何,只好同小红军一块儿走。陈赓首长掏出了一包青稞面给小红军吃,小红军拍着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倔强地说:“瞧,我比你还多呢。”陈赓首长三次关心照顾都被小红军“倔强”地拒绝了。后来陈赓首长只好自己朝前走。当走一段路的时候,明白自己受骗了。再次回来找到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倒在了草地上。陈赓首长摸到了小红军鼓鼓的干粮袋,发现不是什么干粮,是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啃有几个牙印。读到这里,有谁会想到,牛膝骨怎能做干粮充饥呢?谁不为此而痛心、而落泪呢?

小红军,你瘦弱,你饥饿,你的一切完全应该接受首长的关心照顾,可你为什么还那样的“倔强”、那样的“骗”首长呢?为什么宁肯“违”着命令来这样做呢?你这一切我完全明白了,你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你是纯粹地为了别人。你的的确确是宁愿自己饿死,也不去拖累别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肮脏腐朽的思想又怎敢和你去对比呢?

篇12:《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学设计

1、认识“疲、稞”等生字,会写“倔、顾等生字。

2、融合自读自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难理解的词句。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中心,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拒绝陈赓的,知道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课文背景。

1. 课件展示几组红军过草地的镜头,学生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的镜头:恶劣的草地环境;红军在艰难的行军;红军陷入沼泽的情景;红军以草根、树皮充饥;茫茫的大草地;疲惫的人和马等。)

2.看完这一组镜头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3.以“陈赓的回忆”引入课文的学习。

“我经常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又一幕,有那么一件往事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是我心中一处永远的伤痛。”是一件什么事让我们的首长如此内疚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二.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

三、学习课文生字

1、指导过程

字音:读准生字字音、多音字,提出易错生字 字形:识记字形,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写字:指导书写

第二步,读懂词语,用自己的方法读懂文中的词语,交流读懂和没有读懂的词语。

第三步:读准读顺课文,检查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围绕疑点研读课文,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研读要求:

(1)品读课文2-10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

2 .学生围绕几个研读问题进行品读。(独学、对学、群学) 3.汇报交流:

问题一:面对陈赓多次帮助,小红军接受了吗?小红军是怎样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的?

(1)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三次拒绝陈赓帮助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细细品读。

重点体会“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思维拓展:事实是小红军说的那样吗?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描写环境的句子和课件中所展示的红军过草地的情景来体会。

问题二:“陈赓全明白了。”他全明白了什么?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陈赓明白了什么。(他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他一起走,为什么不肯接受他的青稞面,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不拖累别人。)

(2)陈赓同志是怎样一步一步明白真相的呢?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体会陈赓的感受。 出示句子:

A.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心情不平静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 B.“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3)指导感情朗读。(先自己体会后练读,再个别读,齐读。) 问题四:陈赓为什么会那么自责和悔恨? (1)找出相关句子,再指导感情朗读。 (2)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没能及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自责,十分悲痛。引导学生体会陈赓同志高度的责任感和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的关怀。

(3)理解课题:“倔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题说小红军“倔强”?

四.总结全文。

这是一位多么勇敢、坚强、机灵的小红军战士啊!他一心为他人着想,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多么令人感到啊!

同学们,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从小红军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乐观、坚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质。与此同时,你又悟出了什么学习方法呢?读课文时,要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读出思考,这样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板书:

25 倔强的小红军

上一篇:要珍惜眼前人的唯美句子下一篇:抚松六小星级教研组申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