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专题

2024-05-02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专题(共15篇)

篇1: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专题

教学目标

1.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

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的特点。

2.了解贝多芬的简单生平,认识维也纳古典主义后期的音乐文化特征。教学重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和《热情》,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认识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致爱丽丝》

《欢乐颂》

同学们听过这两首乐曲吗?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吗? 这两首乐曲的作者是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性情古怪,身患耳疾,但最终用意志战胜命运的音乐家,并且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被人们誉为“乐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贝多芬的强大的意志品格及其作品所散发的精神之光。二.新课教学

以《致爱丽丝》为背景音乐,并用课件出示贝多芬图片。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2.相关音乐知识介绍——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作品欣赏

(一)。《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1.作品简介

《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3,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是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完成的作品。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2.乐曲分析

贝多芬用人声歌唱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作合唱交响曲。⑴.大家看看欢乐颂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友爱,和平,团结。人们团结成兄弟的大爱。)⑵.节奏复杂吗?(节奏大量运用了XXXX的节奏型)⑶.这样的节奏型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非常的庄重、有力。)⑷.速度快吗?(中速。平稳的。)⑸.音有很大跳跃吗?

(没有。音的跳进就像踩台阶一样,一级一级上升或下降,是级进的。也没有花哨的装饰音曲折的旋律。)

小结:作者用这样一段旋律表现出自己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最后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唱一下这首《欢乐颂》 1=D

4/4 —

︱ ︱1

— ︱·

—︱ 3

︱ 5

︱1

— ︱· —︱

歌词: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暖的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弟兄。

(二)《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

1.播放《热情》片段,思考以下问题

我们刚才所听到贝多芬的音乐片段,同学们猜猜贝多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作品介绍

《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到莫斯科听到这首奏鸣曲后,说道: “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四.拓展----维也纳“三杰”

(结合课本113页拓展与探究)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们是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一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请同学们收集海顿和莫扎特各一部音乐作品,谈谈感受,并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做简单的比较

五.总结

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痛苦经历,铸造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性格,充满矛盾、激烈冲突的戏剧性和勇往直前、热情澎湃的英雄性。“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目标。可以说象征着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希望有了我们新一代人的传承,贝多芬的精神之光永不灭!

篇2: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专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欣赏《热情奏鸣曲》,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了解贝多芬的生平。

2、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情感——体会作曲家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教学重点: 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参与鉴赏的积极性,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教学方法: 归纳法 引导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听《命运》交响曲片段,感受音乐的变现,说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引出:大家可以想象的到,一位音乐家失去听觉几乎就是致命的打击,可是有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却在200年前创造了音乐史上的神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引出课题——是的,他就是: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介绍贝多芬的生平,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学生自由的说说自己了解的贝多芬)

2、教师总结概括:贝多芬(板书)(无趣的童年)—(失意的青年)—(失聪的晚年)—(不修边幅的形象)可以说一生都贫苦、孤单、晚年还成了残疾(板书)。

贝多芬是伟大的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 典乐派代表人物,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3、介绍贝多芬的作品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九部交响曲,还有钢琴协奏曲和歌剧、弦乐四重奏等音乐作品。下面我们要欣赏的《热情奏鸣曲》(板书)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4、欣赏《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1)简单介绍作品

这部《热情奏鸣曲》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揭示了伟大的人类在面对悲苦生活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搏斗的精神!也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热情”这个名称是出版商后来起的,它的原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板书:)。下面来欣赏一下吧。(2)让学生聆听作品片段,思考音乐表达怎样的情绪? 作品欣赏过了,谁来说说谈谈你对这部钢琴奏鸣曲的感受?(学生回答:开始很压抑,后来给人一种激烈挣扎反抗的感觉)(板书:挣扎反抗、不屈不挠)

教师总结:这部作品共有三个乐章,从开始的压抑到挣扎反抗,最后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尾声出现的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却表达了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整首作品表现出贝多芬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5、音乐知识

说到奏鸣曲,谁能试着给它下个定义?你来试试。(学生回答)

师总结:奏鸣曲,就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

三、拓展与探究

讨论:为什么说贝多芬是划时代的音乐大师?(学生自由阐述)

教师总结:因为他前期的音乐总结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而后期的音乐开创了一个新时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先河!所以,我们称他为: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四、课堂小结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他一生贫穷、孤单、残疾,命运没有给他带来欢乐,他却带给大家欢乐的世界,贝多芬没有被命运所厄倒,他用顽强的生命谱写着一部部不朽之作。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执着顽强的精神,好好学习,珍惜今天,命运就在你们手中把握!

五、作业布置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音乐巨匠。请同学们课余时间收集海顿和莫扎特各一部音乐作品,并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做简单的比较。

六、板书设计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板书)

贝多芬 贫苦孤单残疾

《热情奏鸣曲》 原名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挣扎反抗、不屈不挠 教后反思:

1、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片段来导入新课,更能简洁有效的拉近学生与音乐主人公的距离,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篇3: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专题

1 加强素材积累, 充分彰显主题

在广播节目的编排和播放过程中, 尽管机房只是作为一个幕后环节存在, 但却对广播节目的质量有着关键的影响, 因此作为幕后编辑人员必须处处留心, 尤其是音乐专题节目的创编, 日常素材积累显得十分重要。不同的音乐主题, 需要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 而这一色彩将成为整个节目的最根本主线, 在与节目作者进行充分互动交流的前提下,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这个基调。

例如, 笔者曾经做过的一期《茉莉花》音乐专题, 就是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版本《茉莉花》的对比赏析, 来充分挖掘音乐背后的深层内涵。茉莉花清新淡雅、扣人心弦的经典旋律就成为了贯穿节目的主线, 这个基调是受众最为熟悉的, 因此首先要将其提炼出来。而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巧妙地将各个版本的《茉莉花》进行完美串联, 以充分彰显主题。

比如从民歌版本转到乐队版本, 笔者就选择了乐队中民族性最强的琵琶作为切入点, 它的色彩与民歌十分贴近, 因此就产生了浑然天成的串联效果。萨克斯版的《茉莉花》有着很强的知名度, 但是萨克斯由于音色太过鲜明, 和其他版本的串联难度很大。在反复对比之后, 笔者发现蔡琴所演唱的版本中运用到了三把提琴, 风格独特, 层次鲜明, 不仅节奏灵活, 而且还提供了与萨克斯版完美对接的可能。

2 强调节目细节, 融入故事元素

顾名思义, 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相比于理论性的概念和介绍性的平铺直叙, 细节呈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也更加传神。特别是那些能够彰显主题与深化人物性格的典型细节。比如新乡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一期《妈妈是我心中的歌》音乐专题, 就以音乐作品为线索, 利用时间链条, 贯穿了每个人与母亲之间的动人故事, 其所彰显的母爱真情, 广泛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并获得了当年河南省广播文艺作品一等奖和播音一等奖。由此可见, 注重节目细节对音乐专题节目创作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一个优秀的专题音乐节目而言, 简单的音乐介绍是无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 因为它不仅缺乏内容厚度, 而且缺乏思想内涵。因此, 要想做好广播音乐专题节目, 还必须在把握细节的基础上, 融入故事元素。

《妈妈是我心中的歌》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 讲述的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平凡故事, 但情感真挚, 主题鲜明, 包含了每一位被采访者对母亲深厚的爱。尤其是在音乐作品的选择方面, 编辑可谓是用心良苦, 将民族、美声、流行交叉运用, 利用声音的巧妙串联, 为受众创造了一个无尽的想象空间, 赋予了节目高品位和高立意。在节目中, 除了基本的音乐元素运用外, 还运用了影视剧的同期声录音, 有效加强了节目形式的丰富性以及节目内涵的人文性。

3 注重行文之美, 彰显情感之美

整体来讲, 专题音乐节目的文稿写作形式灵活多变, 并不存在所谓的固定模式。但若是在节目中融入了真实故事, 采用通讯的写作手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在专题音乐中融入真实故事, 是为了强化音乐内容的思想指向性, 而情感自然就成为了音乐和故事之间最大的切合点。与新闻追求真实性不同, 通讯是一种具有较强主观色彩的新闻体裁, 它没有固定的格式, 覆盖面广, 社会事件、人物故事、社会风貌等都能够成为通讯的题材。最为关键的是, 通讯在坚持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 能够彰显主观情感和个人风格, 允许通过行文之美来呈现情感之美。在专题音乐节目中, 创作者通常要“现身说法”, 或委婉表达, 或直抒胸臆, 利用通讯这一写作手法, 在确保信息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 开拓更为广阔的抒情空间, 以此来强化音乐专题“以情感人”的特征。创作者利用行文之美, 实现真实性和情感性的统一。节目中融入的故事, 特别是细节、心理变化等, 都必须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 而不宜用文学手法加以夸大。创作者所选择的素材, 不能出现半点虚构和主观臆想, 若是进行合理推断, 必须明文标出。

比如, 音乐专题《永不消逝的歌声——纪念音乐家王洛宾》就是一个极具行文之美, 而又蕴含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 该作品以王洛宾的人生经历和歌曲创作为主线, 用他的作品来呈现他的传奇、他的灵魂。其中“六盘山奇遇与《眼泪花》”、“《高高的白杨》与监狱的经历”和“《达坂城的姑娘》与《阿拉木罕》的故事”等片段, 音乐与故事完美融合, 行文美与情感美齐飞, 令人感动至深。创作者还十分注重用音乐来渲染氛围, 凸显主题。作品以《在那遥远的地方》开篇, 一下子将受众思绪拉到了遥远的大西北, 让受众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股思念之情。一首《青春舞曲》让受众深刻感受到了王洛宾“我要再活100年, 再写100首好歌”的豁达人生观。

行文之美与音乐之美相辅相成, 行文意境与情感升华相互协调。当一首音乐响起的同时, 要配上简洁明了的独白或解说, 这样就能够让节目产生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因此, 音乐专题节目的创作, 必须要充分考虑音乐美的特点, 然后将音乐美拓展到语言美, 进而延伸到情感美, 进而实现音乐美、行文美和情感美的完美融合。正所谓“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同样需要利用行文来彰显主题。因此, 我们所讲的行文之美并非是限制语言风格, 而只是在确保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 将主观情感压缩在字里行间, 充分发挥行文美的主题作用。

4 大胆创新尝试, 巧妙灵活构思

众所周知, 盖房子要立基架, 写文章要先行构思, 而所谓的构思, 就是正式创作之前的一系列思维。就像郑板桥画竹, 首先要做到胸中有竹, 然后才能笔随意动, 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音乐专题的创作也是这个道理, 当音乐主题明确之后, 才能开展后续创作。此时, 便可恣意任情, 大胆创新, 用巧妙灵活的构思来彰显主题。

比如, 某台创作的音乐专题节目《闪光的清泉》, 就邀请了侗歌艺术家杨宗福作为节目嘉宾, 对侗歌的起源、发展、形式、演唱方法、技巧、欣赏等进行了专业的阐释, 以便让受众充分意识到侗歌的重要价值, 尽管这是一期水平很高的音乐节目, 但却明显存在创意不足的问题, 非常容易形成固定模式, 线索单一, 过于专业, 虽然主题明确, 但感染力不强。

所以说, 在音乐专题节目制作过程中, 一定要大胆创新尝试, 巧妙灵活构思。比如, 某台创作的音乐专题节目《清泉闪光的音乐》, 同样是以侗歌为音乐素材, 但却表现出了别样的风格, 创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主线来彰显节目主题:少年时期的侗乡之梦, 与侗族音乐人的深厚情谊, 采风时侗族人的热情好客, 篝火之夜那魅力无穷的侗族大歌, 并通过侗歌艺术家杨宗福和其他侗歌专家的访谈, 系统地介绍了侗歌的重要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侗歌在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艺术特征和侗歌国际传播所取得重要成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将关注点放在了音画作品的艺术介绍上, 将知识性、音乐性进行了完美融合, 作品解说详略得当, 节奏张弛有度, 文字清新优美……在动人的回忆之中, 在曼妙的侗歌之声中, 充分利用现场的音响效果, 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 将侗族原生态歌曲的艺术魅力彰显的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 在音乐专题节目的创作过程中, 创作者要利用运用多种手法, 大胆创新尝试, 巧妙灵活构思, 尽量做到立意、文字和音乐的完美融合, 充分彰显节目的音乐主题, 为受众提供一种全新的收听体验。

融媒体时代语境下,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在制作过程中, 必须要注重音乐素材的积累, 把握好节目的细节, 坚持音乐广播的新闻性和情感性, 明确音乐素材在节目中的重要性, 此外, 创作主体还要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真正做到行文美、音乐美、情感美的完美融合, 充分实现逻辑的严密性与形象的浪漫性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筱悦.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创新实践[J].视听纵横, 2014 (5) .

[2]李筱悦.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创新实践[J].视听纵横, 2014 (5) .

篇4:贝多芬时代的交响乐队

音乐的历史证明,器乐音乐作品体裁的不断沿革与进步,不仅有赖于作曲理论的完善与深化,作曲、配器技法的丰富与出新,还有赖于乐器本身的革新与乐队音色的挖掘与组合。交响乐音乐体裁本身经过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以及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等人日臻完善地创新与改革,到了贝多芬时代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基础。而贝多芬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把交响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是他进一步完善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与组合。

巴洛克时期,管弦乐队规模很小,一般只能适应演奏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除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家族的弦乐器以外,管乐器只有木管组的长笛、双簧管、大管与铜管组的小号等乐器和定音鼓等,演奏作品的音效也相应缺乏宏大的气势与撼人的力量。而古典时期的交响乐队于此基础上,在木管组增加了单簧管,在铜管组增加了圆号,在弦乐组则增加了倍大提琴等乐器,同时每组乐器的数量也成倍地增加,为表现更为恢宏的乐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海顿、莫扎特创作的交响曲就是在以上的乐器编制基础上完成的。而贝多芬在他的《第五交响乐》之前,也是基于这种乐队编制创写作品的。但在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他对乐队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使用了短笛和低音大管与长号。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中,又扩展了交响乐队的编制,除了短笛、低音大管、四支圆号和三支圆号以外,还在打击乐组使用了钹、大鼓和三角铁,同时增加了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乐声部以及一个合唱团。乐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声势与深刻的内涵。

交响乐队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僵化模式,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作品表现力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和改革的。发展到现代,它又有了更加多样的变化,比如瓦格纳在他的作品中加强管乐低音的厚度,加进大号(后被称为“瓦格纳大号”),马勒在他的《千人交响曲》中使他的乐队编制成数倍地增加,奥尔夫在他的大型交响合唱《博依伦之歌》中特别强化了打击乐的色彩,获得异常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

直到今日,交响乐队还经常与电声乐队在一起合作,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乐队音色。比如“詹姆斯拉斯特乐队”、“曼陀马尼乐队”、“保罗莫里哀乐队”三大轻音乐队就是这种变种的交响乐队形式。

交响乐队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认真了解交响乐队的成因与沿革,对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各个时期的交响乐作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涵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篇5: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专题

【授课教师】:单继红 【授课年级】:高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和《致爱丽丝》,能演唱《欢乐颂》主题,了解德国作贝多芬的生平、作品,感受、分析他的音乐风格和他的精神。

2.积极参与表演、分析、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贝多芬的故事,演奏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片段,评论他的音乐风格和精神,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重难点】:了解贝多芬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的贡献,掌握奏鸣曲、交响曲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作演唱、演奏、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参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献给爱丽丝》)

有一个人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有170多年了,这么多年他的声音却没有一天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熟悉他的名字、他的声音、他的语言和他的故事,他是一位音乐家,他的名字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投影贝多芬像)他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德国),刚才听到的作品名称是?(献给爱丽丝)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贝多芬,去了解他的故事,感受他的作品,体验他的音乐风格和伟大精神。

出示贝多芬的照片。说说你看了照片的第一印象。

二、贝多芬的故事 1.导入: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被人们尊称为“乐圣”。那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了解他的生平和故事吗?请同学们把你们搜集的故事跟大家说说。

2.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贝多芬,讲述贝多芬的小故事。

三、贝多芬的作品 1.导入

①贝多芬的作品是音乐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厚的宝藏,具有永恒的价值。那贝多芬到底有哪些优秀作品呢?

②提问贝多芬的歌曲。

贝多芬的还作有歌剧,大、小提琴、钢琴协奏曲、室内乐等体裁的作品。他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什么呢?

2.钢琴奏鸣曲

(1)提问贝多芬的一生作有多少首钢琴奏鸣曲?最著名的有那些?(32首,最著名的有《热情》、《暴风雨》、《月光》、《悲怆》、《黎明》。)(2)请同学欣赏《月光奏鸣曲》片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故事。

教师小结 3.交响曲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代表了欧洲古典钢琴的最高峰。那他的什么形式作品更为著名?(交响曲)人们说贝多芬是最伟大的交响乐天才。那他作有几首交响曲?最著名的有那些?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标题: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两首最具代表性的交响曲的片段(分别欣赏《命运》《欢乐颂》)。

4.聆听《命运》片段

提问:命运体现了什么?教师小结

5.欣赏交响乐小常识:我们对交响乐基本特点要有所了解,才可以细细地品尝和欣赏它,从而不至于在音乐会上茫然无知,打瞌睡。再有我们在欣赏交响曲的时候,不可以在每个乐章之间鼓掌,而应该到了整个交响曲(四个乐章)完全演奏 结束时再鼓掌,因为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是互有关联的一个整体,在每个乐章之间鼓掌会打乱它的整体性.四、欣赏

1.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1)导入: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是哪部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它创作于1819─1824年间,是它最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热情。反映了贝多芬毕生追求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

(2)你们听说过当年《第九》演出的盛况吗?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

(3)简介交响曲乐队编制。

(4)《第九交响曲》打破了四个乐章的传统,加长了篇幅,演奏时间长达70分钟。今天我们欣赏其第四乐章的第一段合唱。思考乐曲采用了哪几种表演形式?并思考作品体现了什么主题? 看录像

(5)介绍、分析乐曲:主题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全人类团结成兄弟。为D大调、4/4拍、很快的快板。它朴素平凡,热情具有德国民歌的特点。

《欢乐颂》主题呈现的步骤:首先是低音提琴+大提琴――-加入中提琴――加入小提琴(整个弦乐组)――整个交响乐队―――(独创性地)加入人声(首先是男中音独唱,然后是多声部混声重唱,最后是整个合唱队和整个交响乐队全部加入)。不断的重复主题,一步步走向辉煌,推向高潮。

(6)演唱感受

表现了贝多芬向往和平和自由的美好理想,音乐庄严而圣洁。

五、贝多芬的风格和精神 1.小组讨论

(1)《月光》,《命运》,《欢乐颂》各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2)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他对世界有何贡献?(表现了何种思想和哲理)对你有何启示?(结合大屏幕进行总结)

2.小组代表发言 3.拓展与探究

(1)全体同学共同演唱欢乐颂片段

(2)布置下堂课内容 :让同学搜集关于音乐家阿炳的有关资料。

教师总结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层次清晰、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围绕不同性格音乐材料展开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以及英雄性、群众性和哲理性,成为贝多芬风格的显著特点。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和发展,把交响曲推向了音乐艺术的高峰。

篇6:心中的音乐——贝多芬

有人说,音乐是一种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有人说,音乐是一种手段,是考试加分的帮手;有人说,音乐是一种心情剂,能决定人心情的好与坏。而我认为音乐是一种信念,它可以超越人心理和身体的一切障碍,从而取得成功。

然而我说的这种情况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只有意志坚强、富有这方面的才能的人才会是一个把音乐当作灵魂的音乐这。然而,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从前,我并不了解贝多芬,对他的印象无非是一个有名的音乐家罢了,但是,在这个学期我的语文老师花大功夫给我上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让我充分认识到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和他对音乐的无比热情。

贝多芬不像其他名人,他没有显赫的身世做他成功路上的基石,也没有在音乐方面有什么特殊的特遇,有的只是心中的热情和音乐家独具的灵敏的耳朵。可是,上天太喜欢捉弄人了,他把一位音乐上的天子骄子在音乐上的唯一筹码都夺走了,这对一个优秀的音乐家来说是多么大的悲哀啊!有人预测说他会从此变得沉沦,消极。别人的预测对一般人来说是正确的,然而热爱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无论情况多么恶劣都影响不了他的决心,贝多芬就是在这种全聋的情况下作出了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杰作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此曲震撼了全世界,也感动了全世界。一个耳聋的音乐家竟能作出这么伟大的曲子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当有些人们谈到他是,全说:“他的成功就是因为他已经对音乐痴狂了,所以耳聋也不能让他感到难受和悲伤,就因为这样,他才会超越一切,取得成功。”

其实,他们错了,贝多芬因为耳聋心中时刻布满了悲伤,他的痛苦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他付出的努力也是别人永远也不能感受到的。

篇7:贝多芬音乐家的故事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篇8:论贝多芬音乐思想的传播与接受

这两首曲子可以说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恩格斯赞美《命运》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 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 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 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工的、自由的欢乐”, 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 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 最终成就了他辉煌的胜利, 还有什么比战胜命运更能令人敬仰与称赞的呢?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是站在世界顶端的巨人!

音乐是贝多芬灵魂的唯一支点, 只要有音乐, 身边的任何一切都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创作中他可以欣然忘食, 他可以近乎疯狂, 他常常揣着笔记本, 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 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 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 有一处改了又改, 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 发现最里面最初构想的那个音符竟然与最外面第十二次确定的那个音符完全一样。

正是这一次次灵感的跳跃和冲动, 才使我们听到如此完美的艺术精品, 贝多芬创作的严谨与专注都体现在那谐和优美的韵律中, 并一代一代的感动着后人。在贝多芬的艺术中, 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 他的32首奏鸣曲, 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 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 (“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 力度的对比, 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 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 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当贝多芬想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并在钢琴上开始采用新技巧时, 其“炽热表达”的结果是琴槌的损坏和琴弦的断裂, 贝多芬的一位抄写员这样描述道:“我经常把断了的琴弦扭下来, 我来回忙活, 拉出断弦, 还要翻谱, 我的工作比贝多芬要辛苦多了。”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 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 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 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 贝多芬对他不抱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 改写为“英雄交响曲, 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 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 它的终曲中, 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 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

贝多芬的音乐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感细腻而脆弱的听众时常听得泪流满面;然而贝多分的音乐和演奏很少有伤感的流露。正如法国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所说:“大家想把这株橡树当做泣柳, 但哭泣的却是听众。”

从本质上讲, 贝多芬的演奏风格完全是崭新的, 它与通常在贵族沙龙中的华丽、风雅、娇媚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这是一种面向广大听众的大型舞台的风格, 是一种雄伟的英雄气概的风格, 它那一触即发的巨大的内在力量, 孕育着大革命时代火热的斗争精神。新的风格保证了贝多芬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贝多芬的这种演奏风格在后来的威伯、帕格尼尼、李斯特等人的身上得到继续和发展。

贝多芬演奏时时而情绪热烈, 气势恢宏;时而潇洒流畅、婉转如歌、极具魅力, 各种表情常被他夸张到极点, 特别是幽默的点头示意动作尤为突出。至于那种妙趣横生、出奇制胜种种姿态却少见。因此, 从总的效果来看, 部分依靠嘹亮饱满声音的“连贯”, 部分是有判断地利用强音踏板等等, 这一切常常使用得恰到好处。

贝多芬在使用钢琴踏板时, 以他卓越、独特的手法在演奏上取得了崭新而大胆的效果, 和弦之间的紧密连贯尤为显著, 因此, 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富有歌唱性的音调, 以及许多至今还是难以想象的效果。

贝多芬曾说:“没有爱情, 谁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呢?”爱给了贝多芬一些极为珍贵的东西, 他与贵族后裔朱丽埃塔·开春夏尔蒂小姐不成功的爱情, 给人类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就是他献给开春夏尔蒂的礼物——著名的《升C小调奏鸣曲 (月光) 》 (作品第27号之二) 。这部作品展开了内心体验的世界, 触及到了人的感情的最深处。“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决定了这部作品的自由的即兴的性质, 它表面上的即兴性质和结构上的自由, 是由这部作品的内容、思想和形象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在这部奏鸣曲的一个乐章里, 贝多芬实现了从一个心理状态到另一个心理状态的转变, 从深深的悲哀转向烈火般的抗议, 从抒情的、哲学家式的沉思转向斗争, 转向行动, 这种不断增长的积极性因素把各乐章统一起来, 说明了为什么贝多芬“破坏”古典奏鸣曲各乐章的排列规律, 把奏鸣曲的抒情慢乐章放在第一乐章, 而把本应放在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快板、最富于积极性的乐章放在终曲地位的缘故。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 也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1924年一天, 《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场公开演出, 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 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广大听众面前, 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场面之热烈, 几乎难以形容, 演出结束时, 由于耳聋, 贝多芬听不见雷鸣的掌声, 女歌唱家温葛尔含着热泪跑上去握他的手, 扶他转过身来面对观众, 使他看到热烈的场面。据说在奥地利, 即使皇帝出场, 按习惯也只享有三次鼓掌的场面。而这一次, 贝多芬却获得了五次鼓掌欢迎。这一次, 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幸福的顶点。因为他亲自为人们返歌了欢乐, 也为战胜了人类的平庸迈出了一大步。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生活在同一时代里, 然而他的音乐所达到的崇高境界却使人感到好象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然, 他也是大量从前辈大师那里汲取营养, 经过消化、吸收与提高才取得了成就。他不仅集维也纳古典音乐之大成, 而且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华, 所以他成为了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 成为世界公认的欧洲音乐史上登峰造极的人物。贝多芬的创作之路持续了35年之久, 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进行了不断的奋斗, 他在事业进入到最后阶段时说:“我感到好像只写过几首乐曲。”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谦逊的。贝多芬曾经为歌德著名的剧作《爱格蒙特》谱写过舞蹈配乐, 但贝多芬看不惯歌德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现, 尽管他依然对歌德充满着崇敬之情。可是傲慢的歌德始终不能原谅贝多芬对他的当面批评, 对贝多芬, 歌德总是冷淡的, 甚至是无情。其中有一次, 贝多芬晚年正处在贫困交加之中, 便写信向歌德求救, 望他促成魏玛公爵预定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庄严弥撒》以换取稿费, 却得不到歌德的回答……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 贫穷、残废、孤独, 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正如他那句誓言:“由痛苦换来欢迎。”

摘要: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 并把它发展成庞大的结构, 如第一乐章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像海顿和莫扎特一样, 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 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 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 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 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他把终曲扩大, 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乐章, 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篇9:贝多芬:不平凡的音乐起步

人的一生都会与童年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一个不平凡的音乐天才,大致有一个不平凡的童年。当莫扎特听到年幼的贝多芬即兴演奏时,曾说过“注意他,有一天整个世界都会谈论他”。海顿也预言:“贝多芬迟早会在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中占有一席之地。”结果二人的预言都得到完全的应验。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5日生于德国波恩,是 Johnn Van Beethoven 之子,他的家世可追溯到15世纪西班牙统治时期,他的名字中的van证实是当地的平民,而非德语中van有贵族血统的标志。他的曾祖父曾经商,他的祖父则成为宫廷乐师,并担任乐长。当贝多芬出生时他的父亲还担任过科隆选帝侯的男高音。母亲的祖先曾担任议员,她作为一名选帝侯的遗孀下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贝多芬的父亲除了声乐的才能外,早年就显露出键盘与小提琴的才华,并担任宫廷乐师,负责教授贵族子弟声乐与小提琴。同时代的人也记载了贝多芬父亲的另一面,比如带疤的脸、稀疏的发辫、严肃的眼神。而贝多芬的母亲则外貌美丽,说话得体,十分受人欢迎和尊敬,而不幸的是她年仅40岁就因肺病去世,使贝多芬哀痛至极,这也与贝多芬成人之后对父亲的厌恶形成了鲜明对照。

贝多芬时代的波恩是一个小城镇,莱茵河连年泛滥,街道狭窄、污秽,居住的半数都是乞讨者之类的下等阶层。而在一般的文献中,只把贝多芬的父亲简单描写成一个凶狠暴躁、嗜酒如命的人,其实有失公允。因为实际上,在贝多芬早期的音乐启蒙上他的父亲也是功不可没的。

宫廷对音乐偏好的传统又使这里充溢着音乐的氛围,贝多芬就是在这样一种既文明又卑屈的环境中长大的。

据记载,贝多芬小时候家里为了给母亲庆祝生日,全家在晚上奏乐狂欢。而这短暂的欢乐却不能改变家境贫困的现状。贝多芬在同学眼中因肮脏、粗心而惹人注目,他11岁后就没有读文科中学,而是一直以音乐为业,并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文化教育,只是靠着天生的睿智与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支撑他走到艺术的巅峰。

贝多芬还站在小板凳上弹琴时,父亲就非常严厉地监督贝多芬的音乐学习。除了键盘以外,每天还要练习小提琴。偶尔贝多芬不照乐谱随意拉着一些音,父亲就会斥责他:“你知道,我无法忍受这种事。照着谱拉,不然毫无用处。”当闲暇时,贝多芬走进房间,父亲就会怒斥他:“你又在这里晃什么,还不去练琴,不然赏你耳光!”贝多芬总是喜欢在小提琴上即兴拉奏,并自认为这些音调很美。父亲很是不悦地说:“你还不到随心所欲演奏的时候。努力演奏得够好时,你才可以这样,而且努力奏出你头脑里的东西。”

当贝多芬的父亲认为贝多芬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时,1778年3月在科隆让“号称6岁”的小儿子首次登台演奏。除了键盘和小提琴,父亲还安排贝多芬拜师学习音乐理论、作曲、管风琴、声乐与中提琴。在繁重的音乐学习压力下,周围人眼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沉默寡言、害羞的男孩,观察与思索多于谈话,他时常托着小脑袋对着窗外沉思,沉浸在对诗歌与音乐的幻想之中。

父亲对贝多芬在音乐上的长进通常是高兴得溢于言表:“现在我的儿子是我唯一的慰藉。他在音乐上的进步如此神速,大家都赞赏不已。我可以预见他会是这世上的伟人,请记住我的话。”

当贝多芬11岁时,当地音乐杂志已登载了盛赞他的文章:“这位男高音之子,前途无量。他弹奏钢琴优雅从容,且劲力十足。一看乐谱就能视奏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13岁时贝多芬已经可以作为管弦乐团的键盘手参加演出了,同年就创作了三首《选帝侯》奏鸣曲。14岁就在宫廷演出中得到相应的薪俸。在15岁贝多芬就步父亲的后尘,教授学生供养他生病的母亲和酗酒的父亲。据说他的学生中有个叫布鲁宁的女孩对他用情很深。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为教堂工作,创作钢琴四重奏等作品。

步入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完成了他音乐学习的起步阶段,靠着自己过人的音乐天赋,进入了漫长而宏伟的音乐旅程。同时也进入充满辛劳与困窘,自食其力的音乐之路。贝多芬最初的音乐经历不仅为他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创作技巧基础,也在生活的磨砺中加深了他对世界与生活的认知,为其日后的音乐作品增添了无限丰富的内涵与厚重沉稳的精神力量。

贝多芬的童年经历拓印在他日后生活与音乐创作的每一细节中,成为其形影相随的映照。

篇10:失聪的音乐家――贝多芬作文

失聪的音乐家――贝多芬作文

贝多芬的童年是既辛苦又凄凉的。他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母亲是一位女佣人,父亲是一位没有才华的男高音歌手。他的父亲把贝多芬当作摇钱树,整天把他钉在管羽钢琴上。贝多芬十七岁那年,母亲就因为患上肺结核死去了,他被迫来到了意大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谋生。

贝多芬可以说是为音乐而生的,但不幸的是,他20岁时,听力严重下降,他甚至想过一死了之,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让他重新拾回了自信。“活着是多么美妙啊,我值得这样活一千次,我一定会抓住命运的喉咙!”这些都是他曾经说过的,

 

贝多芬这个天才,为了音乐。甚至迷失了自我。有一次,他去维也纳的一家餐馆吃饭,那时他正好在构思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波拿巴英雄交响曲》,就不停地在桌子上,用手指打着节拍。过了许久,当餐馆老板问他在干吗时,他以为自己已经吃完饭了,就对老板说:“结账吧!”这时,餐馆里的人们哄堂大笑,过了一会儿,贝多芬才发现自己饥肠辘辘。

还有一次,贝多芬的一个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他看见贝多芬不在家,就拿出了他编的曲子,贝多芬的朋友发现谱子里贴着一层纸片,他好奇地揭开纸片后,看见里面竟然有十二层!

面对着这样骄人的成绩,贝多芬临终前却说:“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篇11: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读后感

语文老师先放了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闭上眼睛听音乐,认真地去感受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

我立即被那雄浑激昂的音乐给震撼了。心,一下子静了下来,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

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老师开始介绍人物背景: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26岁时,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个打击是接受不了的。但是,他没有被击垮,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

课堂上,我们反复地读着文章内容:“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这是音乐家贝多芬的感慨。读着这些文字,我的心似有千斤重,眼眶里盈满了浓浓的悲情。在泪花闪闪中,我缓缓地把这几句话语划了起来。然后闭上了眼,无边无际的黑暗世界,我的思绪在飘忽中被牵得好远好远……

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老师在总结课文时说: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

篇12: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专题

一、初识名人

课前大家广泛搜集了贝多芬的资料,请展示一下好吗?

我给大家准备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8。

二、听《命运交响曲》片段,交流感受。

生1:感觉很震撼,很有气势,仿佛是激烈的敲门声。

生2: 。

这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史诗般的巨作,贝多芬创作了6年时间。此时的他已在无声的世界里孤独地挣扎了二十余年。是什么力量使他超越了自身的`痛苦,成为伟大的音乐巨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

三、走近名人

1、 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谁先来读一下生字?齐读。

2、课文从客人来访谈起,请你概括其中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与贝多芬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

四、解读名人

1、 作家何为写人物传记非常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你觉得文章写的最精彩地方在哪里?(肖像、语言)

我们先来剖析肖像描写部分,谁来读?

3、请你按照“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贝多芬,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8》。”这一句式,说说你的理解。师举例。

学生读外貌描写部分,交流。

①外貌:(双肩、眼睛、嘴)―坚忍无比

②比较阅读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片断,比较写法的异同。

(相同:观察角度相同,着眼点相同

不同:课文抓住典型特征,语言简练,着力表现贝多芬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选文描写全面细致,突出了贝多芬相貌平庸甚至丑陋,与下文写贝多芬不朽的贡献、伟大的人格相对比。)两段描写各有千秋,都服务于作者的写作目的,都能以形传神,课文尤其如此。

③写法:以形传神

仿写练习:抓住某位同学的一个面部特点写一、二句话、交流。

4、内心(语言)

古语说:言为心声,透过贝多芬的语言,我们走进他的心灵。揣摩贝多芬的语言,说说你的理解。

a 一株树:苦闷、绝望 热爱自然

b 火山: 坚强 与厄运抗争、献身音乐

c 心里的音乐: 用生命创作

d “永恒”:超越自我 音乐相伴 (用苦痛换来欢乐)

5、概括贝多芬给你的总体印象:独立坚强,严肃善良、热爱自然、酷爱音乐、不屈服于厄运。

篇13:浅谈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英雄性

一、青少年时代是他创作英雄性主题的启蒙阶段

1781年贝多芬11岁, 参加了本地剧院乐队的工作, 遇到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 从而便开始了正规的音乐学习。这位良师聂耶费 (C.G.Neefel) , 不仅是一位博学多识的的指挥家, 而且还是一位倾向于启蒙运动的青年作曲家。贝多芬在聂耶费的教导下, 认真的学习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艾曼纽尔、巴赫的钢琴奏鸣曲等德国传统音乐, 并在思想上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1789年, 贝多芬19岁, 正式思想接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他接受了一些法国激进的启蒙学者的帮助, 激起了他对革命的热情, 创作了合唱曲《谁是自由人》, 借以表达他对自由、平等精神的向往。22岁时, 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 从事器乐、钢琴室内乐的创作。贝多芬在追求艺术的同时, 思想上也不断加深探索, 愈来愈注意社会问题, 尤其对法国革命的局势, 更感兴趣。1798年澳法建交后, 贝多芬利用给法国大使演奏音乐的机会, 进一步了解到法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不但直接接触到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 而且深深的爱上了这些生机勃勃、铿锵有力的音调。这个时期, 他的作曲及演奏风格已完全与当时的浮华、妩媚和艳丽风雅的宫廷风格大不相同。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是活泼妩媚的苏珊娜, 而是勇敢的列奥诺赖;不再是诙谐灵敏的费加罗, 而是民族英雄哀格蒙特。他所创作的篇章, 不但描绘了英雄的生活与活动, 而且刻画了英雄的思想与心理侧面, 他的作品逐渐呈现出一种充面革命气息的英雄性、战斗性风格。

二、坚强性格的形成, 自觉的革命觉悟成为其创作英雄性主题的源泉

贝多芬出身于音乐世家, 祖父是当地宫廷乐团的一个受人崇敬的乐长。其父是位男高音歌手, 性情暴躁, 平庸无奇。从祖父死后, 家境日渐贫困。贝多芬在幼年时期就显露出卓越的音乐才华, 其父把他训练成为第二个莫扎特, 利用儿子的天才做摇钱树。所以从贝多芬4岁起, 就用打、骂等手段强制贝多芬一连几个小时用钢琴或小提琴做一些毫无规律的练习, 8岁时就在公众面前演奏, 但没有像他父亲希望的那样轰动, 没有达到他父亲挣钱的目的, 于是其父更变本加厉地对其施加暴力。不幸的童年生活, 深深的影响了贝多芬的性格, 形成他坚强、高昂不去的个性, 以及崇高自由、渴望自由的心境, 这深深的影响着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创作。

“通过斗争, 取得胜利, 获得自由”是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逻辑。他是一位怀有革命自觉性的伟大艺术家。他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他又说, “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他在音乐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为自由而战的英雄形象。英雄人物的痛苦与欢乐、失败与成功等感受, 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贝多芬憧憬着社会上一切不合里的现象不复存在, 一切腐朽的社会制度被改革, 他这种坚信胜利一定到来的思想, 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扩大了乐曲的发展部, 显示部与发展部的比例是8:5, 如此规模宏大的发展部, 是交响曲有史以来罕见的篇章, 他以扩大的发展部来体现英雄的伟大形象是为了献给拿破仑而创作的。贝多芬起初把拿破仑看成是共和国理想的化身, 在作品中以希腊神话中巨人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雄。把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崇敬和期盼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仑身上。1804年5月, 当贝多芬完成第三交响曲后, 在总谱的扉页上题为《波拿巴》正准备将此作献给拿破仑的时候, 突然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 贝多芬大怒, 愤然抹去波拿巴三字, 改称为《英雄交响曲》。这一事实说明贝多芬具有真正的革命觉悟。

三、贝多芬创作中的英雄性是通过紧张的戏剧性手法来体现的

贝多芬所塑造的英雄具有顽强的意志、雄伟的气魄和思想家的头脑。英雄的内心是复杂的, 有时沉思, 有时幽默, 有时欢乐, 有时哀愁。各种各样形象的交织, 都具有生动的戏剧性。贝多芬的创作, 主题形象鲜明且多变化, 如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中的“命运动机”, 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 有时激昂, 有时低沉, 有时沮丧, 有时神气。贝多芬着重运用两个对比性主题形象的交替与深刻变化, 是戏剧性达到自然化程度。他利用曲调线条的清晰与紧凑, 描写英雄粗旷、热情与庄重的性格;应用节奏频繁的变化、切分和休止的独到效果来描写英雄激烈战斗场面, 音调从最强到最弱的起伏 (ff—pp是贝多芬创立的) 来表现英雄内心的抽搐, 不协和和铉的大量应用、调性的反复转换等等, 都体现了贝多芬创作英雄形象的戏剧性构思。

篇14:苦难造就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

望子成龙的酒鬼父亲

贝多芬的爷爷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名普通歌手,妈妈是一个宫廷小厨师的女儿。从一出生开始,贝多芬就被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爷爷还特意将自己的名字送给了他。

父亲约翰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心想把他培养成“第二个神童莫扎特”。不幸的是,约翰是个粗暴的父亲,常用棍棒教育的方法训练贝多芬。有时候小贝多芬弹琴实在是弹烦了,便故意“走神”去弹一些即兴发挥的曲调。

在贝多芬3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家境颓败,父亲又整日借酒浇愁,贝多芬小小年纪就饱尝人间辛酸。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小贝多芬缩在阁楼的破桌子前瑟瑟发抖。因为没钱买煤,取暖的炉火早就熄了。父亲不知道又躲到哪个酒馆里去了。母亲和两个弟弟依偎在被窝里,不住地啜泣。屋子里弥漫着令人绝望的气息。老师内弗布置了作曲的作业,可是小贝多芬看着摊在面前的稿纸,心里充满了悲苦。他咬咬牙,用冻僵的手,一笔一画地写起来……经过三个不眠之夜,小贝多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曲子。内弗让他弹出来,弹着弹着,小贝多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的夜晚,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内弗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伤的曲子呢?”小贝多芬回答:“先生,您不是告诉过我,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吗?现在我心里都是这种悲伤的念头……”内弗叹了口气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心里很苦。但作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应该摆脱个人的不幸,去追求人生的希望。音乐不是不可以哀伤,但那绝对不是主流。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有益的东西,而不是颓废和绝望。你明白吗?”

小贝多芬瞪大了眼睛。面前这个有着大海一般宽广胸怀的男人,让他明白了什么叫责任。在家里他是老大,他有责任照顾妈妈和弟弟;如果能成为音乐家,他肩上将会承担更多的责任—用音乐点燃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崭露头角的天才琴童

苦难打不倒勇敢的心,反而会将它磨砺得更坚强。14岁时,贝多芬已经成了宫廷乐队的一员,有了正式的工作,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命运似乎开始垂青贝多芬。社会名流称赞他帮助他;乐坛前辈们倾心尽力点拨他,给他展示的机会。连莫扎特、海顿这样的音乐大家,都很赏识他,愿意做他的导师。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

意想不到的致命打击

天有不测风云,人生无常,厄运猝不及防地降临了!刚刚31岁的贝多芬碰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他的耳朵聋了!

耳聋意味着再也听不见音乐,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不啻于灭顶之灾。但最终,梦想战胜了病魔,信念造就了乐圣。贝多芬在乐谱上豪迈地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扼住命运喉管的强者

从此,贝多芬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就算用牙齿咬着棍子搭在钢琴上,他也要创作出最激动人心的乐曲;就算耳朵听不到任何声音,他也要用心灵去感受乐符的跳动……

尽管他只能借助听力工具和谈话册与人交谈以及创作音乐,但孤寂的生活没有使贝多芬沉默和隐退,在失聪的情况下,贝多芬写出了举世震惊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给全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诞生于坎坷爱情中的名曲

也许天才注定是孤独。从有缘无分的初恋,到几段失败的感情,爱情对贝多芬来说,似乎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让贝多芬在爱情上屡屡受挫的最主要原因,可能要归结于他的长相。贝多芬个子不高,长得不帅,小时候得过天花,脸上留下不少坑。再加上家庭条件不好,要不是有音乐特长,那些骄傲的小姑娘可能理都不会理他。

1840年,在感情上遭遇多次挫折的贝多芬又一次动了结婚的念头。这一年,他40岁。那时候贝多芬的名气已经大得吓人,但为了爱情,他又当了一次家庭音乐教师。他爱上了他的学生—美丽的特雷泽·玛尔法蒂。怀着甜蜜梦想的贝多芬写了一首名为《A小调巴加泰勒》的曲子赠给姑娘。这首曲子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致爱丽丝》。但是后来,特蕾泽一家搬去乡下,两人间有了距离。最后,贝多芬托朋友向姑娘求婚,却没有得到肯定的回复,婚事不了了之。

长江后浪推前浪

岁月不饶人,贝多芬50多岁的时候身体状况就令人担忧,辛勤的操劳过早地消耗了他的健康。这使他越来越悲观,觉得音乐没有希望了。然而,就在贝多芬的暮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发现了像李斯特、舒伯特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使他的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当11岁的李斯特展现出自己天才的演奏水平时,坐在第一排的贝多芬突然站了起来,三两步冲上台,一把将李斯特抱了起来,在他额头用力亲了亲,说,“孩子,你弹得太好了!你不仅是匈牙利的骄傲,也将会是整个欧洲的骄傲!”

这似曾相识的一幕让人不由联想起多年前贝多芬拜访莫扎特时的情景。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贝多芬看得一点儿也没错,几年后,李斯特就成了“钢琴之王”。出于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崇拜,李斯特晚年将贝多芬的9部交响乐改编成钢琴曲。

另外一个极具音乐天赋并且十分崇拜贝多芬的音乐家是大名鼎鼎的“歌曲之王”舒伯特。他从小就喜欢贝多芬的作品,甚至到了着迷的程度。为了欣赏贝多芬的歌剧,他不惜卖掉自己的课本去买门票。

篇15:贝多芬音乐

听古典音乐时间不长,觉得好听,旋律动人,意境优美,但是也仅此而已,却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感觉,找不到和艺术家神交的机会,始终感觉遗憾,直到昨夜听月光奏鸣曲,感叹活到今日,才知道什么是心旷神怡。

昨夜听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感觉极是清凉,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之感慨。想不到以豪放着称的贝多芬除了致爱丽丝之外还有如此出色的柔情似水的作品,窗外虽无月光,然心中的月光却洒满了整个心田。当时就有一种冲动,要提笔写下自己当时的感觉,但是月光如画,音乐似水,却让我沉醉,哪有勇气离开它们来提起自己手中的笔。

一直心仪中国的古典文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名句豪迈如斯。却也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这些都让我心动不已。想不到从万里之外的德意志民族,我也找到了同样的感觉。让人心潮澎湃的命运交响曲,和柔情似水的月光奏鸣曲,都于我心有戚戚焉。中文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为完美伟大的艺术,在中文艺术发展到顶峰的唐诗宋词元曲,文词却能表达出声音,表达出意境。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另外一种伟大艺术,却也能从声音里面听出意境,真正的了解作者。

感谢传说中的盲人姐弟,若不是他们,贝多芬也许就没有灵感来完成这让人心静如水的伟大作品。想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月色从窗外洒进来(或许这有床前明月光的感觉?),四周的人都已悄然入睡,感受艺术家的手指在钢琴上缓缓移动,从他的指尖流出简单却又优美的似水乐章。月光的第一乐章无疑是伟大的,虽然我不懂音乐的基本原理,可是纯朴的心让我有心境去享受这伟大艺术给人类带来的美好,简单的旋律的重复却能给人以心灵上的宁静,偶尔一点弦外之音却又让人感觉到原来自己并非处在天堂,却身在人世,这难道不是贝多芬的伟大之处。信手拈来的作品都让人如此沉醉,真有[古人之风。感受音乐,感受钢琴家的手指在自己的心房上移动,在心灵深处用最简单却最完美的旋律奏出感人的乐章,窗外月色如画,此情此景,人世间的一切杂念都不复存在,心灵得到净化,仿佛自己回到了童年,和自己亲爱的人在夏夜的庭院望着天上的星星,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感叹人何必拘泥于红尘中的功名利禄,却放弃美好的事情。哎,世上忙忙碌碌的人,为了各种理想盲目奔波,虽然无可指责,但是没有心境去享受这人间最美的乐章,却也殊为憾事。再想想自己,童年的青山绿水都已只能在梦中相见,在北京这现代化的大都市,有的是钢筋混凝土,自然却不知何处而去,要是没有音乐,我的心灵真不知栖身何处。

习惯于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心情,也想试着在西方最伟大的文化和东方最伟大的文化之间找出共同点。曾和朋友开玩笑说,李白要是身在现代,绝对是世界情人,那些什么所谓的f4都见鬼去吧。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说,李白无疑是事业有成的男人,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李白是一个征服了世界的男人,所以,首先,李白是个成功的男人。其次,李白够浪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难道不是李白浪漫精神的最好体现?再次,李白够帅,李白是西域人士,是混血儿,必然高大英俊,这从其他人为李白做的画也可以看出来。还有,李白有钱还大方,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魄不是人人都有的,李白和皇帝老儿关系非常,深得皇上赏识,钱是一定少不了的。李白还有勇气,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谁敢?他还有名气,地球人都知道,他还有时间,可以和他一起逛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如此种种优点在身,想不成为大众情人都不可能了。贝多芬和李白也有共同之处,在我看来,贝多芬简直就是李白在西方的化身,他以除了唐诗之外另外一种伟大艺术方式感染着人类。李白以豪放着称,被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贝多芬以交响乐闻名,英雄,命运,合唱,田园无一不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瑰宝。李白虽然豪放,也有儿女情长之处,长相思,忆长安。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月光也无一不是感人至深的作品。不知道李白,贝多芬如果能欣赏到对方的作品,会不会成为最好的朋友。

那么,我怎么表达我对月光奏鸣曲的感受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对,这种感觉我也说不出来,就好像一个著名的教文学的教授,上到动情之处,总是情不自禁的大呼,妙,妙!至于学生问到妙在何处,老先生却说,自己去体会,真乃名师风范,文学一事,在于自己心灵上的感应和理解,岂是别人讲解得出的。老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不体会,怎知个中三味。我虽不敢将自己比作大师,但是这种道理却有共通之处,正所谓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也。

今晨出门之前,又忍不住听了听让我动心的月光奏鸣曲,但再也没有昨夜之感觉,难道自己心中已有杂念?难道音乐要在夜深无人的时候听?看来听古典音乐要有心境,急急忙忙是听不好的,要急急忙忙,不如听听流行音乐,那就象快餐,虽然不能打动人的心灵,却也可以得到感官上的少许满足,只是现在的流行音乐越来越电子化,人的声音象是电子做出来的,虽然不至于像白居易笔下的山歌与村笛,却又怎堪入耳?月光绕梁,三月不绝于耳,听过如此美好的音乐,尘世间的其它音乐又怎能够打动我的心灵。欣钟讶肮危坎灰过分沉迷于音乐,会影响学习,还说什么音乐就象鸦片,会上瘾。我却说,如果音乐让人中毒,我还是恨自己中毒不够深,什么时候要达到可以三日不进餐,却不可一时无音乐,那才叫无可救药了。

上一篇:2010年对标工作总结下一篇:下派工会主席助理挂职锻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