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合作与公平测试题

2024-05-10

社会合作与公平测试题(精选8篇)

篇1:社会合作与公平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20XX年11月5日泉州网报道,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将与全球500强之一的美国江森自控公司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这表明。

A.我国汽车业对国外依赖大B.社会生活离不开合作C.只有经济领域要中外合作D.社会合作要付出代价

2、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合作不断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

①社会合作范围不断扩大②社会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③社会合作的内容越单一④社会合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良好的合作()

①一定是公平互惠的②让每位合作者既享有利益也承担责任

③要求合作者只享受利益不分担负担④可以使合作者顺利地融入社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

A.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B.承担责任要大于获得的利益

C.获得的利益要小于所承担的责任D.只讲奉献,不要索取

5、我国制定了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对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做出了特别的规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的发展需要公平②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公平③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④维护社会公平只能用法律来保障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6、有的人遭遇不公平的事情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而有的人则会倍感委屈、困惑,甚至走上极端,做出不该做的事情。人们之间的这种差异说明,公平与否的判断主要是()

A.受个人知识水准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B.受个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

C.受客观环境和外界刺激程度的制约D.受社会舆论和他人评价态度的制约

7、20XX年,中国宏观社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突出关注民生,更加注重公平,成为社会发展主题。之所以“更加注重公平”,是因为

A.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只要维护社会公平,就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B.有了公平,人们的各种期望,就都能得到满足

C.公平能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D.公平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只要维护公平就可以实现同步富裕

8、下列言行中具有公平合作意识的是()。

A.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家务活应该全部由父母承担B.老师为我们的学习呕心沥血,我们应该尊敬老师

C.在学习上,为了考出好成绩,我们可以不择手段D.公平合作意识对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并不重要

9、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我们也应给予关注、思考和批判,这有助于()。

①提升我们的公平合作意识②建设更加繁荣的社会③帮助和扶持社会弱势群体④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某学校给了八年级(2)班一个外出交流的名额,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投票选举来定人选。对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太麻烦了。班主任自己决定就可以了B.这样对全班同学来说都是公平的

C.无所谓。反正也轮不到自己D.不参加投票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

1、从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一起学习,到工作之间的分工协作;从一个家庭的和睦相处,到国家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这些都说明()。

A.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要与别人和睦相处C.社会上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D.社会需要分工协作

2、下列关于社会合作说法正确的是()。

A.政府为社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B.任何时代社会合作的内容都一样

C.社会合作需要制定公平制度来保证D.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近期,有关考试舞弊的丑闻屡见报端,打击考试舞弊行为已刻不容缓,这是因为考试舞弊行为()

A.不利于维护考试的公正、公平B.不利于国家全面考查和选拔人才

C.阻碍了个人平等发展进步的权利和机会D.触犯了我国的刑法

4、下列措施正确体现社会公平的是()。

A.全面免除农民农业税,提高农民的收入 B.实施医疗改革,让低收入人群看得起病

C.国家进一步改革税制,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D.某厂家将霉变发黑的面线条粉碎,制成新挂面

5、最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实行高收入者多纳税。对此你不认同的是()

A.这样做有利于完全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B、这样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C.这样做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D.这样做会助长懒惰之风,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材料题(共30分)

公平的合作意识对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幸福。中央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促进社会公平。”

(1)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公平现象?(2)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

篇2:社会合作与公平测试题

1、B2、C3、C4、A5、A6、B7、C8、B9、B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

1、ABCD2、ACD3、ABC4、ABC5、ACD

三、材料题(共30分)

篇3:公平与社会和谐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已有的研究认为, 和谐社会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狭义的和谐社会, 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它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和谐等。概括地说, 所谓和谐社会, 就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公共秩序稳定、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

根据上述定义, 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结构的和谐。包括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国际交往环境的和谐等;第二个层次是微观结构的和谐。微观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包括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等;第三个层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生态系统的和谐、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和谐等。

当然,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 并不是毫无差别。但是, 和谐社会绝不能矛盾重重, 绝不能差别悬殊。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建设的过程, 一个不断协调矛盾而使之趋向和谐的过程。

二、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从和谐社会的内涵可以看出,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 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但在对“公平”的理解上, 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看法。首先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平”。这时, 公平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这种意义上的公平, 内含着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 即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 目的是避免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它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均给贫者, 因此它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 影响效率的提高;其次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经济学认为, 公平一般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但这种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 而不是内容上和结果上的公平, 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的公平, 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 就可能产生过大的贫富差距和大量的贫困现象;最后, 在法学的意义上, 公平是指权利与义务的对称, 人们的获得应该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做出的贡献相一致。在伦理学的意义上, 公平要求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机会。

一个和谐的社会, 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同样, 一个公平的社会也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只有社会是公平的、公正的, 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得到有效协调, 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谐发展。如果一个社会长期存在严重不公, 就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和问题, 社会就不可能是和谐的。所以, 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就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提升社会公平程度, 切实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实现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 在巨大成就的背后, 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等矛盾和问题。

一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难题之一。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造成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以城乡居民收入来说, 1985、1990、1995、2000、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2.20、2.71、2.79、3.24倍。如果考虑到其他因素, 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用可能相差6倍以上。据世界银行有关报告, 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左右, 超过2的极为罕见。这足以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现阶段,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许多农民因此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却并没有得到法定补偿, 更没有得到就业安置。农民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却成为利益的牺牲者。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

二是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当前, 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从经济总量的差距来看, 1980年东、中、西部GDP比重分别为50.20%、29.75%、20.04%, 2002年GDP比重分别为57.86%、25.12%、17.01%。从人均GDP来看, 1980年东部地区相当于中部地区的1.53倍, 相当于西部地区的1.8倍, 到了1990年已经分别扩大到1.62倍和1.9倍。2002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已经相当于中部的2.08倍和西部的2.63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1990年以后扩大的幅度远远超过了1980年。

三是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贫富差距也就是阶层差距, 首先表现在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 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基尼系数迅速提高, 已经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据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 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在1980年大约为0.3, 1988年上升到0.382, 1994年达到0.434, 首次突破国际公认的0.4这一临界点, 到2000年,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攀升到0.458。更引人注目的是, 我国个人资产拥有量差距的急剧扩大。2002年居民财产的基尼系数已达0.55, 在我国改革开放只有20多年的时间里, 就形成如此大的财产差距, 是社会不公的又一严重表现。

上述社会不公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我们要积极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 协调好各社会阶层间的关系, 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

首先, 解决好就业问题。近年来, 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就业不足成为宏观经济领域里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之一, 大量失业者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政府要把优先解决就业问题作为我国宏观决策长期的、基本的着力点, 通过改革、发展的方法, 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

其次, 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社会公平,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当务之急是打击不正当致富, 取缔非法收入, 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上。通过建立健全公平有效的分配制度,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篇4:社会合作与公平测试题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72-03

一、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使社会成员能够维持基本物质生活,实现生存权提供援助和保证而设置的若干项目的总和,主要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资金的筹集与给付,将暂时不享受社会保障的人们的一部分国民收入,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形式转移到享受社会保障的国民手中,使其取得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收入来实现的。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首先要注重公平

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之一,首先通过“非歧视性原则”使社会任何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成员都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实现了社会成员参与的机会公平;其次,社会保障制度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通过其补偿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再次,社会保障实际是一种再分配政策,因而它又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结果公平。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也必须注重效率

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包括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效率和社会效率两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效率,即制度本身的运行效率,是微观角度的效率。社会效率则是指通过解决社会成员个人的困难,实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宏观角度的效率。

由此看来,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保障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与效率是同等重要的,两者并非相互排斥,也不应有先后之分,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无法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公平和效率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保障这一目标,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应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公平与效率兼顾。而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是帮助农民减轻因患重大疾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其政策目标是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但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制度设计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的一些不符合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内容,可能会降低这一制度的保障效力或者导致政策目标的偏离,影响其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公平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在医疗保险制度中体现为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即卫生筹资过程中,不同人群(主体)间的经济负担应该公平,同等健康需要或健康水平具有平等的卫生资源供给或卫生服务利用,这是被广泛接受的对公平的认识。分析卫生筹资的公平性一般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平行原则,即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经济情况或收入)的主体应对卫生服务提供同等的支付;垂直原则,即根据人们的经济承受力,实际支付额度应与支付能力成正比,即支付能力强的主体应当多支付。因此,健康保险作为实现再分配的理想媒介,其目的不仅仅是均匀卫生保健费用支出,还应该使身体健康的和(或)收入高的人承担长期患病和(或)低收入者的部分费用,使相同健康需要的人不因支付能力的限制而失去卫生服务的供给。

如果将以上原则运用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上,并且超越个人支付的范畴来研究各不同筹资主体的公平性,则会发现,政府是强势一方,其充足的资源保障决定其较强的支付能力,理应在筹资中承担主要的责任;而农民是弱势一方,其不稳定的收入增长难以保障这一制度持续运行的必要支付,其不稳定的资源条件使其在筹资中只宜扮演配角。因此,公平原则不是一种要求各筹资主体平均负担出资额的一种平均主义原则,它体现一种能力对等原则,而能力大小以资源保障的稳定性与基础来衡量。

我国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以下方面不符合公平性的要求:

(一)自愿的“人头税”的缴费形式显失公平,会导致农民参与机会的不公平

可能是出于管理简便的考虑,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了人均负担10元的基本缴费形式,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人头税”的缴费形式,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个人和家庭缴费能力的差异,显然会造成贫困家庭的缴费负担较重。这一自付率,客观上构成了一个费用门槛,贫困家庭依然因无力垫付大病的全额医疗费用。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最终导致这部分人口宁愿放弃求医,不参加合作医疗,从而无法享受合作医疗的好处,形成了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的机会的不公平。而且这一自付率还会导致逆向转移支付。因为富人相对更有能力交费,也就更有可能享受政府提供的补贴以及相应的医疗保障。这样客观上形成了富人既富又有保障,穷人越穷越没有保障,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平等,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对贫困者转移支付和缓解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原则。

(二)保大病的目标定位,易导致参与合作医疗的机会不公平和过程的不公平

一方面,参保是为了预防因患大病而导致的贫困,较为富有的农民可能觉得参保的费用不太高而选择参保,但多数贫困农民都认为“不可能患大病”及“投保才易患大病”,因此不参加合作医疗。这就导致了参与机会的不公平,而且会导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因此,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目标定位于大病,事实上是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参加了合作医疗的农民患了小病得不到补偿,只有患大病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会鼓励农民小病不治而等拖成大病一起治的逆向选择,违背了过程公平的原则。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效率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通过帮助农民减轻因患重大疾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減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来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为企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效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身的运行效率主要体现在基金的筹集、所筹基金的给付(发放)过程及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我国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效率在以下方面有待提高。

(一)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自愿参加原则下,建立自愿筹资机制则成了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但由于前两次“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不良影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医疗保障的有效需求不足,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

要想提高合作医疗筹资的效率,建立自愿筹资机制,“诚信”和“受益”是关键。政府首先要确立诚信的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广大农村居民受益。就诚信而言,政府要兑现在农村居民参保时的承诺;就受益而言,主要是农村居民得病后政府能及时给予合理的补偿以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损失。这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根本前提。因此,首先政府应做的就是落实资金并考虑对那些经济确实有困难的乡镇或是农户家庭给予提供转移支付或补偿。其次是必须做到医疗过程的信息公开化,确保农户的知情权;设立有农村居民参与的监督管理机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基金管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防止任何形式的挪用和贪污滥用,以此取信于民。

(二)所筹基金的管理及给付(发放)机制

1.合作医疗缺乏对供方行为的有效制度约束。许多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与公费和劳保医疗保险的运作模式相同或类似,即它们都是被动地报销保户的医疗账单。这就容易引发医疗供方的道德风险,如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检查问题比较突出,次均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处方药物和检查项目超出基本药物目录和规定检查的项目过多,不少费用不在报销之列,即使可报销一部分,但由于合作医疗买的药价格高,自己承担的部分并没有切实减少;有的地方合作医疗实行后,医疗费用呈现普遍上涨的趋势,农村患者可报销的部分被上涨的医疗费用抵消了,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费用负担,最终还可能导致合作医疗基金支出的急剧增长。此外,卫生机构的注意力被引向以医疗为中心,这极易导致不顾实际需求乱用合作医疗基金,盲目增加设备和设施,而忽视切实改善服务和预防保健。

2.报销手续繁琐。农民报销治病费用一般要带上身份证、合作医疗证、实施年度内定点医疗机构的合法有效票据、住院费用结算清单、病历复印件、诊断证明、转院证明,到所在地的乡镇合作医疗办事处申报,办理各项手续,填写住院费用报销申请表;经办人员审核后在10日内提交市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审批,审批后5日内将补偿金拨付至当地银行营业所,再由乡镇办事处在3日内通知申报人领取。如此的效率,只会增加农民的精神负担。

(三)监督管理

1.制度运行成本的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管理成本上的分析。首先,大部分县有很多的人口且居住相当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很大,合作医疗每年筹资都需要“合管办”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的进行;其次,合作医疗县各级政府都要成立一套相应的管理机构,县里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各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这些对于取消农业税以后的财政状况本身就很拮据的县乡政府和较低的合作医疗籌资水平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且这些都只是直接的制度成本。此外,县级财政不仅要安排配套支出,而且还要承担数额相当大的宣传组织费用和运转管理费用。最终导致许多县级政府迫于无法安排这部分经费,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包括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诊所,而这些机构最终又会把这部分费用在经营中转嫁给患者。

2.对医疗服务的管理。对基层卫生机构要围绕优质、低价、合理、安全、便捷的卫生服务去要求。首先要建立完善制度,定期监督检查、考核。实施合作医疗的乡镇,必须根据《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意见》,加强一体化管理,解决好基层卫生人员的报酬问题,有效地遏制卫生人员因补偿制度不健全,谋求私利而增加基金开支的现象。对乡、村卫生人员进行严格而系统的业务培训,尤其是临床操作规范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做到统一购置和管理药品,保证用药的质量与安全。对村级卫生室还需做好消毒、输液证发放和监督工作,使广大群众获得优质、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才是让农民真正的受益。其次,合作医疗必须建立门诊、住院费用控制制度,要特别强调基本药物目录的使用和推广,杜绝人情方、大处方,重复检查,用“好”药、贵药的现象。基层卫生人员能否合理用药,是减轻入保者的费用,使农民受益的重要一环。另外,除了住院补偿、大病补偿需要一定的审查、审批手续外,对金额较小的门诊费用补偿,由卫生服务机构直接兑现,定期审查考核。

总之,要简化补偿手续,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真正受益。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继复兴农村合作医疗的数次尝试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开端,在其逐渐推行的过程中,应逐步达到实质上的公平与效率并重,这必将大大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缩小城乡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五个统筹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左学金,王耀忠.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几点思考[J].社会保障制度,2004,(3).

[2] 陈信勇,王运福.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J].社会保障制度,2004,(6).

[3] 董忠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问题[J].社会保障制度,2004,(9).

[4] 黄庆杰,占绍文.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执行困难的政策分析[J].学术探索,2003,(4).

篇5:社会合作与公平测试题

社会生活需要公平

第1课时《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一、导入揭题

用《三个和尚》的Flash动画导入。思考:

1、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原因是什么?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三个和尚才有水喝?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社会生活需要合作)从而导入主题“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二、学习目标

1.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合作?(可用多媒体提示)2.如何保证社会合作的顺利进行? 3.为什么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4.在社会合作如何才算公平? 教学重点: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教学难点:在社会合作中如何才算公平

教学准备:消费事例,资料图片收集,小黑板,堂清训练。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㈠学习“探索园”,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自学“探索园”p72“情景研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野牛为什么不能抵挡狮子的进攻? 2.蚂蚁群凭借什么力量逃离火海? 3.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注意引导学生达到:

①因为野牛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野牛看见自己的同类只会各自逃命,隔岸观火,野牛冷漠的态度是同类容易被害的原因。

②蚂蚁群凭借团结合作的力量解决困难。蚂蚁群宁可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遇险时会自觉地互相帮助共度难关。③启示: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我们要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合作。㈠学习P74的心灵导航“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合作?(即社会合作的重要性)因为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如何保证社会合作的顺利进行?

现代社会由政府组织和实施保证社会合作的顺利进行。——政府通过制定公民认可的制度和政策,负责安排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与监

督等服务来保证社会合作能够稳定、健康地运行和发展。

㈡学习P74的心灵导航“社会生活需要公平,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2、在社会合作如何才算公平? ㈢深度引导,实现能力,情感目标。

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的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在一座楼房里,眼看着只有坐以待毙,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明亮的跛子,聪明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身体”,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每个人难免在某些时候或是“瞎子”,或是“跛子”,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弥补我们自身的缺陷。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众人精诚合作的结果)。

(三)辨一辨

下列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合作现象是否可取?为什么?

家庭生活:父母关爱子女,子女体贴父母; 校园生活: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经济生活:商品交易中的缺斤少两现象; 其他社会生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五、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社会生活需要合作,社会生活需要公平有了一个大致了解,知道了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知道了为更好地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在社会合作中确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则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增强我们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合作中确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则。

第二课时《社会生活需要公平》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社会生活需要合作,社会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8.1“树立公平合作意识”,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性,自学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提高对社会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辨别能力,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重点: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自学指导

(一)(活动讨论)

家庭生活是一种合作,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各成员需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分担相应的家务劳动。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小孩做家务,与小孩签订了如下的家务合同:小孩拖一次地,父母就给1元,洗一次碗给1元;倒一次垃圾,给0.5元„„结合上述材料

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孩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你认为应不应该?

2、做家务要签订合同,领取报酬,你认为公平与否?

3、你认为家长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4、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交流后选代表向全班作交流汇报,教师作点评。(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对公平与不公平的判断,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懂得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公平合作。)

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P75“心灵导航”第三节,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青少年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有什么重要性?

2、列举现实生活中公平合作的事例。

3、列举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4.对社会生活中的这些不公平现象我们该如何对待? 学生自学完成后作交流汇报,相互补充完整后,在课本上标注;

(目的:实现学习目标1、2,明确青少年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意义,明白公平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我们应该正确看待。)

自学指导

(三)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实践与评价”—观点交锋中的“你同意哪些观点”。要求:先对每个观点作判断,然后简单说明理由。

(目的:提高自己对公平与不公平的判别能力及对相对公平的理解)小组讨论完后作交流发言,教师作点评。2

自学指导

(四)请同学们阅读并感悟“阅读与感悟”中的《在心间播种公平》一文,然后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老人的同学为什么在50年后仍然不服输?

2、如果你有竞争对手,在竞争中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3、在社会生活中,公平为什么是重要的?

4、结合上一节课及本节课的学习,也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思考完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然后选代表交流汇报。

(目的:让学生感悟公平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领悟社会合作与竞争都不能离开公平。)

五、教师小结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认识了(1)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性;(2)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2、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从小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对于我们个人素质、个人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前途的发展,对于建设一个更加稳定、繁荣的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要学会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8.1 《社会合作与公平》教学设计

课本P72—73“情景探究”中,看完《逃命的野牛》和《合作的蚂蚁》后,小组交流:

野牛为什么不能抵挡狮子的进攻?蚂蚁群凭借什么力量逃离火海?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答:因为(1)野牛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2)野牛看见自己的同类遇险只会隔岸观火。(3)野牛冷漠的态度是其同类容易被害的原因。

答因为(1)蚂蚁群团结合作解决困难。(2)蚂蚁群宁可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3)蚂蚁群遇险时会自觉地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3、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答:一个安宁、富足、愉快的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合作中共同创造的。

我们的日常用品来自社会合作。请学生举例。接力赛上的成员合作

在足球比赛中,前锋、中锋、后卫、守门员,包括所有的成员需要一起合作才能赢得胜利。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诺贝尔奖获得者情况列表 时间(年)

获奖人数

合作获奖人数

一、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1.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合作?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如何保证社会合作的顺利进行?现代社会由政府组织和实施保证社会合作的顺利进行。1)合作--相互配合做某件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2)政府--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如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3)公务员--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

瞎子和跛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被大火困在一座楼房里,眼看着坐以待毙。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明亮的跛子聪明地组合成完整的“身体”,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1)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联合生活实际,举出一个类似的成功合作的实例。

二、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1.为什么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为了更好地在社会合作中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在社会合作中确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则。P75 二段

2.在社会合作如何才算公平?

请你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你认为什么是公平?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有比较广的参与度,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他对公平的看法,最后可概括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公平的看法,也就是不同社会情况下公平的共性:社会上每个人(合法公民)都应当被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人3

都是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社会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换句话说就是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得到应得到的利益。法学家——公平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物理学家——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体育老师——公平就是反兴奋剂。消费者——公平就是不缺斤少两。我——公平就是„„

1、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2、不同时代、不同个体、不同问题,对公平有不同的理解。

3、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是指什么?

答: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2)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公平互惠的,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合作中得到应得的利益;(3)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相对的。在我国,还存在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差异,存在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国家应从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4)维护公平还需扶持社会弱势阶层和弱势群体。P75 参考材料:

议案:萧灼基:特困补贴亟待提高应开征高消费特别税

萧灼基委员(经济界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呼吁,“当前迫切需要提高农村贫困人员的补助标准”,建议从每人每年平均627元提高到1000元,并今后按照农村每人年均收入增长幅度相应增加补助金额,提高对特殊困难户的特殊补贴,特别是对长期伤病人员进行特殊关爱。

萧灼基委员提出要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征收特别消费税,例如购置豪华住宅、名牌轿车、名贵消费品、化妆品、高档宴会、高档休闲娱乐以及饲养宠物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征收特别消费税,作为扶贫扶困专项基金”。

十六大报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方式:宪法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要求非公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摒除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肆意污染、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制售伪劣产品坑骗消费者,拖欠民工工资激发劳资矛盾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了消极作用,依法承担在就业、税收、职工福利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应尽的社会责任。

弱势群体--可以泛指所有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方面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

如:相对男女而言,女性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相对成年人而言,儿童也会被看作“弱势群体”;在销售者和生产者面前,消费者通常也会被看成“弱势群体”;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特指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五类:①“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②城乡贫困人口;③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④进城打工的农民; ⑤低收入的退休人员。

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1.为什么要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P75 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对于我们个人素质、个人能力 的提高和个人前途的发展,对于建设一个更加稳定、繁荣的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2.我们如何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P76第1、2、4段)1)保持公平的合作观念去和他人相处,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去承担自己的责任;(2)在家庭······在学校中······同学之间·······(3)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我们也给予关注、思考和批判。

3、我们有权要求得到公平的对待-权利,也要公平地对待他人-义务。P76 三段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同的人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做事要力求公平。

篇6:社会合作与公平测试题

1.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础是:

A 社会公平和正义

B 发展

C 团结有序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D

2.社会公正包括哪些基本规则:

A 保证的规则

B 机会平等

C 按照贡献进行分配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D

3.以下哪些权利是发展中国家每个公民必须拥有的:

A 生存权

B 就业权

C 受教育权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C

4.从实际效果来看,按照贡献进行分配,有利于:

A 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 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C 以上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D

5.为什么需要社会调剂或再分配:

A 人们的能力有大有小

B 人们的机会也不相同

C 制度或规则上面的不完善或配套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D

6.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可以从哪几个角度:

A 社会贫富差距的总体状况

B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状况

C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状况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A

7.盆景化的发展指的是:

A 大型城市发展很快,周边城市发展缓慢

B 大型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都很快

C 周边城市发展很快,大型城市发展缓慢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B

8.基尼系数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A 美国

B 意大利

C 法国 D 中国

正确C

9.基尼系数最合理的区间是:

A 0.1-0.2

B 0.2-0.3

C 0.3-0.4

D 0.4-0.5

正确D

10.人们对于基尼系数的测算主要来自于哪些口径:

A 政府

B 学术界

C 国际组织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D

11.对于贫富差距过大,我们有哪些对策:

A 树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B 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C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C

12.美国规定,当遗产额达到300万以上,遗产应缴的税率应该是:

A 45%

B 50%

C 55%

D 60%

正确A

13.我国应该建立哪种类型的社会结构:

A 橄榄型

B 苹果型

C 香蕉型 D 葡萄型

正确D

14.为什么说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最稳定:

A 有恒产者方有恒心

B 中等收入者相对比较遵纪守法

C 可以缓解富人与穷人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A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最高人民法院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篇7:《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案

一、知识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例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例4]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

按劳分配

B.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二、自主学习

、公平

(1)含义: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

,要求保证人们的

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

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 关系,实现

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

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

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

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机制和

机制。

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

收入,调节

收入,取缔

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

与 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

,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

,又要防止

既要落实

,又要提倡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教师精讲.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

(1)

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篇8:简析社会公平与政府责任

无论在哲学层面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 关于社会公平的内涵都有诸多的争议和分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公平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公平:

首先, 社会公平是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 它包含着一定社会对人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权利的共识, 是在社会资源相对于社会需要具有稀缺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的群体生活持续下去, 免受社会冲突的破坏和瓦解的生活原则, 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持续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其次, 社会公平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它涉及财富的占有, 收入的分配, 权力和权利的获得, 声望和社会地位的状况, 享受教育的机会, 职业选择等等, 一句话, 他涉及全部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的配置;第三, 社会公平不仅仅是指社会福利的配置结果, 更重要的是指发展机会的平等, 也就是说, 人们获得发展机会 (如教育, 就业) 的权利不应受到家庭背景, 性别, 种族, 身份和资本占有状况的影响, 发展机会的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第四, 社会公平是对市场缺陷的一张补偿和竞争过度的一种制约。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 市场不是“圣诞老人”, 社会公平则是要抑富济贫和“普渡众生”所以, 社会公平的问题不能由市场本身来解决, 而是要通过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来调节利益差距, 进行社会福利的二次分配, 并使在市场上竞争屋里和竞争失败者具有起码的生存保障和发展的机会。

社会公平不仅指社会制度及规则的公正、平等, 指收入分配规则公平, 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相称”和“平衡”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反映或评价。而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公共行政。公共行政作为“一种社会目标的合理调整和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的组织体系”, [1]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必须把维护社会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其奋斗目标。另外, 公共行政所要实现的社会公平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时段的公平, 而是全方位的整体公平。公共行政如果背离政治性、公共性, 丧失其本质诉求, 只注重管理主义, 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特别是当前社会领域内公平问题日益凸现, 公共行政更要以实践和维护社会公平为宗旨。

二、政府要承担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

公共行政以社会公平为其价值诉求, 一方面社会公平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选择, 这由政府的公共性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维护社会公平, 政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力量依托。

现在公共行政以社会公平为其价值诉求, 是其“公共性”使然。由学者指出“公共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律, 遵循公共目的, 行使公共权力, 处理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承担公共责任, 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管理活动。”[2]公共性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 公共性意味着共有性而非私有性, 共享性而非排他性, 共同性而非差异性。政府通过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 这是所有政府公共性的共同内涵。

公共权力的获取与行使要求政府必须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其价值评价标准。公共权力是由宪法、法律所规定, 由公民和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公共权威。它代表着国家意志, 集中表现为国家权力, 是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政治强制力量。就公共权力的起源而言, 它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共同生活秩序的需要, 其本质是一种凝聚和体现普遍意志的力量。洛克和卢梭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分别在其所著的《政府论》和《社会契约论》中均以自然状态为起点, 阐述政府成立的条件以及功能:保护财产, 维护社会安全与公民自由, 彰显政府的公共性, 从而维护社会公平。他们认为政府代表着一种公共的理性契约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3]现代社会, 当国家运用公共权力时, 必须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前提, 与履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 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为旨归。

公共行政的内在要求是代表、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 现代政府作为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 应按照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意志, 从保证公共利益的出发点入手, 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所谓公共利益, 是指一定范围内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产生于社会又独立于社会, 现代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进行政治统治, 必须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履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其外在表现就是满足变化公共需要。这正是公共行政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公共利益, 社会成员对其具有平等的享有权。西方政治学认为, 国家是个人让渡主权订立契约的产物, 政府的行为目标或宗旨必须具有公益性的本质。公共利益得到维护, 整个社会存在公平、公正、协调和稳定的秩序, 反之则不然。需要强调的是政府所代表的是公共利益, 它本身不应有自己的利益要求, 否则将破坏社会公平。

另外, 现代政府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主要依托, 政府作为个人无法实现利益的全权代表者, 应当被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弥补市场不足的制度性工具。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担负着双项职责:一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引导;而是对政府自身行为的约束。政府维护社会公平地位的确立由它和其他部门相比的特殊性所决定。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私人组织等相比, 政府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目的是向全体公众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 具有公益性, 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其运行依靠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 其行政行为是凭借公共权力的强制性来进行的, 采取层级节制的官僚组织形式进行管理;政府在价值取向上以公平为优先选择的价值标准等。

综上所述, 社会公平实现所依赖的最直接现实力量就是政府。人们设立政府最初的目的就是谋求公平行政。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调控者和分配者, 对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行设定, 对社会不同阶层进行利益和角色的调节, 因而政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权威性力量。尤其当前形势下, 不同利益主体频频出现对立和冲突, 这就要求政府以公正的调节者的姿态出现, 通过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 规范其行为方式, 从而化解冲突, 保护利益, 维护稳定, 实现公平。

三、政府如何承担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

强调政府职能的社会公平取向, 并不意味着侧重从政府的角度去考量社会不公平的现实状况, 分析社会不公平的产生原因, 其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昭示政府必须从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入手, 致力于社会不公平现状的减缓乃至消除, 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应采取的措施。

(一) 健全服务裂政府的职能体系

任何政府均具有双重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毫无疑问, 国家 (政府) 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治统治职能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但这并不能否认其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功能。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 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得以持续下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政府的统治职能将会不断弱化, 而作为社会管理的服务职能将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强化。因此, 由传统的强制性的管制为特征的统治行政和管制行政, 走向以民为本的服务行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而社会发展缓慢,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改革不到位。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管理理念不清, 对经济增长和市场过分迷信, 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建立一个“经济建设型的政府”, 以经济建设为己任, 直接参与市场中的竞争, 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而且政府把大量精力和财力用于促进GDP的增长上, 用于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上的较少, 因而, 公共服务缺位, 导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这也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社会组织不发达的情况下, 要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这就要求政府彻底从经济至上的管理中走出来, 由传统的管理和管制向服务转变, 担当起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的责任。

政府只有树立服务理念, 充实和强化会服务职能, 在诸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扶助、公益事业建设等公共物品的组织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才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二) 完善以社会公平为取向的公共政策

如果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那么追求社会公平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保证, 因此, 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取向。让我国更多的人分享到发展的好处和成果。这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并且贯穿整个公共政策的始终。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社会公平, 但是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公平, 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用制度方式对困难群体的基本权利加以保护, 正是社会公平对市场缺陷的一种补偿。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抽象的口号, 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有政治基础的保障, 即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 必须首先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保证人们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完善民主制度, 建立一种公平的法律政治机制, 达到政策上的公平。

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 在社会公平问题中的弱势群体。根据罗尔斯的正义的两个原则,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 必须符合利益分享的公平机制, 将社会各阶层、集团的利益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或者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时带有倾斜性的, 但这种倾斜性的公共政策要有利于最少受益的群体。例如, 我国在近30年的改革发展中贡献最大、受益最少的莫过于广大农民了, 因此, 当前党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该适当向农村、农民倾斜, 保障农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利益, 取消农业税就是符合罗尔斯社会公平原则的政策表现, 下一步要做的, 应该是制定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了。当然不仅农民, 其他弱势群体, 如城镇、城市中的失业者, 都应纳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对象中, 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

(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民生即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或基本生存状态,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经济刚刚起步, 我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者“经济性政府”的角色, 公共投入的重心在经济, 而非民生, 因此, 改革开放近30年, 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 社会保障却一直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美国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开始构建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英国从1945年也开始建立这一体系。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 2003年人均GDP己经超过了100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字, 从可比价格和实际购买力来看, 我国现在的人均收入己经略超过当时的美国和英国;而从公共财力, 更是远远超过当时的美国和英国。因此, 无论从人均收入的角度, 还是从公共财力的角度, 我们都应当开始着手建立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 既不在于资金问题, 也不在于工作的难度, 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科学的公共财政制度应该体现财政的公共性, 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等事项, 而从竞争性领域、盈利性的领域退出来,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投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 尤其是用于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制。

根据中国二元社会的特点,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其支出大致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城市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由于基础较好, 近年来投入也较多, 现在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现才是重中之重, 是现阶段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重头戏, 也是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保、困有所助, 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力量, 政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社会, 避免社会发展中社会差距过大, 并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责任。一方面社会公平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选择, 这是由政府的公共性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维护社会公平, 政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力量依托。

关键词:社会公平,公共行政,政府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庆东.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实现途径.中山大学学报, 2003, (1) .

[2]周庆行.公共行政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3]马恩选集.第四卷 (2) :116.

上一篇:职业中学教务行事历下一篇:天桥区金色阳光宾馆防盗安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