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答题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华师

2024-04-18

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答题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华师(精选4篇)

篇1: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答题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华师

1.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强化原理):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2.强化原理:

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是控制人的行为。

强化-增强反应发生的过程与手段,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叫强化物。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终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实际教育中教师在强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即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强化学生去参加不喜爱的活动;2要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强化物,强化物的选用要因人而异,因年龄特征而异;3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要即时强化,因为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转为间隔强化。最佳训练组合是:最初用连续强化,然后用定时强化,最后用变比强化。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道德品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他们提出了三个有关道德行为获得基本概念:1抗拒诱惑(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个人将学得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2赏罚控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要运用赏罚培养品德。当道德行为符合预期标准时,给予奖赏,以期同样情景重现时,再出现同样的行为;当道德行为不符合预期标准时,给予惩罚,以使学生由于害怕惩罚而学习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3模仿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班杜拉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他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

2.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与任务):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3.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过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1实际发展水平2潜在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使教学针对适当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状态,学生就能胜任学习任务。教学要提供帮助学生完成最近发展

区发展任务的支持机制。

上述理论的意义:1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皮亚杰提倡“教育从属于发展”的观点,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2教学工作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教学最为紧要的是刺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4.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①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②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③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⑤从他律到自律。

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5.人格发展整个过程分为8个阶段:

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到1岁半)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岁半-3岁)3发展自主阶段(3-7岁)4变得勤奋阶段(7-12岁)5建立个人自我同一性阶段(12-18岁)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7显示充沛感阶段(30-60岁)8达到完善阶段(60岁以后)--理论意义: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上的危机与冲突,帮助学生将危机转化为转机,使之顺利度过每一个阶段。

6.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大学生情绪兴奋高,感染性强;2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3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4大学生情绪的文饰性;5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

7.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人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的核心部分,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自我体验(情感成分)和自我调控(意志成分)。

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认识方面:更加主动自觉,中学时期忙于学业无暇他顾,进入大学才能全力探索自我,关注自我。2自我体验方面: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3自我调控方面: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部分,表现在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有明显的独立性与反抗性,成人感强烈,要求摆脱成人的约束与控制。

9.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体现,是大学生按客观要求对客体我实施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3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己;4引导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10.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与应用。(2)高校还要组织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获得成绩。(3)高校的优秀师资队伍,大量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11.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情境与反应行为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这一学说又称为试误说。

12.桑代克提出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联系律、准备律。

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先行刺激所引

发的反应,操作性行为不取决于先行刺激,而是受控于行为的结果。人类从事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13.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麦克利兰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人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作出决策;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或地理环境,而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2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①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③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5.学习迁移或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和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根据迁移的层次和水平,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4根据迁移作用范围不同,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16.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者的智力水平(;3学习者的态度;4原有认知结构(①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②理解程度③巩固程度);5定势;6学习方法的指导

17.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4引导学生加强练习。

1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19.问题解决过程的特点: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次遇到;2问题解决是通过思维加工、判断与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3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20.杜威的问题解决5阶段模型:1疑难;2诊断;3假设;4检验与评价;5结论

2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问题的呈现方式;3定势;4酝酿效应;5动机与情绪

22.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发现法;2问题教学法;3大脑风暴法

23.动作技能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3动作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4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越完善

24.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运动知识是运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反复的运动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果。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一方面,掌握有关的运动知识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前提。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或在不正确的运动知识指导下练习动作技能,遍无法形成精巧而熟练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结构越复杂,越需要以一定的运动知识为指导。另一方面,动作技能是对运动知识的应用,或者说是运动知识的物化或外化。

25.动作技能的分类:1根据动作技能在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2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则划分为连续的动作技能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6.为什么动作技能不易遗忘?1动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获得的,这里有大量的过度

学习。经过过度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2许多动作技能是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连续任务相对简单,故不易遗忘;3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程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力。

27.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区别:1道德与品德的源泉不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源于个人需要;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的源泉是社会需要;2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只是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3品德与道德的表现方式不同(道德是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并对整个社会关系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则是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等方式表现,并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起调节作用);4品德与道德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则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2)联系:品德与道德也是相互联系互动发展的。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原有品德基础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作基础,就不会有实在的品德。两者既紧密联系又彼此区别。心理学研究虽主要针对的是个体品德,但却不能脱离社会的道德规范,同时,对个体品德的研究又反过来丰富了社会道德,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28.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理论认为:1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逻辑判断能力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不可少的条件,但也是不充分条件;3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

29.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式。三水平: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30.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条评判标准:1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2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3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4有适度的情绪反应;5学习与工作效率高,热爱生活;6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7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1.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问题分类:1心理困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我自概念消极、情绪发展不稳定、人生抉择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都是他们一般心理问题的体现);2心理障碍(处于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之间,主要症状为自我意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等);3心理疾病(生理症和各种神经症症状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诱发因素: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因素;5社会因素

32.大学生心理的障碍与调适(怎样进行大学生心理辅导?)

1学习自卑心理及调适;

自卑是一种自我轻视心理,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学习自卑,总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如别人,处处有低人一等的思想,在学习上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调适时首先要从建立对自己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正确认知开始,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订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既能为自己带来学习的动力又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学而无果的僵局,保证学习上的自我成就感,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动机障碍及调适;

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动机或动机过强。对于缺乏动机的学生来说,首先培养其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专业兴趣;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动机,大学

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会,把社会需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增强学习自觉性,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再次,通过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如强化学习氛围、改变教学方式等从外部推动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动机过强-首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要过分苛求,把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中,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其次,帮助学生转移学习重心,将学习的关注焦点集中到学习活动过程之中,体会学习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及其影响。3学习焦虑心理及调适;

焦虑指担心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和未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与恐惧的情绪状态。首先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消除应试教育留下的心理阴影,掌握大学学习主动权;其次,冷静分析造成学习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不刻意回避、放任自流,要有的放矢,逐一攻破;同时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上过分好高骛远、追名逐利也是造成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最后,平时可采取暗示疗法,帮助自己找到或恢复学习上的自信。

4学习疲劳症状及调适

最直接地调整方法是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开发和利用左右脑以帮助克服疲劳;其次,有意识的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最后,选择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身心舒畅,提高学习兴致和效率,避免嘈杂、脏乱的学习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12章 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设计观: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

两种教学观的关系:1从教学设计的核心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核心,教师依据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结果,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意义建构是教学设计程序的核心。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前者强调教师作用,后者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3从教学评价的中心看,前者注重学生是否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而后者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篇2: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答题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华师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功行为的主管判断这是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2.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带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力量。

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星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井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4.元认知:元认知抚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5.认知策略: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

6.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学而优则仕的信念

7.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8.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9.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

10.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

11.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

12.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13.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的行为方式。(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

14.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15.成就动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20.相同要素说: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21.陈述性知识:这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22.程序性知识:这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它表现在活动中,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它回答“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

23.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个体头脑中全部的观念及其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个体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认知结构是按抽象概括程度依层次组织的,处在结构上层的叫上位概念,处在结构下层的叫下位概念,不同层次的观念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24.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元认知分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25.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

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6.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过程。

27.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因此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28.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是求同,因此也叫求同思维。

29.算法式策略:算法性策略是一种按逻辑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它是一套解题的规则,它能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是一定能使人得正确答案的特定程序。

30.启发式策略:是人根据一定经验,采用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候往往依靠启发式策略。它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它省时省力

31.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考虑到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视了其可变通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现象.(因此,功能固着易使问题的解决受阻。要克服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不断丰富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这样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候才能灵活机智的变通事物的各种功能,发挥其相关功能的作用。)

32.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它是一种表现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自动化特点的身体活动方式。

33.品德: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

34.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35.从众: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从众行为的原因:①不愿意被视为不合群者而被加以非议或排斥;②地位低;③不自信

36.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仅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37.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38.心理过程:强调了这一类心理现象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39.心理特征:指个人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经常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0.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与对客体的意识一样,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41.程序教学:源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42.定势: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次思维操作程序或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思维,遇到类似新问题,仍旧用这一思路去解决。

43.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记忆过程中受到其他信息材料的干扰所致。按起干扰作用的材料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前摄抑制: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继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

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心理学家詹金斯的实验证明这点)

44.知识同化可以有三种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45.高原曲线: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常称之为高原期或者高原曲线

二.补充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2.心理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这一类心理现象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识过程指个人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感觉、知觉、想像、思维、言语是认识过程的不同形式。

4.意志过程是人在改造世界、完善自我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即个人确定行动目的,制定计划,克服内外困难,自觉地调动和支配自己行为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突出地表现在行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5.心理状态-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其稳定性介于心理过程个心理特征之间。

6.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经常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发展:个体从生命开始直到死亡,其间发生的有序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部分。

8.认知发展: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9.社会性发展-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10.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态度体验。

11.归因: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一心理过程就是归因。四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

12.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13.记忆过程: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组与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建立之后,必须巩固下来,保持下来的心理过程

14.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或给定条件和目标之间有障碍,需要克服)

每个问题包含三种成分: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

15.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 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16.问题空间: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状态。

17.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过程。

19.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

20.道德认识,即道德知识与评价,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对己作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在主观判断中,用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等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或者反应。

22.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的能动表现,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自觉地调节行为,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客服一切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23.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打的目的的手段。它是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整合判断。

5.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环境中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在本我之外增加自我成分。(弗洛伊德认为)

6.本我: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在力比多的冲动之下,个体寻求即时的满足,没有任何自制力。

7.超我:个体经过幼儿期,进入了社会化的历程,个体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要受周围其他人的批评和纠正,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支配个体是非善恶的内在动力就是超我。

8.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9.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减少社会堕化的最有效的途径: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 或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工作成果也可以划分给每个学生,这样就不会有人袖手旁观只等着其他人做事情了。

10.心理咨询:就是在特定的咨询环境中,通过咨询双方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人潜能。

11.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12.变式: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篇3: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答题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华师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能积极向上。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整,相互配合,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按照严格的标准,通过多种途径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通过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互派留学生、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信息高速公路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播。(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进而创造文化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

教材跟教科书的关系

教科书不等于教材,教材除了包括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实验指南手册、教学挂图和视听教材等

教育学产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开始,延续到17世纪。(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3)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1)传统教育派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其主要教育主张有:第一,教师中心,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和权威;第二,教材中心,即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第三,课堂中心,即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2)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主要教育主张有:第一,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第二,从做中学,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第三,活动课程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

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的人才又红又专。

(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为人师表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3)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是作为教师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广度和兴趣专长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为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成功,教师还应具备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修养。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

(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等。

(6)优良的身心素质。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往往有助予师生之间建立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推进教学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规律对教学有哪些意义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这些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反复出现,并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弄清这些教学过程的规律有助于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措导我们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学制具有如下特点:

(1)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相联系。

(2)新学制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了许多富有弹性的措施,比如关于普通教育阶段是否设立职业科,中学分段后各校该设哪些科目等,皆“斟酌地方情形”,“视地方需要而定”。

(3)新学制将小学、中学分别按四二、三三分段,每段均可独立设置,有利于普及教育。

(4)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学制中增加了职业教育系统,小学初中阶段按需要增加了职业科目,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按学生个人情况合理分流。

(5)新学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原学制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同时,中学还实行了学分制和选科制,以及优异学生可以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了学生在个性、能力方面的差异。与此同时,新学制在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简述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各自的特点及缺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对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篇4: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答题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华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A 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C 2.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韦纳的归罪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 A 3.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C 4.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A 5.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昌()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A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D 7.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B 8.体现了纵向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A 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做()

A、品德 B、道德 C、个性 D、人格 B 1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份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D 11.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A 12.一般而言,个体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D 13.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

A、权威者 B、告状者 C、指导者 D、协商者 A 14.一个人处理日常生活及其在在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称为()

A、适应性能力 B、社会能力 C、人际能力 D、一般能力 A 15.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B 16.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A、知、情、意 B、认知、情感、动作 C、知、情、个性 D、知、情、人格 B 17.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影响叫()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非特殊迁移 B 18.当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用途,这种现象叫()

A、反应定势 B、功能固着 C、动力定型 D、习惯

B 19.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D 20.对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关系表达不正确的是()

A、课堂管理影响了教学 B、教学影响了课堂管理 C、两者相互发生影响 D、两者基本上不发生相互作用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2分)

1、正强化提高学生的正确反应,负强化降低学生的错误反应。错,正负强化都是提高学生的正确反应。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然后亲自实践这种方式而获得新的行为过程。错。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

3、自我提高内趋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错。认知内趋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4、与别人一起活动总是能够提高行为效率。不一定。有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几种情况。

5、加涅将影响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视作情感。错。加涅将影响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视作态度。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力量。

3、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

4、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由弗拉维尔提出,对认知的认知,即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1、试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如何进行教育。(见P41-42)要点提示: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态度体验。大学生情感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生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第二,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第三,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第四,大学生情绪的文饰性,第五,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何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要点提示: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启示:及时复习。

3、教师如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要点提示:教师要确立“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论述题(20分)

评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启示。要点提示:(见P64)

班杜拉摈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辨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了具体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怎样受环境影响,他区分了两种学习,即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亲历学习是指通过反应结果获得的学习。

上一篇:八月十五中秋节放假通知:中秋加班工资算法下一篇:2024届外语系毕业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