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2024-04-30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精选8篇)

篇1: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目 录

摘要 „„„„„„„„„„„„„„„„„„„„„„„„„„„„„„„2 前言 „„„„„„„„„„„„„„„„„„„„„„„„„„„„„„„3 1 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 „„„„„„„„„„„„„„„„„„„3 2 “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概念及其必须坚持的原则 „„„„„„„4 2.1 „„„„„„„„„„„„„„„„„„„„„„„„„„„„„„„4 2.2 „„„„„„„„„„„„„„„„„„„„„„„„„„„„„„„4 2.3 „„„„„„„„„„„„„„„„„„„„„„„„„„„„„„„4 2.3.1 „„„„„„„„„„„„„„„„„„„„„„„„„„„„„„4 2.3.2 „„„„„„„„„„„„„„„„„„„„„„„„„„„„„„4 2.3.3 „„„„„„„„„„„„„„„„„„„„„„„„„„„„„„4 3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4 3.1 „„„„„„„„„„„„„„„„„„„„„„„„„„„„„„4 4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5 4.1 „„„„„„„„„„„„„„„„„„„„„„„„„„„„„„„5 4.2 „„„„„„„„„„„„„„„„„„„„„„„„„„„„„„„5 4.3 „„„„„„„„„„„„„„„„„„„„„„„„„„„„„„„5 4.4 „„„„„„„„„„„„„„„„„„„„„„„„„„„„„„„5 4.5 „„„„„„„„„„„„„„„„„„„„„„„„„„„„„„„6 5 结论与建议 „„„„„„„„„„„„„„„„„„„„„„„„„6 5.1 „„„„„„„„„„„„„„„„„„„„„„„„„„„„„„„6 5.2 „„„„„„„„„„„„„„„„„„„„„„„„„„„„„„„6 参考文献 „„„„„„„„„„„„„„„„„„„„„„„„„„„„6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以及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现代教学观念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关键词: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主体地位

主导作用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体育训练专业 王殿旭 指 导 教 师 吴 克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以及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现代教学观念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关键词: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主体地位

主导作用 前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外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可不可行成了近年来国内外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多年的实践探索,试验分析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和看法,与专家同行们共勉。1 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既称“注入式”又称“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

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为顺序进行的,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种模式教学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当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不容忽视,但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从备课到教案的实施一切都是教师在活动,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方案被动地执行,尤其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即教师从主观愿望和经验出发,教师讲、学生练,产生错误动作教师给予纠正,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由教师给予评价,只有教师的积极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学生往往只有模仿,没有创造。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即在教师严密地组织下,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学生获得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思考探索问题没有余地,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2 “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概念及其必须坚持的原则 2.1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不足和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提出的。内容是: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等多重原理出发,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潜在性、民主性、全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好组织、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并从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改变单纯用心率、密度等生理学指标来评价任何体育课的思想。

2.2 “启发式”教学概念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2.3 “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2.3.1 长远效益原则: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注重学的眼前效益,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现在,而且放眼未来,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影响学生终身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为学生终身体育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2.3.2 科学合理原则:“启发式”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学生仅凭兴趣和爱好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启发式”教学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模式程序的设计合理,组织、教法灵活巧妙,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适当负荷的运动规律。

2.3.3 学生为主原则:“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展开,教师是配角,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角,起主体作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3.1 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上述 的三个原则。

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设计,首先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该模式明确表明教师在学生 的整个学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试验结果说明 “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体育课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4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削弱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越是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削弱,“启发式”模式的性质则会改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运用时机。4.1 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例如在篮球课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看篮球教学录像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联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4.2 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1):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例如在篮球课的教学过程的主线就是问题启发,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在比赛和练习中的问题,如:“怎样运球过人? ”、“怎样传球不失误?”、“怎样抢篮板球?”、“怎样投篮?”、“怎样以多打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4.3 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切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电流”来比喻投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用“弯弓搭箭” “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4.4 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 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如表2教师在组织B型学生的比赛和练习时要求技术较差的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4.5 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辅以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如在班小组内组织2对1,2对2练习的目的就是要避免传统教法中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枯燥乏味性,通过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的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例:迎面接力跑,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动作)。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运用。5.1.2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5.2 建议

5.2.1 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5.2.2 体育教师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J].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钱铁群.《趣味体育游戏》[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2: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摘要 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是化学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之一。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谈了三点体会:一是把握启发式教学本质特征,树立开放式教学理念;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三是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法 思维能力培养 研究 运用

启发式教学法是最常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着一种科学、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正确把握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拓展智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化学教学要求的核心,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

一、把握启发式教学本质特征,树立开放式教学理念

启发式教学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因其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亦成为教学领域探索的一个永恒课题。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启发、诱导,主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活动、民主相处,教学相长。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要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取活的知识,提高创造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办法来提高学生成绩。四是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创造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一)通过课堂提问训练思维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动思维,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提问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条纽带。通过提问,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还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问题的提出要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得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启动思维。过难,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使学生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那些经过设计好的课堂提问能迅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理论或专题上,引导他们追忆、联想,运用有价值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解答疑难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只有设计的问题具有足够的思维量,坚持运用让学生“翘脚摘果子原则”,甚至“撑杆跳摘果子的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时,主量子数n越大,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核外电子数增多,那么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一次增大,那么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总体趋势,个别例外不做讨论);同一主族,主量子数n越大,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所以从上到下,那么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通过原子半径的变化,那么,同一周期、同一族中电离能、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怎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通过“反问启发”,当学生存在疑问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并不是急于告诉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反问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问题根源。

请看一段答疑对话:

学生:“老师,氦气和水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老师:“他们两个的极性如何?”

学生:“氦气是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

老师:“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学生:“色散力和诱导力” 老师:“氢键什么时候产生?”

学生:“氢遇见出现氧、氟、氮这种带孤对电子并且电负性强的元素时” 老师:“那么,水中有氢键吗?” 学生:“有!”

老师:“那么氦气和水之间存在哪里作用力” 学生:“色散力、诱导力和氢键”

以上回答,教师运用了常用的演绎推理,向学生提出概念,联系对比,层层启发,由于前提清楚,推理正确,使学生自己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活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指出: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其多变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比如在“演示启发”中,通过演示实验激趣,引起学生探索的冲动,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金属纳与水反应教学,紧紧抓住“浮”、“熔”、“游”、“红”等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金属纳为什么浮在水面上?金属钠为什么变成液态小球?小球为什么在水面不停地游动?金属钠滚过的酚酞溶液的水面为何出现红色?”现象激起兴趣,问题产生好奇心理,使学生主动探索得到结论:钠比水轻,故浮在水面上;钠跟水反应放热,使钠熔成液态小球;由于钠和水反应十分剧烈,产生的H2推动小球到处游动;钠跟水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钠,使消有酚酞溶液的水由无色变红色。

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创造了条件。另外,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思维加工过程,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经常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通过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思维方法。要能够灵活运用,还必须经过适量的练习。在练习中重复运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反复强化它们在头脑中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逐步得到巩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而且学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回答能有效的激发思维,从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宝藏”。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人们总是通过比较来认识共性和个性,辨别现象和本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比较启发”法,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相对性和可比性,诸如强弱、大小、长短、高低、快慢等等,都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结论。特别在复习课中,对已学的基本概念,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运用反复训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寻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相似概念比较:

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②电离和电解; ③渗析和盐析;

④同位素原子量、元素近似原子量、元素平均原子量。

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得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继而达而强化思维的能力。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化学能力的核心问题, 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则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好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常用手段是提问,此法简便易行,适用广泛,受到广大化学教师的青睐。经常从不同的角度、形式、方式进行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造力有显著的效果。如,在进行“盐类水解”教学时,当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盐水溶液的酸碱性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不是都显酸性呢?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酸式盐的水溶液一定都显酸性。这时,让学生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CO3、NaHSO3三种盐的水溶液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酸式盐不一定显酸性,此时,教师可趁热打铁紧接着问为什么有的酸式盐溶液显酸性,有的酸式盐的溶液显碱性呢?对此学生脑子里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教师稍加点拨,指导学生从水解和电离两个方面的强弱考虑,通过讨论、分析,就拨开疑雾、水落石出地露出了本质所在。

(二)精心设置课堂实验方法,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而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实验中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伴随变化的各种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处于高昂的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在讲“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时,有意做了点破坏性实验,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固体称量时长时间放在纸片上产生的现象,他们发现纸片会被腐蚀,这个时候就告诉他们,对于固体氢氧化钠的称量,一定要迅速,而且要放在干燥的器皿里;又如在做标准溶液的标定时,可采用酸碱互滴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做酸滴定碱和碱滴定酸的实验,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引人入胜的奇妙现象,立即将学生的情绪刺激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问题:(1)用碱滴定酸的时候,滴定前期指示剂颜色变化是什么样的?(2)随着指示剂不断加入指示剂的颜色有何变化?(3)碱滴加过量后,我们用酸滴定碱,指示剂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这样学生急于弄懂各种现象的原因,激发了求知欲。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酸碱滴定时的指示剂选什么?指示剂的变化范围?从而达到诱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提出扩散性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知识越丰富,越有可能有创见,但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光靠广博、深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备相当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发散性问题来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出的发散性问题,不能限于记忆型的,也不是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而要有创造性的变动型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具有独创性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

如在讲高渗、低渗现象时,举例问同学们,为什么庄稼地里化肥追加的多了会“蔫”。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这类发散性问题的训练,学生就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对问题的实质性把握上,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使他们养成分析、探索、猜想等习惯,积极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发散性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

以上我们对启发教学模式在化学思维培养教学中的应用谈了一些粗浅的体会。随着谈话法、讨论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实验教学,突出形象化、直观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启发式教学法在化学思维能力培养中的运用将有更加生动与丰富的内容。

参考文献

篇3: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1.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 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 坚持上述的三个原则, 提出如下教学过程结构模式。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首先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 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 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 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 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 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该模式明确表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2.按照程序设计篮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并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较。试验结果说明“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篮球教学是科学合理的, 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 并学会合理运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运用时机。

1.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 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 引起联想, 加深思考, 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 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 化静为动, 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表2B型班首先组织学生看篮球教学录像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联想, 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2.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 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例 (1) :前滚翻教学,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 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 哪个容易滚动?”, 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 此时, 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 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例 (2) :表2B型班的教学过程的主线就是问题启发, 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在比赛和练习中的问题, 如:“怎样运球人?”;“怎样传球不失误?”;“怎样抢篮板球?”;“怎样投篮?”;“怎样以多打少?”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 掌握技能, 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切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 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电流”来比喻投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用“弯弓搭箭”, “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

4.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 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 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 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 观察对比, 视觉与动觉对比, 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如表2教师在组织B型学生的比赛和练习时要求技术较差的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 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 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 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5.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 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 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 本身就是一种启发, 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 辅以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如在表2B型班组织的小组内2对1, 2对2练习目的就是要避免传统教法中的教讲, 学生练的枯燥乏味性, 通过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 合理的选择游戏, 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 (例:迎面接力跑, 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作) 。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运用。

(2)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 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 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 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2.建议

(1) 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 体育教师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出更多, 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 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以及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 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现代教学观念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可行, 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篇4: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启发式;主体地位;策略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可不可行成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多年的实践探索,试验分析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和看法,与专家同行们共勉。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1.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上述的三个原则,提出如下教学过程结构模式。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首先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该模式明确表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2.按照程序设计篮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并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较。试验结果说明“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篮球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运用时机。

1.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表2B型班首先组织学生看篮球教学录像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联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1):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例(2):表2B型班的教学过程的主线就是问题启发,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在比赛和练习中的问题,如:“怎样运球人?”;“怎样传球不失误?”;“怎样抢篮板球?”;“怎样投篮?”;“怎样以多打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切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电流”来比喻投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用“弯弓搭箭”,“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

4.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如表2教师在组织B型学生的比赛和练习时要求技术较差的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5.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辅以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如在表2B型班组织的小组内2对1,2对2练习目的就是要避免传统教法中的教讲,学生练的枯燥乏味性,通过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的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例:迎面接力跑,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运用。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2.建议

(1)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体育教师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5: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学校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以体育教学在生理、卫生、心理、社会、教育、教学方法等多重原理为基础,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握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差异性、潜在性、民主性、群体性原则。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体育教师作好组织、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教学尝试及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使我认识到了“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优越性,就此教学模式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忽视,因此在体育

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者和学者的两个积极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突出,那么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削弱,“启发式”模式的性质则会改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 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就实际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和运用时机的体会。

1.1 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利用flash的动感画面启发学生动脑想象,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学习。例如:跳远教学中的落地缓冲,就可以用车轮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车轮想象为无数个点组成,那么车轮着地的顺序为点1,点2,点3…….,因此,在跳远的落地时,脚的着地顺序是关键。

1.2 提出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1):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可以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来形容事理,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目标。

1.3运用形象的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切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弯弓搭箭”,“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可以用实物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如用“皮筋”、“弹弓”、“竹竿”等来比喻投掷项目中的“背弓”。

1.4 参照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

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1.5 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辅以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的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例:迎面接力跑,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动作)。

二、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较的优越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学生的现实健康,而且放眼于学生的体育运动潜力的发展。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方式、方法影响学生的体育认识、态度和行为,为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教学程序上,首先要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必须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起主导、辅助引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较。通过在教学实验的尝试,试验结果证明了 “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是科学合理的,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三、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

(1)“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启发式”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目标。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6: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要在他们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 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设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的过程中获得的, 而不是靠消极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所能获得的。把启发式教学法这一教学思想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学生解决经过他们自己努力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积极探索、主动解决问题。为此, 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用略读的方法去阅读课文, 一般要略读两次, 第一次的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对文章内容有个粗略了解, 第二次的目的是跳越与文章主题无关或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信息和段落而抓住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和段落, 并把这些有关信息摘要记下。在课内讨论时,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改变碰到一个单词查一个单词、抓了单词放了句子的不良学习方法,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判断并掌握处于不同的上 下文中多义词的意义。以fare 词为例, 它在以下三句中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意义: 1.Fare, please, the bus conductor said.句中fare 的释义车票。

2.We join them, obtaining a plate of snacks.This is not the usual disco fare.We have been issued a sort of Pink Napoleon pastry, a scoop of black caviare on a pastry puff and a glass of chocolate milk.句中fare 指伙食

3.If he does indeed step down as prime minister next year-and many Singaporeans are beginning to wonder how will this island fare? 句中fare 释为发展进展, 是动词。

大多数学生虽然熟悉fare 在第一句中的意义, 却不能判断它在第二、第三句中的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在第二句中fare 一词前后出现的几个词组, 如a plate of snacks, Pink Napoleon pastry, caviare, pastry puff, chocolate milk.从上下文中, 学生领悟了fare 在句中的词义。在理解第三句中fare 一词时, 以提问形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幅多年来为人民所信任的国家领导人一旦离任, 人民担心的景象。于是学生们便将fare 理解为go, get on。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潜在能力, 就能在学习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猜词义外, 还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预测。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会从文章的信号中去预测文章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在再往下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去证实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而达到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在文章前,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让他们用自己的话猜测文章内容, 做到对文章可能传递的信息心中有数。通常, 学生们在这一阶段都能开动脑筋, 思想活跃, 各抒己见, 而教师则对学生所作的推测暂不加评论, 对他们的英语表达也只注意流畅程度, 而不是精确度。一些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假设被排斥后, 与文章内容一致的假设则将成为对文章的最后理解储存在记忆里。事实证明, 推测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的有效手段, 因为它暗示学生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何处, 并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可能出现的理解方面的障碍, 从而加速了理解过程, 提高了阅读速度。

篇7: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永州市江永县允山中学 高俊莲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实行启发式设疑、解疑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才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新的地理教材在设计、编排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更新观念,以“启发式”的教学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安排在于“启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意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怎样才能更好实施启发式教学呢?坚持教学活动民主化。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通可以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也能使学生心态开放,敢于张扬,而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永远正确的教师不可能创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第一是变“食指教育”(用食指表示批评)为“拇指教育”(用地理论文

拇指表示赞赏),即放弃习惯性指责,坚持鼓励和欣赏。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少用批评性语句、语气来对待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哪怕是大部分没说对,也要找出那一点点闪光处。即使完全不正确,也赞扬其敢于发表见解,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学生便可在一种心理安全的感受下大胆质疑,大胆畅想,实现互动才有保障。第二是在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用引导、商量、启发质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讨、切磋并互相补充,使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方案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以“启发式”主线的课堂教学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各部分联结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相应的结构产生的,而且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正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根据课堂内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处理好信息的变换,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这样教学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地理论文

1、精彩导入语,创设情境 ——激趣启发式教学。

精彩有趣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好的课堂离不开好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区域”时可以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巧妙的导入,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调动起来,产生了追根问底的探索欲望。

2、建构平台,以文释图——问题启发式教学。

在讲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八年级湘教版),采用图文相结合的设计,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分析、归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步:请学生读教材上的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拨大约是多少米?(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第二步: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我国地势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②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类型,各以什么地形区为代表?

第三步:请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根据它们注入的海洋,说出我国的地势特征决定了许多大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流向对沟通什么方向的交通有利?这样的地势分布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第四步: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长江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地理论文

能资源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通过以上教师的启发提问与学生自己看图、思考、分析、归纳、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我国地势落差大,使许多大河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用图,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达到以图释文,以文释图,图文结合的效果,在轻松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3、巧设疑问,合作探究——释疑启发式教学。

精心的课堂设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提出疑问,这是实施课堂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彩云南国——云南省》这一节内容,可以引起兴趣,培养读图能力、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区别概念,分析比较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云南省为什么称为彩云南国”,“云南省为什么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云南省为什么形成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省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有什么特点?山河分布有什么特点”,“云南省与哪几个国家接壤?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地理论文

手,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会学懂地理知识。

4、活学智用,实践运用——运用启发式教学。

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既然学了“无用”那为什么要学。学生在学习太阳直射和风向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无用、空洞,那么教师可以联系当地房屋的朝向、窗户的大小等让学生观察、体会、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书本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即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生产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注重学法指导,落实“启发式教学设计”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革新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也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相应给予学法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技能。

地理教学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让学生确定重点,分清主次,理顺关系,掌握读图的技巧,学会分析地图所表示的地理特征,所蕴含的地理规律,熟练地将“图变文,文变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地理论文

学习方法往往是潜移默化,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常常就是学生最容易学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板图,学生在课堂、课外也用板图表示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运用图示法,读图能力就强;教师如果善于列表比较,要求学生列表比较不同的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善于运用列表法,比较能力就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运用各种学法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兴趣入手,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启发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趣,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在解疑时,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自悟,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这比断然否定要好得多。

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20度-30度N沙漠地区成为世界最热的地方理由讲得充分,而对赤道地区为什么不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地理论文

提出设疑,启发学生对赤道地区气温状况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课堂上克服“两满”,即满堂灌输、满堂空话。教师讲课必须防止照本宣讲、唱独角戏的现象。避免满堂灌同时必须防止无的放矢随意联系的现象,避免满堂空,不像“地理课”等。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篇8: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2011级篮球普修课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每个班级的人数为3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启发式教学方面的论文, 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启发式教学的相关概况。

1.2.2 数理统计法

实验前, 综合分析了实验需要的原始数据, 保证了实验的公平有效性, 实验后,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

注:T=0.289, P>0.05。

注:T=0.064, P>0.05。

1.2.3 实验法

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 发现启发式教学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处理: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测试和专项技术的评定, 保证两个班级在同一水平线上。

通过表1、2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方面两个班级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确保实验的公平有效性 (身体素质测定有折返跑、摸高、立定跳远;专项技术测定有投篮、运球上篮、传球的评定标准, 其依据是技术评定标准, 见表3)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技术评定标准

(表3)

2.2 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实验后, 我们统计了一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术测试成绩, 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 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 得出结果如表4。

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启发式教学的实验组学生的技术水平明显要高于对照组, 并且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经过T检验后得知, 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对照组成绩要比实验组差。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在实验前期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启发式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注:T=2.36, P<0.05。

(2) 启发式教学更加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意,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课的兴趣。通过它还有助于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到篮球锻炼来体会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3) 启发式教学能够为篮球课堂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的氛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缺点, 并将信息反馈给当事人, 有利于学生改进技术动作。同时, 老师要善于观察, 利用有利时机, 创造性地提出一些篮球技术的练习方式, 使学生在发现和思考中学习。

(4) 启发式教学还可以为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篮球课的学习中, 高度集中注意力, 更快地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效果不是很显著。在篮球教学中, 如何提高全班同学的技术学习水平, 提高他们对篮球的学习兴趣, 建立整体的学习目标, 是我们篮球教师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2 建议

(1)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通过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学习和掌握该项技术。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关键在于如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在教师的指导下, 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在教学中, 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思考问。教学中, 教师应该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意见。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提问、研究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篮球普修课中, 我们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依据,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掌握该项技术。通过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 分析得出在篮球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篮球技术, 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关键词:主动性,启发式教学,运动技术

参考文献

[1]刘献国.关于合理制定排球普修课教学计划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 2002 (3) :29-30.

[2]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 2002.

[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垂直与平行》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下一篇:《巡视利剑》第一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