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观后感

2024-05-05

人格教育观后感(精选8篇)

篇1:人格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观后感 家长看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观后感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观后感

早上7:15,公共频道播出了**老师讲述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进行收看,感悟很多。

“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样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这段话出自于**老师,简洁有力的表明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而我们学生应该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用节目中的话来说,孝敬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在学习方面,首先我们要有兴趣。照样还是用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命乐在其中,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才能完成自己的开发。要知道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孩子应该因材施教,对孩子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充分发挥孩子自己的潜能,如果孩子都变成了一种模式,那学习岂不是太单调了。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式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知道老师在听完讲的这些以后,会不会改变教育方式,换换教育方法。

此外,**老师还通过讲一些小故事来阐述道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对兄弟俩,两人乘船一起到一个大城市卖瓷砖。结果在路上,因为一场大风暴,瓷砖全都被摔成了碎片。哥哥当即就哭得稀里哗啦,而弟弟则很冷静。去那个大城市考察一番后,发现那个城市里有很多地方在装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彻底砸碎,变成一船的马赛克,卖了出去,结果赚了大钱。**老师的四岁的女儿都懂得哭是无能的表现,那我们为何还要在挫折面前只会哭呢?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随之堕落,那是绝对不行的。

又返回到刚开始的地方去,**老师更关心的那个问题“今天的孩子快乐吗?”“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什么是一种生命快乐呢?”显然,不是上很多很多的兴趣班,有很多很多的辅导课,有好多好多的课外题。这些课程,已经在无形之中给我们学生的心理上增添了重大的压力。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之说。

那么,最后总结一下。**老师此次的讲座,主要分为四项内容:第一: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第二: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让正确引导教育。第三: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第四: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总之,此讲座值得一看!

家长看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12月22日上午7:15,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我观看了**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老师说:“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她以其博学、睿智和思辨震慑了我的心。

回顾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有成功,有挫折,也有失败。我觉得孩子虽小,难以理解生命,但是身为父母,总是期望能缩短孩子成长过程中混沌的历程,期望能尽早地对自己、对社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清醒的认识。一个孩子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善通人情世事比他认知知识更重要,滋长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比获取知识和技巧更重要。

通过**老师的讲述和举例阐述,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家长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其实这是我们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好老师和好家长完成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家长的教训。”……

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上,那么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徒劳无功。我会不断努力,与你一同成长,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把爱、信念和美好传递给你以及家人同事、朋友,努力让你身心健康积极,让家庭充满朝气和正气;也在努力做一个善良、朴素端庄、努力向上、热爱生活的母亲,尽可能地让你受到良好的熏陶。

一碗米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一碗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个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孩子阅读、书写……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心里气氛。我们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在人群中去学会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篇2:人格教育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格教育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格教育观后感1

"讲座中我认真学习了于丹剖析的《论语》中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让我从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的,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我们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解惑的,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接受新知。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段,在这一阶段塑造独立自主,不畏艰难,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关爱自己,乐于助人的良好人格,并持之以恒,终生不弃,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生命中是否有快乐相伴,活得是否有尊严。于丹老师关于人格教育的讲解精辟,视角独特,言语生动,摆事实,讲道理,让我们深有感悟。

一、给孩子快乐,给自己快乐,延伸为给全社会快乐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老师,家长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教育他们要出人头地,要成绩好,考高分,与孩子交流最多的也就是学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牢记知识点,不用孩子洗衣服做饭,甚至洗脸水打好,牙膏挤好,孩子除了学习别无二事,成天跟书本打交道,殊不知正是我们过度的“呵护”与“关爱”,却让我们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快乐,遇事没有主见,与人沟通交际能力差,待人接物没有礼貌,等等。

如此包操包办之下,孩子们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他们生命的价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只有适当的放手,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享受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让他们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锻炼,提升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生活自理的素养,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我的开发,更有意思的.去学习,去磨砺,去感悟,去成长,去快乐吧!

二、适当给予压力,增强孩子抗挫折,抗击打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下雨要打着伞为他挡着,刮风要拿着衣服为他裹着,上街要把他牵在手里,怕他摔了,磕了,被车撞了。搞得孩子不敢一个人上街,晚上不敢独自睡觉,不敢一个人上厕所,遇到事情手忙脚乱,乱发脾气,烂耍性子。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坚强不屈,永不言放弃。与人相处融洽,与别人分享快乐,遇事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懂得父母给予是情分而不是本分,做人要诚实稳重,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方向前进。要有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要懂得苦尽才能甘来,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要让孩子学做一只小蚂蚁,为了能搬动比自己体积体重大无数倍的食物,同心同德,齐力协作,慢慢地移动,但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休。这就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同行,风雨共担,心齐力协,目标明确。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曙光的绚烂;只有感受过程的痛苦,艰难,才能享受收获的喜悦,感悟胜利的来之不易。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让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是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里扫个地家长都要找老师论论理,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

人格教育观后感2

今天早上,我和妈妈准时锁定四川经视频道,一丝不苟的收看了著名演讲师于丹老师的讲课,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堂课里,于丹老师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其中最让我有所感悟的是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苹果树下天天很天真的玩耍。大树笑嘻嘻的,每天都等着他来。他摘果子吃,他揪树叶玩。有时候发脾气还在树身上乱刻乱画。但是大树从来也没有生过气,大树就每天都等着小男孩。男孩渐渐长大了,等大树再见到男孩时,男孩却变得愁眉苦脸。大树问男孩:“你怎么不来找我玩呢?”男孩说:“你看,我的同学,每天用钱都能变出许多玩具,我找你玩有什么意思呢?”大树说:“孩子,你不要不开心,我虽然没有新玩具,但你可以把我的果子都摘了,拿去卖掉,这样你就会有新玩具了。”孩子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就把所有果子都摘掉,接着,他便拥有了想要的一切。此后每年秋天孩子都回来摘果子,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当孩子长成了青年,回到树下时,已经结不出果子的老树着急的说:“孩子,你现在书都已经念完,怎么还不高兴呀?”孩子叹口气说:“你看,我周围的人都已成家,而我连娶新娘、盖房子的钱都没有,你叫我怎么高兴呀。”大树说:“没事,你看我有这么多粗壮的树枝,你把他们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孩子就兴高采烈的将树枝砍下来,盖了一座房子。又过了很过年,孩子再来树下的时候,中年的他还是很忧伤,他对老树说:“我总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前途事业,我的同学都漂洋过海去了更远的地方,可我呢?”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吧,做一个独木舟,你就能去远方了。”孩子就把老树干砍了,做了独木舟,离开了这里。过了很多年,这个孩子已经白发苍苍。老树根对他说:“孩子,我已经没有了果子、树干、树枝,你更不会在陪着我了吧?”孩子说:“我该走的地方已经走过了,我该看的东西也看完了,我先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你一起晒晒太阳。”

其实,这棵年老的大树便是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他们就这样从不曾为自己着想,他们的心中装着一个视为珍宝的东西——孩子。做父母的总一心想着自己的儿女,可是,做儿女的却很少关心过自己亲爱的父母。儿女们有的在理想站上车,有的人在孤独站下车,有的人在痛苦站上车,不管结局怎样,却总有一个高大温暖的身影笼罩着我们,他们悄悄打开我们心灵的窗户,将那些悲痛独自承受,没错,那个朴实温暖的身影便是爱你胜过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对你的付出是百分之百,请你回报他们百分之两百的爱。当你在悲伤中时,一定格外想念那个给予你爱的身影,如果有,请大声叫出你的心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人格教育观后感3

12月22日上午7:15,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我观看了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于丹老师说:“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她以其博学、睿智和思辨震慑了我的心。

回顾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有成功,有挫折,也有失败。我觉得孩子虽小,难以理解生命,但是身为父母,总是期望能缩短孩子成长过程中混沌的历程,期望能尽早地对自己、对社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清醒的认识。一个孩子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善通人情世事比他认知知识更重要,滋长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比获取知识和技巧更重要。

通过于丹老师的讲述和举例阐述,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家长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其实这是我们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好老师和好家长完成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家长的教训。”……

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上,那么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徒劳无功。我会不断努力,与你一同成长,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把爱、信念和美好传递给你以及家人同事、朋友,努力让你身心健康积极,让家庭充满朝气和正气;也在努力做一个善良、朴素端庄、努力向上、热爱生活的母亲,尽可能地让你受到良好的熏陶。

一碗米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一碗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个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孩子阅读、书写……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心里气氛。我们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篇3:人格教育观后感

程红兵,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教育学博士, 现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老师把握语文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 提出语文人格教育的理念, 倡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和情感熏陶。 他将语文人格教育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用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独特视角搭建起语文人格教育的智慧屋。程红兵老师常“研”常新, 开创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模式, 打造了一片语文教育的“自留地”。

一、人格教育与语文人格教育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 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形成, 是一种潜在的影响人行为的心理活动模式, 通常由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健康的人格体现为自我内心的和谐发展, 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能够运用自我的智慧和能力获得成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美国兴起的人文主义心理学流派发展而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就主张以学生自己的发展为目的, 发展人的天性、人的个性、 人的潜能, 强调人格至上。

程红兵老师把人格教育定义为“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 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程红兵老师理想中人格教育的标准是具有独立精神和全面发展, 他提出语文人格教育理念, 即“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 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 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启迪学生智慧, 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培养审美情操, 涵养个性品质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优美文段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达到情感上的熏陶;带领学生把握阅读中的逻辑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带领学生开展写作训练以升华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创新能力。语文人格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在师生共创的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能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实现, 成长为一个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人。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培养途径

程红兵老师主张回归原点来思考和探讨语文人格教育的问题, 他坚持“教研相长”, 打破因循守旧的牢笼, 走出经验的误区, 常 “研”常新使他因为一种期待的兴奋而对语文人格教育永葆热爱与真诚,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 开辟了一片语文人格教育的“自留地”。

(一) 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

程红兵老师提倡研究性学习, 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和体验, 收集、分析、加工信息, 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建构, 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 他提出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 提倡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 学习内容是自主选择的, 学习策略是自主调控的, 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 学习过程是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 掌握规律, 获取知识, 调查了解社会, 深入研究, 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 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从语文文本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从文本的探究到对社会的认知,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 形成健全人格。

程红兵老师说:“有经验的教师, 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材料的实质, 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 使他们也能独立做研究, 在研究中发现新知。教师应创设情境, 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他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 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教学态度, 传播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在语文人格教育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将语文教科书上的文化知识转化为修炼健全人格的养料。

(二) 程红兵的语文教学“自留地”

程红兵老师从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走向“建设现实主义者”, 积极践行着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他在班级中让学生每月读一本文化名著, 他发现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 文学感受力在下降, 而“文化积淀太少, 不但学不好语文, 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 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程红兵老师为学生们积累丰富的文学养料, 开展自读体会文学作品, 每节语文课由一位介绍一首诗, 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等活动, 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再创造, 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绪飞扬, 达到文化的积淀、思想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西方后理性主义教育观中提出“教学即生命历程”的观点, 即教学本身是一种生命历程的方式, 对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介于教学活动, 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过程, 一种生命历程的方式, 对学生来说, 教学即生活, 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教学不仅具有知识意义, 同时具有生命意义。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让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过程中, 这个过程是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只有立足于生活过程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创造生命的意义, 积极地去体验生活中的伦理意义与美学意义。他努力将语文学习拓展到生活中, 让学生了解社会百态, 逐步对社会事件发表见解或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是充满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的, 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总是找到他们的闪光点, 积极鼓励、激发潜能, 使他们重获语文学习的自信和生活的自信。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面对应试教育的冲击, 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程式化、机械化, 而程红兵老师在探索语文人格教育的征程上却体现出宝贵的理性精神和新锐力量, 寻找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 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特征的最佳诠释, 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它体现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程红兵老师最大的语文教学艺术特色便是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人文情怀。在阅读教学中, 程老师善于找准切入口进行有效提问, 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 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写作教学中, 创造了程红兵式的典型的“思维作文”教学法特色, 训练学生的多角度、 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思考和想象, 全方位塑造学生的人格。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母语的人, 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把握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 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 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塑造健康人格应当贯穿在语文人格教育的始终,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人。

摘要: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理念, 揭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透过他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文教学艺术, 引发我们对语文人格教育理念的价值与实践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程红兵,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语文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费怡凡.略论程红兵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J].教育理论与方法, 2014.

[4]陈龙.对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的思考[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曹明海, 张庆贞.人格建构与创设生命的文化场——程红兵语文教学智慧[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2008.

篇4:人格教育观后感

关键字:语文、人格、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要加强语文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一、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情感、意志、理性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它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章,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与人生是息息相通的,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发展。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感、意志、理性的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他们难免被宠坏,得不到正确的指引,从而人格方面存在缺陷。我们从为数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中可见一斑。他们误入歧途,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尽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全面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片面地强调学生的“智”,而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这种纯功利的教育无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那必将会导致人情淡漠、社会离异和个人的孤独感,使人变成“单面人”。据报道,近20年来,我国有数十万人出国留学,但学成未归的占多数。他们为何“乐不思蜀”?笔者认为: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人格素质降低;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他们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香车、洋房,而忘记了长城、黄河,忘记了戚继光、林则徐,忘记了《论语》、《史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遗憾。为了不再遗憾,我们有必要亡羊补牢,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只有人格完善了,才会具备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造福于人类。事实上,当今社会上出现的诸如偷盗、贪污、走私等不良现象都是不良人格的体现。党中央一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正体现了对人格教育的重视。

放眼世界,语文教学既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又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世界各国语文教育的共同课题,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日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在其教科书的介绍中说: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通过语文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英国的语文教育也很重视学生的人格陶冶。大家都知道21世纪面临的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正一步步地和世界接轨,我们的教育也要顺应世界潮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语文教学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通过语文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责无旁贷。

三、从四个方面实施中学语文人格教育

1、“爱”的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苏霍姆林斯基语)爱使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使家庭美满幸福,使社会团结进步。它是调和剂,使个体、社会都协调地发展。孔子早就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也。”墨子也提出“兼爱”的思想,不分贫富贵贱地爱一切人。后人更是将“爱”发扬光大。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或爱国家,或爱人民,或爱事业,博大而深沉,他们的人格崇高而伟大。语文课本中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爱心的文章很多,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为例:《金黄的大斗笠》体现了姐弟之间亲人的爱;《散步》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深沉的爱;《羚羊木雕》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爱;《最后一课》体现了对祖国的爱;《我的老师》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爱------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爱,不断地积淀,使他们去爱亲人、爱同学、爱老师、爱知识、爱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学生在付出爱的过程中得到爱的反馈,不断地丰富、提高,其人格自然也会得到提高。他们胸中激荡的是澎湃的爱的海洋,将来才可能是“杜甫”“鲁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之初,性本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以这些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强意志的教育

“只有暂时的停顿,没有失败,主要的是人心中要有坚定的目标,并不断地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们。司马迁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写出《史记》;苏武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不辱使命”;徐霞客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登山运动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征服珠穆朗玛峰。人一旦有了坚强的意志,就豪气干云,披荆斩棘,一路奔向成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制恶的诱惑,一如既往地“善”下去。语文教材和读本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的教育。以人教版初中教科书第二册为例:《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在特殊的年代里饱经摧残,“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但十多年后,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且如此,何况人呢?《愚公移山》中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面对他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都说明人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才有所作为。“学海无涯”“书山有路”都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学生具备了坚强的意志,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会意气风发。

3、自尊心的教育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由自我评价而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毛姆语)自尊会让人发觉自身的不足,会让人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就像一艘搁浅的航船一样永远到不了成功的港湾。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自尊心强的人会洁身自爱,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做人的尊严。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丧失了自尊心的个人,是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个人人格的尊严,才有国格的尊严,从这点来讲,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使学生的自尊心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他们有了自尊心,感情世界会变得丰富、真挚,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习惯。文学家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自尊,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峥峥骨气;当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杀而拍掌欢呼时,鲁迅的自尊心被激发了,他弃医学文,为了拯救国民他呐喊了一生;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一个俄国人讥笑他是“东亚病夫”。他发奋求学,四年后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光。一个具有足够自尊心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中学时代是人的自尊心从萌芽到成型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自尊心教育,健全其人格。

4、自立精神的教育

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需要学会依靠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识上的成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立精神。自立是靠自己的能力学习、生活,是对自己的充分相信,是一种强健的独立精神。现今社会,十岁的孩子不会穿衣,十几岁的人不会煮饭,二十几岁的人不会独立生活,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感慨。究其原因,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立精神。这样的人怎能担当起建设的重任?一味地依赖他人,怎能推陈出新?怎能振兴中华?“六C事件”给我们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如果我国企业拥有DVD的知识产权,那我们怎会受制于人?拥有自立精神就好象人有了脊梁骨,小至个人,可以不用仰人鼻息;大到企业、国家,可以和对方平等地对话。“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至理名言啊。我国独立自主地搞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一步步地向世界强国前进!“靠别人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终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这些民间谚语也告诉我们人要自立。语文教材给了我们很多这样的例子:《记一辆纺车》中延安军民靠自己的双手纺线织布,不仅解决了穿衣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八九岁时就能挑能背,还会种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他的自立精神,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乙己》中孔乙己生活不能自立,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总是人们的笑料,孔乙己的遭遇从反面告诉我们:人要自立。没有哪一个人永远只做孩子,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躲在家庭的屋檐下,早晚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生活就像航海,在波澜壮阔的大海航行,悲壮多于温情,险阻多于顺利。没有自立精神,随波逐流最终会被浪涛淹没。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组织者、策划者,我们应该利用语文教材对他们进行自立精神的教育。

篇5:《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阳城实验小学

(四)于柠漫

今天,我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我的感受很深,因为我看到自己的很多缺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了解一种知识,不好爱好这种知识,爱好这种知识不生命如乐在其中,享受发现。我的学习就是一个活例子,我现在喜欢学习数学,已成为一种爱好,不用下太大力气也能学好,而语文和英语感觉学的枯燥无味,虽然也用力了但成绩总不太好,今后我学语文和英语要象数学一样,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相信一定会像数学一样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取得好成绩。

我们平时要学习和劳动相结合,余时间多做做手工、家务……慢慢培养我们的自立能力,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培训我们的适应社会能力,我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尊重老师,尊重别人,培养我们的团队能力。只有不断注重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才会使我们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还要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两个子“色难”,也就是说:“我们要孝敬家长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给家长们一个好脸色,不要和他们说话时动不动就急。和他们说话时要用一种和颜悦色、好话好说的心态去说。

篇6: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上8:20,南方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我和我爸爸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看完电视后,我们感概良多。

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通过这个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知道了“一个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那么,他的收获远比他的付出多。”我更知道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

这个节目让我感受最深还是节目开头的那个“一碗米的故事”。于丹老师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要因人而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是“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通常说来,加工的时间越短,离米的形态越近,价值就越低;加工的时间越长,离原来的形状越远,价值也就越大。因此,要提升个人的价值,就要善于加工自己,善于开发自己的价值空间。

提升自己的价值,贵在有一颗勇敢的心。米和酒相比,价值不一样。这当中的变化,是经过无数次的发酵、锻造、熏蒸换来的。这与人对待成功的态度一样,只有勇敢地付出,才会有非凡的价值。有些人害怕艰苦的生活、寂寞的付出,不敢面对失败、面对挫折,不愿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只能原地踏步。很多年过去

1了,“米”还是原来的“米”,人还是原来的人。有些人勇于拼搏、不怕困难、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最终脱胎换骨。

开发自己的价值,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俗话说,急于求成则不成。可是,有些人受“快速成功、急速成名”心态的影响,急躁、浮躁、烦躁、暴躁,缺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心胸和境界。一些人没有锻炼成熟,就抢着争名利、找官位。这样的人,即使走上领导岗位,也会因为能力欠缺、素质不够,干不成大事。要想成功,唯有一心一意、精力专注,靠读书生灵气,用学习筑底气,以积淀养才气,让能力胜任岗位的需要。

拓展自己的价值,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泰山不是一天长起来的,人的价值也不是一天就能提升的。从“一碗米”到“一瓶酒”的价值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创意不断的现代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充电,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一个不爱学习、不思进取的人,只能保持“一碗米”的价值。相反,心怀忧患、终身学习的人,眼界才会越来越开阔、思想才会越来越深刻、境界才会越来越高远、价值才会越来越厚实。

篇7:《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天津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我们并把这个内容录下来,反复听了多少遍,于丹老师讲得真好,讲座中图文并茂,理据充足,生动感人,催人泪下,感人肺腹,对于如今的家长,现代的孩子太有必要了,她给家长怎样正确教育培训孩子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交给了方法,给孩子指点了人生的光明道路,拟定了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

回顾我自己教育孩子,有成功,有挫折,也有失败,我有一个女儿,从小我就注重对她的培养教育,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就好学,好奇心很强,她总是不停地发问,见到什么问什么,总要有一个为什么。我做为家长的不是厌烦,而是耐心地一一解答着,这就培训了孩子爱动脑的习惯,我还有意识地陪着孩子去书店,去游乐场,去孩子活动的场所一起活动。她爱看书、画画,也爱动手操作什么,比如帮父母做家务,洗小衣服、袜子、裤头;还会给娃娃做小衣服,学织毛衣„„等等,凡是可以动手做的孩子都想尝试一遍。她喜欢跳舞,我就特意给她报舞蹈班,培养她跳舞,现在她可以跳民族各种舞姿、舞蹈已过八级,在校园艺术节她是领舞的,受到大家的好评。在学业上也是名列前茅,总是不甘心

落后。

在道德培训上我也费了一翻心思。孩子认为是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自己娇惯自己,也有依赖性,有时会发娇,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总爱管着别人,有时也会闹意见,甚至哭鼻子。我通过给她讲故事,有针对性地看电视专题片,到书店购买有针对性的书藉,到小朋友中间去交往,学会帮助别人,理解别人,尊重父母、长辈、老师、朋友,搞好人际关系,逐渐使她懂得了要做事,先要做人。她逐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孝敬长辈,帮父母做事,帮朋友克服困难,主动和小朋友搞好关系,见到熟人热情打招呼,很有礼貌,叔叔阿姨都夸她是个“小大人”。她喜欢扶弱助残,善良,有爱心,知恩图报,懂得感恩,逐渐克服娇骄“二气”。

孩子现在不但学习好,品德也好,在各方面都走在前列,我做家长的也很欣慰。

篇8: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教育,健康人格

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任何时候都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存在”。因此, 任何个体人格的发展状况必然与社会生活相适应, 并被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今天,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乃是人人要具备和谐的人格, 每个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是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否既关系到个体成长和成才, 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一、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时代背景

当前, 从总体上看, 作为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多数都具备着较高的人格素养。他们多数都能积极向上、与人为善, 既具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也具有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既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也具有长期拼搏的干劲与动力。因此, 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感性等两难问题, 并显现出美好的人格魅力。但是, 由于我国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方法还处于滞后状态, 传统人格培养的失效、现实人格培养的失范、理想人格培养的缺失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由于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以致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惘、困惑、烦恼、焦虑和压抑, 明显存在着不健康人格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的迹象。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开展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建没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人格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校开展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掌握人格基本知识的前提, 通过教育他们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地认识人格的重要性以及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 进而持之以恒地锤炼自我、发展自我, 以臻于人格的不断完善。因此, 可以说人格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和全面地发展自我的关键。

首先, 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人格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掌握人格的基本结构、作用, 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一方面, 人格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正确地认识到人格发展的规律, 提高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认识能力, 从而充分了解自我, 不断认识自我, 并对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在面对自我时懂得自勉、自信和自立;另一方面, 他们能够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和锻造更为坚强的意志, 去克服人格完善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不利因素, 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能够变得自控、自尊,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环境的诱惑和干扰, 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自我、保持自我, 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其次, 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省察的过程。自我评价是通过对自己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或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不断扬弃自己的品质。人格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我人格的评价能力, 能够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的表现进行比较, 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 在心理上产生震撼, 并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对人格的已有认识客观辩证地进行自我评价, 积极接纳自我, 使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实践统一起来, 逐渐完善自我人格。

最后, 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发展自我。人格教育能够使得大学生更为自觉而深刻地体会到人格完善的必要性, 在发展自我时能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发展自身各方面的潜能, 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更全面的才干和智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对身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为此, 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 就会更加刻苦认真;在追求崇高理想上, 就会更加坚忍不拔;在完善道德情怀上, 就会更加执著自觉;在艺术修养上, 就会努力做到多才多艺;在保持健康上, 就会更加科学地强健体魄;在与人共处上, 就会更加追求与人为善。

2.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意义。

培养健康人格对于学生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首先,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 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而且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①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人格成长的重要目标。培养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才干、潜力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 对于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努力克服改造, 从而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与作用, 产生努力献身于社会的理想信念, 并提高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其次,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面对21世纪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他们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在“素质教育中应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并和谐发展, 因为知识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 能力是人们由现实向理想飞跃的翅膀, 人格则最终决定着人生的成败。③因此, 培养健康的人格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最后,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④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时代中的先进分子, 是社会中的优秀青年, 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经过数年的大学深造, 他们都将投入到全面建没小康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去, 他们的人格发展到什么程度, 他们的行动能否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这都将关系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他们才能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基本要求

1.明确人格教育内涵。目前, 由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界定的不一致性, 也导致了对人格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有的是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谈人格教育, 从而把人格教育看作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 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有的是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谈人格教育, 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自我。笔者认为, 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追求和塑造真、善、美的人格。具体来说, 高校人格教育, 在内涵上, 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情怀教育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教育、意志锤炼教育、社交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自我保健教育。

2.创新人格教育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看来, 知识在本质上是能动的, 知识的形成既不是主体对外物的简单描摹, 也不是主体内部的主观意向, 而是主体与外界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 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增强受众意识, 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 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 从接受论的角度把灌输教育思想与主体性思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认知目标与情感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 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精神追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亲和驱动力和自我价值感内驱力, 凸显出人格教育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认同感。让学生根据自身思想认识的实际, 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把对人格的内在认知自觉转化为培养健康人

3.更新人格教育理念。当前, 在开展人格教育中也应当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来增强人格教育的实效性。总的来说, 大学生在接受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需要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 希望能够对人格理论、人格发展以及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从而推动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二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意识到的是自我人格的存在, 他们不仅希望在教育中通过自己努力来提升自身的人格, 同时, 也希望别人能够尊重他的人格。三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大多认为人格理论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生的境界和认知历史、社会、自身的能力。因此, 他们希望通过人格学习, 掌握科学的理论, 形成理性的思维, 明确发展的方向, 不断增强自身人格发展的能力与潜力。

参考文献

[1]杨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6)

[2]胡锦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5.1.19

[3]齐爱兰.大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4)

上一篇:元宵佳节祝福语录下一篇:“大厨”的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