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

2024-04-23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精选7篇)

篇1: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

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我们来看看。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1 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这是我刚刚观看完《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感触。

这是于丹老师为我们的讲座,在这次的讲座中分成的四个主题分别是:

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关于这四个主题,于丹老师都用了几个小故事来引导启发我们。其中这个故事,让我感触良深发脾气就会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的亲人很爱他,所以他就娇纵,很爱对人发脾气。为使他能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墙上钉个钉子,随着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有30多个到5个,3个,直到没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但他父亲却让他把所有钉子拔掉,并指着篱笆墙上密密麻麻的钉孔对他说:孩子,你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好样的,但你看看这针孔就像你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在别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永远留了下来。

因为我又何尝不是总爱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受了委屈,把气撒在家长身上。如果说每对别人发一次脾气,就会在别人的心灵上创伤一次,那我不知爸爸妈妈的心灵,是否已因我而遍体鳞伤,但他们依然一如既往地对我好,关心爱护我。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还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于丹老师为讲的这一堂课让人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学习第一,所以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我只要学习就行了。但现在我知道我错了于丹老师讲了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千难万难都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可现在我呢?正好相反,成了父母千难万难到要个我一个好脸色看。可将来的社会上,你已经有了习惯,爱发脾气,可昔日的父母已经变成了同事、上司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可不会将就你。

另一个重要的道理便是抵抗挫折。于丹老师她女儿喜爱的花篮破了,她女儿号啕大哭起来。于丹老师把破篮子用彩纸补起来,竟比原来更好看。她女儿破涕为笑,并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也是我明白的道理。遇到挫折不要紧,可灰心丧气是很可怕的。就算遇到天大的挫折也不算是末日,而是像蝉一样,是蜕变的开端。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2 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观后感 周六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

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

二、于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给予是本份,不给是亏欠。一切都是应得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用古代传统的孝顺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全天还难。简单的一个道理:子女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师的观点还有挫折教育,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融合能力。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所必备的

素质。但是,我们周围的孩子却令人遗憾的发现,他们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有限。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3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电视专题讲座,于丹老师就如何拟定孩子合理的人生目标,及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用实例的方法作了讲解。对于我们平常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还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不是家长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社会成员之一,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教育孩子,重在教他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楷模。家庭是一所没有硬件设施的学校,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从当前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现状看,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失,德育教育成为独生子女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配合学校携扶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之旅。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4 早上7:15,公共频道播出了于丹老师讲述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进行收看,感悟很多。

“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样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这段话出自于于丹老师,简洁有力的表明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而我们学生应该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用节目中的话来说,孝敬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在学习方面,首先我们要有兴趣。照样还是用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命乐在其中,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才能完成自己的开发。要知道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孩子应该因材施教,对孩子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充分发挥孩子自己的潜能,如果孩子都变成了一种模式,那学习岂不是太单调了。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式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知道老师在听完讲的这些以后,会不会改变教育方式,换换教育方法。

此外,于丹老师还通过讲一些小故事来阐述道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对兄弟俩,两人乘船一起到一个大城市卖瓷砖。结果在路上,因为一场大风暴,瓷砖全都被摔成了碎片。哥哥当即就哭得稀里哗啦,而弟弟则很冷静。去那个大城市考察一番后,发现那个城市里有很多地方在装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彻底砸碎,变成一船的马赛克,卖了出去,结果赚了大钱。于丹老师的四岁的女儿都懂得哭是无能的表现,那我们为何还要在挫折面前只会哭呢?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随之堕落,那是绝对不行的。

又返回到刚开始的地方去,于丹老师更关心的那个问题“今天的孩子快乐吗?”“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什么是一种生命快乐呢?”显然,不是上很多很多的兴趣班,有很多很多的辅导课,有好多好多的课外题。这些课程,已经在无形之中给我们学生的心理上增添了重大的压力。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之说。

那么,最后总结一下。于丹老师此次的讲座,主要分为四项内容:第一: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第二: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让正确引导教育。第三: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第四: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总之,此讲座值得一看!

篇2: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电视专题讲座,于丹老师就如何拟定孩子合理的人生目标,及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用实例的方法作了讲解。对于我们平常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还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不是家长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社会成员之一,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教育孩子,重在教他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楷模。家庭是一所没有硬件设施的学校,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从当前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现状看,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失,德育教育成为独生子女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配合学校携扶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之旅。

篇3:小学生人格教育初探

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 人格包括了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赖于“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一、认知明理

认知明理, 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认知明理, 首先, 教师自身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和素养。“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识渊博、德操高尚的教师往往具有独特的榜样作用, 无疑会促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因此,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注意“教学相长”达到“学高为师”的水平。“教育学生不在于你说什么, 怎么说, 而在于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次, 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认识是情感和行动的基础, 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 才会有正确的情感和行为。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幼稚天真。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 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能力, 才能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情激情

以情激情, 是促成健全人格的强大的力量。有了教师的爱, 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通过情感的交往和影响, 以情激情, 达成教育的目标。这一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挚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小学生的情感还不够稳定, 依恋情感十分明显, 他们把教师看成是可以充分信赖的人, 甚至是崇拜的偶像。因此, 教师要把一片真情献给学生, 把爱撒播到教育的全过程, 让学生感觉到、体会到, 以便于情感迁移, 爱教师所爱, 恨教师所恶, 形成与教师相应的道德情感。

2.理解

理解, 是心灵交流的核心, 唯有理解, 将心比心, 才能有真正的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启迪和培养, 必须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以自己的良好道德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感体验。

3.尊重

人格的基础是自尊、自信。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和集体的关怀下健康成长。他们会因此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接受教师的教诲。

三、坚定意志

坚定意志, 是健全人格的保障。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支撑。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 做事就不会半途而废, 而是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 直到实现目标。磨炼学生意志的方法很多:

1.创设自由、宽松的气氛, 锻炼坚强意志

宽松的氛围中, 能培养学生独立奋斗的意志, 有利于孩子自立人格的形成。教学中, 教师不再填鸭式的教导, 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自由地活动, 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建议、鼓励、帮助的作用。

2.创设适当的困难情景, 让学生经受磨炼

如果把顽强的意志品质比作一座大厦, 那么这座大厦是由千百万次细小的成功行为的砖石垒砌起来的。创设适当的困难情境, 告诉学生, 每通过克服困难而完成一次具体行动, 就等于为大厦增添一块砖瓦;相反, 每一次对自己软弱的迁就和对困难的退缩, 都意味着拆除一堆砖瓦。

3.通过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坚强的意志

在榜样的感知激励下, 情感产生共鸣, 容易唤起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 努力改善自己。如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电影电视中的榜样、生活中的闪光事迹与名人的事例、身边的同伴效应等。

篇4:怎么写电影观后感

不少同学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

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首先要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

电影观后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应是引用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看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而《落后就要挨打》一文就很好,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篇5:于丹《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

在无意中看到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作为一名老师的我观看完于丹老师的节目,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

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是否限制了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接受前辈的观念,而是让孩子接受自己发现的结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在追求考试高分的同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让孩子走出学校,走出家庭,去寻找同伴,在人群中发现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之中去建立人格。真正的好老师和好家长完成的的唤醒,而不是灌输,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教训。在学习生活中,自己是否关注过建立孩子的自信呢?

篇6:《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收看了于丹老师的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节目,感受颇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上讲了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对最后一讲十分有感触。

在这一讲中,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于丹老师的女儿喜爱的花篮不小心给弄破了,她的女儿十分的伤心,竟然号啕大哭起来。于丹老师把那个破篮子重新用彩纸补起来,等花篮补好了以后,竟比原来更好看。她的女儿看到了这个更加漂亮的花篮,又重新变得高兴起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感叹:现在新时代的孩子们的抗挫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孩子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哪怕是一点小风小浪对于今天的中小学生来说都可以说是一场暴风雨。前几天,气温下降,到了零下几度,但是教室里开着暖气,并不是太冷。但是,一位坐在暖气旁的女同学,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一直抱怨道:“天气太冷了,让不让人活呀”听了她的抱怨,不仅让人摇摇头,以后的人生之路是多么的漫长,倘若被这点小小的磨练所困扰,那么真正的暴风雨还没有来临,岂不就已经吓破了胆?的确是这样,如今的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下,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迟早我们都会远离他们的,到那时候,我们就像是折了翅膀的鹰一样,是飞不远的。这也就是要培养抵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翅膀变得更硬,翱翔的更远。

篇7:《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曾今无数次和妈妈顶嘴,曾经无数次耍小聪明,因为一点小事一溜烟跑到另一个房间,把门使使得锁上,无论妈妈怎么敲也敲不开。曾经无数次发小脾气,把书扔到一边,呆呆的坐在那里,使劲地冲妈妈喊:“不干了,不干了……”曾经无数次……我每次发脾气都会让妈妈生一次气,往妈妈身上钉过的钉子能数清吗?而每次妈妈总是默默的承受着。在这里,我真诚地向妈妈说声对不起。回想以前,妈妈总是耐心的教育我、开导我,而我却老是不领情、不感恩,反而和妈妈唱反调,认为他总是欺负我。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深深地感受到那时的我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愚蠢。面对妈妈苦口婆心的讲解,我会专心的听讲;面对错误行为,妈妈的教育我会努力地去改正,去理解;面对妈妈给予给我的爱,我会用行动回报这份爱。

上一篇:送十五舅,送十五舅王昌龄,送十五舅的意思,送十五舅赏析下一篇:战争与和平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