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健康人格教育

2022-09-11

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社会需要人格教育。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1 人格的概念

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 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 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 就是健康的人格。这就是说, 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 并且被别人感知, 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 当某人遇险, 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 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 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 分毫必争, 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 无利不图, 社会评价为自私。

2 人格教育的特征

首先, 人格教育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人格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语言, 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 能用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其次, 人格教育着眼于健全人格培养, 更注重认知教育。人格教育把知识获得, 智力发展, 技能形成视作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是人格培养中人认知教育的源泉。再次,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道德”、“品德”同指一种人格特质的价值判断, 且必须通过学习与教育的历程来陶冶形成, 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互动时表现正面的社会行为, 而人的非智力因素, 包括情绪、情感、气质、性质、动机、兴趣等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所以, 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人格教育的独特取向。因此要通过激发学生情感道德良知, 来塑造健全人格。最后, 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人格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认为必须把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放在首位, 坚持启发诱导,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 从而引发学生明理、觉悟和警醒, 由此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3 健康人格的原则

3.1 自我认可原则

自我认可原则, 健康人格对自己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 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或限制因素。

3.2 适应原则

适应原则, 适应环境, 要求在通常的情况下, 对烦恼展现出一种借以安慰的、持续和谐的环境和宽容精神。

3.3 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 对人的关系和事件要保持平衡、灵活和全面的看法。它要求一个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威胁和冲突的能力, 善于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 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的得失, 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 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的得失, 使自己的思想、信息、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与社会要求相符合。

3.4 智慧原则

智慧原则, 对人类知识的基本肯定态度和一种向往、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人格对于社会人体的展示, 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因此, 健康人格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 文盲不可能成为健康人格者。

3.5 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使自己的道路和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特性,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能够进行设想, 选择重点, 作出计划, 并把计划见诸行动。

3.6 团体原则

团体原则, 是指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总是乐于与人交往, 在与人相处时, 对他人持肯定的态度总是多于持否定的态度, 对其所属的团体或群体有一种体戚相关、安危与共同情感, 与人和睦相处, 把自己置身于同他人之间关心的、真实的、信任的关系之中。

4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 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从小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 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例如:注意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减少其依赖性;教育他们爱护一草一木, 爱护环境, 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

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 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 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

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 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 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 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 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 顿然醒悟, 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

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 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 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的影响和感染, 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 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 怎样工作, 怎样为人。可见, 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 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 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 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 正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

总之, 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 并且认真、负责地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生, 使他们都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圆满健康人格的人, 那么我们社会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摘要:在一切教育活动中, 培养学生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 当放置于首要地位。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健康的人格, 人格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关键词:人格教育,思想,品德,情感,无形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承舟.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138~140.

[2] 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0 (6) :5~9.

[3] 陈仲庚, 张雨新.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4] 吴静波, 张洪波.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的内涵[J].教育与现代化, 1999 (4) :67~70.

上一篇:浅谈企业党组织在基层如何发挥根本作用下一篇:爱心教育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