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

2024-04-12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通用6篇)

篇1: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

全麻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由于受麻醉、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减少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全麻术后的早期护理尤为重要。

1.观察生命体征

全麻术后如患者出现呼吸异常(呼吸<10/min或>30/min,呼吸幅度减小)一定要及时处理,以免危及生命。引起呼吸异常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如下。

1.1 舌后坠 全麻后患者容易发生舌后坠阻塞喉咽部,这是常见的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常发生于拔除气管插管后麻醉药、肌松药的残留使肌力尚未恢复者;老年人口咽部组织松弛;肥胖者颈部短。表现为不完全呼吸道梗阻,此时可见呼吸时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有时带有哨音,而SPO2呈进行性下降。出现舌后坠时将患者头后仰,肩下垫软枕或双手托起下颌角,亦可用舌钳拉出舌体,改善通气功能,并给予持续面罩吸氧,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1.2 喉痉挛 浅麻醉情况下,因分泌物、血液或操作刺激声门,引起喉痉挛,导致声门间歇性关闭,出现吸气或呼气时气道不完全梗阻。发生喉痉挛时用面罩持续高压吸氧(5-6L/分),镇静,减少口咽部刺激,减少吸痰次数,必要时可用解痉药或环甲膜穿刺。由于咽喉部受到机械和化学性的刺激,如拔除气管插管、放置口咽导管、吸痰管的刺激及胃内容物的反流等出现的情况。停止对咽喉部的刺激;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采用麻醉面罩加压给氧;对严重者可按医嘱静脉给药,并行加压人工呼吸,本方法仅适用于单纯声带痉挛,而呼吸道有无梗阻者的处理

1.3 误吸 拔除气管插管前口咽部分泌物清理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分泌物反流入呼吸道、拔管时患者躁动、吸痰时刺激或搬动患者导致呕吐也可发生误吸。发生误吸时要安置患者侧卧位,头偏向一侧,用负压吸引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并给予翻身叩背,以利于分泌物排出,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以防止或减轻肺不张,清除吸入性麻醉药,加快清醒过程,提高SPO2。

1.4 喉水肿 麻醉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面色变化,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缓解喉部不适,减轻水肿。遵医嘱静脉给药,预防水肿进行性发展和促进水肿消退。氧气吸入。情况紧急时行环甲膜穿刺或协助医生进行气管切开。由于反复插管等原因可造成喉水肿,首先要调整患者头部的位置,避免气道扭曲受压,吸入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用0.5mg肾上腺素加4ml生理盐水稀释后雾化吸入,可使局部黏膜血管收缩,如情况没有好转,则应考虑重新插管。

1.5 分泌物阻塞 因为麻醉药残留意识未完全清醒,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发生分泌物阻塞时,患者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观察患者面色紫绀。给予快速吸痰,症状缓解后吸氧。1.6 通气不足 常因为疼痛、包扎过紧、过度肥胖引起。给予面罩吸氧,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呼吸方式,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如疼痛明显无低氧血症,报告医生给予镇痛剂,病情许可患者半坐卧位,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通气量,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呼吸运动。

1.7 寒战:

全麻术后寒战是病人于麻醉后苏醒期间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抽动。及时观察给予加盖温暖床被,利用升温仪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持续气流,在患者周围营造一个暖环境,可有效地升高体温,减短寒战时间,同时给予关心并耐心解释,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1.8低氧血症

由于肺泡通气不足,弥散性低氧血症,肺内分流量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寒战,发热,心输出量降低,血容量不足,二氧化碳蓄积造成病人缺氧而出现低氧血症。对于清醒病人鼓励其深吸气、咳嗽,排出口内分泌物。如咳嗽效果不佳,立即手法开放气道吸痰,同时协助麻醉师用简易呼吸器加压面罩给氧,严密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口唇颜色和血氧变化。

1.9苏醒延迟

由于麻醉药物过量,麻醉药物应用不当,麻醉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代谢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苏醒延迟首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维持呼吸道通畅。对因处理及时寻找患者苏醒延迟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心率、静脉血氧饱和度;反复用纯氧冲洗呼吸道,促进麻醉药的排出。避免过度刺激咽部,如放置口咽通气道、反复吸痰,有气管导管的应在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后尽早拔出;减少病人移动,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告诉病人缓慢深呼吸,以减轻恶心程度;严重者遵医嘱给止吐药。呕吐时要采取头低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术区敷料整洁。

2.避免烦躁

烦躁也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各种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切口疼痛92.44%,管道刺激65.77%,尿管刺激11.11%。如护理不当可出现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气管导管、留置针,撕脱切口敷料,发生切口裂开、坠床等,严重的危及生命。引起烦躁的原因及对策:

2.1 切口疼痛 苏醒期切口疼痛是全麻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9],特别是在术毕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较大剂量的纳洛酮类药物后,因较大剂量的纳洛酮可使体内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而立即引起切口疼痛以及快速清醒导致患者烦躁。术中可放置镇痛泵,持续给镇痛药,使疼痛降至最低;也可在术后给予止痛药,一般给予肌注杜冷丁50mg,肌注给药作用时间长且对呼吸影响小,给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多数患者给药后进入深睡眠状态,可能会出现舌后坠。

2.2 导尿管对膀胱及尿道的刺激 是男性患者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全麻手术患者一般情况下均于手术晨行尿管置入术,患者的尿道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术后患者对留置尿管所引起的下腹部不适、尿道疼痛、尿急等不能接受,产生无意识的反射性对抗,甚至将尿管自行拔出。尤其是前列腺肥大、尿道异常的患者,术前反复多次插入,致尿道黏膜损伤,术后患者烦躁更明显。所以在留置尿管时要选用合适的型号,动作轻柔、操作规范,注意勿损伤尿道和膀胱,充分润滑;导管放置的深浅要合适,过深时注水水囊下沉,尿管可直接刺激膀胱三角区黏膜,过浅时水囊卡在尿道内口,而膀胱三角区及尿道内口黏膜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引起疼痛。

.2.3尿潴留:由于全身或椎管麻醉后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药物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手术损伤神经,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机械性梗阻,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原因引起的。

应给予安慰,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和焦虑,采用各种方法诱导病人放松情绪。也可热敷、按摩下腹部膀胱区,刺激膀胱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反射。各种神经反射诱导,如听流水声。

如病情允许,可协助病人坐起,以习惯姿势床上排尿,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用以上方法不能排尿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实施导尿术。

2.4 药物作用 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麻醉恢复期,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而疼痛感觉已恢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可导致中枢抗胆碱综合症,表现为谵妄、思维混乱、烦躁不安等,吸入性麻醉药可增强这种作用。

2.5 呼吸、循环功能不全 全麻术后意识恢复后,由于肌松剂的作用,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有胸闷、窒息感,从而导致烦躁不安。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至关重要,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频率、听诊双肺呼吸音,监测SPO2,有轻度呼吸抑制者,给予持续氧气吸入,严重者再次气管内插管。2.6 管道刺激 术后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胃肠引流管等,患者表现为极度烦躁,如肢体挣扎乱动,双手欲拔管,恶心、咳嗽等。此时评估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可通知麻醉师拔管,如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可派专人守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意外发生。另外要及时观察患者四肢血运、皮肤温度、静脉注射部位等情况,确保皮肤无受压损伤。

3.减少恶心呕吐

出现恶心呕吐,可延长患者滞留时间和出院时间,同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伤口裂开、误吸、窒息等并发症[17],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手术质量。3.1 呕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1.1 患者因素:术后恶心呕吐(PONV)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麻醉等有关[18]。小儿PONV的发生率是成人的2倍,女性呕吐率比男性高2倍。

3.1.2 手术部位:头颈部手术呕吐率为25%,腹部手术呕吐发生率70%,子宫切除65%-77%,耳鼻喉科手术47%。

3.1.3 麻醉因素:麻醉期间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及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致使气体进入肠腔,使肠管扩张、胀气,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局部粘膜组织损伤、水肿等因素均可引起恶心呕吐。3.1.4 手术因素:由于麻醉药物蓄积作用,手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恶心、呕吐。3.2 预防及护理

首先要了解患者病情,对容易出现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更要严密观察和仔细评估,尤其是手术后的几个小时内,个别呕吐可持续48小时。因此要做好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护士要从预防入手,首先要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及吸引器;其次,对术后未清醒的患者,注意保持头一侧,发生恶心呕吐要快速清除呕吐物,彻底清洁口腔,如发生误吸,立即行气管内吸引,以免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生命体症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已清醒的术后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要活动、饮水或饮食,如出现恶心不适,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减轻紧张恐惧心理。除做好心理护理外,到目前为止,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应用止吐药物。

综上所述,全麻术后早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烦躁情绪、恶心呕吐程度,对症处理,护理得当,会有效的避免与手术有关的一系列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篇2: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

护理对策

青海省人民医院 急诊ICU 丁启霞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领域的不断扩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越来越多的被手术患者选择,大部分手术病人术后需尽快苏醒,以便于观察手术疗效及进行护理。但是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和麻醉后并发症,甚至延迟拔除气管插管,必须通过严密观察,综合分析,确定其延迟拔管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如果判断失误或盲目用药,有时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

「1」关键词 全麻病人 延迟拔管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2年8月-12月全麻复苏病人160例。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18-64岁,体质45-75kg。麻醉方法均为静脉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判断苏醒的标准均采用steward评分法。术后复苏超过2小时拔管者为32例,腹部手术12例,骨科手术2例,妇科手术18例。2.原因分析 2.1苏醒延迟

最常见的原因是麻醉用药过量,肌松药的使用,术中输液过

多,寒战等导致呼吸抑制,年龄偏大或大手术均导致意识恢复延迟「2」。

2.2低体温

由于麻醉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术中手术室室温过低,术中大量输液,输血,或术后入重症监护室室温过低,保暖不够,患者发生寒战导致复苏延迟即延迟拔管。2.3烦躁

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切口较大的手术。因为手术后由于气管插管使病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加之残留的麻醉药使病人出现躁动,兴奋等症状

「3」,如果盲目用镇静剂,不但掩盖了疾病本身的症状,而且导致病人意识恢复延迟,延迟拔除气管插管。2.4心理因素

多见于一些急诊手术病人,术前未向患者介绍一些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病人表现为情绪紧张,焦虑,担心手术治疗的效果,因此不能对医护人员的指令作出正确的回应,导致拔管延迟。2.5各种管道的刺激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由于气管插管对鼻甲,咽喉长时间的压迫刺激使得病人无法开口说话,也有一部分病人不能忍受气管插管,加之其他管道如;导尿管,胃管及胸腹部引流管等,均导致病人全身不适,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吞咽及呛咳反射减弱

而延迟拔管或导致意外拔管。2.6舒适度的改变

手术毕竟是一种创伤,加之长时间的被动体位,肢体的保护性约束,有可能影响病人肢体的末梢血运,进而影响病人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导致拔管延迟。3护理对策

3.1综合分析,对症处理

护士应掌握麻醉中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时间,分清是镇痛药、镇静药、肌松药的残余作用,还是病人自身病情所致,如果病人呼吸无力致缺氧烦躁,应分析呼吸无力的原因,遇异常烦躁或症状异常时因及时查血气分析,做综合分析,以便给予对症处理。

3.2 维持正常体温

由于手术中内脏暴露过久,或大量输血输液的原因,大多数病人回监护室后常出现体温过低,寒战,护士应立即给病人采取保暖措施,我科摒弃传统用热水袋保暖,改良用升温仪来保持正常体温,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病人感觉舒适。3.3 切口疼痛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由于麻醉药迅速排出体外,残留在体内的药物效应应低于镇痛阈值,因此病人清醒时多有痛感,对于有止痛泵的病人可追加用量,效果欠佳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止痛剂治疗。

3.4 心理护理

手术结束病人被送至重症监护室复苏,清醒后常因环境陌生,周围人群不熟悉,加之气管插管尚未拔除,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一切感受,加重了病人的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向患者告知手术已经顺利结束。为防止复苏期发生意外,病人需要在ICU病房接受短期的监护治疗,此期不允许家属陪护,待拔除气管插管病情平稳后会安全送回普通病房,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3.5 防止意外损伤

使用麻醉剂后患者在麻醉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明显的兴奋,意识模糊,相应的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加强专人看护,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防止因自行拔除导管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窒息等意外伤害,确保患者安全。3.6 早期拔管,解除约束,促进患者舒适

全麻复苏期间,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恢复状况,争取早期拔管,解除患者保护性约束,必要时更换体位,受压部位进行皮肤按摩,以促进患者舒适。

总之,全麻复苏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在严密监护的同时,必须加强临床症状的观察,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找出原因认真分析,准确用药,争取早期拔管,以减少ICU综合症的发生及意外拔管。参考文献

1.刘雪维,柏亚玲,孟涛等,全麻复苏期患者护理流程。护理学杂志,2011年22期

篇3:断指再植病人的术后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112例, 男77例, 女35例;年龄2~59岁;受伤原因:切割伤95例, 电锯伤13例, 机械性损伤4例。

2 术后护理

2.1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平衡心境

断指使病人遭受两方面的损伤, 即指体损伤和心理损伤。病人多为急症入院, 求治心切, 由于指体残缺、流血、疼痛, 担心忧虑能否成活, 会不会残疾, 自残者常处懊悔、内疚的情结中。针对每个病人具体的心理动态, 及时进行评估,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因病人处于紧张应激状态, 有研究发现:惊恐、焦虑病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增加, 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失调可使外周血管收缩, 诱发血管危象, 因此, 护理人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采取激励式心理护理[1], 主动向患者介绍本院先进的医疗设备, 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例举痊愈病例, 介绍再植手术的特点和疗效, 使之了解手术成功率及主动配合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消除紧张心理, 树立伤后积极的生活信念, 经过上述的心理疏导;病人多能积极的配合治疗, 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的健康心态, 为术后的顺利进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2 严格病房要求

断指后的精神、肉体的创伤, 加上长时间的再植手术, 病人往往十分痛苦和疲劳。术后应为病人安排一个舒适、安静、空气新鲜的病房休息尤为重要。病房内保持室温在20℃~25℃之间, 相对湿度55%~65%[2], 在冬季, 为确保恒定的室温, 病房内备有空调, 电暖气或其他保温设施, 以便随时调节室温。为了便于观察断指再植术后指体的血循环变化及局部加温, 笔者常用40~60w的白炽灯作局部持续照射, 照射距离为30~40cm。病房内定时开窗通风, 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一次进行空气消毒, 室内物品及地面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2次, 严格限制探视陪护人员。再植指血管对烟的刺激性较敏感,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吸烟, 皆可造成吻合血管的损害及痉挛, 从而可导致手术失败, 因此室内严禁吸烟, 包括病房部门及走廊, 夏天室内不宜点蚊香。

2.3 严密观察全身情况, 制定详尽的护理计划

病人手术回病房, 护士应认真接待, 与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 了解手术特点, 病人术中情况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影响手术成功的各项全身因素, 注意病人有无其他合并伤, 警惕血容量不足、创伤性休克、贫血的发生, 及时补足血容量, 观察末梢循环和液体出入量。了解病人有无原发疾病, 比如心脏病, 应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糖尿病的病人应注意控制血糖。总之, 护理人员应充分进行护理评估, 针对护理问题, 严密观察, 为每个病人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 并严格组织实施。

2.4 注意局部血液循环指标的观察

指体温度、色泽、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指腹张力、指端侧方放血试验等指标的观察记录是再植成功与否的关键。

2.5 血管危象的预防及处理

血管危象一般发生在术后72小时内, 术后24小时内多见, 故24小时内每半小时观察病人1次, 24~72小时内每1~2小时1次, 一般1周后渡过危险期。应经常陪同医生巡视病房, 以掌握病情细微变化, 及时处理。注意减少致冷因素的刺激, 术后绝对平卧1~2周, 切忌患侧卧位,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术后3~5天常规使用止痛药物缓解切口疼痛, 对低于室温的液体或血液制品可置于37℃~38℃恒温箱内预热20分钟后再输入体内, 同时禁止在患肢血管上进行静脉输液、抽血等操作, 以免损伤静脉。发生任何血循环障碍迹象时, 均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必要的处理。

2.5.1 动脉痉挛或栓塞 发生动脉危象时, 首先应检查敷料包扎是否过紧, 有无干枯血痂压迫伤口, 张力是否过大, 有无血肿或肿胀[3], 若有发现后立即排除, 同时适当增加室温, 并遵医嘱注射罂粟碱或其他解痉药, 观察20~30分钟后, 血循环仍无改善者, 通知医生进行手术探查。

2.5.2 静脉栓塞:早期可行手术探查, 5天以上发生者, 用指端侧方切开放血及全身肝素化的方法来保持断指血循环平衡, 借以建立侧支循环。

2.6 做好术后三抗治疗

2.6.1 为预防血管痉挛及栓塞, 保持吻合血管的畅通, 术后10天内遵医嘱应用抗凝及解痉药,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潘生丁、阿司匹林及其他药物, 以克服局部吻合口凝血倾向。注意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前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 且静滴过程中严密观察以免发生过敏反应[4]。静滴肝素时, 速度不宜过快, 使其24小时内持续作用,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随时复查出凝血时间, 发现出血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作必要的处理。

2.6.2 扩血管治疗:扩血管药品可以针对发生血管痉挛的各个环节起到解痉的效果, 应严格掌握用药间隔时间、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等环节。

2.6.3 抗生素的应用:伤口感染可致血管吻合爆裂、出血, 影响指体成活。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除严格无菌操作、彻底清创外, 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及时做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是控制感染的必须保障。

2.7 加强巡视, 做好基础护理

由于吻合血管术后1周才能基本愈合, 因此病人应绝对平卧1~2周, 患手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 一般高于心脏5cm, 帮助病人轻柔翻身, 避免患侧卧位, 以防腋窝处动、静脉受压, 影响手指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护士应加强巡视病房, 做好病人生活护理, 主动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 指导并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 鼓励少食多餐, 进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 以满足病人日常需要, 同时预防褥疮、尿潴留、便秘、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断指再植术后功能恢复好坏与致伤原因、离断部位、骨与关节内固定的选择及时间、肌腱修复及功能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使术后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 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为此应鼓励患者首先要有耐心、毅力, 并有克服疼痛的决心, 认真掌握锻炼的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针对病人出院时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与主管医生、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做好出院指导, 定期返院复查或电话咨询。向病人讲解康复锻炼的意义、注意事项, 指导病人饮食调配, 注意个人卫生等, 对患者康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 结果

本组病人一般住院20天左右, 1月后开始进行功能训练, 出院后对112例患者进行随访, 98例完全恢复, 占87.5%;行二期手术者5例, 占4.46%;放弃再手术者7例, 占6.25%;坏死2例, 占1.79%。

5讨论

断指再植术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严格掌握手术应症;第二、术中细致耐心操作;第三、术后加强护理, 密切观, 尤其注意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房条件, 早期观察血运情况, 防血管危象的发生, 根据病情变化,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故强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因此断指再植术后的综合护理与适时宜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 是取得手术成功的保证。

摘要:作者回顾2000年6月—2008年10月112例断指再植病人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特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 重点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做好病房条件的控制, 通过对全身情况的观察, 再植手指血运的观察, 血管危象的预防和处理, “三抗”药物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加强病房巡视及基础护理, 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病人心理状态稳定, 由于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8例病人手指功能恢复完全, 2例再植断指部分坏死。加强断指再植术后的综合护理与适时适宜的功能锻炼及指导, 可为再植手术的成功与功能恢复提供保证。

关键词:断指再植,护理,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何玲君.激励式心理护理对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5) :373.

[2]张浩, 田秋玉.断指再植术后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02, 26 (3) :210.

[3]张琦, 赵春荣.前臂得合皮瓣再造指节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146-147.

篇4: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176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为2个月~8岁。腭裂102例,舌下腺12例,颌下腺11例,淋巴管瘤17例,血管瘤34例。手术使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除两例鼻腔插管外,余为口腔插管,手术过程均顺利。麻醉苏醒期未出现不良并发症154例,占87.5%。各种并发症如下:呼吸道梗阻8例,占4.5%;体温过低6例,占3.4%;苏醒延迟3例,占1.7%;呕吐误吸5例,占2.8%,所有并发症小儿均处理及时,恢复良好,平安送回病房。

2.不良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

2.1 呼吸道梗阻原因:呼吸道梗阻是小儿全麻术后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本次报道发生8例,占4.5%,其主要原因为:①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小儿舌体相对较大,咽部较成年人狭窄,声门下血管淋巴组织丰富。②声门水肿:选择气管导管管径偏大,手术操作经常移动压迫气管导管,术中麻醉过浅,吞咽频繁[2],插管动作粗暴,术后病人躁动未能适时拔管。③颌面外科手术创伤可引起口底、咽部广泛性水肿,组织移位,水肿导致上呼吸道狭窄。④异物梗阻:痰、分泌物、呕吐物及切口渗血不能及时吸引。⑤肺通(换)气量不足:由于小儿呼吸肌发育不全,肺容量小,因此麻醉药物及肌松药残余作用造成呼吸抑制或者通气量不足而导致SPO2下降。

2.2 呼吸道梗阻的预防及处理:

2.2.1 喉头水肿。尚未拔管的患儿应妥善固定好气管導管,观察气管导管的长度,防过深或过浅,掌握气管拔管的时间,留置时间越长,喉头水肿的发生率越高[3]。喉头水肿的患儿拔管前应按医嘱给激素治疗,拔管后雾化吸入减轻局部水肿。

2.2.2 喉痉挛。当吸痰拔管动作不规范,浅麻醉下反复强烈刺激可损伤口腔、气管粘膜,而且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喉痉挛,严重时可发生紫绀,患儿会有烦躁不安、憋气、呛咳等前驱症状,应给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面罩加压吸氧。对于极易发生喉痉挛的小儿发生,应于其清醒后再予拔除气管导管。

2.2.3 舌后坠。小儿未完全清醒而气管导管拔出过早,可因小儿舌体较大,咽腔较小,口底肌肉松弛引起舌下坠,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并有鼾声。护理方法可以采用肩下垫枕,使小儿头部后仰,或者采用托下颌方法,或者改变患儿体位,比如侧卧位,无效时可以舌牵引或放置口咽、鼻咽通气道。

2.2.4 呼吸抑制。紧密面罩进行持续正压给氧是保证氧气的供给最好的办法,必要时应给予上呼吸机辅助呼吸或人工辅助呼吸,保证氧气的供给和有效通气量,必要时紧急气管造瘘。以上呼吸道梗阻导致的并发症在危及小儿生命时需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对于呼吸循环不稳定,SPO2未达到正常,吞咽咳嗽恢复不完全,有呕吐误吸风险以及因口腔结构改变,小儿清醒亦无法自行保持其道通畅的,应密切观察,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2.3 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是指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测腋温<36℃,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竖毛肌收缩,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寒冷。原因:①环境温度的影响:冬季或者手术室的温度偏低,输入液体温度低。②手术的影响:手术时间长,失血较多,手术要求暴露部位较大,导致保温不足。③麻醉的影响:全麻下患儿产热减少,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机械通气增加呼吸性散热,麻醉导致小儿代谢率下降,而且肌肉组织发育不全,导致产热减少,另外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不全而易使小儿术中体温过低。小儿术中体温过低会导致寒战,耗氧量增加,并造成苏醒延迟,低体温还会引起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等不良并发症。处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提高室温到24~27°,盖加温被子,必要用电热毯,用暖风机,使用约50°的热水袋,手术伤口用30°左右的生理盐水冲洗,输入的液体或血液用液体加温器加温到35~37°,低温患儿提高氧流量以改善缺氧症状,必要面罩加压给氧。

2.4 苏醒延迟:全麻停止给药后90min以上意识仍不恢复即可认为全麻后苏醒延迟[4]。苏醒延迟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药物过量,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低体温等,苏醒延迟重在预防。处理为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按医嘱给适当的催醒药,纠正电解质紊乱,看是否有二氧化碳蓄积而及时更换麻醉机的钠石灰,注意受压皮肤的情况,及时按摩或更换体位。

2.5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麻醉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恶心呕吐主要原因:麻醉苏醒期患儿头部运动时对前庭迷路系统的刺激,术中胃内气体储留至胃扩张,麻醉苏醒期吞咽功能恢复,吞入液体、血液达到一定量时会引起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会增加患儿痛苦,影响患儿恢复,呕吐也会造成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等。恶心呕吐预防及处理:符合拔管指征的尽快给予拔管,有呕吐倾向的小儿应采用侧卧位,发生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干净口鼻分泌物,术前访视时交待禁饮禁食的时间及重要性。

3.全麻术后苏醒期常规一般护理

术后准备:急救器材及药品,全麻小儿的吸引用品,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保持室温24~27°,湿度50~60%,冬天备电热毯及暖风机,维持小儿体温于36~37°。固定好患儿四肢,以免躁动坠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Spo2及ETCO2的变化,患儿唇部及皮肤黏膜颜色变化,用手感觉小儿呼出的气流,看胸廓的呼吸运动,观察循环情况如HR、BP、心电图变化,注意液体量的输注,观察膀胱的情况,必要时留置尿管导尿。观察手术部位引流及出血情况,渗血过多或有血肿应及时拆开伤口及时清创止血。体位为仰卧位或者侧卧位,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呕吐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循环良好的患儿低流量给氧。

4.体会

全麻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醉作用并未终止,麻醉药、肌松药仍发挥一定作用,各种保护尚未完全恢复[5],所以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工作很重要。麻醉恢复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医护技术才能适应这种特殊工作的需要,严密检测,细心观察,正确治疗和精心护理,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并发症积极全力处理和进行抢救,使患儿平稳过渡到清醒。

参考文献

[1] 单闯.小儿全麻术后低氧症监测与氧治疗[J].中华麻醉学志,1995,15﹙4﹚:189.

[2] 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4:279.

[3] 尤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喉头水肿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2,27(2):70-72.

[4]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7.

[5] 钟泰迪.麻醉苏醒期病人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儿科住院患儿家

篇5:骨科病人的术后护理

王婷

(宁夏银川国龙医院骨科 银川 750004)[摘要] 目的 综述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的症状的护理方法 方法 广泛查阅有关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技术,解决好骨科病人术后出现的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对于术后病人有重要意义结论 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

[关键词]骨科病人;护理技术;术后疼痛

手术是骨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科病人术后常见表现包括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病人大多起病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关的疾病知识,住院期间需要协助其生活护理及培养自理能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相应术后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护理对策及其取得的良好的临床效果,表明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应用, 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1术后疼痛

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组织或潜在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镇痛是临床常见的医疗方式,对术后镇痛的高度重视是近十年来麻醉学和外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更新。患者对于术后镇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良好的术后镇痛护理方式成为重要的医学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变化.整体化和个性化镇痛护理成为镇痛护理的新模式回[2]。

1.1疼痛的正确评估 评估方法: 临床上通常使用文字描述评分法(VSD)是把一直线等分成5份,每个点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0无疼;:1:微疼;2:中度疼痛;3:重度疼痛;4: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位置全面的评估疼痛应从患者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要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评估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规律及伴随的症状和诱因,观察疼痛过程中患者的表情动作声音以及饮食睡眠情况 客观准确评估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让患者的疼痛及时得到缓解。

1.2疼痛的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 疼痛能增加不良的情绪,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耐心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讲解有 关疼痛的知识,在交谈中让患者感到可依赖和信任,同时倾听患者的主诉,认可其疼痛感受 在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多陪伴患者,稳定其情绪,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心理生理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患者疼痛阈值。

1.2.2对症护理(1)炎症性疼痛: 按医嘱予以消炎消肿止痛等治疗,若炎症已成脓肿时,要及时切开排脓或冲洗,同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2)创伤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是受伤部位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移动时疼痛加剧,要及时进行外固定,限制活动,减轻疼痛,如四肢发生骨折时,要正确实施牵引或石膏外固定,并予以抬高患肢,可得到缓解。(2)组织急性缺血引起的疼痛:立即查找导致缺血的原因,及时处理,如牵引不当,石膏外固定过紧所致的肢体水肿神经功能受损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解除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绷带,调整牵引装置,必要时作切开减压,及时改善组织缺

氧缺血而减轻疼痛。(3)神经性疼痛: 掌握患者的疼痛特点,帮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根据不同的病因予以消炎营养神经止痛治疗的同时,配合理疗康复治疗,解除神经压迫,治疗效果较佳。

1.2.3止痛措施(1)物理疗法: 应用冷热疗法减轻肢体局部疼痛,如组织急性扭伤,应先用冷敷,伤后方可用热敷,要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2)药物镇痛: 此法是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通常采取预防性用药,口服塞来昔布0.2g,每12h一次。1.2.4合理用药 尽量早用止痛药 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预防疼痛的发生或防止它的加重 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也可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身体松弛疗法、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等,这不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药的用药 量减少,有效时间延长 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 患者往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麻醉药易上瘾药物的副作用大以及会延迟切口愈合而拒绝使用,护士应耐心解释,让患者改变观念,解除其不必要的顾虑,顺利配合治疗。2.术后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滞留肠内时间过久,导致大便干硬、排便困难或3 d未排大便者[3]。是骨科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一般为50%-70%,也有报道认为发生率为 90.7%[4],便秘的发生给患者的进食、睡眠及康复带来诸多不利影响。2.1引起便秘的相关因素

2.1.1卧床因素 体位可影响消化系统动力,立位或半卧位有助于排空胃内容物[5],只有饭后走动的患者,进食才能引起直肠或结肠的集团运动,而患者长时间的卧床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骨科卧床患者多为下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由于创伤和手术的原因,患者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加上使用镇痛泵,使患者肠粘膜应激性减弱,肠蠕动反射功能障碍,而引起便秘,有文献将此种便秘称为张力减退性便秘[6]。2.1.2心理因素 骨科患者大部分为外伤所致,患者无思想准备,突然受到创伤,产生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的心理,引起肾上腺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受抑,使胃肠道动力功能减弱,导致横结肠以下肠管发生痉挛,粪便通过困难,并伴有阵发性腹痛,这些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互为因果,从而引起便秘,有文献将在此种情况下发生的便秘称为紧张性便秘[6]。

2.1.3排便习惯及环境的改变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排便是有规律的,并必须在固定的场所进行,而对于骨科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均是急诊入院,未做床上排便训练,加上术后制动时间较长,排便方式发生改变,大多数人不习惯在床上排便,为了减少排便次数而减少饮食及水的摄入,从而抑制正常的便意,产生便秘。

2.1.4术后进食时间 术后进食时间是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的患者及个别医护人员误认为术后由于麻醉作用的影响,早进食患者易发生腹胀,因此进食、进水时间应在6 h的基础上再度推后,从而影响了患者的食欲与胃肠功能的恢复。2.1.5饮食种类不合理 有文献报道,食物的容量、颗粒大小、形状、渗透压、热卡及组成成分的不同,对消化系统的动力有不同的影响。适当的容量可刺激近端胃壁松驰,远端胃壁蠕动,与体液等渗的液体排空最快,脂肪类食物可严重影响胃排空,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有助于增加胃动力,预防便秘的发生。骨折或骨科手术后,人们受一般的饮食观念影响,家属过多的给患者进食一些高蛋白、高脂肪、较油腻的汤类,注重肉食类 及蛋奶类食物的摄人而忽略了蔬菜水果的摄人,从而加重了 胃肠道的负担,使患者出现便秘。

2.1.6知识缺乏 许多患者及家属认为便秘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便秘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不良后果缺乏了解。有调查表明,只有7.2%的患者比较了解便秘的相关知识。2.1.7神经因素 脊椎骨折、骨盆骨折患者,骨折累及到神经,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肠

蠕动减慢或消失,排便无力,从而导致便秘。

2.1.8疼痛因素 创伤、疾病的初始原因或手术,对患者都是一种不同程度的损伤,身体任何部位受到严重创伤产生疼痛时,胃肠道的蠕动和吸收都将受到抑制,从而产生便秘。骨科卧床患者大部是经历了创伤或手术的患者。

2.1.9药物因素 骨折后患者应用的某些药物常有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毒副作用,如环丙沙星、氟奎诺酮类药物等,导致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引起便秘[7]。吗啡类止痛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使大脑对正常排便反射引起的感觉刺激反应迟钝而导致便秘 2.2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对策 2.2.1加强心理护理,减轻紧张情绪 骨折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刺激来源,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对于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护士要对其发生便秘的可能性进行及时评估,对患者的感受、经历要表示同情,对患者的生活给予照顾及帮助,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避免抑制排便,使患者认识到调整生理节奏、稳重情绪,可以消除不良症状。

2.2.2注意术后饮食恢复的时间 术后早期进食是预防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关键。按照早期手术每天所需的能量计算,每天供主食量为150-250g[8],如果术后

绪悲观、抑郁、失望、自卑、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14]。3.1.4当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痛苦煎熬之后,不得不承认伤残的事实,病人会产生依赖性,认为伤残就不能独立生活,一切事情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替代,不肯

进行艰苦的康复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14]。3.2心理康复的护理方法

3.2.1护士的个人修养 护士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技巧和和蔼可亲的态度,饱满的精神面貌,娴熟、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它不但可以 提高病人的情绪,而且还可增加病人康复的自信心。

3.2.2科学的康复手段 对病人进行有关康复知识教育,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自己的伤、病、残程度,树立实事求是、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及时有效地指导病人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骨质愈合,减少和避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3.2.3把心理护理渗透到临床的治疗工作中去 骨科病人的各项操作,如换药、复位、肌注、静脉注射、手术等都会增加病人的许多痛苦,加上生活不便、伤口疼痛,会使病、害怕接受治疗,尤其是长时间连续的静脉滴注,使他们更加难以忍受。因此,护士要与患者多谈心,多交流,使病人了解治疗的目的、意义。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动作必须轻柔、熟练、细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动作,减少病人的痛苦,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

3.2.4尊重病人的人格 对待畸形、残疾者,不可鄙视。护理中不可表现出厌烦、嫌弃、反感或采取生硬的态度。要耐心解释、劝说,和他们聊天,谈家庭、孩子、生活、理想,介绍有成就的伤残人事迹,使他们消除自卑情绪,敢于面对现实,参加社会活动,感觉到自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甚至超过正常人,以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2.5善于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每个病人都会因疾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同一种疾病也会因病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经常深入病房与病人交谈,通过语言交流来掌握他们的内心活动及需求,从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同时提供实际帮助。对情绪和表现反常的病人要加强警惕,千万不可忽视,以防发生意外事故。3.2.6应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促进心理康复:当病人进入肢体康复训练时,护士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对训练中笨拙的动作不可指责,不要急躁,应循序渐进,多给予鼓励、表扬,对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就能消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打消顾虑,增加自信心,从而使病人在一种平静的心态下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4.结论

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技术,解决好骨科病人术后出现的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病人的情绪,主动投入到肢体康复训练中,将可能发生的致残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病人早日重返社会,自食其力,成为能服务社会的人,是骨科术后治疗和护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广秀.胸腰椎前路的手术护理配合[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5):835-836.

[2]吴丹燕,陈楚琴,郭丹铃等.胸腰椎前路的手术护理配合[J].现代医院,2007.7(2):66-67.

[3]殷凯生,殷民生.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1:l.[4]黄明珠,魏泽庆.三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IcU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I,26(4):28.

篇6:乳腺癌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

(一)手术前护理

1.对于妇女而言,乳癌具有双重的威胁性。除癌症带来的恐惧外,切除乳房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意味着易将失去部分女性象征。所以应多关心病人,解除病人和家属对切除乳房后的忧虑,使病人相信术后不但不会影响工作与生活,而且切除的乳房可以重建。

2.妊娠期及哺乳期间病人,立即终止妊娠或停止哺乳,以免因激素作用活跃而加快乳癌的发展。

3.晚期乳癌病人术前注意保持養灶局部清洁,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注意他处有无转移病灶。

(二)手术后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注意血压、心率变化,防止休克发生。胸骨旁淋巴结清除的病人,观察呼吸变化,有胸闷、呼吸困难时,进行胸部查体及X线检查,以判断有无因术中损伤胸膜引起的气胸。

2.伤口护理

乳房切除术后需用胸带加压包扎。如压迫过紧可引起皮瓣、术侧上肢的血运障碍;包扎松驰,易出现皮瓣下积液,致使皮瓣或植皮片与胸壁分离不利愈合。所以应定时调整胸带的松紧度。皮瓣下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持续性负压吸引。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一般术后1~2天,每日引流血性液50~100ml,以后逐渐减少。术后4~5天,创腔无积液,创面皮肤紧贴可拔管。下床活动时,将引流瓶(袋)低于上管口高度。引流管拔除后出现皮下积液,在严密消毒后抽液,并加压包扎。创面愈合后,可清洗局部,以柔软毛巾轻轻吸干皮肤上的水分,避免粗暴的擦洗。或用护肤软膏轻轻涂于皮肤表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干燥脱屑,预防皮肤坏死。

3.患侧上肢康复、训练

手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做腕部、肘部的屈曲和伸展运动,但避免外展上臂。48小时后可下床,活动时应用吊带将患肢托扶,需他人扶持时不要扶患侧,以免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术后1周开始作肩部活动。10~12天后鼓励病人用术侧的手进行自我照顾,如刷牙、梳头、洗脸等,并进行上臂的全关节活动,方法如下:

(1)爬墙运动:面对墙站立,脚趾尽量靠近墙,双脚分开,肘弯曲,手掌贴在墙上与肩同高,手指弯曲渐往墙上移动,直到手臂完全伸展为止,然后手臂再往下移至原来位臵。

(2)转绳运动:面向门站立,绳子一端绑至门上,另一端由术侧手抓住,手臂伸展与地面平行,采用顺时针方向,以画圈方式转动绳子。

(3)举杠运动:由两手伸直握住杆子,相距60cm,再将杆子举高过头顶,弯曲肘部将杆子放在头后方;反方向将杆子举至头顶,再回到原来位臵。

(4)滑绳运动:双手握住挂在悬于头顶上方挂钩上绳子的两端。轮流拉扯两边绳端,使患侧手臂抬高至疼痛为止。逐渐缩短绳子,直到患侧手臂能抬至额头高度。

4.术后并发症防治与护理(1)皮下积液:乳癌术后皮一积液较为常见,发生率在10%~20%,除手术因素外,术后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包扎松紧适宜,避免过早外展术侧上肢。积液要早发现,及时穿刺或引流排出,并加压包扎,防止皮瓣再度漂起。同时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2)皮瓣坏死:乳癌切除术后皮瓣坏死率约10%~30%。皮瓣缝合张力大是坏死的主要原因。坏死初期皮瓣边缘出现表皮下积液,继之全层皮肤变黑、变硬。术后预防皮瓣坏死的主要措施是观察创面勿加压包扎过紧,及时处理皮瓣下积液。坏死的皮瓣常需植皮治疗。

(3)上肢水肿:主要原因是上臂的淋巴回流不畅,皮瓣坏死后感染,腋部死腔积液等。术后要避免在术侧上肢静脉穿刺、测量血压,及时处理皮瓣下积液。通常手术后病人手臂会有轻度水肿,卧床时将患侧手臂抬高能够预防或减轻肿胀。出现明显水肿时,除继续抬高患肢外,可采用按摩患侧上肢、进行适当的手臂运动、腋区及上肢热敷等措施。

5.术后乳房外观矫正与护理

乳房切除后局部外观的改变可通过使用义乳和乳房重建术一矫正。义乳的选择应与健侧乳房大小相似,每日注意清洁,存放时勿受压变形。使用松紧带将义乳固定在内衣上,以免手臂活动时将其扯动。当癌症复发几率很小时,可实施乳房重建术。重建的方法有盐水、硅胶义乳植入术,背阔肌肌瓣转位术,横位式腹直肌肌皮瓣转位术等。

6.综合治疗与护理

放射治疗时皮肤可能发生鳞屑、脱 皮、干裂、痒、红斑等现象,应指导病人做好皮肤护理。以温和的肥皂和清水清洗照射部位,并保持局部干燥。选择柔软的内衣,以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摩擦。不要戴胸罩。局部避免冷、热刺激。化疗病人注意药物副作用对机体的影响。

(三)健康教育

1.由于绝大部分乳癌是由病人自己发现,所以要大力宣传、指导、普及妇女乳房自查技能。每个月定期施行乳房自我检查。停经前的妇女在月经结束后4~7天进行检查为宜。洗澡时站立位对着镜子观察更易于发现肿块。平时检查取直立或仰卧两种姿势,将四指合并,从乳房外周开始,以圆圈状触诊方式,向内移动,直至触到乳头处。或将乳房分四个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以合并的四指移动触诊。也可采用先触诊内周一半,再触诊外周的方式。

2.术后病人按期进行另一侧乳房及手术区域的自我查体,或请医师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病灶,及早治疗。

3.使用雄激素治疗者,会出现多毛、面红、粉刺增多、声音低哑、头发减少、性欲增强等情况,用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使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鼓励病人完成治疗。

4.出院后患侧上肢仍不宜搬动、提拉重物,避免测血压、静脉穿刺,仍要坚持患侧上肢的康复训练。

上一篇:“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阅读答案下一篇:环境地质调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