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调查总结

2024-04-12

环境地质调查总结(共8篇)

篇1:环境地质调查总结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

成果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

成果报告

项目编码:1212011140021 任务书编号:水[2011]01-27-05

水[2012]01-029-002 水[2013]02-022-004 水[2014]02-029-002

工作起止年限:2011-2014年

项目负责人:曹修定 吴 悦 王洪磊 朱继良 报告主编:吴 悦 王洪磊 曹修定 朱继良

报告编写人:吴 悦 王洪磊 曹修定 朱继良 杨 凯 李 鹏

王晨辉 马 鑫 潘书华 杜 鹏 孟庆佳 樊志海 董翰川 付 杰 郭 伟 任 涛 王 璇 李 戍 高振华 展建设 吴 敏 庞丽丽 汪 敏

单位负责人:李文鹏 主管业务负责人:李铁锋

提交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30日

计划项目名称:滇东北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正文目录

前言

第一节

项目概况

第二节

工作简述与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第三节

主要成果 第四节

工作质量评述

第五节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第六节

章节安排与分工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监测预警仪器研发与生产

第一节

群专结合类型监测仪器研发 第二节

群测群防简易报警仪改进 第三节

监测仪器批量生产 第三章

群测群防系统管理软件

第一节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信息网 第二节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系统升级 第四章 群测群防应用示范

第一节 彝良县示范区 第二节 鲁甸县示范区 第三节 大关县示范区 第四节 雅安地震抗震救灾 第五节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

第六节 群测群防技术和设备支撑 第七节 群测群防工作认识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审批目录

审查意见书

中地调(地环)审字[2015]052号 评审意见书

中地调(地环)评字[2015]073号

其他目录

任务书:水[2014]02-029-002 水[2013]02-022-004 水[2012]01-029-002 水[2011]01-27-05

内容摘要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时间为2011年—2014年。项目任务: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地面手段,按1:50000国际标准图幅开展云南大关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等地质环境背景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诱发因素,完成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研制开发简易实用的群测群防监测报警仪器,协助地方政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升云南大关县群测群防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多发区群测群防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已经取得成果如下:

(1)针对已有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形成较为可靠、稳定、高效的系列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

(2)形成一批群专结合的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监测预警仪器,丰富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和手段,有效补充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完成昭通市群测群防监测示范体系建设,为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完成监测仪器设备研发、生产了8.6万套;1:1万工程地质测量60km2;1:2000工程地质剖面测量5km;1:5万地质灾害调查460km2。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调查。

篇2:环境地质调查总结

报 告

安康市国土资源局 2005年12月

安康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编写单位:安康市国土资源局调 查 人:阴军盈编 写 人:阴军盈审 核:巨全锋提交日期:二报 告

(高级工程师)李平录(高级工程师)OO五年十二月

李平录(高级工程师)

前 言

矿产资源是安康市重要资源之一,在全市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矿山企业数量增加,规模的扩大,引发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旬阳选矿厂废水污染曾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暴光;平利县采矿弃渣引发的泥石流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死亡8人);镇坪县采矿弃渣引发的泥石流造成房屋倒塌;白河县硫铁矿采矿造成的河道水质严重染污;紫阳、镇坪县采煤引发的地面塌陷,对当地群众的房屋造成损坏;另外瓦板岩、铁矿、汞矿的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均造成一定破坏。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目前已引发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若不尽快采取相关防范治理措施,将会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当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陕国土资环发[2005]14号文件《关于开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召开各县(区)主管矿山、地质灾害的领导及有关业务人员参加的动员学习培训会,并成立了由市局马合川副局长任组长、市环境科科长、市监测站站长、资金资产科长、各县区分管局长任组员的协调领导小组。各县区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其中石泉、汉滨区还抽调专人,对重点矿山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由于领导重视,各县区均按时完成了调查表的发放、回收工作,并完成了各县区的调查工作总结。

全市共对10个矿山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核查,其中旬阳县有:关子沟铅锌矿、关口镇铅锌矿、庙坪铅锌矿、安康秦巴矿业勘查公司雷家山铅锌矿、陕西汞锑科技公司青铜沟汞锑矿,汉阴县黄龙金矿,宁陕县沙沟磁铁矿,紫阳县祥茂矿业公司瓦板岩矿,汉滨区大竹园石煤矿,镇坪县大河石煤矿。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表247份,回收247份,回收率100%。

一、矿产资源、矿山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安康市处于秦岭褶皱系南部与扬子准地台北缘,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齐全,成矿条件良好。迄今为止,全市共发现各类矿产65种,产地700余处。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种31种,产地70余处。其中汞矿、铅锌矿、重晶石矿、毒重石矿、瓦板石矿、金矿等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优势。具有较好勘查、开发前景的矿产资源还有钛磁铁、钡矿、饰面花岗石、铜矿、钼矿等。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采矿、选矿企业247家,除两个为中型外,其余均为小型矿山企业。按矿产类型分,金属矿山57个,非金属矿山190个,开发利用的矿种32种,采掘业产值2.7亿元,共有各类矿产加工及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车间120多个,年矿业产值11.8亿元。

全市各县区有不同矿种分布,其中金矿主要分布于汉阴、汉滨区、旬阳等县(区)北部,汞矿分布于旬阳、铅锌矿主要分布于旬阳、白河,银矿分布于白河,铜矿分布于岚皋,铁矿主要分布于宁陕,锰矿主要分布于宁陕、石泉、汉阴,石煤矿主要分布于紫阳、汉滨区、平利、镇坪、岚皋,瓦板石矿主要分布于紫阳、岚皋、平利、镇坪,重晶石、毒重石矿主要分布于汉滨区、平利、旬阳。

安康矿产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民间开采砂金,到南北朝西魏时因地产金而臵金州。从新中国成立起到改革开放前,安康矿产业也仅有少量石煤、板材及金的开采。1985年全市矿业产值仅500多万元。真正工业化发展始于九十年代,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矿产业已逐渐成为当地主要工业,也是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矿产业的开发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矿业年产值已超过10亿元。安康发现的矿点较多,但由于交通、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除旬阳外其它九县区地质工作程度均较低,许多矿山仅有矿种无储量报告,目前大多数矿山处于边探边采过程,不能达到规划设计,环保措施全到位。有些矿山企业由于采矿工艺落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全市瓦板石的成品率达不到10%,产生大量弃渣,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社会效益低。

矿产资源是安康的重要资源,矿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不能盲目,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确保全市矿业的发展取得最佳效益。

二、矿山开采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

安康采矿选矿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较多,主要的有弃渣问题,选矿废液排放,地面塌陷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弃渣

本次实地调查核实的10个矿山企业除两个石煤矿山外,其余矿山均不同程度存在弃渣随意堆放问题。问题比较严重的矿山有紫阳县安康市祥茂板岩公司两处矿山,旬阳县关子沟铅锌矿区,旬阳南沙沟铅锌矿区。

1、安康市祥茂公司瓦板石矿山弃渣

经对安康市祥茂公司位于紫阳县城关镇的两处瓦板岩矿山实地调查,该企业存在严重的弃渣问题,吴家坪矿山弃渣堆放在沟道中,将沟道填满,弃渣堆放高程超过50米,累计弃渣量已超过7万方,基本未采取任何挡护措施(见图片1),该弃渣若在暴雨时发生滑塌或泥石流,将直接堵塞主沟道或流入主沟道,直接影响整个紫阳县城供水和下游住户安全。同时该矿山采矿断面高达50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见照片2)。在该企业的另一矿山燕岩矿山,多年 的弃渣基本未进行挡护治理,随意堆放于沟道中,累计弃渣量超过5万方(见照片3),在紫阳这个暴雨多发区极易产生泥石流灾害,该矿山的采矿工作面高度同样超过50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见照片4)。

2、旬阳关子沟铅锌矿区

关子沟铅锌矿区是旬阳县较集中的一处铅锌矿开采区,目前共有采矿企业11家,其中较大的是关子沟铅锌矿、关口镇铅锌矿两家企业。

整个沟道采矿企业的弃渣,均堆放在沟道中,部分企业对弃渣进行简易的挡护治理,在沟道的后半部,弃渣随处可见(见照片5、6),整个沟道的累计弃渣量超10万方,在暴雨时节,极易产生泥石流灾害,对下游沟道两旁的居户、学校,以及矿山自身生产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3、旬阳南沙沟铅锌矿区

南沙沟铅锌矿区有安康秦巴矿业勘查公司雷家山铅锌矿、旬阳庙坪铅锌矿两家矿山企业,两家矿山企业在沟道的采矿点相互交叉,所以弃渣也存在一定交叉,雷家山铅锌矿采矿点多位于沟道后部和沟道两旁较高处,庙坪铅锌矿采矿点多位于沟道低部。整个沟道修有多处拦渣坝(见照片78、9),已拦挡的弃渣量已超过20万方。主沟道弃渣80%已被拦挡。但位于沟道两旁高处的采矿弃渣,拦挡不到位;拦渣坝高度过低,起不到拦挡作用(见照片10、11、12),在暴雨时节容易发生下滑或泥石流,对主沟道中采矿人员的安全和采矿设施及沟道下游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沟口处选矿厂的安全构成威胁。

(二)选矿废液

这次调查的10个矿山企业,采矿企业基本未造成水质污染。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是选矿企业,其中旬阳青铜沟陕西汞锑科技公司选矿所产生废水排入尾矿坝后未循环利用,通过尾矿坝下渗直接排入沟道,每天的排放量约1000方,对河道水质造成污染。汉阴县黄龙金矿选矿后的废水排入尾矿坝后,通过尾矿坝吸附过滤渗入沟道,再循环利用,每天的用水量约100方,但在雨季沟道水涨后,选矿废液将会从沟道流走,对下游河道水质造成污染。

(三)地面塌陷

在调查的10个矿山企业中,有3处矿山发生地面塌陷。

1、汉滨区大竹园煤矿

该煤矿采煤历史久远,在地下形成较大采空区,在山顶处有3个大的塌陷坑,直径分别为40m、45m、20m,下陷深度分别为25m、25m、10-20m(见照片13、14、15、16)。另外在山顶斜坡处有一处地面沉降,面积约5000m,该处有多条沉降裂缝(见照片17、18)。该矿山的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主要是对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一些矿洞无法开采,在强降雨时易引起巷道漏水。另外地面沉降处坡面土体非常松散,在暴雨时极易发生滑坡和坡面泥石流,对下部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见照片19)。

2、旬阳关子沟铅锌矿地面塌陷

关子沟铅锌矿区有一地面塌陷,该塌陷发生于2003年7月,呈椭圆形,长5米,宽4米,塌陷深度5米。塌陷造成村民魏玉良厨房、厕所一起下陷。(见照片20)

3、镇坪县大河煤矿地面塌陷

大河煤矿成立于2001年9月,以前已有人在该区域开采石煤。据当地村民付元栋讲,其承包地2003年7月发生地面塌陷,面积10平方米,地面降深15米,现地面已填平。另据村民陈孝清妻子讲2004年3月、2005年3月其承包地两次出现地面塌陷,面积分

2别为6平方米、4平方米,沉降深度均为2-3米,现已回填。地面塌陷同时造成部分住户墙面、地面开裂(见照片21、22)。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开裂的原因主要是采煤面距地面较近,据当地村民讲,采煤放炮时,地面震感强烈,窗户玻璃时常被振碎。矿山企业也承认确有其事。

三、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效果良好的矿山及治理措施

安康市矿业发展起步较晚,主要为小型矿山企业,企业老板,当地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够,国家投资有限,有些管理措施不到位。整个安康市所有矿山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对采矿选矿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完全恢复。大多数企业只是对弃渣进行简单拦挡或填入废弃的巷道中,选矿企业一般建有尾矿坝而已。

在这次调查的十家企业中,相对做得比较好的有:安康秦巴矿业勘查公司雷家山铅锌矿选矿厂,对已废弃的尾矿坝用耕植土进行覆盖,现已播种小麦(见照片23)。陕西汞锑科技公司青铜沟汞锑矿,在整个矿区基本看不到采矿弃渣,他们将弃渣全部倒进废弃矿洞。尾矿坝采用毛石混凝土修建,比较坚固(见照片24)。另外,所调查的两个煤矿企业均未见到弃渣,均在矿井内对弃渣进行了处理。

四、本次矿山环境调查填表存在问题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对调查目的认识不到位,对本企业采矿选矿所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问题不填或填小,使调查表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矿山企业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没能真正达到摸清全市矿山地质环境基本现状以矿产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目的,对下步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不利。在以后的类似调查中,一定要宣传到位,不能走过场,要监督检查,确 保调查工作的圆满完成。

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安康矿业健康发展

1、加强基础地质工作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全市中高山区占有很大比例,交通条件差,在国家投资勘探时仅对旬阳县作了较详细的普查,其它县(区)工作程度低。安康目前发现的矿种、矿点较多,但缺乏详细的地质资料,许多矿山企业边探边采,不能做到系统规划、系统设计,提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明确方案。这种无计划的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式开采,必将造成对资源破坏性开采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议国家出资,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基础普查工作。

2、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目前许多矿山企业根本达不到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要求,仍在继续开采。对于这类企业我们应该按照《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限期整改,对于拒不执行的,应该吊销其采矿权或探矿权,应该制止“个人发财、群众遭殃、政府买单”不正常现象的继续发生。

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矿业

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引进先进的开采、加工技术和设备,对矿山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矿山企业的回采率和利用率。

4、弃渣、废水的综合利用

加强矿山企业对弃渣和矿坑水、洗矿废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5、加强矿山环境的调查研究

国家应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调查、研究,对先进生产方式、工艺、设备进行推广;研究矿山企业如何在开发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破坏后环境如何恢复等问题,使这项工 作制度化,以提高矿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不达到环保要求的矿山暂时不要开采

对于那些效益低、高污染或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矿种,应限制其发展规模,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

7、收缴环境恢复质保金

对于新办证的采矿、探矿企业,按矿山规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提前收缴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若矿山企业没有按要求对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政府可用这部分钱进行治理。

8、用补偿费治理矿山环境。

篇3:环境地质调查总结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国外城市地质工作发展历程及态势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地质工作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 以德国出版的特殊土壤图用于城市规划为代表。至80年代, 欧洲和北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开展了系统的城市地质填图, 编制了城市1∶10 000和1∶5 000的地质图、地基图和土地类型图, 反映土壤和岩石的自然属性, 图面内容以定性描述为主。90年代以来是国际城市地质工作新的发展时期, 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质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 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也有所创新[1,2,3,4,5]。

纵观国外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工作内容从单纯查清地质条件到涵盖废弃物处置、水土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多目标地球化学、生态地质调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调查研究;对城市地质环境的调查与编图从定性描述深入到定量评价;工作区域从单个城市扩展到城市群地区乃至国土规划经济开发区;技术方法从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为勘探开发服务拓展为多学科、多种先进的勘察、检测、分析技术相互结合, 为多目标服务[1,2,3,4,5]。

1.2 中国城市地质工作回顾及态势

中国的城市地质工作是从找水、供水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在全国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内容主要是查明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掌握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70年代末~80年代, 中国城市地质工作获得了空前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水工环综合调查研究全面展开, 工作区域从单个城市到国土综合开发区、大江大河流域。90年代以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中国城市地质工作越来越多地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 地下水资源研究从地下水资源评价提高到建立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

早期的城市地质工作以工程地质为主,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逐步增加了水土污染的防治、水土资源与建材等矿产资源评价、城市固体废物处置场地选址、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地球物理场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内容, 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探测、固化和复原废物处置污染场地成为城市地质学家的新任务, 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废物污染问题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同时,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以外延式发展为重点转向以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城市建设与管理“快速反应型”为特点的城市地质工作日益加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以GIS为平台的数字化空间数据库和计算机成图、城市三维地质研究已成为现代城市地质工作新的主流工作模式, 并逐步加强基于GIS平台的地质科学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化系统的建设[6,7,8,9,10,11,12,13,14]。

2城市地质调查

某市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经过20年的发展, 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出, 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而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各项基本建设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由于该市的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至今未有指导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大比例尺基础性地质图件, 就城市建设与发展而言, 以往工作提供的资料太粗、具体化不到位、社会应用性 (实用性) 不强。另一方面该市已经过20多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城市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 地质环境不断繁杂化, 对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地质环境进一步认识已显得尤为必要, 在该市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 开展该市地质环境调查是非常及时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查清各种地质环境要素的分布、规模、产生机理基础上, 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合理的解释, 同时也为该市开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2.1 调查内容

1) 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影响面、易损性及对灾害的反应, 建立城市环境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a.进行地质灾害系统的研究, 分析斜坡类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海岸带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河流及水库地质灾害、断裂活动性地质灾害、其他地质灾害的成灾条件、诱发因素、形成机理、发生规律及其生成联系, 预测发展趋势。b.在重点城区和经济发达区开展城市发展及城市化对灾害的脆弱性评价, 以地质灾害风险、影响面、易损性和对灾害的反应四大要素为主线, 研究灾害的共生性, 探索和建立反映地质过程、地质现象大小 (规模) 、频率、速率和趋向的城市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形成对各种城市问题快速反应的能力。c.建立和健全城市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2) 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该市花岗岩分布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2/3, 而花岗岩往往是放射性较强的岩石, 且该市是人口密集之地, 可见放射性调查的重要性。其目的是调查、检测土壤和建筑石矿的放射性元素异常和地面放射性异常程度, 查明放射性异常源, 分析放射性异常的成因, 分析土壤放射性元素异常与岩石放射性元素异常的关系及分布规律。3) 固体废弃物卫生填埋场生态环境调查。以山区为目标, 在区域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对废弃物来源、组成、存在形式、降解性能、填埋方式、填埋后产生的气体、渗出液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调查。4) 地下水污染调查。调查污染源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 主要污染物的类型、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等, 具体包括工业、农业、生活、地表水体排污等污染源的分布、规模及水质的调查。

2.2 建立监测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为预测预报、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最基本的资料数据, 只有有效准确的监测才能实施成功的预测预报和保护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能主动监控区内可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 及时发现并能进行超前预报, 为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该市地质灾害以数量多、类型繁杂、规模小为特点, 使得对该市所有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科学的。根据地质环境的特点, 在相似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起控制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点中, 每一灾种选择有代表性的灾害点进行专业和系统监测, 进而开展相应的示范性研究, 为今后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探索方法和手段, 却是可行的。

3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

GIS系统是搜集、存取、集成、处理、分析和显示定位地球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功能, 其数据库功能包含了空间数据、拓扑关系及属性数据库在内的地理数据库, 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按空间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栅格数据、二维拓扑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三角形不规则网格。该数据库具有能够满足城市地质调查的要求, 体现信息及时更新、动态评价和社会共享服务的功能[15,16]。

1) 实现以Internet和GIS为技术平台的监测区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服务系统。开发基于MAPGIS-IMS (Internet Map Server) 平台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进行地质灾害点的区域分布和主要控制因素图层的管理与分析、地质灾害点的信息查询、编辑、浏览、统计分析等。2) 以监测区地质灾害资料为基础, 选取影响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编制相应的图件, 如:地质灾害分布图、地形地貌图、地质图、工程地质岩土类型图、降雨分布图、植被分布图、人类工程活动图等, 通过数字化仪或扫描仪对其进行数字化、矢量化处理, 使之成为监测区地质灾害信息库中的基础内容。3) 在MAPGIS软件平台上, 将数字化、矢量化后的图件、信息等输入到图形编辑子系统、属性库子系统等进行编辑、管理。4) 结合系统建模需要, 对点信息、空间信息、图件信息等按属性建立数据库, 重点反映地质灾害点的规模、类型、活动性、位置、危害对象等。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现状, 分析研究了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以某市为例, 对该市城市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对所调查的基础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 对今后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篇4: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1.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空间遥感、地位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当前,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1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数字地质图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传统地质勘测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软件系统,借助软件制图成为数字化的地质图,便于相关地质调查人员的信息查阅和使用。在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提升了地质图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但这种模式在是对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改进,属于工具应用方法层次的改变。其使用的软件仅仅调用了图形编辑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当前信息化软件的整体技术优势,对于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性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就整体趋势而言,这种模式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形成更具规模的空间数据库,在充分引入融合数字地形模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2基于RS、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综合了RS、GIS勘测获得的相应区域的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空间地理信息,以此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系统,借助图形处理技术,形成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在改模式的应过程中,在上述数据库内信息的支持下,GIS系统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智能化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专业人员通过预测结果的运用形成相应的地质灾害图或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的水平,在数据规模和分析预测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当前核心技术形式。

1.3 智能化的GIS、RS、GPS整合的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以GIS,RS和GPS三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实现标准化统一性的空间数据和信息处理与使用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该模式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更新,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实效性,智能化GIS系统的功能支持,在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专家级识别处理水平。这种模式是当前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和实验的重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模式的覆盖性必将全面提升。

2.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2.1调查的类型与精度的确定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工作中,相应调查类型的选择与精度的确定是基础性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相应数据和灾害预测结果的应用是以所在区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对于区域建筑物、功能性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调查人员可对区域建筑密集程度、功能性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人口规模等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地质调查对象等级进行划分,从而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相应精度标准,具体的精度标准包括: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等。在确定调查模式和精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指导规范展开调查工作。

2.2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工作是在调查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所在区域可能形成的系列性影响所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生态环境损害和构筑物与经济损害的整体水平,执行标准为危害发生可能性与破坏损失两方面参数。在具体判定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衡量准则为相应灾害的发生几率和与受影响目标的空间距离,而破坏损失则可通过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经济价值和承灾脆弱性判别。对于地质灾害分级,当前行业主要执行依据为:按照《澳大利亚地质力学联合会规定》( AGS, 2007a)进行6个层级灾害划分,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进行4个层级灾害划分,最终结果根据两者进行综合性判定。

2.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选择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完成类型精度设置与灾害分级后,可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调查项目二确定,除去传统的灾害成因、灾害规模以及发生变化趋势外,应包括一下部分数据内容:①达到一定体积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频率;②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滑距和滑速;③承灾体及经济价值;④承灾体时空概率和⑤承灾体易损性。上述信息内容共同构成了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的整体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调查精度与类型确定调查方法。当前,较为通行的调查方法分类如下: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万),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大比例尺(1:2.5万-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详细比例尺(> 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详细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承災体资产评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需要的促进之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要点内容之一。多种新型地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对于经济生产和人员安全的损害,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像源,曾青石,陈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5:98-101.

[2]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3]钮亮.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娄烦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2.

篇5:环境地质调查总结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建设、项目审批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重,为了更好的为城市发展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做好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而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经济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立法的推动,对车辆有害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要求炼油企业生产清洁燃料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2项目概况

2.1.1目的.任务

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与内业综合研究,评价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依据。

2.2水文环境

本区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水资源分区属海河南系淀东DD清南区,区内除存在较大洼淀白洋淀外,还分布有任文干渠、古洋河等较大型的河渠。纵横交错的河流、沟渠,构成了本区灌溉、行洪、排涝网络。

2.3地质环境

第四系(Q):本区第四系厚度一般为400-500m。自下而上分别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

2.4水文地质条件

2.4.1地下水类型

依据调查区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与第三系两大孔隙水类型。依据地下水开采现状、水力联系及地下水动态类型等特征,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可进一步划分为浅层潜水与深层承压淡水。

2.4.2含水层组划分

前人对第四系含水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在远离山前的冲积平原,地层时代与含水层组的关系密切,基本上含水组与地层时代相对应。即第Ⅰ含水组相当于全新统(Q4);第Ⅱ含水组相当于上更新统(Q3);第Ⅲ含水组相当于中更新统(Q2);第Ⅳ含水组相当于下更新统(Q1)。第Ⅳ含水组之下为上第三系明化镇含水层组。

近年来随着第四系不同含水层组内淡水的大量开发利用,传统含水层组的概念已发生了改变。本次工作以目前河北平原含水层组划分办法为基础,考虑含水层水位动态特征、开采利用现状、水化学特征以及本次工作实际需要,将第四系含水层组概化为潜水含水层组(浅层地下水)、深浅层过渡带含水层组(过渡带地下水)、深层淡水含水层组(深层地下水)三大含水层系统。

1.浅层含水组

考虑到区内浅层开采井深度、浅井结构(均为通天花管)、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等储多因素,综合确定调查区内浅层含水组底板埋深50m左右,包括第Ⅰ含水组全部与第Ⅱ含水组上部,属潜水性质,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含水层岩性上部多为粉砂、下部粉细砂,一般无良好的隔水层,通天花管勾通了上下含水层,从而使开采层内水力联系极为密切。水位受开采、降水影响较大,自农灌开始,水位急剧下降,至七、八月份雨季来临,农灌停止,水位能够迅速恢复。

2.深浅层过渡带含水层组

相当于第Ⅱ含水组中下部。该含水层内大部分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g/l,水质较差,不适于饮用和灌溉,含水层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微承压-承压水性质,区内该含水层地下水一般不开采。

3.深层含水组

2.4.3浅水含水层组结构及富水性

浅水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及富水性详见附图2: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炼油质量升级与安全环保技术改造工程环境水文地质勘查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图。

1.含水层结构特征

(1)含水层厚度

调查区内浅层含水层受多期古河道及现代河流变迁、切割影响,其厚度无明显变化规律,总体厚度在8-20m间,平均厚度15m左右。

(2)含水层综合岩性

受北东向河流沉积的影响,调查区内含水层综合岩性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与地貌类型及古河道的分布基本吻合,总体呈北东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含水层颗粒自北西向南东呈粗、细、粗、细、粗、细有规律变化。按不同综合岩性,调查范围内可分为三个类型区:以细砂为主区,以粉砂为主区、以粉土为主区。

2.4.4深浅层过渡带含水层组结构特征

依据本次工作需要,该含水层组主要介绍其底板埋深、粘性土层总厚度。

1.底板埋深

依据工作需要,本次工作对过渡带粘性土层厚度进行统计。经统计,全区粘性土层总厚度较稳定,多在40-60m间,平均厚度50m左右。其厚度在空间上无明显分布规律。

2.4.5深层水含水层组结构及富水性

1.含水层结构特征

(1)含水层综合岩性

调查区内深层水含水层综合岩性较简单,仅有以细砂为主区和以粉砂为主区两种类型,空间上呈北向东展布。

以细砂为主区:分布于市区中、西部以北地区,分布面积最小为80km2。

以粉砂为主区:分布于以细砂为主区以外区域,分布面积最大为320km2。

(2)含水层厚度

调查区内深层水含水层厚度多在50-70m间,其次为30-50m,局部地区小于30m,其空间展布整体呈北东向。

2.富水性

2.5地下水资源均衡计算

依据前述深、浅层地下水水位与开采量调查,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研究,以往及本次水文地质试验,合理确定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按丰、平、枯三期分别进行深、浅层地下水均衡计算。

2.5.1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小于总排泄量,补排差为422.09×104m3。

2.5.2深层地下水

2.6主要结论

2.6.1含水层组的划分

依据含水层水位动态特征、开采利用现状、水化学特征以及本次工作实际需要,将区内含水组划分为:潜水含水层组(浅层地下水)、深浅层过渡带含水层组(过渡带地下水)与深层淡水含水层组(深层地下水)。

2.6.2浅层含水层底部隔水层特征

浅层含水层底部隔水层顶板埋深变化较小,以40D45m深为主,局部有小于35m和大于45m分布区。隔水层厚度多在3-15m间,全区平均厚度9m左右。

2.6.3地下水流场特征

浅层水:在西北部北辛庄乡,由于浅层地下水开采强烈,形成了以北辛庄乡为中心的调查区内最大的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其周边地下水向漏斗中心运移。中心区浅层地下水亦受到北辛庄降落漏斗影响,地下水自南东向北西流向漏斗区。在调查区西南部一带,浅层地下水开采量较少,地下水位较高,浅层地下水以此区域为中心分别向北西、北、北东、东、东南向径流。

深层水:受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地下水均由调查区周边向西环路的思贤村DD长洋淀DD油田区南小征一带低水位中心汇集。厂区位于任丘市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北侧,地下水自北东向南西径流。

篇6:地质环境会议总结

按照吕厅长的指示,由我代为作会议总结。现在,我就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和会后有关工作简要讲以下几点。

一、会议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开了一天半,会议内容非常丰富,议程安排非常紧凑而又富有成效。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部地质环境司陶副司长和省政府办公厅叶处长专程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吕副厅长受党组委托为会议作了工作报告;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向大会分别介绍了近几年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方面的基础工作成果;南昌市、赣州市、吉安市、上饶市、九江市国土资源局和庐山国土资源房产管理局等6个单位,在大会上介绍了几年来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典型经验与体会;省厅地质环境处还就地质环境管理业务要求方面作了介绍。通过一天半的会议,至少有以下三点收获和共识:一是,通过这次会议,全面、客观的总结了最近四年来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成绩、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应该说,这几年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成绩是明显的,也取得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的肯定,这是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改进、创新,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我们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认识到当前全国和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新任务。通过陶司长的讲话和吕厅长的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很快,可以说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前几年是以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为突破口,推进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今后一段时期则是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推进的新时期。形势是可喜的,今后的任务是繁重的,然而工作也是大有可为的。

三、专业介绍,拓宽思路。

这次会议是全省国土资源机构改革后的第一次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会议为此专门安排有关全省地质环境基础工作三个专题介绍和地质环境管理业务介绍。通过这些介绍使与会人员进一步了解全省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及防治、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及其防治的调查研究最新成果,了解有关管理方面的一些新的要求,对于我们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做好工作无疑将大有帮助。因此,可以说这次会议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收获很大。

四、工作报告的重要性。

关于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这次会议的总精神,集中体现在吕厅长的工作报告之中。吕厅长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我省近几年地质环境管理的成绩与基本经验,分析了全国和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地质环境管理的八项工作任务,是今后几年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深入领会的基础上,认真传达和贯彻执行。在贯彻中,我认为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工作报告中“三条基本经验”和一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作法,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这些经验和体会,可以说是我省自大灾以来七年的经验总结,得之不易。

五、细致研究,深入贯彻。

报告中提出的八项工作任务,既有中远期的目标与要求,也有近期的`具体任务,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建议各市、县与会人员回去后,及时将这次会议的情况和主要精神向局主要领导和局领导班子汇报,并研究提出贯彻意见。

六、有序有效地管理与落实。

关于XX年地质环境管理的几项具体工作XX年的工作在吕厅长报告中已作了全面部署。这里只说几件事:

1、XX年各地地质环境工作计划。各地应根据本次会议精神及时作出安排,不必等到省厅计划下达后再安排。省厅会有一个安排意见,但主要内容与吕厅长工作报告的中的安排意见不会有大的变化。

2、要切实做好XX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公布工作。XX年汛期气象趋势预报还没有出来,但根据有关媒体报导近几年厄尔尼诺现象又将出现,各地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要抓紧抓好。另据有关消息,国家突发性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出台,估计省政府将很快发布全省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地要抓紧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争取在XX年地灾应急工作中得以实施。

3、今年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市、县,要认真抓紧完善恢复治理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编制,做好项目实施的管理、抓出实效来。

4、今年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年检工作即将开始。各地要按要求做好水源地保护的检查、监督,并配合做好水源水样采取工作。

我们这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宜春市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他们为这次会议筹备、会务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省地勘局温汤山水疗养院领导和职工为会议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春节将至,祝全体与会领导和同志们春节愉快,全家欢乐,万事如意。祝全省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20新的一年中,在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 巢志众

篇7: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总结

为了切实落实好《***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省厅组织研究制定了《***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要求》。我们根据编制要求的内容与县一级国土厅进行了协调,在***2003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核实与调查工作。现将工作任务与取得的成果汇报如下:

本次工作有2个人参与,4月17日到达***,4月18日早上组织培训,下午赶往***。4月19日在***国土资源局支持下进行野外踏勘至4月22日结束共持续4天。4月23日早上在***国土资源局进行工作汇总和收集相关资料。野外踏勘涉及7个乡镇,对各个乡镇2003年已统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实,特别针对危害程度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新整理,更新数据,然后填地质灾害核查记录表。以及针对2004年至2011年期间新增加的的地质灾害点先确定其灾种,然后填地质灾害点野外调查表。

此次工作取得的成果:***共调查 20 个地质灾害点,其中8个新增点,12个核实点。其中有6个需工程治理,2个需搬迁避让,3个延续工程治理。

本次工作得到***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的***大力支持,在四天时间内,***涉及到的险情大,灾情大需要进行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的隐患点,我们一一走到,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对于工程防治类项目,初拟订工程方案、估算工程量和资金数额;对于避灾搬迁类项目,先确定有无搬迁条件,有搬迁条件的列入搬迁计划,搬迁费用暂参照当

地民政部门因灾搬迁补贴标准计算。对已有防治工程进行现场调查评估。主要是因为先前实施的一些治理工程项目,可能由于设防标准偏低、工程不配套、维护管理措施跟不上等原因,造成工程防御能力不足,一旦遭遇规模较大灾害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我们重点考察上述三种情形。同时我们还对2003年登记在案的险情在中型以上的隐患点进行排查,从实地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隐患点变形迹象不明显,并且近几年没有出现新的变形迹象,所以我觉得本次进行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的隐患点是***在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

此次***之行,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了资料的收集工作和野外地质灾害情况的实地考察,让我对***的地质灾害情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跟谈老师一段时间的野外学习,让我对地质方面有了一定的深刻了解。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篇8:环境地质调查总结

3S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三者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由于三个系统常常集合为一个综合的系统, 所以3S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比如说工业、农业、国防、交通、环保等, 并且还在不断拓展中。3S是目前IT领域及相关系统的热门技术之一, 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社会关注。

3S技术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管理及更新的支撑技术, 所以它既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充分应用、城乡合理规划、自然灾害提前预防的技术手段, 也是地质学研究走向更快发展更加进步的科学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均可单独完成自身的所具有的功能, 同时彼此又很多关联, 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有利弊。三者的结合是科学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必然趋势。

信息系统可以采集、管理、处理和分析数据, 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很多信息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地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理论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的支持下, 提供对规划、管理、研究所需的空间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则是由四部分组成,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 空间数据和系统使用管理及维护人员, 主要功能模块有空间数据输入和管理模块, 空间数据处理分析模块和空间数据输出模块。

遥感是一种对目标或自然现象不需要接触, 远距离感知的探测技术。遥感以承载传感器平台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遥感的特点有很多, 比如说可以获取大范围的资料, 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 资源量大, 速度快, 获取信息条件限制少。目前, 遥感技术正经历着从定性向定量, 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展变化。全球定位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测时定位导航系统。可为航天航空, 陆地海洋等多方面用户提供空间定位数据。

2 3S技术的集成应用

3S技术在结合和集成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3S技术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 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目前的3S系统应用阶段还处于初级, 只是通过系统相互调用一些功能实现的。未来3S技术的发展趋势就不仅仅是三种功能实现相互调节, 而是将它们形成一体化应用, 让他们直接发生作用。只有做到这样, 才能更加准确和快捷的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 国际上关于3S技术的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很丰富, 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现在所取得的成果还只是初级的, 只是在技术层次上实现了相互调用, 还远远做不到将三者实现统一, 并且这方面发表的相关文献也并不多见, 不能给一个有效的参考。同时, 由于系统缺乏良好的兼容性数据格式, 当同时分析多个数据的时候, 信息交流存在很大的风险, 一不小心就会被窃取信息, 造成巨大的损失, 还浪费了很多资源。所以, 必须对3S技术进行数据结构的改革。除此之外, 3S技术在数据格式的标准化研究、信息交流的安全性以及各种信息途径相互兼容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

3 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是一种新的基础性的调查工作:大到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等的调查, 小到一个公园的环境调查, 一个湖泊或者矿山的调查预评价。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研究结果与工作项目的内容息息相关, 要求调查结果必须能够深刻的反映出调查的地点以及有什么特殊情况。比如, 地质公园的调查研究, 地质公园是一种具有特殊的地质学科意义, 稀有的自然属性, 较高的审美价值, 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 但是又在其中融入了人文景观却不显得突兀的公园。它是一个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于一体的生态系统, 它的建设完全按照生态工程的原理, 它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与调节功能。调查地质公园的意义也就很显著了, 它不仅涉及了地质、矿产、古生物等方面, 还在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在调查的时候必须弄清楚地质公园的自然条件、公园内的安全设置、公园的观赏价值、经济状况等, 还要对它做出合理的评价, 调查公园的保护现状以及景观的分类, 尽可能做到详细准确。

4 3S技术在地质综合调查中的应用

我国地质综合调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3S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卫星图像进行翻译或者是在地质公园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得以应用, 其他方面还是很少的。但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决定了要想得到高质量的调查结果, 就离不开高科技的参与。所以, 调查人员应该在传统的调查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积极引入高新科技协助调查, 以此来提高调查的效率和调查质量。

同时, 在进行调查时, 还应该尽可能以获取现场信息为目的采用3S技术, 以图形和数据管理为核心进行生态环境的地质图编制, 还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调查研究的整体, 将他们之间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连接和资源共享, 使得调查的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还可以让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分析研究甚至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套完整的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系统。

现在很多先进的调查小组早已经在调查中引用了数字遥感, 利用他的特点和长处, 以遥感信息方法为主, 并结合传统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同时, 为了满足对生态环境及要素的丰富信息, 在绘图室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 生态环境的经济和社会要素等用传统方法点差, 极大地提高了生态系统地质调查的效率和准确度, 给科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对生态系统的地质评价中, 采用GIS技术行进地质评价并建立模型。它主要包括评价单元的生成、对评价模型进行分析, 已经通过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对地质情况做出一个合理的评论三个方面。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 就可以根据建立的模型提取各个时间段的相应数据, 将数据信息带入评价中进行多次评价, 就可以得到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对灾后重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需要提交的成果种类也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提高效率, 就应该积极引入3S技术进行调查研究, 确定研究的目的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对调查地有一定的了解之后, 结合传统的方法, 高效准确地对环境地质做出调查。

虽然我国的环境地质调查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3S技术应用还不是很多, 但是, 在以后的工作中全面尝试应用3S技术, 必将取得一个重大的突破。

摘要: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顺应国家关于地质的新方针政策, 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作为一项新兴地质领域正在开始被探索。目前, 国内外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相应的技术规程或其规范规程等正在编写过程中, 对于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的大部分工作项目需要在很多方面有所创新。充分利用新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外, 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提高调查评价的科技含量、加快数据处理和评价速度、提高成果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保障。

上一篇: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下一篇: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