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023-02-01

第一篇: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麻醉恢复室小儿全麻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护理部,325027

张美芬

占恭豪

全麻恢复期由于麻醉期间各种药物的残余作用容易发生相关并发症,小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因此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我院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共接受全麻后小儿4962例,经严密的观察与护理全部小儿均安全度过恢复期,现将观察与护理的工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ASA Ⅰ~ Ⅱ级患儿手术4962例,男3784例,女1178例,年龄1 d~12 岁,手术范围包括小儿外科3346例、小儿骨科404例、泌尿外科168例、眼科742例和五官科302例;择期手术4660例,急诊手术302例。

麻醉方法为:单纯静脉全麻、不插管双吸入麻醉、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或骶管阻滞及臂丛神经阻滞)。其中无插管麻醉患儿术毕自主呼吸平稳、脑干保护性反射恢复后入PACU;气管插管患儿术毕均于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插管后入PACU。患儿入PACU后均给予文丘里面罩吸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儿达到完全清醒、呼吸平稳、循环稳定、肌力肌张力恢复满意,无吸氧下SpO2>95%后离开PACU。小儿在PACU停留时间平均为52±6.8min,98. 8 %患儿平稳恢复后由恢复室护士护送回病房,1. 2 %患儿转入儿童ICU继续监护治疗。 1.2 小儿全麻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麻醉恢复室期间小儿全麻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 8 %,以呼吸、循环并发症、恶心呕吐、浅低温及延迟苏醒多发。其中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1.3%,循环并发症发生率为3. 5 %,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 2 %,浅低温发生率为2. 1 %,延迟苏醒发生率为1.7%。腹部手术、眼科手术、五官科手术后的小儿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四肢手术、腹股沟手术;患儿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与小儿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但与小儿性别无关。 2 2.1 小儿全麻恢复期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完善病人交接、监测和记录

患儿应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巡回护士一起送入PACU,详细向PACU医生和护士交代病情,包括术前病史及麻醉手术过程。患儿术后应监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体温变化。详细记录各项参数,每5min记录一次,如果病情不稳定,应及时通知原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同时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皮肤粘膜颜色、体温、肌力和肌张力变化。 2.2 观察指标

呼吸并发症:观察呼吸型式和呼吸频率、节律、幅度,有无呼吸困难的征象如鼻翼煽动或三凹征,有无喉痉挛或喉头水肿,观察皮肤粘膜颜色,连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为低氧血症。

循环并发症:血压低于术前基础血压的25%为低血压,高于术前基础血压的25%为高血压,心率>100次/min为心动过速、心率<50次/min为心动过缓。

浅低温指中心温度<35℃,延迟苏醒指苏醒时间>45min。 恶心呕吐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2.3.1 呼吸系统

我院小儿全麻后均拔除气管导管后送PACU,统计发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占首位,尤以呼吸道不全梗阻为多,其原因为分泌物增多、舌后坠、声门水肿,经吸痰、放置通气道、纠正体位、吸氧、静注地塞米松等治疗后缓解。小儿全麻后首先应保证呼吸道通畅,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可在肩部垫一薄枕,或取侧卧位头适当后仰(我院最常采用的体位),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后坠和分泌物过多引起呼吸道梗阻及呕吐物误吸。可胸前留置听诊器听诊两肺呼吸音,配备吸引器吸痰。均应给予文丘里面罩吸氧,新生儿应注意小流量给氧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常规监测SpO2可早期发现低氧血症,SpO2 低于正常时应注意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处理。SpO2应维持在95%以上。而术后没有持续监测SpO2通常不能及时发现低氧血症[1]。 2.3.2 循环系统 小儿循环与成人有所不同,术后缺氧及血容量不足多表现为心动过速及低血压,要根据患儿血压、心率及术中失血情况进行适当补液,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但应注意术后由于创口疼痛、小儿哭闹等常掩盖低血压表现,因此术后应适当给予镇痛,年长儿可行PCA;注意创口敷料有无渗血、创口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颜色及量,对于哭闹厉害的儿童容易导致分泌物堵塞气道引起缺氧,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剂或镇痛剂,如异丙酚、氯胺酮、曲马多,同时必须保证氧供;严重缺氧时可表现为心动过缓,经及时吸氧和补充血容量多能很快纠正,如果发生严重心动过缓时应及时给以阿托品等处理。 2.3.3 恶心呕吐

小儿食道相对较短,咽喉反射不健全,麻醉药物抑制或手术创口疼痛刺激均可引起全麻术后发生呕吐,以术后2 h 内呕吐最为显著[2] ,安氟醚、氯胺酮及芬太尼对胃排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麻醉后胃肠蠕动减弱,使胃内积存大量胃液,术后小儿烦躁不安、咳嗽、挣扎、低血压以及吸引管刺激咽部均可导致呕吐,处理不及时可引起误吸、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如及时发现应迅速侧卧、清除咽部呕吐物、吸氧等有效处理。应加强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尤其是术后2 h 内呕吐的监护,可有效防止误吸、窒息的发生。床边均应备好吸引器,及时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用吸引器时,要动作轻柔,负压不应过大,以免损伤口咽喉部粘膜。严重呕吐的患儿必要时可给予镇吐药。我们观察到,术中用异丙酚TCI静脉麻醉的小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2.3.4 术后低温及高温

小儿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手术过程中散热增加,术后易出现体温过低甚至体温不升。肺通气不足及麻醉苏醒延迟也可引起小儿术后发生低温[3],而低温又可导致苏醒延迟及呼吸循环抑制,甚至导致不可逆损害,因此应给予良好的保温措施,调节恢复室温度为24℃-26℃,湿度应控制在50%~60%,发现体温过低时应盖被及保温毯保温,但应注意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避免烫伤患儿;对于极少数术后发生高热的患儿应及时降温,避免发生高热惊厥,可采用温水或酒精擦浴,冰敷大血管处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给予异丙嗪等药物降温,降温时还应避免发生寒战。 2.3.5 延迟苏醒

可由于麻醉药物残余作用、呼吸抑制所致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低体温及手术失血致低血容量引起,通过密切监测ECG、SpO

2、血气分析等尽快确定延迟苏醒原因,逐一进行处理;如可给予纳洛酮、新斯的明以拮抗芬太尼及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3 体会

小儿全麻后并发症发生率随手术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多,表明小儿全麻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类别和手术时间有关,且年龄越小,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尤以1 岁以内患儿最多。

小儿全麻术后应有专人床旁监护,除通过监护仪获得客观指标外,还应通过临床观察获取重要信息:从呼吸率及呼吸型辨别麻醉的深度,从胸腹矛盾呼吸运动及早发现呼吸道梗阻,从皮肤及粘膜的色泽判断是否缺氧[4] 。术后数小时内麻醉药、肌松药作用尚未消失,保护性反射亦未完全恢复,可能发生意外及并发症,特别在未清醒前更甚,需严密观察并连续监测SpO2。加强小儿全麻后恢复室内的监护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而术中适当麻醉用药、充分补充血容量、维持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稳定,亦可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PACU的设立对于减少小儿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术后安全系数有重要作用。小儿年龄越小,其解剖、生理与成人差别越大,生理代偿能力越有限。因此,我们必须熟悉小儿的特点,严密观察恢复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正确及时地处理,使小儿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防止各种意外和并发症发生。PACU应配备各种抢救仪器及药品,并能熟练各种抢救操作,维持静脉输液通畅是保证患儿安全的关键环节。

4 参考文献

1. Moller JT,Wittrup M,Johansen SH. Hypoxemia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an observer study. Anesthesiology, 1990,73(5): 890. 2. Madan R, Perumal T, Subranmaniam K, et al. Effect of timing of ondansetron administration on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vomiting in pediatric strabismus surgery.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0, 28(1):27. 3. 曾宪英, 陈佳英. 外科患者术后低体温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 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11): 68.

4. 詹振刚. 小儿麻醉若干进展.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4, 10(5): 297

第二篇: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摘要】 目的 对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观察和分析其的护理效果。策略 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结论 对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颅脑;术后;应急性溃疡;神经外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70-02

在颅脑损伤中,应急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上的死亡率非常高,对患者的愈后造成严重的影响[1]。所以,对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我院对收治的120例颅脑手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进行必要的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护理的120例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都是我院神经外科在2011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70例,女性为50例;患者的年龄在16-70岁之间,平均为(56.0±2.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5)岁;患者发生溃疡出血的时间在术后0.1-24h,平均为(5.0±1.5);随机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病情观察 由于颅脑创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创伤,在患者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导致患者死亡的几率非常高[2]。所以,要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注意患者的大便的性状。对于患者在早期出现咯逆和突然呕血以及胃肠道内抽出咖啡色液体、不明液体等,患者的脉搏速度加快、血压降低,同时患者出现上腹部的症状和体征,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控。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性的改善,进行胃镜检查,溃疡消失,炎症消失。有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进行胃镜检查,溃疡和炎症有一定的改善,溃疡缩小>50.0%。无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或加重,或者患者的溃疡缩小<20.0%。

1.4 统计学策略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见表1。

3 讨论和护理

对于处于昏迷的患者,要在48h内进行胃管的留置,进行早期胃管留置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胃内张力和胃黏膜出血,同时还能刺激伤后的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修复[3]。对胃液的颜色进行及时的观察,可以及时地发现患者是否发生应急性溃疡,同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制约。此外,早期进食能够对胃酸进行中和,且能保护胃黏膜,进而能够防止和避开应急性溃疡的发生,此外还能够提高一定的能量,进而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让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将头偏向一侧,避开和防止患者呕血时发生窒息,及时地将患者的呕吐物以及呼吸道分泌物吸出。患者的双下肢要抬高10-15°,有效地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避开和防止患者脑组织出现缺血和缺氧的情况,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在颅脑术后,患者由于发生呕血和呕吐以及禁食等理由,很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等情况,因此,要注意患者的口腔卫生,对于呕血患者,其口腔内会残留陈旧性血液,且带有一定的腥臭味,细菌容易繁殖,所以,要使用生理盐水棉球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2次/d。

对患者的瞳孔和意识以及脉搏等进行严密的观察,每15-30min对患者进行一次测量。患者要禁食,将内容物抽吸干净,让患者的胃局部降温,胃黏膜的血管收缩,对止血有一定的帮助。在对患者进行止血的同时,要增强患者的抵抗力,给患者必要的肠外营养,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输入血浆和白蛋白以及复方氨基酸等营养液,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的平衡。在患者出血停止24h之后,给患者温凉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等流质食物,减少患者的胃收缩,中和胃酸,推动患者的溃疡愈合。

在患者术后,患者会表现的十分紧张和恐惧,会担心自己生命的安全,同时家属对此疾病的认识不足等。所以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安慰,同时将相关的知识给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等情绪。树立患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患者术后,对其进行细心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患者的存活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同时要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早地发生患者出血的征象,并采取相关的护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治疗脑出血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3758.

郭宇芳.外科危重病人并发应急性溃疡98例预后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2918-2919.上一页 1 2

理策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潘显明,邓少林,黄欣,权毅,屈波.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03):243-245.

[2] 徐小兰.洛赛克治疗脑出血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3758.

[3] 郭宇芳.外科危重病人并发应急性溃疡98例预后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2918-2919.

第三篇:全麻复苏病人延迟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全麻复苏患者延迟拔管的原因分析与

护理对策

青海省人民医院 急诊ICU 丁启霞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领域的不断扩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越来越多的被手术患者选择,大部分手术病人术后需尽快苏醒,以便于观察手术疗效及进行护理。但是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和麻醉后并发症,甚至延迟拔除气管插管,必须通过严密观察,综合分析,确定其延迟拔管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如果判断失误或盲目用药,有时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

「1」关键词 全麻病人 延迟拔管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2年8月-12月全麻复苏病人160例。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18-64岁,体质45-75kg。麻醉方法均为静脉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判断苏醒的标准均采用steward评分法。术后复苏超过2小时拔管者为32例,腹部手术12例,骨科手术2例,妇科手术18例。 2.原因分析 2.1苏醒延迟

最常见的原因是麻醉用药过量,肌松药的使用,术中输液过

多,寒战等导致呼吸抑制,年龄偏大或大手术均导致意识恢复延迟「2」。

2.2低体温

由于麻醉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术中手术室室温过低,术中大量输液,输血,或术后入重症监护室室温过低,保暖不够,患者发生寒战导致复苏延迟即延迟拔管。 2.3烦躁

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切口较大的手术。因为手术后由于气管插管使病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加之残留的麻醉药使病人出现躁动,兴奋等症状

「3」

,如果盲目用镇静剂,不但掩盖了疾病本身的症状,而且导致病人意识恢复延迟,延迟拔除气管插管。 2.4心理因素

多见于一些急诊手术病人,术前未向患者介绍一些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病人表现为情绪紧张,焦虑,担心手术治疗的效果,因此不能对医护人员的指令作出正确的回应,导致拔管延迟。 2.5各种管道的刺激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由于气管插管对鼻甲,咽喉长时间的压迫刺激使得病人无法开口说话,也有一部分病人不能忍受气管插管,加之其他管道如;导尿管,胃管及胸腹部引流管等,均导致病人全身不适,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吞咽及呛咳反射减弱

而延迟拔管或导致意外拔管。 2.6舒适度的改变

手术毕竟是一种创伤,加之长时间的被动体位,肢体的保护性约束,有可能影响病人肢体的末梢血运,进而影响病人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导致拔管延迟。 3护理对策

3.1综合分析,对症处理

护士应掌握麻醉中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时间,分清是镇痛药、镇静药、肌松药的残余作用,还是病人自身病情所致,如果病人呼吸无力致缺氧烦躁,应分析呼吸无力的原因,遇异常烦躁或症状异常时因及时查血气分析,做综合分析,以便给予对症处理。

3.2 维持正常体温

由于手术中内脏暴露过久,或大量输血输液的原因,大多数病人回监护室后常出现体温过低,寒战,护士应立即给病人采取保暖措施,我科摒弃传统用热水袋保暖,改良用升温仪来保持正常体温,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病人感觉舒适。 3.3 切口疼痛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由于麻醉药迅速排出体外,残留在体内的药物效应应低于镇痛阈值,因此病人清醒时多有痛感,对于有止痛泵的病人可追加用量,效果欠佳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止痛剂治疗。

3.4 心理护理

手术结束病人被送至重症监护室复苏,清醒后常因环境陌生,周围人群不熟悉,加之气管插管尚未拔除,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一切感受,加重了病人的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向患者告知手术已经顺利结束。为防止复苏期发生意外,病人需要在ICU病房接受短期的监护治疗,此期不允许家属陪护,待拔除气管插管病情平稳后会安全送回普通病房,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3.5 防止意外损伤

使用麻醉剂后患者在麻醉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明显的兴奋,意识模糊,相应的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加强专人看护,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防止因自行拔除导管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窒息等意外伤害,确保患者安全。 3.6 早期拔管,解除约束,促进患者舒适

全麻复苏期间,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恢复状况,争取早期拔管,解除患者保护性约束,必要时更换体位,受压部位进行皮肤按摩,以促进患者舒适。

总之,全麻复苏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在严密监护的同时,必须加强临床症状的观察,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找出原因认真分析,准确用药,争取早期拔管,以减少ICU综合症的发生及意外拔管。 参考文献

1. 刘雪维,柏亚玲,孟涛等,全麻复苏期患者护理流程。护理学杂志,2011年22期

2. 赖肖梅,王玉玲,全麻病人麻醉复苏室中的观察与护理,医药与保健,2009,17 3. 何燕,沈碧玉,李风华,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第四篇:97例胃肠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精)

97例胃肠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一)

【摘要】 目的 观察胃肠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总结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97例胃肠癌患者实施PICC置管术的临床资料,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患者发生静脉炎7例,导管移位2例,导管脱出5例,导管堵塞2例,静脉血栓3例,局部过敏反应18例。结论 PICC置管术后严格按照PICC维护指南进行维护,临床护理中严密观察,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置管时间,保证静脉治疗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

胃肠癌患者因为手术创伤大、术后禁食时间长、静脉高营养及术后化疗,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和负担。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德国贝郎公司生产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单腔2

57、18G)为97例胃肠癌患者实施PICC,其中男70例,女27例,年龄27~76岁。经头静脉置入6例,经贵要静脉置入73例,经肘正中静脉置入18例。置管长度为40 cm,置管天数5~37天。

1.2 并发症的观察

置管后在置管登记本上详细记录置管患者的姓名、床号、病案号,及性别、年龄,置管日期、时间,置管肢体,静脉名称,置入长度,穿刺次数以及置管人员,置管天数,拔管时间,拔管原因。置管后为置管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嘱患者注意不要剧烈活动穿刺侧肢体,输液时抬高穿刺侧肢体,做握拳松拳动作以利静脉回流,夜间睡眠时可将穿刺侧肢体放于头旁。每日输液时观察PICC置管是否通畅,有无回血堵塞,询问患者输液时有无不适,如是否疼痛,察看肢体是否肿胀。每周

一、四进行换药时观察穿刺点是否发红,有无脓性分泌物。观察穿刺部位周围血管有无变红,是否可触及索状物。观察穿刺侧肢体有无肿胀、皮肤青紫、皮温降低等静脉回流受阻情况。如果出现异常,立即进行处理,并详细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

2 结果

经过统计,97例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为:静脉炎7例,穿次点感染0例,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0例,导管移位2例,导管脱出5例,导管堵塞2例,静脉血栓3例,局部过敏反应18例。

3 护理

3.1 静脉炎的处理

PICC置管后早期由于导管的刺激,可能出现机械性静脉炎,静脉化疗时由于化疗药物的高渗透压和pH值的高低也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依照美国静脉输液委员会制订的静脉炎的分级标准:1级,穿刺部位周围血管变红,无水肿,无可触索状物,可能出现疼痛,无外渗。2级,沿血管出现发红,有水肿,无可触状物,疼痛,无外渗。3级,沿血管变红,水肿,可触索状物,疼痛,无外渗。根据以上分级判断静脉炎,如为

1、2级,这时应采取保守疗法,局部热敷或干/湿敷;稀释药物浓度,减慢输液速度;鼓励患者睡前做握拳松拳动作,休息时上抬手臂,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3.2 导管移位

导管移位的原因为:肢体过度活动,胸腔压力的改变,不正确的导管固定,更换敷料的方法不妥等导致导管移位。临床表现为静脉输液时流速减慢,无法抽到回血,输液时某个部位疼痛。本组2例患者均为头静脉置入导管移位到颈外静脉,症状不明显而未作特殊处理。

3.3 导管脱出

导管脱出的原因为:患者肢体过度活动,更换衣服时意外带出,敷贴松动导管脱出,更换敷贴时拖出导管。处理方法:检查外置导管长度,能否回抽回血,输液是否顺畅来决定是否拔管。本组中有2例患者为全胃切除术后因疼痛辗转反侧导致导管脱出,2例为脱衣服时不小心带出,1例为下床排尿时扯出。5例患者导管脱出程度不同,脱出长度最长为25 cm,导管置入长度最短为15 cm,但经妥善固定未再继续脱出而顺利完成静疗。

3.4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大部分是因为带管离院,长期不输液血液凝固而致,也有因输液毕肝素液封管方法错误而导致。本组2例均为血液凝固而致导管堵塞,处理方法为:应用三通管将肝素钠或肝素稀释液10 ml(50 u/ml)进入导管进行溶解并反复回抽,若不能清除堵塞,应更换溶栓剂反复抗凝,直到堵塞清除,再用肝素钠液20 ml采用脉冲方式正压封管。带管离院患者根据情况酌情加大肝素钠的浓度,可到625 u/ml来抗凝。

3.5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内膜损伤;(3)静脉血流迟缓。

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不急于拔管,先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3)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4)预防肺栓塞的形成。本组病例患者均采用肝素钠2 500~5 000 u皮下注射q12h,静脉输入血栓通0.45 g qd,复方丹参40 ml qd,7~10日后彩超显示血栓已溶解后拔除PICC置管。

3.6 局部过敏反应

PICC置管后有些患者皮肤会对敷贴黏胶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敷贴黏贴处红疹、瘙痒。处理方法为:为患者更换透明敷贴或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局部使用抗过敏软膏涂搽。

4 讨论

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1〕,由于具有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感染发生率低,穿刺率高而应用越来越多,但临床中我们发现,PICC与CVC(中心静脉置管)相比较,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的几率要大一些,机械性、化学性静脉炎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6%~9.7%〔2〕,本组病例静脉炎的发生率是7.2%。本组7例中有3例为1级静脉炎经过如此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为2级静脉炎行保守治疗无效后改用喜辽妥局部涂搽后症状缓解,顺利完成静疗,2例2级静脉炎处理无效提前拔管。据文献报道,应用金黄散蜂蜜调和外敷治疗PICC置管所致的静脉炎效果好于50%硫酸镁湿敷。张爱琴等〔3〕研究结果证明,PICC置管后使用电热垫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与患者血凝异常有关,我们在操作中发现血液凝结快的患者,通常会提醒医生在置管后静脉应用血栓通而预防血栓形成。而由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置管,定期进行置管处换药和静脉输液管理,穿刺点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发生率为零。对于无菌敷贴引起皮肤的局部过敏反应,发生例数较多但症状轻微,一般经更换纱布或透明敷帖后症状缓解。此外,为置管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置管的保护,可以减少导管脱出等并发症。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PICC穿刺步骤进行置管,置管后严格进行导管维护,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置管时间以保证静疗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宋葵,戴雪松.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42-744.

2 郑春辉,王凤,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2.

3 张爱琴,曹凤,刘勤彩.PICC置管后使用电热垫热疗预防静脉炎的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4):59-60.

第五篇: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的观察与护理_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的观察与护理

论文关键词:急诊室 医院 危重患者 转动 观察 护理 1 资料

2 转运的目的

进行CT、X线片、B超、磁共振、急诊手术以及运送到病房进一步治疗。 3 转运的要求

3.1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 急诊护士与当班的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道、用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果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平稳,而又必须转运的情况下,应有当班医生一起护送,并做好充分准备,如急救药品、仪器等。医护人员应将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家属,征得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才能实施转运。

3.2 转运人员的要求 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员,要求当班医生一起护送。

3.3 转运前充分准备和处理 转出科前由护士测量生命体征,昏迷病人给予带上手腕带,做好患者的详细交接班(护理记录单或病人交接单),了解患者的病情,转运前10 min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准备好床位并交待需要的特殊准备,如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等,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后送入。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脱,清空尿袋,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蓄电池情况,保证电量充足。转运前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先行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备好人工呼吸气囊和便携式呼吸机。妥善约束烦躁患者,适当适用镇静剂。输液时选用静脉留置针,特殊药物用微剂量输液器或微泵。便携式氧气瓶或氧气袋给氧,并检查氧气装置是否通畅。尽量避免使用氧气袋供氧,因为氧气袋的氧浓度与氧流量难以估计。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护士在转运准备过程中,保持有条不紊,动作熟练,并实施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4 转运途中的护理 转运时抬起床栏或采用约束带交叉固定,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体位,意识障碍的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转运过程中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部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器的连接是否完好,各种引流管避免脱管、堵管,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做好应急处理,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 3.5 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 到达目的地,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内容采用专门的护理记录单或转运病人交接单,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应用止血带情况、皮肤情况以及各种术前准备等,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 4 小结

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转运前的正确评估,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保证。做好人员、仪器、药品的充分准备,转运途中保持监护与抢救措施不间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做好应对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性和伤残性,为明确诊断,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础。

上一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试卷下一篇:青马班开班仪式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