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2024-04-27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精选8篇)

篇1: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 2.歌: 扣舷而歌 3.如: 纵一苇之所如 4.然: 其声呜呜然 5.长: 抱明月而长终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7.而: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

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而卒莫消长也何为其然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望美人兮天一方

2.凌万顷之茫然

3、徘徊于斗牛之间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9、下江陵

10、渺沧海之一粟

11、歌窈窕之章

12、哀吾生之须臾

13、不知东方之既白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耳得之而为声 8.之: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9.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10、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11、固 固一世之雄也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三、成语 1.沧海一粟: 2.正襟危坐: 3.遗世独立: 4.不绝如缕: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七、积累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方其破荆州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杯盘狼藉:

6、逝者如斯:

7、旌旗蔽空:

8、舳舻相接:

4.而今安在哉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9.渺渺兮予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B.徘徊hái 枕藉jiâ 幽壑hâ 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到„„去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歌窈窕之章。(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5)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

二、语段阅读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 B.《短歌行》 C.《蒿里行》 D.《步出夏门行》 1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1.对粗体的词意判断正确的是(1)徘徊于斗牛之间(2)相与枕藉乎舟中(3)扣弦而歌之(4)依歌而和之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相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是(1)何为其然也(2)而今安在哉(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乌台诗案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年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相同,3与4相同 D.1与2 不同,3与4 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是: A.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的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篇2: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篇3:《赤壁赋》用典赏析

政治斗争往往你死我活, 非常残酷。普通老百姓对政局随便发点牢骚一般无所谓, 因为起不了多大作用, 可苏子却是才高名重。王安石开始变法了, 新势力正在发展需要扶持, 他却指出了变法措施中不合理的地方, 于是被贬出去了;司马光们好不容易扳倒了变法派, 正在论功行赏且都考虑到了曾经“有功”的苏子, 调他回京, 正是飞黄腾达的好时候, 他却又不合时宜地说, 王安石变法中也有合理的地方呀, 你们怎么全给废除了呢?司马光们当然不爱听, 于是, 刚被捞上来的苏子又被贬出京城去了。这位只合在政治清明时期施展抱负的巨子, 却一次次挫折在政治斗争的漩涡, 能不伤感!好在他能看开, 不仅能看开, 而且一下子看开出了前后《赤壁赋》等一系列不朽的诗文名篇。

正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率性与狂放, 正如李白“醉后”做文之“曾令龙巾拭吐, 御史调羹, 贵妃捧砚, 力士脱靴”。才华已然绝世招嫉, 却还要一而再地招惹新旧权贵, 于是, 便是硬生生一个“乌台诗案”。虽是保住了这颗高贵的头颅, 但终被远窜。

此时的苏子, 有话还能直说?此时的苏子, 有话还敢直说?可是, 心中的块垒若不尽吐, 难保不会郁抑得吐血。于是, 苏子在泛舟于怒卷千堆雪的辽阔江面, 在倾吐千古慨叹时, 竟不惜“堆砌”典故。

就人而有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孟德。东汉末年, 起于战乱, 唯才是举, 迅速崛起, 掩有江北, 孙刘联手, 方可勉强与其战个平手。那时的曹操, 论文领建安, 论武“故一世之雄也”, 论政则“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如此成就与功业的一代枭雄, 亦有赤壁一战的灰飞烟灭, 且“而今安在哉”!联想自己, 映射自己, 折射自己, 心中不能不释然:区区“乌台诗案”, 就算是自己遭受了蚊虫的无情叮咬, 一旦想开了, 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地而有故垒赤壁。这个昔日“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 曾经演绎过多么雄壮的英雄故事, 而今,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安静得一如这恒久的岁月。滔滔长江水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区区苏东坡呢?

在事而有赤壁鏖战。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赤壁是一个充满了传奇与想象张力的魔方。曹孟德、诸葛亮、周公瑾、孙仲谋, 哪个不与赤壁有关, 哪个不是充满了传奇成就了功业的英雄, 可是, 胜了又如何, 败了又如何?且这些曾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们, “而今安在哉”!与他们相比, 自己所受的这些许委屈, 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物而有孤月。此时在黄州的苏东坡, 与曾经众星捧月, 僧俗皆友, 开心唱和的昔日相比, 孤独窘迫到了什么程度?他以《卜算子》略表心迹:“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虽超凡脱俗, 孤悬碧空, 却孤而不闭, 甘洒清辉于人间———此时的东坡, 处境与心境, 当与此孤月相同吧?

有出处之词语, 诸如“明月”“窈窕”“美人”。可以认为, “诵明月之诗”中“明月”一典出自《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舒懮受兮, 劳心慅兮。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大致可以翻译为:“月儿当空洒清辉, 佳人一如月儿美。身姿柔曼步舒缓, 思念不得心躁烦。”也可以认为, “明月”出自曹孟德《短歌行》:“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窈窕”则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而“美人”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屈原。合起来一分析, 便可发现, 若认可“明月”出自曹孟德《短歌行》这种说法, 也是可以讲得通的, 因为孟德是从君王的角度抒求贤若渴之情怀的, 引用则显然有怨君王“不识贤”之意。与其他的联系在一块儿, 思路就清晰了:既有追求美好又恬淡自安之意, 又有如屈子般婉转表达出渴望被君王赏识而有所作为的幽怨情怀。所以, “哀而不伤”, 还是文中主情调。

至于有出处之佳句“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除了婉致幽怨, 又是全文藉操抒志之有机部分, 暗起抒情纽带作用, 又与开篇即营造出的空明意境呼应。

篇4: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选择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绝对是一个行为艺术。也许秋天是一个偶然,也许月夜也是一个偶然,但在黄州这一个并不缺少陆地而缺少水域的远谪之地,泛舟成为一种轻快的飘荡。我们不能把被贬黄州的沉重之感强加在此时的苏轼身上,执桨起航的苏轼,是快乐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个体贴心情的清雅的氛围,真是恰到好处,它告诉我们,苏轼此时很幸福,这种幸福自然而在,不需要传达。

生活是一部电影,永远不能止于一个镜头,而是许多镜头的蒙太奇。于是喝酒的镜头,于是吟诗的镜头,一一拉过。酒与诗从来是浪漫主义的结合,酒使诗变得坦荡,诗使酒洗脱了尘俗;况且,这诗是被称为“思无邪”的诗三百之其一呢!吟诵《月出》,当然不能以为苏轼情所有牵——你侬我侬的轻浅文字,从来不是苏轼的风格,偶或有所情思,也是一种深厚的痛(《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月亮所代表的心,在此是一种纯粹的色彩;但也若隐若现地折射出一种由指向不明的“爱”而生的心忧不宁。这是苏轼的尊严吧,一个男人,不需要那么多拉拉扯扯的怨;知识分子的伦理尺度,是在哀而不伤中恰如其分。

自然会写到月,然而为什么要写到“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这并非是一种巧合,中国古诗文常提到“斗”“牛”这两个区域:

1.《三国演义》第九回:“王允运机谋,奸臣董卓休。心怀国家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心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遶凤凰楼。”

2.《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

3.《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

4.《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5.王勃《滕王阁序》:“龙光射牛斗之墟。”

6.李白的《汪氏别业》二首:“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迭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7.崔颢的《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由此可见,斗牛之间,大有玄机,这个区域,是封建时代上天对应人间的重要方位,是预测人间福祸大事的重要依据。这个道理,苏轼当然是懂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幸福出游的苏轼身上透露出的某种并不平静的端倪,这种不平静时不时牵引他去关注天上这方神奇的区域;也正因为此,苏轼的心,徘徊在天上的月里。不由得想起另外一段著名的文字:“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在时间的间隔里,我们看到了古今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奇妙接壤——知识分子的精神的孤独不等同于日常的孤独,因为其“渺渺之怀”常在生活之外的高处,在“天一方”的“美人”处,在可望而不可即处……那是对圣贤时代的渴慕,对理想价值的追寻,对困境之中的清洁灵魂的艰难自守,所以要绝尘而去,离妻儿而去,去向那水月交辉的纯净处,去向那难为世俗人所品赏的幽僻之地,去向那灵魂的“瓦尔登湖”,挥开双桨!徘徊在天上,实则是一种拒绝“地上”的姿态,“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啊,所以,只能徘徊!

那么,横于江的白露、接于天的水光,是一条人间通向上天的路途么?在这飘渺的仙境般的情境里,怎能不由人生出“羽化而登仙”的错觉(或向往)——是呵,天地浑然一体,宇宙广大无边,在一个涤荡了日间的喧哗与骚动的秋夜里,自由意志伸张开来,成为不可抑制之恣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行为的自由进而升腾成精神的强劲力量,横空出世:“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

惜乎太早的结论大多都是悲剧,因为还没有笑到最后。

饮酒乐甚,是饮酒之乐么,还是酒给予的暂时迷醉?乐,而酒,而歌,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娱乐反应;然而,唱歌,是苏轼的另外一个行为艺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谁也听得出,这是一个哀伤的怀念,“兮”字句里充满楚辞的慨叹:取用美物(桂棹兰桨),喻指己身内质之美;击空明溯流光,言指正道直行;一个高远的情思(渺渺予怀),一个绝美的理想(美人),是个体不苟合于世的宣言,是远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的边缘化立场。——愀然矣!这是必然的结局,先秦以前,中国知识分子无一例外悲凉彻骨,秦汉、唐宋、元明,直至晚清中国知识分子一次次崛起一次次败北的事实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成严重戕害,斫丧因而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常态。

但苏轼的道德体认并不是自伤并向当权者乞怜。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是公共知识分子,很少有纯文人。他们首先是官员,然后才是诗人;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文学家;当官越贬越小,文章则越写越好。怨妇心态与妾妇人格构成贬官文学的绝大部分。余秋雨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乐。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待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久之,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不可否认,先秦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统治者面前有三种选择:师、友、臣。但自从秦皇开了以吏为师的传统,他们在强权面前,再也没了“师”的光荣;大一统的独裁历史成为传统之后,君临之下,也再没有“友”可言。在那以后,知识分子的历史姿态弯曲成为“臣”,从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心理上对封建皇权一直存在很强的依附性,“臣”的道德规范成为知识分子最首要的规范,他们弃绝了最为珍贵的自由立场,因此也失去了个性的声音与独立的人格。萨义德说:“知识分子的本质就是流亡者、边缘人、质疑和批判的角色。流亡不是一般意义的物理概念,而是一种面对存在而在心理时空建立起来的生存态度。”流亡意味着边缘,边缘意味着独立和质疑,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拒绝附和从属,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他们正如卡尔·曼海姆所说:“不隶属于任何阶级,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立场、观点,努力追求一种非偏狭的视野。”所以,惟有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才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也惟有心灵自由的知识分子才能探索到真正能使人类进步的真理。他们不知疲倦,永不安居,执着探索,永远在路上。

苏轼的尊严与人格不允许他成为知识分子延迤于历史那千万妾妇人格中的幽怨一员,他的道德伦理中没有降格以求与委曲求全的词条。“言必中当世之过”,是苏轼为人处世的核心思想。他当然是个忠臣,但这个忠臣“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他以为,有了这浩然之气,“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潮州修韩文公庙记》)浩然之气使苏轼挺直脊梁做人,理直气壮说话,光明正大做事,始终坚持“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忧民之心做人”的准则,永远向社会坦诚发言,因而成为詈当世之过的师表。

正是这种道德体认,使苏轼与历史上的另一位伟大的人物产生精神上的共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为什么偏是这句呵——这句诗,充满了一个欲想成就伟业的人对贤才的渴望;但不正是这个伟大的人物,曾经受困于此吗?而倘若把这个伟大的人物放在更漫远的时空中呢,那曾经战舰千里、宏阔壮观的历史风云,那个武功文才了得的一世枭雄,“而今安在哉”!不能不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的热烈追思——这个年少英伟的成功者,令早生华发的苏轼黯然神伤,欲说还休,只能在独语里走向与长江的对酌:“一尊还酹江月。”其间孤独苍凉,溢于言表。但在《赤壁赋》中,苏轼转而钟情曹孟德,从这个戏剧性的变化里,我们看到苏轼的精神超越——一个从顾左右而言他的独语者转向道德体认与精神自慰者的伟大超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呵,即便英伟如曹氏,也有受困于周瑜、败逃于华容道之时,况飘荡于江渚之上的“吾”与“子”呢!而即便功成如曹氏,在造化之中依然化为乌有,况“渺”如沧海一粟之你我呢!立功、立德,都是多么飘渺的事!“物各有主”啊!拉开与历史的距离的苏轼,把前人给揶揄了,把自己的伤痛给暴露了;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精神放在大自然中清清爽爽地清理了一遍。在这次与前人的跨越历史的伟大握手中,精神的惨然自慰与高蹈自勉,二位一体,在矛盾中走向了统一。

苏轼由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历史上的周瑜也好,曹操也罢,不管多么伟大的功业都注定在历史中须臾成烟云,只有顺应大化,安于自然,才能恒久长宁。正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物质化的胜利”在这里遭遇了解构,苏轼在更广大的宇宙时空中获得了“心的胜利”,走向了哲学的自由王国。

很多文论把苏轼的旷达解作“超然物外”,是佛老思想作用于人的结果。但根据海德格尔的论说,人宜被称作“此在”(Dasein),他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客体之外的主体:“人作为此在不是孤立的主体,人溶浸于世界和他人之中。同样,他人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主体。而就人溶浸于他人的情况来看,此在总是共同此在(Misdasein),在世总是共同在世。即使你避居林泉,总还是一种在世,你的存在依旧由共同在世规定着。大隐可隐金门,这是在很多人中独在,他人这时以冷漠的姿态共同在世。”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的人生并不存在所谓的出世,人不在“主体”中,而在世界中,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中,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他就于何处实际生存。因此,苏轼是把自己的存在“保持在了‘存在的疏明之中”。苏轼为什么自成一种旷达?政治命运多舛是一个原因,但命途多舛的人并不个个矗立为丰碑;佛老影响是一个原因,但浸渍佛老的,也并不个个超脱淡然。苏轼是个体独在的此在,敢于处盛世而陈危言,敢于“言必中当世之过”,这是苏轼做人、做事、作文和立功、立德、立言的基本态度,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脊骨所在。他不同于古代知识分子之处在于,他始终是坦荡率真而无个人功利的,因而也是无所忧惧的;而他高标于现代知识分子之处在于,他从未把知识分子当作一种职业,仅以专门的知识生产和传授作为自己的工作,从而长期沉溺于精神阉割。

更为难能可贵的在这里:幸福的真义本在于自明,在于“主体”的“体验”“内部”。哈耶克说“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就是“黄鼠狼词”,一个只剩下意义回响的声音外壳。它“越来越变成劝告,一种指导性的词汇为了理性主义道德企图替代传统道德,越来越取代“善”这个词作为道德上正确的标示,而不是以尊重人为目标。赤壁之下的苏轼所逃脱的正是这样一个剥夺人的自性存在的“社会”而创造了他自己的“社会”,在历史众生相的生命轮回中——诗经中的恣肆性情、屈原、曹孟德——与宇宙的浩渺广大中选择作自我的哲学分裂与哲学统一;他把自己当作宇宙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宇宙的对立面,他选择自言自语,而不是选择作为“你”或“他”来进行自然与“本我”、“超我”之间的传达与转达——那个始终未明身份的客,一个符号化的个体,一个虚拟存在的“他者”的苏轼,正是“此在”的苏轼要否定和超越的对象体。作为自己的传达者,苏轼是一个精神的自慰者,更是一个道德的唯美者,“客喜而笑……相与枕藉乎舟中”正是一种心安即是归处的自我圆满。

篇5:《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参考

一、 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 , ) 举酒属客( ) 一苇( ) 窈( )窕( ) 冯( )虚御( )风 扣舷( ) 桂棹( ) 溯( ) 嫠( )妇 袅袅( ) 不绝如缕( ) 愀然( ) 潜蛟( , ) 和之( ) 挟( ) 山川相缪( ) 舳舻( , ) 旌旗( )酾酒( )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麋鹿( ) 匏尊( ) 蜉蝣( , ) 粟( ) 须臾( ) 愀然( ) 枕藉( ) 洗盏( ) 更酌( ) 肴核( ) 杯盘狼籍(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杯盘狼籍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纵一苇之所如

5、凌万顷之茫然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桂棹兮兰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

9、倚歌而和之

10、其声呜呜然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2、苏子愀然

13、正襟危坐

14、山川相缪

15、方其破荆州

16、下江陵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8、固一世之雄也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0、举匏樽以相属

21、哀吾生之须臾

22、知不可乎骤得

24、盈虚者如彼,

23、托遗响于悲风

25、而卒莫消长也

26、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今安在哉?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A——苏轼

壬戌之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 。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之。 :“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客有吹洞箫者, 。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月明星稀,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东望武昌, ,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 ,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 。相与枕藉乎舟中, 。

赤壁赋 B——苏轼

,七月既望, 。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于是饮酒乐甚, 。歌曰:“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倚歌而和之。 ,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舞幽壑之潜蛟,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客曰:“‘ ,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江陵,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

苏子曰:“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洗盏更酌。 ,杯盘狼籍。 ,不知东方之既白。

篇6: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于是饮酒乐甚, 。歌曰:“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倚歌而和之。 ,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舞幽壑之潜蛟,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客曰:“‘ ,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江陵,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

苏子曰:“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篇7:《赤壁赋》知识点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 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篇8:《赤壁赋》新解

这样一篇佳作自然会引发后人对苏轼情感的不同解读与品味。大部分学者都读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境界。但俞泽峰、梁秀慧老师的《苏轼<赤壁赋>》 (见《中学语文教学》2011.10, 以下简称“俞文”) 一文主要从“互文性”角度来解读, 认为“苏轼的水月高论也不免有劝慰之义。而这种劝慰本身就说明作者并没有完全消除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

笔者赞同“俞文”的观点, 苏轼也是凡人, 他的洒脱乐观中是否也带有一丝“悲凉”?但笔者觉得单从“互文性”角度稍显牵强, 若能很好地解读文本本身, 则会有更加充足的理据。

主人是“饮酒乐甚, 扣弦而歌”, 按照常理他不应该会唱出充满悲情的歌曲。的确, 歌不一定就是悲歌, 可是客的箫声确是悲:“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原文中有一句“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倚”即循、依, “和”即同声相应、唱和, 客人正是应和着主人悲凉的歌声吹出这样伤感令人动容的箫声啊!

再看文章最后一句:“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在笔者看来并没有顿悟后的畅快, 更有一种自我安慰与麻痹。“杯盘狼藉”最早出自于《史记·滑稽列传》。原文是:“日暮酒阑, 合尊促坐, 男女同席, 履舄交错, 杯盘狠藉。堂上烛灭, 主人留髡而送客, 罗襦襟解, 微闻芗泽, 当此之时, 髡心最欢, 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 乐极则悲, 万事尽然。言不可极, 极之而衰。”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位著名学者, 他能言善辩, 说话风趣。这句话是他为劝谏逸乐无度的齐威望说的。翻译出来大概就是:“饮到晚上, 一部分客人散去。于是男女在一起, 促膝而坐, 鞋子混杂一起。桌上的杯子、盘子横七竖八的摆放在那里, 堂上的灯烛灭了, 主人留下我而把客人送走。女人的衣襟已经揭开, 隐约能闻到香气, 这时我心中最快乐, 能喝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太多就容易发生乱子, 欢乐到极点就会感到悲哀。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成语“乐极生悲”即处于此。“乐极生悲”当然不会是苏轼想要暗示的意义, 但你总觉得这个“喜”并不单纯。如果是“喜”, 也是“喜中隐悲”, 只是这种“悲”不会被轻易察觉。它被苏轼超脱的行径与言论所掩盖。

天要亮了, 东坡的美梦即将要过去, 狰狞的白日又要来了。那么“喜”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这样的夜晚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当然有意义。鬼魅狰狞, 上帝无言。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时代。庄子独守着自己心灵的那棵树, 沈从文在文革期间深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浪漫不已。现实并没有吞噬这些高傲的灵魂, 他们与时代同在, 历史才得以进步。尽管“喜中隐悲”多少会有一丝悲凉, 可这正是苏轼心怀“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真实反映啊。因为放不下, 所以不能完全的超脱。清风明月自在苏轼怀中啊!

参考文献

[1]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们出版社, 2006:40.

上一篇:2篇读后感下一篇:“导学达标,减负高效”四段七环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