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2024-05-07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共11篇)

篇1: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前赤壁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楚辞》,兴盛于汉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缓缓的)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通“嘱”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一会),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连)天。纵(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通“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离开)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我的心),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依)歌而和(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使···整理端正)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军)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面对)江,横(横握)槊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打渔砍柴)于江渚之上,侣(以···为伴侣)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劝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为···哀叹)吾生之须臾(一会),羡长江之无穷(穷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多得),托遗响(余音)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往)者如斯(此),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而卒(终于)莫消长(削减或增加)也。盖(表假设语气,如果)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穷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况且)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用)。”

客喜而笑,洗盏更(重新)酌。肴核既(已经)尽,杯盘狼(凌乱)藉。相与枕藉(相互枕着靠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第一段:描绘了清风明月,波光万顷的秀美景色,作者心旷神怡,沉醉其间,产生羽化而登仙的“诗情”。

第二段:写主客饮酒甚乐,扣舷而歌,客人吹箫应和,箫声悲凉,主客由乐转悲。

第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触发了怀古伤今的情绪,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

第四段:主人以水月为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对宇宙,人生,生命进行了哲理性的思考,显现出乐观旷达的胸襟。

第五段:写客转悲为喜,愁怀尽释。

评析:

1·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有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乐——悲——乐”。作者首段写主客泛舟赤壁,饮酒赋诗,由清风明月抒发超然之乐;二三段写箫声悲咽,由历史人物的兴亡,写面对现实之悲;四五段纵谈“变”与“不变”的哲理以自我解脱,最终由悲转乐。

2·主旨

全赋既以客人之口流露出吊古伤今的悲情及壮志难酬,人生无常的苦闷,也以苏子之言抒发了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情怀。

3·主客问答

本文运用了“主客问答,抑可伸主”的表现手法,借客人叙述来宣泄人生失意的苦闷,由主人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述对宇宙,人生,生命的深刻认识,从而劝诫客人,加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篇2: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 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篇3: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选择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绝对是一个行为艺术。也许秋天是一个偶然,也许月夜也是一个偶然,但在黄州这一个并不缺少陆地而缺少水域的远谪之地,泛舟成为一种轻快的飘荡。我们不能把被贬黄州的沉重之感强加在此时的苏轼身上,执桨起航的苏轼,是快乐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个体贴心情的清雅的氛围,真是恰到好处,它告诉我们,苏轼此时很幸福,这种幸福自然而在,不需要传达。

生活是一部电影,永远不能止于一个镜头,而是许多镜头的蒙太奇。于是喝酒的镜头,于是吟诗的镜头,一一拉过。酒与诗从来是浪漫主义的结合,酒使诗变得坦荡,诗使酒洗脱了尘俗;况且,这诗是被称为“思无邪”的诗三百之其一呢!吟诵《月出》,当然不能以为苏轼情所有牵——你侬我侬的轻浅文字,从来不是苏轼的风格,偶或有所情思,也是一种深厚的痛(《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月亮所代表的心,在此是一种纯粹的色彩;但也若隐若现地折射出一种由指向不明的“爱”而生的心忧不宁。这是苏轼的尊严吧,一个男人,不需要那么多拉拉扯扯的怨;知识分子的伦理尺度,是在哀而不伤中恰如其分。

自然会写到月,然而为什么要写到“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这并非是一种巧合,中国古诗文常提到“斗”“牛”这两个区域:

1.《三国演义》第九回:“王允运机谋,奸臣董卓休。心怀国家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心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遶凤凰楼。”

2.《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

3.《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

4.《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5.王勃《滕王阁序》:“龙光射牛斗之墟。”

6.李白的《汪氏别业》二首:“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迭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7.崔颢的《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由此可见,斗牛之间,大有玄机,这个区域,是封建时代上天对应人间的重要方位,是预测人间福祸大事的重要依据。这个道理,苏轼当然是懂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幸福出游的苏轼身上透露出的某种并不平静的端倪,这种不平静时不时牵引他去关注天上这方神奇的区域;也正因为此,苏轼的心,徘徊在天上的月里。不由得想起另外一段著名的文字:“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在时间的间隔里,我们看到了古今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奇妙接壤——知识分子的精神的孤独不等同于日常的孤独,因为其“渺渺之怀”常在生活之外的高处,在“天一方”的“美人”处,在可望而不可即处……那是对圣贤时代的渴慕,对理想价值的追寻,对困境之中的清洁灵魂的艰难自守,所以要绝尘而去,离妻儿而去,去向那水月交辉的纯净处,去向那难为世俗人所品赏的幽僻之地,去向那灵魂的“瓦尔登湖”,挥开双桨!徘徊在天上,实则是一种拒绝“地上”的姿态,“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啊,所以,只能徘徊!

那么,横于江的白露、接于天的水光,是一条人间通向上天的路途么?在这飘渺的仙境般的情境里,怎能不由人生出“羽化而登仙”的错觉(或向往)——是呵,天地浑然一体,宇宙广大无边,在一个涤荡了日间的喧哗与骚动的秋夜里,自由意志伸张开来,成为不可抑制之恣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行为的自由进而升腾成精神的强劲力量,横空出世:“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

惜乎太早的结论大多都是悲剧,因为还没有笑到最后。

饮酒乐甚,是饮酒之乐么,还是酒给予的暂时迷醉?乐,而酒,而歌,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娱乐反应;然而,唱歌,是苏轼的另外一个行为艺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谁也听得出,这是一个哀伤的怀念,“兮”字句里充满楚辞的慨叹:取用美物(桂棹兰桨),喻指己身内质之美;击空明溯流光,言指正道直行;一个高远的情思(渺渺予怀),一个绝美的理想(美人),是个体不苟合于世的宣言,是远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的边缘化立场。——愀然矣!这是必然的结局,先秦以前,中国知识分子无一例外悲凉彻骨,秦汉、唐宋、元明,直至晚清中国知识分子一次次崛起一次次败北的事实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成严重戕害,斫丧因而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常态。

但苏轼的道德体认并不是自伤并向当权者乞怜。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是公共知识分子,很少有纯文人。他们首先是官员,然后才是诗人;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文学家;当官越贬越小,文章则越写越好。怨妇心态与妾妇人格构成贬官文学的绝大部分。余秋雨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乐。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待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久之,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不可否认,先秦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统治者面前有三种选择:师、友、臣。但自从秦皇开了以吏为师的传统,他们在强权面前,再也没了“师”的光荣;大一统的独裁历史成为传统之后,君临之下,也再没有“友”可言。在那以后,知识分子的历史姿态弯曲成为“臣”,从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心理上对封建皇权一直存在很强的依附性,“臣”的道德规范成为知识分子最首要的规范,他们弃绝了最为珍贵的自由立场,因此也失去了个性的声音与独立的人格。萨义德说:“知识分子的本质就是流亡者、边缘人、质疑和批判的角色。流亡不是一般意义的物理概念,而是一种面对存在而在心理时空建立起来的生存态度。”流亡意味着边缘,边缘意味着独立和质疑,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拒绝附和从属,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他们正如卡尔·曼海姆所说:“不隶属于任何阶级,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立场、观点,努力追求一种非偏狭的视野。”所以,惟有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才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也惟有心灵自由的知识分子才能探索到真正能使人类进步的真理。他们不知疲倦,永不安居,执着探索,永远在路上。

苏轼的尊严与人格不允许他成为知识分子延迤于历史那千万妾妇人格中的幽怨一员,他的道德伦理中没有降格以求与委曲求全的词条。“言必中当世之过”,是苏轼为人处世的核心思想。他当然是个忠臣,但这个忠臣“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他以为,有了这浩然之气,“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潮州修韩文公庙记》)浩然之气使苏轼挺直脊梁做人,理直气壮说话,光明正大做事,始终坚持“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忧民之心做人”的准则,永远向社会坦诚发言,因而成为詈当世之过的师表。

正是这种道德体认,使苏轼与历史上的另一位伟大的人物产生精神上的共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为什么偏是这句呵——这句诗,充满了一个欲想成就伟业的人对贤才的渴望;但不正是这个伟大的人物,曾经受困于此吗?而倘若把这个伟大的人物放在更漫远的时空中呢,那曾经战舰千里、宏阔壮观的历史风云,那个武功文才了得的一世枭雄,“而今安在哉”!不能不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的热烈追思——这个年少英伟的成功者,令早生华发的苏轼黯然神伤,欲说还休,只能在独语里走向与长江的对酌:“一尊还酹江月。”其间孤独苍凉,溢于言表。但在《赤壁赋》中,苏轼转而钟情曹孟德,从这个戏剧性的变化里,我们看到苏轼的精神超越——一个从顾左右而言他的独语者转向道德体认与精神自慰者的伟大超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呵,即便英伟如曹氏,也有受困于周瑜、败逃于华容道之时,况飘荡于江渚之上的“吾”与“子”呢!而即便功成如曹氏,在造化之中依然化为乌有,况“渺”如沧海一粟之你我呢!立功、立德,都是多么飘渺的事!“物各有主”啊!拉开与历史的距离的苏轼,把前人给揶揄了,把自己的伤痛给暴露了;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精神放在大自然中清清爽爽地清理了一遍。在这次与前人的跨越历史的伟大握手中,精神的惨然自慰与高蹈自勉,二位一体,在矛盾中走向了统一。

苏轼由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历史上的周瑜也好,曹操也罢,不管多么伟大的功业都注定在历史中须臾成烟云,只有顺应大化,安于自然,才能恒久长宁。正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物质化的胜利”在这里遭遇了解构,苏轼在更广大的宇宙时空中获得了“心的胜利”,走向了哲学的自由王国。

很多文论把苏轼的旷达解作“超然物外”,是佛老思想作用于人的结果。但根据海德格尔的论说,人宜被称作“此在”(Dasein),他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客体之外的主体:“人作为此在不是孤立的主体,人溶浸于世界和他人之中。同样,他人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主体。而就人溶浸于他人的情况来看,此在总是共同此在(Misdasein),在世总是共同在世。即使你避居林泉,总还是一种在世,你的存在依旧由共同在世规定着。大隐可隐金门,这是在很多人中独在,他人这时以冷漠的姿态共同在世。”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的人生并不存在所谓的出世,人不在“主体”中,而在世界中,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中,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他就于何处实际生存。因此,苏轼是把自己的存在“保持在了‘存在的疏明之中”。苏轼为什么自成一种旷达?政治命运多舛是一个原因,但命途多舛的人并不个个矗立为丰碑;佛老影响是一个原因,但浸渍佛老的,也并不个个超脱淡然。苏轼是个体独在的此在,敢于处盛世而陈危言,敢于“言必中当世之过”,这是苏轼做人、做事、作文和立功、立德、立言的基本态度,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脊骨所在。他不同于古代知识分子之处在于,他始终是坦荡率真而无个人功利的,因而也是无所忧惧的;而他高标于现代知识分子之处在于,他从未把知识分子当作一种职业,仅以专门的知识生产和传授作为自己的工作,从而长期沉溺于精神阉割。

更为难能可贵的在这里:幸福的真义本在于自明,在于“主体”的“体验”“内部”。哈耶克说“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就是“黄鼠狼词”,一个只剩下意义回响的声音外壳。它“越来越变成劝告,一种指导性的词汇为了理性主义道德企图替代传统道德,越来越取代“善”这个词作为道德上正确的标示,而不是以尊重人为目标。赤壁之下的苏轼所逃脱的正是这样一个剥夺人的自性存在的“社会”而创造了他自己的“社会”,在历史众生相的生命轮回中——诗经中的恣肆性情、屈原、曹孟德——与宇宙的浩渺广大中选择作自我的哲学分裂与哲学统一;他把自己当作宇宙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宇宙的对立面,他选择自言自语,而不是选择作为“你”或“他”来进行自然与“本我”、“超我”之间的传达与转达——那个始终未明身份的客,一个符号化的个体,一个虚拟存在的“他者”的苏轼,正是“此在”的苏轼要否定和超越的对象体。作为自己的传达者,苏轼是一个精神的自慰者,更是一个道德的唯美者,“客喜而笑……相与枕藉乎舟中”正是一种心安即是归处的自我圆满。

篇4: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二)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2.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

介词结构后置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宾语前置

1.何为其然也?

译: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被动句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篇5:后赤壁赋知识点

二游赤壁,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乎天地不曾变化,又似乎已有什么不同之处了。苏轼的心境,又起了何种变化,几分相似,几分不同?

忽然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看着广场上飞扬的红旗,问他的徒弟:“你说,旗,动了吗?”

小和尚看着旗,想了一会儿,答到:“动了。”

老和尚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不,旗,没有动;是你的心,动了。”

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个故事一头雾水,不甚明白。出家人不打诳语,小和尚诚实地说出了所他看到的东西,可是老和尚却意味深长地否定了。而在他那充满禅意的微笑里,又藏着些什么呢?

后来学了《赤壁赋》,看到了苏轼那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变与不变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动与不动,也绝非定论。它更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境界,也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得失观。

禅机,或许只是山水依旧后的淡定。慧根,或许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顿悟。皈依,或许只是红尘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说、说不得,或许只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后赤壁赋》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感觉,但它们却是“道”字的延伸。 smtxjs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虚幻缥缈,难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跹”是怎样的一种逍遥洒脱,我不明白“玄裳缟衣”是怎样的飘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烨然若神”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流韵态。因为道的出现,本身已经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释,与万化合冥”,应该也是一种道的体现吧。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够去阐述“道”的人,却始终是少之又少。

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苏轼应该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极为含蓄的手法来叙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无数人穷尽一生,只望触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饴吧。

后赤壁赋中心思想

篇6: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属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之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 纵一苇之所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标志)

篇7:《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

《前赤壁赋》对月色的描写显得很空灵。“徘徊”二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既细腻地描摹了月出的缓缓之貌,又表现了作者的心之切盼。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片静静的天宇下,诗人“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豪迈奔放之情怀。“击空明兮溯流光”,诗人视角由近及远,月光由明亮而变得烟笼雾绕。在这超旷空灵的氛围中,诗人寄托着“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抱负。理想在艺术中实现的就是意境。诗人借助于月色这一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充满期待而又不乏惆怅的情怀。“抱明月而长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诗人把“月”当作了一个永恒的意象。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诗人在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之中所得的佳作。前赋是记“七月既望”的秋天,后赋是记“十月既望”的冬季。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表面上看,似乎皆触景生情,仿佛前赋的旷达在于秋,后赋的虚无却因冬。其实不然。

前、后赋的命名只是相对于写作时间而言,其实都是写同一地方的月下之游。我们如果把二赋放到苏轼对月的意象描写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前赋对月作了极大的渲染,后赋则在月的描写方面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而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能给人留下空白,给人以最大的想象的空间。意象具有两重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当作者观照客观景物的时候,面对的是景物的整体。他可以把自己的思绪或“正”或“反”地和同一景物的不同特征联系起来。如杜甫同是写“花”,有“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也有“感时花溅泪”这令人悲伤的一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曲终见“月”,给人的是一种洒脱、坚韧的意象。《记承天寺夜游》是这样来写“月”的:“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诗人首先见到的是月光如水,既而联想到一泓积水中的水草交横,正当作者沉浸在水、月莫辩的想象之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水草,而是竹柏的影子,“月”在这里是透明的,是水中影、镜中花,引起人无限的联想。《赤壁赋》中的“月”则是永恒的、完美的,既有月光普照的静态之美,又蕴含着“美人”的脱俗空灵之美。

在《后赤壁赋》中,几乎是开篇,作者即点明了行踪目的:“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作者俯视人影,然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一个“行”字,点明了作者的随心、机智,“相答”则说明话很投机。“今者薄暮,举网得鱼”,“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给人一种呼之即来的感觉,难怪诗人发出了“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感叹!

元人虞集评《后赤壁赋》说:“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山高月小”这不是对月的实写,而是艺术的变形。所谓变形,即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的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相对《前赤壁赋》而言,诗人的心情变了,不再是面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抒发怀抱,而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笔下的山就更高了,月小而冷峻了。

《后赤壁赋》中“月”的意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稍经点染,便烘托出了一处静寂可怖的意境。读者从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攀援中,可洞见作者在政治上的求索和朝庭中的艰险可怖;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则又隐含着心潮澎湃的激越心情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恶处境;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则很自然地倾吐了作者无能为力和企图远避的悲愤心情。《三苏文苑》里讲:“东坡不得志于黄,故其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顾寂寥等句,犹有未平之气也。”不能仅仅把这看成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两赋还透露了作者在遭受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以上列举的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为什么同是写月,诗人笔下会出现不同的月的意象呢?正如诗人所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又据史料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黄州写完前、后赤壁赋后,他的友人傅尧俞派人到黄州来向苏轼索求近文,苏轼便把他的前赋亲书送之,并在文末题《跋》云:“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俞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苏轼《书<赤壁赋>后》)可见,《后赤壁赋》并非即兴之作,从游赤壁到写成文章,其间有一段时间。苏轼写前、后赤壁赋,是“先得成竹于胸中”、“了然于心”后才“了然于口与手”的。“月”作为一种景,是诗人的“眼中之竹”,一旦渗入诗人的心血,注入诗人的情感,化为一种包含着作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意象,便成为“胸中之竹”。诗人正是凭借客观上的所见与主观上的所想,借助夸张与联想,把“月”描绘成可供读者观照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

篇8:《赤壁赋》知识

舷(xián):船的两边。组词如:船舷,舷梯。

棹(zhào):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溯(sù):逆流而上。组词如:溯回。

倚(yī):循,依。组词如:倚老卖老。

酾(shī):斟。组词如:酾酒。

槊(shu):长矛。

二、词

如泣如诉: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正襟危坐: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杯盘狼籍:杯盘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不绝如缕:像一根轻柔的细线延绵不断。

三、背诵重点句子

1、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篇

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为辞赋,应特别注重它的声韵美。

五、作者简介

篇9:前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第一段

一、注音:

    

1、壬戌 rénxū

2、属客 zhǔ

3、窈窕 yǎo tiǎo

4、少焉 shǎo

5、冯虚御风píng

二、通假字:

1、属客:同“嘱”,劝人饮酒。.

2、冯虚御风:通“凭”,乘。.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既望:过了望日,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朔,农历每月初一)

2、清风徐来:缓缓地。.

3、水波不兴:兴起。.

4、徘徊:停留。..

5、白露横江:笼罩,弥漫。.

6、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7、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8、浩浩乎:助词,形容词的词尾,没有实在意义。.

9、而不知其所止:和后面的动词共同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表示„„的地方。.

四、重点句翻译: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凭小船儿自由飘荡,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面多么辽阔,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好像离开了人世,无拘无束,飞升变化,登上仙境。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倒装 .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倒装 ..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倒装,“万顷”使用了借代的修辞,代表江面,“茫然”作“万顷”的定语,表示修饰。“之”,助词,起到了帮助定语后置的作用。注:倒装句一般只有四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

第二段

       

一、注音:

1、饮酒乐甚 lâ

2、扣舷 xián

3、桂棹 zhào

4、溯流光sù

5、倚歌而和之 hâ

6、幽壑hâ

7、嫠妇lí

二、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三、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 .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扣舷:敲。.

2、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倚歌而和之:循、依;唱和。..

4、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五、翻译: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奏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相应、唱和。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那声音呜呜的,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像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扬,如同不断的细丝。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箫声的“悲凉”及感染力,衬托哀怨的心境。

第三段

一、注音:

1、愀然 qiǎo 

2、山川相缪 liáo 

3、舳舻 zhú lú 

4、旌旗 jīng 

5、酾酒 shī 

6、横槊赋诗 shuò 

7、扁舟 piān 

8、匏樽páo zūn 

9、蜉蝣 fú yóu 

10、挟飞仙 xiã 

11、骤得zhòu

二、词类活用:

1、正襟危坐:使动用法,使„„端正。.

2、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破荆州:形容词作动词,攻占。.

5、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6、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7、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三、重点词解释:

1、愀然:忧愁的样子。..

2、正襟危坐:端正。.

3、山川相缪:缭、盘绕。.

4、郁乎苍苍:助词,形容词的词尾。.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6、方其破荆州:当。.

7、酾酒临江:面对。.

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却,表示转折。..

9、举匏樽以相属:同“嘱”,劝人饮酒。.

10、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挟飞仙以遨游:偕同,与„„作伴,与„„一起。.

12、知不可乎骤得:表示语气的停顿;立刻,马上。..

13、托遗响于悲风:寄托。.

四、特殊句式:

1、何为(为何)其然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在安)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5、寄蜉蝣于天地:状语后置。.

6、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

五、重点句翻译: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可是如今在哪里呢?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的生命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第四、五段

一、注音:

1、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éng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zàng 

3、洗盏更酌

gēng

4、杯盘狼籍 jí

5、相与枕藉乎舟中jiè

二、词类活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重点词解释: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往;表示转折,却。..

2、卒莫消长也:到底,最终。.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表示假设语气;竟,简直。..

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即使。..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听到;看见。..

6、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享用。..

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8、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现代文中必须写作“狼藉”)..

9、相与枕藉乎舟中:相当于“于”,介词,在„„。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而又何羡(羡何)乎?

2、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五、重点句翻译: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文:

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变;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在船上互相枕着靠着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注:关于“乎”:

1、形容词的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介词,相当于“于”。(相与枕藉乎舟中)

3、作为语气词,用在句末,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相当于“啊”

篇10:黄赤壁赋知识点测试答案

出题人:黄志星

一.默写。

(1)水波不兴

(2)纵一苇之所如

(3)羽化而登仙

(4)于是饮酒乐甚

(5)客有吹洞箫者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7)抱明月而长终

(8)而卒莫消长也

(9)客喜而笑

(10)歌窈窕之章

(11)水光接天

(12)横槊赋诗

(13)侣鱼虾而友麋鹿

(14)举匏樽以相属

(15)而未尝往也

(1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17)惟江上之清风

(1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9)用之不竭

(20)而得之为声

二.翻译题。

(1)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只停留在何处

(2)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却在天的那一方。

(3)不过像浮游一样短暂的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的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

(4)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5)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6)如果从那不变动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都不停止。

(7)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了。

(8)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9)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坐着船在赤壁下面的江上游玩

(10)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啊,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

上。

三.一词多义。

(1)代词,那他指曹孟德

(2)阴历每月十五日动词 :眺望

(3)唱歌词

(4)介词被

(5)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主谓之间,不译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介宾结构后置

(5)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2)名词作动词:唱

(3)定语后置

(4)使动用法,:使……哭泣

(5)意动用法:以……为伴

六.重点字,通假字。

(1)通缭:盘绕

(2)通凭:依靠

(3)忧郁的样子

(4)片刻

篇11:《赤壁赋》用典赏析

政治斗争往往你死我活,非常残酷。普通老百姓对政局随便发点牢骚一般无所谓,因为起不了多大作用,可苏子却是才高名重。王安石开始变法了,新势力正在发展需要扶持,他却指出了变法措施中不合理的地方,于是被贬出去了;司马光们好不容易扳倒了变法派,正在论功行赏且都考虑到了曾经“有功”的苏子,调他回京,正是飞黄腾达的好时候,他却又不合时宜地说,王安石变法中也有合理的地方呀,你们怎么全给废除了呢?司马光们当然不爱听,于是,刚被捞上来的苏子又被贬出京城去了。这位只合在政治清明时期施展抱负的巨子,却一次次挫折在政治斗争的漩涡,能不伤感!好在他能看开,不仅能看开,而且一下子看开出了前后《赤壁赋》等一系列不朽的诗文名篇。

正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率性与狂放,正如李白“醉后”做文之“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才华已然绝世招嫉,却还要一而再地招惹新旧权贵,于是,便是硬生生一个“乌台诗案”。虽是保住了这颗高贵的头颅,但终被远窜。

此时的苏子,有话还能直说?此时的苏子,有话还敢直说?可是,心中的块垒若不尽吐,难保不会郁抑得吐血。于是,苏子在泛舟于怒卷千堆雪的辽阔江面,在倾吐千古慨叹时,竟不惜“堆砌”典故。

就人而有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孟德。东汉末年,起于战乱,唯才是举,迅速崛起,掩有江北,孙刘联手,方可勉强与其战个平手。那时的曹操,论文领建安,论武“故一世之雄也”,论政则“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如此成就与功业的一代枭雄,亦有赤壁一战的灰飞烟灭,且“而今安在哉”!联想自己,映射自己,折射自己,心中不能不释然:区区“乌台诗案”,就算是自己遭受了蚊虫的无情叮咬,一旦想开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地而有故垒赤壁。这个昔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曾经演绎过多么雄壮的英雄故事,而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安静得一如这恒久的岁月。滔滔长江水尚且如此,更何况我区区苏东坡呢?

在事而有赤壁鏖战。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赤壁是一个充满了传奇与想象张力的魔方。曹孟德、诸葛亮、周公瑾、孙仲谋,哪个不与赤壁有关,哪个不是充满了传奇成就了功业的英雄,可是,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且这些曾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们,“而今安在哉”!与他们相比,自己所受的这些许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物而有孤月。此时在黄州的苏东坡,与曾经众星捧月,僧俗皆友,开心唱和的昔日相比,孤独窘迫到了什么程度?他以《卜算子》略表心迹:“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超凡脱俗,孤悬碧空,却孤而不闭,甘洒清辉于人间——此时的东坡,处境与心境,当与此孤月相同吧?

有出处之词语,诸如“明月”“窈窕”“美人”。 可以认为,“诵明月之诗”中“明月”一典出自《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大致可以翻译为:“月儿当空洒清辉,佳人一如月儿美。身姿柔曼步舒缓,思念不得心躁烦。”也可以认为,“明月”出自曹孟德《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窈窕”则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美人”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屈原。合起来一分析,便可发现,若认可“明月”出自曹孟德《短歌行》这种说法,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因为孟德是从君王的角度抒求贤若渴之情怀的,引用则显然有怨君王“不识贤”之意。与其他的联系在一块儿,思路就清晰了:既有追求美好又恬淡自安之意,又有如屈子般婉转表达出渴望被君王赏识而有所作为的幽怨情怀。所以,“哀而不伤”,还是文中主情调。

至于有出处之佳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除了婉致幽怨,又是全文藉操抒志之有机部分,暗起抒情纽带作用,又与开篇即营造出的空明意境呼应。

玩赏此文用典之妙中,我们在同情东坡的不公平遭际的同时,也暗自庆幸,幸亏东坡有了乌台之不幸——尽管这样庆幸的确有点残酷。人们常说,自古文章憎命达。人们还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我却要说:“乌台洗劫了苏轼,赤壁成就了苏轼。”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04-27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05-17

赤壁赋感情05-19

赤壁赋原文范文05-18

前赤壁赋习题04-12

1赤壁赋学生04-24

读赤壁赋有感05-02

后赤壁赋学科自习04-08

赤壁赋读后感06-23

赤壁赋名句理解默写08-04

上一篇:环保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安全信息员职责